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世界的門】捷克奧地利“三+三”全公共交通自助行紀實(含奧地利湖區、瓦豪河谷)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格拉本大街:以 聖斯蒂芬 大教堂為起點,延伸出去的格拉本大街,不長,但卻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十大步行街之一。沿街分佈著無數精品商店和咖啡館,可以作為我們整個環城大道徒步游的終點,隨便找一家咖啡館,坐下來喝一杯,或者來上一隻美味的冰淇淋吧。
↑維也納 大街上的黑死病紀念柱銘記著1679年那場黑死病肆虐中死亡的近三分之二 維也納 人。 ↑維也納 百水:維也納的浪蕩子表現主義留在 維也納 的最大印記,或許是 奧地利 建築設計師、藝術家百水的作品,他那離經叛道、光怪陸離的百水公寓和百水藝術館,雖然遠離游客集中的內城區,孤懸於城市一隅,仍然吸引了很多人專程前往探訪。
百水被稱為 奧地利 最古怪的藝術家之一,他排斥直線和刻板,厭惡對稱和規則,所以他設計建造的百水公寓,無論地面還是牆壁,都是扭曲和起伏不平的,壁上不規則的色塊堆積,仿若塗鴉。
坦率說,我並不太能欣賞百水先生的建築藝術,相比而言,我更喜歡百水藝術館里展出的百水繪畫作品,那種明亮艷麗的色澤、夢境一般的抽象風格,充滿著“童趣”,仿佛使人進入了幻想世界。我們參觀畫展時,碰到一群孩子在老師帶領下欣賞百水畫作,我猜想,大概天真純稚的孩子們才是百水先生真正的藝術知音吧。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皇家納骨堂——告別離開 維也納 的最後一天早晨,我們見縫插針擠出一點時間去拜訪內城區的卡普齊納教堂。這座身處鬧市、外觀毫不起眼的小教堂又叫做皇家納骨堂,地下墓室里存放著哈布斯堡王朝一百多位家族成員的棺槨。
起意前往這座皇家墓穴,緣於對哈布斯堡王朝奇特喪葬習俗的好奇。這個 歐洲 歷史上顯赫數百年的家族,其成員死後遺體分為三處安葬:心臟存於銀瓮,放在奧古斯丁教堂,其他內臟存於聖物盒,收藏在 聖斯蒂芬 大教堂的地下墓室,最後沒心沒肺的軀體則存於棺槨中,安放在卡普齊納教堂。這種葬儀實在太另類了,不但與東方習俗大相徑庭,就算在西方世界,也是獨一無二。我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探訪卡普齊納教堂想要尋求答案,但並沒有得到任何解答。
後來我又上網搜索過這個問題,甚至有人詢問過三個教堂墓室的接待人員,可惜也沒有確鑿答案,相對最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哈布斯堡家族信奉他們的心臟屬於上帝、其他內臟屬於父母和家族、只有軀體屬於自己,所有要分葬三處,聽上去有些道理,可似乎也不夠圓滿,看來這個未解之謎終究要成為一個長久的懸念了。
納骨堂的規模並不很大,一百多具棺槨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這又是與 中國 皇帝們一人占據一座宏大陵寢極其不同的習俗,——這些棺槨有些是清教徒式的簡樸,有些則是奢華的洛可可風格,棺蓋上刻滿耶穌像、聖母、天使、骷髏與寶劍、以及逝者本人的浮雕,其中最華麗最精美的一座當屬特蕾西婭女皇的棺槨,而最受後人瞻仰的當然是茜茜公主,她的棺槨前常年供奉著鮮花。茜茜一家,她和她的丈夫弗蘭茨·約瑟夫、唯一的獨子魯道夫,三個人的棺槨獨享一間單獨的墓室,生前分崩離析的一家,死後終於團聚在一起。
