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一眼你的微笑】吳哥探險筆記(附手繪地圖/攻略)
周薩神廟(Chou Say Tevoda)就在路邊,是一座典型的平地式建築。被髮現時損毀得非常嚴重,經過 中國 多年的悉心修複,已經煥然一新。整座神廟的形制很有特色,玲瓏而肅穆。 我到這裡正值中午,游人寥寥。這種門框作取景框再適合不過,如果拍人像的話發揮的空間更多。 神廟臺階上的貓咪。一點也不配合,東張西望,說什麼都不肯看鏡頭...... 穿過門廊,灰色寺廟間的一襲紅衣映入眼帘。小姑娘非常害羞,看到我的相機就要躲開,她爸爸在下麵說了句高棉語,估計是鼓勵她“別怕呀,人家就是拍你呢”,於是面對鏡頭露出羞澀又會心的一笑。在旅途中,我最愛拍的也是孩子,從他們臉上可以看到最真誠的快樂,不禁自己也會被感染。
我忍不住對她說:你穿粉紅色的衣服真美!
她也許聽不懂英語,但笑得燦爛。 和不會動的小仙女比起來,孩子們才是寺廟中的精靈。
神廟的中央殿堂連接著西側塔門,南北各有一座藏經閣。 當我準備離開周薩神廟時,看見馬路對面還有一個寺廟,而且長得一摸一樣。問了路邊擺攤的當地人才知道那就是托瑪儂神廟(Thommanon)。它和周薩神廟不論從規格形制,還是建築特色上都堪稱一對鏡像。這組孿生建築到底為何而建,至今仍是個謎。 十字形的中央殿堂大約離地一米高,四面都有臺階。和周薩神廟一樣,四個塔門中只有東門可以通行,其餘都是假門。連著塔門的圍牆在漫長歲月里早已消失不見。 我非常喜歡這裡的安靜,不知不覺坐下來就不想走了。把相機放門檻上自拍一張。 直到餓得咕咕叫的肚子催我動身,我才離開。順便在路邊攤解決了午餐。別看景區的路邊攤掛滿了花花綠綠的衣服裙子,有些還提供簡單的餐飲。一張桌子兩個木凳,點一盤炸雞肉和米飯,配幾片酸酸的青番茄,是 柬埔寨 當地最常見的主食。一個大椰子,喝到撐也沒喝完。喝完了可以讓店家幫忙切開舀裡面的椰肉吃,既解渴又解饞。
4美金吃的還不賴,吃飽喝足向通王城出發!
千年微笑千年夢——巴揚寺當三個玉米尖的城門出現在路的盡頭時,我一陣激動,因為就要踏入吳哥的心臟——通王城了。通王城(Angkor Thom)是吳哥的王都,也被人叫做“大吳哥”,因為“通Thom”即“大”的意思,而“Angkor”音譯為“吳哥”,梵語的本意是“城市”。因此Angkor Thom直譯過來就是 大城 市。
那麼“大吳哥”和人們常說的“吳哥寺”、“ 吳哥窟 ”、“小吳哥”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吳哥寺(Angkor Wat)”指的是吳哥王城南邊三公里的一座寺廟,Wat就是“寺廟”的意思。唐宋時代民間口口相傳到了 中國 廣東 一帶,由於方言的關係,“Wat”就被音譯成了“窟”,即便與現在普通話中“ku”這個讀音相去甚遠。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聽說“ 吳哥窟 ”的時候都以為和“莫高窟”一樣是石窟,其實“ 吳哥窟 ”里沒有一個“窟”。後來為了區別大吳哥——通王城,人們又把“ 吳哥窟 ”叫做“小吳哥”。所以“吳哥寺”“ 吳哥窟 ”“小吳哥”指的是同一個對象,和“大吳哥”沒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城門前的道路兩側有兩排石像,分別懷抱兩條巨蛇,巨蛇的九個頭在石像最前端高高昂起。這個場景表現的是 印度 神話“攪拌乳海”的故事。 傳說天神、阿修羅、乾達婆們匯聚在須彌山上,就怎樣避免生老病死發生了激烈的討論。毗濕奴大神提議說:“讓我們天神和阿修羅一起去攪拌大海,提煉出不死甘露吧。到時和阿修羅們均分甘露,一起獲得永生。”
於是他們以曼荼羅山(Mount of Mandara)為杵,以蛇王婆蘇吉(Vasuki)作為攪杵的繩子,讓馱著世界的大海龜沉入海底,當作攪杵的支點。阿修羅抓住大蛇的頭,天神們抓住尾,來迴轉動攪杵,開始攪拌大海,一直攪了幾百年。
