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厚IV——重返安納布爾納(冬季ACT via Thorung La & Poon Hil)
(公路正對著道拉吉里東南山脊) (冬季 卡利 甘達基河谷的辮狀水系)
道拉吉里山脈(Dhaulagiri Himal)的形狀屬於14個8000級里比較奇葩的一個群體,它由兩條基本是相互獨立的主山脊組成,較短的那條靠近 卡利 甘達基河谷,南北走向與河谷一致,由8167主峰和圖庫切峰(Tukuche Peak,6920)領銜,我們之前在穆克提那(Muktinath,3760)看到的那一列、以及眼前的道拉吉里東南山脊,都屬於這條短山脊
另一條較長的則在位置較深的西側,這條山脊的平均海拔非常高,有點類似於安納布爾納主山脊(Annapurna Massif),彙集了一字排開的道拉吉里二三四五六峰(沒錯,就是有這麼多)、古爾加雪山(Gurja Himal,7193)、以及國內出版的地圖上唯一標註的楚倫山(Churen Himal,7385,72th),這一大堆7000級的高峰
不過由於被短山脊遮擋,常規路線上很難看見長山脊的全貌,只有在其正南側超過3000米的制高點才有可視性。長山脊與短山脊之間被米亞迪河(Myagdi Khola)分開,源頭在8167主峰北側形成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型冰鬥,被稱為隱秘之谷(Hidden Valley)。毛裡斯.赫爾佐格和路易斯.拉切納爾在1950年尋找登山路徑時曾先後翻越當普斯埡口(Dhampus Pass,5260)進入過這個區域,並且斷定以他們當時的技術和裝備,從此地攀登8167主峰是件不可能的事(而事實上,如今的道拉吉里大本營,就在隱秘之谷的南端)
(道拉吉里主峰的大金字塔攀登難度非常高) (由道拉吉里主峰與圖庫切峰領銜的短山脊,就在拉瓊村頭頂)
實際上,1950的 法國 登山隊最初的目標並非安納布爾納8091主峰,而是道拉吉里8167主峰,畢竟她就在 卡利 甘達基河谷頭頂上、峰群的最外側,實在是太醒目了,根本不必費力去尋找,一直連通到峰頂的東南山脊,在河谷主路上完全目視可見,其中存在登山路徑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在拉瓊村(Larjung,2590)附近一直能看到的道拉吉里東冰川(Dhaulagiri East Glacier)
由於路徑不明顯,道拉吉里東冰川今天已經成為了ACT上一條難度較高的支線,當年則是由赫爾佐格的搭檔、最終一起登頂安納布爾納8091主峰的路易斯.拉切納爾(Louis Lachenal)負責探索的區域。時年29歲的拉切納爾曾兩次挑戰著名的艾格北壁(North F ace of the Eiger) 成功 ,實力自然毋庸置疑。用他的原話,他探索到了大致與勃朗峰(Mont Blanc,4808)持平的高度,那還只是冰川的末梢,就發現無數的冰裂縫和冰刺擋住了去路 (仰望道拉吉里東冰川,這是一條比昆布冰瀑難度更高的路) (綿延16公里的道拉吉里東南山脊)
其實當年 法國 探險隊面臨的問題不僅是探索一個陌生的區域,更重要的是,整個西方的登山界對於喜馬拉雅登山的嚴酷性並沒有清晰的認識,仍停留在試圖用阿式輕裝速攻的思路去挑戰喜馬拉雅無處不在的冰瀑布、冰裂縫乃至是佇立在8000米死亡禁區(Death Zone)之上的金字塔。在飽受高海拔下變化無常的天氣、極端缺氧環境的折磨後,赫爾佐格一行人發現無論採用什麼方法,甚至連道拉吉里8167主峰的皮毛都摸不到
此時他們才開始意識到,攀登喜馬拉雅的最基本條件就是——一支隊伍(赫爾佐格的原話)。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沒有人有能力用阿式登山法,在短時間內挑戰兩萬五千英尺以上的高山(就算是今天,這樣的人也只是鳳毛麟角)。只有準備一支具備相當實力、並有充足後勤保障的隊伍,採用步步為營的辦法耐心逼近主峰才是正確的方式,這就是之後被廣泛運用至今的喜馬拉雅登山法 ( 卡利 甘達基河谷沿線手繪地圖,本篇所有地理坐標均可從中找到)
一位去往穆克提那朝聖的喇嘛給了探險隊建議,說這一次道拉吉里對他們而言是不吉祥的,最好到河的另一邊去尋找方向,並希望他們能一同前往穆克提那見證風火水地四大元素組成的火焰奇觀。走投無路的赫爾佐格只能接受了喇嘛的建議,不過此時他對穆克提那並沒有太多興趣,只是將希望寄托在尋找傳說中的提里措埡口(如今的美索坎 托拉 /Mesokanto La,5121),並取道前往安納布爾納北坡尋找登山線路
之後的故事我們途中都已經回顧了,儘管他們翻過了埡口來到了提里措湖(Tilitso Lake,4920),在此迎接他們的卻是平均海拔在6600米以上的大柵欄(Grande Barriere)。這一幕讓赫爾佐格認識到,馬斯揚迪河谷(Marsyangdi Khola Valley)沿線是不可能找到攀登一號峰北坡的路徑的
其實正確的路線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那就是早在4/27由探險隊中的隊醫雅克.奧多特(Jacques Oudot)到達的托洛布津埡口(Thulobugin Pass,4310),取道這個埡口可以用最短的路徑,深入到進入北大本營唯一的通路米利斯提河谷(Miristi Khola Valley,現稱尼日吉里河谷/Nilgiri Khola)上游。為了紀念這個史詩級的發現,這個埡口也被形象地稱為4月27日埡口(Pass April 27) (尼日吉里北峰/7061,左;尼日吉里中央峰/6940,右) ( 卡利 甘達基河谷沿線的公路,名為佐姆 索姆 -貝尼路)
下午3點,經過7個小時的步行我們到達了當年奧多克醫生髮現4/27埡口的位置萊特(Lete,2520)。其實所謂的萊特指的是 尼泊爾 行政區中的一個村落髮展委員會(Village Development Committee,VDCs),通常是由數個村子組成,它不僅是 卡利 甘達基河谷中最南端的2500米以上的村落,也是 木斯塘 縣境的南部邊界
我們選擇的目的地是其中的 卡洛 帕尼村(Kalopani,2530),它位於東南山脊中著名的白峰(White Peak,5261)之下的一塊平地上,地勢要比村委會所在的萊特高一點,相隔則不到10分鐘的步行距離。如前所述,此地確實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陸地相對落差最大點,確定可以同時看到道拉吉里8167和安納布爾納8091,不過現在只能是腦補。由於這裡已經屬於高海拔地區的邊緣,接近溫暖濕潤的河谷低地,午後在不斷攀升的氣溫下,附近谷底的霧氣衝上來基本上就是一種常態
坐在大概是整個ACT中設施最好的客棧院子里,眺望著被厚厚雲層籠罩著的安納布爾納8091主峰,理智告訴我今天看日落的希望已經十分渺茫。塔 卡利 族老闆過 來安 慰,說這裡的氣候就是這樣的,日落一年到頭都不會有幾次機會,但早上百分百可以看見。我確信老闆的說法,不過從這裡看安納布爾納8091主峰是坐西朝東,日落才是順光,早上會是大逆光,即使看得見,又只能進行反常規的逆光拍攝,想到這裡多少令人有些不爽 ( 法國 探險隊在1950年曾探索過的白峰)
同樣令人不爽的還有天生的麻煩製造者Zas,早上的一番苦口婆心,藥效僅僅維持了不到8小時,他又開始對每一個遇到的人抱怨Ram的無能和自己在托隆拉上的神勇表現,今天這裡並沒有其他游客,所以倒霉的人變成了附近的村民。我實在無計可施,只能曲線救國,招呼他過來讓他複述一遍之後3天的具體行程
與背夫確認行程是每天的必修課,我至少會在每天上午出發前、每天晚上晚飯後跟他們進行兩次詳細的解釋,包括當天/次日的步行時間、距離,途徑的村莊、午飯的地點,以及晚上的目的地等等細枝末節,以確保他們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體能分配。然而這一次,Zas哪怕是對著地圖,都無法把我已經重覆了無數遍的確切行程說清楚,這幾乎掐滅了我心裡僅存的最後一絲惻隱之心
I have never seen any porter who made so many troubles to me like you
(我從沒見過像你這樣給我搞出那麼多麻煩的背夫)
不知道語法對不對,反正這是原話,我開始不留情面地說一些類似的重話,甚至批評他是個偽佛教徒。Zas嬉皮笑臉地回應著我那每喝一杯酒罰你1000尼幣工資的規定,半日之前的承諾和眼淚似乎已被拋到九霄雲外,或許此刻在他的心裡,不想再繼續幹下去的念頭已經越來越難以抑制 (午餐時,老闆家的塔 卡利 族小姑娘拿我的手機自戀九連拍)
根據墨菲定律,如果產生了一種最糟糕的可能性或想法,那麼它一定會變成現實。至少以我個人的經驗,這種定律幾乎從未被打破過。站在客棧的屋頂環顧這個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一時感嘆若與人心相較,這最深的峽谷又怎麼算得上深
