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一座屬於享樂者的城市。深度美食解析。
前言誰都知道 維也納 是一座享樂者的城市。而所謂文化不就是用藝術和愛情把赤裸裸的物質生活蒙上最美好、最溫情和最微妙的色彩嗎?享受美食,喝一瓶上好的葡萄酒和一瓶澀味的新鮮啤灑,品嘗精美的甜食和大蛋糕,在這座城市裡是屬於一般享受,而從事音樂、跳舞、演戲、社交、講究風度儀錶,才是這裡的一種特殊藝術。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如今的 維也納 有十個美麗的女子
其中一個,死神都會伏在她的肩上哭泣
那裡有個大廳,一共裝了九百扇窗
還有棵 大樹 ,鴿子們在樹上安息
從清晨撕裂的碎片,懸掛於佛洛斯特畫廊
……
我將與你在 維也納 共舞
我會偽裝成一條河流
風信子凌亂的散落在我肩上
我親吻你大腿上的露珠
把靈魂埋進一本剪貼簿
和裡面的照片與青苔在一起……
這首歌曲放在 維也納 這個篇章,顯得略非主流。它並不是 維也納 的代表作,但Leonard Cohen卻是我的摯愛。 清晨七點,在老頭性感至極的煙酒嗓和沙赫咖啡的醇濃郁香氣中,我蜷在電腦前敲打現在你們看到的文字。聽著老頭嘶啞的嗓音,仿佛這個已經遠離人世的靈魂正站在我身後,伏在我肩邊,靠近我的耳朵娓娓道來。這讓想起我的摯愛,和與他失之交臂的人生,以及那些消逝與未遂的旅程… 關於 維也納 ,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提煉出它的Title——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對大部分人而言,這個“音樂之都”的意義不過是讀書時音樂課堂上認識的諸如莫扎特、貝多芬、海頓這些信手拈來卻不甚瞭解的 維也納 古典樂派音樂家的名字。我也只是個浮光掠影沾染過古典樂的人,對它毫無執念,所以在過去的行程中,從未將 維也納 列入計劃。甚至有次走到了 捷克 的 克魯姆洛夫 小鎮,離它只有三小時車程,一步之遙也未曾動心南下去看看。
這一次應 維也納 旅游局邀請前往,身臨其境才知道, 維也納 對於旅行者而言,引人入勝的全然不只音樂。建築、繪畫、美景、美食,咖啡文化和熱情而優雅的人們, 維也納 的一切都跟它曾孕育出的偉大樂章一般讓人著迷。我能肯定的告訴大家, 維也納 是個非常優質的旅游城市,它列位2016年全球最宜居城市之首是不無道理的。如果你前往 中東 歐,一定不要錯過它。
在 歐洲 ,幾乎沒有一座城市有像 維也納 這樣熱衷於文化生活。正因為哈布斯堡皇朝的 奧地利 幾個世紀以來既無政治野心又無軍事行動,從而顯得特別繁 榮昌 盛,所以那種國家的自豪感也就最強烈地表現在追求藝術的卓越地位上。奧匈帝國的繁 榮昌 盛,使得 維也納 長久以來一直是 歐洲 的文化中心。生活在 維也納 的人,無論民族信仰,不管是貧是富,都熱愛著藝術。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如此描述到:
在所謂上流社會裡,一個沒有藝術感和不崇尚禮儀的 維也納 人是不可想象的。不過,縱然在下層社會,一個最貧窮的人也具有某種對美的本能要求,這是那種自然景色和人生物樂趣對他的生活熏陶所致。如果住在 維也納 的人沒有那樣一種對文化的熱愛,沒有那樣一種對安逸舒適生活的享受意識和審美意識,那麼他就不是真正的 維也納 人。
作為稱霸 歐洲 幾百年的哈布斯王朝的心臟,今日的 維也納 早已從列強的不可一世中退隱為沉浸藝術的與世無爭,但在它的開放與熱情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奧匈帝國時代遺留下的驕傲與優雅,說他們是“法 蘭西 化的德意志人”再妥帖不過了。 維也納 的確很像 巴黎 ,但我認為它是一個被濃縮得更為精緻的 巴黎 。
