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一眼你的微笑】吳哥探險筆記(附手繪地圖/攻略)
等我們往下走的時候,遠遠看到大批人馬正從甬道上殺來,一里開外便聽到嘰嘰喳喳說話聲,想必是哪個 韓國 大媽團來了吧。我們慶幸時間掐的正好,趕緊撤。
附近就是羅洛士鎮,兩個放學回家的姐妹坐在河邊的石椅上學習。一身素凈的白校服藍裙子,配上明亮的珍珠項圈、銀手鐲,煞是好看。路上很多孩子背著書包蹦蹦跳跳回家。話說,話說,哪有一大早放學的嘛! 在巴公寺的出口,很多孩子圍上來向我兜售明信片,1美金10張。我看了一眼,失望地發現所有的版式都是濃黑的粗邊框,中間一張印刷粗糙的風景照,無比醜陋。我通常偏愛的都是些白底素描、水彩或是黑白照片,無奈擺手不理會。
快上車時看見一個小男孩手裡拿著些奇特的果子,阿杜告訴我那是釋迦果,出於好奇買了倆。沒想原先已經散去的孩子見狀,紛紛聚攏來,向我們推銷香蕉、菠蘿,有的直接用中文說“一塊錢,一塊錢”,伙伴們先是一驚,然後笑著互相詢問有沒帶人民幣,那可是樁好買賣。
神牛寺(Preah Ko)就在附近,名字源於神廟前的神牛“ 南迪 (Nandi)”雕像,它是濕婆大神的坐騎。 在吳哥逛了兩天,我大概知道若有三座塔併排而建,通常是依次供奉 印度 教三位大神——梵天、濕婆和毗濕奴的,但是阿杜說,神牛寺卻是供奉凡人的。當年因陀羅跋摩一世建了這座寺廟,是為了紀念他的先祖——前面三座塔供奉父親、祖父以及先王,後面三座供奉母親、祖母和先王妻子。因此第一排塔上都是男神像,後一排塔上全是女神像。 魁偉的男神像 豐腴的女神像 在神牛寺,可以看到其他古跡中罕見的泥雕,像東梅奔和比粒寺磚塔上原先都覆有一層泥雕,如今完全消失了,而神牛寺的泥雕保留的相對完整。細膩的灰白色浮雕在橙紅的磚塊上凸顯出異常華麗的裝飾感。
阿杜在講解時我就被浮雕吸引,忍不住跑來觀摩,越看越捨不得走。 這個咬住納迦尾巴的怪物叫做 卡拉 (Kala),在吳哥雕刻中出鏡率頗高,常常僅以一個巨大的腦袋示人。傳說當年攪乳海後,不死甘露被幻化成美女的毗濕奴拿走了,阿修羅們陷入混亂。這時候,只有 卡拉 知道藥劑的下落。他喬裝成天神,混在其中偷喝。就在偷喝的時候,他的伎倆被太陽神和月亮神識破了,告知了毗濕奴。毗濕奴掄起法器斬下了 卡拉 的頭,由於那一刻剛喝下的藥劑卡在喉嚨里,還未吞下,所以他的頭是長生不死了,身子則掉到了凡間。從此他只剩一個頭,張著大嘴,常常追咬揭發他的太陽和月亮。這便是日食月食的由來。 門框上用梵文撰寫著經文。 神牛寺和巴公寺都朝東,因此早上的光線比較好。羅洛士遺址群中被修複的還有一個羅萊寺(Lolei),就在國道的對面,因為最近正在修繕,所以那天沒去參觀。
探險家樂園——崩密列前往崩密列要經過一條未鋪設瀝青的小路,紅土飛揚。一旦有大車駛過,後面的小車可遭了秧,揚起的塵土鋪天蓋地,能見度為零。我們坐在全封閉的汽車裡都覺得呼吸困難,看著前方的摩托和塵埃融為一體,著實為騎車人捏一把汗。
沿途看到很多民舍,大抵都是簡陋至極的草屋。用木桿支起,上層住人,下層畜禽置物。屋頂用乾草或寬大的樹葉鋪就。想起《真臘風土記》中說“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今天來看,草屋早已不再為府第制度束縛,而是被貧困的經濟條件制約。 在土路上顛顛簸簸了快一個小時,就在大家懨懨欲睡之際,崩密列到了。這個地方遠離吳哥古跡群,通票在這裡不管用,要另買一張5美金的門票。
