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厚IV——重返安納布爾納(冬季ACT via Thorung La & Poon Hil)

在出發前的計劃書中我曾這樣寫道,如果能有理想的天氣條件翻過托隆拉埡口,就意味著當天肯定可以看到整列的道拉吉里。得出這種預判的依據是對於該區域地形的詳細勘察,由托隆拉下降至穆克提那/拉尼帕瓦那一路,與道拉吉里主峰(Dhaulagiri,8167,7th)之間的直線距離大約是45公里,相對高差從2157米增大到4497米,逐漸進入最佳觀景繫數,而且視線上基本沒有遮擋,應該是非常理想的角度
實際情況印證了預判,在下降到5000米以下之後,道拉吉里就從西偏南側山脊後面顯露了出來,而在穆克提那村落群周邊更是一覽無遺,不僅如此,道峰將接替已經遠去的安納布爾納主山脊,一路陪伴我們之後4天的行程,直至最後一日離開戈雷帕尼(Ghorepani,2860)為止
這些客觀事實說明,我似乎有點過慮。就裸視觀測而言,道拉吉里8167主峰的位置在峰群的最外側,十分顯眼突出,她緊貼著 卡利 甘達基河谷(Kala Gandaki Gorge)沿線的交通幹道,沿途幾乎是抬頭不見低頭見,有相當多的機會可以看到各個不同角度,相比於 中國 、 尼泊爾 擁有的9座8000級里如乾城章嘉(Kangchenjunga,8586,3rd)這樣百聞而難得一見的大佬,她算是最容易看清楚的一座了



下了埡口不久,已經能清楚地看見山腳下的穆克提那村落群,路走的是西向的直線,地形依然呈陡坡、平路、陡坡循環式的臺階狀。我原本寄希望於托隆拉埡口比較乾燥的西側,能使得在下降過程中少走雪地,然而這隻是一廂情願,我還是低估了這場今年冬天最大的雪,甚至比埡口東側更誇張的積雪,會一路延續到今天的目的地
下撤途中眾人再次失散,在向上攀登時速度快慢取決於體能,這個說到底差距再大也不會大到哪兒去。然而下撤時體能已不再重要,決定速度的是身體平衡和下肢力量,這方面因人而異的程度就會高許多,雪地跋涉的客觀條件也會進一步將其放大
中午12點整,由兩位 荷蘭 妹子、Ram和Zas、席爾瓦和蘇巴什、肉哥和我組成的第二方陣在穆克提那東側的石砌城牆邊聚攏,古老的城牆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大伙兒都不知道該往哪裡走才能進村,糾結了半天的結果是Zas帶領我們從村子外圍的主路上繞過去,可殊不知這是一條長達3公里、耗時1小時的最遠的路,如果我們選擇翻過城牆,取道穆克提那寺的近道,實際距離拉尼帕瓦(Ranipauwa,3670)的客棧僅有1公里之遙


高強度的下坡使我右腿的跑步膝又開始發作,這最後3公里只是在咬牙堅持,此時我想起了遠遠落在後面的蘇珊姐和鬍子哥、以及 中國 隊的主力,他們或許尚在4500-5000米那個高度,哪怕今天的路途並不會對人造成實質性的安全威脅、我相信他們都可以順利走完,可至少的代價,可能就是被榨乾最後一絲體力
當蘇珊姐和鬍子哥姍姍來遲,已是下午3點,我們早在住宿條件超乎想象的好的客棧里洗完了上路以後的第二個澡、吃完了飯,休息得甚至已經有點無聊。鬍子哥說他們在山上幹了一架,所謂幹了一架其實就是吵了一架,理由是蘇珊姐埋怨他沒有等她。類似的情況我遇到過,也在心理上傾向於贊同鬍子哥
原因之前已經說了,其實跟登山一樣,在那個高度環境下,你要等誰、照顧誰、幫助誰,很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這樣會拖累其他更多的人,由此可能導致更糟糕的後果。無論是想拯救他人,還是拯救世界,前提是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也不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事情。這與人道不人道並沒有關係,而是極端環境下真正的人人平等