攻略寫得粗糙,因為旅行至今,每篇游記都會反覆講這些內容,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如果大家有疑問,可以上我微博問我,我的ID:Desperado安瀾。
簽證
我是 法國 簽證三年往返,理論上三年內去 申根 國不用辦簽證。但之前都是規規矩矩落地簽證國,這次實際操作了一次拿法簽過別國海關。很順利, 奧地利 海關沒找什麼麻煩。
機票
卡塔爾 航空, 重慶 與 維也納 往返,經 多哈 轉機,價格5404RMB。我對 卡塔爾 航空一直比較滿意, 多哈 機場各方麵條件都不錯。每次去 多哈 轉機我的固定項目都是喝杯咖啡,然後找著名的大熊拍照簽個到。
住宿
民宿。在自己能夠承受的價格範圍內選一家地理位置和裝修風格符合要求的住宿,這個好像沒什麼值得談論的。我基本是定離景點比較近的住宿,且會考慮裝修風格的整體協調性。這一次 維也納 的住宿定得非常好,當地人也稱贊了我。
通訊
我不喜歡漫游寶,帶著麻煩,信號一般。我是直接換 歐洲 多國通用的當地手機卡。可以提前網購,也可以到達機場購買。記得帶卡針。我忘帶卡針,落地又急需聯繫接機的工作人員,找了半天,最後機場商店一好心人從抽屜里翻了根回形針給我,之後我拿著這根回形針跟寶貝一樣把它里三層外三層裹起來收起來。
交通
到達機場, 維也納 旅游局貼心的安排了司機接機,還提前畫了示意圖標明位置。行程結束返回機場是從 佈達佩斯 乘坐大巴前往,所以我沒有經歷 維也納 機場往返市區的公共交通,但我能肯定的是, 維也納 的公共交通非常方便,沒有任何難度。但在 維也納 google maps不好用,它只提供部分公共交通的信息,所以只靠它是不行的,需要使用 奧地利 國鐵的APP,叫做OBB Scotty。
語言
奧地利 的官方語言是德語,但在 維也納 我遇到的所有人都會講英文。 咖啡文化及推薦咖啡廳
三百年多年前, 土耳其 人未能占領 維也納 ,落敗撤離時留下的咖啡豆卻代替他們的進攻占領了 維也納 人的生活。我從未料想到 維也納 人對咖啡的熱衷如此之甚,竟絲毫不亞於他們對音樂的熱衷。它們的咖啡文化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 巴黎 左岸的咖啡文化併列為歐陸兩大咖啡文化。
作為最能代表 奧地利 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書中為 維也納 的咖啡館有過這樣一句描寫:“使我們瞭解一切新鮮事物的最好的教育場所,始終是咖啡館。”雖然茨威格的一生,在 奧地利 度過的歲月並不算長,但他對 維也納 咖啡館的情有獨鐘是顯而易見的。他告訴我們那個時代 維也納 咖啡館的美好模樣:“它實際上是一種只要花一杯咖啡錢人人都可以進去的民主俱樂部。每一位顧客只要花上這麼一點錢就可以在裡面坐上幾小時,可以在裡面討論、寫作、玩牌、閱讀自己的郵件,而最主要的是可以在裡面免費閱讀無數的報刊。”
可以想象那個年代 維也納 咖啡館里的氣氛,每天接待眾多如今聞名於世的畫家、音樂家、作家、演員、舞者,和後來成為偉人的革命者。眾人在咖啡館里相會、討論或爭論,一些聚會甚至會持續到凌晨。如果穿越回到那時 維也納 ,我哪裡也不去,就安靜的坐在咖啡館最角落的位置,拿起一份看不懂的 德文 報紙擋住臉,暗中觀察當時根本不知世界政局會如何變幻的他們,在咖啡館里為了“被貶低的尼采”爭的面紅耳赤;或許還會看到兩位建築師發生的口角,其中一位指著加了奶油的咖啡對另一位說,“我和你之間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愛喝這款咖啡!”
