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尼國非常之旅
低頭進入,抬頭一看就能發現屹立在庭院中心的一座小巧金色寺廟 – Bidyapith Temple。寺廟旁邊有豎立一個大約一米高的木桿,是用來栓住祭祀用的動物的。因為它供奉的是Yantaju,濕婆妻子帕爾瓦蒂的恐怖相杜迦爾女神的化身之一,應該是要用鮮血來祭祀的,他也是國王的保護神。而 小金 廟後方,庭院的 東北 角,建築頂上有一座三重檐八角形塔樓,Degutalletemple,供奉塔萊珠女神。 在庭院的南邊,是塔萊珠•巴瓦西神廟(跟塔萊珠有什麼差別,有待後續研究)。入口的金箔裝飾的大門尤為的精美,兩位河流女神分列兩側 – Ganga腳踩神龜,Jamuna騎乘鱷魚。大門上方二層,佈滿像傘骨一樣的外斜小木柱,雕刻精美。 庭院的北面同為一座三重檐的塔萊珠神廟,但規模更大,可以俯視杜巴廣場,而塔萊珠原來是 印度南部 的女神,十四世紀開始成為了馬拉國王的另一位保護神。木窗、屋檐,佈滿了紐瓦麗的木雕作品,著實讓人驚嘆。 幕爾宮院再往南,五點鐘方向,是面積稍小的桑里連宮院。庭院中心有一座小巧而精美的下沉式水池,TushaHiti。2014和2015年的兩次修繕,恢復這座建於1647年的水池。她由72塊雕刻石板構成,描繪了多位密宗神明的形象,但噴水嘴是新的。國王再次舉行沐雨儀式。古代各種木雕散落在庭院的四周。
走出庭院的小門,是宮院的後花園,有個非常大水池,Bhandarkhal Water Tank。曾經的王宮主要水源,池邊還有一桌迷人的冥想池,牆上有著精美的雕刻。 今天的後花園異常的熱鬧,原來在舉辦一個文化活動 -學生的全國繪畫比賽,畫像的模特是 尼泊爾 一位百歲老人,也是文化大腕。我正要走出去時,一隊持槍警衛護送進來一位身材特別高大、掛著萬年菊花環的要人,原來尼國的議長今天也來參加活動。 從花園走出,回到杜巴廣場,可以看下六點鐘方向的充滿傳統氣息的桑里連宮院的大門。在一排曬太陽的當地居民背後,有三座宏偉的雕像,從左到右分別是,象神、毗濕奴的化身納辛哈和被黃色顏料覆蓋的猴王哈奴曼。而 金門 門口則停著議長的車隊,議長的座駕是灰色豐田越野車。而三輛車的最後是坐著士兵的吉普。 七點鐘的方向,是克利須那寺,也是廣場的主要入口。克利須那(梵文黑色意思)是毗濕奴三個重要化身之一,另外兩個是羅摩和佛陀。在同一座廣場上,南北有兩座相似的毗濕奴的神廟,就如同巴克塔普爾有兩座拉克什米廟一樣,這夫婦倆真的人氣高。這座八角形石廟建於1723年,有著很濃的 印度北部 石廟的風格,第二和第三層上,分別有八個突出的亭子結構。 八點鐘方向的塔萊珠大鐘,可能由於當時傍晚逆光,我在廣場的主幹道上,並沒有註意到它,反而是離開時廣場的拍的遠景,清晰地顯示了它的位置。1736年,毗濕奴馬拉國王把鐘豎在此地,供受到冤屈的人可以在此敲鐘申訴,而鐘的後面還有一處水景。大鐘的旁邊,靠北的位置,是三層檐結構的HariShankar Temple,雖是2015年地震後修複的,但裝飾的木雕也是照舊的精緻。 國王柱在 金門 對面,主幹道的另一側,廣場九點鐘的方位。建於1700年的柱子,2015年地震倒塌了,但很快得到了重建。國王頭頂上盤著一條眼鏡蛇,而蛇頂站著一隻小巧的銅鳥。國王像後,有三座毗濕奴廟(沒錯,還有三座,一共五座了),包括一座建於1590年的磚結構的悉卡羅風格寺廟(可能它是廣場的最古老建築之一了),國王柱就在它的正前方,裡面供奉了毗濕奴的化身納辛哈。它們北側,十點方向,是震後修複的Jagannarayan temple. 最左三座是濕奴廟,而正中的是修複的Jagannarayan temple。回來後,很費勁地才把名字和圖像對上。
走出庭院的小門,是宮院的後花園,有個非常大水池,Bhandarkhal Water Tank。曾經的王宮主要水源,池邊還有一桌迷人的冥想池,牆上有著精美的雕刻。 今天的後花園異常的熱鬧,原來在舉辦一個文化活動 -學生的全國繪畫比賽,畫像的模特是 尼泊爾 一位百歲老人,也是文化大腕。我正要走出去時,一隊持槍警衛護送進來一位身材特別高大、掛著萬年菊花環的要人,原來尼國的議長今天也來參加活動。 從花園走出,回到杜巴廣場,可以看下六點鐘方向的充滿傳統氣息的桑里連宮院的大門。在一排曬太陽的當地居民背後,有三座宏偉的雕像,從左到右分別是,象神、毗濕奴的化身納辛哈和被黃色顏料覆蓋的猴王哈奴曼。而 金門 門口則停著議長的車隊,議長的座駕是灰色豐田越野車。而三輛車的最後是坐著士兵的吉普。 七點鐘的方向,是克利須那寺,也是廣場的主要入口。克利須那(梵文黑色意思)是毗濕奴三個重要化身之一,另外兩個是羅摩和佛陀。在同一座廣場上,南北有兩座相似的毗濕奴的神廟,就如同巴克塔普爾有兩座拉克什米廟一樣,這夫婦倆真的人氣高。這座八角形石廟建於1723年,有著很濃的 印度北部 石廟的風格,第二和第三層上,分別有八個突出的亭子結構。 八點鐘方向的塔萊珠大鐘,可能由於當時傍晚逆光,我在廣場的主幹道上,並沒有註意到它,反而是離開時廣場的拍的遠景,清晰地顯示了它的位置。1736年,毗濕奴馬拉國王把鐘豎在此地,供受到冤屈的人可以在此敲鐘申訴,而鐘的後面還有一處水景。大鐘的旁邊,靠北的位置,是三層檐結構的HariShankar Temple,雖是2015年地震後修複的,但裝飾的木雕也是照舊的精緻。 國王柱在 金門 對面,主幹道的另一側,廣場九點鐘的方位。建於1700年的柱子,2015年地震倒塌了,但很快得到了重建。國王頭頂上盤著一條眼鏡蛇,而蛇頂站著一隻小巧的銅鳥。國王像後,有三座毗濕奴廟(沒錯,還有三座,一共五座了),包括一座建於1590年的磚結構的悉卡羅風格寺廟(可能它是廣場的最古老建築之一了),國王柱就在它的正前方,裡面供奉了毗濕奴的化身納辛哈。它們北側,十點方向,是震後修複的Jagannarayan temple. 最左三座是濕奴廟,而正中的是修複的Jagannarayan temple。回來後,很費勁地才把名字和圖像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