與此同時,這也是目前商業登山所面臨的所謂人道主義危機的原因之一,有些游客並不具備足夠的經驗去評估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行程,而作為提供服務的一方,在既想幫助游客完成目標、同時也不希望本身的聲譽受損的想法驅使下,也會做一些非理性的魯莽決策,《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中所發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證,這其實是一場本可以避免的悲劇
由於身上的尼幣已經所剩無幾,相伴已經9天的情侶二人並不准備在此停留,而是一路坐車下山並返回 博卡拉 。在喜馬拉雅地區的旅行者中,你會看到很多結伴的友人,但很少能看見情侶,因為這是一個能把人的優缺點無限放大、也能讓本性顯露無疑的地方,你幾乎不可能在如此嚴苛的自然環境、匱乏的物質條件、以及漫長的長途跋涉中滴水不漏地從頭到尾把它們藏得嚴嚴實實毫無破綻
我們在客棧門口最後合影一張,從鬍子哥凝重的神情看得出,同為山地民族、十足性情中人的他乾架之後的餘怒未消。不過我依然還是想說,既然走過來了,不如就好好走下去吧
祝福你們


在旅途中,有時可能會非常喜歡某個地方,但是產生想要留在那裡的念頭,卻是很少出現。當我站在穆克提那寺(Muktinath Temple,3800)的山崖上,遠眺著40公裡外拔地而起的道拉吉里山脈(Dhaulagiri Himal)、和腳下的 木斯塘 (Mustang)大地時,這種感覺卻是難以抑制地油然而生

從宏觀上看,整個安納布爾納大環線(Annapurna Circuit Trek,ACT)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們反覆提及的馬斯揚迪河谷(Marsyangdi Khoal Valley)沿線,它位於安納布爾納主山脊(Annapurna Massif)北側,我們一路逆流而上,直至走到源頭之一托隆河(Thorung Khola)附近的托隆拉埡口,5416米的高度既是環線最高點,也可以視為第一、第二部分的分界點
過了埡口,我們就從 尼泊爾 75個縣中人口最少的 馬南 縣(Manang District)進入了人口第二少的 木斯塘 縣境(Mustang District),由此開啟第二部分、 卡利 甘達基河谷段(Kali Gandaki Gorge)的行程。由於大部分旅行者的體力已被托隆拉掏空,或者是檔期上的不允許,他們會選擇坐車跳過這部分直接返回 博卡拉 ,僅有少數人會繼續徒步前進
肉哥和我屬於後者的少數人,根據筆者的計劃書,我們將徒步探索 卡利 甘達基河谷沿線大約25公里的區域,考察沿途地理人文環境、數個村落、景觀分佈、以及一些支線的走法,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前往 卡洛 帕尼(Kalopani,2560)拍攝安納布爾納一號峰(Annapruna I,8091,10th)的西壁,這是所有常規線路中唯一一個能清晰看到一號峰尖頂的位置
所以,之前游記中所寫的內容已經隨著被攻剋的埡口一起成為過去式,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區域,又將會有一大波新的地理、人文概念來襲,筆者也將盡自己所知,把這個關註度並不高的地方解釋出個大概

我第一次知道 木斯塘 這個地方,是在2012年寫 阿裡 游記的過程中,研究 雅魯藏布江 源頭的時候偶然發覺的。眾所周知, 雅江 源所在的 仲巴 縣一直飽受風沙的困擾,而源頭馬泉河兩岸的濕地更是被沙丘步步蠶食,令人觸目驚心。當時我希望找到這嚴重沙化現象背後的原因,然後發現所有你能查到的公開資料都沒說到關鍵,這個原因其實很單純,就是南側 木斯塘 縣的地形,再說細一點,就是因為有這條年齡比喜馬拉雅更老的 卡利 甘達基河谷存在
通常情況下,總是先有山先有冰川,才能 融水 匯聚成河,不過這條以雪山女神帕爾瓦蒂(Parvati)狂暴化形態 卡利 (或迦梨,Kali)冠名的河流卻是個異類,它在喜馬拉雅山脈隆起之前就已經存在,你隨便在河床上撿塊石頭,或許就是上億年的歲數,它一路向南,會匯聚其他六條支流,形成 尼泊爾 三大水系之一的甘達基水系(Gandaki System),在聖城 瓦拉納西 (Varanasi)下游不遠處的帕 特納 (Patna)匯入 恆河
*甘達基水系七大支流(Sapt Gandaki)
卡利 甘達基(Kali Gandaki Khola),發源於 木斯塘 山脈(Mustang Himal)
吉隆 藏布-特裡蘇里河(Kyirong Tsangpo Trisuli River),發源於 吉隆 縣宗嘎鎮西
賽提河(Seti Khola),發源於安納布爾納三峰、四峰
馬迪河(Madi Khola),發源於安納布爾納二峰
馬斯揚迪河(Marsyangdi Khola),發源於穆克提那山脈(Muktinath Himal)
達勞迪河(Daraudi River),發源於喜瑪楚里(Himal Chuli,7893)
布里甘達基河(Budhi Gandaki),發源於拉克亞埡口(Larkya La,5106)