百年曆史悄然遠逝,當年相聚的大師們留下生平軼事與赫赫名聲,軀體卻早已灰飛煙滅,而當年那些咖啡館經歷戰亂與災禍,依然佇立於 維也納 街頭,無聲無息的講述著歷史。雖然那個年代的咖啡館氣氛早已被世界各地旅人的追捧所替代,但仍有一些“頑固”的老人,靜靜的坐在紛至沓來的游人中,一杯咖啡,一道甜品,心無旁騖的看著手中的讀物,“消耗”著人生。 我一直認為,美食是藝術的一條分支。在 維也納 ,咖啡絕對屬於藝術的一部分。握住黃銅門把手,推開那扇歷史悠久的大門,充滿時代氣息的一切展現在眼前:精美絕倫的穹頂,璀璨奪目的水晶吊燈,頗有來頭的木製傢具, 大理 石柱 與桌面,紅絲絨沙發與白色蕾絲紗幔……頭髮花白的老先生穿著白襯衣黑馬甲,頸上繫著蝴蝶領結,手中托著的鋥亮銀盤上,穩穩的放著香氣四溢的咖啡、方糖和一小杯 白水 的。誰又能否認這完美至極的一切,不如莫扎特的鋼琴曲一般動人心魄呢?
當你落座下來翻看menu會發現, 維也納 流行的咖啡,款式與名稱都相對地域化,再加上有些菜單 德文 與英文混寫,剛看到或許會有些茫然。但仔細看,每款咖啡下麵都會有一排纖細的英文註解。
維也納 的咖啡單通常都會分為兩類。一類普通咖啡, 比如 latte和 奧地利 國飲melange(類似cappuccino)。另一類是coffee specialities,這些就是 維也納 人偏愛的花式咖啡,要麼頂著厚重奶油,要麼添加不同口味的酒精,再撒點諸如橙皮絲之類的小裝飾。 比如 一款叫做Einsp?nner的咖啡,中文叫“單駕馬車”。當年奧匈帝國的馬車夫們為了在冷天喝上熱咖啡,往咖啡頂上註入大量奶油,使咖啡不至於很快冷卻,且一手駕車一手持杯,咖啡也不容易灑出來。據說裡面還加了朗姆酒,這應該算是酒駕吧?
作為咖啡館收集者,如同別的旅人執著於著名景點,每次去到某地,我都會收羅一下當地知名的咖啡館,去點杯咖啡嘗款甜品,消磨一些旅途中的寶貴時間。我像個好奇又貪心的小孩,每天換一家咖啡廳,輪番把 奧地利 經典的咖啡與甜品試了一遍。
以下我去過的這幾家咖啡館,是我擇選出來歷史悠久最負盛名的咖啡館。但凡你能叫出名的 奧地利 的文人墨客藝術大拿,幾乎都在這些咖啡館里相聚過。一想到這個我就興奮,完全無法剋服與他們在不同時代身處同一時空的情結。如果你去到 維也納 ,在這五家咖啡館里選一家,絕對錯不了。這些咖啡館同時也是提供正餐的餐廳。
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1876年開業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沒想到這句流行於咖啡文化里的經典slogan,竟然源於 維也納 ,我本以為它來自 意大利 或者 巴黎 。 維也納 詩人Peter Altenburg,當年長期泡在中央咖啡館里寫作,甚至一度將收信地址改成了咖啡館地址,這句話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其中提到的咖啡館,正是指中央咖啡館。作為詩人,Peter Altenburg或許並沒有傳世佳作,但時至今日,當你踏入中央咖啡館,就會看到入口處蛋糕櫥櫃邊有一個真人比例的光頭鬍子大叔塑像坐在一張咖啡桌旁。這是中央咖啡館為了紀念他,為其保留的專屬座位,你也可以在菜單上看到他的故事。
曾流連於中央咖啡館的音樂家、文學家、政治家,那可真是個個都享譽世界。列寧、斯 大林 、茨威格、佛洛依德、小約翰施特 勞斯 ……(我看到一些資料,其中不乏旅行家、旅行網站提供的咨詢,裡面寫到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曾流連於此。1876年中央咖啡館開業時,這三人都早已入土為安了。)
“每隔一張Thonet椅就坐著一位天才詩人、一個社會主義者,或者一個終身貴族、一位十二音列作曲家,或者至少有一個精神分析家。每份打開的報紙後藏著一個野心家,每場爭執後藏著一個文學的果實,每杯乳酪奶油後藏著一個人生哲學。”
