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你訴說著美
重點文物“仁王門”
穿過櫻馬場後的仁王門,是豐臣秀賴再建 金堂 後於1605年重新修建的。在這裡供奉的仁王像本來是供奉在南大門的尊像,是1134年由佛匠勢增和仁增建造的,現在列為重點保護文物。像內的墨書與帖子上面記載著尊像從南大門轉移至此的經過。
此時,仁王門前只留下樹幹的成排櫻花樹與門後色彩交錯的紅葉形成鮮明對比,穿過仁王門,就能看到廣闊的下伽藍,這裡有眾多國寶級的殿堂和文物。 國寶“五重塔”
五重塔高約38米,塔頂上的相輪約13米,相輪占塔的三分之一,給人一種安定感。為醍醐天皇敬祈冥福,由第一皇子朱雀天皇於936年動工建造,並於951年竣工。其第一層內部的壁畫描繪的是兩界曼陀羅及真言八祖,被認為是 日本 密教繪畫的始祖。
為什麼特意指出這座建築?因為五重塔左後方的那棵紅楓身姿挺拔,身形飽滿勻稱,通體幽紅色,與塔型及塔身顏色莫名相配。 最紅亦是“弁天堂”
一座火紅色的小巧建築倒映在水面,與紅葉交相輝映,這就是弁天堂,與弁天池的搭配更是庭院小景的巔峰之作。連日賞楓而來,第一次看到了架起三腳架,抬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團。然而想要拍出最驚艷的照片,晴天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小風也才有利於弁天堂倒影的拍攝。
Chapter 2 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時候的 京都 ,秋高氣爽,正是孕育“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醉人景色的好時節。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葉片正變著色。研究表明,植物葉片中有一種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在秋天光合作用不穩定、葉片無法吸收營養的情況下,葉表附近會製造大量的花青素,以保護葉片日益降低的養分製造能力。所以,當白天陽光越是充足、夜間溫度越發低的時候,花青素分泌量越大,從而顯現血紅或是金黃的葉態。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葉片正在閃閃發光。自然光這種能使物體的顏色、形貌、氛圍發生瞬間轉變,從而呈現出四維美感的事物,從古至今,從科學家到藝術家,均為之痴迷,好像生命與美永遠離不開光。莫奈熱衷於描繪同一場景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安藤忠雄則在他的建築中將光運用到極致,比起這些主觀行為, 京都 的楓葉似乎只需要安靜地暴露於陽光下,就能妝點整座城市。 東福寺,一座選擇了秋天的古寺日本 歷史上曾大量砍伐森林,後又重新種植,生態恢復得很好,但在恢復的時候,有了許多人為的因素,根據審美和利用對植物進行了選擇。從前看 日本 畫家東山魁夷的畫,感覺 日本 的風景很整齊,也許就是自然被人為地設計過的原因吧。
而在六百年前,有這樣一座寺廟,它就是毫不猶豫地砍掉了所有的櫻花樹,在春與秋之間選擇了秋天,如今,這座寺廟成為了 京都 最負盛名的賞楓名所。
東福寺,於 1236 年由 鐮倉 時代偉大的政治家九條道家下令興建,其當時有意在 京都 建造類似 奈良 寺廟的大迦藍。東福寺的名稱,正是從 奈良 的兩座寺廟名稱中各取一字而得名。15 世紀,繼東福寺的原始建築被燒毀後,人們根據原來的設計圖重建寺廟。這一時期前後,東福寺香火旺盛,成為 京都 五大寺院之一。寺廟內的許多別院和廟宇並沒有被連年戰爭和相繼發生的火災所摧毀,直至明治末期,佛殿付之一炬。儘管如此,該寺目前仍保留著中世紀禪宗寺廟建築的宏偉規模。
出了東福寺站,順著人群流動的方向走,一路上的楓樹同樣沒有輸了陣勢,迎著陽光,在牆頭舒展著身姿;看楓紅的同時,我們也連帶看了舒國治口中絕了的牆,將一條原本無奇的路塑成了古意盎然的幽徑,確有自己走來愉悅,觀看其他路人沿牆經過而莫名興奮之感。 從北門進入,首先是門口的木橋,可以在橋上眺望遠處“真正”的通天橋,為什麼強調真正?看過網絡圖片的我們,在同樣被紅葉包圍的視角下,以為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通天橋,其實是卧雲橋。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對面通天橋上的人流更密集,順著水渠向上看的視覺效果,有一種紅葉染紅半邊天的既視感。順著路拐過日下門,你會發現東福寺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禪宗建築群,有很大的山門,很大的寺廟,以及方丈庭院。
買票進入通天橋區域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環形公園,地勢最低,此時我們與滿園的楓樹處在同一地平線上。因為枝繁葉茂,陽光散射到楓葉上後,又從縫隙間灑落在佈滿青苔的地上。這時候,作為觀賞者的我們,用仰視的姿態去將她們收入眼中再適合不過了。 想要抵達通天橋,還必須跟著游覽指示走上一段。經過橫跨洗玉澗的小橋時,你會發現此時小流水堤壩兩邊依舊是青苔覆蓋,如果恰逢賞楓末期來此游玩,必定能見到紅葉鋪滿整個水渠的驚艷畫面。 隨著地勢上升,在通往通天橋前,會經過一個開闊的小公園,仿佛是為了觀賞層次需要,這裡並沒有種植過於高大的樹木。因為互不遮蔽又光照充足,葉片幾乎全紅了,此時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嬌艷欲滴。
