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你訴說著美
小記從 京都 回來不過一兩日,生怕落了一絲感觸,速提筆記下來:
京都 啊,
怕是再沒有哪座城市像你一樣,擁有如此多幽靜的古剎與神社。
仔細算算,這趟共是去了14處地方,無一例外的竟都是古建,
這驚人的密度,讓我們摸到了你作為“千年古都”的脈搏,
大到歷史文化,小到形制風格、庭院景緻甚至門券情結。
京都 啊,
全靠你三面環山和無數的大川小河滋潤了植被,妝點了美。
仔細想想,因14處古建均建於山間,我們竟是將東、西、北三面的山踏了個遍,
豐厚的植被保擁水土,氣場甚佳,
所見即如舒國治所述“無處不青翠,無翠不光亮”,
所感也如先生說的“在 京都 總感口鼻舒暢,是帶氧度極高的城市”。
季節輪轉,轉眼入深秋,
山野里的枝椏間,寺院內的庭台、檐角上,
自成一色也好,人工造影也罷,
都會由斑斕色彩過度,而後陷入緋色秘境,
讓你比平日多出一份美麗與婀娜。
屬於你的秋啊,帶著溫暖,不帶蕭瑟,
於是,我們不禁默契感嘆:“你還是秋天最美了!” 🍁復古之美,勝在泛著青灰色的紅與綠 🍁靜謐之美,勝在禪意 🍁擁簇之美,勝在數量 🍁倒影之美,勝在構圖 🍁自然之美,勝在保擁水土 🍁野趣之美,勝在有光 🍁庭院之美,勝在造影藝術 🍁燃燒之美,勝在楓況又有夕陽加持
🍁規律之美,勝在蜿蜒縱深 🍁夜楓之美,勝在點燈 🍁夜色之美,勝在古意
2019年的旅程,
從一場明媚清麗的 春日 花見開啟,在這場溫暖濃烈的紅葉狩中落下帷幕;
這種喜歡跟隨時令變化來觀賞景色,順帶瞭解城市風貌的習慣,
似乎提前向2020年預約了夏與冬。
先送上 春日 花見篇:【蜂首紀念】《“嘿,光來了,快準備”一場 日本 東北 追花看海肆虐游》 http://www.mafengwo.cn/i/12788110.html
接下去,就讓我們好好享受這場萬物凋零前點燃心魂的盛美吧。 Chapter 1 詩情畫意這一場只有四天的旅程,我們一早就想好要都留給 京都 ,不為其他,只為逛寺院賞楓。
在寺院里賞楓,除了看葉片的斑斕交錯,還看它與寺院配合出的唐詩景意。正如舒國治先生所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今日,唯 京都 可以寫照。
京都 的古建多仿自我國唐朝時期,但因為這個民族纖細、敏感與一生追求美的特性,古建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融入情感,帶著溫度,還禪意十足。即使不是晴天,青灰色調下的朦朦朧朧,庭院里的物景交融,足以讓我們完成與古人、與歷史文化的對話。
這座城市隨處可見的古建,它們的存在,讓一切有關徜徉的歷史有跡可循,而這,也同樣關乎著 京都 人對美的追求。 京都 的美,不僅是歷史沉澱的美,更是詩情畫意的美。 琉璃光院,流動的盛宴日本 人常常自詡:上帝創造了自然的美, 日本 人卻創造了庭院的美。 京都 紅葉之最美就在於,人們把紅葉當成是藝術品在塑造,創造出天人合一的融合美。先人種樹時在寺院中的佈局選擇,就已經體現出審美、情趣的和諧統一。
坐落於比叡山下,頗有隱世之意味的琉璃光院,就是這種日式庭院之美的上乘之作。
琉璃光院的原址是 京都 望族及政治人物 田中 源太郎所興建的別墅,後由大臣三條實美改為茶庵,並取名為“喜鶴亭”。到了 日本 大正至昭和初期,別墅進行了大整修,並委請 日本 知名建築師中村外二與造園師佐野藤右衛門主理,至2005年正式轉為寺院,命名為“無量壽山光明寺琉璃光院”。每到 春日 ,因為琉璃庭的青苔覆蓋,配以院內滿目的新綠,得名為“琉璃光院”。
