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建國、鼎盛、領悟、幻滅,讀懂吳哥藝術之外的美
吳哥之美,絕不止於建築、雕刻、宗教,更多的美蘊含在藝術之外,徜徉在吳哥眾多的廟宇中,讀懂吳哥王朝從建國、鼎盛,到領悟、幻滅的幾百年光陰,從歷史中體會出人生的意義,才是吳哥的真正價值...... 一個先進的文化本身擁有的力量可以一直存在下去,並不隨著國家、政治的滅亡而消失,文化不會滅亡,如同古 埃及 文明、瑪雅文化,這些文化留下至今讓人們思考解讀的力量。吳哥,也是如此。 從建國、鼎盛,到領悟、幻滅,全部體現在吳哥王朝短短幾百年的歷史。其實人生莫不如此,每個人都要經歷從出生、成長,到知命,衰弱的過程。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文明留給後人建築和文化,而人呢,應該給後人留下些什麼? 以前總有些大國沙文主義,瞧不起 東南亞 這些窮兄弟,認為這些蠻夷之地沒文化,歷史又是一團糟,即使聽說過 吳哥窟 ,也覺得只是個古跡而已。哪知三天的時間深深震撼了我,吳哥真是個奇跡,更因為學習了許多 印度 教的知識和關於吳哥的介紹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吳哥的偉大!
吳哥窟 並不是窟,和 中國 人習慣稱為窟的建築不同, 比如 莫高窟、 龍門石窟 ,是真正在山崖上挖洞建造而成的。實際上吳哥是一大片平地而起的建築群, 有眾多高大恢宏的廟宇,卻不知為何被冠以“窟”的名字。
去吳哥之前一定要先做些功課,最主要的學習些 印度 教的知識,當然也要瞭解下吳哥王國的歷史。如果你是土豪想著花錢找個導游,也未嘗不可,但講的東西是他自己編出來的還是哪聽來的就不知道了,反正吳哥沒有文字記載,隨他說去吧。所以還是認真做些功課自己看比較要緊。
在去吳哥之前,為了做功課,讀了很多關於吳哥的書,印象最深、最喜歡的就是 臺灣 教授蔣勛的“吳哥之美”。所以,在寫這篇游記時,並沒有採用常規的按參觀路線順序寫,而是按照蔣勛先生對於吳哥的理解來寫的。 無處不在的阿普沙拉實在忍不住吐槽一下到了吳哥還要曬美人照的,再美也比不過阿普莎拉,還曬個啥呀! ↑吳哥寺 吳哥幾千個阿普莎拉中唯一笑的露出牙齒的。 ↑吳哥寺 微笑,迎面而來的震撼 ↑吳哥通王城 微笑的佛陀對面是惡神阿修羅。 ↑吳哥通王城 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 ↑巴戎寺 精美絕倫的三角楣浮雕 ↑女王宮 從浮雕依稀的顏色,感知吳哥的歲月 ↑吳哥寺 ↑巴戎寺 震撼的吳哥寺日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用生命纏繞住逝去的王朝 ↑空中宮殿 關於印度教的123吳哥多是表現 印度 教和佛教故事的,所以必須先普及些 印度 教的神話傳說,以便更好地讀懂吳哥的雕刻。
印度 教的創世紀神話,故事里的善神和惡神(阿修羅)合作攪拌乳海,企圖得到長生不老的甘露,兩隊神靈分執蛇神兩端,盤在曼陀羅山上,用曼陀羅山當攪拌棒,攪動海水,於是阿普莎拉仙女從水中誕生,一朵朵浪花幻化出一個個美麗的仙女,舞出曼妙的仙姿。
善神、阿修羅、阿普莎拉、蛇神那迦在吳哥隨處可見。
印度 教三神,濕婆---有第三隻眼,第三隻眼打開之時就是世界毀滅之時,住在 須彌山 上。毗濕奴---有很多手臂,四臂的居多,各拿蓮花、海螺、日輪、金剛杵,也有八臂的。
