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秘魯:21天大環線,4.5萬字花式游記,含馬丘比丘、亞馬遜雨林、的的喀喀湖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7月9日一大早我們上了快艇,20幾個座位全部坐滿,除了我們3個之外都是西方游客,導游開始用 西班牙 語和英語介紹 的的喀喀湖 的歷史和現狀,導游詞的含金量很高,湖面上的景色也讓人眼前一亮,我心裡又開 始興 奮起來。
的的喀喀湖 是南美印第安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印加王從這裡出發,前往 庫斯科 ,開始建立起龐大的印加帝國,印第安人稱這裡為“聖湖”。湖裡原先的生態很好,有12種魚類,由於過度捕撈,有7種已經絕跡了,漁民們的生活依然難以為繼,所以越來越多的島選擇對游客開放了參觀。
有人問道,這個湖不是 秘魯 和 玻利維亞 共享的嗎,那國界線又在哪裡呢?
導游笑著說,沒有,沒有國界線,湖面上沒有任何的標誌物,所以我們 秘魯 這邊的人都說, 的的喀喀湖 有60%的面積是屬於 秘魯 的,而對岸 玻利維亞 的人都說,60%的面積是屬於他們 玻利維亞 的。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1個多小時之後我們抵達了 的的喀喀湖 上的第五大天然島Taquile,我們捨棄了游客較多的中心區域,把時間都留給了一個只有100多人口的,寧靜的小村莊。
上岸後我受到了極大的視覺衝擊,世間怎會有如此美妙的地方,天空已經不能用碧藍、湛藍這樣的詞彙來形容,我姑且稱其為“寶石藍”,而湖面的顏色也是同樣的飽和度,淺灘上的湖水清澈見底,島上綠樹成蔭,完全不像有3900多米的海拔,我深吸了一口氣,清涼而甘甜。
團團的高原反應立刻好了一半,氧氣罐也用不著了!
碼頭邊坐著一男一女兩個少年,男的在織帽子,女的在紡線。導游介紹說這個男孩是小學5年級的學生,今天學校放假,他是專程來迎接我們的。島上的男孩通常從7歲開始學習編織和縫紉,而女孩從5歲開始學習紡線,對他們來說這不止是一門謀生的技能,更是一個展現才華,吸引異性註意的機會。
正說著,山坡上又走下來一家人,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大的三四歲,小的還不會走路,瞪著一雙大眼睛坐在樂樂身邊。他們的媽媽披著一塊黑色的頭巾,身材豐滿,面色紅潤,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年紀,當導游說她只有20歲的時候,我著實吃了一驚。
導游說這裡的女人平均十五六歲就結婚了,島上有5所幼兒園,2所小學和1所中學,中學的低年級有20多個學生,而高年級只有5個學生,其他人都陸續結婚生子去了。雖然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島上居民都過得很快樂,偶爾有年輕人去 普諾 發展,也很快就回來了。他們說,在這裡住過的人,再難適應外面的生活。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到底有這座小島有什麼特殊的魅力呢?
導游說,也許你們不相信,這裡的海拔將近4000米,也沒有一家像樣的醫院,但島民的平均壽命達到了75到80歲,這 長壽 的秘訣,就是活在當下,笑口常開。
你可以把這座小島想象成一個與世隔絕的烏托邦:沒有等級制度,沒有貧富差距,每個人都需要勤勞地工作,婚嫁不講門當戶對,只憑自由戀愛。島上的人一般不和外人通婚,外人如果想到島上生活,首先要學會當地的語言—Quechua,以及紡織、縫紉、農耕等幾項傳統的生活技能,還要熟悉這裡別具一格的風俗習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段描述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我們沿著小路往山坡上走,沿途看到家家戶戶都在勞作,有放牧的,有耕田的,還有翻修房子的,果然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快到半山腰的時候,一個中年男子從迎面走來與我們匯合,導游介紹說,這位就是剛剛上任的村長先生,負責替村民們儲存建設基金的。
有人問,什麼是建設基金?
導游笑著說,就是大家給的參觀費啊,村長會把這些錢都存起來,然後投票決定要修建什麼新的設施, 比如 去年就建成了自來水系統,村民們不用從湖裡挑水回家了,這都要感謝你們這些游客呢。
村長先生笑容滿面地從導游手中接過了今天的“建設基金”,裝進了自己的公文包里。
導游指著村長先生的腰帶說,這是他最引以自豪的東西了!在島上,每個新婚妻子都會剪下自己的一頭長髮送給丈夫,她們的丈夫把長髮編成腰帶系在腰上,以示忠誠。然而頭髮做的腰帶顏色太單調了,不好看啊,於是妻子們把彩色的毛線織在腰帶的外側,漸漸地這就成為了丈夫們炫耀的資本:誰的腰帶最漂亮,就證明誰娶了個能幹的好妻子。
說到這裡,村長先生又從腰間掏出了一個精美的小 布袋 ,在導游的翻譯下告訴我們,可以炫耀妻子手藝的除了腰帶,還有這個裝柯卡葉的袋子,柯卡葉對當地人的重要性不亞於糧食和水,每人都會隨身攜帶,想起來就嚼上幾片,可以抵禦饑餓、寒冷和疲勞。在別的地方大家見面寒暄的方式不外乎握手和擁抱,而在這裡,大家見面就會互相交換幾片柯卡葉,然後一邊嚼,一邊聊天。
柯卡葉如此重要,裝柯卡葉的袋子當然也就馬虎不得了。
島上的妻子們只需要做好兩件事:腰帶和裝柯卡葉的袋子,其他的都是丈夫們的工作, 比如 衣帽鞋襪,包括她們穿的五顏六色的,蓬鬆的大裙子。
給自己的妻子做裙子,這樣的丈夫怎麼聽都是暖男啊! ↑普諾 ↑普諾
的的喀喀湖 是南美印第安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印加王從這裡出發,前往 庫斯科 ,開始建立起龐大的印加帝國,印第安人稱這裡為“聖湖”。湖裡原先的生態很好,有12種魚類,由於過度捕撈,有7種已經絕跡了,漁民們的生活依然難以為繼,所以越來越多的島選擇對游客開放了參觀。
有人問道,這個湖不是 秘魯 和 玻利維亞 共享的嗎,那國界線又在哪裡呢?
