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英國:靈魂在鄉村找到歸宿
↑Marine Court Hotel ↑Marine Court Hotel ↑Marine Court Hotel ↑Marine Court Hotel 酒店旁邊這個碉堡大概是個古建築,英文看不太懂,只看到最早的年份數字是1672年。 ↑Marine Court Hotel ↑Marine Court Hotel ↑Marine Court Hotel ↑Marine Court Hotel 大海啊大海。。。離我們這麼近。。。那麼安逸。。。娜美蔚藍。。。 ↑Marine Court Hotel ↑Marine Court Hotel ↑Marine Court Hotel 陽光還是很刺激的。 用完早餐後,我們去 貝爾法斯特 參觀,然後就要往 愛爾蘭 共和 國的首都 都柏林 去了。
首先我們來到了 貝爾法斯特 市政廳。
【 貝爾法斯特 市政廳】,位於 北愛爾蘭 貝爾法斯特 市中心的登戈爾廣場。興建於1898-1906年,建築師Alfred Brumwell Thomas,耗資£369,000,來自於煤氣產業的利潤,是 貝爾法斯特 工業革命取得 成功 的見證。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這棟採用 波特蘭 石石灰岩的建築物,其外觀為巴 洛克 復興風格,四角都有塔樓,中心是一個53米的綠色穹頂,控制了市中心的天際線。被稱為文藝復興樣式的傑作。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大廳前面的 維多利亞 女王雕像典雅莊嚴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據說 維多利亞 女王個子很矮,只有1.5米左右,長得也不太好看,這裡已經把她拔高過了。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 市政廳最引人註目的則是“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 北愛爾蘭 的著名勇士馬真 尼斯 的紀念碑
往 愛爾蘭 去的路上,我們順路參觀了 和平 牆。
【 和平 牆】實際上就是隔離牆,是因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混居,爭鬥不止,所以才架起了高高的隔離牆。分處各居民區內,一些是磚築,一些是隔離板加鐵絲網,三四米高,最長幾公里。高牆能擋住雙方互擲的不少石塊、酒瓶或汽油彈。
和平 牆的由來:
自1937年 北愛爾蘭 6郡選擇留在英聯邦之後, 貝爾法斯特 就衝突不斷。在1969年到1998年動蕩的30年裡,從 英國 來的移民信奉的是新教,而當地人信奉的是天主教,同時在 北愛爾蘭 去留問題上又存在分歧,因此教派衝突不斷,有人因此而失去了性命。政府為了緩解矛盾,在城市中設立了許多“隔離牆”,目前市內還保留有99處這樣的隔離牆,正在成為人們發泄情緒的“塗鴉牆”。也算是一個城市中的一大“奇觀”了。直到1994年天主教派 愛爾蘭 共和 軍宣傳停火。1998年雙方簽訂了“停火協議”, 貝爾法斯特 的居民才算得到了安寧。女王大學的學生們才得以可以靜下心來好好讀書。 ↑和平牆 當地新教徒與天主教徒數十年的衝突中,牆上的壁畫成為雙方宣泄仇恨、贏取同情的另一戰場。 ↑和平牆 ↑和平牆 上世紀60年代起,兩派爆發武裝衝突,“血腥星期五”“炸彈襲擊”“絕食抗議”讓北愛一度吸引全球關註。為減少 大城 市居住區內教派衝突, 英國 軍隊1969年開始在 貝爾法斯特 建造隔離牆。
停止衝突相對容易,實現和解難。重建信任也許需要幾代人。 ↑和平牆 在這裡塗鴉無罪,呵呵噠。。。 ↑和平牆 ↑和平牆 ↑和平牆 ↑和平牆 整個 歐洲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的宗教理念早已有之,北愛天主教徒與新教徒衝突可以看作全歐教派衝突一例。
教派只是最容易識別的“標簽”,衝突背後則是對 英國 殖民北愛的態度。歷史上, 英格蘭 視 愛爾蘭 島為“卧榻之側”,數次出兵占領,從16世紀起鼓勵新教徒從 英格蘭 向 愛爾蘭 島遷徙,建立種植園。 愛爾蘭 島原住 民和 信奉天主教的諾曼人在殖民浪潮中被沒收財產,失去各種權利。