此時,僅有道拉吉里東南山脊的一小段還未被雲層遮蔽,那是一個只有三種顏色的世界,白色的雪、黑色的岩和藍色的天,我忽然開始毫無由來地在心中默念著那些曾經走過的5000米以上的苦寒之地,置身於彼處的那種脆弱和簡單,在這個頗顯寂寥的傍晚,是如此令人懷念 02/02/2017 Day 12卡洛 帕尼(Kalopani,2530)——塔托帕尼(Tatopani,1190)——加拉(Ghara,1700)——錫卡(Shikha,1935)
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不遠萬里,從黑暗的宇宙深處飛臨地球,這位直徑超過10公里的不速之客以超過第三宇宙速度的時速(每秒20公里),一頭扎進 墨西哥 尤卡坦半島 附近的海灣,引發了超過目前地球上所有核武器總當量1萬倍以上的毀滅性衝擊,引發的海嘯和大火席卷全球,致使包括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在內的75%的生物走向滅絕
在2016年的環球旅行中,筆者曾經造訪過這顆隕石墜落的地點,它的位置是今天 墨西哥 尤卡坦州 首府 梅里達 (Merida)及其周邊區域,現在已是一片廣袤的平原和熱帶雨林,而隕石坑則被1.1公里厚的石灰岩深埋在城市之下。作為 墨西哥 人夢想中的養老送終之所,有誰會想到這個寧靜祥和的歷史小城,曾經卻是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策源地
那次全球巨變是今天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一大前提,因為它不僅將恐龍趕下了地球之王的寶座,也使得 印度 板塊(Indian Plate)加速向歐亞板塊(Eurasian Plate)俯衝,它們用1500萬年的時間徹底封閉了古老的特提斯洋(Tethys Ocean),並沿今天的 印度 河-朗欽藏布-神山聖湖區-雅魯藏布縫合線完全閉合
在 印度 板塊的推擠、和古老的歐亞板塊的反作用力下,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隆隆升起,這座 亞洲 水塔發源的河流,幾乎養育了全球一半的人口。由於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擋住了科里奧利效應(Coriolis Effect)產生的乾燥西風環流,才使得 中國 東部不似全球其他同緯度地區那樣淪為荒漠,而變得適宜居住、甚至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經濟發達地區
在佛教哲學的世界觀里,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這便是輪迴(Samsara),而地球在用她本身的經歷不斷地證實這一點,生命如絢麗的花火一般在這個水藍色星球上循環往複,默默闡述著諸行無常、盛者必衰的鐵律。當那顆小行星向我們出發時,喜馬拉雅的命運就已然鑄就,而當喜馬拉雅的千峰萬林掙脫地表直插天際時,我們的命運或許就已經開始書寫
站在 卡洛 帕尼(Kalopani,2530)客棧的屋頂,眺望著20公裡外安納布爾納一號峰(Annapurna I,8091,10th)呈鈍角三角形的威武尖頂,心中划過的是歲月走過的萬水 千山 。我們人類總是希望長命百歲、甚至自封萬歲,然而前方的那些高聳的沉積岩石已經歷經數千萬歲,那彤紅的旗雲已經飄揚了幾十萬個世紀,但她們仍只是這個地球上的年輕人 (安納布爾納一號峰北壁) (左起,8091主峰,7705衛峰,7647牙角峰)
如果說造山運動是出自於宇宙因果律的必然,那麼造出的山是什麼樣子就是無常中的偶然。儘管不少人跟我說,她們看上去長得都一樣(這可以理解為另一種臉盲),可實際上,正如再相似的雙胞胎都會有細微的差別,世界上也沒有哪兩座山是完全一樣的,而且她們其中的大多數,都有著相當獨特的外觀和辨識度
以筆者已拍攝到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9座8000級(Eight-Thousanders)為例,幾乎每一座都頗具特色,而且其形態會隨著方位的變化,產生非常大的不同。 比如 珠峰,從正南方向的南池市場(Namche Bazar,3540)附近看,它會被巨大的洛子壁(South F ace of Lhotse)擋住,只露出南臺階(South Summit,8749)以上的峰頂,從西側偏南的 卡拉 .帕塔爾(Kala Pathar,5545)、戈克尤日(Gokyo Ri,5360)或是仁左拉(Renjo La,5417)看,又會露出南坳(South Col,7906)以上更多,若是從北側 定日 方向看,則是如端坐的佛陀般的金字塔型 (珠峰正南方向被洛子壁遮擋,2015年2月16日攝於南池) ( 卡拉 .帕塔爾方向可以看到南坡大部的登山路徑,2015年2月21日攝於 卡拉 .帕塔爾) (珠峰北坡呈一個大金字塔狀,2009年7月17日攝於絨布寺宿營地)
大多數山峰都存在這樣根據觀看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形態變化,在本篇游記中,我們至少已經看到了安納布爾納二號峰(Annapurna II,7937,16th)、喜瑪楚里(Himal Chuli,7893,18th)、和道拉吉里(Dhaulagiri,8167,7th)兩個角度以上的不同形態(明天我們將看到道拉吉里的第三種形態)。而且,必然存在一般審美觀下的、屬於這座山的最佳角度
然而在這之間,安納布爾納一號峰是個特立獨行的異類,我們曾不止一次提到,安納布爾納山脈的形態並非是一座山、或者一個峰群,而是一堵長達50公里、平均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冰雪岩牆(Annapurna Massif),主峰8091則是這堵高低突兀並不明顯的雪牆最高點,正因為如此,使得在常規線路、常規角度,都難以看到她以山峰姿態出現的樣子
而且,一堵牆的形態,使她區別於如道拉吉里這樣四面都是絕壁的突兀山峰能有四個方向的不同樣子,而僅僅指存在南北兩個大視角。南側主要是較遠的 薩朗科 (Sarangkot,1600)和較近的南大本營(ABC South,4130),看到的樣子都差不多,就是一面嘆息之牆,隱約看得見三個尖角,分別是右側的東峰(Annapurna East,8047)、中央峰(Annapurna I Central,8051)、以及左側的8091主峰,整個峰頂區域由牙角峰(Annapurna Fang,7647)一直到黑岩(Roc Noir,7485)有將近10公里,海拔皆在7500米以上,即便是乘飛機從天上看,那堵牆還是那堵牆 (從 薩朗科 亦可看到安納布爾納一號峰7500米以上的峰頂區域) (道拉吉里和圖庫切峰就在 卡洛 帕尼村頭頂)
從北側看的話更痛苦,因為根本就看不見,大部分視角都會被大柵欄(Grande Barriere)擋死,哪怕你拼了小命爬到大柵欄的頂部、甚至是提里措峰(Tilitso Peak,7134),依然會失望地發現,那堵牆還是那堵牆。當你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當年 法國 登山隊的痛苦了,他們並不是沒有辦法去登山,而是山在哪裡都找不到,若是無法找到能清晰辨認一號峰角峰形態的地點,就沒有辦法確定哪個點才是8091
與人類不同的是,大自然造物一般都會留有餘地,也就是會留下線索。對於安納布爾納一號峰而言,線索就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 卡洛 帕尼/萊特村,這裡既是常規路線上唯一一個能看到8091主峰以角峰形態、而非那堵牆的樣子出現的地點,同時也是進北坡大本營路線的起點
之所以在此能看到角峰形態,完全是基於一種視角帶來的錯覺。在 卡洛 帕尼是從正西側看一號峰北壁,而安納布爾納主山脊在這個位置,正好有一個向南拐頭的態勢,儘管幅度不大但留出了一定的角度,使得處於下降狀態的棱線與北山脊一起夾出了一個鈍角三角形的樣子,讓我們可以完全看清8091主峰的樣子,實際上那堵牆,還是那堵牆 ( 卡洛 帕尼觀景視線示意圖)
爬山容易,因為山是有坡度的,再高的山,只要沿著山坡往上走總能到頂,就是能不能找對線路的問題。但是爬沒有坡度幾乎是垂直的牆呢?關於安納布爾納一號峰的攀登難度,我在第一季就已經提及,她的攀登線路並不長,甚至是所有8000級里最短的,無論南坡還是北坡,都是直線向上,並不需要繞來繞去(不算取道黑岩/Roc Noir的Solo線路)
然而,她的死亡率卻是高得驚人,以筆者目前能查到的數據是27.8%(255登頂/71死亡),這已經是近年來大幅度下降後的數字,但依然是8000級中最高的,相當於每上去4人就要獻祭1人給這位豐收女神,恐怕沒有其他任何單一活動、疾病、事故、戰爭等等會有這麼高的死亡率。登頂人數也是所有8000級中最少的,可見,只有天才、瘋子和有巨大利益推動的商業代言人才願意冒著如此巨大的風險,去挑戰一座並沒有多少人知道的高山