那麼它和 木斯塘 、以及更北面的 仲巴 縣沙化又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首先它的發源地在 木斯塘 西北 側、與 西藏 仲巴 邊境上的努比恩冰川(Nhubine Glacier),這是正源,除此之外周圍還有一大堆次要源頭,我們之前說了,這個河存在的歷史比喜馬拉雅要久是吧?幾千萬上億年的洗刷刷,就刷出 木斯塘 這塊喜馬拉雅山脈主脊線上罕見的、平均海拔僅有4600+米的平緩地帶,平緩到什麼程度?就是可以通車的程度
噢,光是水侵還不夠,我們之前也說了,這個河是一路往南的是吧?那就是夏季 印度 洋季風的水汽 通道 了,照理說, 木斯塘 應該像 林芝 、 亞東 、或者陳塘那裡一樣很濕潤,而不應該這麼乾燥對吧?然而不幸的是,在 木斯塘 南側,佇立著兩堵世界級的高牆——道拉吉里一號峰(Dhaulagiri I,8167,7th) 和平 均海拔高達7000米以上的安納布爾納主山脊,她們擋在了河谷南大門的兩側, 卡利 甘達基河從她們之間穿過,切開了一個20km寬的口子,風當然可以過,但水分就被這兩位大佬留下了
所以雨季南來的季風被道拉吉里和安納布爾納抽空了水分,到 木斯塘 的時候已經變得極度乾燥,在這個區域,你能看到滿世界都是風蝕地貌。再往北,又是 卡利 甘達基河的諸多源頭水侵形成的無遮無攔的開闊地,這風一個猛子,就從這個 仲巴 盆地南側的巨大風口,直接扎到了 仲巴 縣的馬泉河上游了
也就是說, 雅江 源頭所在的區域,是基本無法得到南方季風帶來的水源補充的,本身就是一片不毛之地,生態平衡極度脆弱,隨著G219 阿裡 南線的油路貫通、人類活動的日趨頻繁,這種平衡漸漸被打破,環境快速惡化也就是個邏輯結果

上面所說的 木斯塘 ,並不是廣義上的 木斯塘 縣(Mustang District),而是狹義的上 木斯塘 (Upper Mustang),大致範圍就是縣城佐姆 索姆 (Jomsom,2700)、卡格貝尼(Kagbeni,2800)、穆克提那(Muktinath,3760)村落群、以及托隆拉埡口(Thorugn La Pass,5416)這四點一線以北、一直到 西藏 邊境的區域
在2008年之前,上 木斯塘 一直是個封建制的獨立王國,叫做珞王國(Kingdom of Lo),居民名義上叫珞巴(Lobas,與 察隅 那邊的珞巴族是不同概念),意思就是珞王國的人,實際上無非也是跨喜馬拉雅地區(Trans Himalaya)的一支藏族,他們信奉 薩迦 派(Sakya),由於一直採取閉關鎖國的管理方式,血統相對比較純正、生活方式也接近傳統
而這一線以南一直到 卡洛 帕尼(Kalopani,2560),則稱為下 木斯塘 (Lower Mustang),居民以 尼泊爾 的一支極少數民族塔 卡利 族(Thakali)為主。塔 卡利 族雖然是藏緬血統的山地民族,不過由於一直居住在這條 印度 與 西藏 幾個世紀來的主要商道上,與低地的紐瓦麗人(Newar)一樣善於經商,過去是販鹽,現在則是開客棧,他們很少到海拔超過4000米地方去活動,與上 木斯塘 的藏族各據一方,相安無事
上 木斯塘 最近走上世界舞臺,並非是因為其旅游資源,而是一些並不光彩的黑歷史。上世紀50年代末,惡名昭彰的四水六崗衛教軍跟隨十四世達賴一同叛逃出境,而在整個60年代,這支康巴游擊隊叛軍就是以上 木斯塘 為基地,在CIA的支持下對 西藏 仲巴 地區進行了長達10年的騷擾破壞,這當然是基於當時交惡的中美關係所致
不過這幾千人的隊伍終究翻不起什麼浪花,而且時間來到60年代末,珍寶島事件後亞太政治格局發生變化,中蘇關係惡化的同時, 美國 則希望掙脫越戰的泥潭。尼克鬆上臺後中美關係得到緩解,美方同時也停止了對 木斯塘 叛軍的援助。失去了強有力後臺的叛軍,徹底淪落為只能靠強取豪奪、打家劫舍維生的真正土匪,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顆政治博弈中的棄子
1973年底,就在尼克鬆首次訪華之後的第二年,新繼位的比蘭德拉國王在中美兩方的壓力下出動一個旅的兵力以及兩千名警察進入 木斯塘 ,希望能徹底解決這個麻煩。結局並沒有太多懸念,在達賴下令放下武器的錄音下,戰意全失的數千叛軍大部投降,司令旺堆嘉措試圖突圍至 印度 邊境途中被擊斃。塵埃落定之後,投降的叛軍大多受到善待,有一些最終還獲得去往 美國 的機會,上 木斯塘 也重新恢復了封閉 和平 靜