我11點半之前來到這裡吃午餐,巧遇了一個無人候位的時刻。入內剛坐下,門外便排起了長隊。點了一杯 奧地利 最常見的咖啡Melange,4.7歐,類似於cappuccino,頂上有蓬鬆奶泡。兩道主菜兩杯咖啡,50歐左右。 博物館咖啡廳 Café Museum1899年開業
論其知名度,這個咖啡廳似乎不應該排列在第二位,但它有我非常感興趣的元素,建築與裝飾。它由 奧地利 建築師Adolf Loos設計,這個Loos提出過建築界一個非常知名且極具爭議的理念——“裝飾即罪惡”。那麼可想而知他的設計當然是偏向簡朴實用,他摒棄大眾習慣的豪華風格來設計Café Museum,掀起了當時咖啡館設計界的革命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期間他使用了一個木匠設計的椅子,這個木匠叫做Michael Thonet。Thonet本是 德國 人,在家鄉無人賞識他的設計,於是瀕臨破產年近半百的他攜家帶口前往 維也納 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幸運的被王室相中,接到大量訂單。讓他一發不可收拾的開始發家致富的一生。還是這把Adolf Loos在Café Museum里用到的椅子。但凡對傢具有所留意的朋友,我相信你們一定見過Thonet這把14號椅。
14號椅可謂傢具史上最經典的設計之一,通過高溫高壓將木材變得有彈性,再固定出彎曲的形狀,Thonet正是這種bentwood chairs的祖師爺。最先進的是,早在那個年代,Thonet就採用了類似現在宜家的組裝式裝配,輕鬆拆分,平板運輸。這極大的降低了成本,14號椅理所當然的從 維也納 開始風靡 歐洲 乃至全球。當年很多咖啡館都紛紛換上了14號椅,所以它又有名字叫做“ 維也納 咖啡椅”。
後來出現的很多彎曲木椅的款式都是Thonet設計的變種或模仿。現在Thonet總部在 德國 一個風景如畫的小鎮,從那裡銷往世界各地。前幾天跟朋友談到這把椅子,很巧,他的朋友代理這個品牌,他向朋友購買了兩把。我詢問了下價格,一把椅子的價格大概在接近一萬左右,震驚。國內盜版不到一千。 Café Museum離我住的地方幾分鐘路程,位置剛好在 維也納 分離派附近,自然光顧的分離派代表人物就會多一些。 比如 奧地利 國寶級的三位大師,畫家克林姆特,席勒和建築大師奧托·瓦格納。可惜今天的Café Museum早已改頭換面,當年thonet的椅子早沒了蹤跡。 我來過兩次,價格跟國內咖啡廳不相上下,咖啡5歐左右。第一次是某天的brunch,點了茜茜公主丈夫約瑟夫皇帝最愛的蛋糕Gugelhupf,像帽子一樣的形狀,切片開來,內側有 大理 石紋。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如今的 維也納 有十個美麗的女子
其中一個,死神都會伏在她的肩上哭泣
那裡有個大廳,一共裝了九百扇窗
還有棵 大樹 ,鴿子們在樹上安息
從清晨撕裂的碎片,懸掛於佛洛斯特畫廊
……
我將與你在 維也納 共舞
我會偽裝成一條河流
風信子凌亂的散落在我肩上
我親吻你大腿上的露珠
把靈魂埋進一本剪貼簿
和裡面的照片與青苔在一起……
