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思,漫游——像意大利一樣行走亞平寧
五漁村攻略集一、交通
前往 五漁村 的火車基本都是叫Regionale的區域普快,需要在 比薩 或 拉斯佩齊亞 中轉,效率速度慢,還經常晚點。我們當時到 五漁村 的那列車竟在到
比薩 前直接break
down,在一個荒郊小站里等下一班等了一個多小時。但普快列車無論何時只要有這一天這一區間內的票均可以上車,所以也不用擔心會誤了下一班中轉的車,只要順勢等下一班的車即可。
漁村之間的小火車不必多說,已然成為一大特色。單程4歐元,大多人都會買一日或兩日通票。不要懷僥幸心理,因為真的有意鐵專員查票。
二、住宿
誰人不說自己挑的地兒好——里奧馬焦雷絕對是五個漁村中最佳。游人比馬納羅拉和蒙特 羅索 少,景緻和選擇 比科爾
尼利亞和韋爾納扎好。我們選了村中最上坡的一家,露臺上遠眺得了大海也近觀得了燈火和喧囂,不陡的長坡拖得了箱子也奔得向大海。 Venezia大家都知道 威尼斯 ,小學課本上也有 威尼斯 。她似乎是人人都掛在嘴邊的都市麗人,都知道她的外貌,卻很少人知道她褪去偽裝後的真正模樣——
—水城水城-一首隱藏在華麗面具後的詠嘆調
—聲與色-亞得里亞海上的藝術傑作
⬇️⬇️ 水城水城—一首掩藏在華麗面具後的詠嘆調威尼斯 隨處可見的面具,是光鮮狂歡節上的焦點,是這座城的標誌。它不僅罩人,也罩城。行前從未意識到過,面具背後會藏著什麼。到了才發現, 威尼斯
不僅有里亞托橋下的貢多拉,狂歡節上的盛裝面具和鳳凰劇院里的圖蘭朵。大運河上雕刻精湛的巴 洛克 建築背後,實則是一曲詠嘆調。遮人耳目,掩城興衰初抵時已是晚霞,住在外島上能看見摻了粉的血紅撒在聖母堂的天空上,一點點燈光在主島岸邊依次亮起。拐進一條通到外海的巷子時,暮色已被吞噬,一所紅房子在道末凝視著我們這些異國來客,還未亮的路燈後,是正在漲潮的亞得里亞海。那時開始就覺得,華貴精緻絕非
威尼斯 的全部。站在小石橋上看河道兩旁的弄堂。因為潮氣,更因為年年冬天的內澇,牆上的漆掉了許多。數著裸露的磚塊,就能判斷年年冬天的最高水位,想象著它就這樣漫入二樓,淹沒了入口。累了便坐在沿河的臺階上,聽到洪亮的男高音唱著“我的太陽”。循著歌聲見到轉角一隻尖嘴的貢多拉順著平靜的流水緩緩駛過,船身鑲著 金邊
的花紋,大紅的靠背雖有些土,卻也是洛可可風格,與周圍的舊物比顯得有些違和。只有搖著船的船夫,才在滄桑歌聲中表達了對斑駁城市的同情。漫步於本應柔情似水的 威尼斯 ,我卻感到瞭如 柏林 和 伊斯坦布爾 般的愁苦。 柏林 和伊城之愁的來由人盡皆知,可 威尼斯
的愁又從何而起?興許是豐富藝術細胞而帶來的多愁善感,又或許是知道,自己雖是浪漫水城,四周環繞的卻是波濤洶涌的大海。 十八日閑談住的地方不在主島,而是在隔著淺淺海峽的朱代卡島上。正對著聖馬可廣場,在傍晚可以在沒有擁攘人群的清風中靜靜地看著晚霞降臨在穹頂和尖塔之上。只可惜從這裡出發的船少,票貴,抵達主島的航程也慢慢悠悠,有時真的想跳下海中游到對岸。 除了已經是旅游項目的貢多拉,隨河而建的橋梁也是 威尼斯
的特色。小橋建在小巷道口,只有我們穿過時便能感受到在沒有游人的情況下生活在這裡的閑適安逸。大橋建在交通要道,如里亞爾托橋,在與其他人肩靠肩通過時便感受到了《
威尼斯 商人》里那種令人窒息的污濁空氣。當這種污濁之感達到了極點,我們就駐足在了聖馬可廣場。尖 塔下
