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秘魯:21天大環線,4.5萬字花式游記,含馬丘比丘、亞馬遜雨林、的的喀喀湖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亞馬遜雨林:歸程歸程,看了一場完美的朝霞,2個小時船程之後到了一個碼頭,中巴車早已在這裡等候,手機有信號了,看了看騰訊新聞,原來這5天也沒發生什麼了不起的大事。
接下來10個小時的車程,途徑了海拔4725的山峰,回到 庫斯科 已是華燈初上。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庫斯科:盤中的豚鼠印加帝國的都城 庫斯科 ,在我心裡是個極有情懷的地方。
這情 懷來 自三毛的《萬水 千山 走遍》,大雨阻斷了去 馬丘比丘 的火車,讓她在此停留了十七八日,她和團團一樣都有高原反應,契川話里稱作“索諾奇”,喝了柯卡葉泡的茶也不見好轉。她蜷縮在一個三流旅館的上鋪,頭痛、口渴,昏暗的光線里有個印第安人在吹著木笛。
她逃難似的來到武器廣場,找了個四星級的酒店住下,40美金1日,夜裡有婦人用毛巾幫她擦著全濕的頭髮。
第二天她緩過神來之後,在武器廣場上撿回來一個同樣病癥的 荷蘭 女孩,女孩將貼身的錢袋托付給她,一個“連姓名尚不知道的陌生人”。
她捧著一束鮮花歸來,卻見到女孩靠在敞開的落地窗前痛哭。
她們有著同樣的傷痕,和難以言說的默契。
某一日女孩不辭而別,留給她的信上寫道:“我走了,不留地址給你。我的黑眼珠的好朋友,要是在下一度的生命里,再看見一對這樣的眼睛,我必知道,那是你——永遠的你。”
在這裡三毛寫下了一段我喜歡的文字:“遠處的那片青山,煙雨濛濛中一樣亘古不移,冷冷看盡這個老城中如逝如流的哀樂人間。”
我們在旱季來到 庫斯科 ,沒有大雨,司機熱情洋溢地把我們送到武器廣場邊的民宿,房間小小的,併排擺著3張單人床,床頭掛著帶有當地風情的紡織品,一幅是羊駝,一幅是印第安女孩,一幅是 馬丘比丘 ,過了一會兒老闆娘敲門來問:“要不要報旅行團啊?”我謝絕了她。
團團的“索諾奇”犯了,我去藥店給他買了一罐氧氣,又去肯德基打包了一個全家桶,一群當地的小學生正在寬闊的馬路上排練集體舞,引來游客們的圍觀,我在人群里站了一會兒,不時有商販來手工藝品,見到我能準確地說出日語、韓語和中文的“你好”,我客氣地回了一句中文的,他們馬上興奮地喊著:“China!China!Amigo!”
一個印第安婦女牽著羊駝過來,問我要不要合影。
不一會兒又有一個背著畫架,自稱是畫家的年輕人問我要不要買一幅他的作品,我謝絕之後他神秘兮兮地指著身後一家旅行社說:“去那裡報我的名字,所有的行程都可以打個8折!”
我知道,這早已不再是30多年前的那個 庫斯科 。
這已是一個開放、自由、設施齊備,且高度國際化的城市。
我們因為語言不通而必須指手畫腳的日子已經過去,這裡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流利的英語,到處都是為我們游客量身定製的餐廳、民宿、酒吧,既滿足了西方式的生活習慣和舒適度,又帶有濃厚的當地風情,簡直就是旅游城市中的模範生。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回到民宿之後我把這些見聞複述給團團,他說:“你一定有些失望吧?”
