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20個月元寶的緬甸十日親子行
每個人都對元寶愛護有加,眼神里充滿著善意,看元寶下臺階太猛還會不由自主俯身去扶,用我聽不懂的 緬甸 話嘀咕著什麼,從他們臉上泛起的笑容我推測也許是一種可愛的褒獎,對於孩子的愛,哪怕阻隔著習慣語言,我亦能感受的到。 靜坐修行的僧侶一直朝元寶招手,叫住了一旁奔跑的元寶 納悶之餘元寶走上前,僧侶從 布袋 里掏出糖果,元寶不為所動,只是好奇僧侶手中的扇子 十月的 緬甸 ,天氣炎熱,元寶早就大汗淋漓,僧侶旋即給元寶打起了扇子,眼中滿是慈祥。
那一刻,我非常慶幸帶元寶來到了 緬甸 ,他感受到的善意絕非是空穴虛無,我們在 仰光 ,亦仰望到了這個國家的宛如晨曉蒞臨的光明,不久後大 金塔 的所聞所見都化成了元寶的語言,我才確信在他小小的大腦里, 仰光 實實在在有一個回憶,正如日後元寶一直用當地語念叨的:Yangon , 仰光 。 Day3:曼德勒,凝固的時間點“ 曼德勒 ”這個名字,如同它郊外的烏本橋,有著天然的浪漫氣質,一聽就覺得風情萬種。
如今的 曼德勒 ,是 緬甸 的第二 大城 市,又名“瓦城”,既揉進了舊都的歷史莊重,也包含了當下的俗世生活,置身城內,車來車往,天氣炎熱,有說不出的心浮氣躁,可一身處那些僧院佛塔,瞬間放空,那一刻仿佛摒棄了所有雜念。 因為碰上了 緬甸 的光明節,舉國放假,就像我們春運般, 緬甸 人民活泛在旅行與歸省的路上交通擁堵, 仰光 到 曼德勒 的機票,大巴票通通售罄,無奈之下只好包了輛車,從 仰光 開到了 曼德勒 。
在 曼德勒 獃了三天時間,走馬觀花算是粗略瀏覽了 曼德勒 的模樣,在神聖的佛 塔里 見到了當地人虔誠的朝拜,目睹了千人僧飯佈施的壯觀,乘著馬車顛簸在因瓦古城,看過烏本橋最迷人的日落,也登上了 曼德勒 山,邂逅了迷人的晚霞與點燈敬神的場景,舉城歡慶,搖曳的燭火似喃喃細語,光明照徹整個 曼德勒 城…… 很難被超越了,這是我和陶自踏上 緬甸 之旅後時常發出的感嘆,後來我們又去了 老撾 ,儘管也喜歡 老撾 的寧靜悠閑,卻還是心照不宣的承認 緬甸 ,無疑是 東南亞 最為獨特的國度,那些金光璀璨的佛寺寶塔,哪怕是 琅勃拉邦 最為宏偉的香通寺,也不禁黯然失色。
通過酒店我們包了輛車游覽 曼德勒 城,司機與我們年紀相仿,有個女兒,是昂山素季的忠實信眾,他用並不流利的英語努力的與我們交流溝通,控訴軍政府的腐敗,言語中滿是對昂山素季的感謝, 緬甸 那場自上而下的 和平 民主變革無疑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街頭巷尾滿眼是全新氣象,人來人往,商品流動,長年被軟禁的女人重獲自由,商店小攤上鋪天蓋地滿是印著昂山素季頭像的海報,如果說幾年前手機之於 緬甸 尚屬稀缺的奢侈品,那麼如今已開始走入尋常百姓人家,我們的司機就用著三星智能手機,愉快的與我們談天說地。 馬哈牟尼佛塔
是的, 緬甸 變了,但是那些佛塔僧院,那些佛前的虔誠信仰,又與塵封的舊時光仿佛無甚不同。
馬哈牟尼佛塔是我們在 曼德勒 逛的第一個景點,司機說如果你在 曼德勒 只看一個景點,就去馬哈牟尼佛塔,這句話足以證明馬哈牟尼佛塔之於 曼德勒 的舉足輕重 大殿里供奉的青銅佛像是全 緬甸 最有名的佛像,於公元1784年由別處運送至此,據說由佛祖親自開光,在 緬甸 有著不容置疑的神聖地位,可如今你根本看不出那是一座青銅佛像,每天清晨4點都會有僧侶為佛像洗臉,日復一日,虔誠的信眾趨之若鶩,早就給佛像貼上厚厚金箔,一層又一層,蔚為壯觀。 可眾生面前,並不人人平等,.供奉馬哈牟尼佛的神龕至今也不允許女性進入,就連靠近也是禁忌,給佛像貼金箔只能是男性的專屬活,但恪守傳統的 緬甸 婦女,並不覺得有何不妥,她們跪拜在佛像前的迴廊上,口中念念有詞,祈求佛祖的庇護保佑。 元寶化身赤腳大仙,在外面彩色的小塔間來來回回,玩的不亦樂乎,小小的他,並不挑剔,仿佛哪裡都可以是游樂場。 恰逢 緬甸 光明節假日,來此頂禮膜拜的當地民眾遠多於游客,一大早就人潮涌動,熱鬧非凡,小販們頭頂碩大的竹匾,在人群中穿梭自如 焚香禮拜的人群中也不乏小孩子,被大人們領著,耳濡目染,奉若神明。