由於天神和阿修羅日以繼夜的攪拌,海水漸漸混濁,開始變成乳汁。
這時海裡出現諸多仙女、神獸和寶物,分別被各天神取走了。其中美麗的吉祥天女拉克什米(Laksmi),成了毗濕奴的妻子。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蛇王因不堪承受攪拌之苦,不慎往海裡吐出毒液,而這劇毒足以讓三界毀滅。情急之下濕婆大神一口氣把毒液吞了下去,由於毒性太強,喉嚨都燒成了青色。最後不死甘露出現了,阿修羅門為了得到永生,都想獨占甘露,蜂擁而上,瞬間搶成一團。這時毗濕奴靈機一動,化身為一個絕世美女,混入阿修羅中跳舞。阿修羅們被美色迷惑,停止了爭搶。這時毗濕奴趁機奪走甘露,並傳與天神們喝下。發現真相的阿修羅們惱羞成怒,與天神爆發了戰爭。可他們哪裡還是不死的天神們的對手,被打的落花流水,躲回了地獄。
這便是著名的“攪拌乳海”的故事。城門外重現的就是天神和阿修羅齊心攪拌乳海的那一幕。
懷抱蛇身的天神們,頭部大多已不知去向。 正當我看石像的時候,身後傳來一個糯糯的聲音:
哥哥,從我這裡買些東西吧。
我回頭一看,一個約摸四五歲的小女孩,穿著一件皺巴巴的天藍色衣服,頭髮鬆散地扎在腦後,手裡捧著藤編的小籃子,大眼睛水汪汪地看著我。
買一個吧,一美金。
她捧起籃子舉給我看。裡面是一些 暹粒 城隨處可見的冰箱貼。粗糙且千篇一律。
可是我不喜歡呢,我對她說。我想,如果是一些當地的手工製品也許還會買。
一美金兩個,買一點吧。她簇起小眉頭,籃子舉得更高了。
可惜我並不需要冰箱貼呀,對不起。
我準備上車,就要穿過馬路。但這時路上很多車,小姑娘緊緊粘著我,堵在我面前,背對著來往車輛,非常危險。我只好退迴路邊,對她說:聽話待在這裡好嗎,馬路上很危險。
她不理會我說什麼,高高捧著籃子,恨不得把它推到我手裡,依然不依不饒:
一美金三個。
我苦笑,不再看她期待的眼神。迅速穿過馬路,跨上自行車,向城門蹬去。
王城一共五個門,其 中東 邊有兩個,一個東門,另一個就是我眼前這個勝利門,傳說是軍隊得勝歸來通行的城門。城門上四面都雕有巨大的石臉,俯瞰四方疆域。 城門內側兩邊各有三根柱子,巧妙地鑿為象鼻狀,如今依稀還能分辨。 十二生肖塔。路的南北兩側各有六座,用途不詳,一說是當年用於審判的“天牢”。 我來到通王城的中心,眼前一座體量巨大的石砌建築,被一片稀疏的小樹林環繞,零零碎碎的石塊壘在一起,遠看就像一堆雜亂無章的廢墟。這就是我最期待的巴揚寺嗎?
我把單車扔在樹下,穿過小樹林,走上臺階。這時被一位身穿淡藍色制服的小伙攔下,要求出示門票。在吳哥,幾乎每一個寺廟入口都會有檢票人員查票,逢人必查,所以想逃票是不太可能的。看完了我出示的門票,他沒有打算讓我進去的意思,而是問我怎麼過來的。
騎車。我說,指了指停在樹下的單車。
然後他說了一句我聽不懂的話。見我不明白,他又重覆了一遍。
還是不懂。難道是樹下不能停車?或是停車要收小費?還是向我索要借車憑證?我腦袋里飛快檢索著可能性,但都一一排除了。
一時我們四目相對。他白凈而文氣的臉略顯局促,說得更加磕絆了。猜來猜去才弄清楚他原來是問我明天什麼打算呢。
還是逛吳哥啊。我說。
如果需要司機,我可以帶你。他有些靦腆地說,明天我正好有空。這時才恍然原來很多景區的工作人員都身兼數職呢,檢兩天票,當兩天司機,而檢票員的身份很容易發現一些需要司機的游客。見我手裡拿的七天票,又是單人,當然就覺得我很有乘客的潛質嘍。
不需要了,我打算自己騎車,謝謝你。我對他笑。他也對我笑笑,想說什麼,最後還是因為語言問題沒說出口。
走上甬道才看見一張石臉在高處凝望著我,露出淡淡的微笑。那一眼對望讓我有種莫名的震撼,覺得那張臉是有血有肉的,背後的恬淡和智慧絕非冰冷的石頭可以塑造。它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到現在我對巴揚寺的其他東西已經沒什麼印象,唯一過目不忘的,是這張臉。 走上第二層我徹底獃住了。石臉,無處不在的石臉!