恰恰相反,我發自內心地喜歡這裡。
在 挪威 、 瑞典 、以及在 歐洲 大陸上自駕的大半個月里,我的心一直端著,一直提醒自己要謹言慎行;到 秘魯 之後又一直被一種緊張、刺激的情緒控制著;而在印加的古都 庫斯科 ,我第一次找到了歸屬感,我終於不再另類。
這裡有各種各樣的面孔,背包客、浪人、嬉皮士,來自不同的大洲,有不同的膚色,有溫和守禮的,也有大聲喧嘩的,有初到此地光鮮亮麗的,也有剛從 馬丘比丘 或是亞馬遜雨林回來,一身狼藉的……在這裡,每個人都寬容地看待彼此,同時我們也更加寬容地看待這座城市。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願意在這裡住上一周。
可惜在我們的行程安排中, 庫斯科 只是一個中轉站,我們將以這裡為起點,先去 馬丘比丘 ,再去亞馬遜雨林,三進 三出 ,只有從雨林回來之後才有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可以逛一逛古城的本身。
我們去了 庫斯科 大教堂、孔帕尼亞耶穌大教堂、Qorikancha廢墟、印加博物館、還有幾個賣旅游紀念品的市集。回來經過武器廣場時看到曾經有小學生排練集體舞的地方聚集了很多穿著安第斯山區服飾的人,舉著大大小小的標語牌,在示威游行。
儘管此時我們已經去過 秘魯 境內不少的城鎮,依然難以從服飾分辨出他們所來自的地區,就像是要迎合當地的氛圍一樣,這些示威民眾的情緒也並不十分亢奮,偶爾和圍在一旁的防爆警察們聊上幾句,我們跟著游行的隊伍走了一會兒,心中突然涌起了一種強烈的不舍之情,對這個城市,也對這個國家。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三毛在《萬水 千山 走遍》中這樣形容我眼前的武器廣場:“這個大廣場是一切活動的中心,因為它的寬暢和清潔,便是每天坐在同一個地方望它,也是不厭的。”
有一日午後她坐在教堂的木門邊躲雨,一個穿著舊西裝、拿著公事包的中年男人走過來,生澀而害羞地對她說:“我們,是一個民族音樂舞蹈團,想不想看一場精彩的表演呢?”
三美金一張票,兩個小時不中斷的表演,可以拍照。
晚上她和助手米夏一起,冒著大雨來到約定的地址,在一條黑冷走廊的盡頭找到了空無一人的劇場廳,中年男人很尷尬地一再道歉,請他們再等一等,可一個小時之後依然沒等到其他的觀眾。
就在他們準備退票的時候,帷幕拉開,四個樂師坐在舞臺後方凹進去的一塊地方,抱著不同的樂器,開始了一場只有兩個觀眾的演出。
他們奮力地鼓掌,氣氛開始由尷尬轉變為熱烈、融洽,直到演出終了的時候她被請上舞臺,看到“那兩百張空位子,靜成一場無色的夢魅,空空洞洞的撲了上來。”她才體會到,方纔兩個小時的表演,藝術家們付出了什麼樣的勇氣。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此刻的武器廣場陽光明媚,沒有穿著舊西裝、拿著公事包的人來推銷演出票,我相信即使有,他們的生意也會很好,夜幕降臨之後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劇場里看一場傳統的民族歌舞,正中了眼下游客們的興趣點。
然而在這個包羅 萬象 的廣場上,隨時可能上演另一段百轉千回的故事,這是它未曾改變的浪漫情懷。
離開前我們照例進行投票:對 庫斯科 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我一下有些懵了,只覺得千頭萬緒,抓不住重點,最後我和樂樂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豚鼠!”