是佈滿整個廣場的人流和鴿子,四周是各種矯飾自己的旅游店鋪。當逃到神聖的聖馬可教堂時,金色的穹頂下卻十分黑暗,耶穌和聖徒的註視下卻透不進光。再向上逃至鐘樓頂部,向下看時卻發現了擁擠的城市和廣闊的海洋之間的對比。房屋和房屋之間幾乎沒有了縫隙,屋頂連成一片遮蓋了其間的河道。一種螻蟻一般的渺小感便襲擊而來,讓自己質疑是否生為一條魚會比較自在。於是乎得出結論:在 威尼斯 不適合與人群搶熱鬧,不適合總體的概覽,只適合在那一刻獨屬於自己的街巷中,發現專門的色彩。 聲與色—亞得里亞海上的藝術傑作作為兩個文藝復興中心, 佛羅倫薩 承接的是中世紀, 威尼斯 啟發的是巴 洛克 。正如一個的藝術風格是長久困頓後 托斯卡納
山巒間令人輕朗的淡綠,另一個是大海之間讓人贊嘆的濃墨重彩。
恢弘的聖經題材統治了學院美術館的大多數。聖母不再在小幅蛋彩畫中以平靜慈祥的眼神凝視著你,而是在提香筆下,在巨幅油畫上,在眾人矚目之下帶著聖光向著高深神秘的聖殿走去。丁托列托不再忠於古
希腊 女神題材,卻描繪了聖馬可的遺體在火光和暴雨之下被基督徒們拯救。隨著北方敲響了宗教改革的警鐘,對公元前題材的痴迷在 意大利 畫上了休止符, 羅馬
教會的故事再次占領了統治地位。然而沿用的,卻是 佛羅倫薩
的技術,但是色彩更加豐富飽和,環境更加真實而絢麗繁複,以達到宣傳的目的。但巨幅史詩之下,美術館的人流卻比烏菲齊少得多,寂靜的走廊上只有幾個人的腳步,畫幅上的火雲或是金光被冷清的氛圍映襯得更加炫目。提香的《聖母入聖殿》和丁托列托的《聖馬可遺體失竊》當晚上聽維瓦爾第時,感受也是如此。早上還空無一人的禮拜堂,這時已經全部坐滿了由運河連接而來的人們。只有七人的提琴樂隊,演奏的卻是盛大的四季。《四季》誕生於
威尼斯 ,巴 洛克 的屋檐下只迴蕩著巴 洛克
的樂聲,而這座城市也在這個屋檐下被扣人心弦地展示——她時而有如夏季一般的惱人的壞名聲,卻在更多時候用其華麗的水城之風給人帶來春天的驚喜和秋天的歡快。在
威尼斯 ,每晚演奏《四季》的不只這一個樂隊,不只這一處地方,他們在不同時間開始演奏,在那時因為先後演奏到了不一樣的季節,於是乎在 威尼斯
上空四個季節被同時演奏,糅合起來在每個晚上將多元的特征在這座城市身上印刻得更深。演出結束時已近午夜。沿著昏黃的街道走到了運河旁等待船隻過來。遠處點點的燈光不足以點亮城市的色彩,但黑暗不會籠罩記憶中的傑作。 威尼斯隨拍頂級的鳳凰歌劇院的門面卻並不那麼引人註目河邊,船上,橋下的市場街角的書店里賣著兩歐元的藝術書巷末的畫坊里沒有畫家 威尼斯攻略集一. 交通和住宿
如果不住在主島上 會安
靜很多,也能探索到很多別樣的風景。可是如果是為了價錢考慮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在主島上可以靠雙腿通行,而住在離島就必須靠水上巴士,而 威尼斯
的船票真的很貴,水上巴士單程7歐元一人,據說是為了造大巴和清潔河道用的。
二. 預定門票的必要性
聖馬可鐘樓:非常必要,節省很多時間
聖馬可教堂:無需,不會排隊
學院美術館:無需,不會排隊 終章沒想到自己是如此的拖沓,發表這篇游記時已經是三年以後。疫情反覆不定,何時能再度出國仍是未知數,但是 意大利
的樣子卻沒有被這三年個人和社會的不斷變化所磨滅。仍然記得那在舊城裡漫步的數個夜晚、去過的七個地方、曬過的六次烈日、看過的五次落日、坐過的四程火車。從南部稍顯粗曠的
那不勒斯 到北部故顯絢麗的 威尼斯 , 意大利 的跨度和多元面貌讓我們無法對她一概而論,但卻又似乎有幾個共同元素把所有的組成部分都串聯在了一起——古 羅馬
,山和大海,文藝復興,巴 洛克
。藝術和自然在這裡無法進行明確的劃分,人類於是在這裡和上帝最為接近。這種接近,也無時無刻不對身處其外的人施加了無法抵禦的引力。