這首歌曲放在 維也納 這個篇章,顯得略非主流。它並不是 維也納 的代表作,但Leonard Cohen卻是我的摯愛。 清晨七點,在老頭性感至極的煙酒嗓和沙赫咖啡的醇濃郁香氣中,我蜷在電腦前敲打現在你們看到的文字。聽著老頭嘶啞的嗓音,仿佛這個已經遠離人世的靈魂正站在我身後,伏在我肩邊,靠近我的耳朵娓娓道來。這讓想起我的摯愛,和與他失之交臂的人生,以及那些消逝與未遂的旅程… 關於 維也納 ,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提煉出它的Title——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對大部分人而言,這個“音樂之都”的意義不過是讀書時音樂課堂上認識的諸如莫扎特、貝多芬、海頓這些信手拈來卻不甚瞭解的 維也納 古典樂派音樂家的名字。我也只是個浮光掠影沾染過古典樂的人,對它毫無執念,所以在過去的行程中,從未將 維也納 列入計劃。甚至有次走到了 捷克 的 克魯姆洛夫 小鎮,離它只有三小時車程,一步之遙也未曾動心南下去看看。
這一次應 維也納 旅游局邀請前往,身臨其境才知道, 維也納 對於旅行者而言,引人入勝的全然不只音樂。建築、繪畫、美景、美食,咖啡文化和熱情而優雅的人們, 維也納 的一切都跟它曾孕育出的偉大樂章一般讓人著迷。我能肯定的告訴大家, 維也納 是個非常優質的旅游城市,它列位2016年全球最宜居城市之首是不無道理的。如果你前往 中東 歐,一定不要錯過它。
在 歐洲 ,幾乎沒有一座城市有像 維也納 這樣熱衷於文化生活。正因為哈布斯堡皇朝的 奧地利 幾個世紀以來既無政治野心又無軍事行動,從而顯得特別繁 榮昌 盛,所以那種國家的自豪感也就最強烈地表現在追求藝術的卓越地位上。奧匈帝國的繁 榮昌 盛,使得 維也納 長久以來一直是 歐洲 的文化中心。生活在 維也納 的人,無論民族信仰,不管是貧是富,都熱愛著藝術。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如此描述到:
在所謂上流社會裡,一個沒有藝術感和不崇尚禮儀的 維也納 人是不可想象的。不過,縱然在下層社會,一個最貧窮的人也具有某種對美的本能要求,這是那種自然景色和人生物樂趣對他的生活熏陶所致。如果住在 維也納 的人沒有那樣一種對文化的熱愛,沒有那樣一種對安逸舒適生活的享受意識和審美意識,那麼他就不是真正的 維也納 人。
作為稱霸 歐洲 幾百年的哈布斯王朝的心臟,今日的 維也納 早已從列強的不可一世中退隱為沉浸藝術的與世無爭,但在它的開放與熱情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奧匈帝國時代遺留下的驕傲與優雅,說他們是“法 蘭西 化的德意志人”再妥帖不過了。 維也納 的確很像 巴黎 ,但我認為它是一個被濃縮得更為精緻的 巴黎 。
攻略寫得粗糙,因為旅行至今,每篇游記都會反覆講這些內容,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如果大家有疑問,可以上我微博問我,我的ID:Desperado安瀾。
簽證
我是 法國 簽證三年往返,理論上三年內去 申根 國不用辦簽證。但之前都是規規矩矩落地簽證國,這次實際操作了一次拿法簽過別國海關。很順利, 奧地利 海關沒找什麼麻煩。
機票
卡塔爾 航空, 重慶 與 維也納 往返,經 多哈 轉機,價格5404RMB。我對 卡塔爾 航空一直比較滿意, 多哈 機場各方麵條件都不錯。每次去 多哈 轉機我的固定項目都是喝杯咖啡,然後找著名的大熊拍照簽個到。
住宿
民宿。在自己能夠承受的價格範圍內選一家地理位置和裝修風格符合要求的住宿,這個好像沒什麼值得談論的。我基本是定離景點比較近的住宿,且會考慮裝修風格的整體協調性。這一次 維也納 的住宿定得非常好,當地人也稱贊了我。
通訊
我不喜歡漫游寶,帶著麻煩,信號一般。我是直接換 歐洲 多國通用的當地手機卡。可以提前網購,也可以到達機場購買。記得帶卡針。我忘帶卡針,落地又急需聯繫接機的工作人員,找了半天,最後機場商店一好心人從抽屜里翻了根回形針給我,之後我拿著這根回形針跟寶貝一樣把它里三層外三層裹起來收起來。
交通
