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一眼你的微笑】吳哥探險筆記(附手繪地圖/攻略)

傍晚的巴揚寺仍然有很多人,一大撥 韓國 旅行團正在石像前逐一合影。有時我想等人少了再細看某張石臉,沒想到轉一圈回來,才兩分鐘光景,那張臉已經黯了下去,而旁邊的另一張臉正熠熠生輝。原來沒有陽光,這些石頭永遠是黑黢黢的石頭,一旦有了光線,它們立刻就活了。金色的斜陽在石頭上烙下的光影,讓它們出現瞬息萬變的表情。所以我說,巴揚寺是一座隨著時間變化的寺廟。

權力、財富、榮耀、千秋霸業,在他眼裡是否統統像臺階上的枯葉一樣不名一文?那個早早看破浮塵,參透生死的他,是否把畢生奧義都寫在這些謎一樣的臉上,那便是留給世人微笑直面不幸的力量?

諷刺的是,反觀高棉近代歷史,你會發現文明不只倒退十里八里,那些標榜進步的主義,扯去虛偽狂妄的外衣,全是血寫的荒唐。

對這些石頭來說,那個時代的戎馬倥傯,孤寺殘燈,仿佛是一場虛無縹緲的夢。而對於我來說,吳哥的一切都是個夢,夢講述的故事太遙遠,以至於沒有這些靜默佇立千年的石頭,我寧可相信那不過是世人杜撰的神話罷了。




一會兒右手邊的樹林中出現一塊空地,不經意扭頭一看——我徹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座金字塔。這原本沒什麼好奇怪,關鍵是,它和我記憶里危**拉的蒂卡爾神殿長得一模一樣!
我把車丟在路牌下,走到它跟前。
逆光中,這樣的場景宛如夢幻。


旅途中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此,不經意間遇到有趣的人,毫無預兆出現的美景。這些意料之外的驚喜串成回憶里最閃光的部分,並讓每次出行都成為一場未知的期待。以前從未聽說吳哥有這樣一座建築。後來我查了資料,知道它叫 巴色 占空寺(Baksei Chamkrong),是10世紀初建造的 印度 教寺廟,供奉濕婆神,是吳哥地區唯一一座金字塔建築。
世界上總有這樣的巧合。 柬埔寨 和危**拉分居地球兩端,中間隔著茫茫太平洋,憑當時的航海術,這兩個文明是幾乎不可能有接觸的。蒂卡爾建於公元750年前後,兩位建築師相隔一百多年,奇妙地畫出如出一轍的圖紙,想想都覺得神奇。
上巴肯山的途中可以看到 巴色 占空寺的背面,頂端的神殿被夕陽映成金色。

哇塞,好多人!
才不到5點,入口排起老長的隊。聽工作人員說,一次性只讓上去300人,一人一證,證件發完就只能等了,下來一位才能上去一位。無奈排在隊伍里,熱的大汗直流,覺得巴肯山頗有國 內黃 金周的架勢啊,不同的是周圍的游客都操著不同國家的語言。
等了一刻鐘,忽然蹦出個念頭:不如去小吳哥看日落吧!打一響指,立馬竄出隊伍回頭下山。這時發現長隊都排出50米開外了,後面的游客還源源不斷上山呢,天知道最後還能不能看到日落。
巴肯山嘛,找個時間再來!
吳哥寺!吳哥寺!
遠遠看到一大群tuktuk車停在路邊,人也突然多起來了,就知道吳哥寺到了。一眼看到的是寬闊的護城河,一條石砌的甬道跨過水面通向第一道寺門,游人如織。
我走到河堤上,和穿著髒兮兮衣服的孩子們坐在一起,並不急著走進去。那種心情很奇特,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到了門口卻不願進去了。我笑自己像一個進京趕考的書生,到了殿前卻開始猶疑不前。說實話站在吳哥寺的城牆外,心裡有一種將要朝聖的儀式感,雖然國王不在了,高僧不在了,神也大都不在了,但這種莊嚴的氣氛從未消失。矯情地說,我是在為與吳哥寺第一次相見做準備吧。

我在池邊看著太陽的餘暉慢慢黯淡下去,覺得已心滿意足,便折身返回。
明天還有大把的時間給你,咱們日出見!

路上和他妻子聊起來,她告訴我她前幾個月剛去過一趟 南京 ,覺得 中國 發展很快,給她印象最深的是街道上非常乾凈。我說 柬埔寨 才幹凈呢, 暹粒 的街道一點也不臟,屋子裡都收拾的一塵不染的。她感慨說但是農村地區仍然非常落後,“我們國家正在經歷發展,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像 中國 那樣。”她說這句話的時候一點也不沮喪,我能從她臉上看出朴實的期望,那是一種充滿信心的憧憬。我心裡默想,有這樣的民眾,這個國家的美好未來真的不遠,於是對她說,幾年以後,你們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好。
酒吧街(Pub Street)緊挨著出售服裝、紀念品的老市場(Old Market),構成了整個 暹粒 最熱鬧的中心地帶,也是各國游客每晚的聚集地。我讓司機把我放在酒吧街入口,朝著各色霓虹燈,走進熙來攘往的人群。

挑了舞臺前的位置坐下,點了啥已不記得,只記得舞臺上的歌者和音樂。兩個女主唱,英文歌唱的極好,爆發力十足又不失細膩,右邊的節奏吉他也偶爾客串兩首,鼓手也是毫不含糊。吃飽喝足又連聽了十幾首,這一刻讓我瞬間喜歡上了 暹粒 。


有時候羡慕別人的生活,是因為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那麼過吧。
我們點了桶裝的 Apsara's Blush 阿卜娑羅的紅暈,看名字就知道是種含蓄的雞尾酒,酒味淡到可以忽略。小仙女臉紅,是因為害羞,還是喝醉了呢?

回來時路過Triangle,響徹幾條街區的歌聲仍未停息。亢奮而美好。
太陽王之墓——吳哥寺前方漆黑一片,兩米之外什麼都看不到。我打著哈欠,把腳踏踩得飛快。
五點我就已經上路了,但明顯有好多人起得比我早,一路不斷有突突車和摩托刷刷地從我身邊呼嘯而過,氣得我咬牙切齒。聽旅館的小黑哥說,絕大多數司機都會選擇在五點前出門,像我這樣騎車的,應該四點半就出門。
一盞路燈都沒有的馬路上,兩邊是黑黢黢的樹林,我的手電就像黑暗中的一粒螢火,派不上什麼照明用場,倒可以提醒後面飛馳而來的司機這兒有人。
路上超過幾個同樣騎車的西方姑娘,一鼓作氣衝到吳哥寺,發現檢票人員都已到位,天開始矇矇作亮。左邊的蓮池已經圍滿了人,根本擠不進第一排,只好乖乖站在人群後面,把相機舉得老高,盲拍。
吳哥幾乎所有的古跡都是坐西朝東,只有吳哥寺是個例外,坐東朝西。這個怪異的朝向讓考古學家困惑不已,因為在 印度 教中,西方是死亡的方向。這一點對於游客來說,恰成了吳哥寺獨有的魅力,因為日出時分,五座尖塔會在東方的 朝陽 下化成剪影,和雲彩一起倒映在明鏡般的蓮池裡。如此一來,吳哥寺倒成了最適合觀看日出的寺廟。
太陽快出來了,天空開始呈現淡淡的紫色。



這時候一層迴廊靜悄悄的,根本沒人。太陽從樹林背後出來,氤氳的霧氣開始散去。





窗欞間又是形貌各異的小仙女。吳哥寺的阿卜娑羅並不像別處那樣單個出現,通常是成排併列站在一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