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自駕+火車:阿馬爾菲、羅馬、托斯卡納、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附停車GPS坐標)
放下行李稍作休息,開啟我們的 羅馬 時光!
諺語有言:“光榮屬於 希腊 ,偉大屬於 羅馬 ”。 羅馬 是 意大利 的首都和 拉齊奧 大區的首府,也是 意大利 最大的城市 和政 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長期以來 羅馬 由於她悠久的歷史和特殊地位被世人歌頌為“永恆之城”。因為城市坐落在台伯河附近的七座山丘上,又獲得了“七丘之城”的美名。七丘分別是帕拉提諾 Palatino、維米納萊Viminale、奎里納萊 Quirinale、切利奧Cello、阿文蒂諾Aventino 、埃斯奎利諾Esquilino、卡彼托利諾Campidoglio。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帕拉提諾和卡彼托利諾,重要的景點多在這兩座山丘及中間。
羅馬 的建城歷史頗為悠久,根據傳說, 羅馬 在公元前753年由雙胞胎 兄弟盧慕路斯Romulus和勒穆斯Remus建立。兩兄弟據稱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逃離出來的英雄埃涅阿斯Aineías的後裔,剛出生時被仇敵棄於台伯河附近的荒野,被一隻路經此地的母狼用乳汁喂養才得以存活。長大復仇後,兩人著手在帕拉蒂諾山Palatino建立一座城市。然而盧慕路斯和勒穆斯因為雙方的建城方案不同而產生爭端,在衝突中盧慕路斯殺死了勒穆斯,建立起的 新城 市也以盧慕路斯的名字命名為 羅馬 ,哺育過兩兄弟的母狼作為 羅馬 城的標誌,盧慕路斯則成為了 羅馬 史上第一位國王。隨著人口的增加, 羅馬 的城市規模逐漸從帕拉蒂諾山擴展到鄰近的卡比托利歐山Capitolini、西里歐山Celian等七座山丘。
從第一位國王盧慕路斯到最後一位國王高傲的塔克文Tarquin the Proud, 羅馬 先後經歷了七位國王,史稱 羅馬 “王政時代”Regnvm Romanvm。公元前509年, 羅馬 人推翻了殘暴的國王塔克文,建立起 羅馬 共和 國Libera Res Publica Romana,元老院成為最高權力機構。之後在近五個世紀的時間內, 羅馬 雖然屢次面臨危機,但始終屹立不倒,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逐漸建立起了對西方歷史影響深遠的行 政和 法律體系,在不斷的軍事擴張中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大陸的大國,而 羅馬 城是這一龐大國家的中心。這一時期, 羅馬 產生過西塞羅Cicero、大加圖Cato Censorius、 尤里 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等對西方法律、哲學、歷史和軍事各領域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從公元前2世紀末起, 羅馬 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內戰,內戰對 羅馬 尤其是 羅馬 城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公元前1世紀末,愷撒的甥孫屋大維Octavian最終擊敗政敵馬克· 安東 尼Mark Antony,從而結束了內戰。公元前27年,在元老院的准許下,屋大維成為奧古斯都Augustus和事實上的獨裁者,歷史學家普遍將這一年視為 羅馬 帝國Imperium Romanum的開端。屋大維很快對在內戰中被破壞的 羅馬 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使 羅馬 城成為了擁有無數 大理 石宮殿和神廟的偉大都市,儘管在公元64年尼祿皇帝Nero統治時期 羅馬 再次因為一場大火而被破壞,但很快得到了重建,並更加壯觀,成為 地中海 世界毫無爭議的“世界之都”。