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建國、鼎盛、領悟、幻滅,讀懂吳哥藝術之外的美
↑吳哥寺 這應該是哪位神仙的坐騎,幻化成人形,粗壯的大腿和身上的羽毛都那麼清晰。
印度 教習慣用誇張的手法來表現,這些浮雕借鑒了很多 印度 舞蹈和戲劇的元素,人物誇張、生動,如同戲劇中的亮相和定格。 ↑吳哥寺 仍然有顏色的部分。 ↑吳哥寺 西南角塔樓里的浮雕都是取材於《羅摩衍那》里黑天的故事。我最喜歡這個十臂黑天,粗壯的大腿大跨步向前,身子卻保持正面,這樣的姿勢恐怕不是人類可以做到的吧。 ↑吳哥寺 正主出來了!這是蘇耶跋摩二世出征的畫面,描述的是蘇耶跋摩二世和占婆族之間的戰爭場面。畫面朝單一方向一路向前,沒有敵人的部分。 扇子、傘蓋、華蓋、麂,都代表皇帝的地位,前後次序表達得非常清楚。蘇耶跋摩二世身上的項鏈、手鐲、頭冠,飄帶,腰間插的短匕首,無論多麼細小的物件都雕刻得非常精細。 ↑吳哥寺 不同數量的扇子、傘蓋代表不同等級的大臣。 ↑吳哥寺 這是來助戰的,怎麼穿著小棉襖,有些象 中國 人呢。 ↑吳哥寺 天堂與地獄,在南迴廊東側。畫面分成上中下三層,分別代表37重天,人間和32層地獄。正坐畫中的是死神閻摩和他的坐騎水牛。天堂不好玩,除了快樂沒有別的。地獄比較好玩,中間是小鬼判官,正在審判人們的生平。 ↑吳哥寺 下了地獄的人們,接受各種酷刑。這是小鬼往人身上扎釘子呢。還有滾釘板、下油鍋的。 ↑吳哥寺 戰爭,還是戰爭。我後來也分不清是誰和誰打了。 ↑吳哥寺 雖然是混亂的場面,可是仔細看每一個細節都是一絲不苟,無論是人物的動作,還是衣服的紋飾,還有武器,都充滿了動感,仿佛下一秒就能從畫上走下來。 ↑吳哥寺 Baphuon 巴方寺巴方寺現在看起來規模遠比巴揚寺小,但巴方寺當年可是輝煌的很,周達觀稱其為銅塔,非常高大。而且巴方寺1060年興建時原本供奉的是濕婆神,後面闍耶跋摩七世改信佛教後改為佛寺,在改建時就受到了很大破壞。 巴方寺後面有一尊大卧佛,長達6米,是吳哥地區僅有的一座卧佛。但蹋毀的很嚴重,現在重建後也只能看個大概輪廓。 ↑巴方寺 法國 在19世紀對 柬埔寨 進行殖民統治時開始大規模地修護吳哥的寺廟。到二戰結束後, 法國 殖民者已經決定將 柬埔寨 歸還給 柬埔寨 人民,所以在修建寺廟時, 法國 考古學家特別招募了一支 柬埔寨 當地團隊參與修建,包括修建的方法、石塊的編號、文檔資料,手把手地教給 柬埔寨 人,希望培養出一些專家在殖民者撤離後當地人可以自行完成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但是,當 法國 人走了以後, 柬埔寨 就陷入了無休止的內戰。而這些考古人員更是被當作法姦被全部處死,資料也全銷毀了。於是巴方寺的石塊就一直堆在那裡,再也沒人知道該怎麼修了。如今地上還扔著許多帶編號的石塊。 優秀民族對落後民族的殖民統治,在當時看來可能會有殺掠,但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看來,有時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巴方寺 Chau SayTevoda 周薩寺勝利門出來一左一右有兩個小寺廟,右手邊是周薩寺,左邊是塔瑪嫰。