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洛哥13天 》 一本沒有讀完的書







梅克內斯 坐落於 摩洛哥 的北部,處在首府 拉巴特 與 非斯 的中間。公元8世紀,這裡僅是個堡壘。
公元10世紀,巴 巴裡 人的氏族戰爭使得一些村鎮圍繞 梅克內斯 建立起來。
真正進入黃金時代是 摩洛哥 的 蘇丹 穆萊· 伊斯梅爾 (1672年-1727年)時期。
1689年,阿拉維王朝的第二位 蘇丹 穆萊· 伊斯梅爾 (Moulay Ismail)委派寵臣阿卜杜拉·本·阿伊沙(Abdullah bin Aisha)為特使,率領龐大的使團出使 法國 。阿卜杜拉·本·阿伊沙回國後向穆萊· 伊斯梅爾 描述了 凡爾賽 宮的奢華富麗。穆萊· 伊斯梅爾 聽聞後大受啟發,他選中了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的 梅克內斯 作為新的都城,隨即在1672年開始,徵調了成千上萬的 歐洲 戰俘、國內罪犯及叛亂分子為其修建" 摩洛哥 的 凡爾賽 "。
梅克內斯 整個建築群由城牆、王宮、清真寺、花園、拱廊等組成,可惜一直到穆萊· 伊斯梅爾 去世,整個工程尚未完工。

當年,穆萊· 伊斯梅爾 為了抵禦與 西班牙 、 葡萄牙 、 土耳其 等外部勢力入侵,以及 平定 國內的叛亂,組建成了一支15萬人的黑人奴隸軍隊,這支黑人奴隸軍隊所向披靡,從未嘗過敗績,因此 梅克內斯 冠名為 “黑色之都”。


巴布·曼蘇爾門是整個 摩洛哥 現存的最大古城門之一,它始建於1732年,穆萊· 伊斯梅爾 建造它是為了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可惜,直到他去逝四年後,才由他的兒子穆萊·阿卜杜拉(Moulay Abdallah)建成。距今已經有300多年曆史,卻仍然完好無損。
但現在這個城門已經不再成其為門了,而是一個賣 摩洛哥 木質手工藝品店。這些木質手工藝品做工很精緻,竟讓我也忍不住下手買了一把"尤克裡里"。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 梅克內斯 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哈丁廣場是古城最繁華的商圈,商鋪食肆林立,人來車往,游客如雲,哈丁廣場保留了伊斯蘭傳統市場的雜亂和功能齊全,市場內的商品琳琅滿目,雜亂地堆在地上,很多阿拉伯傳統的工藝品和生活用品都可以在市場內找到。
遠處白色的四輪馬車與汽車同行在一條馬路上。很明顯還是受到了 法國 , 西班牙 文化的影響。既融入了 歐洲 的文化元素又保留了 摩洛哥 的伊斯蘭特色。

在收復失地的同時, 伊斯梅爾 還在東部進行抗擊 土耳其 人的戰爭。
他是 摩洛哥 歷史上唯一可以同艾哈邁德·曼蘇爾相匹敵的一位 蘇丹 。他在位期間, 摩洛哥 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收復了大部分被 歐洲 人占領的沿海據點,併在 歐洲 殖民者和 土耳其 奧斯曼帝國的夾攻下保持了獨立,奠定了阿拉維王朝長期統治 摩洛哥 的基礎。時至今日,阿拉維王朝仍然統領著 摩洛哥 王國(現任國王穆罕默德六世是他第二十八代孫)。

穆萊· 伊斯梅爾 馳騁疆場打下 江山 ,戰馬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此他親自精心設計和建造了大型的馬廄。馬廄里養了500匹駿馬,他每天去馬廄里巡視。在馬廄附近還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糧倉和一座蓄水池。目前這個舉世無雙的“國王的馬廄”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煙冥露重霜風號,聲悲色慘侵徵袍。
旌旗蔽日,星雲慘淡。萬馬嘶鳴,千軍吶喊。彎刀指處,敵酋授首,鐵蹄所向,哀鴻遍野。
穆萊· 伊斯梅爾 率領他的黑奴軍團逐鹿沙場,如火山噴出的溶岩,所過之處,盡皆灰飛煙滅。
然而,一代梟雄可曾想過,一將功成萬骨枯,在他成就千秋偉業的背後有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這個糧倉是為500匹阿拉伯馬儲藏飼料的地方,最多時儲備的飼料可供這些皇家御用馬匹吃15年。