然而從公元2世紀末起, 羅馬 帝國內政陷入混亂,近衛軍和各地軍閥連年混戰,再加上通貨膨脹和北方日耳曼人Germani的入侵, 羅馬 帝國日趨沒落, 羅馬 城也隨著帝國的衰落而衰落。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暫時穩定局勢,將帝國的權力中心轉移到 地中海 東部的 新都 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 羅馬 城第一次退出了帝國的中心舞臺。公元389年,帝國一分為二, 羅馬 被劃入西 羅馬 帝國。公元5世紀,來自北方的蠻族汪達爾人Vandals和哥特人Goths先後攻占和洗劫了 羅馬 城, 羅馬 城的繁華最終煙消雲散。
公元476年,西 羅馬 帝國滅亡, 羅馬 城迎來了中世紀。中世紀早期, 羅馬 城先後受到東哥特王國Regno Ostrogoto、拜占庭帝國Impero Bizantino和 倫巴 底王國Regno Longobardo的統治。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Regno Franco國王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擊敗 倫巴 底王國,將 羅馬 城和附近區域獻給教皇,從此 羅馬 成為中世紀教皇國Civitas Ecclesiae的中心。但由於戰事不斷、教皇和神聖 羅馬 帝國Sacro Romano Impero皇帝的權力爭奪以及 羅馬 城內各大家族的權力鬥爭, 羅馬 成為一座蕭條的城市。14世紀初教廷在 法國 國王的要挾下被遷往 阿維尼翁 之後, 羅馬 陷入了荒廢之中。然而,隨著不久之後教廷遷回 羅馬 ,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 羅馬 在歷任教皇的資助和眾多藝術家的努力下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建,併在15世紀末取代 佛羅倫薩 Firenze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心。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都為這座永恆之都添枝加葉,西斯廷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聖彼得 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等建築在這個時期屹立起來, 羅馬 重新迎來了昔日的繁華。到了17世紀巴 洛克 時代,華麗的宮殿、噴泉和教堂已經遍佈全城。公元1929年2月11日, 意大利 墨索裡尼政府和教廷簽訂了《 拉特 朗條約》Patti Lateranensi,根據條約,教皇國解體, 意大利 政府承認聖座Sancta Sedes對 羅馬 城內的占地約44公頃的地區享有主權,從而誕生了國中之國 梵蒂岡 Vaticano。
在 羅馬 的各個角落,包括市政廳、飲水處、下水道井蓋等各種公共建築和設施,旅行者經常能見到SPQR四個大寫字母,這四個字母是拉丁語格言Senatvs Popvlvs Qve Romanvs的縮寫,意為“元老院和 羅馬 人民”,這是 羅馬 共和 國和 羅馬 帝國的正式名稱。 我們 羅馬 的第一站就是從酒店步行僅需4分鐘的聖母大殿Basilica Papale di Santa Maria Maggiore。地址:Via Carlo Alberto 47。開放時間: 7:00—19:00。門票免費。
羅馬 四大教堂老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聖母教堂。相傳在公元352年, 羅馬 的一位貴族和妻子因膝下無子,打算將所有財產捐獻給聖母 瑪利亞 。聖母 瑪利亞 知道後托夢給當時的 羅馬 教皇利貝瑞斯Pope Liberius和貴族夫婦,讓他們在第二天下雪的地方修建一座教堂,因為當時正直盛夏的八月,大家都覺得這是不可思議。可是第二天8月4日晚,在現在教堂所在地果然下起了大雪,教皇頓時感受到了聖母 瑪利亞 的神明,立馬決定在那裡建一座教堂獻給神奇的聖母,並起名為大聖母教堂。傳說每年的8月5日做彌撒時從教堂的屋頂會散落下白色的玫瑰花瓣。