獨特的一點是,茜茜公主的遺體是完整的,並沒有被分成三處安葬,而是作為一個人的整體葬於卡普齊納教堂,而且,自她以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成員分葬三處的喪葬習俗也就此終結。不知道是一種巧合還是另有什麼緣故。
無論如何,世紀末的歷史已經不可阻擋地改變了。經過上百年的風雲變幻,哈布斯堡王朝煙消雲散,如今靜靜安眠於地下,曾經強大的帝國早已消亡,但 維也納 又恢復了聲色犬馬、歌舞升平,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維也納 ↑維也納 第十天:庫特納霍拉穿越記庫特納霍拉 (Kutna Hora)是 布拉格 東南70公里處的一座小鎮,我們專程拿出一天來造訪它,當然是因為 大名 鼎鼎的“人骨教堂”。這座另類教堂沒有令我們失望,然而,當天最大的驚喜、甚至是我們整個 捷克 旅程中最難忘的,卻是無意間邂逅了一場熱鬧有趣的民俗古裝盛會。——所以,在咨詢發達的時代,那些未經攻略的、不期而遇的緣分,往往才是旅行中真正的驚艷時刻。
先說回人骨教堂。 ↑庫特納霍拉 塞德萊茨人骨教堂位於 庫特納霍拉 小鎮郊外,火車是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從 布拉格 中央火車站(praha hl.n)一小時車程到達 庫特納霍拉 ,小鎮雖小,卻有三個火車站,分別是kutna hora hl.n中央火車站、mesto站和sedlec站,其中sedlec站距離人骨教堂最近,下車以後跟著指示牌和人群走就行了,因為在這裡下車的人幾乎都是像我們這樣專程來看人骨堂的外國游客。
歐洲 很多地方都有人骨教堂,例如我們之前去過的 奧地利 湖區小鎮 哈爾施塔特 也有一座,據說天主教徒認為人死後,屍骨奉獻給上帝是一種榮光。 庫特納霍拉 的塞德萊茨人骨堂可能是名聲最響、規模最大、藝術上最精美的一座人骨教堂。
這座教堂擁有如此多的人骨,大致有兩個原因:其一是13世紀,賽德萊克地區的傳教士從聖城 耶路撒冷 帶回了一捧聖土,灑在教區墓地里,於是這裡被周邊國家很多人特別是貴族認為是通往天堂的聖地,紛紛選擇死後葬在這塊“風水寶地”;其二是14世紀肆虐 歐洲 的黑死病、15世紀爆發在 捷克 的約翰·胡斯宗教戰爭,使得波西米亞大地生靈塗炭,數以萬計的屍骨遺骸大量聚集於此,很快,墓地就沒有地方了......這時,擁有教堂和墓地的施瓦岑貝格家族想出一個奇特的主意,他們聘請了一位出色的木雕匠人完成一項“暗黑藝術”,即採用那些無法安葬的人骨為材料來裝飾社區教堂,這就是現在鼎鼎 大名 的人骨教堂了。
隨著人流走進半地下室的狹小教堂,入目儘是人體各處的骨骼,祭台、燭臺、吊燈、壁飾,全都用人骨組成,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教堂因為半處地下,光線很是黯淡,我想如果單獨一個人走進來,面對眼前這人骨堆積的場景,肯定會覺得毛骨悚然,不過現在大批游客一起涌入,恐懼感就差不多被好奇心掩蓋了。
只是當我凝視這樣的人骨金字塔時,還是感覺有些瘮得慌,這讓我想起 中國 古代戰爭中的“京觀”,而且堆積如山的人骨塔大約會引發密集恐懼症吧: ↑庫特納霍拉 而人骨堂的鎮堂之寶——極盡精美的人骨枝狀吊燈,就顯得比較藝術了,這座大型藝術品中據說包含了人體的每一塊骨骼: ↑庫特納霍拉 木雕藝術家還用人骨組成了施瓦岑貝格家族的徽章,乍看上去還是挺豪華的: ↑庫特納霍拉 教堂正中四座巴 洛克 式的人骨燭臺: ↑庫特納霍拉 頗為恐怖的一幅骨骼場景,令人浮想聯翩: ↑庫特納霍拉 有很多游客參觀完人骨教堂就會打道回 布拉格 ,但是, 庫特納霍拉 小鎮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地,鎮子最高處的聖芭芭拉教堂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屬波西米亞哥特風,還是很值得一逛的。那天,我們參觀完人骨教堂,乘坐觀光巴士來到聖芭芭拉教堂所在的山腳下。庫 特納 山並不高,山下是小鎮,山上是教堂,一條平緩而齊整的石子山路把兩者連接起來。