大多數登山者都會選擇的北坡由於較為乾燥,而且位置是山坳深處的避風港,難度相對較低,主要威脅來自於C2到C3的大陡坡,這是個極易發生雪崩的區域。而南坡則是世界上最難逾越的絕壁之一,從海拔5800米的南冰川冰鬥開始,後半程基本就是攀一個2200米高的冰雪混合岩壁,而且其迎風坡的特性又使得極少能遇到持續穩定的天氣窗口來進行攀登 (南北壁登山線路示意,地形圖來自谷歌地球)
所以,安納布爾納一號峰幾乎從未有過像珠峰那樣在希拉里臺階(Hillary Step)排起長隊的交通堵塞,鮮見集團登山的舉動。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像 瑞士 機器烏里.斯特克(Ueli Steck)那樣,採用單人輕裝速攻的阿式攀登法,力求速戰速決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不過這麼做的前提,就是要有如烏里那樣超強的攀岩技術和死亡地帶適應性,當然,還有眾神的網開一面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一號峰很快就被強烈的散射光遮蔽,開始變得無法直視。我們並不能要求更多,因為此處還遠非終點。 卡利 甘達基河谷段的探索至此算是告一段落,儘管考慮到體力的分配並沒有很深入去走一些支線,不過沿途的情況基本摸清,以後若是(肯定)要去上 木斯塘 (Upper Mustang)、深入隱秘之谷(Hidden Valley)、乃至探索安納布爾納北大本營的話,我們依然有機會能夠重返這裡 ( 卡洛 帕尼離一號峰的直線距離是20公里左右)
而現在擺在我們眼前的是最後一道難關,我們將在2.5天的時間里,先坐當地公交(Local Bus)下降到河谷底部的溫泉村塔托帕尼(Tatopani,1190),再向上劇烈攀登2007米去往最後一個觀景點 布恩 山(Poon Hill,3197),探索安納布爾納和道拉吉里的第三種角度,最後直降2127米回到第一季起始處的納亞普爾(Nayapul,1070)
自達拉帕尼(Dharapani,1900)出發伊始,我們在11天里已經步行了超過100公里,在經歷了大跨度的海拔落差和長距離的山地跋涉之間,身心兩方皆已承受了極大的消耗。而現在,強弩之末的我們,將向這光看紙面數據都令人有點望而生畏的 布恩 山發起衝擊,此時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肉哥已於前一日在科邦村(Kobang,2550)度過了他的極限,而我也終於不必再壓制自己的狀態
另一種無法再壓制的東西是怒火,冬季低海拔河谷的燥熱更如火上澆油。在塔托帕尼的客棧,剛剛放下行李的Zas又開始到處找人抱怨,我的耳邊又一遍遍地開始迴蕩起已離我們50公里之遙的托隆拉。我的耐心已經被消磨殆盡,一邊進行著徒勞的訓斥,一邊開始與肉哥認真討論起就地解雇他們的事
商議之下,目前的形勢是如果在這裡解雇他們,意味著我們只有三種選擇。
一是維持計劃路線,即不走回頭路、從塔托帕尼上、下到納亞普爾的終點,那就必須重裝25公斤走完27公里的 布恩 山山路,儘管並非做不到,但毫無疑問會被虐得死去活來;
二是維持計劃路線,併在這裡重新再找背夫,這當然是可行,可現找的價格之高我們很可能不想接受;
三是改變計劃線路,把大部分行李寄存在這裡,輕裝去完 布恩 山後原路返回下來,這也可行。但缺點是既無法實現完整ACT的計劃,下山後也要多耗費1天的時間返回 博卡拉
三種選擇都可行,卻也都有顯著缺點。就在這進退兩難之際,打破僵局的依然還是Zas自己,他主動向我提出辭職回家。塔托帕尼是一個交通便捷的村子,一直有班車去往貝尼(Beni)和 博卡拉 方向,在這裡請辭也算是個很理想的時機。或許Zas心裡早已打定了主意、或許是看出了我們想解雇他的意圖,這已經無從考證 (塔托帕尼位於河谷底部,植被已極為茂盛)
就像戀人分手一樣,分手之前吵得不可開交,當決定分手之後又會顯得心平氣和,相較於三觀上的根本分歧,性格和生活習慣上的矛盾有時殺傷力會顯得更強。從內心深處,對於Zas的品格我是認可的,雖然我沒有扣除他喝酒該罰的工資、甚至還按照行規給了小費,但他對這一切並不計較,更沒有像大多數嚮導背夫那樣跟我討價還價
人與人的真正差別,只在於面對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會採取什麼態度,而我喜歡這種不計較個人利益、也不把錢看得高於一切的性格,實際上Zas性格中的絕大多數特質我都覺得是符合喜馬拉雅性格的,唯一缺少的部分,也是最難做到的部分,就是自律
——所謂喜馬拉雅性格,是我個人總結的一些符合跨喜馬拉雅地區(Trans Himalayas)旅行環境的特殊戶外精神,有些旅行者、可以說此行中遇到的絕大多數人,都能與這裡的環境無縫契合,就是因為他們的性格中存在這些特質,有的旅行者則會顯得格格不入,你很難講出為什麼,但就是覺得他們不適合這裡,正是因為這些人的性格中缺少了部分此類特質
*喜馬拉雅性格(Character of the Himalayas)
Honesty 正直
Independence 獨立
Modesty 謙遜
Amicability 友善
Lenient 寬容
Adamancy 堅強
Youthful Spirit 積極
Awe 敬畏
Self Discipline 自律
性格無所謂好壞,只有是否適合你所處的時代和所生存的壞境,好比你若是具備這些性格特質,或許在喜馬拉雅地區能夠輕鬆融入當地的簡單生活,但是回到滿是套路的城市可能就會四處碰壁,所以在旁人眼裡,那些真正熱衷山地旅行的人都多少會顯得有些性格分裂、甚至是捉摸不定,然而對於這些需要適應截然不同的人文環境的旅行者而言,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Zas在我的祝你好運中飄然離去,整個過程自然得有些尷尬,我們在鬆了一口的同時,把視線轉向Ram,現在只剩下他一個背夫,而且是一個拖著一條殘腿的年邁背夫,擺在他面前是兩個20公斤的背包、和帶有海拔劇烈上升下降的二十多公里山路,他又會做出何種選擇?是知難而退、主動辭職,還是坐地起價、要求漲工資
然而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在Zas的指責奚落中壓抑了多日的Ram,似乎隨著麻煩的消失迸發出了生命中最大的能量,他表示會獨自負擔起這40公斤行李,堅持走完餘下的行程,同時也沒有提出要加工資。我並沒有第一時間欣然應允,而是希望他能考慮清楚
——以你現在的狀態如果堅持上山,當旅行結束後你的膝蓋可能會徹底報廢,落下永久難愈的傷病,以後或許會再也不能做背夫這個工作,你若是繼續堅持,我們固然會很輕鬆,但肯定不希望因此而斷送你的職業生涯
Ram一再的堅持讓我們最終決定尊重他的選擇。要看清一個人的本質有時會很難,有時也很容易,無非一是面對利益,二是面對困難,這時他會怎麼做。而Ram的這個抉擇也讓我們在旅行尚未結束時,就能對他的為人做出評價。實際上之後我們確實給他主動漲了工資,在結算的時候,也額外給了他一部分超過行規的小費
所有的懸念都塵埃落定,再次向上攀登之前我們重新分配了各自背負行李的重量。我把三腳架從大背包上卸下來,希望能為Ram減輕2.5公斤的負擔,接盤這個負擔的自然是年輕力壯、也沒有攝影器材的肉哥,而我的背包中除了早已習慣的相機鏡頭,也裝上了一行人全部的飲用水。此時唯一的好消息恐怕就是,之後不會再有低壓缺氧的環境
整個下午,我們都在蜿蜒向上的機耕道和碎石坡上反覆穿梭,依然沒有遇到其他游客,因為大多數人去往戈雷帕尼(Ghorepani,2860)和 布恩 山,都是從納亞普爾(Nayapul,1070)出發,單獨走一個3-4天原路往返的小徒步,或是與安納布爾納南大本營線路相串聯。通常只有計划走完整ACT的人,才會從塔托帕尼方向上山,也就是說,這顯然是一條冷僻的非常規線路 今天的預計目的地有兩個,一是位於海拔1700米處的加拉村(Ghara),或是更高一點的錫卡村(Shikha,1935),由於攀登的幅度很大,我並沒有事先確定要到哪一個,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從心理預期上,我傾向於走到更高處的錫卡,從地圖上判斷那裡可能會有理想的觀景條件,同時也希望今天多走一點,能為次日去往戈雷帕尼減輕壓力
自從離開 卡洛 帕尼/萊特後,我們就出了 木斯塘 縣境(Mustang District),此處已屬於 尼泊爾 75個縣中的米亞迪縣(Myagdi District),也是此行我們途徑的5個縣中的最後一個。隨著海拔的降低,社區居民的種族又有了新的變化,山地血統比較純正的 木斯塘 藏族、以及塔 卡利 族(Thakali People)的商人通常不喜歡這麼低的地方,所以,這裡的主要民族是我們已經非 常熟 悉的古榮族(Gurung)和本篇第一次提到的馬嘉族(Magars People)