在 庫斯科 大教堂的 東北 角有一幅很有名的油畫,是蓋丘亞族畫家Marcos Zapata的作品《最後的晚餐》,同題材的畫看過太多,稍不留意也許會錯過一個小細節:在這幅畫上,耶穌和信徒們的餐桌上擺的不是傳統的西餐,而是一盤烤豚鼠。
豚鼠是印第安山區的傳統美食,第一次在菜單上看到我還百度了一下豚鼠的圖片,隨即發出了“這麼可愛,怎麼吃?!”的感慨,後來常有店家以豚鼠為招牌菜吸引我們進店,都被我自動pass掉了,如今看到了烤熟了的豚鼠四仰八叉地躺在盤子里,竟沒有什麼違和感,團團甚至說:“你確定不要嘗嘗嗎?”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下不了狠心,那幅畫著烤豚鼠的《最後的晚餐》卻一直在腦中揮之不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就是我所喜愛的 庫斯科 ,它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卻永遠帶著鮮明的本地特色。
我們在夜幕降臨之前離開了 庫斯科 ,未能擁有一段像三毛那樣傷感的回憶。
也沒有見到一隻活的豚鼠。
↑庫斯科
接下來10個小時的車程,途徑了海拔4725的山峰,回到 庫斯科 已是華燈初上。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秘魯 庫斯科:盤中的豚鼠印加帝國的都城 庫斯科 ,在我心裡是個極有情懷的地方。
這情 懷來 自三毛的《萬水 千山 走遍》,大雨阻斷了去 馬丘比丘 的火車,讓她在此停留了十七八日,她和團團一樣都有高原反應,契川話里稱作“索諾奇”,喝了柯卡葉泡的茶也不見好轉。她蜷縮在一個三流旅館的上鋪,頭痛、口渴,昏暗的光線里有個印第安人在吹著木笛。
她逃難似的來到武器廣場,找了個四星級的酒店住下,40美金1日,夜裡有婦人用毛巾幫她擦著全濕的頭髮。
第二天她緩過神來之後,在武器廣場上撿回來一個同樣病癥的 荷蘭 女孩,女孩將貼身的錢袋托付給她,一個“連姓名尚不知道的陌生人”。
她捧著一束鮮花歸來,卻見到女孩靠在敞開的落地窗前痛哭。
她們有著同樣的傷痕,和難以言說的默契。
某一日女孩不辭而別,留給她的信上寫道:“我走了,不留地址給你。我的黑眼珠的好朋友,要是在下一度的生命里,再看見一對這樣的眼睛,我必知道,那是你——永遠的你。”
在這裡三毛寫下了一段我喜歡的文字:“遠處的那片青山,煙雨濛濛中一樣亘古不移,冷冷看盡這個老城中如逝如流的哀樂人間。”
我們在旱季來到 庫斯科 ,沒有大雨,司機熱情洋溢地把我們送到武器廣場邊的民宿,房間小小的,併排擺著3張單人床,床頭掛著帶有當地風情的紡織品,一幅是羊駝,一幅是印第安女孩,一幅是 馬丘比丘 ,過了一會兒老闆娘敲門來問:“要不要報旅行團啊?”我謝絕了她。
團團的“索諾奇”犯了,我去藥店給他買了一罐氧氣,又去肯德基打包了一個全家桶,一群當地的小學生正在寬闊的馬路上排練集體舞,引來游客們的圍觀,我在人群里站了一會兒,不時有商販來手工藝品,見到我能準確地說出日語、韓語和中文的“你好”,我客氣地回了一句中文的,他們馬上興奮地喊著:“China!China!Amigo!”
一個印第安婦女牽著羊駝過來,問我要不要合影。
不一會兒又有一個背著畫架,自稱是畫家的年輕人問我要不要買一幅他的作品,我謝絕之後他神秘兮兮地指著身後一家旅行社說:“去那裡報我的名字,所有的行程都可以打個8折!”
我知道,這早已不再是30多年前的那個 庫斯科 。
這已是一個開放、自由、設施齊備,且高度國際化的城市。
我們因為語言不通而必須指手畫腳的日子已經過去,這裡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流利的英語,到處都是為我們游客量身定製的餐廳、民宿、酒吧,既滿足了西方式的生活習慣和舒適度,又帶有濃厚的當地風情,簡直就是旅游城市中的模範生。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回到民宿之後我把這些見聞複述給團團,他說:“你一定有些失望吧?”