到達機場, 維也納 旅游局貼心的安排了司機接機,還提前畫了示意圖標明位置。行程結束返回機場是從 佈達佩斯 乘坐大巴前往,所以我沒有經歷 維也納 機場往返市區的公共交通,但我能肯定的是, 維也納 的公共交通非常方便,沒有任何難度。但在 維也納 google maps不好用,它只提供部分公共交通的信息,所以只靠它是不行的,需要使用 奧地利 國鐵的APP,叫做OBB Scotty。
語言
奧地利 的官方語言是德語,但在 維也納 我遇到的所有人都會講英文。 咖啡文化及推薦咖啡廳
三百年多年前, 土耳其 人未能占領 維也納 ,落敗撤離時留下的咖啡豆卻代替他們的進攻占領了 維也納 人的生活。我從未料想到 維也納 人對咖啡的熱衷如此之甚,竟絲毫不亞於他們對音樂的熱衷。它們的咖啡文化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 巴黎 左岸的咖啡文化併列為歐陸兩大咖啡文化。
作為最能代表 奧地利 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書中為 維也納 的咖啡館有過這樣一句描寫:“使我們瞭解一切新鮮事物的最好的教育場所,始終是咖啡館。”雖然茨威格的一生,在 奧地利 度過的歲月並不算長,但他對 維也納 咖啡館的情有獨鐘是顯而易見的。他告訴我們那個時代 維也納 咖啡館的美好模樣:“它實際上是一種只要花一杯咖啡錢人人都可以進去的民主俱樂部。每一位顧客只要花上這麼一點錢就可以在裡面坐上幾小時,可以在裡面討論、寫作、玩牌、閱讀自己的郵件,而最主要的是可以在裡面免費閱讀無數的報刊。”
可以想象那個年代 維也納 咖啡館里的氣氛,每天接待眾多如今聞名於世的畫家、音樂家、作家、演員、舞者,和後來成為偉人的革命者。眾人在咖啡館里相會、討論或爭論,一些聚會甚至會持續到凌晨。如果穿越回到那時 維也納 ,我哪裡也不去,就安靜的坐在咖啡館最角落的位置,拿起一份看不懂的 德文 報紙擋住臉,暗中觀察當時根本不知世界政局會如何變幻的他們,在咖啡館里為了“被貶低的尼采”爭的面紅耳赤;或許還會看到兩位建築師發生的口角,其中一位指著加了奶油的咖啡對另一位說,“我和你之間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愛喝這款咖啡!”
百年曆史悄然遠逝,當年相聚的大師們留下生平軼事與赫赫名聲,軀體卻早已灰飛煙滅,而當年那些咖啡館經歷戰亂與災禍,依然佇立於 維也納 街頭,無聲無息的講述著歷史。雖然那個年代的咖啡館氣氛早已被世界各地旅人的追捧所替代,但仍有一些“頑固”的老人,靜靜的坐在紛至沓來的游人中,一杯咖啡,一道甜品,心無旁騖的看著手中的讀物,“消耗”著人生。 我一直認為,美食是藝術的一條分支。在 維也納 ,咖啡絕對屬於藝術的一部分。握住黃銅門把手,推開那扇歷史悠久的大門,充滿時代氣息的一切展現在眼前:精美絕倫的穹頂,璀璨奪目的水晶吊燈,頗有來頭的木製傢具, 大理 石柱 與桌面,紅絲絨沙發與白色蕾絲紗幔……頭髮花白的老先生穿著白襯衣黑馬甲,頸上繫著蝴蝶領結,手中托著的鋥亮銀盤上,穩穩的放著香氣四溢的咖啡、方糖和一小杯 白水 的。誰又能否認這完美至極的一切,不如莫扎特的鋼琴曲一般動人心魄呢?
當你落座下來翻看menu會發現, 維也納 流行的咖啡,款式與名稱都相對地域化,再加上有些菜單 德文 與英文混寫,剛看到或許會有些茫然。但仔細看,每款咖啡下麵都會有一排纖細的英文註解。
維也納 的咖啡單通常都會分為兩類。一類普通咖啡, 比如 latte和 奧地利 國飲melange(類似cappuccino)。另一類是coffee specialities,這些就是 維也納 人偏愛的花式咖啡,要麼頂著厚重奶油,要麼添加不同口味的酒精,再撒點諸如橙皮絲之類的小裝飾。 比如 一款叫做Einsp?nner的咖啡,中文叫“單駕馬車”。當年奧匈帝國的馬車夫們為了在冷天喝上熱咖啡,往咖啡頂上註入大量奶油,使咖啡不至於很快冷卻,且一手駕車一手持杯,咖啡也不容易灑出來。據說裡面還加了朗姆酒,這應該算是酒駕吧?