為了保護作為文化財產的琉璃光院,一年兩次的新綠與楓紅季的限定開放,讓四方游人慕名而來,也就出現了需要排隊取時間票的盛況。我們搭乘叡山電鐵在八瀨比叡山口站下車,沿著高野川的河水,穿過鐵鎖橋,順著人流拿到了9:30的入場票(原來在楓葉季人多的時候這裡會提前至9:00開門),井然有序地等待放行。 一路上坡,不一會兒,古樸清冽的山門就會出現在你眼前,說到山門,因常與古寺搭配,在 京都 出現的頻率自然極高,由於其散列地點綴於樓宇間的特色,讓路過的人隨意轉頭,就能沐浴在古代情分里,久而久之就成為了 京都 風景最大的資產。
琉璃光院的山門相較於大部分著名寺院前顯眼的鳥居或門檻,只以木製牆,並配上小牌匾,上書“琉璃光院”而已,頗有夢回唐朝深山人家的感覺。在這裡,也需要排上一小會的隊,也許是為了控制寺院內的人流,工作人員都會一一為進入山門的游人合影留念。 拾級而上的參道兩側, 長滿有百種以上的紅葉樹木。因為今年紅葉比以往來得晚一些,葉片尚未全紅,緋紅、鵝黃、墨綠、翠綠色的枝葉在秋風吹拂下輕輕舞動,美得讓人心顫,抬頭仰望,便見琉璃庭書院藏於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會在此停留片刻,欣賞高潮來臨前的悠揚前奏。 跨過石橋,看過游弋的鯉魚,就可於玄關處脫掉鞋子入內。 沿著樓梯徑直來到書院二層,這裡就是將瑠璃之庭景色倒映在書桌上,從而產生出無限延伸之美畫面的地方。此時,內廳四周的樟子窗全都敞開著,只為讓窗外漸變的楓葉純粹地呈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一窗一景的畫面倒映在鋥亮的黑漆木地板上,一時間光影繽紛,無法辨明虛實,頗具禪意,這也一定程度地分散了聚集在矮桌邊的人流。隨著日子一天天流轉,窗外之景隨之變化,玄妙地等待著季節交替。
京都 啊,
怕是再沒有哪座城市像你一樣,擁有如此多幽靜的古剎與神社。
仔細算算,這趟共是去了14處地方,無一例外的竟都是古建,
這驚人的密度,讓我們摸到了你作為“千年古都”的脈搏,
大到歷史文化,小到形制風格、庭院景緻甚至門券情結。
京都 啊,
全靠你三面環山和無數的大川小河滋潤了植被,妝點了美。
仔細想想,因14處古建均建於山間,我們竟是將東、西、北三面的山踏了個遍,
豐厚的植被保擁水土,氣場甚佳,
所見即如舒國治所述“無處不青翠,無翠不光亮”,
所感也如先生說的“在 京都 總感口鼻舒暢,是帶氧度極高的城市”。
季節輪轉,轉眼入深秋,
山野里的枝椏間,寺院內的庭台、檐角上,
自成一色也好,人工造影也罷,
都會由斑斕色彩過度,而後陷入緋色秘境,
讓你比平日多出一份美麗與婀娜。
屬於你的秋啊,帶著溫暖,不帶蕭瑟,
於是,我們不禁默契感嘆:“你還是秋天最美了!” 🍁復古之美,勝在泛著青灰色的紅與綠 🍁靜謐之美,勝在禪意 🍁擁簇之美,勝在數量 🍁倒影之美,勝在構圖 🍁自然之美,勝在保擁水土 🍁野趣之美,勝在有光 🍁庭院之美,勝在造影藝術 🍁燃燒之美,勝在楓況又有夕陽加持
🍁規律之美,勝在蜿蜒縱深 🍁夜楓之美,勝在點燈 🍁夜色之美,勝在古意
2019年的旅程,
從一場明媚清麗的 春日 花見開啟,在這場溫暖濃烈的紅葉狩中落下帷幕;
這種喜歡跟隨時令變化來觀賞景色,順帶瞭解城市風貌的習慣,
似乎提前向2020年預約了夏與冬。
先送上 春日 花見篇:【蜂首紀念】《“嘿,光來了,快準備”一場 日本 東北 追花看海肆虐游》 http://www.mafengwo.cn/i/12788110.html
接下去,就讓我們好好享受這場萬物凋零前點燃心魂的盛美吧。 Chapter 1 詩情畫意這一場只有四天的旅程,我們一早就想好要都留給 京都 ,不為其他,只為逛寺院賞楓。