司機告訴我們緬歷每年的8月15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普天之下要舉行卡提卡(Kattika)之宴,慶祝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 在後殿的庭院我們邂逅了當地一群小朋友,穿著盛裝,歡慶一年一度的佛教盛會,他們的面龐俊秀俏麗,眼神清亮透徹,一如這個國家的未來,充滿希望。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名字甚為拗口,它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稱:千人僧院。
僧院建立至今不過五十多年,歷史不算悠久,卻是全 緬甸 最大的僧院,猶如一所僧人大學,學生人數接近2000人,僧人們從 緬甸 各地來此學習深造,學有所成之後,再回到原來的寺廟繼續修行。 每天上午10點,是這所僧院最為萬眾矚目的時刻,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雲集於此,目睹千名僧人共進午飯的震撼場景。 是的, 緬甸 的僧人仍恪守著佛教里“過午不食”的戒律,每天只吃兩餐,第一餐在清晨4點,第二餐則在上午10點,而 緬甸 的寺廟沒有自己的資產,大多免費也不能像我們的寺廟那樣有大筆可觀的門票收入,亦沒有什麼香火錢之說,除了自願捐贈貌似沒有什麼靠譜的收入,一天兩頓僧人主要靠托缽化緣求食,有什麼吃什麼,講究不得。 臨近飯點,僧人們安安靜靜在馬路上依次排成兩列,浩浩蕩盪,一眼望不到頭,他們赤著腳,裹緊僧袍,手中抱著黑色的飯缽,頭微微低垂,沉默無言。 排隊的僧人神色各異,有的已習慣每日圍觀一臉輕鬆,有的低頭沉思面帶愁雲,還有的表情嚴肅也許內心也在排斥抗拒。 千人千面不同的僧人有不同的面孔。 游客們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捕捉轉瞬即逝的瞬間,咔嚓聲絡繹不絕。 有的也陷入了沉思,堂而皇之,長槍大炮的拍人家吃飯,真的,好麽? 步入齋堂之後,千人齊坐,安靜吃飯,整個儀式約持續60分鐘,也許只有在馬哈伽納揚僧院才能看到這麼大場面僧人們排隊吃飯的場景,已然成了 曼德勒 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日上演。 看過千人僧飯,邂逅了一群當地孩子,襤褸的衣裳將 緬甸 的一部分現狀真實的展示於我們眼前,眼巴巴的看著我們,眼神里流露著渴望,小心而膽怯,將帶去的餅干交給元寶,讓他分享給這些孩子們。 元寶似懂非懂,把餅干遞給那些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坐下來和他們一起吃著餅干。 也許不久後的某一天,我就要和元寶說起“平等與公平”這個沉重的話題吧, “生而平等”是童話,“生而不平等”才是真相,若要改變人生際遇,唯有努力,像亞裡斯多德說的那樣:平等地對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對待不平等的,才有改變的可能。 返回的路上碰到了一個特別漂亮的姑娘,問她能否給她拍張照,她小心翼翼問我要一塊錢,比起 印度 等地乞討要的理直氣壯不給便惡語相向的亂現象, 緬甸 的民風實在要好太多,我驚訝於姑娘的美麗,按下相機的那一瞬間也驚訝於她的憂郁,我才回想起適纔看到的僧侶臉上有相似同樣的表情,那是一種自然散髮難以名狀的流露,明明她微笑著,你卻能感受到那笑容之下的淡淡憂愁,仿佛內心喃喃自語,告別時給了姑娘一美金,她露出欣喜的笑容,我不免有些心酸,一一點點錢能讓她綻放歡顏,可見平日的生活是何等窘迫。 站在阿瓦鐵橋上,遠處的 實皆 山在眼前一覽無餘。 綠叢中不計其數的佛塔星羅棋佈,哪怕帶著挑剔的目光,也要承認這是不多得的人文美景。想起著名的起 英國 詩人沃茲華斯當年在結束 阿爾卑斯山 之旅後,寫下過這樣一段被無數人贊詠過的詩句: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若干個凝固的時間點
卓越超群、瑰偉壯麗
讓我們在困頓之時為之一振
並且瀰漫於我們全身,讓我們不斷爬升
