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洛哥13天 》 一本沒有讀完的書
↑丹吉爾 ↑丹吉爾 酒店小憩。 文清小鎮~艾西拉艾西拉 是 摩洛哥 西北 部大西洋邊的海濱小鎮。是一個自然環境優美極具藝術風情的迷人小鎮。 ↑艾西拉 離開 丹吉爾 ,就啟程前往我們在 摩洛哥 的最後一站 拉巴特 ,途中我們去游覽了一個海邊的文藝小鎮 艾西拉 ,還沒進到鎮里,就看到一輛塗滿色彩的老式火車車箱,它靜靜地躺在一截銹跡斑斑的鐵軌上,好象是在告訴我們進到小鎮里去吧,裡面有你們最想看到的風景。 ↑艾西拉小鎮 跟著馬車走進小鎮古老殘破的城門,老城共設有5個不同時期建造的城門。現在游客進入都是走這個門,裡面是一排排白色阿拉伯與 地中海 混雜風格的小院。 ↑艾西拉小鎮 小鎮白色的外牆,藍色的窗戶,恍忽間以為走進了 突尼斯 的藍白小鎮 西迪·布·賽義德 。 ↑艾西拉小鎮 每一間小房子的牆邊都擺著盛開著各種鮮花的花盆,有些小房子的牆壁故意不塗成白色,而是將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牆磚原來的土黃色裸露在外面,頂上還種上了紅色三角梅。冷暖色彩的對比,簡單的色調搭配就讓剛走進小鎮的我們,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 ↑艾西拉小鎮 小鎮里有個展覽館,展覽館大門上用英、阿兩種文字寫著;"哈桑二世國際會議中心"( CENTRE HASSAN II DES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
展覽館的解說員告訴我們, 艾西拉 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鎮,1471年 葡萄牙 占領 丹吉爾 後,在 艾西拉 修建了城堡作為 海防 的軍事要塞以後, 艾西拉 也就逐漸發展成為一座海濱小城了。
1978年,兩位當地藝術家邀請了11名來自 美國 、 西班牙 、 日本 等地的藝術家在 艾西拉 老城的白色牆壁上繪製了各種各樣的壁畫,以後每年8月都要在此舉行壁畫節,這個展覽館在壁畫節期間也就扮演了會議場所的角色。 ↑艾西拉小鎮 每年都有不同的塗鴉藝術家為小鎮繪製不同的壁畫,展覽館也會從壁畫節里評選出當年最優秀的作品來展出,因此展覽館的壁畫作品每年都在變換,今年來過了,明年來時又是另一番模樣。這是小鎮藝術創作一開始就制定的規則,正是這種新陳代謝的更替,才為小鎮藝術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艾西拉小鎮 來小鎮的藝術家有出自院校的,也有半路出家的,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流派畫風迥然不同。
在展覽館里,我們看到的基本都是那種超自然的,誇張變形的三度空間的作品,它們好象只是一個個符號,這些符號又被簡單地組合成一個個藝術語言。繪畫者隨心所欲的創作思維,帶給觀眾的則是無限的想象空間。 ↑艾西拉小鎮 展覽館里的很多畫我們都看不懂,解說員也講得很粗糙,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他說一句,我們的導游翻譯一句,有些話導游也弄不明白,我們也只好一知半解的看完,留下個印象就行了。 ↑艾西拉小鎮 小鎮很小,基本上是一條道通到底,怎麼轉也不會迷路,城中央有個小廣場,廣場上有家咖啡館,游客很少,座位都是空的,顯得很安靜,安靜的有點不真實,從咖啡館再往裡走就是名聞遐邇的塗鴉街巷了。 ↑艾西拉小鎮 咖啡館對面是古城牆的角堡,角堡的四個角伸出在堡樓的外面,典型 歐洲 軍事建築風格,這種角堡除了用以防禦敵人的攻擊外。還作為行政管理的中心和權利的象徵而存在。現在,每個地方這樣的城堡都已經成為當地古老年代的代名詞。是讓人產生視覺衝擊的源泉。 ↑艾西拉小鎮 小鎮上的壁畫與普通的塗鴉有天壤之別,從誕生那天起就受到了世界各地浪漫主義者、詩人、攝影家以及電影藝術家的青睞,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從不同的地方而來,使 艾西拉 逐漸成為了一個藝術的聖地。