擁有200萬以上人數的馬嘉族是 尼泊爾 一百三十多個民族中最大的山地民族,占總人口的7%(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與古榮族一樣盛產 廓爾喀 傭兵。他們可能是最早來到喜馬拉雅南坡定居的藏族遷徙者之一,廣泛居住在 尼泊爾 西部、道拉吉里山脈南麓、以及 卡利 甘達基河谷南部盆地的低海拔區域
由於本土化時間頗長,混血程度相對較高,從外貌上看血統已不似菩提亞/藏族(Bhotias)那麼純粹,民族內部旁系分支眾多,宗教信仰以官方的口徑,也是從原始的薩滿、到 印度 教、佛教/苯教等等不一而足,不過由於生活在海拔較低的地方,受現代世俗生活方式影響很大,所以在沿途像加拉村這樣馬嘉族聚居的村落,已經幾乎看不到很強烈的、宗教對生活產生影響的證據了
在加拉村的主路上,看著剛剛放學從身邊飛奔而過的如潮學生,我們才真正註意到自己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人間,難得的是,這裡並非是黃金旅游 通道 ,在這個季節客棧大都關閉,並沒有太多景區氣氛,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生活氣息。以務農為生的馬嘉族人把周圍的山坡全部改造成了梯田,儘管規模比不上 廣西 的龍脊/大寨,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到了灌水插秧的季節,必然也是一副絕美的景象 (加拉村附近的山坡非常平緩,適合開闢梯田)
找不到住處的我們別無選擇,在救助了一位膝蓋摔傷的學生後,只能在漸漸降臨的暮色中繼續往遠處山脊棱線位置的錫卡村攀登。儘管一個下午700米以上的漫長爬升幾乎把我們的體力榨乾,可我依然覺得享受,這種腦子裡沒有任何雜念、完全純粹了無牽掛的行路、登山,似乎已經闊別很久
三個男人,浪跡在這山野之地、眾神腳下、天地之間,何嘗不是一種最理想的旅行方式呢 Final Episode02/03/2017 Day 13+1+N
錫卡(Shikha,1935)——齊特雷(Chitre,2350)——戈雷帕尼(Ghorepani,2860)—— 布恩 山(Poon Hill,3197)——
這篇將會是本系列第四季的最後一篇,因為 布恩 山作為一個著名的觀景點(View Point),去過的人太多,具體行程沒什麼可多說的。喜馬拉雅山脈儘管綿延長達2400公里,可若是想看到那種所謂震撼的場面,達到老外最常用的三個形容詞——Stunning、Breathtaking、Marvellous那種程度,可選的地點實際寥寥無幾
而 布恩 山肯定是其中之一,也是其中相對很容易到達的地方,以我的出發地 上海 為例,要到達 布恩 山(Poon Hill,3197)所需的最短時間,即星夜兼程、採用最合理的交通銜接和最快速的交通手段,大致需要3天/72小時。若是如傳聞的那樣, 博卡拉 以後將興建國際機場,那麼這個時間將會進一步縮短
在 布恩 山可以看到整列的道拉吉里峰群(Dhaulagiri Himal),包括兩條主山脊的大部,以及其中大部分7000米級的高峰(雖然目視下是模糊不清的)。安納布爾納山脈(Annapurna Himal)方面可以看到一號峰西南側,這個方向一號峰大部都被牙角峰(Annapurna Fang,7647)遮擋,僅能看到幾無意義的一點點峰頂,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並無所謂 (在 布恩 山只能看到少許一號峰的峰頂) ( 布恩 山全景)
要從 中國 東部沿海的城市,用3天時間走到一個同時能看兩座直線距離50km範圍內的8000級(Eight-Thousander)的觀景點,以我所知除了 布恩 山之外也就只有一個(需要同時滿足時間和距離),那就是昆布珠峰地區的昆瓊(Khumjung),若是不考慮盧克拉的航班因惡劣天氣延誤,就有可能在3天內到達,那個位置可以同時看到南臺階以上的珠峰頂(Qomolungma,8844)、洛子(Lhotse,8516)及其南壁、外加阿瑪.達布拉姆(Ama Dablam,6856)西南壁,直線距離則不到25公里
近幾年登山界流行刷一套14+7+2,即完成14座獨立8000級、7大洲最高峰的攀登,併到達南 北極 。然而且不論對於普通人來講這無異於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更重要的是,就算登遍這些山峰,它的意義又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將近一個世紀前其實就有人回答過,因為山在那裡(Because it is there)
其實 喬治 .馬洛里只說了半句,因為山在那裡,所以登不登是各人的自由,我要去登,關你什麼事,你不登,又關我什麼事。這位最終長眠於珠峰南臺階(Everest South Summit,8754)之下的現代登山運動先驅、喜馬拉雅登山法開創者,為了應付記者的追問而突發奇想的一句話,卻因他是否登頂之謎帶來的傳奇性而被賦予了各種神秘色彩,實際上他只是想說,山在那裡,你可以登,也可以不登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無論是登還是不登,這背後的本質是兩種人類的天性。登代表著有所為,不登代表著有所不為;登意味著追求,不登意味著剋制;登象徵著征服,不登象徵著敬畏;前者是在挑戰極限,後者是在捍衛底線。這看似是南轅北轍、針鋒相對的兩者,卻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所以,我認為現代登山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並非1953年5月29日(埃德蒙.希拉里與丹增.諾蓋登頂珠峰的日子),而是兩年之後的1955年5月25日,這一天,兩位不到30歲的 英國 登山家約瑟夫. 布朗 (Joseph Brown,時年25歲)和 喬治 .班德(George Band,時年26歲) 成功 登頂世界第三高峰乾城章嘉(Kangchenjunga,8586,3rd)、這座8000級中緯度最低、死亡率高達14.5%的高難度山峰
(雄偉的乾城章嘉主峰群,2016年2月9日攝於桑達克普)
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登頂,而是在距離峰頂十米的地方停下了腳步,繼而宣佈登頂並轉身下山。因為在出發之前,他們曾向錫金法王(Dharma King of Sikkim)承諾,將不踏上真正的峰頂以示尊重那裡的宗教信仰以及神山的不可侵犯。從那一刻開始,這一距離頂峰10米就視同登頂的傳統便被之後所有攀登乾城章嘉的登山者繼承延續了下來,也就是說,如果已經登頂 成功 的三百多人中沒有人偷偷打破這條規則,那麼乾城章嘉可以說至今還未被真正攀登 成功 過
兩位二十多歲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懷著首登世界第三高峰的夢想,卻需要在距離夢想 成功 實現幾步之遙的地方停下來,可想而知,這種停下來所需要的力量,遠遠超過向上攀登的力量。如果說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諾蓋登上的是物理意義上的最高峰,那麼約瑟夫. 布朗 和 喬治 .班德登上的,就是精神領域的最高峰。這兩位年輕人,真正為他們的同胞前輩 喬治 .馬洛里的那個回答,找到了一條恰如其分的註解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魚尾峰(Machhapuchhre,6997/6993)唯一一次官方記錄的攀登中,另一隻來自 英國 的登山隊在1957年安納布爾納聖地(Annapurna Sanctuary)第一次對外開放時試圖攀登這座7000米以下最高的獨立山峰,他們的主力隊員是1953年緊隨在希拉里爵士身後、並幫助他們安全下撤的維爾福雷德.諾伊斯(Wilfrid Noyce),他向魚尾峰下甘杜克(Ghandruk)的古榮族村民保證將不踏上濕婆大神居所的屋頂,併在登至6947米時就轉身下撤。此後,魚尾峰便被作為神山而封存禁登至今 (馬納斯魯8163主峰)
而反面教材則來自於我們都很熟悉的卡瓦格博(Kawagarbo,6740), 三江 並流區反覆無常神鬼難測的天氣使顏值頗高的太子十三峰時常雲霧繚繞,並不容易被看到,不僅為這座從遠古時期就開始被崇拜的神山平添諸多神秘色彩,也讓諸多登山者對其魂牽夢繞。從1991年初那場30萬噸級的雪崩埋葬了17名中日聯合登山隊員,一直到20年後誓言單挑梅里的業餘人士高家虎最終失蹤於彼,圍繞著她的風波就從未停歇過
從理性上說,人類永遠無法戰勝自然,因為真正戰勝一座高山的唯一方法,就是付出自己的生命、永遠埋葬在山頂;而自然在一定時期也無法阻止人類,因為相對於動輒上億年才能顯現的自然法則和宇宙規律(天之道),人類世界法則(人之道)的適用周期通常不會超過我們的壽命。既然如此,那麼達到一種妥協就是最合理的結果,即有所為、有所不為