作為咖啡館收集者,如同別的旅人執著於著名景點,每次去到某地,我都會收羅一下當地知名的咖啡館,去點杯咖啡嘗款甜品,消磨一些旅途中的寶貴時間。我像個好奇又貪心的小孩,每天換一家咖啡廳,輪番把 奧地利 經典的咖啡與甜品試了一遍。
以下我去過的這幾家咖啡館,是我擇選出來歷史悠久最負盛名的咖啡館。但凡你能叫出名的 奧地利 的文人墨客藝術大拿,幾乎都在這些咖啡館里相聚過。一想到這個我就興奮,完全無法剋服與他們在不同時代身處同一時空的情結。如果你去到 維也納 ,在這五家咖啡館里選一家,絕對錯不了。這些咖啡館同時也是提供正餐的餐廳。
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1876年開業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沒想到這句流行於咖啡文化里的經典slogan,竟然源於 維也納 ,我本以為它來自 意大利 或者 巴黎 。 維也納 詩人Peter Altenburg,當年長期泡在中央咖啡館里寫作,甚至一度將收信地址改成了咖啡館地址,這句話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其中提到的咖啡館,正是指中央咖啡館。作為詩人,Peter Altenburg或許並沒有傳世佳作,但時至今日,當你踏入中央咖啡館,就會看到入口處蛋糕櫥櫃邊有一個真人比例的光頭鬍子大叔塑像坐在一張咖啡桌旁。這是中央咖啡館為了紀念他,為其保留的專屬座位,你也可以在菜單上看到他的故事。
曾流連於中央咖啡館的音樂家、文學家、政治家,那可真是個個都享譽世界。列寧、斯 大林 、茨威格、佛洛依德、小約翰施特 勞斯 ……(我看到一些資料,其中不乏旅行家、旅行網站提供的咨詢,裡面寫到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曾流連於此。1876年中央咖啡館開業時,這三人都早已入土為安了。)
“每隔一張Thonet椅就坐著一位天才詩人、一個社會主義者,或者一個終身貴族、一位十二音列作曲家,或者至少有一個精神分析家。每份打開的報紙後藏著一個野心家,每場爭執後藏著一個文學的果實,每杯乳酪奶油後藏著一個人生哲學。”
我11點半之前來到這裡吃午餐,巧遇了一個無人候位的時刻。入內剛坐下,門外便排起了長隊。點了一杯 奧地利 最常見的咖啡Melange,4.7歐,類似於cappuccino,頂上有蓬鬆奶泡。兩道主菜兩杯咖啡,50歐左右。 博物館咖啡廳 Café Museum1899年開業
論其知名度,這個咖啡廳似乎不應該排列在第二位,但它有我非常感興趣的元素,建築與裝飾。它由 奧地利 建築師Adolf Loos設計,這個Loos提出過建築界一個非常知名且極具爭議的理念——“裝飾即罪惡”。那麼可想而知他的設計當然是偏向簡朴實用,他摒棄大眾習慣的豪華風格來設計Café Museum,掀起了當時咖啡館設計界的革命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期間他使用了一個木匠設計的椅子,這個木匠叫做Michael Thonet。Thonet本是 德國 人,在家鄉無人賞識他的設計,於是瀕臨破產年近半百的他攜家帶口前往 維也納 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幸運的被王室相中,接到大量訂單。讓他一發不可收拾的開始發家致富的一生。還是這把Adolf Loos在Café Museum里用到的椅子。但凡對傢具有所留意的朋友,我相信你們一定見過Thonet這把14號椅。
14號椅可謂傢具史上最經典的設計之一,通過高溫高壓將木材變得有彈性,再固定出彎曲的形狀,Thonet正是這種bentwood chairs的祖師爺。最先進的是,早在那個年代,Thonet就採用了類似現在宜家的組裝式裝配,輕鬆拆分,平板運輸。這極大的降低了成本,14號椅理所當然的從 維也納 開始風靡 歐洲 乃至全球。當年很多咖啡館都紛紛換上了14號椅,所以它又有名字叫做“ 維也納 咖啡椅”。
後來出現的很多彎曲木椅的款式都是Thonet設計的變種或模仿。現在Thonet總部在 德國 一個風景如畫的小鎮,從那裡銷往世界各地。前幾天跟朋友談到這把椅子,很巧,他的朋友代理這個品牌,他向朋友購買了兩把。我詢問了下價格,一把椅子的價格大概在接近一萬左右,震驚。國內盜版不到一千。 Café Museum離我住的地方幾分鐘路程,位置剛好在 維也納 分離派附近,自然光顧的分離派代表人物就會多一些。 比如 奧地利 國寶級的三位大師,畫家克林姆特,席勒和建築大師奧托·瓦格納。可惜今天的Café Museum早已改頭換面,當年thonet的椅子早沒了蹤跡。 我來過兩次,價格跟國內咖啡廳不相上下,咖啡5歐左右。第一次是某天的brunch,點了茜茜公主丈夫約瑟夫皇帝最愛的蛋糕Gugelhupf,像帽子一樣的形狀,切片開來,內側有 大理 石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