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你訴說著美
比起涌入殿內贊賞所供佛像之華麗,我們更喜歡捕捉光影流轉下的寺院小景之美,如木窗子之格子線條參雜枝葉倒影的靈氣兒、如檐角之高聳帶來的崇仰意趣、如殿門之遠收於枝葉中的景深比例、更有樹之彎曲對比 方正 建築下的不規則......這樣,既滿足了我們享受美的心思,又避開了層層人群,悠哉。 通天橋的一面通往地勢更高的開山堂,另一面則是跨越一整片紅色海洋返回本堂的長長木橋,此時,你才會發現剛纔站在卧雲橋上望見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人都是聚集於此,面向卧雲橋那一面俯視,寸步難移,在這裡賞楓,你只需要屏氣凝神,因為目之所及,皆是楓葉,就算秋風拂過,也不見波瀾。50%紅色,30%橙黃,20%墨綠的景象,已經讓我們很是滿足,想象一下再過幾天,80%鮮紅的鼎盛美景該是一場怎樣華美的盛宴啊。 這座原本只是用來通向開山堂的橋,後來被繪在了雪舟和尚的東福寺圖上,成為京洛名景。當年歡喜地走在通天橋上吟作漢詩的禪僧,大約不曾預料到將來這裡會成為 京都 最著名的紅葉名所吧。
雖然通天橋是楓葉季東福寺的精髓所在,但作為 京都 最大的寺廟,遠遠不止有這麼一座橋而有名而已。 回到通天橋的出口附近,放下國寶級的 三門 不說,這裡還有東南 西北 四個庭院,各種枯山水盡在其中,禪意十足,如果不是像我們這樣只衝著紅葉前來游覽的,也可以買票進入一睹芳容。 在 三門 前稍作停留,看過夕陽斜射下的成排小鳥居,便從中門直接出了東福寺。此時,寺院外牆邊的紅葉已被燈光打亮,觀夜楓的人潮即將襲來。作為此次紅葉狩的第一場,給我們的初印象是人多卻有序,浩大且層次分明,幸運的是有陽光帶我們進入賞楓狀態。 常寂光寺,伏在山坡上的美人去 京都 觀紅葉,你一定聽過“ 京都 紅葉,以 嵐山 為第一; 嵐山 紅葉,以常寂光寺仁王門為第一。”這個平時並不是名氣最大的寺院,到了秋日,卻能迅速竄身為首屈一指的賞楓名所,深得游人喜愛。因為常寂光寺坐落於小 倉山 山腰,寺院沒有牆壁,只有植物環繞四周,還有著“伏在山坡上的美人”的美譽。
關於常寂光寺,曾有一個傳說,12世紀時,一位平氏女兒嫁入皇家,貴為高倉天皇的皇后,但在文治元年的平源兩氏戰爭中,平氏全族被滅,她帶同2歲的兒子安德天皇跳海,兒子死了,她卻獲救,後來削髮為尼,最後在常寂光寺隱居,故而常寂光寺作為一座尼姑庵出名,也名寂光院。
這一日,陽光盛好,又值周末,明知游人眾多,卻也是一定要去光影斑駁的常寂光寺看一看的。到達 嵐山 的時候,嵯峨野小火車站已排起長隊,好在我們的目標不在於此。想躲避一些人潮,就先去了附近的其他寺院轉轉,待到午後酒足飯飽,來慢慢欣賞。 可能是我們太小覷本國人的熱情,午後的常寂光寺依舊人頭攢動。 進入山門購票後,一眾人就被參道兩側的金黃、橘、紅的楓葉迷住了,紛紛停步按下快門。往前移動幾步,便會看到 大名 鼎鼎的仁王門,作為常寂光寺里最古老的建築,是於14世紀建造的,鋪蓋茅草的屋頂在附近的楓葉交錯下顯得相當特別。 