雖然都是 印度 塔廟山的標準結構,但是規模太小了,沒什麼意思。 ↑周薩神廟 ↑周薩神廟 周薩寺的形制與吳哥寺一樣,但規模很小,也是由蘇耶跋摩二世建造的。 ↑周薩神廟 ↑周薩神廟 Thammanon 塔瑪嫩雕刻還是很精美。 ↑托瑪儂神廟 ↑托瑪儂神廟 我們去的那天晚上塔瑪嫰好象有什麼活動,工作人員在臺階上擺了很多蠟盒,估計晚上要點蠟燭。這在古跡保護中應該是不允許的吧,引發火災可不得了。 ↑托瑪儂神廟 ↑托瑪儂神廟 看起來保存不錯的周薩寺和塔瑪嫩都是 中國 認養的,充分體現了 中國 人修建古跡的特點—整舊如舊,非常“象”舊的。
中國 專家認為 柬埔寨 地區多雨,很多建築長年雨水浸泡都會下沉蹋陷,於是在修複認養的寺廟時都重新用水泥打了地基,並且聲稱地基非常牢固,保證永遠不會下沉了!!! ↑周薩神廟 這麼光潔白凈的阿普莎拉也是沒誰了。 ↑托瑪儂神廟 Beng Mealea 崩密列雖然建造年代並不晚,但崩密列卻是發現最晚的寺廟,於2007年才經過 成功 掃雷後開始清理修複,而且現在仍舊是一副原始的狂野範兒。 崩密列的形制也和吳哥寺相似,應該也是蘇耶跋摩二世時期建造的。長長的引道,兩邊都是蛇欄桿,五頭蛇神那迦還算完整。 ↑崩密列 粗壯的木棉樹和石塊糾纏在一起,冰冷的石塊因植物而有了生命。 ↑崩密列 崩密列目前仍舊沒開發完,看起來 柬埔寨 人也不打算開發了,用木板鋪了一條步道,只能在步道上繞寺一周,讓游客看個大概就行了。 ↑崩密列 三角楣上的雕刻感覺應該是公元一世紀時期的。 ↑崩密列 石塊往地上一堆就完事了。 ↑崩密列 這樹根是從哪裡汲取營養的呢?莫非真是歲月幻化,成就了生命。 ↑崩密列 走在崩密列里,如同在原始熱帶雨林里探險一般,可以體驗當年 法國 人在熱叢林中發現吳哥的感覺。 ↑崩密列 美麗的彩虹柱。
印度 教習慣用誇張的手法來表現,這些浮雕借鑒了很多 印度 舞蹈和戲劇的元素,人物誇張、生動,如同戲劇中的亮相和定格。 ↑吳哥寺 仍然有顏色的部分。 ↑吳哥寺 西南角塔樓里的浮雕都是取材於《羅摩衍那》里黑天的故事。我最喜歡這個十臂黑天,粗壯的大腿大跨步向前,身子卻保持正面,這樣的姿勢恐怕不是人類可以做到的吧。 ↑吳哥寺 正主出來了!這是蘇耶跋摩二世出征的畫面,描述的是蘇耶跋摩二世和占婆族之間的戰爭場面。畫面朝單一方向一路向前,沒有敵人的部分。 扇子、傘蓋、華蓋、麂,都代表皇帝的地位,前後次序表達得非常清楚。蘇耶跋摩二世身上的項鏈、手鐲、頭冠,飄帶,腰間插的短匕首,無論多麼細小的物件都雕刻得非常精細。 ↑吳哥寺 不同數量的扇子、傘蓋代表不同等級的大臣。 ↑吳哥寺 這是來助戰的,怎麼穿著小棉襖,有些象 中國 人呢。 ↑吳哥寺 天堂與地獄,在南迴廊東側。畫面分成上中下三層,分別代表37重天,人間和32層地獄。正坐畫中的是死神閻摩和他的坐騎水牛。天堂不好玩,除了快樂沒有別的。地獄比較好玩,中間是小鬼判官,正在審判人們的生平。 ↑吳哥寺 下了地獄的人們,接受各種酷刑。這是小鬼往人身上扎釘子呢。還有滾釘板、下油鍋的。 ↑吳哥寺 戰爭,還是戰爭。我後來也分不清是誰和誰打了。 ↑吳哥寺 雖然是混亂的場面,可是仔細看每一個細節都是一絲不苟,無論是人物的動作,還是衣服的紋飾,還有武器,都充滿了動感,仿佛下一秒就能從畫上走下來。 ↑吳哥寺 Baphuon 巴方寺巴方寺現在看起來規模遠比巴揚寺小,但巴方寺當年可是輝煌的很,周達觀稱其為銅塔,非常高大。