恰恰相反,我發自內心地喜歡這裡。
在 挪威 、 瑞典 、以及在 歐洲 大陸上自駕的大半個月里,我的心一直端著,一直提醒自己要謹言慎行;到 秘魯 之後又一直被一種緊張、刺激的情緒控制著;而在印加的古都 庫斯科 ,我第一次找到了歸屬感,我終於不再另類。
這裡有各種各樣的面孔,背包客、浪人、嬉皮士,來自不同的大洲,有不同的膚色,有溫和守禮的,也有大聲喧嘩的,有初到此地光鮮亮麗的,也有剛從 馬丘比丘 或是亞馬遜雨林回來,一身狼藉的……在這裡,每個人都寬容地看待彼此,同時我們也更加寬容地看待這座城市。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願意在這裡住上一周。
可惜在我們的行程安排中, 庫斯科 只是一個中轉站,我們將以這裡為起點,先去 馬丘比丘 ,再去亞馬遜雨林,三進 三出 ,只有從雨林回來之後才有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可以逛一逛古城的本身。
我們去了 庫斯科 大教堂、孔帕尼亞耶穌大教堂、Qorikancha廢墟、印加博物館、還有幾個賣旅游紀念品的市集。回來經過武器廣場時看到曾經有小學生排練集體舞的地方聚集了很多穿著安第斯山區服飾的人,舉著大大小小的標語牌,在示威游行。
儘管此時我們已經去過 秘魯 境內不少的城鎮,依然難以從服飾分辨出他們所來自的地區,就像是要迎合當地的氛圍一樣,這些示威民眾的情緒也並不十分亢奮,偶爾和圍在一旁的防爆警察們聊上幾句,我們跟著游行的隊伍走了一會兒,心中突然涌起了一種強烈的不舍之情,對這個城市,也對這個國家。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三毛在《萬水 千山 走遍》中這樣形容我眼前的武器廣場:“這個大廣場是一切活動的中心,因為它的寬暢和清潔,便是每天坐在同一個地方望它,也是不厭的。”
有一日午後她坐在教堂的木門邊躲雨,一個穿著舊西裝、拿著公事包的中年男人走過來,生澀而害羞地對她說:“我們,是一個民族音樂舞蹈團,想不想看一場精彩的表演呢?”
三美金一張票,兩個小時不中斷的表演,可以拍照。
晚上她和助手米夏一起,冒著大雨來到約定的地址,在一條黑冷走廊的盡頭找到了空無一人的劇場廳,中年男人很尷尬地一再道歉,請他們再等一等,可一個小時之後依然沒等到其他的觀眾。
就在他們準備退票的時候,帷幕拉開,四個樂師坐在舞臺後方凹進去的一塊地方,抱著不同的樂器,開始了一場只有兩個觀眾的演出。
他們奮力地鼓掌,氣氛開始由尷尬轉變為熱烈、融洽,直到演出終了的時候她被請上舞臺,看到“那兩百張空位子,靜成一場無色的夢魅,空空洞洞的撲了上來。”她才體會到,方纔兩個小時的表演,藝術家們付出了什麼樣的勇氣。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此刻的武器廣場陽光明媚,沒有穿著舊西裝、拿著公事包的人來推銷演出票,我相信即使有,他們的生意也會很好,夜幕降臨之後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劇場里看一場傳統的民族歌舞,正中了眼下游客們的興趣點。
然而在這個包羅 萬象 的廣場上,隨時可能上演另一段百轉千回的故事,這是它未曾改變的浪漫情懷。
離開前我們照例進行投票:對 庫斯科 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我一下有些懵了,只覺得千頭萬緒,抓不住重點,最後我和樂樂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豚鼠!”
在 庫斯科 大教堂的 東北 角有一幅很有名的油畫,是蓋丘亞族畫家Marcos Zapata的作品《最後的晚餐》,同題材的畫看過太多,稍不留意也許會錯過一個小細節:在這幅畫上,耶穌和信徒們的餐桌上擺的不是傳統的西餐,而是一盤烤豚鼠。
豚鼠是印第安山區的傳統美食,第一次在菜單上看到我還百度了一下豚鼠的圖片,隨即發出了“這麼可愛,怎麼吃?!”的感慨,後來常有店家以豚鼠為招牌菜吸引我們進店,都被我自動pass掉了,如今看到了烤熟了的豚鼠四仰八叉地躺在盤子里,竟沒有什麼違和感,團團甚至說:“你確定不要嘗嘗嗎?”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下不了狠心,那幅畫著烤豚鼠的《最後的晚餐》卻一直在腦中揮之不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就是我所喜愛的 庫斯科 ,它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卻永遠帶著鮮明的本地特色。
我們在夜幕降臨之前離開了 庫斯科 ,未能擁有一段像三毛那樣傷感的回憶。
也沒有見到一隻活的豚鼠。
↑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