道拉吉里山脈(Dhaulagiri Himal)的形狀屬於14個8000級里比較奇葩的一個群體,它由兩條基本是相互獨立的主山脊組成,較短的那條靠近 卡利 甘達基河谷,南北走向與河谷一致,由8167主峰和圖庫切峰(Tukuche Peak,6920)領銜,我們之前在穆克提那(Muktinath,3760)看到的那一列、以及眼前的道拉吉里東南山脊,都屬於這條短山脊
另一條較長的則在位置較深的西側,這條山脊的平均海拔非常高,有點類似於安納布爾納主山脊(Annapurna Massif),彙集了一字排開的道拉吉里二三四五六峰(沒錯,就是有這麼多)、古爾加雪山(Gurja Himal,7193)、以及國內出版的地圖上唯一標註的楚倫山(Churen Himal,7385,72th),這一大堆7000級的高峰
不過由於被短山脊遮擋,常規路線上很難看見長山脊的全貌,只有在其正南側超過3000米的制高點才有可視性。長山脊與短山脊之間被米亞迪河(Myagdi Khola)分開,源頭在8167主峰北側形成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型冰鬥,被稱為隱秘之谷(Hidden Valley)。毛裡斯.赫爾佐格和路易斯.拉切納爾在1950年尋找登山路徑時曾先後翻越當普斯埡口(Dhampus Pass,5260)進入過這個區域,並且斷定以他們當時的技術和裝備,從此地攀登8167主峰是件不可能的事(而事實上,如今的道拉吉里大本營,就在隱秘之谷的南端)
(道拉吉里主峰的大金字塔攀登難度非常高) (由道拉吉里主峰與圖庫切峰領銜的短山脊,就在拉瓊村頭頂)
實際上,1950的 法國 登山隊最初的目標並非安納布爾納8091主峰,而是道拉吉里8167主峰,畢竟她就在 卡利 甘達基河谷頭頂上、峰群的最外側,實在是太醒目了,根本不必費力去尋找,一直連通到峰頂的東南山脊,在河谷主路上完全目視可見,其中存在登山路徑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在拉瓊村(Larjung,2590)附近一直能看到的道拉吉里東冰川(Dhaulagiri East Glacier)
由於路徑不明顯,道拉吉里東冰川今天已經成為了ACT上一條難度較高的支線,當年則是由赫爾佐格的搭檔、最終一起登頂安納布爾納8091主峰的路易斯.拉切納爾(Louis Lachenal)負責探索的區域。時年29歲的拉切納爾曾兩次挑戰著名的艾格北壁(North F ace of the Eiger) 成功 ,實力自然毋庸置疑。用他的原話,他探索到了大致與勃朗峰(Mont Blanc,4808)持平的高度,那還只是冰川的末梢,就發現無數的冰裂縫和冰刺擋住了去路 (仰望道拉吉里東冰川,這是一條比昆布冰瀑難度更高的路) (綿延16公里的道拉吉里東南山脊)
其實當年 法國 探險隊面臨的問題不僅是探索一個陌生的區域,更重要的是,整個西方的登山界對於喜馬拉雅登山的嚴酷性並沒有清晰的認識,仍停留在試圖用阿式輕裝速攻的思路去挑戰喜馬拉雅無處不在的冰瀑布、冰裂縫乃至是佇立在8000米死亡禁區(Death Zone)之上的金字塔。在飽受高海拔下變化無常的天氣、極端缺氧環境的折磨後,赫爾佐格一行人發現無論採用什麼方法,甚至連道拉吉里8167主峰的皮毛都摸不到
此時他們才開始意識到,攀登喜馬拉雅的最基本條件就是——一支隊伍(赫爾佐格的原話)。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沒有人有能力用阿式登山法,在短時間內挑戰兩萬五千英尺以上的高山(就算是今天,這樣的人也只是鳳毛麟角)。只有準備一支具備相當實力、並有充足後勤保障的隊伍,採用步步為營的辦法耐心逼近主峰才是正確的方式,這就是之後被廣泛運用至今的喜馬拉雅登山法 ( 卡利 甘達基河谷沿線手繪地圖,本篇所有地理坐標均可從中找到)
一位去往穆克提那朝聖的喇嘛給了探險隊建議,說這一次道拉吉里對他們而言是不吉祥的,最好到河的另一邊去尋找方向,並希望他們能一同前往穆克提那見證風火水地四大元素組成的火焰奇觀。走投無路的赫爾佐格只能接受了喇嘛的建議,不過此時他對穆克提那並沒有太多興趣,只是將希望寄托在尋找傳說中的提里措埡口(如今的美索坎 托拉 /Mesokanto La,5121),並取道前往安納布爾納北坡尋找登山線路
之後的故事我們途中都已經回顧了,儘管他們翻過了埡口來到了提里措湖(Tilitso Lake,4920),在此迎接他們的卻是平均海拔在6600米以上的大柵欄(Grande Barriere)。這一幕讓赫爾佐格認識到,馬斯揚迪河谷(Marsyangdi Khola Valley)沿線是不可能找到攀登一號峰北坡的路徑的
其實正確的路線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那就是早在4/27由探險隊中的隊醫雅克.奧多特(Jacques Oudot)到達的托洛布津埡口(Thulobugin Pass,4310),取道這個埡口可以用最短的路徑,深入到進入北大本營唯一的通路米利斯提河谷(Miristi Khola Valley,現稱尼日吉里河谷/Nilgiri Khola)上游。為了紀念這個史詩級的發現,這個埡口也被形象地稱為4月27日埡口(Pass April 27) (尼日吉里北峰/7061,左;尼日吉里中央峰/6940,右) ( 卡利 甘達基河谷沿線的公路,名為佐姆 索姆 -貝尼路)
下午3點,經過7個小時的步行我們到達了當年奧多克醫生髮現4/27埡口的位置萊特(Lete,2520)。其實所謂的萊特指的是 尼泊爾 行政區中的一個村落髮展委員會(Village Development Committee,VDCs),通常是由數個村子組成,它不僅是 卡利 甘達基河谷中最南端的2500米以上的村落,也是 木斯塘 縣境的南部邊界
我們選擇的目的地是其中的 卡洛 帕尼村(Kalopani,2530),它位於東南山脊中著名的白峰(White Peak,5261)之下的一塊平地上,地勢要比村委會所在的萊特高一點,相隔則不到10分鐘的步行距離。如前所述,此地確實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陸地相對落差最大點,確定可以同時看到道拉吉里8167和安納布爾納8091,不過現在只能是腦補。由於這裡已經屬於高海拔地區的邊緣,接近溫暖濕潤的河谷低地,午後在不斷攀升的氣溫下,附近谷底的霧氣衝上來基本上就是一種常態
坐在大概是整個ACT中設施最好的客棧院子里,眺望著被厚厚雲層籠罩著的安納布爾納8091主峰,理智告訴我今天看日落的希望已經十分渺茫。塔 卡利 族老闆過 來安 慰,說這裡的氣候就是這樣的,日落一年到頭都不會有幾次機會,但早上百分百可以看見。我確信老闆的說法,不過從這裡看安納布爾納8091主峰是坐西朝東,日落才是順光,早上會是大逆光,即使看得見,又只能進行反常規的逆光拍攝,想到這裡多少令人有些不爽 ( 法國 探險隊在1950年曾探索過的白峰)
同樣令人不爽的還有天生的麻煩製造者Zas,早上的一番苦口婆心,藥效僅僅維持了不到8小時,他又開始對每一個遇到的人抱怨Ram的無能和自己在托隆拉上的神勇表現,今天這裡並沒有其他游客,所以倒霉的人變成了附近的村民。我實在無計可施,只能曲線救國,招呼他過來讓他複述一遍之後3天的具體行程
與背夫確認行程是每天的必修課,我至少會在每天上午出發前、每天晚上晚飯後跟他們進行兩次詳細的解釋,包括當天/次日的步行時間、距離,途徑的村莊、午飯的地點,以及晚上的目的地等等細枝末節,以確保他們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體能分配。然而這一次,Zas哪怕是對著地圖,都無法把我已經重覆了無數遍的確切行程說清楚,這幾乎掐滅了我心裡僅存的最後一絲惻隱之心
I have never seen any porter who made so many troubles to me like you
(我從沒見過像你這樣給我搞出那麼多麻煩的背夫)
不知道語法對不對,反正這是原話,我開始不留情面地說一些類似的重話,甚至批評他是個偽佛教徒。Zas嬉皮笑臉地回應著我那每喝一杯酒罰你1000尼幣工資的規定,半日之前的承諾和眼淚似乎已被拋到九霄雲外,或許此刻在他的心裡,不想再繼續幹下去的念頭已經越來越難以抑制 (午餐時,老闆家的塔 卡利 族小姑娘拿我的手機自戀九連拍)
根據墨菲定律,如果產生了一種最糟糕的可能性或想法,那麼它一定會變成現實。至少以我個人的經驗,這種定律幾乎從未被打破過。站在客棧的屋頂環顧這個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一時感嘆若與人心相較,這最深的峽谷又怎麼算得上深