數百年經濟 和政 治權利紛爭中, 北愛爾蘭 人附著的各種標簽最終歸於“天主教徒”或“新教徒”二元身份體系,以宗教衝突形式出現。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一些北愛人,同樣因為出身而納入其中,歸屬某一個陣營。歷史敘述、政治需要和現實利益因而凝結在一起。 ↑和平牆
首先我們來到了 貝爾法斯特 市政廳。
【 貝爾法斯特 市政廳】,位於 北愛爾蘭 貝爾法斯特 市中心的登戈爾廣場。興建於1898-1906年,建築師Alfred Brumwell Thomas,耗資£369,000,來自於煤氣產業的利潤,是 貝爾法斯特 工業革命取得 成功 的見證。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這棟採用 波特蘭 石石灰岩的建築物,其外觀為巴 洛克 復興風格,四角都有塔樓,中心是一個53米的綠色穹頂,控制了市中心的天際線。被稱為文藝復興樣式的傑作。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大廳前面的 維多利亞 女王雕像典雅莊嚴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據說 維多利亞 女王個子很矮,只有1.5米左右,長得也不太好看,這裡已經把她拔高過了。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貝爾法斯特 市政廳最引人註目的則是“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 北愛爾蘭 的著名勇士馬真 尼斯 的紀念碑
往 愛爾蘭 去的路上,我們順路參觀了 和平 牆。
【 和平 牆】實際上就是隔離牆,是因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混居,爭鬥不止,所以才架起了高高的隔離牆。分處各居民區內,一些是磚築,一些是隔離板加鐵絲網,三四米高,最長幾公里。高牆能擋住雙方互擲的不少石塊、酒瓶或汽油彈。
和平 牆的由來:
自1937年 北愛爾蘭 6郡選擇留在英聯邦之後, 貝爾法斯特 就衝突不斷。在1969年到1998年動蕩的30年裡,從 英國 來的移民信奉的是新教,而當地人信奉的是天主教,同時在 北愛爾蘭 去留問題上又存在分歧,因此教派衝突不斷,有人因此而失去了性命。政府為了緩解矛盾,在城市中設立了許多“隔離牆”,目前市內還保留有99處這樣的隔離牆,正在成為人們發泄情緒的“塗鴉牆”。也算是一個城市中的一大“奇觀”了。直到1994年天主教派 愛爾蘭 共和 軍宣傳停火。1998年雙方簽訂了“停火協議”, 貝爾法斯特 的居民才算得到了安寧。女王大學的學生們才得以可以靜下心來好好讀書。 ↑和平牆 當地新教徒與天主教徒數十年的衝突中,牆上的壁畫成為雙方宣泄仇恨、贏取同情的另一戰場。 ↑和平牆 ↑和平牆 上世紀60年代起,兩派爆發武裝衝突,“血腥星期五”“炸彈襲擊”“絕食抗議”讓北愛一度吸引全球關註。為減少 大城 市居住區內教派衝突, 英國 軍隊1969年開始在 貝爾法斯特 建造隔離牆。
停止衝突相對容易,實現和解難。重建信任也許需要幾代人。 ↑和平牆 在這裡塗鴉無罪,呵呵噠。。。 ↑和平牆 ↑和平牆 ↑和平牆 ↑和平牆 整個 歐洲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的宗教理念早已有之,北愛天主教徒與新教徒衝突可以看作全歐教派衝突一例。
教派只是最容易識別的“標簽”,衝突背後則是對 英國 殖民北愛的態度。歷史上, 英格蘭 視 愛爾蘭 島為“卧榻之側”,數次出兵占領,從16世紀起鼓勵新教徒從 英格蘭 向 愛爾蘭 島遷徙,建立種植園。 愛爾蘭 島原住 民和 信奉天主教的諾曼人在殖民浪潮中被沒收財產,失去各種權利。
數百年經濟 和政 治權利紛爭中, 北愛爾蘭 人附著的各種標簽最終歸於“天主教徒”或“新教徒”二元身份體系,以宗教衝突形式出現。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一些北愛人,同樣因為出身而納入其中,歸屬某一個陣營。歷史敘述、政治需要和現實利益因而凝結在一起。 ↑和平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