而且巴方寺1060年興建時原本供奉的是濕婆神,後面闍耶跋摩七世改信佛教後改為佛寺,在改建時就受到了很大破壞。 巴方寺後面有一尊大卧佛,長達6米,是吳哥地區僅有的一座卧佛。但蹋毀的很嚴重,現在重建後也只能看個大概輪廓。 ↑巴方寺 法國 在19世紀對 柬埔寨 進行殖民統治時開始大規模地修護吳哥的寺廟。到二戰結束後, 法國 殖民者已經決定將 柬埔寨 歸還給 柬埔寨 人民,所以在修建寺廟時, 法國 考古學家特別招募了一支 柬埔寨 當地團隊參與修建,包括修建的方法、石塊的編號、文檔資料,手把手地教給 柬埔寨 人,希望培養出一些專家在殖民者撤離後當地人可以自行完成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但是,當 法國 人走了以後, 柬埔寨 就陷入了無休止的內戰。而這些考古人員更是被當作法姦被全部處死,資料也全銷毀了。於是巴方寺的石塊就一直堆在那裡,再也沒人知道該怎麼修了。如今地上還扔著許多帶編號的石塊。 優秀民族對落後民族的殖民統治,在當時看來可能會有殺掠,但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看來,有時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巴方寺 Chau SayTevoda 周薩寺勝利門出來一左一右有兩個小寺廟,右手邊是周薩寺,左邊是塔瑪嫰。雖然都是 印度 塔廟山的標準結構,但是規模太小了,沒什麼意思。 ↑周薩神廟 ↑周薩神廟 周薩寺的形制與吳哥寺一樣,但規模很小,也是由蘇耶跋摩二世建造的。 ↑周薩神廟 ↑周薩神廟 Thammanon 塔瑪嫩雕刻還是很精美。 ↑托瑪儂神廟 ↑托瑪儂神廟 我們去的那天晚上塔瑪嫰好象有什麼活動,工作人員在臺階上擺了很多蠟盒,估計晚上要點蠟燭。這在古跡保護中應該是不允許的吧,引發火災可不得了。 ↑托瑪儂神廟 ↑托瑪儂神廟 看起來保存不錯的周薩寺和塔瑪嫩都是 中國 認養的,充分體現了 中國 人修建古跡的特點—整舊如舊,非常“象”舊的。
中國 專家認為 柬埔寨 地區多雨,很多建築長年雨水浸泡都會下沉蹋陷,於是在修複認養的寺廟時都重新用水泥打了地基,並且聲稱地基非常牢固,保證永遠不會下沉了!!! ↑周薩神廟 這麼光潔白凈的阿普莎拉也是沒誰了。 ↑托瑪儂神廟 Beng Mealea 崩密列雖然建造年代並不晚,但崩密列卻是發現最晚的寺廟,於2007年才經過 成功 掃雷後開始清理修複,而且現在仍舊是一副原始的狂野範兒。 崩密列的形制也和吳哥寺相似,應該也是蘇耶跋摩二世時期建造的。長長的引道,兩邊都是蛇欄桿,五頭蛇神那迦還算完整。 ↑崩密列 粗壯的木棉樹和石塊糾纏在一起,冰冷的石塊因植物而有了生命。 ↑崩密列 崩密列目前仍舊沒開發完,看起來 柬埔寨 人也不打算開發了,用木板鋪了一條步道,只能在步道上繞寺一周,讓游客看個大概就行了。 ↑崩密列 三角楣上的雕刻感覺應該是公元一世紀時期的。 ↑崩密列 石塊往地上一堆就完事了。 ↑崩密列 這樹根是從哪裡汲取營養的呢?莫非真是歲月幻化,成就了生命。 ↑崩密列 走在崩密列里,如同在原始熱帶雨林里探險一般,可以體驗當年 法國 人在熱叢林中發現吳哥的感覺。 ↑崩密列 美麗的彩虹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