《五月盛放》中說,崩密列人跡罕至,是吳哥最難以到達,也是最值得一去的古跡。十幾年過去,這裡的知名度已大大提高,已然成為外圈必到的景點之一。不過比起大小圈,這裡的確獨享一份清靜。
引道上的五頭納迦保留的相當完整,在吳哥著實罕見。從完整的雕刻來看,納迦更像 中國 古代的“龍”,獅鼻虎眼。畢竟 印度 神話中“蛇”和“龍”有時是不作區分的。 崩密列(Beng Mealea)建造年代不詳,建造者無從考證。考古學家認為它比吳哥寺要稍早建成,建築格局相當。只是直到現在,它都保留著剛被髮現時的模樣,未經任何修複。東門入口被橫七豎八的石塊堵住,完全無法通行,這種衰敗崩裂的原始面貌,成了崩密列獨有的風格。 我們跨過石堆,攀上木梯,翻過圍牆。哇塞!裡邊竟是這樣一個世界!巨大的 石柱 兀然挺立,裁切 方正 的構件散落在地上,被細細的藤蔓纏繞。整個廢墟就像被毀壞的積木,那個搭積木的孩子不知什麼原因離開了這裡,再也沒回來。
我們站在高聳的圍牆上,就像一群勇士,漂洋過海,披荊斬棘,終於在世界盡頭髮現了沉睡已久的亞特蘭蒂斯,激動不已。 阿杜領著我們向古跡深處走去,轉身變為探險小分隊可靠的嚮導。一般的司機是不帶領參觀的,把游客送到目的地就在外面等著,可見阿杜是個盡責的好司機。
分崩離析的石塊裹著一層毛茸茸的苔蘚,鋪成一條道路,指引你走向所羅門的寶藏。你可以想象下麵就是刀山火海,萬丈深淵,前方還要和惡龍戰鬥。幽深的密林和殘破的廢墟激發出了我所有神奇的想象,把自己放進了大冒險的故事中。 層層疊疊的樹葉遮擋了正午毒辣的陽光,將斑駁的痕跡投在千年石牆上。牆上不經意出現被地衣覆蓋的繁複雕刻,或神,或佛,或神秘的圖案符號,無聲講述一個被遺忘的文明。 無數細細粗粗彎彎扭扭的樹藤爬滿了窗欞,像一張綠色的網,把石頭包在裡面。你可以想象裡邊也許住著精靈或小仙女,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走出來,那一瞬間,滿牆的植物都綻開斑斕奪目的花朵。那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美? 阿杜帶我麽走過一座座橋,鑽過低矮的門洞,穿過黑洞洞的廊道。有時前面明明山窮水盡了,他總能在亂石堆中找到一條隱秘的小道,曲徑通幽,闖進更大的迷宮裡。在懸空木梯上走,偶爾會看到下麵有三三兩兩的孩子,光著腳丫,在石塊上追著跑著,咯咯的笑聲迴蕩在林間,提醒這裡並不只有我們。
走到這座藏經閣背後,發現這棵 大樹 像被施了魔法,緊緊纏住岩石,仿佛要吸取它全部的靈氣。很喜歡同伴給我拍的這張,把自己當成第一個來到這裡的探險家。 ↑崩密列 古跡中有些樹藤盪下來,可以作天然的鞦韆。阿杜找來石頭一墊,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一般蹭地跳上去,吱呀吱呀地擺起來。我們隨後一個個上去嘗試,因為腳尖點不著地,開始都有些緊張,緊緊抓住藤蔓,幾個來回下來就放開了,貪婪享受在空中搖擺的樂趣。
一根樹藤,兩根樹藤,阿杜總能在廢墟的角落裡找到鞦韆。並且沒有別人,只屬於我們。 在鞦韆上耍了一陣子後,我們繼續在迷宮中穿行,貓腰擠過低矮的橋洞,側身挪過狹窄台基,從一座神廟的窗臺跳到另一座神廟,又穿過一道道窗欞,攀上另一端圍牆頂部看到外面世界的時候,像是跨過了一千年的光陰。漫長卻意猶未盡。 在古跡入口處,一個小女孩湊過來,衝著姑娘們說:糖果,姐姐,漂亮。
柔柔脆脆的,清晰的中文,卻像是生生背出來的句子。大概是從哪裡聽來,把這幾個詞連一起念就會有糖吃,在 中國 游客面前果然屢試不爽,於是成了 阿裡 巴巴的芝麻開門。
小倩撲哧一笑,對我說,要是對方是男生,會怎麼想?