我們沿著緩緩的山道一路向上,沿途,莫名看到很多人穿著奇異的服裝,不知道是不是中世紀服飾,但是歐式古裝無疑,他們拖家挈口,舉家出動,老老小小都身著古裝,有些還帶著刀劍、盔甲、權杖等道具,小孩子更是舞刀弄槍,十分歡快的模樣。這些人看起來不像是游客,更像是小鎮或附近的居民。“哇哦,這是有什麼節日活動嗎?!”我和Enyaya既好奇又興奮。
高踞山脊上的聖芭芭拉教堂和耶穌會修道院: ↑庫特納霍拉 第一次遇到古裝人物,還以為拍電影: ↑庫特納霍拉 拖家挈口的古裝家庭越來越多: ↑庫特納霍拉 舞刀弄劍的父子倆: ↑庫特納霍拉 很快登上山頂,耶穌會修道院一側,日常是一條安靜肅穆的寬闊大道,可以俯瞰山谷下的葡萄園。今天,這裡變成了非常熱鬧的集市,販賣各種地方美食和手工藝品,身著古裝的人就更多了。尊貴的國王和王后、衣飾華麗的貴族、手持長槍的武士、看起來有些潦倒的道士、淳樸的農 民和 粗壯的屠夫......各色人等,快樂地走來走去。天惹,這真的有點時光倒流數百年、一朝穿越“古 羅馬 ”的奇異感覺,好生令人激動。
我和Enyaya立刻化身狗仔隊,舉著相機偷偷拍照,但我們很快發現,完全不需要偷拍嘛,所有人都很友善,大多數人會駐足微笑,擺好pose,人家才不介意在鏡頭前驕傲地展示自己精心裝扮的造型呢。 ↑庫特納霍拉 這一家子的服飾十分華麗,應該是貴族吧: ↑庫特納霍拉 閃開閃開,國王陛下和王后陛下駕到!覺不覺得這位國王很有電影中的王者範兒? ↑庫特納霍拉 這一對兒應該是爵爺和夫人吧: ↑庫特納霍拉 這兩位質朴多了,看起來是衛兵、騎士之類: ↑庫特納霍拉 手持獵鷹的古裝女子: ↑庫特納霍拉 可愛的孩子們玩累了,躲到一邊休息休息: ↑庫特納霍拉 古裝小美女: ↑庫特納霍拉 一群打扮成淳樸農家少女的小姑娘,個個都那麼漂亮又 大方 ,看到我們在拍照,立馬排好隊,露出甜美的笑容,哇哦,可以說是灰常可愛了,贊一個!
↑維也納 大街上的黑死病紀念柱銘記著1679年那場黑死病肆虐中死亡的近三分之二 維也納 人。 ↑維也納 百水:維也納的浪蕩子表現主義留在 維也納 的最大印記,或許是 奧地利 建築設計師、藝術家百水的作品,他那離經叛道、光怪陸離的百水公寓和百水藝術館,雖然遠離游客集中的內城區,孤懸於城市一隅,仍然吸引了很多人專程前往探訪。
百水被稱為 奧地利 最古怪的藝術家之一,他排斥直線和刻板,厭惡對稱和規則,所以他設計建造的百水公寓,無論地面還是牆壁,都是扭曲和起伏不平的,壁上不規則的色塊堆積,仿若塗鴉。
坦率說,我並不太能欣賞百水先生的建築藝術,相比而言,我更喜歡百水藝術館里展出的百水繪畫作品,那種明亮艷麗的色澤、夢境一般的抽象風格,充滿著“童趣”,仿佛使人進入了幻想世界。我們參觀畫展時,碰到一群孩子在老師帶領下欣賞百水畫作,我猜想,大概天真純稚的孩子們才是百水先生真正的藝術知音吧。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皇家納骨堂——告別離開 維也納 的最後一天早晨,我們見縫插針擠出一點時間去拜訪內城區的卡普齊納教堂。這座身處鬧市、外觀毫不起眼的小教堂又叫做皇家納骨堂,地下墓室里存放著哈布斯堡王朝一百多位家族成員的棺槨。
起意前往這座皇家墓穴,緣於對哈布斯堡王朝奇特喪葬習俗的好奇。這個 歐洲 歷史上顯赫數百年的家族,其成員死後遺體分為三處安葬:心臟存於銀瓮,放在奧古斯丁教堂,其他內臟存於聖物盒,收藏在 聖斯蒂芬 大教堂的地下墓室,最後沒心沒肺的軀體則存於棺槨中,安放在卡普齊納教堂。這種葬儀實在太另類了,不但與東方習俗大相徑庭,就算在西方世界,也是獨一無二。我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探訪卡普齊納教堂想要尋求答案,但並沒有得到任何解答。