此時,僅有道拉吉里東南山脊的一小段還未被雲層遮蔽,那是一個只有三種顏色的世界,白色的雪、黑色的岩和藍色的天,我忽然開始毫無由來地在心中默念著那些曾經走過的5000米以上的苦寒之地,置身於彼處的那種脆弱和簡單,在這個頗顯寂寥的傍晚,是如此令人懷念 02/02/2017 Day 12卡洛 帕尼(Kalopani,2530)——塔托帕尼(Tatopani,1190)——加拉(Ghara,1700)——錫卡(Shikha,1935)
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不遠萬里,從黑暗的宇宙深處飛臨地球,這位直徑超過10公里的不速之客以超過第三宇宙速度的時速(每秒20公里),一頭扎進 墨西哥 尤卡坦半島 附近的海灣,引發了超過目前地球上所有核武器總當量1萬倍以上的毀滅性衝擊,引發的海嘯和大火席卷全球,致使包括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在內的75%的生物走向滅絕
在2016年的環球旅行中,筆者曾經造訪過這顆隕石墜落的地點,它的位置是今天 墨西哥 尤卡坦州 首府 梅里達 (Merida)及其周邊區域,現在已是一片廣袤的平原和熱帶雨林,而隕石坑則被1.1公里厚的石灰岩深埋在城市之下。作為 墨西哥 人夢想中的養老送終之所,有誰會想到這個寧靜祥和的歷史小城,曾經卻是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策源地
那次全球巨變是今天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一大前提,因為它不僅將恐龍趕下了地球之王的寶座,也使得 印度 板塊(Indian Plate)加速向歐亞板塊(Eurasian Plate)俯衝,它們用1500萬年的時間徹底封閉了古老的特提斯洋(Tethys Ocean),並沿今天的 印度 河-朗欽藏布-神山聖湖區-雅魯藏布縫合線完全閉合
在 印度 板塊的推擠、和古老的歐亞板塊的反作用力下,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隆隆升起,這座 亞洲 水塔發源的河流,幾乎養育了全球一半的人口。由於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擋住了科里奧利效應(Coriolis Effect)產生的乾燥西風環流,才使得 中國 東部不似全球其他同緯度地區那樣淪為荒漠,而變得適宜居住、甚至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經濟發達地區
在佛教哲學的世界觀里,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這便是輪迴(Samsara),而地球在用她本身的經歷不斷地證實這一點,生命如絢麗的花火一般在這個水藍色星球上循環往複,默默闡述著諸行無常、盛者必衰的鐵律。當那顆小行星向我們出發時,喜馬拉雅的命運就已然鑄就,而當喜馬拉雅的千峰萬林掙脫地表直插天際時,我們的命運或許就已經開始書寫
站在 卡洛 帕尼(Kalopani,2530)客棧的屋頂,眺望著20公裡外安納布爾納一號峰(Annapurna I,8091,10th)呈鈍角三角形的威武尖頂,心中划過的是歲月走過的萬水 千山 。我們人類總是希望長命百歲、甚至自封萬歲,然而前方的那些高聳的沉積岩石已經歷經數千萬歲,那彤紅的旗雲已經飄揚了幾十萬個世紀,但她們仍只是這個地球上的年輕人 (安納布爾納一號峰北壁) (左起,8091主峰,7705衛峰,7647牙角峰)
如果說造山運動是出自於宇宙因果律的必然,那麼造出的山是什麼樣子就是無常中的偶然。儘管不少人跟我說,她們看上去長得都一樣(這可以理解為另一種臉盲),可實際上,正如再相似的雙胞胎都會有細微的差別,世界上也沒有哪兩座山是完全一樣的,而且她們其中的大多數,都有著相當獨特的外觀和辨識度
以筆者已拍攝到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9座8000級(Eight-Thousanders)為例,幾乎每一座都頗具特色,而且其形態會隨著方位的變化,產生非常大的不同。 比如 珠峰,從正南方向的南池市場(Namche Bazar,3540)附近看,它會被巨大的洛子壁(South F ace of Lhotse)擋住,只露出南臺階(South Summit,8749)以上的峰頂,從西側偏南的 卡拉 .帕塔爾(Kala Pathar,5545)、戈克尤日(Gokyo Ri,5360)或是仁左拉(Renjo La,5417)看,又會露出南坳(South Col,7906)以上更多,若是從北側 定日 方向看,則是如端坐的佛陀般的金字塔型 (珠峰正南方向被洛子壁遮擋,2015年2月16日攝於南池) ( 卡拉 .帕塔爾方向可以看到南坡大部的登山路徑,2015年2月21日攝於 卡拉 .帕塔爾) (珠峰北坡呈一個大金字塔狀,2009年7月17日攝於絨布寺宿營地)
大多數山峰都存在這樣根據觀看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形態變化,在本篇游記中,我們至少已經看到了安納布爾納二號峰(Annapurna II,7937,16th)、喜瑪楚里(Himal Chuli,7893,18th)、和道拉吉里(Dhaulagiri,8167,7th)兩個角度以上的不同形態(明天我們將看到道拉吉里的第三種形態)。而且,必然存在一般審美觀下的、屬於這座山的最佳角度
然而在這之間,安納布爾納一號峰是個特立獨行的異類,我們曾不止一次提到,安納布爾納山脈的形態並非是一座山、或者一個峰群,而是一堵長達50公里、平均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冰雪岩牆(Annapurna Massif),主峰8091則是這堵高低突兀並不明顯的雪牆最高點,正因為如此,使得在常規線路、常規角度,都難以看到她以山峰姿態出現的樣子
而且,一堵牆的形態,使她區別於如道拉吉里這樣四面都是絕壁的突兀山峰能有四個方向的不同樣子,而僅僅指存在南北兩個大視角。南側主要是較遠的 薩朗科 (Sarangkot,1600)和較近的南大本營(ABC South,4130),看到的樣子都差不多,就是一面嘆息之牆,隱約看得見三個尖角,分別是右側的東峰(Annapurna East,8047)、中央峰(Annapurna I Central,8051)、以及左側的8091主峰,整個峰頂區域由牙角峰(Annapurna Fang,7647)一直到黑岩(Roc Noir,7485)有將近10公里,海拔皆在7500米以上,即便是乘飛機從天上看,那堵牆還是那堵牆 (從 薩朗科 亦可看到安納布爾納一號峰7500米以上的峰頂區域) (道拉吉里和圖庫切峰就在 卡洛 帕尼村頭頂)
從北側看的話更痛苦,因為根本就看不見,大部分視角都會被大柵欄(Grande Barriere)擋死,哪怕你拼了小命爬到大柵欄的頂部、甚至是提里措峰(Tilitso Peak,7134),依然會失望地發現,那堵牆還是那堵牆。當你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當年 法國 登山隊的痛苦了,他們並不是沒有辦法去登山,而是山在哪裡都找不到,若是無法找到能清晰辨認一號峰角峰形態的地點,就沒有辦法確定哪個點才是8091
與人類不同的是,大自然造物一般都會留有餘地,也就是會留下線索。對於安納布爾納一號峰而言,線索就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 卡洛 帕尼/萊特村,這裡既是常規路線上唯一一個能看到8091主峰以角峰形態、而非那堵牆的樣子出現的地點,同時也是進北坡大本營路線的起點
之所以在此能看到角峰形態,完全是基於一種視角帶來的錯覺。在 卡洛 帕尼是從正西側看一號峰北壁,而安納布爾納主山脊在這個位置,正好有一個向南拐頭的態勢,儘管幅度不大但留出了一定的角度,使得處於下降狀態的棱線與北山脊一起夾出了一個鈍角三角形的樣子,讓我們可以完全看清8091主峰的樣子,實際上那堵牆,還是那堵牆 ( 卡洛 帕尼觀景視線示意圖)
爬山容易,因為山是有坡度的,再高的山,只要沿著山坡往上走總能到頂,就是能不能找對線路的問題。但是爬沒有坡度幾乎是垂直的牆呢?關於安納布爾納一號峰的攀登難度,我在第一季就已經提及,她的攀登線路並不長,甚至是所有8000級里最短的,無論南坡還是北坡,都是直線向上,並不需要繞來繞去(不算取道黑岩/Roc Noir的Solo線路)
然而,她的死亡率卻是高得驚人,以筆者目前能查到的數據是27.8%(255登頂/71死亡),這已經是近年來大幅度下降後的數字,但依然是8000級中最高的,相當於每上去4人就要獻祭1人給這位豐收女神,恐怕沒有其他任何單一活動、疾病、事故、戰爭等等會有這麼高的死亡率。登頂人數也是所有8000級中最少的,可見,只有天才、瘋子和有巨大利益推動的商業代言人才願意冒著如此巨大的風險,去挑戰一座並沒有多少人知道的高山