當我們身居高位時,激發我們爬的更高
當我們摔倒時,又鼓舞我們重新站起。 此後的幾十年裡, 阿爾卑斯山 的壯麗景象長久存活於詩人的記憶當中,給其慰藉,也許 緬甸 的自然與人文風景的瑰麗,正是支撐 緬甸 在困境中砥礪向前的理由。
那一刻,我非常慶幸帶元寶來到了 緬甸 ,他感受到的善意絕非是空穴虛無,我們在 仰光 ,亦仰望到了這個國家的宛如晨曉蒞臨的光明,不久後大 金塔 的所聞所見都化成了元寶的語言,我才確信在他小小的大腦里, 仰光 實實在在有一個回憶,正如日後元寶一直用當地語念叨的:Yangon , 仰光 。 Day3:曼德勒,凝固的時間點“ 曼德勒 ”這個名字,如同它郊外的烏本橋,有著天然的浪漫氣質,一聽就覺得風情萬種。
如今的 曼德勒 ,是 緬甸 的第二 大城 市,又名“瓦城”,既揉進了舊都的歷史莊重,也包含了當下的俗世生活,置身城內,車來車往,天氣炎熱,有說不出的心浮氣躁,可一身處那些僧院佛塔,瞬間放空,那一刻仿佛摒棄了所有雜念。 因為碰上了 緬甸 的光明節,舉國放假,就像我們春運般, 緬甸 人民活泛在旅行與歸省的路上交通擁堵, 仰光 到 曼德勒 的機票,大巴票通通售罄,無奈之下只好包了輛車,從 仰光 開到了 曼德勒 。
在 曼德勒 獃了三天時間,走馬觀花算是粗略瀏覽了 曼德勒 的模樣,在神聖的佛 塔里 見到了當地人虔誠的朝拜,目睹了千人僧飯佈施的壯觀,乘著馬車顛簸在因瓦古城,看過烏本橋最迷人的日落,也登上了 曼德勒 山,邂逅了迷人的晚霞與點燈敬神的場景,舉城歡慶,搖曳的燭火似喃喃細語,光明照徹整個 曼德勒 城…… 很難被超越了,這是我和陶自踏上 緬甸 之旅後時常發出的感嘆,後來我們又去了 老撾 ,儘管也喜歡 老撾 的寧靜悠閑,卻還是心照不宣的承認 緬甸 ,無疑是 東南亞 最為獨特的國度,那些金光璀璨的佛寺寶塔,哪怕是 琅勃拉邦 最為宏偉的香通寺,也不禁黯然失色。
通過酒店我們包了輛車游覽 曼德勒 城,司機與我們年紀相仿,有個女兒,是昂山素季的忠實信眾,他用並不流利的英語努力的與我們交流溝通,控訴軍政府的腐敗,言語中滿是對昂山素季的感謝, 緬甸 那場自上而下的 和平 民主變革無疑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街頭巷尾滿眼是全新氣象,人來人往,商品流動,長年被軟禁的女人重獲自由,商店小攤上鋪天蓋地滿是印著昂山素季頭像的海報,如果說幾年前手機之於 緬甸 尚屬稀缺的奢侈品,那麼如今已開始走入尋常百姓人家,我們的司機就用著三星智能手機,愉快的與我們談天說地。 馬哈牟尼佛塔
是的, 緬甸 變了,但是那些佛塔僧院,那些佛前的虔誠信仰,又與塵封的舊時光仿佛無甚不同。
馬哈牟尼佛塔是我們在 曼德勒 逛的第一個景點,司機說如果你在 曼德勒 只看一個景點,就去馬哈牟尼佛塔,這句話足以證明馬哈牟尼佛塔之於 曼德勒 的舉足輕重 大殿里供奉的青銅佛像是全 緬甸 最有名的佛像,於公元1784年由別處運送至此,據說由佛祖親自開光,在 緬甸 有著不容置疑的神聖地位,可如今你根本看不出那是一座青銅佛像,每天清晨4點都會有僧侶為佛像洗臉,日復一日,虔誠的信眾趨之若鶩,早就給佛像貼上厚厚金箔,一層又一層,蔚為壯觀。 可眾生面前,並不人人平等,.供奉馬哈牟尼佛的神龕至今也不允許女性進入,就連靠近也是禁忌,給佛像貼金箔只能是男性的專屬活,但恪守傳統的 緬甸 婦女,並不覺得有何不妥,她們跪拜在佛像前的迴廊上,口中念念有詞,祈求佛祖的庇護保佑。 元寶化身赤腳大仙,在外面彩色的小塔間來來回回,玩的不亦樂乎,小小的他,並不挑剔,仿佛哪裡都可以是游樂場。 恰逢 緬甸 光明節假日,來此頂禮膜拜的當地民眾遠多於游客,一大早就人潮涌動,熱鬧非凡,小販們頭頂碩大的竹匾,在人群中穿梭自如 焚香禮拜的人群中也不乏小孩子,被大人們領著,耳濡目染,奉若神明。司機告訴我們緬歷每年的8月15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普天之下要舉行卡提卡(Kattika)之宴,慶祝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 在後殿的庭院我們邂逅了當地一群小朋友,穿著盛裝,歡慶一年一度的佛教盛會,他們的面龐俊秀俏麗,眼神清亮透徹,一如這個國家的未來,充滿希望。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名字甚為拗口,它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稱:千人僧院。
