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邊疆旅行記-麥哲倫和比格爾海峽
考古學家在洞穴里發現了米勒東、劍齒虎、長頸駝、南美野馬等諸多一萬年前滅絕動物的化石。它們的消亡的原因眾說紛紜,氣候突變、火山爆發、人類抵達,亦或兼而有之。 巴塔哥尼亞 從來不缺乏神秘,這隻是其中之一。 三、納瓦里諾島1826-1836年間, 英國 海軍部組織了人類歷史上對 巴塔哥尼亞 的首次地理、水文、原住 民和 動植物綜合考察。帕克·金和菲茨羅伊率領的遠征隊艱苦卓絕的工作彌補了地圖上的空白,並留下了比格爾海峽、納瓦里諾島、 皮克頓 島等沿用至今的名字。隊伍中,有一位年輕人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比格爾海峽之旅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決定了我未來的事業。”他叫作查爾斯· 達爾文 。 南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航空替代公路成為交通主要方式模式。由於點對點客流少、航程短,地區支線航空, 比如 挪威 威德羅航空, 美國 白令航空和 智利 DAP航空的飛機型號和服務流程也相對特別。前往納瓦里諾島,我就體驗了下英宇航在上世紀70年代設計的BAE 146,這款100座的中短程民用飛機史無前例的配置了四個發動機,在古董飛機中堪稱經典。 除了航班,納瓦里諾島首府 威廉斯港 的軍民兩用機場也相當有特點。在這裡不光可以近距離欣賞 智利 海軍的C130運輸機,安檢、登機牌、行李貼簽這一系列標準流程也全免。用酒店經理康斯坦奇的話說“當地人認為這些程序完全沒有必要”,在這種隨意而略顯混亂的狀態中,我抵達了世界最南城市: 威廉斯港 。 (一)威廉斯港20世紀上半葉,人們在納瓦里諾島及附近的小島上散居。以 巴塔哥尼亞 的氣候來看,那無疑是艱苦的日子。1953年, 智利 海軍興建 威廉斯港 改變了這一切。它像一個巨大的磁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移民放棄原先的住所,來到這裡。小鎮兩千居民中,軍人、公務員及其親屬占到一半。海軍碼頭附近,博物館、教堂、廣場等標配一應俱全。為紀念當年開拓者,島上至今保留著門牌號“001”的首棟建築和首批登島使用的木製大篷車。 3月17日是屬於全世界 愛爾蘭 人的帕特裡克節,也包括 智利 的 愛爾蘭 移民,國父奧·希 金斯 。19世紀初 成功 領導驅逐 西班牙 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後,他就任 智利 最高執政官,一手塑造了今天南美這個最具活力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即使在 威廉斯港 這樣的偏遠小鎮,海軍和市政廣場上仍安放著他的半身銅像。 和 蓬塔阿雷納斯 、 烏斯懷亞 不同, 威廉斯港 的旅游業處於起步階段,島上普通居民的生活仍主要依靠捕魚、捕蟹和畜牧等傳統產業。每天一班往返 蓬塔阿雷納斯 的航班和往返 烏斯懷亞 的渡輪,再加上每周一班往返 蓬塔阿雷納斯 的渡輪,就是小島對外聯繫的全部。交通不便一方面導致物價昂貴,稱上一公斤鱷梨、西瓜,分別需要45和20人民幣;另一方面,汽車以外任何設備的維修都需要托運回 蓬塔阿雷納斯 ,頗費周章。民用碼頭附近報廢的漁船、卡車隨處可見,儼然機械博物館。 菲茨羅伊考察工作結束後兩年。《 紐約 先驅報》上用令人鼓舞的大標題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
“天狼星號蒸汽船從 愛爾蘭 科克 港起航,經過17天的航行終於到達 紐約 了。蒸汽動力的新時代到來了。廣闊的大西洋上終於架起了橋梁,時間與空間湮滅了。”
風帆聲淹沒在蒸汽輪船的號角聲中,也象徵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結束,但那些口口稱頌的傳奇並未被遺忘。每當夏季到來, 威廉斯港 都停靠著不少帆船游艇,他們在等待時機前往朝覲水中心中的聖地“合恩角”。 (二)Ukika社區1855年,居住在比格爾海峽附近的Yaghan印第安人口估算為3000人。僅僅半個世紀後,這個數字就下降到130人。目前,絕大部分已混血的Yaghan印第安人聚居在 威廉斯港 附近的Ukika社區。其中就有世界上唯一一位還能講Yaghan語、年逾九旬的“純Yaghan印第安人”Cristina。這是一個瀕臨消亡的文明。社區里小舟上廢棄的模特造型與廣場上的木板雕刻輝映,安放著這群曾激浪比格爾海峽的印第安人的記憶。 沿著Ukika社區旁的木製棧道上坡,我站在那頗具民族特色的觀景台前欣賞海峽落日,竟忘了時間。一個勃涅日列夫模樣的老伯在我身邊停下車,搭載一程後,他又聯繫其他人把我送回酒店。 奧地利 傳教士馬丁·古辛德根據他的親身經歷,在《 火地島 印第安人》一書中記錄了印第安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導,那是當今社會或者說人類幾千年以來普遍提倡的美德。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最後一句:“你不是被逼著這麼做,而是發自內心”。
“天狼星號蒸汽船從 愛爾蘭 科克 港起航,經過17天的航行終於到達 紐約 了。蒸汽動力的新時代到來了。廣闊的大西洋上終於架起了橋梁,時間與空間湮滅了。”
風帆聲淹沒在蒸汽輪船的號角聲中,也象徵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結束,但那些口口稱頌的傳奇並未被遺忘。每當夏季到來, 威廉斯港 都停靠著不少帆船游艇,他們在等待時機前往朝覲水中心中的聖地“合恩角”。 (二)Ukika社區1855年,居住在比格爾海峽附近的Yaghan印第安人口估算為3000人。僅僅半個世紀後,這個數字就下降到130人。目前,絕大部分已混血的Yaghan印第安人聚居在 威廉斯港 附近的Ukika社區。其中就有世界上唯一一位還能講Yaghan語、年逾九旬的“純Yaghan印第安人”Cristina。這是一個瀕臨消亡的文明。社區里小舟上廢棄的模特造型與廣場上的木板雕刻輝映,安放著這群曾激浪比格爾海峽的印第安人的記憶。 沿著Ukika社區旁的木製棧道上坡,我站在那頗具民族特色的觀景台前欣賞海峽落日,竟忘了時間。一個勃涅日列夫模樣的老伯在我身邊停下車,搭載一程後,他又聯繫其他人把我送回酒店。 奧地利 傳教士馬丁·古辛德根據他的親身經歷,在《 火地島 印第安人》一書中記錄了印第安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導,那是當今社會或者說人類幾千年以來普遍提倡的美德。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最後一句:“你不是被逼著這麼做,而是發自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