穆萊· 伊斯梅爾 通過對站領地人民的擄掠搜刮、開通撤哈拉沙漠商道貿易和 地中海 貿易。黃金和鹽成為南北交換的主要商品。一支支商隊從廷巴克圖接連開來,大批的黃金從黑人地區源源流進 蘇丹 的國庫,成色十足的 摩洛哥 迪拉姆在 歐洲 金融市場上價格堅挺。從而使他積聚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他的王宮大門的門栓和廚房用具都是用純金製成的。
大量的財富也為他生活放縱提供了物質基礎,在他的後宮,住著他從世界各地收羅來的五百多名各種膚色和出身的妻妾,共生了525個兒子和342個女兒,這項紀錄空前絕後,至今無人能打破。
然而,他還不知足,竟提出要納 法國 波旁家族美麗的孔蒂公主為妾。此舉引起波旁家族極大的憤怒,致使兩國關係一度緊張到劍拔弩張,差點兵戎相見。

公元785年, 摩洛哥 第一個王朝的創始人穆萊·伊德裡斯(Moulay Idriss),在 沙特阿拉伯 的麥地那參加反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 阿裡 黨起義,遭到鎮壓後不得不逃亡到 北非 ,最後來到了距沃呂比利斯僅僅只有3公里之遠的瓦利利(Walīlī),3年後在柏柏爾人的幫助下建立了伊德裡斯王朝,都城就設在曾經的 羅馬 城市遺址沃呂比利斯。
公元793年,穆萊·伊德裡斯被阿拔斯王朝派來的姦細毒死,被安葬在瓦利利,並用穆萊·伊德裡斯的名字重新命名為"聖城穆萊·伊德裡斯"。
公元808年,穆萊·伊德裡斯的兒子伊德裡斯二世遷都菲斯,沃呂比利斯作為伊德裡斯王朝的首都僅僅只存在了20年。

公元45年, 羅馬 人吞併了該地區,成為帝國最偏遠的邊區。最發達的時候,城市人口有2萬人左右。使之成為 羅馬 帝國 毛里塔尼亞 -廷吉他納(Mauretania Tingitana)行省的都城。使沃呂比利斯開始得到迅速發展。

1755年 裡斯本 大地震,沃呂比利斯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眾多建築在大地震中倒塌,成為一片廢墟。1874年,考古學家發現了沃呂比利斯遺址。1915年,這裡開始大規模的發掘。1997年沃呂比利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沃呂比利斯整個占地面積在鼎盛時期達40公頃,如今發掘後供參觀的遺址區大約2平方公里,併在遺址旁建了一個小型博物館。但是許多最好的出土文物都送到了 拉巴特 王宮附近的考古博物館了。

沃呂比利斯遺跡就位於一大片斜坡上,中間是一條石頭鋪設而成的大道,大道兩側一部分是生活區,另一部分則是公共區。

隨著 羅馬 帝國版圖的不斷膨脹,強悍的帝國軍隊走到哪裡,就會把浴場帶到哪裡,如今,只要在那裡發現 羅馬 遺跡,就能尋覓到浴場痕跡。
其實,古 羅馬 的公共浴池並不單為沐浴凈身之用,而是一種綜合社交、文娛和健身等活動的場所。
可以想象,2000多年前,一大群古 羅馬 人泡在這個鋪滿 馬賽 克彩畫地面的浴池中,他們不分善惡,只分貴賤,無論男女、赤身裸體,袒誠相見。他們一邊泡在溫水中舉杯暢飲,一邊高談闊論抨擊時政。甚至元老們商討的軍政大事都可以在這裡定論決斷。
同時這裡也是各種消息和謠言的集散地,城內發生的大情小事瞬間即可婦孺皆知。
當然這裡也是最豪華的淫亂埸所,集體的淫亂導致各種疾病大面積傳播,恐怕這也是 羅馬 帝國衰亡的原因之一吧。


其實 馬賽 克的歷史並非只停留在公元一世紀,而是還要向前推幾百年。 馬賽 克畫首創於伊拉克兩河流域,被稱作“洗不掉的壁畫”、“踩不爛的地毯”。公元前3世記腓尼基人把它們帶到 北非 ,在 摩洛哥 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現在 摩洛哥 馬賽 克舉世聞名,每幅 馬賽 克畫,形與形之間嚴絲合縫,塊與塊之間搭配精妙。色彩種類繁多,藝術想象力豐富。在國際市場上屬於高端建築材料,價格也嚇人,一般一平米的價格以美元為單位都需要1500美金,換算成人民幣就需要將近一萬元才能鋪1平米!

自古以來, 梅克內斯 平原肥沃的土地上就長滿了橄欖樹,古 羅馬 時期,沃呂比利斯城因此成為當時著名的橄欖油生產地,今天我們看到的經過複原後的榨油場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