僧院建立至今不過五十多年,歷史不算悠久,卻是全 緬甸 最大的僧院,猶如一所僧人大學,學生人數接近2000人,僧人們從 緬甸 各地來此學習深造,學有所成之後,再回到原來的寺廟繼續修行。 每天上午10點,是這所僧院最為萬眾矚目的時刻,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雲集於此,目睹千名僧人共進午飯的震撼場景。 是的, 緬甸 的僧人仍恪守著佛教里“過午不食”的戒律,每天只吃兩餐,第一餐在清晨4點,第二餐則在上午10點,而 緬甸 的寺廟沒有自己的資產,大多免費也不能像我們的寺廟那樣有大筆可觀的門票收入,亦沒有什麼香火錢之說,除了自願捐贈貌似沒有什麼靠譜的收入,一天兩頓僧人主要靠托缽化緣求食,有什麼吃什麼,講究不得。 臨近飯點,僧人們安安靜靜在馬路上依次排成兩列,浩浩蕩盪,一眼望不到頭,他們赤著腳,裹緊僧袍,手中抱著黑色的飯缽,頭微微低垂,沉默無言。 排隊的僧人神色各異,有的已習慣每日圍觀一臉輕鬆,有的低頭沉思面帶愁雲,還有的表情嚴肅也許內心也在排斥抗拒。 千人千面不同的僧人有不同的面孔。 游客們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捕捉轉瞬即逝的瞬間,咔嚓聲絡繹不絕。 有的也陷入了沉思,堂而皇之,長槍大炮的拍人家吃飯,真的,好麽? 步入齋堂之後,千人齊坐,安靜吃飯,整個儀式約持續60分鐘,也許只有在馬哈伽納揚僧院才能看到這麼大場面僧人們排隊吃飯的場景,已然成了 曼德勒 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日上演。 看過千人僧飯,邂逅了一群當地孩子,襤褸的衣裳將 緬甸 的一部分現狀真實的展示於我們眼前,眼巴巴的看著我們,眼神里流露著渴望,小心而膽怯,將帶去的餅干交給元寶,讓他分享給這些孩子們。 元寶似懂非懂,把餅干遞給那些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坐下來和他們一起吃著餅干。 也許不久後的某一天,我就要和元寶說起“平等與公平”這個沉重的話題吧, “生而平等”是童話,“生而不平等”才是真相,若要改變人生際遇,唯有努力,像亞裡斯多德說的那樣:平等地對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對待不平等的,才有改變的可能。 返回的路上碰到了一個特別漂亮的姑娘,問她能否給她拍張照,她小心翼翼問我要一塊錢,比起 印度 等地乞討要的理直氣壯不給便惡語相向的亂現象, 緬甸 的民風實在要好太多,我驚訝於姑娘的美麗,按下相機的那一瞬間也驚訝於她的憂郁,我才回想起適纔看到的僧侶臉上有相似同樣的表情,那是一種自然散髮難以名狀的流露,明明她微笑著,你卻能感受到那笑容之下的淡淡憂愁,仿佛內心喃喃自語,告別時給了姑娘一美金,她露出欣喜的笑容,我不免有些心酸,一一點點錢能讓她綻放歡顏,可見平日的生活是何等窘迫。 站在阿瓦鐵橋上,遠處的 實皆 山在眼前一覽無餘。 綠叢中不計其數的佛塔星羅棋佈,哪怕帶著挑剔的目光,也要承認這是不多得的人文美景。想起著名的起 英國 詩人沃茲華斯當年在結束 阿爾卑斯山 之旅後,寫下過這樣一段被無數人贊詠過的詩句: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若干個凝固的時間點
卓越超群、瑰偉壯麗
讓我們在困頓之時為之一振
並且瀰漫於我們全身,讓我們不斷爬升
當我們身居高位時,激發我們爬的更高
當我們摔倒時,又鼓舞我們重新站起。 此後的幾十年裡, 阿爾卑斯山 的壯麗景象長久存活於詩人的記憶當中,給其慰藉,也許 緬甸 的自然與人文風景的瑰麗,正是支撐 緬甸 在困境中砥礪向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