這些藝術家來到 艾西拉 ,一住就是幾個月,安靜地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為聖地留下最浪漫的作品。 ↑艾西拉小鎮 我們走進小鎮時,恰逢鎮上的小學放學,和國內一樣,有許多家長來接自己的孩子,這些孩子都穿著粉紅色的上衣,我猜可能是校服吧。
當孩子們出現在小鎮上,原來的平靜被打破了,小鎮頓時熱鬧起來,充滿了活力,看到他們洋溢著生命力的童真,讓我們的心也變得年輕了。 ↑艾西拉小鎮 去年,我們剛去了 希腊 的 聖托里尼 島,同樣都是藍白小鎮,但不同的是 艾西拉 並不是一片雪白,而是有各種顏料堆砌的夢幻世界,它不象 聖托里尼 島那樣到處是擁擠的人群,而是鮮少有外人打擾,略顯寂寥卻又生趣盎然,靜謐中更顯得妙味橫生。 ↑艾西拉小鎮 有人把塗鴉稱作是壁畫的前生,壁畫是塗鴉的今世,這種說法並非是沒有一點道理的。
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我國就有了塗鴉一詞,其詞源自唐代詩人盧仝斥責其子寫的字一塌糊塗,就象白紙上一群黑黝黝的烏鴉一樣。而英文"Doodling"也是指厭煩或心不在焉時的胡寫亂畫。
以後國人對在牆上房後的畫畫都統稱之為塗鴉,慢慢的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也讓這個原來是貶義的詞逐漸演變成了帶有時代色彩的褒義詞。
塗鴉,因為沒有畫布畫框的限制,使其空間成為無限大,可以讓藝術家肆意揮灑,也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街頭巷尾隨心所欲,更沒有繪畫主題的限制,可以任意渲泄塗鴉者各種怪誕的情感,因此越來越受到現代藝術家的喜愛。 ↑艾西拉小鎮 轉進塗滿壁畫的小巷子,慢慢地移動腳步,悠悠然然地呼吸小鎮的生活氣息。在有限的藍白空間中,燃燒著斑斕的色彩,在每一個角落都能觸摸到渾然天成的藝術魅力。 ↑艾西拉小鎮 一面牆,無數個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圍繞著 西班牙 式的拱型窗戶,完全不協調的顏色混成的奇怪圖案,以及牆角隨意擺放的自行車,構成一副有無限想向力的三維空間。只要擺好動作,就可以盡情的拍,拍下來,一定是一次最值得的回憶。 ↑艾西拉小鎮 無論是誰,來自哪裡,都可以在這兒找到自己的手,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命運。 ↑艾西拉小鎮 左邊是老人,右邊是鮮花。
一半是一張垂暮的老臉,把歲月的疲憊和生活的沉重都深藏在凝視著遠方的雙眼裡。
一半是幾朵潔白的花辨,把青春的活力和對生命的敬重都置於最純凈的藍天下。
藝術家是想表達出怎樣的情感,傳達出一個怎樣的信息,恐怕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吧。 ↑艾西拉小鎮 殘缺的城牆,保持著歷史與歲月的原貌,與轉角處色塊鮮明的現代抽象畫組合,形成讓人從心底感受到沉重的撞擊和震撼力。在我們的眼中呈現出一種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遠。 ↑艾西拉小鎮 聽說過野獸派,不知道這幅壁畫是不是。看起來有點像。
這幅壁畫放棄了傳統的透視與明暗關係,採用平面化的構圖、暗面與亮面的強烈對比,把人物當成了抒發作者自己情感的某種符號,在晝夜光影中發生自身色彩的不斷變化。 ↑艾西拉小鎮 這一幅就更有意思了,當我們拍照的時候,湊巧一位當地的女士站在了壁畫中間,人與畫巧妙地構成了一幅可遇不可求的佳作,想必就連原創者都意想不到吧。 ↑艾西拉小鎮 一家專門畫 地中海 藍色風格的畫廊,應該是某位藝術家的工作室吧。 ↑艾西拉小鎮 快要離開小鎮的時候,猛然間,發現了掛在門上的一張條幅上有兩個 中國 "和"字的小屋,條幅上面赫然掛著一個釋迦牟尼的頭像!。而和字上面竟然是當前國內最流行的英文詞彙 "HARMONY "(和諧)。而兩個和字中間的英文就更富有 中國 哲理了。
"YESTERDAY IS HISTORY 、 TOMORROW IS A MYSTENY、TODAY IS A GIFT " 。
昨天是歷史
明天是個謎