這些石塊拼成的人臉,出現在每個石塔的四個面上,面容不盡相同,大多只有一個表情——微笑,這便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關於這些臉的主人,學術界莫衷一是。有人說它們是創世神大梵天的臉;有人認為它們是觀世音 菩薩 的肖像;有人指出它們是建造它們的那位國王——闍耶跋摩七世自己的面容。 來到巴揚寺,不得不提到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他是高棉歷史上最偉大,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君王。
傳說這位國王曾兩次放棄王位。在吳哥最危難的時刻,他臨危受命,登上寶座。那時的他已是一位皈依佛門的老人。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間,吳 哥達 到了空前繁榮。闍耶跋摩七世一直活到九十多歲,死後被人們奉為“隱 法國 王”。
他活著的時候沒有為自己立碑,以至於這個名字隨後完全消失歷史長河裡。直到上個世紀初 老撾 賽豐(Say Fong,當年屬於吳哥領土)出土了一塊石碑,他的事跡才為人所知。 他是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之子,父王駕崩時,闍耶跋摩正值風華正茂的三十五歲。作為 長子 ,他出人意料地放棄王位,選擇了自我流放。他把王位讓給了他弟弟耶輸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孤身一人遠赴占婆(今 越南 )。誰也不知道他這樣做的原因,對此史料也沒有任何記載。
直到多年後,宮廷叛變的消息傳來,他才重返故土。
當他回來時,已經太晚了,弟弟耶輸跋摩二世已被叛徒殺害,篡位者已高居王座。而手握軍隊的闍耶跋摩王子表現出了極大的隱忍和剋制,並沒有立即奪回王權,而是隱居在 柏威夏 的聖劍寺,一住就是12年。 ↑巴戎寺 1177年,占婆族大舉入侵吳哥。他們秘密沿湄公河逆流而上來到洞里薩湖,給了吳哥猝不及防的一擊。幾乎沒有考慮議和提議就處決了國王,燒毀了吳哥城,搶砸神像,掠奪財富。吳哥千倉百孔,國家危在旦夕。
闍耶跋摩王子再也坐不住了,1181年,他重回吳哥宣佈繼承王位,決心拯救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這時的他已經六十一歲,已皈隱佛門多年。繼位後的他積極組織軍隊,憑藉過人的智慧和軍事才幹,不僅擊退了入侵者,還把大量的敵國土地納入版圖,血債血還。
他的登基,把瀕臨滅亡的吳哥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並把它領向一個新的巔峰。他重建了吳哥王城,加固城牆,增挖護城河,修築了大量規模空前的寺廟。併在全國範圍內開闢了寬闊的道路,設立驛站,把國都和邊陲聯繫起來。這一番鞏固,奠定了吳哥繁榮至少一百年的基礎。
垂暮之年,他為死去的母親建造了塔布籠寺,為父親建造了聖劍寺,為自己,則建造了這座巴揚寺。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去世後,吳哥便逐漸衰落,再也沒有走向新的高峰。而巴揚寺,也成了吳哥最後一座偉大寺廟。 也許目睹了太多苦難,覺得這個國家再也不受 印度 諸神的庇護,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期間把國教從 印度 教改為了大乘佛教。說巴揚寺這些慈悲面容是佛的臉龐不無道理,但從輪廓分明的嘴唇線條來看,它們帶有典型的高棉人特征,所以我更願意相信這些是闍耶跋摩七世自己的臉。或許他早已把自己和佛陀合二為一,想在死後繼續為自己的國民留下悲憫的力量,用永恆的微笑帶走世間疾苦。 走在第二層迴廊,漆黑的走道深處忽然傳出一個聲音:
到這裡來。
我走過去,發現是一個穿紅色T恤的男孩,向我揮手,說著就蹦過門檻,指著頭頂的光亮說:
看這裡。
我順著他指點的方向,看到 石獅 和人臉遙相對望的情景。 還有這裡,快來。蹬蹬蹬,小男孩又迅速跑開。
就這樣,他帶我穿過黑暗深處,看到一些很特別的角度才能看到的東西。末了,我給了他一點小費作為報酬。有時間的話,不妨找個在景區做嚮導的孩子,他會帶你看一些很容易被錯過的東西。
我忍不住對她說:你穿粉紅色的衣服真美!