直到近幾年, 木斯塘 又被媒體翻出來炒作,顯得有些甚囂塵上,其賣點就是古老神秘的千年藏族王國,以及10年前被一位當地牧羊人發現的55個年代久遠的石窟壁畫。不過以我個人觀點,這種神秘性被誇大的成分居多,由於大多數西方人無法去 西藏 ,那麼 木斯塘 、包括如拉達克(Ladakh)、偽阿魯納恰爾邦、 不丹 、錫金在內的海外藏區就成了他們的備選方案,換句話說, 木斯塘 神秘性的觀點輸出,並不針對可以毫無阻攔去往 西藏 的 中國 人,我們更多的只是獵奇、或者跟風的心態
基於上述狀況,尼方坐地起價,為上 木斯塘 開出了500美元/10天的天價門票,這個門票的範圍是卡格貝尼(Kagbeni)以北、一直到上 木斯塘 的主城珞曼塘(Lo Manthang,3810)。穆克提那村落群儘管屬於上 木斯塘 範圍,不過由於處在游客眾多的安納布爾納大環線(ACT)路徑上,也是一個朝聖者眾多、香火旺盛的聖地,因此就無法簡單地涵蓋進這個高價門票範圍之內了
關於穆克提那村落群,是我原創出來的一個概念,在前一天的游記中已經簡單介紹過,這裡再詳細說明一下。它坐落在托隆拉埡口正西側山下、由埡口附近發源的宗河(Jhong Khola)河谷兩岸,由5個主要村落組成,分別是拉尼帕瓦(Ranipauwa)、宗(Jhong)、嘉爾科特(Jarkot)、金嘉爾(Khingar)、以及宗河匯入 卡利 甘達基河交匯處的卡格貝尼

而穆克提那(Muktinath)通常指的是建造在拉尼帕瓦村旁邊的穆克提那寺(Muktinath Temple)、以及河谷沿線的諸多寺廟群。穆克提那的玄妙之處在於兩個,除了水、火、空氣、大地四種元素以自然形式組成的火焰外,她還極其罕見地由 印度 教和佛教共存於同一個院子里,而且是兩者共同認定的聖地,是與 阿裡 的神山聖湖區一樣不同宗教和諧相處、共存共榮的典範
在 印度 教中,穆克提那來自於兩個詞的組合Mukti和Kshetra,意思是解脫之地(Pl ace of Liberation),信奉其為毗濕奴(Vishnu)108寺中第106個的毗濕奴派信徒,賦予了它諸多令人頭暈目眩的複雜含義,它同時也是主張女神崇拜的性力派(Shakti)51或108個重要神龕(Shakti Peethams)之一
佛教儀軌中有108聲撞鐘,意為消除人生的108種煩惱,而對於 印度 教徒而言,108同樣是個十分神聖的數字,不過它不是單獨指代什麼意思,而是來自於黃道十二星座的12和九大行星的9兩者的乘積,或者是二十七宿(Lunar Mansions)中的27和天空四個方向中的4兩者的乘積。在穆克提那主寺(Central Temple)周圍,可以看到有108個源源不斷的泉眼,就是108這個數字組合在現實世界的表現形式

