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一眼你的微笑】吳哥探險筆記(附手繪地圖/攻略)

他把國民的病痛當作自己的病痛來承受,因為大眾的疾苦便是國王的疾苦。
或許這位國王希望自己能像池子左邊的神馬 巴拉 哈(Balaha)一樣,在國家最苦難的時候下凡人間,馱著眾生脫離苦海。

確定不要我帶你去“泥丸宮”?
將軍廟——塔遜在馬路對面吃了東西,景點門口的餐廳物價都好貴,同樣的雞肉米飯加水果shake,這裡要7塊錢。
塔遜(Ta Som),這個寺廟真是小,一走就到盡頭,10分鐘就能看完,據說是為了紀念一位將軍而修建的。





孿生殿——東梅奔和比粒寺大圈的公路悠長清凈,除了偶爾駛過的tuktuk,基本沒什麼車。路邊是廣袤的稻田,點綴著棕櫚樹,驕陽似火的天氣里,這樣的顏色十分惹人愛。聽人說一年的水稻季已經入尾聲,雨季一過,就不再插新苗了。




這是支撐宇宙西邊的大象“瓦瑪那”。


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來到比粒寺(Pre Rup)的,只記得登上頂層的一剎那,還以為自己仍在東梅奔。眼前的場景似曾相識,就連坐在臺階上的游客都是同一人。這也難怪,因為比粒寺僅比東梅奔晚十幾年建成,肉眼看去,兩座寺廟差別無幾。

後門也是有人把守的,就甭想著逃票啥的了。




受 印度 教影響,沐浴在高棉人眼裡是一件十分重要和聖神的事情,因此古代的吳哥城周圍修建了大量護城河和人工池,一方面儲備灌溉所需,一方面供人沐浴。我在浴池邊坐下,接近黃昏的太陽終於不再那麼毒辣。微風拂過,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他在我手機上留下號碼,寫上自己的名字,Nimol。無意間想起那條萌萌的小丑魚,我不禁莞爾。
Nimol瘦瘦高高的,端正的五官,幹練的短髮,拉著我跟他聊天。他告訴我,大多數吳哥司機起步時都像他一樣,先有一輛摩托,接一些散客。等攢了錢就改裝成tuktuk,好一次帶更多的人。過上一段時間,說不定是三五年,有些司機會考慮買一輛汽車。當然這隻是針對少數生意好的,畢竟一輛動輒過萬美金的汽車對於平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 柬埔寨 人來說無異是一件奢侈品。大多司機一輩子就止步在tuktuk上。吳哥的tuktuk太多,而會外語,特別是英語之外語言的司機太少,所以司機們在接客的同時抓緊一切機會鍛煉外語,以提高交流能力吸引更多顧客。
有些司機在外國人之間攢了口碑,找他包車的多了忙不過來,就把活介紹給其他新人,從中抽提成。這是每個司機都羡慕的角色。Nimol自己也在努力學習英語中。
豆蔻寺很小,僅有一字排開的五座塔,用粉紅色的紅磚砌成,樣式別具一格。目前只有中央主塔被完全修複。

魔王巴利(Bali)奪取了三界,驅逐眾神。眾神只好向毗濕奴求救。毗濕奴化身為一個矮小的侏儒華瑪那(Vamana)來到魔王跟前,祈求魔王給他方寸之地,他說:
我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只要給我三步之地容我打坐就可以了。
魔王瞅了一眼這個小個子,心想,三步之地能有多少,便答應了他。話音剛落,毗濕奴轉眼變成了巨人Trivikrama,三步就跨越了天地,把世界從魔王手中奪了回來。

還沒完呢,弄清地址的他自信爆棚,載著我在公路上瘋狂超越汽車,闖紅燈,逆行,完美避開了所有交通規則。正逆行的時候,前方竄出一輛汽車,我大喊:watch out! 不懂英語的他笑嘻嘻地回過頭來,問我說啥。我立刻閉嘴,再也不敢說話了。一段速度與激情後,謝天謝地終於活著下車了,當即下決心今後打死我都不坐摩的了。
那是家中餐廳,自助,12$,包餐飲和表演。表演是傳統的高棉舞蹈,還算差強人意。食物難吃至極,路邊攤都甩它好幾條街,以至於餐廳名字都沒記住。和小倩還有另兩個包車的小伙伴商量好,第二天拼他們的車去外圈。
故都拾遺——羅洛士群小倩所住的青旅叫Blossoming,院子里有個雅緻的魚療池,邊上擺著木質的弔椅和小方桌,人氣頗旺,好多西方游客悠閑地或用餐或閱讀。早上8點10分,司機阿杜準時來門口接我們。
見到他,我習慣地用英語說早安,因為他微微發福的身材和黝黑的膚色實在和土生土長的 柬埔寨 人別無二致。阿杜祖上來自 福建 ,說一口閩南口音的普通話,柬語也是非常的流利。他是小倩聯繫的司機,由於吳哥外圈路程太遠,100KM+,自行車一天逛不下來,我就臨時搭了他的車。車上除了我和小倩,還有一名來自 臺灣 的男生和一名 新加坡 的女生,加上阿杜,組成了我們今天的外圈五人組。
阿杜開著他的凱美瑞,載著我們奔向第一站, 暹粒 東南12公里的羅洛士群遺址。
羅洛士群遺址是吳哥王朝的開國之君——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所建的第二個都城。第一個都城位於湄公河下游的 磅湛 市附近,那裡既沒有洞里薩湖豐富的漁業資源,又沒有可以興建廟堂的山丘,於是僅僅幾十年之後,他便將國都遷到這裡。從此,羅洛士作為都城繁榮了70年,直到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遷都如今的巴肯山。所以僅20公里之遙的羅洛士,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故都”了。
巴公寺(Bakong)是羅洛士群里規模最大的寺廟。甬道前,巨大的七頭納迦盎然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