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加格達奇與鮮卑族祖居地嘎仙洞

四 加格達奇與鮮卑族祖居地嘎仙洞

我們從騰克達斡爾民俗園一路北上,經過大楊樹鎮、烏魯布鐵鎮,來到 鄂倫春自治旗 境內的加格達奇市。
從地圖上看,加格達奇只是甘河邊的一座並不顯眼的村鎮,但到後才知道,加格達奇異常繁榮,城市規模宏大,建築也有明顯的歐式與俄式風格。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一 加格達奇的街道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 街道上的歐式建築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三 加格達奇百貨大樓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四 加格達奇的通訊大樓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五 街道上式樣別緻的居民樓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六 樓頂有塔的建築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七 穹頂的建築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八 市中心文化廣場邊巨大的環廊
我們納悶,為何地圖上一座普通的村鎮會如此繁華?一看路邊政府機構的標牌,才知道加格達奇並不屬於 內蒙古 ,不屬於 呼倫貝爾 市,而是 黑龍江 省的“ 大興安嶺 地區”,由 黑龍江 省管轄,街道上的車輛也多掛著 黑龍江 省的車牌。為何在 內蒙古 境內,卻有座城市和一大片土地屬於相鄰的 黑龍江 省?有何特殊的淵源和特殊的歷史原因?這種情形不由使我想起了自己家鄉的故事,我家所在 湘西 沅江 邊的生產隊,隊里有一戶姓姚的地主,他家解放前有一片山林在離我們生產隊四十裡外的深山裡,土改時這片山林分給了我們村的貧下中農。後來雖經合作社、人民公社,這片遠方的山林也一直算是我們生產隊的土地,歸我們生產隊集體所有。上世紀七十年代,生產隊附近的山林因為大煉鋼鐵時砍伐,別的生產隊無柴可砍,常常要為燒火做飯的柴草發愁,只有我們生產隊,因為有這片四十里地外,遠在其他公社範圍內的山林,可順著 沅江 ,砍下整船整船的柴來,令相鄰生產隊的公社社員們羡慕得不得了。我也常隨父兄到那片山林里砍柴,那裡清幽的環境,成片的竹海與茶果樹令我們流連忘返,忘記生產隊里生活的艱難與夜夜評工分的爭吵。現在我們生產隊那片山林南面不遠處,開發成了 沅江 中游著名的旅游景區—— 沅江 水心寨與夷望溪景區,四周的山林也保護起來,不再讓隨意砍伐。幾十年前,夷望溪一帶,可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山野水。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九 沅江 中的水心寨,傳說曾是宋代農民起義軍楊幺早期嘯聚的水寨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 水心寨邊美麗的夷望溪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一 游覽水心寨與夷望溪的游船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二 夷望溪 中寧 靜的漁村
我們一個生產隊尚且有土地可在遠方,一個省有個城市在鄰省境內,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從加格達奇西行不遠,便到了 鄂倫春自治旗 的縣城“ 阿裡 河鎮”。縣城中心,有座宏偉的鄂倫春民族博物館。我們本想從鄂倫春博物館瞭解鄂倫春族的歷史,想知道鄂倫春是一直居住在甘河流域一帶,還是象鄂溫克族一樣,十七世紀時從 貝加爾湖 沿岸遷徙而來?抑或象達斡爾人一樣,從 黑龍江 以北遷徙而來?因博物館內部裝修,無法參觀,錯失良機,失去了詳細瞭解鄂倫春族歷史與生活特色的機會。記得兒時曾唱過描述鄂倫春生活的歌曲:

高高的 興安 嶺,一片大森林,
森林裡面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一人一匹馬來一人一桿槍,
打獵的野獸狍子遍呀遍山岡。

還有一首兒時的歌曲也是歌唱鄂倫春的:

……
騎上紅楞楞的棗紅馬呀,穿上白森森的羊皮衣。
山哪呀啊嶺哪啊哈那能擋得住,
江哪呀啊河呀啊哈咱要跨過去。
心愛的禮物呀帶到 北京 ,
獻給恩人呀毛主席。

從兒時起,鄂倫春人的印象便深深印在了腦海中。他們在山林中持槍縱馬,頭戴有兩支狍子角形裝飾的皮帽,身穿羊皮衣的情景,不時在我們眼前浮動。現在真正來到了鄂倫春人生活的地方,我們打量街上走過的人,都想問問他們是不是鄂倫春人。從資料上看,鄂倫春人現在總數也只有八千多人,在 鄂倫春自治旗 生活的鄂倫春人只有兩千多,另外在 黑龍江 漠河 北極 村,也還生活著部分鄂倫春人。經打聽,即便在這 鄂倫春自治旗 ,也很難見到真正的鄂倫春族人了,令我們滿 懷希 望而來,掃興而歸,萬分感慨。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三 阿裡 河鎮的街道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四 鄂倫春自治旗 的現代化樓房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五 宏偉的鄂倫春民族博物館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六 鄂倫春博物館廣場上的情形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七 鄂倫春獵人的雕塑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八 博物館廣場上的圓亭
從 阿裡 河鎮往西幾公里,來到甘河一條小支流邊的鮮卑族祖居地——嘎仙洞景區。
鮮卑族在 中國 歷史上,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在魏晉之後的我國南北朝時,鮮卑族的拓跋氏在長江以北地區建立過宏大的北魏政權,統治長江以北地區達170年。因此鮮卑族生存、發展的歷史值得人們去探究。據記載,秦漢時期,鮮卑人屬於 黑龍江 與內蒙 東北 一帶的“東胡”人的一支,當時鮮卑人生活在內蒙洮兒河到南面西拉 木倫 河之間的地域,也就是後來清代時科爾沁草原的廣大地區,附於縱橫 蒙古 草原的匈奴。到漢武帝擊匈奴後,匈奴西遷,到漢桓帝時,鮮卑首領檀石槐乘機西擴,占領了原匈奴在 蒙古 一帶的故地,鮮卑族迅速發展起來,分為東、中、西三部。西部為鮮卑族的拓跋氏,占有古“上谷”到“ 敦煌 ”一帶,也就是今天的 甘肅 、 寧夏 、內蒙西部一帶,勢力很快強盛起來。此後鮮卑族的首領步度根、柯比能等先後依附於中原的漢魏政權。到兩晉南北朝時,中原的漢族勢力衰弱,鮮卑族的慕容、乞伏、禿髮、宇文、拓跋等部落首領先後在華北建立政權。西晉時,拓跋氏的拓跋猗盧曾居代郡,被西晉政權封為“代王”。到公元386年,拓跋部落的“拓跋珪”在代郡(即今 大同 )建立北魏政權(公元386——556年),逐漸占據了 中國 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到魏孝文帝拓跋宏為帝時,由 大同 遷都 洛陽 ,鮮卑族的勢力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派僕射和中書侍郞到鮮卑祖居之地祭拜祖庭——嘎仙洞,在洞壁上刻下銘文。根據洞內留下的銘文,我們得以知道這群山之中的嘎仙洞,原來曾是鮮卑族祖先居住繁衍的聖地。說到鮮卑在歷史上留下的最重要的遺跡,自然是北魏建都 大同 (當時稱平城)時,前後花三十多年時間,開鑿了著名的“雲岡石窟”,雕刻了十萬多尊精美的佛像。遷都 洛陽 後,又在 洛陽 南面的伊闕開鑿了著名的“ 龍門石窟 ”,前後動用八十多萬民工,開鑿二十四年,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從這裡也可看出當時鮮卑政權經濟實力的強盛!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十九 嘎仙洞景區入口處的建築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 嘎仙洞所在的雄偉山岩
這片山岩為灰色花崗岩,高約130米,長約300米,突兀於甘河流域的山林之中,顯得異常雄偉。我們這些天開車行走在 呼倫貝爾 的大地上,到處都是翠綠的山巒、連綿的草地、無邊的莊稼,幾乎沒見到過這樣的岩石山。這片山岩突出在附近的平野林莽之上,西臨河流,狀若長龍,氣象威嚴,不知在風水學上有沒有什麼講究?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一 從山下仰望約二十米高處“嘎仙洞”的入口
順傾斜的石板臺階上到順仙洞洞口,洞口呈三角形,洞口底部寬約45米,洞口高約26米,洞深69米。洞內較昏暗,但十分寬敞高大,高、寬都在七十米左右,估計在裡面可容一二百人居住。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二 嘎仙洞內的石壁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三 洞內的大小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四 洞內所刻北魏時祭祖銘文的拓片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五 銘文邊附註的翻譯註解
銘文中間的一段話是:“皇天之神,啟闢之初,佑我皇祖於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應受多福,光宅中原。唯祖唯父,拓業四邊,慶流後胤,延及沖人,闡揚玄風。”這段話說明,鮮卑拓跋氏的祖先,曾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歷載億年)。後輩南遷,得以光宅中原,拓業四邊,都是皇祖和皇天保佑的結果。這段話證明,鮮卑拓跋氏的祖先確實在這裡居住過,拓跋氏系從這裡開始一代一代走向了更廣大的世界。
但是,鮮卑人是一直居住在這裡,還是從別的地方遷徙而來的呢?銘文中沒有說明。如果從銘文中“歷載億年”這句話來看,鮮卑祖先應是一直居住在這裡,繁衍生息歷經千萬年。但也有另外的資料,說是現俄國 貝加爾湖 西南部的伊爾庫次克城以北,通古斯卡河以南,有座“鮮卑山”,曾是鮮卑人居住的地方。這樣就出現了三種可能:一是鮮卑人最早居住在 貝加爾湖 西部的鮮卑山一帶,後來遷徙到我國的嘎仙洞一帶。另一種可能是:居住在 貝加爾湖 以西的是鮮卑族的另一支部落,與居住在嘎仙洞的鮮卑人同時存在。第三種可能是從嘎仙洞一帶走出來向西擴展的鮮卑人,有一部分曾在 貝加爾湖 以西的鮮卑山一帶居住過。哪種可能更接近鮮卑族真實的歷史,只能由歷史學家來判斷了。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六 從洞口看洞外的群山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七 嘎仙洞外下山的臺階與景區內的林莽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八 嘎仙洞山岩前百米處的小河與草地
黑龍江自助遊攻略
圖二十九 小河邊供游人游覽的木棧道與棧道邊繁茂的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