而佛教徒則把這些泉水用來命名這個區域,稱為曲米 加查 (Chumig Gyatsa),意為百水(Hundred Waters),不知道那個同名的 美國 樂隊的名字,是不是由此得到的啟發。佛教徒認為這裡是24個密宗(Tantric)聖地之一,主要供奉的對象是空行母(Dakinis),不過這裡的母只是種比喻,跟現實世界的性別是無關的
所謂的般若為母,實際說的是在佛教領域中,人就是咿呀學語的小孩,智慧(般若)就好比母親一樣教養你,跟祖國母親的意思差不多,無論是宗教還是政治,都是很抽象的理論和觀念,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需要有一些具象化的形象來讓人直觀地瞭解,我們在各種寺廟看到的各種佛 菩薩 的形象,其實都是比喻,他們本身是沒有形象的(空性),並不能單純地將其具象與所要表達的意思簡單地劃等號。現在有不少人打著宗教信仰的旗號行苟且之事,也正是利用人們對於這一點的不理解

儘管前一日在拉尼帕瓦停留的游客多達幾十人,然而在這個早上來參觀穆克提那寺的,僅有肉哥和我兩人。對於 印度 教,出於對種姓制度的反感我始終心存芥蒂,不過對於佛教,如果說環球旅行和喜馬拉雅山脈給了我物質世界的世界觀,那麼佛教哲學就給了我另一種精神領域的世界觀,她確實如同思想上的教母,使我掙脫了一些長期極端物質化城市生活帶來的桎梏
如今,只有在這些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的高海拔地區,佛教哲學才會有些許真正的生存空間,因為佛教哲學的本質之一就是精神管理工具,也是人與自然之間溝通的橋梁,而在這裡,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更大,人對自然的依存度更高,並不像平原低地、或者物質條件豐富的發達地區那樣人與自然幾乎沒有直接交流,哪怕僅靠時代賦予的固有觀念也能順利地生存,甚至生存得更好
所以我們在跨喜馬拉雅地區徒步時的遇塔轉經、遇寺參拜,並非走形式或過場,實際上是基於一種對這個地區人文環境的認同。無論穆克提那寺存在多少神乎其技的傳說還是神秘莫測的典故,其實都不重要,這些都只是具象化的比喻,關鍵在於它是用何種方式去引導人類,它的存在營造出什麼樣的環境、又對人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什麼影響
就這一點而言,穆克提那寺的意義毫無疑問是非同凡響的,不然筆者也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想留在這裡的念頭,她確實是一個能讓人平靜下來審視世界、審視自己的地方,受得起解脫之地這個名字

回到客棧,發現所有的旅行者都已離去,基於體力分配、天氣狀況等綜合考慮,我們也將按照計劃乘吉普車去往山下的佐姆 索姆 (Jomsom,2700),然後再徒步前進。然而當吉普車沿著宗河(Jhong Khola)河谷沿線的村落群一路下降的途中,我就已經後悔做出這個決策
這是一段ACT中絕無僅有的,兼具壯觀地貌和藏區人文景觀的路,且不論沿途那數個基本完全原生態的藏式村落,在卡格貝尼附近的高地上,更可以同時俯瞰從上 木斯塘 蜿蜒而來 卡利 甘達基河谷壯麗的風蝕地貌、以及宗河下游劇烈的水系侵蝕切割痕跡。而現在,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飛速消失在後視鏡中的同時,種下了一棵再來一次的草


不過生活總是有得有失,在錯失了一段絕佳的景觀後,並不是沒有回報,回報之一就是我們又 成功 避開了雨雪天氣。自1/27離開 馬南 開始,好天氣已經持續了4.5天,並即將走到盡頭,又會迎來大約12小時的降雪。對於這次降雪我是歡迎的,因為這意味著當它結束後,我們剩餘的4天行程將在下一個好天氣周期中結束、而不必再費心考慮這個因素
餘下的問題就是行程安排的合理性。最理想的辦法就是把糟糕天氣持續的時間,用一些並沒有太重要景觀的行程去消化。我的選擇是用佐姆 索姆 到瑪法(Marpha,2670)這段僅有1小時步行,也不存在非看不可景觀的路段,併在瑪法停留過夜以避開這12小時雨雪天氣,同時也將獲得充足的時間去恢復前一日翻越托隆拉的疲勞,畢竟餘下的最後4天行程皆是高強度的
Darksky的預報一如既往的準確,當我們匆匆吃完午飯準備繼續出發時,天色已顯暗沉,河谷穿堂強風漸起,今天的主角之一、就坐落在佐姆 索姆 機場東側頭頂上的尼日吉里北峰(Nilgiri North,7061)已被雲層遮蔽