大多數登山者都會選擇的北坡由於較為乾燥,而且位置是山坳深處的避風港,難度相對較低,主要威脅來自於C2到C3的大陡坡,這是個極易發生雪崩的區域。而南坡則是世界上最難逾越的絕壁之一,從海拔5800米的南冰川冰鬥開始,後半程基本就是攀一個2200米高的冰雪混合岩壁,而且其迎風坡的特性又使得極少能遇到持續穩定的天氣窗口來進行攀登 (南北壁登山線路示意,地形圖來自谷歌地球)
所以,安納布爾納一號峰幾乎從未有過像珠峰那樣在希拉里臺階(Hillary Step)排起長隊的交通堵塞,鮮見集團登山的舉動。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像 瑞士 機器烏里.斯特克(Ueli Steck)那樣,採用單人輕裝速攻的阿式攀登法,力求速戰速決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不過這麼做的前提,就是要有如烏里那樣超強的攀岩技術和死亡地帶適應性,當然,還有眾神的網開一面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一號峰很快就被強烈的散射光遮蔽,開始變得無法直視。我們並不能要求更多,因為此處還遠非終點。 卡利 甘達基河谷段的探索至此算是告一段落,儘管考慮到體力的分配並沒有很深入去走一些支線,不過沿途的情況基本摸清,以後若是(肯定)要去上 木斯塘 (Upper Mustang)、深入隱秘之谷(Hidden Valley)、乃至探索安納布爾納北大本營的話,我們依然有機會能夠重返這裡 ( 卡洛 帕尼離一號峰的直線距離是20公里左右)
而現在擺在我們眼前的是最後一道難關,我們將在2.5天的時間里,先坐當地公交(Local Bus)下降到河谷底部的溫泉村塔托帕尼(Tatopani,1190),再向上劇烈攀登2007米去往最後一個觀景點 布恩 山(Poon Hill,3197),探索安納布爾納和道拉吉里的第三種角度,最後直降2127米回到第一季起始處的納亞普爾(Nayapul,1070)
自達拉帕尼(Dharapani,1900)出發伊始,我們在11天里已經步行了超過100公里,在經歷了大跨度的海拔落差和長距離的山地跋涉之間,身心兩方皆已承受了極大的消耗。而現在,強弩之末的我們,將向這光看紙面數據都令人有點望而生畏的 布恩 山發起衝擊,此時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肉哥已於前一日在科邦村(Kobang,2550)度過了他的極限,而我也終於不必再壓制自己的狀態
另一種無法再壓制的東西是怒火,冬季低海拔河谷的燥熱更如火上澆油。在塔托帕尼的客棧,剛剛放下行李的Zas又開始到處找人抱怨,我的耳邊又一遍遍地開始迴蕩起已離我們50公里之遙的托隆拉。我的耐心已經被消磨殆盡,一邊進行著徒勞的訓斥,一邊開始與肉哥認真討論起就地解雇他們的事
商議之下,目前的形勢是如果在這裡解雇他們,意味著我們只有三種選擇。
一是維持計劃路線,即不走回頭路、從塔托帕尼上、下到納亞普爾的終點,那就必須重裝25公斤走完27公里的 布恩 山山路,儘管並非做不到,但毫無疑問會被虐得死去活來;
二是維持計劃路線,併在這裡重新再找背夫,這當然是可行,可現找的價格之高我們很可能不想接受;
三是改變計劃線路,把大部分行李寄存在這裡,輕裝去完 布恩 山後原路返回下來,這也可行。但缺點是既無法實現完整ACT的計劃,下山後也要多耗費1天的時間返回 博卡拉
三種選擇都可行,卻也都有顯著缺點。就在這進退兩難之際,打破僵局的依然還是Zas自己,他主動向我提出辭職回家。塔托帕尼是一個交通便捷的村子,一直有班車去往貝尼(Beni)和 博卡拉 方向,在這裡請辭也算是個很理想的時機。或許Zas心裡早已打定了主意、或許是看出了我們想解雇他的意圖,這已經無從考證 (塔托帕尼位於河谷底部,植被已極為茂盛)
就像戀人分手一樣,分手之前吵得不可開交,當決定分手之後又會顯得心平氣和,相較於三觀上的根本分歧,性格和生活習慣上的矛盾有時殺傷力會顯得更強。從內心深處,對於Zas的品格我是認可的,雖然我沒有扣除他喝酒該罰的工資、甚至還按照行規給了小費,但他對這一切並不計較,更沒有像大多數嚮導背夫那樣跟我討價還價
人與人的真正差別,只在於面對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會採取什麼態度,而我喜歡這種不計較個人利益、也不把錢看得高於一切的性格,實際上Zas性格中的絕大多數特質我都覺得是符合喜馬拉雅性格的,唯一缺少的部分,也是最難做到的部分,就是自律
——所謂喜馬拉雅性格,是我個人總結的一些符合跨喜馬拉雅地區(Trans Himalayas)旅行環境的特殊戶外精神,有些旅行者、可以說此行中遇到的絕大多數人,都能與這裡的環境無縫契合,就是因為他們的性格中存在這些特質,有的旅行者則會顯得格格不入,你很難講出為什麼,但就是覺得他們不適合這裡,正是因為這些人的性格中缺少了部分此類特質
*喜馬拉雅性格(Character of the Himalayas)
Honesty 正直
Independence 獨立
Modesty 謙遜
Amicability 友善
Lenient 寬容
Adamancy 堅強
Youthful Spirit 積極
Awe 敬畏
Self Discipline 自律
性格無所謂好壞,只有是否適合你所處的時代和所生存的壞境,好比你若是具備這些性格特質,或許在喜馬拉雅地區能夠輕鬆融入當地的簡單生活,但是回到滿是套路的城市可能就會四處碰壁,所以在旁人眼裡,那些真正熱衷山地旅行的人都多少會顯得有些性格分裂、甚至是捉摸不定,然而對於這些需要適應截然不同的人文環境的旅行者而言,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Zas在我的祝你好運中飄然離去,整個過程自然得有些尷尬,我們在鬆了一口的同時,把視線轉向Ram,現在只剩下他一個背夫,而且是一個拖著一條殘腿的年邁背夫,擺在他面前是兩個20公斤的背包、和帶有海拔劇烈上升下降的二十多公里山路,他又會做出何種選擇?是知難而退、主動辭職,還是坐地起價、要求漲工資
然而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在Zas的指責奚落中壓抑了多日的Ram,似乎隨著麻煩的消失迸發出了生命中最大的能量,他表示會獨自負擔起這40公斤行李,堅持走完餘下的行程,同時也沒有提出要加工資。我並沒有第一時間欣然應允,而是希望他能考慮清楚
——以你現在的狀態如果堅持上山,當旅行結束後你的膝蓋可能會徹底報廢,落下永久難愈的傷病,以後或許會再也不能做背夫這個工作,你若是繼續堅持,我們固然會很輕鬆,但肯定不希望因此而斷送你的職業生涯
Ram一再的堅持讓我們最終決定尊重他的選擇。要看清一個人的本質有時會很難,有時也很容易,無非一是面對利益,二是面對困難,這時他會怎麼做。而Ram的這個抉擇也讓我們在旅行尚未結束時,就能對他的為人做出評價。實際上之後我們確實給他主動漲了工資,在結算的時候,也額外給了他一部分超過行規的小費
所有的懸念都塵埃落定,再次向上攀登之前我們重新分配了各自背負行李的重量。我把三腳架從大背包上卸下來,希望能為Ram減輕2.5公斤的負擔,接盤這個負擔的自然是年輕力壯、也沒有攝影器材的肉哥,而我的背包中除了早已習慣的相機鏡頭,也裝上了一行人全部的飲用水。此時唯一的好消息恐怕就是,之後不會再有低壓缺氧的環境
整個下午,我們都在蜿蜒向上的機耕道和碎石坡上反覆穿梭,依然沒有遇到其他游客,因為大多數人去往戈雷帕尼(Ghorepani,2860)和 布恩 山,都是從納亞普爾(Nayapul,1070)出發,單獨走一個3-4天原路往返的小徒步,或是與安納布爾納南大本營線路相串聯。通常只有計划走完整ACT的人,才會從塔托帕尼方向上山,也就是說,這顯然是一條冷僻的非常規線路 今天的預計目的地有兩個,一是位於海拔1700米處的加拉村(Ghara),或是更高一點的錫卡村(Shikha,1935),由於攀登的幅度很大,我並沒有事先確定要到哪一個,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從心理預期上,我傾向於走到更高處的錫卡,從地圖上判斷那裡可能會有理想的觀景條件,同時也希望今天多走一點,能為次日去往戈雷帕尼減輕壓力
自從離開 卡洛 帕尼/萊特後,我們就出了 木斯塘 縣境(Mustang District),此處已屬於 尼泊爾 75個縣中的米亞迪縣(Myagdi District),也是此行我們途徑的5個縣中的最後一個。隨著海拔的降低,社區居民的種族又有了新的變化,山地血統比較純正的 木斯塘 藏族、以及塔 卡利 族(Thakali People)的商人通常不喜歡這麼低的地方,所以,這裡的主要民族是我們已經非 常熟 悉的古榮族(Gurung)和本篇第一次提到的馬嘉族(Magars People)
擁有200萬以上人數的馬嘉族是 尼泊爾 一百三十多個民族中最大的山地民族,占總人口的7%(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與古榮族一樣盛產 廓爾喀 傭兵。他們可能是最早來到喜馬拉雅南坡定居的藏族遷徙者之一,廣泛居住在 尼泊爾 西部、道拉吉里山脈南麓、以及 卡利 甘達基河谷南部盆地的低海拔區域