後來我又上網搜索過這個問題,甚至有人詢問過三個教堂墓室的接待人員,可惜也沒有確鑿答案,相對最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哈布斯堡家族信奉他們的心臟屬於上帝、其他內臟屬於父母和家族、只有軀體屬於自己,所有要分葬三處,聽上去有些道理,可似乎也不夠圓滿,看來這個未解之謎終究要成為一個長久的懸念了。
納骨堂的規模並不很大,一百多具棺槨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這又是與 中國 皇帝們一人占據一座宏大陵寢極其不同的習俗,——這些棺槨有些是清教徒式的簡樸,有些則是奢華的洛可可風格,棺蓋上刻滿耶穌像、聖母、天使、骷髏與寶劍、以及逝者本人的浮雕,其中最華麗最精美的一座當屬特蕾西婭女皇的棺槨,而最受後人瞻仰的當然是茜茜公主,她的棺槨前常年供奉著鮮花。茜茜一家,她和她的丈夫弗蘭茨·約瑟夫、唯一的獨子魯道夫,三個人的棺槨獨享一間單獨的墓室,生前分崩離析的一家,死後終於團聚在一起。
獨特的一點是,茜茜公主的遺體是完整的,並沒有被分成三處安葬,而是作為一個人的整體葬於卡普齊納教堂,而且,自她以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成員分葬三處的喪葬習俗也就此終結。不知道是一種巧合還是另有什麼緣故。
無論如何,世紀末的歷史已經不可阻擋地改變了。經過上百年的風雲變幻,哈布斯堡王朝煙消雲散,如今靜靜安眠於地下,曾經強大的帝國早已消亡,但 維也納 又恢復了聲色犬馬、歌舞升平,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維也納 ↑維也納 第十天:庫特納霍拉穿越記庫特納霍拉 (Kutna Hora)是 布拉格 東南70公里處的一座小鎮,我們專程拿出一天來造訪它,當然是因為 大名 鼎鼎的“人骨教堂”。這座另類教堂沒有令我們失望,然而,當天最大的驚喜、甚至是我們整個 捷克 旅程中最難忘的,卻是無意間邂逅了一場熱鬧有趣的民俗古裝盛會。——所以,在咨詢發達的時代,那些未經攻略的、不期而遇的緣分,往往才是旅行中真正的驚艷時刻。
先說回人骨教堂。 ↑庫特納霍拉 塞德萊茨人骨教堂位於 庫特納霍拉 小鎮郊外,火車是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從 布拉格 中央火車站(praha hl.n)一小時車程到達 庫特納霍拉 ,小鎮雖小,卻有三個火車站,分別是kutna hora hl.n中央火車站、mesto站和sedlec站,其中sedlec站距離人骨教堂最近,下車以後跟著指示牌和人群走就行了,因為在這裡下車的人幾乎都是像我們這樣專程來看人骨堂的外國游客。
歐洲 很多地方都有人骨教堂,例如我們之前去過的 奧地利 湖區小鎮 哈爾施塔特 也有一座,據說天主教徒認為人死後,屍骨奉獻給上帝是一種榮光。 庫特納霍拉 的塞德萊茨人骨堂可能是名聲最響、規模最大、藝術上最精美的一座人骨教堂。
這座教堂擁有如此多的人骨,大致有兩個原因:其一是13世紀,賽德萊克地區的傳教士從聖城 耶路撒冷 帶回了一捧聖土,灑在教區墓地里,於是這裡被周邊國家很多人特別是貴族認為是通往天堂的聖地,紛紛選擇死後葬在這塊“風水寶地”;其二是14世紀肆虐 歐洲 的黑死病、15世紀爆發在 捷克 的約翰·胡斯宗教戰爭,使得波西米亞大地生靈塗炭,數以萬計的屍骨遺骸大量聚集於此,很快,墓地就沒有地方了......這時,擁有教堂和墓地的施瓦岑貝格家族想出一個奇特的主意,他們聘請了一位出色的木雕匠人完成一項“暗黑藝術”,即採用那些無法安葬的人骨為材料來裝飾社區教堂,這就是現在鼎鼎 大名 的人骨教堂了。