吉普車行途中曾有短暫停車,正好是個能看到尼日吉里北峰北壁的角度,儘管是大逆光狀態我還是速度下車拍了一張,搞得有幾個乘客出口抱怨,雖然他們說的尼語,不過我大致還是猜到他們在說什麼。意思就是說,在佐姆 索姆 也能看到,這裡急著拍幹嘛呢。我當時呵呵一樂,就對肉哥說,你等著瞧
多年高原拍攝的經驗之一,就是有時你會對被拍景觀有諸多抱怨,什麼光線不夠理想、角度不夠美等等,然後就不想拍了,但是恰恰是這種時候,最好不要挑肥揀瘦,趕緊拍下來再說,可能這是你最後一次看到它,甚至可能是你一生中唯一一次機會,錯過就是永遠錯過。很多事都是這樣,通常當你抱著這次錯過不要緊、以後還會有機會的心態,那麼機會往往就不會再來了


尼日吉里北峰用雲山霧罩的反饋來肯定我的想法,我們走在 卡利 甘達基河谷的乾涸河床上,頂著億萬年都不曾停歇的呼嘯勁風,眼見載著 中國 隊的吉普車從身邊飛馳而過,心中略略鬆了一口氣,想著今天晚上總算是能落得清靜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麻煩還是隨著傍晚時分的大雨不期而至。瑪法既是個一塵不染的乾凈村落,同時也是個盛產蘋果的地方,蘋果不僅是水果,同時還意味著白蘭地,所以Zas又喝酒了,這裡不僅遠遠低於他的禁酒海拔,而且這一次,他有了新的談資,與Ram之間的矛盾也是愈演愈烈
前一日在托隆拉埡口,Ram在傷腿的拖累下體力不支,無法繼續負重,只能出了2000尼幣請另一個背夫幫他背負行李,併在途中屢屢尋求Zas的幫助。這件事由此變成了Zas大做文章的資本,在相隔5米遠都能清晰聞到的酒氣中,他向我翻來覆去喋喋不休地抱怨這一切,我的耳邊反覆迴蕩著已遠在30公里開外的托隆拉,耐心一點一滴地被消耗
我開始不理睬他,Zas見怎麼說我都沒反應,又開始故伎重演去招惹別的客人。此時客棧里只有三桌人,除了肉哥和我,第二桌是從 博卡拉 飛過來的幾名 德國 游客,第三桌則是一路從穆克提那徒步下來的真.宇宙隊、席爾瓦、蘇巴什5人。儘管大家都知道,他只是喝高了之後的宣泄,也基本都予以了寬容和一笑而過,但是他畢竟是我們雇佣的,這個鍋我們始終都有一半要背
這是肉哥和我第一次真正萌發要炒掉他、甚至一起炒掉這麻煩的二人的念頭,可這樣做又令我覺得自己是打完了齋不要和尚,考慮的結果是再與他溝通一次,儘管我並不確定自己糟糕的英語水平能不能把這個事情給談清楚,可也不想把這個惡性循環再維持下去了。我把Zas叫到跟前,就說了三句話——明天早上7點30分你準時到飯堂,我有話要跟你說,現在給我回去睡覺
攪局者的離去,讓三桌人終於有機會坐到同一張桌上,古榮族嚮導比卡什的一句、他不喝酒的話還是個挺好的人、算是為這場風波暫時畫上個休止符。我們分享著粗糙的食物、異域的音樂、家釀的白蘭地、甚至是同一支手卷的煙,和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題,萍水相逢卻是毫無芥蒂,像多年老友一樣即便坐在那裡一言不發,也不會覺得絲毫尷尬
明天,這一桌分屬於不同國籍、民族,卻又和諧相處了數日的人們將各奔東西,此刻,每個人都在享受這可能是此生最後的歡聚。因為短暫,我們都希望帶給彼此快樂,至少也是 平和 與寬容,毫無疑問我們做到了,或許這既是今天錯過絕佳風景的另一種回報,也是我們來到喜馬拉雅所真正找尋的東西