她也許聽不懂英語,但笑得燦爛。 和不會動的小仙女比起來,孩子們才是寺廟中的精靈。
神廟的中央殿堂連接著西側塔門,南北各有一座藏經閣。 當我準備離開周薩神廟時,看見馬路對面還有一個寺廟,而且長得一摸一樣。問了路邊擺攤的當地人才知道那就是托瑪儂神廟(Thommanon)。它和周薩神廟不論從規格形制,還是建築特色上都堪稱一對鏡像。這組孿生建築到底為何而建,至今仍是個謎。 十字形的中央殿堂大約離地一米高,四面都有臺階。和周薩神廟一樣,四個塔門中只有東門可以通行,其餘都是假門。連著塔門的圍牆在漫長歲月里早已消失不見。 我非常喜歡這裡的安靜,不知不覺坐下來就不想走了。把相機放門檻上自拍一張。 直到餓得咕咕叫的肚子催我動身,我才離開。順便在路邊攤解決了午餐。別看景區的路邊攤掛滿了花花綠綠的衣服裙子,有些還提供簡單的餐飲。一張桌子兩個木凳,點一盤炸雞肉和米飯,配幾片酸酸的青番茄,是 柬埔寨 當地最常見的主食。一個大椰子,喝到撐也沒喝完。喝完了可以讓店家幫忙切開舀裡面的椰肉吃,既解渴又解饞。
4美金吃的還不賴,吃飽喝足向通王城出發!
千年微笑千年夢——巴揚寺當三個玉米尖的城門出現在路的盡頭時,我一陣激動,因為就要踏入吳哥的心臟——通王城了。通王城(Angkor Thom)是吳哥的王都,也被人叫做“大吳哥”,因為“通Thom”即“大”的意思,而“Angkor”音譯為“吳哥”,梵語的本意是“城市”。因此Angkor Thom直譯過來就是 大城 市。
那麼“大吳哥”和人們常說的“吳哥寺”、“ 吳哥窟 ”、“小吳哥”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吳哥寺(Angkor Wat)”指的是吳哥王城南邊三公里的一座寺廟,Wat就是“寺廟”的意思。唐宋時代民間口口相傳到了 中國 廣東 一帶,由於方言的關係,“Wat”就被音譯成了“窟”,即便與現在普通話中“ku”這個讀音相去甚遠。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聽說“ 吳哥窟 ”的時候都以為和“莫高窟”一樣是石窟,其實“ 吳哥窟 ”里沒有一個“窟”。後來為了區別大吳哥——通王城,人們又把“ 吳哥窟 ”叫做“小吳哥”。所以“吳哥寺”“ 吳哥窟 ”“小吳哥”指的是同一個對象,和“大吳哥”沒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城門前的道路兩側有兩排石像,分別懷抱兩條巨蛇,巨蛇的九個頭在石像最前端高高昂起。這個場景表現的是 印度 神話“攪拌乳海”的故事。 傳說天神、阿修羅、乾達婆們匯聚在須彌山上,就怎樣避免生老病死發生了激烈的討論。毗濕奴大神提議說:“讓我們天神和阿修羅一起去攪拌大海,提煉出不死甘露吧。到時和阿修羅們均分甘露,一起獲得永生。”
於是他們以曼荼羅山(Mount of Mandara)為杵,以蛇王婆蘇吉(Vasuki)作為攪杵的繩子,讓馱著世界的大海龜沉入海底,當作攪杵的支點。阿修羅抓住大蛇的頭,天神們抓住尾,來迴轉動攪杵,開始攪拌大海,一直攪了幾百年。
由於天神和阿修羅日以繼夜的攪拌,海水漸漸混濁,開始變成乳汁。