只有今天才是彌足珍貴的 皇都~拉巴特摩洛哥 公元7世紀以前的原住民是柏柏爾人,曾被腓尼基、 羅馬 和拜占庭統治過,7世紀以後,阿拉伯人從 中東 西亞進入 北非 ,併在8世紀開始建立了第一個阿拉伯王國。從15世紀起,先後被 法國 和 西班牙 入侵,淪為被瓜分的殖民地,1956年, 摩洛哥 終於獲得了獨立,而現在統治 摩洛哥 的阿拉維王朝,已有353年的歷史,現任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已是這個王朝第28代繼承人。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這是我們在 摩洛哥 的最後一站,現在的摩國 京都 拉巴特 。
拉巴特 這個名字好奇怪,在阿拉伯語中它是"捆綁"的意思。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 拉巴特 只是大西洋海邊的一塊荒灘,當時的某個部落把擄來的戰犯,押送到這裡做苦役,慢慢地就成了村子,再慢慢地變成了城市,最後再慢慢地變成了首都。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拉巴特 第一站就是朝拜哈桑清真寺遺址。哈桑塔、哈桑廣場、現任國王的爺爺穆罕默德五世陵寢。這幾個景點其實都在一個地方~哈桑清真寺遺址。
遺址處於1775年 裡斯本 大地震坍塌的城牆內,只有一個進出口,兩名騎白馬、穿白衣、戴 摩洛哥 國旗五星圖案的中世紀士兵。手持中世紀騎兵長槍,威風凜凜,一動不動地肅立於大門兩旁,恪盡職守忠實地捍衛著他們身後的哈桑清真寺遺址。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游客可以和這位不苟言笑的騎士合影,但須要註意不可距馬太近,萬一它發點性子,踹你一腳,那就有點煞風景了。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拉巴特 並不是 摩洛哥 最大的城市,這一點很象 美國 的 華盛頓 ,而不象天朝皇城根兒,永遠排名榜首。
拉巴特 與 卡薩布蘭卡 一樣,都分佈在大西洋東岸的海岸線上,而且兩座城市相隔不足壹百公里,而我們幾乎是圍著 摩洛哥 整整轉了一個大圈,用了十二天時間才走到 拉巴特 。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1195年,阿爾摩哈王朝 蘇丹 阿比·優素福·雅庫布·曼蘇爾(Aby Yusuf Yaqub al-Mansur),下令修建哈桑清真寺,原設計清真寺長183米、寬139米,有十六道門、十九個殿堂,其宣禮塔設計高度80米,在動工四年後的1199年,阿比·優素福·雅庫布·曼蘇爾就去世了,宣禮塔也就停留在他去世時44米的高度。這座當時 北非 最大的清真寺,在1775年 裡斯本 大地震時,主殿建築全部倒塌,唯獨宣禮塔幸免於難。
哈桑塔廣場是由昔日清真寺的廢墟遺址改建而成的,被地震摧毀後重行複原的312根直徑1米左右的花崗岩 石柱 ,有序排列在廣場上。默默地敘述著當年的興盛與榮耀。
展覽館的解說員告訴我們, 艾西拉 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鎮,1471年 葡萄牙 占領 丹吉爾 後,在 艾西拉 修建了城堡作為 海防 的軍事要塞以後, 艾西拉 也就逐漸發展成為一座海濱小城了。
1978年,兩位當地藝術家邀請了11名來自 美國 、 西班牙 、 日本 等地的藝術家在 艾西拉 老城的白色牆壁上繪製了各種各樣的壁畫,以後每年8月都要在此舉行壁畫節,這個展覽館在壁畫節期間也就扮演了會議場所的角色。 ↑艾西拉小鎮 每年都有不同的塗鴉藝術家為小鎮繪製不同的壁畫,展覽館也會從壁畫節里評選出當年最優秀的作品來展出,因此展覽館的壁畫作品每年都在變換,今年來過了,明年來時又是另一番模樣。這是小鎮藝術創作一開始就制定的規則,正是這種新陳代謝的更替,才為小鎮藝術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艾西拉小鎮 來小鎮的藝術家有出自院校的,也有半路出家的,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流派畫風迥然不同。