在我並不豐富的人生經歷中,雖然見過一些人在我面前流淚,但是從未見過一個男人會如此泣不成聲。此刻,看著眼前這個已過不惑之年的 廓爾喀 人雙眸泛著與他那粗獷外形極其違和的淚光,我既不敢相信,以自己4級都沒有的英語水平,何以能在5分鐘內把一個大男人說到淚流滿面,同時也嘆息著這個視翻山越嶺如探囊取物一般的精幹山地人,精神屬性竟是如此羸弱不堪
5分鐘之前的7點30分,按照前一晚的約定,我準時在飯堂約談Zas,目的是希望勸說他在接下去4天的行程中忍住酒癮,並與Ram 和平 相處。這是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一向對社交缺乏興趣的我也不太清楚該如何去妥善表達。已經很難想起具體是怎麼說的了,只記得幾乎挖空了腦子裡所有能用在這個場合的英語詞彙
Zas,我知道你喜歡喝酒,而且在4000米以上你自覺不喝酒,這點很好
你喜歡乾什麼,本來與我無關,但是你一喝酒,就到處去打擾別的客人,跟所有人抱怨,和Ram鬧矛盾,甚至每天如此,這讓我們覺得很困擾
我知道埡口上發生的事,也知道你覺得不公平,但這就是生活,生活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托隆拉已經過去了,總是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並不能改變什麼
你所做的工作,我們都看在眼裡,本來也想在旅行結束後給你一份適當的豐厚報酬,然而你現在這樣的表現令我們很為難
所以現在,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過去的事我們既往不咎。但是從現在開始,在剩下的4天行程里,你不能再喝酒,也不許再抱怨什麼,並且要和Ram好好相處。我們依然還有 布恩 山那麼艱苦的行程,必須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好好走完這次旅行,等回到 博卡拉 ,我請你喝酒,愛喝多少喝多少
第二,我現在就解雇你們兩人,結算工資,你們立刻從我眼前消失
我給你一根煙的時間考慮
每次你無所顧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緒,完了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回去睡大覺,然後我卻要替你去挨個對每個客人賠禮道歉,那到底是誰該道歉?你覺得我能跟誰去抱怨不公平?
——或許真正讓Zas落淚的是這句話,我並沒有騙他,在這之前我已經不記得有多少次去給他擦屁股了,這種道歉也並非完全是例行公事,儘管幾乎沒有人因他的舉動而遷怒於我這個雇主,但是這一切始終讓我覺得於心有愧
煙尚未燃盡,Zas便給出了答覆,他紅著眼眶向我不斷道歉,表示希望繼續工作,並信誓旦旦地承諾一定會遵守那些規則。然而,可能會出乎觀眾們的意料,我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同情,反而更加堅定瞭解雇掉他的想法
很遺憾,生活經歷告訴我,不敢說全部、至少大多數會流著眼淚向你保證些什麼的人通常都做不到他/她所說的。無論是忍不住酒癮、輕易流淚、還是不假思索的保證,每個細節都在反饋給你眼前這個人薄弱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這類人是沒有痛定思痛的毅力的,當眼前的危機混過去之後,幾乎肯定會無法堅持以及重蹈覆轍
如果你選擇相信對方,就要有被出爾反爾、以及獨自收拾殘局的覺悟
我同意了Zas的請求,讓他繼續和我們一同出發。這並不是因為相信他,而只是因為他還沒觸到我的底線。我通常對自己很講原則,對他人則基本沒什麼底線,絕大多數事情都不會計較,不過要是在類似場合做出鄭重承諾後卻出爾反爾,那就是一票否決。如果Zas能遵守自己的承諾那固然最好,若是如預料的那樣再犯,我們就能名正言順地解雇他,而不會有半點於心不忍
客棧門前,我們與第一方陣的隊友們、席爾瓦、蘇巴什、AJ、安捷琳、 巴卡 什一一擁抱話別,他們將直接坐車出山,去塔托帕尼(Tatopani,1190)享受溫泉後結束徒步返回 博卡拉 ,我們一行則將徒步17公里、沿著 卡利 甘達基河谷(Kali Gandaki Gorge)最深的一段穿過整個下 木斯塘 (Lower Mustang),到達該區域最南側的村莊 卡洛 帕尼(Kalopani,2530),然後等待安納布爾納一號峰的出現(Annapurna I,8091,10th)
AJ依然是那種懵懵懂懂的表情,有時我覺得這種毫無由來的爽朗樂天,能讓生活中所有的難題迎刃而解。這位來自 阿伯丁 、第一次走出英倫三島的年輕人曾在衝鋒營地(Thorung High Camp,4833)用晦澀至極的 蘇格蘭 口音、向全客棧的人自豪地宣稱剛剛獲得世界網壇男單一號的安迪.穆雷是如假包換的 蘇格蘭 人,雖然只有我知道穆雷是何方神聖,但是他仍不願告訴我在不久前的獨立公投中他到底投了哪種票
席爾瓦在離別前祝我順利拍到一號峰的照片,使得費了半天口舌頗覺疲憊的我感到一絲寬慰,因為我告訴他要去 卡洛 帕尼拍一號峰這件事早在幾天之前,說明他並沒有當做耳旁風吹過算數,而是一直當回事記在心裡,毫無疑問,這樣的人即便是窮盡一生也不會遇到太多,儘管在動蕩的生活中早已對分分合合習以為常,可他們一定會成為我不會忘記的名字
喧囂散盡,目送載著隊友們遠去的、那看上去快要散架的公交車,我們沉默地走上了一段沒有任何旅行者的路,我甚至從沒有見過關於這段路的照片。67年前,毛裡斯.赫爾佐格(Maurice Herzog)帶領著 法國 探險隊從 印度 一路來到這裡,以道拉吉里一號峰腳下的圖庫切(Tukuche,2590)為大本營,對周邊地區展開了長達一個多月的徒步探索,幾經周折後最終 成功 找到了攀登安納布爾納一號峰北坡的正確路線。我們今天走這段路,某種意義上也是在致敬這些曾經的開拓者們