隨著人流走進半地下室的狹小教堂,入目儘是人體各處的骨骼,祭台、燭臺、吊燈、壁飾,全都用人骨組成,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教堂因為半處地下,光線很是黯淡,我想如果單獨一個人走進來,面對眼前這人骨堆積的場景,肯定會覺得毛骨悚然,不過現在大批游客一起涌入,恐懼感就差不多被好奇心掩蓋了。
只是當我凝視這樣的人骨金字塔時,還是感覺有些瘮得慌,這讓我想起 中國 古代戰爭中的“京觀”,而且堆積如山的人骨塔大約會引發密集恐懼症吧: ↑庫特納霍拉 而人骨堂的鎮堂之寶——極盡精美的人骨枝狀吊燈,就顯得比較藝術了,這座大型藝術品中據說包含了人體的每一塊骨骼: ↑庫特納霍拉 木雕藝術家還用人骨組成了施瓦岑貝格家族的徽章,乍看上去還是挺豪華的: ↑庫特納霍拉 教堂正中四座巴 洛克 式的人骨燭臺: ↑庫特納霍拉 頗為恐怖的一幅骨骼場景,令人浮想聯翩: ↑庫特納霍拉 有很多游客參觀完人骨教堂就會打道回 布拉格 ,但是, 庫特納霍拉 小鎮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地,鎮子最高處的聖芭芭拉教堂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屬波西米亞哥特風,還是很值得一逛的。那天,我們參觀完人骨教堂,乘坐觀光巴士來到聖芭芭拉教堂所在的山腳下。庫 特納 山並不高,山下是小鎮,山上是教堂,一條平緩而齊整的石子山路把兩者連接起來。
我們沿著緩緩的山道一路向上,沿途,莫名看到很多人穿著奇異的服裝,不知道是不是中世紀服飾,但是歐式古裝無疑,他們拖家挈口,舉家出動,老老小小都身著古裝,有些還帶著刀劍、盔甲、權杖等道具,小孩子更是舞刀弄槍,十分歡快的模樣。這些人看起來不像是游客,更像是小鎮或附近的居民。“哇哦,這是有什麼節日活動嗎?!”我和Enyaya既好奇又興奮。
高踞山脊上的聖芭芭拉教堂和耶穌會修道院: ↑庫特納霍拉 第一次遇到古裝人物,還以為拍電影: ↑庫特納霍拉 拖家挈口的古裝家庭越來越多: ↑庫特納霍拉 舞刀弄劍的父子倆: ↑庫特納霍拉 很快登上山頂,耶穌會修道院一側,日常是一條安靜肅穆的寬闊大道,可以俯瞰山谷下的葡萄園。今天,這裡變成了非常熱鬧的集市,販賣各種地方美食和手工藝品,身著古裝的人就更多了。尊貴的國王和王后、衣飾華麗的貴族、手持長槍的武士、看起來有些潦倒的道士、淳樸的農 民和 粗壯的屠夫......各色人等,快樂地走來走去。天惹,這真的有點時光倒流數百年、一朝穿越“古 羅馬 ”的奇異感覺,好生令人激動。
我和Enyaya立刻化身狗仔隊,舉著相機偷偷拍照,但我們很快發現,完全不需要偷拍嘛,所有人都很友善,大多數人會駐足微笑,擺好pose,人家才不介意在鏡頭前驕傲地展示自己精心裝扮的造型呢。 ↑庫特納霍拉 這一家子的服飾十分華麗,應該是貴族吧: ↑庫特納霍拉 閃開閃開,國王陛下和王后陛下駕到!覺不覺得這位國王很有電影中的王者範兒? ↑庫特納霍拉 這一對兒應該是爵爺和夫人吧: ↑庫特納霍拉 這兩位質朴多了,看起來是衛兵、騎士之類: ↑庫特納霍拉 手持獵鷹的古裝女子: ↑庫特納霍拉 可愛的孩子們玩累了,躲到一邊休息休息: ↑庫特納霍拉 古裝小美女: ↑庫特納霍拉 一群打扮成淳樸農家少女的小姑娘,個個都那麼漂亮又 大方 ,看到我們在拍照,立馬排好隊,露出甜美的笑容,哇哦,可以說是灰常可愛了,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