前往 五漁村 的火車基本都是叫Regionale的區域普快,需要在 比薩 或 拉斯佩齊亞 中轉,效率速度慢,還經常晚點。我們當時到 五漁村 的那列車竟在到
比薩 前直接break
down,在一個荒郊小站里等下一班等了一個多小時。但普快列車無論何時只要有這一天這一區間內的票均可以上車,所以也不用擔心會誤了下一班中轉的車,只要順勢等下一班的車即可。
漁村之間的小火車不必多說,已然成為一大特色。單程4歐元,大多人都會買一日或兩日通票。不要懷僥幸心理,因為真的有意鐵專員查票。
二、住宿
誰人不說自己挑的地兒好——里奧馬焦雷絕對是五個漁村中最佳。游人比馬納羅拉和蒙特 羅索 少,景緻和選擇 比科爾
尼利亞和韋爾納扎好。我們選了村中最上坡的一家,露臺上遠眺得了大海也近觀得了燈火和喧囂,不陡的長坡拖得了箱子也奔得向大海。 Venezia大家都知道 威尼斯 ,小學課本上也有 威尼斯 。她似乎是人人都掛在嘴邊的都市麗人,都知道她的外貌,卻很少人知道她褪去偽裝後的真正模樣——
—水城水城-一首隱藏在華麗面具後的詠嘆調
—聲與色-亞得里亞海上的藝術傑作
⬇️⬇️ 水城水城—一首掩藏在華麗面具後的詠嘆調威尼斯 隨處可見的面具,是光鮮狂歡節上的焦點,是這座城的標誌。它不僅罩人,也罩城。行前從未意識到過,面具背後會藏著什麼。到了才發現, 威尼斯
不僅有里亞托橋下的貢多拉,狂歡節上的盛裝面具和鳳凰劇院里的圖蘭朵。大運河上雕刻精湛的巴 洛克 建築背後,實則是一曲詠嘆調。遮人耳目,掩城興衰初抵時已是晚霞,住在外島上能看見摻了粉的血紅撒在聖母堂的天空上,一點點燈光在主島岸邊依次亮起。拐進一條通到外海的巷子時,暮色已被吞噬,一所紅房子在道末凝視著我們這些異國來客,還未亮的路燈後,是正在漲潮的亞得里亞海。那時開始就覺得,華貴精緻絕非
威尼斯 的全部。站在小石橋上看河道兩旁的弄堂。因為潮氣,更因為年年冬天的內澇,牆上的漆掉了許多。數著裸露的磚塊,就能判斷年年冬天的最高水位,想象著它就這樣漫入二樓,淹沒了入口。累了便坐在沿河的臺階上,聽到洪亮的男高音唱著“我的太陽”。循著歌聲見到轉角一隻尖嘴的貢多拉順著平靜的流水緩緩駛過,船身鑲著 金邊
的花紋,大紅的靠背雖有些土,卻也是洛可可風格,與周圍的舊物比顯得有些違和。只有搖著船的船夫,才在滄桑歌聲中表達了對斑駁城市的同情。漫步於本應柔情似水的 威尼斯 ,我卻感到瞭如 柏林 和 伊斯坦布爾 般的愁苦。 柏林 和伊城之愁的來由人盡皆知,可 威尼斯
的愁又從何而起?興許是豐富藝術細胞而帶來的多愁善感,又或許是知道,自己雖是浪漫水城,四周環繞的卻是波濤洶涌的大海。 十八日閑談住的地方不在主島,而是在隔著淺淺海峽的朱代卡島上。正對著聖馬可廣場,在傍晚可以在沒有擁攘人群的清風中靜靜地看著晚霞降臨在穹頂和尖塔之上。只可惜從這裡出發的船少,票貴,抵達主島的航程也慢慢悠悠,有時真的想跳下海中游到對岸。 除了已經是旅游項目的貢多拉,隨河而建的橋梁也是 威尼斯
的特色。小橋建在小巷道口,只有我們穿過時便能感受到在沒有游人的情況下生活在這裡的閑適安逸。大橋建在交通要道,如里亞爾托橋,在與其他人肩靠肩通過時便感受到了《
威尼斯 商人》里那種令人窒息的污濁空氣。當這種污濁之感達到了極點,我們就駐足在了聖馬可廣場。尖 塔下