穿過仁王門,可以選擇在山坡一角坐下,環顧四周滿目青綠的苔蘚,突然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也可迎著周圍挺拔高聳的楓樹,一路拾級而上,低頭所見的滿坡青苔與抬頭望見的各色楓葉,配上此時灑落林間的陽光,讓院內瞬間變為打翻的調色盤,不同層次的色彩在你眼前流淌、匯合,美得讓人恍惚。 盤旋至觀景台一側,還可以遠眺 京都 ,紅黃相間的天然畫框正勾勒出城市風骨。再往上走,便是本堂和多寶塔一帶,傳統日式庭院的氛圍,讓這裡突顯沉靜之美。因為已經無光,我們索性繞回到剛剛最燦爛的位置。
雖然通天橋是楓葉季東福寺的精髓所在,但作為 京都 最大的寺廟,遠遠不止有這麼一座橋而有名而已。 回到通天橋的出口附近,放下國寶級的 三門 不說,這裡還有東南 西北 四個庭院,各種枯山水盡在其中,禪意十足,如果不是像我們這樣只衝著紅葉前來游覽的,也可以買票進入一睹芳容。 在 三門 前稍作停留,看過夕陽斜射下的成排小鳥居,便從中門直接出了東福寺。此時,寺院外牆邊的紅葉已被燈光打亮,觀夜楓的人潮即將襲來。作為此次紅葉狩的第一場,給我們的初印象是人多卻有序,浩大且層次分明,幸運的是有陽光帶我們進入賞楓狀態。 常寂光寺,伏在山坡上的美人去 京都 觀紅葉,你一定聽過“ 京都 紅葉,以 嵐山 為第一; 嵐山 紅葉,以常寂光寺仁王門為第一。”這個平時並不是名氣最大的寺院,到了秋日,卻能迅速竄身為首屈一指的賞楓名所,深得游人喜愛。因為常寂光寺坐落於小 倉山 山腰,寺院沒有牆壁,只有植物環繞四周,還有著“伏在山坡上的美人”的美譽。
關於常寂光寺,曾有一個傳說,12世紀時,一位平氏女兒嫁入皇家,貴為高倉天皇的皇后,但在文治元年的平源兩氏戰爭中,平氏全族被滅,她帶同2歲的兒子安德天皇跳海,兒子死了,她卻獲救,後來削髮為尼,最後在常寂光寺隱居,故而常寂光寺作為一座尼姑庵出名,也名寂光院。
這一日,陽光盛好,又值周末,明知游人眾多,卻也是一定要去光影斑駁的常寂光寺看一看的。到達 嵐山 的時候,嵯峨野小火車站已排起長隊,好在我們的目標不在於此。想躲避一些人潮,就先去了附近的其他寺院轉轉,待到午後酒足飯飽,來慢慢欣賞。 可能是我們太小覷本國人的熱情,午後的常寂光寺依舊人頭攢動。 進入山門購票後,一眾人就被參道兩側的金黃、橘、紅的楓葉迷住了,紛紛停步按下快門。往前移動幾步,便會看到 大名 鼎鼎的仁王門,作為常寂光寺里最古老的建築,是於14世紀建造的,鋪蓋茅草的屋頂在附近的楓葉交錯下顯得相當特別。 穿過仁王門,可以選擇在山坡一角坐下,環顧四周滿目青綠的苔蘚,突然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也可迎著周圍挺拔高聳的楓樹,一路拾級而上,低頭所見的滿坡青苔與抬頭望見的各色楓葉,配上此時灑落林間的陽光,讓院內瞬間變為打翻的調色盤,不同層次的色彩在你眼前流淌、匯合,美得讓人恍惚。 盤旋至觀景台一側,還可以遠眺 京都 ,紅黃相間的天然畫框正勾勒出城市風骨。再往上走,便是本堂和多寶塔一帶,傳統日式庭院的氛圍,讓這裡突顯沉靜之美。因為已經無光,我們索性繞回到剛剛最燦爛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