印度 教的善惡是運動的,善與惡是互相轉變的,體現出一種拉扯的力量,如同惡人也有善的一面,善人也會做惡事,而一個人的內心也會有善與惡。
印度 教認為世界不是永恆的,永遠在變化,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結局,如同童話一般,因為 印度 教認為無常是生命的常態。自然界中的動物基本都在 印度 教中有化身,而且是高度神化的,擁有無窮的法力,承擔神靈的坐騎。所以, 印度 教有很多神,每個神都有坐騎、化身、法器,複雜之極。
印度 教的塔廟山建築結構,象徵 印度 教的 須彌山 ,東西南北兩條中軸結完美地呈現出均衡之美,在視覺上呈現出山形結構,一般是三層平臺,上層平臺高度約為下層平臺的2倍,但面積卻只有下層的一半,一層層縮小,這樣,由下往上望,下層平臺不會遮擋上層平臺,而使最高處的中央塔廟變得無比高大,每一層的階梯都很陡窄,爬上去非常困難。體現了 印度 教達到頂峰朝拜神靈必須經過艱難的努力。
林迦: 印度 教的生殖器崇拜,也是濕婆的化身,很多最高處的塔廟裡供奉的並不是神像,而是林迦座,這也是吳哥各處均可見到的。
印度 教有兩部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吳哥寺廟裡的很多雕刻都是取材於這兩部史詩中的故事,有本事的可以看看。 吳哥,其實就是一捲 印度 教的繪本。 關於吳哥窟的發現吳哥王國建立於879年-1431年,就算當時是 東南亞 最富強的國家,存在也不過幾百年。1431年暹羅人入侵吳哥,滅掉了吳哥王朝,把國都遷到現在的 金邊 。吳哥的眾多寺廟從此沉浸在歲月中,被大自然所淹沒。
吳哥人在建造這些廟宇時並沒有想流芳千古,所以也沒有寫下什麼文字記載,即使有些文字介紹,也僅限於宗教表現的介紹,並沒有更多信息,所以留給世人一個未知的驚嘆世界。
1296年,元朝皇帝元成宗,占領中原大片土地後看上了 東南亞 這塊地方,想據為己有,於是派了個大使周達觀出使吳哥。周達觀名為大使,實為間諜,帶了一百多人的使團在吳哥獃了一年,把吳哥的建築瞭解了個底掉,詳細記錄了吳哥王國的建築尺寸、規模,回國後寫了本書《真臘風土記》。
1860年,一個 法國 佬亨利·穆奧,精通中文,在圖書館里看到了這本《真臘風土記》,看得津津有味,翻譯成法文。那時 法國 人正滿世界尋寶,看到這書,立馬跑到 柬埔寨 這地方探險,終於使這個人類的藝術瑰寶、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得以重見天日,展示給全世界。
於是,後人無論研究 吳哥窟 的哪方面,都離不開周達觀的那本《真臘風土記》,這“外國人”寫的書成了 吳哥窟 最全面的記載。
吳哥窟 的保護修複工程非常龐大, 柬埔寨 至今一窮二白,沒能力也沒錢乾這活。藝術瑰寶是屬於全人類的,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 吳哥窟 的保護工作,請全世界有能力的國家認養這些廟宇,負責修複、保護。於是各個國家在修複承包的寺廟時都或多或少的帶進了自己國家的風格和審美,這在每個寺廟中都有非常有意思的體現。
吳哥窟 各寺廟的名稱至今沒有統一確定的中文翻譯,旅游介紹書和導游講的名字都各式各樣,所以最好以英文為準。為了大家看著方便,我也隨便選了中文用,不做數的。 建國 Kbal Spean 科巴斯賓吳哥城外的一座山,是 暹粒 河的源頭。清澈的河水流過大塊的岩石,匯成大河,滋養了整個吳哥地區。河床上到處雕刻的都是林迦和優尼,就是陽具和陰具,是生命起源的符號和象徵。河水流過陰陽,得到無盡的生命祝福,是生生不息的吳哥生命源泉。