是佈滿整個廣場的人流和鴿子,四周是各種矯飾自己的旅游店鋪。當逃到神聖的聖馬可教堂時,金色的穹頂下卻十分黑暗,耶穌和聖徒的註視下卻透不進光。再向上逃至鐘樓頂部,向下看時卻發現了擁擠的城市和廣闊的海洋之間的對比。房屋和房屋之間幾乎沒有了縫隙,屋頂連成一片遮蓋了其間的河道。一種螻蟻一般的渺小感便襲擊而來,讓自己質疑是否生為一條魚會比較自在。於是乎得出結論:在 威尼斯 不適合與人群搶熱鬧,不適合總體的概覽,只適合在那一刻獨屬於自己的街巷中,發現專門的色彩。 聲與色—亞得里亞海上的藝術傑作作為兩個文藝復興中心, 佛羅倫薩 承接的是中世紀, 威尼斯 啟發的是巴 洛克 。正如一個的藝術風格是長久困頓後 托斯卡納
山巒間令人輕朗的淡綠,另一個是大海之間讓人贊嘆的濃墨重彩。
恢弘的聖經題材統治了學院美術館的大多數。聖母不再在小幅蛋彩畫中以平靜慈祥的眼神凝視著你,而是在提香筆下,在巨幅油畫上,在眾人矚目之下帶著聖光向著高深神秘的聖殿走去。丁托列托不再忠於古
希腊 女神題材,卻描繪了聖馬可的遺體在火光和暴雨之下被基督徒們拯救。隨著北方敲響了宗教改革的警鐘,對公元前題材的痴迷在 意大利 畫上了休止符, 羅馬
教會的故事再次占領了統治地位。然而沿用的,卻是 佛羅倫薩
的技術,但是色彩更加豐富飽和,環境更加真實而絢麗繁複,以達到宣傳的目的。但巨幅史詩之下,美術館的人流卻比烏菲齊少得多,寂靜的走廊上只有幾個人的腳步,畫幅上的火雲或是金光被冷清的氛圍映襯得更加炫目。提香的《聖母入聖殿》和丁托列托的《聖馬可遺體失竊》當晚上聽維瓦爾第時,感受也是如此。早上還空無一人的禮拜堂,這時已經全部坐滿了由運河連接而來的人們。只有七人的提琴樂隊,演奏的卻是盛大的四季。《四季》誕生於
威尼斯 ,巴 洛克 的屋檐下只迴蕩著巴 洛克
的樂聲,而這座城市也在這個屋檐下被扣人心弦地展示——她時而有如夏季一般的惱人的壞名聲,卻在更多時候用其華麗的水城之風給人帶來春天的驚喜和秋天的歡快。在
威尼斯 ,每晚演奏《四季》的不只這一個樂隊,不只這一處地方,他們在不同時間開始演奏,在那時因為先後演奏到了不一樣的季節,於是乎在 威尼斯
上空四個季節被同時演奏,糅合起來在每個晚上將多元的特征在這座城市身上印刻得更深。演出結束時已近午夜。沿著昏黃的街道走到了運河旁等待船隻過來。遠處點點的燈光不足以點亮城市的色彩,但黑暗不會籠罩記憶中的傑作。 威尼斯隨拍頂級的鳳凰歌劇院的門面卻並不那麼引人註目河邊,船上,橋下的市場街角的書店里賣著兩歐元的藝術書巷末的畫坊里沒有畫家 威尼斯攻略集一. 交通和住宿
如果不住在主島上 會安
靜很多,也能探索到很多別樣的風景。可是如果是為了價錢考慮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在主島上可以靠雙腿通行,而住在離島就必須靠水上巴士,而 威尼斯
的船票真的很貴,水上巴士單程7歐元一人,據說是為了造大巴和清潔河道用的。
二. 預定門票的必要性
聖馬可鐘樓:非常必要,節省很多時間
聖馬可教堂:無需,不會排隊
學院美術館:無需,不會排隊 終章沒想到自己是如此的拖沓,發表這篇游記時已經是三年以後。疫情反覆不定,何時能再度出國仍是未知數,但是 意大利
的樣子卻沒有被這三年個人和社會的不斷變化所磨滅。仍然記得那在舊城裡漫步的數個夜晚、去過的七個地方、曬過的六次烈日、看過的五次落日、坐過的四程火車。從南部稍顯粗曠的
那不勒斯 到北部故顯絢麗的 威尼斯 , 意大利 的跨度和多元面貌讓我們無法對她一概而論,但卻又似乎有幾個共同元素把所有的組成部分都串聯在了一起——古 羅馬
,山和大海,文藝復興,巴 洛克
。藝術和自然在這裡無法進行明確的劃分,人類於是在這裡和上帝最為接近。這種接近,也無時無刻不對身處其外的人施加了無法抵禦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