遼寧尋古
殿內主供七尊大佛為原汁原味的遼代塑像,由 東至 西依次為迦葉佛(貴人佛、成就佛)、拘留孫佛(平安佛)、屍棄佛(健康佛)、毗婆屍佛( 興業 騰達佛、智慧佛)、毗舍浮佛(招運佛、發財佛)、拘那含牟尼佛(光明佛)、釋迦牟尼佛(佛教創始人),七佛皆端坐於須彌座上,通高 9 米以上。尤以正中的毗婆屍佛最高,合座高達 9.5 米。因“過去七佛”併列一堂,佛祖釋迦牟尼偏居其中,為佛教界獨一無二。 “過去七佛”的第一佛,毗婆屍佛。 釋迦牟尼佛,脅侍 菩薩 及天王塑像 佛壇上的小松鼠,突然躍上,與我對視數秒,超級可愛,幸運地被我抓拍到。
大雄殿牆上的壁畫,雖然有些失修,但是仍能看到精美異常。 “過去七佛”背面為明代所塑的倒坐觀音,塑像保留著唐朝以前男像觀音的風韻。這也是《一代宗師》中宮二所拜的觀音像。 大雄殿的背面 院內的石雕 石經幢 寺院內的小松鼠跳來跳去,特別的可愛 遼王井
乃遼王耶律隆緒建奉國寺時所建,為皇家用水。耶律隆緒1031年駕崩後,百姓為緬懷先王功德,從此命名為遼王井。 萬佛堂石窟
位於 義縣 西北 9公里萬佛堂村南大凌 河北 岸的懸崖上,票價40元。石窟始建於北魏 太和 二十三年(499年)。現存大小洞窟十六個,石刻造像五百餘尊,其窟(龕)內的石刻造像、鑿井飛天、魏碑等珍貴遺跡是北魏時期雕刻藝術集中體現,是 東北 地區最早、最大的石窟群。石窟可分為東、西二區,西區有9窟,東區有7窟,西區的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3窟、下層6窟,由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為孝文帝祈福而開鑿的,其中元景造像碑、交腳 彌勒 、千手千眼觀音、笑佛並稱為“石窟四寶”,此外西區各窟的窟壁和窟頂還殘存有一些浮雕的小佛像、佛教故事以及蓮花、飛 天等 圖案,造型飄逸,線條優美;東區是由慰喻契丹使韓貞攜官兵為黎民百姓祈福而開鑿。東區的各窟保存狀況比較差,殘損程度比較嚴重,僅第六窟後壁大龕中的釋迦牟尼坐像還能看出其原貌。第五窟的窟壁上刻有北魏景明三年(502年)“慰喻契丹使”韓貞等人的造窟題記,是關於契丹民族早期狀況的重要史料,也是瞭解萬佛堂石窟營造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我們只游覽了西區,此為西區入口。 元景將軍,拓跋姓氏,鮮卑族後裔,石窟開鑿者。 西區第六窟規模較大,窟的前部已經塌毀,尚保存有後壁的交腳 彌勒 坐像,雕像低眉微笑,頭髮呈水波狀,左右侍立有弟子。交腳 彌勒 ,高3.5米,是我國北方石窟中最大最早的 彌勒 佛像。 西區第五窟內刻有北魏 太和 二十三年(499年)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的造窟題記,題記寬約1米,上方雕有小千佛,千佛上有屋形龕楣,題記魏碑文字書法精美,國家級文物,魏碑中的無上極品。蜚聲海外的摩崖石碑元景造像碑,晚晴書學家康有為將此題記譽為“元魏諸碑之極品”。
大雄殿牆上的壁畫,雖然有些失修,但是仍能看到精美異常。 “過去七佛”背面為明代所塑的倒坐觀音,塑像保留著唐朝以前男像觀音的風韻。這也是《一代宗師》中宮二所拜的觀音像。 大雄殿的背面 院內的石雕 石經幢 寺院內的小松鼠跳來跳去,特別的可愛 遼王井
乃遼王耶律隆緒建奉國寺時所建,為皇家用水。耶律隆緒1031年駕崩後,百姓為緬懷先王功德,從此命名為遼王井。 萬佛堂石窟
位於 義縣 西北 9公里萬佛堂村南大凌 河北 岸的懸崖上,票價40元。石窟始建於北魏 太和 二十三年(499年)。現存大小洞窟十六個,石刻造像五百餘尊,其窟(龕)內的石刻造像、鑿井飛天、魏碑等珍貴遺跡是北魏時期雕刻藝術集中體現,是 東北 地區最早、最大的石窟群。石窟可分為東、西二區,西區有9窟,東區有7窟,西區的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3窟、下層6窟,由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為孝文帝祈福而開鑿的,其中元景造像碑、交腳 彌勒 、千手千眼觀音、笑佛並稱為“石窟四寶”,此外西區各窟的窟壁和窟頂還殘存有一些浮雕的小佛像、佛教故事以及蓮花、飛 天等 圖案,造型飄逸,線條優美;東區是由慰喻契丹使韓貞攜官兵為黎民百姓祈福而開鑿。東區的各窟保存狀況比較差,殘損程度比較嚴重,僅第六窟後壁大龕中的釋迦牟尼坐像還能看出其原貌。第五窟的窟壁上刻有北魏景明三年(502年)“慰喻契丹使”韓貞等人的造窟題記,是關於契丹民族早期狀況的重要史料,也是瞭解萬佛堂石窟營造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我們只游覽了西區,此為西區入口。 元景將軍,拓跋姓氏,鮮卑族後裔,石窟開鑿者。 西區第六窟規模較大,窟的前部已經塌毀,尚保存有後壁的交腳 彌勒 坐像,雕像低眉微笑,頭髮呈水波狀,左右侍立有弟子。交腳 彌勒 ,高3.5米,是我國北方石窟中最大最早的 彌勒 佛像。 西區第五窟內刻有北魏 太和 二十三年(499年)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的造窟題記,題記寬約1米,上方雕有小千佛,千佛上有屋形龕楣,題記魏碑文字書法精美,國家級文物,魏碑中的無上極品。蜚聲海外的摩崖石碑元景造像碑,晚晴書學家康有為將此題記譽為“元魏諸碑之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