這裡,就是偉大的吳哥王朝的起源之地。 科巴 斯賓有些遠,從 暹粒 開車要1小時。因為看吳哥寺的壁畫耽誤了很多時間,所以沒能去成,下次補上。 Bakong Temple 巴孔寺大約在公元9世紀,有個叫闍耶跋摩二世的國王,這哥們很能幹,據說是個海歸,拳打腳踢地統一了 柬埔寨 ,建立了吳哥王朝。他在位於吳哥建築群東南方,離吳哥主要遺址約12公里的地方建國,巴孔寺、聖牛寺、羅來寺,是吳哥王朝建國初期最早的國都。 巴孔寺是闍耶跋摩二世的兒子繼位後為了紀念其老爹修建的。 ↑巴孔寺 巴孔寺是吳哥第1座以砂岩紅磚為主要材料建造而成的,因為闍耶跋摩二世在印尼生活過,所以帶回來許多 印度 教風格的東西,巴孔寺基本上是 印度 教塔廟山結構,是吳哥早期建築的代表。 ↑巴孔寺 ↑巴孔寺 典型的塔廟山結構,中央塔廟最高。 ↑巴孔寺 ↑巴孔寺 ↑巴孔寺 聖牛寺、羅來寺都已經只剩下遺址了,沒什麼可看了。 Bakheng 巴肯寺、巴肯山闍耶跋摩二世是個能人,文治武功,開疆拓土,很快就把國家擴大了幾倍,包括現在的 越南 、 泰國 部分。王位傳到耶輸跋摩一世,覺得巴孔寺這個地方地勢還是太低了,經常遭到水患,於是再向 西北 方尋找更好的地方。於是在907年,耶輸跋摩一世遷都到了巴肯山上,併在巴肯山上建立了巴肯寺。 ↑巴肯寺 巴肯寺建在山上地勢較高,可以看見吳哥寺,所以也是公認欣賞吳哥寺日落的地方。但我卻覺得這裡看日落並不是最佳之地。 站在巴肯山上,俯瞰整個吳哥地區,你可以想象耶輸跋摩一世站在山上指點 江山 ,規劃他的帝國的場景。 ↑巴肯寺 巴肯寺有108座塔,小塔基本已經蹋毀了。最高的5座塔,象徵 須彌山 。 ↑巴肯寺 巴肯寺也是吳哥唯一一座建在山上的廟宇。仍然是紅磚雕刻結構。紅磚外糊灰泥,在灰泥上雕刻,灰泥是非常容易雕刻的,可以雕出細膩的花紋,如同刺繡一般。 ↑巴肯寺 現在巴肯寺正在大修,許多石塊都被缷下來,編了號堆在地上,再慢慢裝回去。 ↑巴肯寺 Prasat Kravan 喀拉凡寺喀拉凡寺又叫豆蒄寺,也屬於吳哥早期廟宇,建於921年,主要奉祀毗濕奴。喀拉凡寺非常簡單,只有五個塔廟一字排開,中間的最高,還沒有形成 須彌山 的結構。 ↑豆蔻寺 喀拉凡寺建築簡單,最特殊的就算是中央塔廟裡的淺浮雕了。中央牆上是八臂毗濕奴,後面的背光處理,很象現在的佛教佛像處理。右側牆上是四臂毗濕奴,騎在坐騎人形迦樓羅神鳥上,迦樓羅身上都是羽毛。 ↑豆蔻寺 左側牆上的畫最有意思,是四臂毗濕奴,描述的是毗濕奴“三步為領土”,除掉阿修羅巴利王的故事。畫中的毗濕奴正扭腰跨步,栩栩如生,和吳哥其他毗濕奴形象大有不同。 巴利王的故事,巴利王原來是個惡神阿修羅,但他侍奉濕婆很盡心儘力,因此濕婆讓他統治人間。巴利王對待人民很好,受到人民的擁戴,聲望很高。但這卻使眾神深感不安,眾神因此求助於毗濕奴。毗濕奴投胎成一個侏儒,前往求見巴利王,以測試他是否如傳言般善待人民。他對巴利王說:我很窮又沒有力量,請賜予我土地吧,我要的不多,只要我三大步所涵蓋的範圍即可。巴利王答應了。頓時,毗濕奴恢覆成巨大的神形,只跨了一步便越過了所有的土地,再跨一步又越過了天界,這時毗濕奴問巴利王:你希望我第三步跨在哪裡?巴利王已經知道來者不是常人,於是跪下說:請跨在我的額頭上,以免我反悔。毗濕奴因此拿回人間的統治權。然而巴利王的信守承諾也得到了毗濕奴的認可,於是讓他成為陰間之王。 ↑豆蔻寺 最北邊的塔廟外邊的牆上是毗濕奴的妻子拉克希米,但沒有雙臂,雕刻似乎沒有完工,和維納斯有一拼了。 ↑豆蔻寺 喀拉凡寺雖然簡單,但卻是紅磚建築最後的展示,馬上吳哥就會拋棄紅磚建築了,改為石頭,也證明瞭吳哥人的建築技術的發展,可以處置大塊的石頭。 East Mebon 東美朋吳哥王國屬於農業國,十分重視水利建設,耶輸跋摩一世遷都後,就在吳哥城東西兩邊建了兩個人工湖。人工湖完工後,在湖中央建立塔廟答謝神靈。東美朋就是在東巴萊湖中央建的島廟。當時四周全是水,只能坐船抵達,現在湖水全都幹了。西巴萊湖和西美朋都早已不見了蹤影。
吳哥窟 並不是窟,和 中國 人習慣稱為窟的建築不同, 比如 莫高窟、 龍門石窟 ,是真正在山崖上挖洞建造而成的。實際上吳哥是一大片平地而起的建築群, 有眾多高大恢宏的廟宇,卻不知為何被冠以“窟”的名字。
去吳哥之前一定要先做些功課,最主要的學習些 印度 教的知識,當然也要瞭解下吳哥王國的歷史。如果你是土豪想著花錢找個導游,也未嘗不可,但講的東西是他自己編出來的還是哪聽來的就不知道了,反正吳哥沒有文字記載,隨他說去吧。所以還是認真做些功課自己看比較要緊。
在去吳哥之前,為了做功課,讀了很多關於吳哥的書,印象最深、最喜歡的就是 臺灣 教授蔣勛的“吳哥之美”。所以,在寫這篇游記時,並沒有採用常規的按參觀路線順序寫,而是按照蔣勛先生對於吳哥的理解來寫的。 無處不在的阿普沙拉實在忍不住吐槽一下到了吳哥還要曬美人照的,再美也比不過阿普莎拉,還曬個啥呀! ↑吳哥寺 吳哥幾千個阿普莎拉中唯一笑的露出牙齒的。 ↑吳哥寺 微笑,迎面而來的震撼 ↑吳哥通王城 微笑的佛陀對面是惡神阿修羅。 ↑吳哥通王城 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 ↑巴戎寺 精美絕倫的三角楣浮雕 ↑女王宮 從浮雕依稀的顏色,感知吳哥的歲月 ↑吳哥寺 ↑巴戎寺 震撼的吳哥寺日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用生命纏繞住逝去的王朝 ↑空中宮殿 關於印度教的123吳哥多是表現 印度 教和佛教故事的,所以必須先普及些 印度 教的神話傳說,以便更好地讀懂吳哥的雕刻。
印度 教的創世紀神話,故事里的善神和惡神(阿修羅)合作攪拌乳海,企圖得到長生不老的甘露,兩隊神靈分執蛇神兩端,盤在曼陀羅山上,用曼陀羅山當攪拌棒,攪動海水,於是阿普莎拉仙女從水中誕生,一朵朵浪花幻化出一個個美麗的仙女,舞出曼妙的仙姿。
善神、阿修羅、阿普莎拉、蛇神那迦在吳哥隨處可見。
印度 教三神,濕婆---有第三隻眼,第三隻眼打開之時就是世界毀滅之時,住在 須彌山 上。毗濕奴---有很多手臂,四臂的居多,各拿蓮花、海螺、日輪、金剛杵,也有八臂的。
印度 教的善惡是運動的,善與惡是互相轉變的,體現出一種拉扯的力量,如同惡人也有善的一面,善人也會做惡事,而一個人的內心也會有善與惡。
印度 教認為世界不是永恆的,永遠在變化,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結局,如同童話一般,因為 印度 教認為無常是生命的常態。自然界中的動物基本都在 印度 教中有化身,而且是高度神化的,擁有無窮的法力,承擔神靈的坐騎。所以, 印度 教有很多神,每個神都有坐騎、化身、法器,複雜之極。