神的雕刻師——女王宮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女王宮帶給我的震撼。人類的雕刻技藝在這座寺廟上發揮到極致,窮盡所能,我也想象不出更好的浮雕藝術會是什麼樣子。 ↑女王宮 每一寸牆面、門楣、廊柱上都是纖細精巧的雕刻。或花,或草,或神,或獸,繁複綿密,極盡奢華。很多地方甚至用了木雕技法中的深雕和鏤空,讓人無法相信這些細膩圓潤的雕刻是在堅硬的石頭上完成的。 看這些卷曲的花紋,柔軟,連綿,生動飽滿,就像一夜間化成石頭的纖細生命。當我用手輕輕觸摸這些圖案的時候,難以想象當年的工匠們在方寸土石之間,傾註了多少智慧、心血、汗水、和不厭其煩的虔誠之心。 藝術學者蔣勛在書中這樣描述這裡的石雕:
“像波斯的織毯,像 中國 的刺繡,像 歐洲 大教堂的玻璃花窗。”
我覺得再恰當不過。只是這裡更高明之處在於,它把以上的藝術形式從平面中剝離出來,用在了立體的空間里。
女王宮位於 暹粒 東北 30公里,音譯作班蒂斯蕾(Banteay Srei),“女王宮”這個名字是訛傳。據說 法國 人發現這裡的時候,相信如此精巧玲瓏的建築是後宮嬪妃的住所,就起了這個名字。實際上,女王宮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為高僧雅吉 納瓦拉 哈建造的 印度 教寺廟,供奉濕婆、毗濕奴和大梵天。
我們來到這裡的時候是下午2點,烈日當空,曬到這些玫瑰紅的砂岩石上像著了火,酷熱無比。伙伴們聽阿杜大略講解完,轉了一圈就去陰涼處休息了。我卻被這些石雕瘋狂吸引,繞了一圈又一圈,既想細細觀看,又想慢慢拍照,只嘆時間不夠。因為好看的浮雕太多,又太精細,哪裡拍得過來。
過了中午這個檔口,女王宮又開始人聲鼎沸。因為中心區域禁止入內,游客們只能繞著狹窄的過道來迴轉圈,熙熙攘攘。要想看清中心部分的浮雕,最好有支100mm以上的長焦。
附近就是羅洛士鎮,兩個放學回家的姐妹坐在河邊的石椅上學習。一身素凈的白校服藍裙子,配上明亮的珍珠項圈、銀手鐲,煞是好看。路上很多孩子背著書包蹦蹦跳跳回家。話說,話說,哪有一大早放學的嘛! 在巴公寺的出口,很多孩子圍上來向我兜售明信片,1美金10張。我看了一眼,失望地發現所有的版式都是濃黑的粗邊框,中間一張印刷粗糙的風景照,無比醜陋。我通常偏愛的都是些白底素描、水彩或是黑白照片,無奈擺手不理會。
快上車時看見一個小男孩手裡拿著些奇特的果子,阿杜告訴我那是釋迦果,出於好奇買了倆。沒想原先已經散去的孩子見狀,紛紛聚攏來,向我們推銷香蕉、菠蘿,有的直接用中文說“一塊錢,一塊錢”,伙伴們先是一驚,然後笑著互相詢問有沒帶人民幣,那可是樁好買賣。
神牛寺(Preah Ko)就在附近,名字源於神廟前的神牛“ 南迪 (Nandi)”雕像,它是濕婆大神的坐騎。 在吳哥逛了兩天,我大概知道若有三座塔併排而建,通常是依次供奉 印度 教三位大神——梵天、濕婆和毗濕奴的,但是阿杜說,神牛寺卻是供奉凡人的。當年因陀羅跋摩一世建了這座寺廟,是為了紀念他的先祖——前面三座塔供奉父親、祖父以及先王,後面三座供奉母親、祖母和先王妻子。因此第一排塔上都是男神像,後一排塔上全是女神像。 魁偉的男神像 豐腴的女神像 在神牛寺,可以看到其他古跡中罕見的泥雕,像東梅奔和比粒寺磚塔上原先都覆有一層泥雕,如今完全消失了,而神牛寺的泥雕保留的相對完整。細膩的灰白色浮雕在橙紅的磚塊上凸顯出異常華麗的裝飾感。