在寺院里賞楓,除了看葉片的斑斕交錯,還看它與寺院配合出的唐詩景意。正如舒國治先生所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今日,唯 京都 可以寫照。
京都 的古建多仿自我國唐朝時期,但因為這個民族纖細、敏感與一生追求美的特性,古建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融入情感,帶著溫度,還禪意十足。即使不是晴天,青灰色調下的朦朦朧朧,庭院里的物景交融,足以讓我們完成與古人、與歷史文化的對話。
這座城市隨處可見的古建,它們的存在,讓一切有關徜徉的歷史有跡可循,而這,也同樣關乎著 京都 人對美的追求。 京都 的美,不僅是歷史沉澱的美,更是詩情畫意的美。 琉璃光院,流動的盛宴日本 人常常自詡:上帝創造了自然的美, 日本 人卻創造了庭院的美。 京都 紅葉之最美就在於,人們把紅葉當成是藝術品在塑造,創造出天人合一的融合美。先人種樹時在寺院中的佈局選擇,就已經體現出審美、情趣的和諧統一。
坐落於比叡山下,頗有隱世之意味的琉璃光院,就是這種日式庭院之美的上乘之作。
琉璃光院的原址是 京都 望族及政治人物 田中 源太郎所興建的別墅,後由大臣三條實美改為茶庵,並取名為“喜鶴亭”。到了 日本 大正至昭和初期,別墅進行了大整修,並委請 日本 知名建築師中村外二與造園師佐野藤右衛門主理,至2005年正式轉為寺院,命名為“無量壽山光明寺琉璃光院”。每到 春日 ,因為琉璃庭的青苔覆蓋,配以院內滿目的新綠,得名為“琉璃光院”。
為了保護作為文化財產的琉璃光院,一年兩次的新綠與楓紅季的限定開放,讓四方游人慕名而來,也就出現了需要排隊取時間票的盛況。我們搭乘叡山電鐵在八瀨比叡山口站下車,沿著高野川的河水,穿過鐵鎖橋,順著人流拿到了9:30的入場票(原來在楓葉季人多的時候這裡會提前至9:00開門),井然有序地等待放行。 一路上坡,不一會兒,古樸清冽的山門就會出現在你眼前,說到山門,因常與古寺搭配,在 京都 出現的頻率自然極高,由於其散列地點綴於樓宇間的特色,讓路過的人隨意轉頭,就能沐浴在古代情分里,久而久之就成為了 京都 風景最大的資產。
琉璃光院的山門相較於大部分著名寺院前顯眼的鳥居或門檻,只以木製牆,並配上小牌匾,上書“琉璃光院”而已,頗有夢回唐朝深山人家的感覺。在這裡,也需要排上一小會的隊,也許是為了控制寺院內的人流,工作人員都會一一為進入山門的游人合影留念。 拾級而上的參道兩側, 長滿有百種以上的紅葉樹木。因為今年紅葉比以往來得晚一些,葉片尚未全紅,緋紅、鵝黃、墨綠、翠綠色的枝葉在秋風吹拂下輕輕舞動,美得讓人心顫,抬頭仰望,便見琉璃庭書院藏於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會在此停留片刻,欣賞高潮來臨前的悠揚前奏。 跨過石橋,看過游弋的鯉魚,就可於玄關處脫掉鞋子入內。 沿著樓梯徑直來到書院二層,這裡就是將瑠璃之庭景色倒映在書桌上,從而產生出無限延伸之美畫面的地方。此時,內廳四周的樟子窗全都敞開著,只為讓窗外漸變的楓葉純粹地呈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一窗一景的畫面倒映在鋥亮的黑漆木地板上,一時間光影繽紛,無法辨明虛實,頗具禪意,這也一定程度地分散了聚集在矮桌邊的人流。隨著日子一天天流轉,窗外之景隨之變化,玄妙地等待著季節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