穿過櫻馬場後的仁王門,是豐臣秀賴再建 金堂 後於1605年重新修建的。在這裡供奉的仁王像本來是供奉在南大門的尊像,是1134年由佛匠勢增和仁增建造的,現在列為重點保護文物。像內的墨書與帖子上面記載著尊像從南大門轉移至此的經過。
此時,仁王門前只留下樹幹的成排櫻花樹與門後色彩交錯的紅葉形成鮮明對比,穿過仁王門,就能看到廣闊的下伽藍,這裡有眾多國寶級的殿堂和文物。 國寶“五重塔”
五重塔高約38米,塔頂上的相輪約13米,相輪占塔的三分之一,給人一種安定感。為醍醐天皇敬祈冥福,由第一皇子朱雀天皇於936年動工建造,並於951年竣工。其第一層內部的壁畫描繪的是兩界曼陀羅及真言八祖,被認為是 日本 密教繪畫的始祖。
為什麼特意指出這座建築?因為五重塔左後方的那棵紅楓身姿挺拔,身形飽滿勻稱,通體幽紅色,與塔型及塔身顏色莫名相配。 最紅亦是“弁天堂”
一座火紅色的小巧建築倒映在水面,與紅葉交相輝映,這就是弁天堂,與弁天池的搭配更是庭院小景的巔峰之作。連日賞楓而來,第一次看到了架起三腳架,抬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團。然而想要拍出最驚艷的照片,晴天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小風也才有利於弁天堂倒影的拍攝。
Chapter 2 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時候的 京都 ,秋高氣爽,正是孕育“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醉人景色的好時節。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葉片正變著色。研究表明,植物葉片中有一種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在秋天光合作用不穩定、葉片無法吸收營養的情況下,葉表附近會製造大量的花青素,以保護葉片日益降低的養分製造能力。所以,當白天陽光越是充足、夜間溫度越發低的時候,花青素分泌量越大,從而顯現血紅或是金黃的葉態。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葉片正在閃閃發光。自然光這種能使物體的顏色、形貌、氛圍發生瞬間轉變,從而呈現出四維美感的事物,從古至今,從科學家到藝術家,均為之痴迷,好像生命與美永遠離不開光。莫奈熱衷於描繪同一場景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安藤忠雄則在他的建築中將光運用到極致,比起這些主觀行為, 京都 的楓葉似乎只需要安靜地暴露於陽光下,就能妝點整座城市。 東福寺,一座選擇了秋天的古寺日本 歷史上曾大量砍伐森林,後又重新種植,生態恢復得很好,但在恢復的時候,有了許多人為的因素,根據審美和利用對植物進行了選擇。從前看 日本 畫家東山魁夷的畫,感覺 日本 的風景很整齊,也許就是自然被人為地設計過的原因吧。
而在六百年前,有這樣一座寺廟,它就是毫不猶豫地砍掉了所有的櫻花樹,在春與秋之間選擇了秋天,如今,這座寺廟成為了 京都 最負盛名的賞楓名所。
東福寺,於 1236 年由 鐮倉 時代偉大的政治家九條道家下令興建,其當時有意在 京都 建造類似 奈良 寺廟的大迦藍。東福寺的名稱,正是從 奈良 的兩座寺廟名稱中各取一字而得名。15 世紀,繼東福寺的原始建築被燒毀後,人們根據原來的設計圖重建寺廟。這一時期前後,東福寺香火旺盛,成為 京都 五大寺院之一。寺廟內的許多別院和廟宇並沒有被連年戰爭和相繼發生的火災所摧毀,直至明治末期,佛殿付之一炬。儘管如此,該寺目前仍保留著中世紀禪宗寺廟建築的宏偉規模。
出了東福寺站,順著人群流動的方向走,一路上的楓樹同樣沒有輸了陣勢,迎著陽光,在牆頭舒展著身姿;看楓紅的同時,我們也連帶看了舒國治口中絕了的牆,將一條原本無奇的路塑成了古意盎然的幽徑,確有自己走來愉悅,觀看其他路人沿牆經過而莫名興奮之感。 從北門進入,首先是門口的木橋,可以在橋上眺望遠處“真正”的通天橋,為什麼強調真正?看過網絡圖片的我們,在同樣被紅葉包圍的視角下,以為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通天橋,其實是卧雲橋。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對面通天橋上的人流更密集,順著水渠向上看的視覺效果,有一種紅葉染紅半邊天的既視感。順著路拐過日下門,你會發現東福寺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禪宗建築群,有很大的山門,很大的寺廟,以及方丈庭院。
買票進入通天橋區域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環形公園,地勢最低,此時我們與滿園的楓樹處在同一地平線上。因為枝繁葉茂,陽光散射到楓葉上後,又從縫隙間灑落在佈滿青苔的地上。這時候,作為觀賞者的我們,用仰視的姿態去將她們收入眼中再適合不過了。 想要抵達通天橋,還必須跟著游覽指示走上一段。經過橫跨洗玉澗的小橋時,你會發現此時小流水堤壩兩邊依舊是青苔覆蓋,如果恰逢賞楓末期來此游玩,必定能見到紅葉鋪滿整個水渠的驚艷畫面。 隨著地勢上升,在通往通天橋前,會經過一個開闊的小公園,仿佛是為了觀賞層次需要,這裡並沒有種植過於高大的樹木。因為互不遮蔽又光照充足,葉片幾乎全紅了,此時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嬌艷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