阿杜在講解時我就被浮雕吸引,忍不住跑來觀摩,越看越捨不得走。 這個咬住納迦尾巴的怪物叫做 卡拉 (Kala),在吳哥雕刻中出鏡率頗高,常常僅以一個巨大的腦袋示人。傳說當年攪乳海後,不死甘露被幻化成美女的毗濕奴拿走了,阿修羅們陷入混亂。這時候,只有 卡拉 知道藥劑的下落。他喬裝成天神,混在其中偷喝。就在偷喝的時候,他的伎倆被太陽神和月亮神識破了,告知了毗濕奴。毗濕奴掄起法器斬下了 卡拉 的頭,由於那一刻剛喝下的藥劑卡在喉嚨里,還未吞下,所以他的頭是長生不死了,身子則掉到了凡間。從此他只剩一個頭,張著大嘴,常常追咬揭發他的太陽和月亮。這便是日食月食的由來。 門框上用梵文撰寫著經文。 神牛寺和巴公寺都朝東,因此早上的光線比較好。羅洛士遺址群中被修複的還有一個羅萊寺(Lolei),就在國道的對面,因為最近正在修繕,所以那天沒去參觀。
探險家樂園——崩密列前往崩密列要經過一條未鋪設瀝青的小路,紅土飛揚。一旦有大車駛過,後面的小車可遭了秧,揚起的塵土鋪天蓋地,能見度為零。我們坐在全封閉的汽車裡都覺得呼吸困難,看著前方的摩托和塵埃融為一體,著實為騎車人捏一把汗。
沿途看到很多民舍,大抵都是簡陋至極的草屋。用木桿支起,上層住人,下層畜禽置物。屋頂用乾草或寬大的樹葉鋪就。想起《真臘風土記》中說“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今天來看,草屋早已不再為府第制度束縛,而是被貧困的經濟條件制約。 在土路上顛顛簸簸了快一個小時,就在大家懨懨欲睡之際,崩密列到了。這個地方遠離吳哥古跡群,通票在這裡不管用,要另買一張5美金的門票。
《五月盛放》中說,崩密列人跡罕至,是吳哥最難以到達,也是最值得一去的古跡。十幾年過去,這裡的知名度已大大提高,已然成為外圈必到的景點之一。不過比起大小圈,這裡的確獨享一份清靜。
引道上的五頭納迦保留的相當完整,在吳哥著實罕見。從完整的雕刻來看,納迦更像 中國 古代的“龍”,獅鼻虎眼。畢竟 印度 神話中“蛇”和“龍”有時是不作區分的。 崩密列(Beng Mealea)建造年代不詳,建造者無從考證。考古學家認為它比吳哥寺要稍早建成,建築格局相當。只是直到現在,它都保留著剛被髮現時的模樣,未經任何修複。東門入口被橫七豎八的石塊堵住,完全無法通行,這種衰敗崩裂的原始面貌,成了崩密列獨有的風格。 我們跨過石堆,攀上木梯,翻過圍牆。哇塞!裡邊竟是這樣一個世界!巨大的 石柱 兀然挺立,裁切 方正 的構件散落在地上,被細細的藤蔓纏繞。整個廢墟就像被毀壞的積木,那個搭積木的孩子不知什麼原因離開了這裡,再也沒回來。
我們站在高聳的圍牆上,就像一群勇士,漂洋過海,披荊斬棘,終於在世界盡頭髮現了沉睡已久的亞特蘭蒂斯,激動不已。 阿杜領著我們向古跡深處走去,轉身變為探險小分隊可靠的嚮導。一般的司機是不帶領參觀的,把游客送到目的地就在外面等著,可見阿杜是個盡責的好司機。
分崩離析的石塊裹著一層毛茸茸的苔蘚,鋪成一條道路,指引你走向所羅門的寶藏。你可以想象下麵就是刀山火海,萬丈深淵,前方還要和惡龍戰鬥。幽深的密林和殘破的廢墟激發出了我所有神奇的想象,把自己放進了大冒險的故事中。 層層疊疊的樹葉遮擋了正午毒辣的陽光,將斑駁的痕跡投在千年石牆上。牆上不經意出現被地衣覆蓋的繁複雕刻,或神,或佛,或神秘的圖案符號,無聲講述一個被遺忘的文明。 無數細細粗粗彎彎扭扭的樹藤爬滿了窗欞,像一張綠色的網,把石頭包在裡面。你可以想象裡邊也許住著精靈或小仙女,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走出來,那一瞬間,滿牆的植物都綻開斑斕奪目的花朵。那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美? 阿杜帶我麽走過一座座橋,鑽過低矮的門洞,穿過黑洞洞的廊道。有時前面明明山窮水盡了,他總能在亂石堆中找到一條隱秘的小道,曲徑通幽,闖進更大的迷宮裡。在懸空木梯上走,偶爾會看到下麵有三三兩兩的孩子,光著腳丫,在石塊上追著跑著,咯咯的笑聲迴蕩在林間,提醒這裡並不只有我們。