高達75米的 羅馬 式鐘樓是1377年教皇格裡高利十一世將教廷從 法國 亞維農遷回 羅馬 後下令修建的(教廷曾在14世紀初由 法國 籍教皇克萊蒙特五世遷往 法國 的亞維農),成為 羅馬 最高的鐘樓。據說鐘樓里共有五座鐘,其中一座叫“失落者”的會在每晚九點準時鳴響召喚信徒們祈禱。教堂的正立面由18世紀 佛羅倫薩 建築師斐 迪南 多.福格設計,1741年由教皇本尼狄克十四世主持奠基,1750年完成。這個教堂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聖母命名的教堂,自從教堂建成以後歷盡多次改建,因而教堂也包含了多種藝術風格。教堂曾經擁有過多個名字,如聖 瑪利亞 之雪Santa Maria della Neve、聖瑪麗婭利伯略Santa Maria Liberiana。在獲得了聖嬰搖籃Holy Crib之後,又改名為聖瑪麗亞搖籃Santa Maria Del Presepe。因為它是 羅馬 以聖母 瑪利亞 命名的教堂中最大的,所以獲得了現在的名字。18世紀時該教堂經歷了一次大修,現在所看到的外表基本都是修繕後的產物。 聖母大殿正門中央寬廣的臺階上有五個大門入口。大門上是三個巨大的拱門,拱門上方的中央豎立著聖母 瑪利亞 懷抱著耶穌的雕像,四位聖人分站在兩旁守護著他們。1370-1378年建造的75米中世紀的鐘樓是當時 羅馬 最高的建築,金字塔形的尖頂是16世紀後加上去的。教堂雄偉的建築主體正面為巴 洛克 式,而鑲嵌畫則是該教堂最富盛名的特色。背面和正面區別很大。這裡的聖門是2001年新製作的,當年的12月8日由教皇約翰保羅二世進行祝福,最上方中間就是這位教皇的牧徽,旁邊的“TOTUS TUUS”是他的格言“全部屬於你”,他把自己的全部獻給聖母和天主教。左上角的字大意是第三個千年開始。左上方格的浮雕表現的是天使報喜節,右上方格則是聖靈降臨節的場景。門上的主體畫面左邊是聖母,右邊是複活後的基督。左下方格浮雕描繪的是公元431年在以弗所( 瑪利亞 最後的居住地)召開的會議上確定 瑪利亞 為“天主之母”。右下方格浮雕則表現了1962年召開的第二次 梵蒂岡 大公會議上宣佈 瑪利亞 是教會之母。 教堂正面的牆上有一尊 西班牙 國王菲利普四世的雕像,這是為了紀念他對於該教堂的捐助。教堂的主體結構是其5世紀被建造的時候確立的,包括一段以 馬賽 克裝飾的中殿和圓形後殿。最初的 馬賽 克裝飾只有部分留存了下來,損毀的那些有一部分在 16世紀時被圖畫替換了。主殿長86米,兩邊是36根愛奧尼式 大理 石 石柱 和4根花崗岩 石柱 ,這些圓柱或來自古 希腊 或取自古 羅馬 其它的神殿,在18世紀的修複中被替換掉。而它們上方的36幅鑲嵌畫是五世紀基督教初期的遺物。這些畫描述了聖經舊約中的故事情節。13世紀中為教堂修建了一座高75米的鐘樓,在被一場地震毀掉之後又重建於14世紀,鐘樓內的五口鐘會在每天晚上9點響起以提示人們做禱告。鎏金天花板修建於15世紀,所用的黃金來自於美洲。16世紀中,Flaminio Ponzio設計建造了埋葬著教皇保羅五世的巴 洛克 風格保利娜小禮拜堂(Cappella Pauline)後殿的 馬賽 克壁畫完成於13世紀,描述的是聖母加冕(Coronation of the Virgin)。正殿的中央是一座專供教皇或被其授權的神職人員使用的祭壇,這個青銅祭壇由塞 巴斯 蒂安 諾設計製作。一般說來,該祭壇會在每年8月15日,也就是聖母升天節的群眾性紀念活動中被使用到。該教堂還有一座 伯利恆 地下室,其內安放著銀制的聖嬰搖籃和金制馬槽,裡面保存著耶穌誕生所在的馬槽的一塊聖木。教堂里還保存有 5 位教皇和數位紅衣主教大人的祭壇,教皇的祭壇放在最高層,紅衣主教的放在下麵一層。十七世紀 羅馬 最著名的巴 洛克 風格的建築和雕塑大師喬瓦尼.洛倫佐.貝爾尼尼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死後就葬於此教堂。 從聖母大殿沿著Via Torino走不了多久就來到了 共和 國廣場Piazza della Repubblica。 羅馬 人更愛稱它為〝艾賽德拉〞Piazza Esedra,意思是半圓形廣場。 共和 廣場是戴克裡先浴場遺址的一部分,緊鄰 羅馬 市內的交通樞紐中央火車站。兩座扇型的古建築環抱著一座仙女噴泉,這裡也是《 羅馬 假日》中公主逃出使館後的第一個落腳之處。噴泉邊4位仙女粉餅躺在象徵4種水性的動物上:海馬代表海洋、水蛇代表河流、天鵝代表湖水、蜥蜴代表地下隱流,中心點則是抱著魚的海神Giauco。 