這時海裡出現諸多仙女、神獸和寶物,分別被各天神取走了。其中美麗的吉祥天女拉克什米(Laksmi),成了毗濕奴的妻子。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蛇王因不堪承受攪拌之苦,不慎往海裡吐出毒液,而這劇毒足以讓三界毀滅。情急之下濕婆大神一口氣把毒液吞了下去,由於毒性太強,喉嚨都燒成了青色。最後不死甘露出現了,阿修羅門為了得到永生,都想獨占甘露,蜂擁而上,瞬間搶成一團。這時毗濕奴靈機一動,化身為一個絕世美女,混入阿修羅中跳舞。阿修羅們被美色迷惑,停止了爭搶。這時毗濕奴趁機奪走甘露,並傳與天神們喝下。發現真相的阿修羅們惱羞成怒,與天神爆發了戰爭。可他們哪裡還是不死的天神們的對手,被打的落花流水,躲回了地獄。
這便是著名的“攪拌乳海”的故事。城門外重現的就是天神和阿修羅齊心攪拌乳海的那一幕。
懷抱蛇身的天神們,頭部大多已不知去向。 正當我看石像的時候,身後傳來一個糯糯的聲音:
哥哥,從我這裡買些東西吧。
我回頭一看,一個約摸四五歲的小女孩,穿著一件皺巴巴的天藍色衣服,頭髮鬆散地扎在腦後,手裡捧著藤編的小籃子,大眼睛水汪汪地看著我。
買一個吧,一美金。
她捧起籃子舉給我看。裡面是一些 暹粒 城隨處可見的冰箱貼。粗糙且千篇一律。
可是我不喜歡呢,我對她說。我想,如果是一些當地的手工製品也許還會買。
一美金兩個,買一點吧。她簇起小眉頭,籃子舉得更高了。
可惜我並不需要冰箱貼呀,對不起。
我準備上車,就要穿過馬路。但這時路上很多車,小姑娘緊緊粘著我,堵在我面前,背對著來往車輛,非常危險。我只好退迴路邊,對她說:聽話待在這裡好嗎,馬路上很危險。
她不理會我說什麼,高高捧著籃子,恨不得把它推到我手裡,依然不依不饒:
一美金三個。
我苦笑,不再看她期待的眼神。迅速穿過馬路,跨上自行車,向城門蹬去。
王城一共五個門,其 中東 邊有兩個,一個東門,另一個就是我眼前這個勝利門,傳說是軍隊得勝歸來通行的城門。城門上四面都雕有巨大的石臉,俯瞰四方疆域。 城門內側兩邊各有三根柱子,巧妙地鑿為象鼻狀,如今依稀還能分辨。 十二生肖塔。路的南北兩側各有六座,用途不詳,一說是當年用於審判的“天牢”。 我來到通王城的中心,眼前一座體量巨大的石砌建築,被一片稀疏的小樹林環繞,零零碎碎的石塊壘在一起,遠看就像一堆雜亂無章的廢墟。這就是我最期待的巴揚寺嗎?
我把單車扔在樹下,穿過小樹林,走上臺階。這時被一位身穿淡藍色制服的小伙攔下,要求出示門票。在吳哥,幾乎每一個寺廟入口都會有檢票人員查票,逢人必查,所以想逃票是不太可能的。看完了我出示的門票,他沒有打算讓我進去的意思,而是問我怎麼過來的。
騎車。我說,指了指停在樹下的單車。
然後他說了一句我聽不懂的話。見我不明白,他又重覆了一遍。
還是不懂。難道是樹下不能停車?或是停車要收小費?還是向我索要借車憑證?我腦袋里飛快檢索著可能性,但都一一排除了。
一時我們四目相對。他白凈而文氣的臉略顯局促,說得更加磕絆了。猜來猜去才弄清楚他原來是問我明天什麼打算呢。
還是逛吳哥啊。我說。
如果需要司機,我可以帶你。他有些靦腆地說,明天我正好有空。這時才恍然原來很多景區的工作人員都身兼數職呢,檢兩天票,當兩天司機,而檢票員的身份很容易發現一些需要司機的游客。見我手裡拿的七天票,又是單人,當然就覺得我很有乘客的潛質嘍。
不需要了,我打算自己騎車,謝謝你。我對他笑。他也對我笑笑,想說什麼,最後還是因為語言問題沒說出口。
走上甬道才看見一張石臉在高處凝望著我,露出淡淡的微笑。那一眼對望讓我有種莫名的震撼,覺得那張臉是有血有肉的,背後的恬淡和智慧絕非冰冷的石頭可以塑造。它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到現在我對巴揚寺的其他東西已經沒什麼印象,唯一過目不忘的,是這張臉。 走上第二層我徹底獃住了。石臉,無處不在的石臉!