導游笑著說,沒有,沒有國界線,湖面上沒有任何的標誌物,所以我們 秘魯 這邊的人都說, 的的喀喀湖 有60%的面積是屬於 秘魯 的,而對岸 玻利維亞 的人都說,60%的面積是屬於他們 玻利維亞 的。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1個多小時之後我們抵達了 的的喀喀湖 上的第五大天然島Taquile,我們捨棄了游客較多的中心區域,把時間都留給了一個只有100多人口的,寧靜的小村莊。
上岸後我受到了極大的視覺衝擊,世間怎會有如此美妙的地方,天空已經不能用碧藍、湛藍這樣的詞彙來形容,我姑且稱其為“寶石藍”,而湖面的顏色也是同樣的飽和度,淺灘上的湖水清澈見底,島上綠樹成蔭,完全不像有3900多米的海拔,我深吸了一口氣,清涼而甘甜。
團團的高原反應立刻好了一半,氧氣罐也用不著了!
碼頭邊坐著一男一女兩個少年,男的在織帽子,女的在紡線。導游介紹說這個男孩是小學5年級的學生,今天學校放假,他是專程來迎接我們的。島上的男孩通常從7歲開始學習編織和縫紉,而女孩從5歲開始學習紡線,對他們來說這不止是一門謀生的技能,更是一個展現才華,吸引異性註意的機會。
正說著,山坡上又走下來一家人,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大的三四歲,小的還不會走路,瞪著一雙大眼睛坐在樂樂身邊。他們的媽媽披著一塊黑色的頭巾,身材豐滿,面色紅潤,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年紀,當導游說她只有20歲的時候,我著實吃了一驚。
導游說這裡的女人平均十五六歲就結婚了,島上有5所幼兒園,2所小學和1所中學,中學的低年級有20多個學生,而高年級只有5個學生,其他人都陸續結婚生子去了。雖然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島上居民都過得很快樂,偶爾有年輕人去 普諾 發展,也很快就回來了。他們說,在這裡住過的人,再難適應外面的生活。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普諾 到底有這座小島有什麼特殊的魅力呢?
導游說,也許你們不相信,這裡的海拔將近4000米,也沒有一家像樣的醫院,但島民的平均壽命達到了75到80歲,這 長壽 的秘訣,就是活在當下,笑口常開。
你可以把這座小島想象成一個與世隔絕的烏托邦:沒有等級制度,沒有貧富差距,每個人都需要勤勞地工作,婚嫁不講門當戶對,只憑自由戀愛。島上的人一般不和外人通婚,外人如果想到島上生活,首先要學會當地的語言—Quechua,以及紡織、縫紉、農耕等幾項傳統的生活技能,還要熟悉這裡別具一格的風俗習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段描述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我們沿著小路往山坡上走,沿途看到家家戶戶都在勞作,有放牧的,有耕田的,還有翻修房子的,果然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快到半山腰的時候,一個中年男子從迎面走來與我們匯合,導游介紹說,這位就是剛剛上任的村長先生,負責替村民們儲存建設基金的。
有人問,什麼是建設基金?
導游笑著說,就是大家給的參觀費啊,村長會把這些錢都存起來,然後投票決定要修建什麼新的設施, 比如 去年就建成了自來水系統,村民們不用從湖裡挑水回家了,這都要感謝你們這些游客呢。
村長先生笑容滿面地從導游手中接過了今天的“建設基金”,裝進了自己的公文包里。
導游指著村長先生的腰帶說,這是他最引以自豪的東西了!在島上,每個新婚妻子都會剪下自己的一頭長髮送給丈夫,她們的丈夫把長髮編成腰帶系在腰上,以示忠誠。然而頭髮做的腰帶顏色太單調了,不好看啊,於是妻子們把彩色的毛線織在腰帶的外側,漸漸地這就成為了丈夫們炫耀的資本:誰的腰帶最漂亮,就證明誰娶了個能幹的好妻子。
說到這裡,村長先生又從腰間掏出了一個精美的小 布袋 ,在導游的翻譯下告訴我們,可以炫耀妻子手藝的除了腰帶,還有這個裝柯卡葉的袋子,柯卡葉對當地人的重要性不亞於糧食和水,每人都會隨身攜帶,想起來就嚼上幾片,可以抵禦饑餓、寒冷和疲勞。在別的地方大家見面寒暄的方式不外乎握手和擁抱,而在這裡,大家見面就會互相交換幾片柯卡葉,然後一邊嚼,一邊聊天。
柯卡葉如此重要,裝柯卡葉的袋子當然也就馬虎不得了。
島上的妻子們只需要做好兩件事:腰帶和裝柯卡葉的袋子,其他的都是丈夫們的工作, 比如 衣帽鞋襪,包括她們穿的五顏六色的,蓬鬆的大裙子。
給自己的妻子做裙子,這樣的丈夫怎麼聽都是暖男啊! ↑普諾 ↑普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