在展覽館里,我們看到的基本都是那種超自然的,誇張變形的三度空間的作品,它們好象只是一個個符號,這些符號又被簡單地組合成一個個藝術語言。繪畫者隨心所欲的創作思維,帶給觀眾的則是無限的想象空間。 ↑艾西拉小鎮 展覽館里的很多畫我們都看不懂,解說員也講得很粗糙,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他說一句,我們的導游翻譯一句,有些話導游也弄不明白,我們也只好一知半解的看完,留下個印象就行了。 ↑艾西拉小鎮 小鎮很小,基本上是一條道通到底,怎麼轉也不會迷路,城中央有個小廣場,廣場上有家咖啡館,游客很少,座位都是空的,顯得很安靜,安靜的有點不真實,從咖啡館再往裡走就是名聞遐邇的塗鴉街巷了。 ↑艾西拉小鎮 咖啡館對面是古城牆的角堡,角堡的四個角伸出在堡樓的外面,典型 歐洲 軍事建築風格,這種角堡除了用以防禦敵人的攻擊外。還作為行政管理的中心和權利的象徵而存在。現在,每個地方這樣的城堡都已經成為當地古老年代的代名詞。是讓人產生視覺衝擊的源泉。 ↑艾西拉小鎮 小鎮上的壁畫與普通的塗鴉有天壤之別,從誕生那天起就受到了世界各地浪漫主義者、詩人、攝影家以及電影藝術家的青睞,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從不同的地方而來,使 艾西拉 逐漸成為了一個藝術的聖地。
這些藝術家來到 艾西拉 ,一住就是幾個月,安靜地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為聖地留下最浪漫的作品。 ↑艾西拉小鎮 我們走進小鎮時,恰逢鎮上的小學放學,和國內一樣,有許多家長來接自己的孩子,這些孩子都穿著粉紅色的上衣,我猜可能是校服吧。
當孩子們出現在小鎮上,原來的平靜被打破了,小鎮頓時熱鬧起來,充滿了活力,看到他們洋溢著生命力的童真,讓我們的心也變得年輕了。 ↑艾西拉小鎮 去年,我們剛去了 希腊 的 聖托里尼 島,同樣都是藍白小鎮,但不同的是 艾西拉 並不是一片雪白,而是有各種顏料堆砌的夢幻世界,它不象 聖托里尼 島那樣到處是擁擠的人群,而是鮮少有外人打擾,略顯寂寥卻又生趣盎然,靜謐中更顯得妙味橫生。 ↑艾西拉小鎮 有人把塗鴉稱作是壁畫的前生,壁畫是塗鴉的今世,這種說法並非是沒有一點道理的。
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我國就有了塗鴉一詞,其詞源自唐代詩人盧仝斥責其子寫的字一塌糊塗,就象白紙上一群黑黝黝的烏鴉一樣。而英文"Doodling"也是指厭煩或心不在焉時的胡寫亂畫。
以後國人對在牆上房後的畫畫都統稱之為塗鴉,慢慢的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也讓這個原來是貶義的詞逐漸演變成了帶有時代色彩的褒義詞。
塗鴉,因為沒有畫布畫框的限制,使其空間成為無限大,可以讓藝術家肆意揮灑,也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街頭巷尾隨心所欲,更沒有繪畫主題的限制,可以任意渲泄塗鴉者各種怪誕的情感,因此越來越受到現代藝術家的喜愛。 ↑艾西拉小鎮 轉進塗滿壁畫的小巷子,慢慢地移動腳步,悠悠然然地呼吸小鎮的生活氣息。在有限的藍白空間中,燃燒著斑斕的色彩,在每一個角落都能觸摸到渾然天成的藝術魅力。 ↑艾西拉小鎮 一面牆,無數個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圍繞著 西班牙 式的拱型窗戶,完全不協調的顏色混成的奇怪圖案,以及牆角隨意擺放的自行車,構成一副有無限想向力的三維空間。只要擺好動作,就可以盡情的拍,拍下來,一定是一次最值得的回憶。 ↑艾西拉小鎮 無論是誰,來自哪裡,都可以在這兒找到自己的手,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命運。 ↑艾西拉小鎮 左邊是老人,右邊是鮮花。
一半是一張垂暮的老臉,把歲月的疲憊和生活的沉重都深藏在凝視著遠方的雙眼裡。
一半是幾朵潔白的花辨,把青春的活力和對生命的敬重都置於最純凈的藍天下。
藝術家是想表達出怎樣的情感,傳達出一個怎樣的信息,恐怕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吧。 ↑艾西拉小鎮 殘缺的城牆,保持著歷史與歲月的原貌,與轉角處色塊鮮明的現代抽象畫組合,形成讓人從心底感受到沉重的撞擊和震撼力。在我們的眼中呈現出一種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遠。 ↑艾西拉小鎮 聽說過野獸派,不知道這幅壁畫是不是。看起來有點像。