走到這座藏經閣背後,發現這棵 大樹 像被施了魔法,緊緊纏住岩石,仿佛要吸取它全部的靈氣。很喜歡同伴給我拍的這張,把自己當成第一個來到這裡的探險家。 ↑崩密列 古跡中有些樹藤盪下來,可以作天然的鞦韆。阿杜找來石頭一墊,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一般蹭地跳上去,吱呀吱呀地擺起來。我們隨後一個個上去嘗試,因為腳尖點不著地,開始都有些緊張,緊緊抓住藤蔓,幾個來回下來就放開了,貪婪享受在空中搖擺的樂趣。
一根樹藤,兩根樹藤,阿杜總能在廢墟的角落裡找到鞦韆。並且沒有別人,只屬於我們。 在鞦韆上耍了一陣子後,我們繼續在迷宮中穿行,貓腰擠過低矮的橋洞,側身挪過狹窄台基,從一座神廟的窗臺跳到另一座神廟,又穿過一道道窗欞,攀上另一端圍牆頂部看到外面世界的時候,像是跨過了一千年的光陰。漫長卻意猶未盡。 在古跡入口處,一個小女孩湊過來,衝著姑娘們說:糖果,姐姐,漂亮。
柔柔脆脆的,清晰的中文,卻像是生生背出來的句子。大概是從哪裡聽來,把這幾個詞連一起念就會有糖吃,在 中國 游客面前果然屢試不爽,於是成了 阿裡 巴巴的芝麻開門。
小倩撲哧一笑,對我說,要是對方是男生,會怎麼想?
神的雕刻師——女王宮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女王宮帶給我的震撼。人類的雕刻技藝在這座寺廟上發揮到極致,窮盡所能,我也想象不出更好的浮雕藝術會是什麼樣子。 ↑女王宮 每一寸牆面、門楣、廊柱上都是纖細精巧的雕刻。或花,或草,或神,或獸,繁複綿密,極盡奢華。很多地方甚至用了木雕技法中的深雕和鏤空,讓人無法相信這些細膩圓潤的雕刻是在堅硬的石頭上完成的。 看這些卷曲的花紋,柔軟,連綿,生動飽滿,就像一夜間化成石頭的纖細生命。當我用手輕輕觸摸這些圖案的時候,難以想象當年的工匠們在方寸土石之間,傾註了多少智慧、心血、汗水、和不厭其煩的虔誠之心。 藝術學者蔣勛在書中這樣描述這裡的石雕:
“像波斯的織毯,像 中國 的刺繡,像 歐洲 大教堂的玻璃花窗。”
我覺得再恰當不過。只是這裡更高明之處在於,它把以上的藝術形式從平面中剝離出來,用在了立體的空間里。
女王宮位於 暹粒 東北 30公里,音譯作班蒂斯蕾(Banteay Srei),“女王宮”這個名字是訛傳。據說 法國 人發現這裡的時候,相信如此精巧玲瓏的建築是後宮嬪妃的住所,就起了這個名字。實際上,女王宮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為高僧雅吉 納瓦拉 哈建造的 印度 教寺廟,供奉濕婆、毗濕奴和大梵天。
我們來到這裡的時候是下午2點,烈日當空,曬到這些玫瑰紅的砂岩石上像著了火,酷熱無比。伙伴們聽阿杜大略講解完,轉了一圈就去陰涼處休息了。我卻被這些石雕瘋狂吸引,繞了一圈又一圈,既想細細觀看,又想慢慢拍照,只嘆時間不夠。因為好看的浮雕太多,又太精細,哪裡拍得過來。
過了中午這個檔口,女王宮又開始人聲鼎沸。因為中心區域禁止入內,游客們只能繞著狹窄的過道來迴轉圈,熙熙攘攘。要想看清中心部分的浮雕,最好有支100mm以上的長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