印度 教的塔廟山建築結構,象徵 印度 教的 須彌山 ,東西南北兩條中軸結完美地呈現出均衡之美,在視覺上呈現出山形結構,一般是三層平臺,上層平臺高度約為下層平臺的2倍,但面積卻只有下層的一半,一層層縮小,這樣,由下往上望,下層平臺不會遮擋上層平臺,而使最高處的中央塔廟變得無比高大,每一層的階梯都很陡窄,爬上去非常困難。體現了 印度 教達到頂峰朝拜神靈必須經過艱難的努力。
林迦: 印度 教的生殖器崇拜,也是濕婆的化身,很多最高處的塔廟裡供奉的並不是神像,而是林迦座,這也是吳哥各處均可見到的。
印度 教有兩部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吳哥寺廟裡的很多雕刻都是取材於這兩部史詩中的故事,有本事的可以看看。 吳哥,其實就是一捲 印度 教的繪本。 關於吳哥窟的發現吳哥王國建立於879年-1431年,就算當時是 東南亞 最富強的國家,存在也不過幾百年。1431年暹羅人入侵吳哥,滅掉了吳哥王朝,把國都遷到現在的 金邊 。吳哥的眾多寺廟從此沉浸在歲月中,被大自然所淹沒。
吳哥人在建造這些廟宇時並沒有想流芳千古,所以也沒有寫下什麼文字記載,即使有些文字介紹,也僅限於宗教表現的介紹,並沒有更多信息,所以留給世人一個未知的驚嘆世界。
1296年,元朝皇帝元成宗,占領中原大片土地後看上了 東南亞 這塊地方,想據為己有,於是派了個大使周達觀出使吳哥。周達觀名為大使,實為間諜,帶了一百多人的使團在吳哥獃了一年,把吳哥的建築瞭解了個底掉,詳細記錄了吳哥王國的建築尺寸、規模,回國後寫了本書《真臘風土記》。
1860年,一個 法國 佬亨利·穆奧,精通中文,在圖書館里看到了這本《真臘風土記》,看得津津有味,翻譯成法文。那時 法國 人正滿世界尋寶,看到這書,立馬跑到 柬埔寨 這地方探險,終於使這個人類的藝術瑰寶、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得以重見天日,展示給全世界。
於是,後人無論研究 吳哥窟 的哪方面,都離不開周達觀的那本《真臘風土記》,這“外國人”寫的書成了 吳哥窟 最全面的記載。
吳哥窟 的保護修複工程非常龐大, 柬埔寨 至今一窮二白,沒能力也沒錢乾這活。藝術瑰寶是屬於全人類的,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 吳哥窟 的保護工作,請全世界有能力的國家認養這些廟宇,負責修複、保護。於是各個國家在修複承包的寺廟時都或多或少的帶進了自己國家的風格和審美,這在每個寺廟中都有非常有意思的體現。
吳哥窟 各寺廟的名稱至今沒有統一確定的中文翻譯,旅游介紹書和導游講的名字都各式各樣,所以最好以英文為準。為了大家看著方便,我也隨便選了中文用,不做數的。 建國 Kbal Spean 科巴斯賓吳哥城外的一座山,是 暹粒 河的源頭。清澈的河水流過大塊的岩石,匯成大河,滋養了整個吳哥地區。河床上到處雕刻的都是林迦和優尼,就是陽具和陰具,是生命起源的符號和象徵。河水流過陰陽,得到無盡的生命祝福,是生生不息的吳哥生命源泉。
這裡,就是偉大的吳哥王朝的起源之地。 科巴 斯賓有些遠,從 暹粒 開車要1小時。因為看吳哥寺的壁畫耽誤了很多時間,所以沒能去成,下次補上。 Bakong Temple 巴孔寺大約在公元9世紀,有個叫闍耶跋摩二世的國王,這哥們很能幹,據說是個海歸,拳打腳踢地統一了 柬埔寨 ,建立了吳哥王朝。他在位於吳哥建築群東南方,離吳哥主要遺址約12公里的地方建國,巴孔寺、聖牛寺、羅來寺,是吳哥王朝建國初期最早的國都。 巴孔寺是闍耶跋摩二世的兒子繼位後為了紀念其老爹修建的。 ↑巴孔寺 巴孔寺是吳哥第1座以砂岩紅磚為主要材料建造而成的,因為闍耶跋摩二世在印尼生活過,所以帶回來許多 印度 教風格的東西,巴孔寺基本上是 印度 教塔廟山結構,是吳哥早期建築的代表。 ↑巴孔寺 ↑巴孔寺 典型的塔廟山結構,中央塔廟最高。 ↑巴孔寺 ↑巴孔寺 ↑巴孔寺 聖牛寺、羅來寺都已經只剩下遺址了,沒什麼可看了。 Bakheng 巴肯寺、巴肯山闍耶跋摩二世是個能人,文治武功,開疆拓土,很快就把國家擴大了幾倍,包括現在的 越南 、 泰國 部分。王位傳到耶輸跋摩一世,覺得巴孔寺這個地方地勢還是太低了,經常遭到水患,於是再向 西北 方尋找更好的地方。於是在907年,耶輸跋摩一世遷都到了巴肯山上,併在巴肯山上建立了巴肯寺。 ↑巴肯寺 巴肯寺建在山上地勢較高,可以看見吳哥寺,所以也是公認欣賞吳哥寺日落的地方。但我卻覺得這裡看日落並不是最佳之地。 站在巴肯山上,俯瞰整個吳哥地區,你可以想象耶輸跋摩一世站在山上指點 江山 ,規劃他的帝國的場景。 ↑巴肯寺 巴肯寺有108座塔,小塔基本已經蹋毀了。最高的5座塔,象徵 須彌山 。 ↑巴肯寺 巴肯寺也是吳哥唯一一座建在山上的廟宇。仍然是紅磚雕刻結構。紅磚外糊灰泥,在灰泥上雕刻,灰泥是非常容易雕刻的,可以雕出細膩的花紋,如同刺繡一般。 ↑巴肯寺 現在巴肯寺正在大修,許多石塊都被缷下來,編了號堆在地上,再慢慢裝回去。 ↑巴肯寺 Prasat Kravan 喀拉凡寺喀拉凡寺又叫豆蒄寺,也屬於吳哥早期廟宇,建於921年,主要奉祀毗濕奴。喀拉凡寺非常簡單,只有五個塔廟一字排開,中間的最高,還沒有形成 須彌山 的結構。 ↑豆蔻寺 喀拉凡寺建築簡單,最特殊的就算是中央塔廟裡的淺浮雕了。中央牆上是八臂毗濕奴,後面的背光處理,很象現在的佛教佛像處理。右側牆上是四臂毗濕奴,騎在坐騎人形迦樓羅神鳥上,迦樓羅身上都是羽毛。 ↑豆蔻寺 左側牆上的畫最有意思,是四臂毗濕奴,描述的是毗濕奴“三步為領土”,除掉阿修羅巴利王的故事。畫中的毗濕奴正扭腰跨步,栩栩如生,和吳哥其他毗濕奴形象大有不同。 巴利王的故事,巴利王原來是個惡神阿修羅,但他侍奉濕婆很盡心儘力,因此濕婆讓他統治人間。巴利王對待人民很好,受到人民的擁戴,聲望很高。但這卻使眾神深感不安,眾神因此求助於毗濕奴。毗濕奴投胎成一個侏儒,前往求見巴利王,以測試他是否如傳言般善待人民。他對巴利王說:我很窮又沒有力量,請賜予我土地吧,我要的不多,只要我三大步所涵蓋的範圍即可。巴利王答應了。頓時,毗濕奴恢覆成巨大的神形,只跨了一步便越過了所有的土地,再跨一步又越過了天界,這時毗濕奴問巴利王:你希望我第三步跨在哪裡?巴利王已經知道來者不是常人,於是跪下說:請跨在我的額頭上,以免我反悔。毗濕奴因此拿回人間的統治權。然而巴利王的信守承諾也得到了毗濕奴的認可,於是讓他成為陰間之王。 ↑豆蔻寺 最北邊的塔廟外邊的牆上是毗濕奴的妻子拉克希米,但沒有雙臂,雕刻似乎沒有完工,和維納斯有一拼了。 ↑豆蔻寺 喀拉凡寺雖然簡單,但卻是紅磚建築最後的展示,馬上吳哥就會拋棄紅磚建築了,改為石頭,也證明瞭吳哥人的建築技術的發展,可以處置大塊的石頭。 East Mebon 東美朋吳哥王國屬於農業國,十分重視水利建設,耶輸跋摩一世遷都後,就在吳哥城東西兩邊建了兩個人工湖。人工湖完工後,在湖中央建立塔廟答謝神靈。東美朋就是在東巴萊湖中央建的島廟。當時四周全是水,只能坐船抵達,現在湖水全都幹了。西巴萊湖和西美朋都早已不見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