這幅壁畫放棄了傳統的透視與明暗關係,採用平面化的構圖、暗面與亮面的強烈對比,把人物當成了抒發作者自己情感的某種符號,在晝夜光影中發生自身色彩的不斷變化。 ↑艾西拉小鎮 這一幅就更有意思了,當我們拍照的時候,湊巧一位當地的女士站在了壁畫中間,人與畫巧妙地構成了一幅可遇不可求的佳作,想必就連原創者都意想不到吧。 ↑艾西拉小鎮 一家專門畫 地中海 藍色風格的畫廊,應該是某位藝術家的工作室吧。 ↑艾西拉小鎮 快要離開小鎮的時候,猛然間,發現了掛在門上的一張條幅上有兩個 中國 "和"字的小屋,條幅上面赫然掛著一個釋迦牟尼的頭像!。而和字上面竟然是當前國內最流行的英文詞彙 "HARMONY "(和諧)。而兩個和字中間的英文就更富有 中國 哲理了。
"YESTERDAY IS HISTORY 、 TOMORROW IS A MYSTENY、TODAY IS A GIFT " 。
昨天是歷史
明天是個謎
只有今天才是彌足珍貴的 皇都~拉巴特摩洛哥 公元7世紀以前的原住民是柏柏爾人,曾被腓尼基、 羅馬 和拜占庭統治過,7世紀以後,阿拉伯人從 中東 西亞進入 北非 ,併在8世紀開始建立了第一個阿拉伯王國。從15世紀起,先後被 法國 和 西班牙 入侵,淪為被瓜分的殖民地,1956年, 摩洛哥 終於獲得了獨立,而現在統治 摩洛哥 的阿拉維王朝,已有353年的歷史,現任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已是這個王朝第28代繼承人。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這是我們在 摩洛哥 的最後一站,現在的摩國 京都 拉巴特 。
拉巴特 這個名字好奇怪,在阿拉伯語中它是"捆綁"的意思。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 拉巴特 只是大西洋海邊的一塊荒灘,當時的某個部落把擄來的戰犯,押送到這裡做苦役,慢慢地就成了村子,再慢慢地變成了城市,最後再慢慢地變成了首都。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拉巴特 第一站就是朝拜哈桑清真寺遺址。哈桑塔、哈桑廣場、現任國王的爺爺穆罕默德五世陵寢。這幾個景點其實都在一個地方~哈桑清真寺遺址。
遺址處於1775年 裡斯本 大地震坍塌的城牆內,只有一個進出口,兩名騎白馬、穿白衣、戴 摩洛哥 國旗五星圖案的中世紀士兵。手持中世紀騎兵長槍,威風凜凜,一動不動地肅立於大門兩旁,恪盡職守忠實地捍衛著他們身後的哈桑清真寺遺址。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游客可以和這位不苟言笑的騎士合影,但須要註意不可距馬太近,萬一它發點性子,踹你一腳,那就有點煞風景了。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拉巴特 並不是 摩洛哥 最大的城市,這一點很象 美國 的 華盛頓 ,而不象天朝皇城根兒,永遠排名榜首。
拉巴特 與 卡薩布蘭卡 一樣,都分佈在大西洋東岸的海岸線上,而且兩座城市相隔不足壹百公里,而我們幾乎是圍著 摩洛哥 整整轉了一個大圈,用了十二天時間才走到 拉巴特 。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1195年,阿爾摩哈王朝 蘇丹 阿比·優素福·雅庫布·曼蘇爾(Aby Yusuf Yaqub al-Mansur),下令修建哈桑清真寺,原設計清真寺長183米、寬139米,有十六道門、十九個殿堂,其宣禮塔設計高度80米,在動工四年後的1199年,阿比·優素福·雅庫布·曼蘇爾就去世了,宣禮塔也就停留在他去世時44米的高度。這座當時 北非 最大的清真寺,在1775年 裡斯本 大地震時,主殿建築全部倒塌,唯獨宣禮塔幸免於難。
哈桑塔廣場是由昔日清真寺的廢墟遺址改建而成的,被地震摧毀後重行複原的312根直徑1米左右的花崗岩 石柱 ,有序排列在廣場上。默默地敘述著當年的興盛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