之所以當年需要花那麼長時間去探索,是因為由瑪法(Marpha,2670)至 卡洛 帕尼(Kalopani,2530)、這17公里長的 卡利 甘達基河谷段,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之一,地形極為複雜,在他們之前,幾乎沒有人對這個地區的地理環境進行過詳細勘察,他們手中僅有一份謬誤百出的 印度 軍方地圖,以及當地人各種口徑不一的說法
關於世界上最深的峽谷的定義,目前在地理界也並非很確切。峽谷與湖泊一樣,存在深度、寬度、長度、範圍等等各種衡量指標,很難像山峰一樣用統一標準來界定。若是算單體落差,即河道海拔與兩岸制高點中較高點之間的差,比較公認的最深峽谷是喀喇昆侖公路(Karakoram Highway,KKH)所在的 印度 河峽谷(Indus River Gorge),河道海拔1000米左右,與南側的南迦帕爾巴特(Nangar Parbt,8126,9th)的落差達到了7120米,是個比較難以超越的數字
中國 境內宣傳的比較多的,自然是雅魯藏布大拐彎峽谷(Yarlung Tsangpo Grand Canyon),它勝在長度夠長,以504.6公里力壓 美國 科羅拉多大峽谷 的446公里,若是以絕對長度 和平 均深度(2268米,繞南迦巴瓦的150km平均深度為5500米)的綜合性做標準,它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不過,若是按兩岸制高點、南迦巴瓦(Namcha Barwa,7782,28th)與加拉白壘(Gyala Peri,7294,85th)之間的低點,那僅有2700米不到,與南迦巴瓦之間的落差,基本在5000米左右,遠遠低於 印度 河谷

而 卡利 甘達基河谷方面又有些不同,它幾乎是世界上唯一一條河岸兩側都有8000級山峰的峽谷,若是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即同時考慮河谷兩側的高度、並取其中較低的那個值,那麼它即便與較低的安納布爾納一號峰之間的落差都高達5571米,至少在那個點上,它將會是世界最深,而這個最深的點,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 卡洛 帕尼(Kalopani,2530)
無論如何,正因為這條縱切如此之深的峽谷存在,太陽幾乎要到我們出發後1小時的早上9點,才能曬到徒步路徑所在的峽谷西岸。此時,我們已經能看見峽谷縱深不遠處的圖庫切村(Tukuche,2590),而在村子背後,道拉吉里以其另一種形態的北壁、並攜其長達16公里的東南山脊(Southeast Ridge)幾乎以鋪天蓋地之勢占據了整個天際線,毫無疑問的是,若是以車代步,這幅場景只能是一晃而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