由於本土化時間頗長,混血程度相對較高,從外貌上看血統已不似菩提亞/藏族(Bhotias)那麼純粹,民族內部旁系分支眾多,宗教信仰以官方的口徑,也是從原始的薩滿、到 印度 教、佛教/苯教等等不一而足,不過由於生活在海拔較低的地方,受現代世俗生活方式影響很大,所以在沿途像加拉村這樣馬嘉族聚居的村落,已經幾乎看不到很強烈的、宗教對生活產生影響的證據了
在加拉村的主路上,看著剛剛放學從身邊飛奔而過的如潮學生,我們才真正註意到自己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人間,難得的是,這裡並非是黃金旅游 通道 ,在這個季節客棧大都關閉,並沒有太多景區氣氛,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生活氣息。以務農為生的馬嘉族人把周圍的山坡全部改造成了梯田,儘管規模比不上 廣西 的龍脊/大寨,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到了灌水插秧的季節,必然也是一副絕美的景象 (加拉村附近的山坡非常平緩,適合開闢梯田)
找不到住處的我們別無選擇,在救助了一位膝蓋摔傷的學生後,只能在漸漸降臨的暮色中繼續往遠處山脊棱線位置的錫卡村攀登。儘管一個下午700米以上的漫長爬升幾乎把我們的體力榨乾,可我依然覺得享受,這種腦子裡沒有任何雜念、完全純粹了無牽掛的行路、登山,似乎已經闊別很久
三個男人,浪跡在這山野之地、眾神腳下、天地之間,何嘗不是一種最理想的旅行方式呢 Final Episode02/03/2017 Day 13+1+N
錫卡(Shikha,1935)——齊特雷(Chitre,2350)——戈雷帕尼(Ghorepani,2860)—— 布恩 山(Poon Hill,3197)——
這篇將會是本系列第四季的最後一篇,因為 布恩 山作為一個著名的觀景點(View Point),去過的人太多,具體行程沒什麼可多說的。喜馬拉雅山脈儘管綿延長達2400公里,可若是想看到那種所謂震撼的場面,達到老外最常用的三個形容詞——Stunning、Breathtaking、Marvellous那種程度,可選的地點實際寥寥無幾
而 布恩 山肯定是其中之一,也是其中相對很容易到達的地方,以我的出發地 上海 為例,要到達 布恩 山(Poon Hill,3197)所需的最短時間,即星夜兼程、採用最合理的交通銜接和最快速的交通手段,大致需要3天/72小時。若是如傳聞的那樣, 博卡拉 以後將興建國際機場,那麼這個時間將會進一步縮短
在 布恩 山可以看到整列的道拉吉里峰群(Dhaulagiri Himal),包括兩條主山脊的大部,以及其中大部分7000米級的高峰(雖然目視下是模糊不清的)。安納布爾納山脈(Annapurna Himal)方面可以看到一號峰西南側,這個方向一號峰大部都被牙角峰(Annapurna Fang,7647)遮擋,僅能看到幾無意義的一點點峰頂,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並無所謂 (在 布恩 山只能看到少許一號峰的峰頂) ( 布恩 山全景)
要從 中國 東部沿海的城市,用3天時間走到一個同時能看兩座直線距離50km範圍內的8000級(Eight-Thousander)的觀景點,以我所知除了 布恩 山之外也就只有一個(需要同時滿足時間和距離),那就是昆布珠峰地區的昆瓊(Khumjung),若是不考慮盧克拉的航班因惡劣天氣延誤,就有可能在3天內到達,那個位置可以同時看到南臺階以上的珠峰頂(Qomolungma,8844)、洛子(Lhotse,8516)及其南壁、外加阿瑪.達布拉姆(Ama Dablam,6856)西南壁,直線距離則不到25公里
近幾年登山界流行刷一套14+7+2,即完成14座獨立8000級、7大洲最高峰的攀登,併到達南 北極 。然而且不論對於普通人來講這無異於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更重要的是,就算登遍這些山峰,它的意義又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將近一個世紀前其實就有人回答過,因為山在那裡(Because it is there)
其實 喬治 .馬洛里只說了半句,因為山在那裡,所以登不登是各人的自由,我要去登,關你什麼事,你不登,又關我什麼事。這位最終長眠於珠峰南臺階(Everest South Summit,8754)之下的現代登山運動先驅、喜馬拉雅登山法開創者,為了應付記者的追問而突發奇想的一句話,卻因他是否登頂之謎帶來的傳奇性而被賦予了各種神秘色彩,實際上他只是想說,山在那裡,你可以登,也可以不登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無論是登還是不登,這背後的本質是兩種人類的天性。登代表著有所為,不登代表著有所不為;登意味著追求,不登意味著剋制;登象徵著征服,不登象徵著敬畏;前者是在挑戰極限,後者是在捍衛底線。這看似是南轅北轍、針鋒相對的兩者,卻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所以,我認為現代登山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並非1953年5月29日(埃德蒙.希拉里與丹增.諾蓋登頂珠峰的日子),而是兩年之後的1955年5月25日,這一天,兩位不到30歲的 英國 登山家約瑟夫. 布朗 (Joseph Brown,時年25歲)和 喬治 .班德(George Band,時年26歲) 成功 登頂世界第三高峰乾城章嘉(Kangchenjunga,8586,3rd)、這座8000級中緯度最低、死亡率高達14.5%的高難度山峰
(雄偉的乾城章嘉主峰群,2016年2月9日攝於桑達克普)
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登頂,而是在距離峰頂十米的地方停下了腳步,繼而宣佈登頂並轉身下山。因為在出發之前,他們曾向錫金法王(Dharma King of Sikkim)承諾,將不踏上真正的峰頂以示尊重那裡的宗教信仰以及神山的不可侵犯。從那一刻開始,這一距離頂峰10米就視同登頂的傳統便被之後所有攀登乾城章嘉的登山者繼承延續了下來,也就是說,如果已經登頂 成功 的三百多人中沒有人偷偷打破這條規則,那麼乾城章嘉可以說至今還未被真正攀登 成功 過
兩位二十多歲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懷著首登世界第三高峰的夢想,卻需要在距離夢想 成功 實現幾步之遙的地方停下來,可想而知,這種停下來所需要的力量,遠遠超過向上攀登的力量。如果說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諾蓋登上的是物理意義上的最高峰,那麼約瑟夫. 布朗 和 喬治 .班德登上的,就是精神領域的最高峰。這兩位年輕人,真正為他們的同胞前輩 喬治 .馬洛里的那個回答,找到了一條恰如其分的註解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魚尾峰(Machhapuchhre,6997/6993)唯一一次官方記錄的攀登中,另一隻來自 英國 的登山隊在1957年安納布爾納聖地(Annapurna Sanctuary)第一次對外開放時試圖攀登這座7000米以下最高的獨立山峰,他們的主力隊員是1953年緊隨在希拉里爵士身後、並幫助他們安全下撤的維爾福雷德.諾伊斯(Wilfrid Noyce),他向魚尾峰下甘杜克(Ghandruk)的古榮族村民保證將不踏上濕婆大神居所的屋頂,併在登至6947米時就轉身下撤。此後,魚尾峰便被作為神山而封存禁登至今 (馬納斯魯8163主峰)
而反面教材則來自於我們都很熟悉的卡瓦格博(Kawagarbo,6740), 三江 並流區反覆無常神鬼難測的天氣使顏值頗高的太子十三峰時常雲霧繚繞,並不容易被看到,不僅為這座從遠古時期就開始被崇拜的神山平添諸多神秘色彩,也讓諸多登山者對其魂牽夢繞。從1991年初那場30萬噸級的雪崩埋葬了17名中日聯合登山隊員,一直到20年後誓言單挑梅里的業餘人士高家虎最終失蹤於彼,圍繞著她的風波就從未停歇過
從理性上說,人類永遠無法戰勝自然,因為真正戰勝一座高山的唯一方法,就是付出自己的生命、永遠埋葬在山頂;而自然在一定時期也無法阻止人類,因為相對於動輒上億年才能顯現的自然法則和宇宙規律(天之道),人類世界法則(人之道)的適用周期通常不會超過我們的壽命。既然如此,那麼達到一種妥協就是最合理的結果,即有所為、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