這些石塊拼成的人臉,出現在每個石塔的四個面上,面容不盡相同,大多只有一個表情——微笑,這便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關於這些臉的主人,學術界莫衷一是。有人說它們是創世神大梵天的臉;有人認為它們是觀世音 菩薩 的肖像;有人指出它們是建造它們的那位國王——闍耶跋摩七世自己的面容。 來到巴揚寺,不得不提到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他是高棉歷史上最偉大,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君王。
傳說這位國王曾兩次放棄王位。在吳哥最危難的時刻,他臨危受命,登上寶座。那時的他已是一位皈依佛門的老人。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間,吳 哥達 到了空前繁榮。闍耶跋摩七世一直活到九十多歲,死後被人們奉為“隱 法國 王”。
他活著的時候沒有為自己立碑,以至於這個名字隨後完全消失歷史長河裡。直到上個世紀初 老撾 賽豐(Say Fong,當年屬於吳哥領土)出土了一塊石碑,他的事跡才為人所知。 他是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之子,父王駕崩時,闍耶跋摩正值風華正茂的三十五歲。作為 長子 ,他出人意料地放棄王位,選擇了自我流放。他把王位讓給了他弟弟耶輸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孤身一人遠赴占婆(今 越南 )。誰也不知道他這樣做的原因,對此史料也沒有任何記載。
直到多年後,宮廷叛變的消息傳來,他才重返故土。
當他回來時,已經太晚了,弟弟耶輸跋摩二世已被叛徒殺害,篡位者已高居王座。而手握軍隊的闍耶跋摩王子表現出了極大的隱忍和剋制,並沒有立即奪回王權,而是隱居在 柏威夏 的聖劍寺,一住就是12年。 ↑巴戎寺 1177年,占婆族大舉入侵吳哥。他們秘密沿湄公河逆流而上來到洞里薩湖,給了吳哥猝不及防的一擊。幾乎沒有考慮議和提議就處決了國王,燒毀了吳哥城,搶砸神像,掠奪財富。吳哥千倉百孔,國家危在旦夕。
闍耶跋摩王子再也坐不住了,1181年,他重回吳哥宣佈繼承王位,決心拯救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這時的他已經六十一歲,已皈隱佛門多年。繼位後的他積極組織軍隊,憑藉過人的智慧和軍事才幹,不僅擊退了入侵者,還把大量的敵國土地納入版圖,血債血還。
他的登基,把瀕臨滅亡的吳哥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並把它領向一個新的巔峰。他重建了吳哥王城,加固城牆,增挖護城河,修築了大量規模空前的寺廟。併在全國範圍內開闢了寬闊的道路,設立驛站,把國都和邊陲聯繫起來。這一番鞏固,奠定了吳哥繁榮至少一百年的基礎。
垂暮之年,他為死去的母親建造了塔布籠寺,為父親建造了聖劍寺,為自己,則建造了這座巴揚寺。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去世後,吳哥便逐漸衰落,再也沒有走向新的高峰。而巴揚寺,也成了吳哥最後一座偉大寺廟。 也許目睹了太多苦難,覺得這個國家再也不受 印度 諸神的庇護,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期間把國教從 印度 教改為了大乘佛教。說巴揚寺這些慈悲面容是佛的臉龐不無道理,但從輪廓分明的嘴唇線條來看,它們帶有典型的高棉人特征,所以我更願意相信這些是闍耶跋摩七世自己的臉。或許他早已把自己和佛陀合二為一,想在死後繼續為自己的國民留下悲憫的力量,用永恆的微笑帶走世間疾苦。 走在第二層迴廊,漆黑的走道深處忽然傳出一個聲音:
到這裡來。
我走過去,發現是一個穿紅色T恤的男孩,向我揮手,說著就蹦過門檻,指著頭頂的光亮說:
看這裡。
我順著他指點的方向,看到 石獅 和人臉遙相對望的情景。 還有這裡,快來。蹬蹬蹬,小男孩又迅速跑開。
就這樣,他帶我穿過黑暗深處,看到一些很特別的角度才能看到的東西。末了,我給了他一點小費作為報酬。有時間的話,不妨找個在景區做嚮導的孩子,他會帶你看一些很容易被錯過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