共和 廣場的 東北 側就是著名的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地址:Piazza della Repubblica,Roma。開放時間:7:00-18:30,中午12:30休息。門票:免費。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竣工於公元305年,是戴克裡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廢墟的一部分。戴克裡先原本是個近衛軍長官,在 卡拉 卡拉 皇帝後長達50年的內戰末期取得勝利,最終稱帝。與 卡拉 卡拉 一樣,他也修建了大面積的浴場供 羅馬 公民享用,是古 羅馬 帝國最大的浴場,可供3000餘人同時沐浴。1561年,教皇庇護四世任命米開朗基羅,利用浴場的溫水大廳設計建造了一座教堂。米開朗基羅負責設計併在1563年開始建造,這是米開朗基羅的最後一件傑作,也是一件沒有完成的作品。1564年米開朗基羅死後,由他的學生洛杜卡Jacopo Lo Duca繼續完成。 教堂的入口建在浴場的殘垣斷壁上,朴素端莊,沒有雕塑,沒有柱廊,只有密密碼著的暗紅色的磚,兩扇窄小的門和門 上高 懸的十字架。看似很簡陋,但內部空間其實是非常可觀的。 波蘭 雕刻家Igor Mitoraj設計的兩扇大門。左邊一扇表現的是被十字架深深嵌入身體的耶穌和一些殉道者,他們仿佛要從青銅中掙脫出來一樣。右邊一扇表現的是聖母領報, 瑪利亞 謙卑地面向天使。門口的聖水缽採用了天使造型,充分體現了這座教堂並不簡單。教堂主體是典型的 巴西 利卡結構,長90.8米、寬27米、高28米,一座巨大的長方體空間。除中間的主祭台外,兩翼分別建有小禮拜堂。這裡曾在 意大利 王國時期(1870-1946)成為正式的國家教堂,後來的國葬都在此舉行。門後左手邊的管風琴,右手邊的牆壁上有個小孔,根據 日光 投射的角度推算時間,設計精巧。教堂內部裡面還有 羅馬 的本初子午線。 去往 維多利亞 聖母堂的途中看到了摩西噴泉Fontana dell'Acqua Felice。大約在1600年之前, 羅馬 原來的取水管道都損毀了,市民取水要到郊外的山上去。當時的教皇下令修整了取水管道,並以此噴泉作為紀念。實際上,更多的人記住這個噴泉,是因為這個Moses雕像的失敗。設計師想模仿大師的風格,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據說當地人稱其為醜陋的摩西,認為雕刻的比例不協調。 維多利亞 聖母堂/勝利之後聖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這座教堂原本叫 聖保羅 教堂,1605年由是唯一早期巴 洛克 建築師卡羅∙馬德爾諾設計。之所以改叫勝利之後聖母堂,是因為1620年天主教一方在 白山 戰役中獲勝,扭轉了波西米亞宗教改革的趨勢,據稱當時是得到了一幅顯靈聖母像之助,於是該教堂改為供奉勝利之後聖母。它的內部只有一個中殿,兩側各有三間相互連接的小堂,位於用巨大的鍍金 科林斯 壁柱分隔的拱門後面。整座教堂內部到處裝飾著 大理 石以及白色和鍍金的雕塑。馬德爾諾去世後內部還在繼續進行裝飾。1675年賽瑞尼在拱頂上繪製了壁畫,表現勝利主題的《聖母戰勝異端》和《造反天使的墮落》。 【貝尼尼---聖特雷薩的沉迷】
在祭台左側的科爾納洛小堂,有貝爾尼尼的傑作《聖德雷莎的狂喜》(1646年)。來這個教堂,純粹就是為了看貝爾尼尼的這個翻身之作。 聖彼得 大教堂的鐘樓被拆除的時候,貝爾尼尼已經近五十歲了,巨大的挫敗使他瀕臨崩潰。但命運對貝爾尼尼真的是特別眷寵。貝爾尼尼在最低谷的時候,接了一個小單,樞機費德里克·柯爾納羅委任他為勝利之後教堂的小禮拜天雕刻一座雕像。然而也正是這個小單,成為了貝尼尼職業生涯中最燦爛的星。這位紅衣主教最喜歡的聖人是 西班牙 的修女Teresa特雷薩。這位修女一生侍奉上帝,曾經在夢中體驗過上帝顯靈,她在自傳里這樣寫道:‘我看到一個天使,手執金色之矛,他幾次把箭插入我的身體,當箭拔出時,我感到無限的痛苦和甜蜜,我只感受到對上帝熾熱的熱愛’或許是因為當時的貝尼尼已經跌到最低,無所畏懼了,所有他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Teresa形象:天使撩起Teresa胸部的衣服,手上拿著金色之箭,準備朝她的胸口插去。而Teresa躺在雲上,兩眼輕合,嘴唇微張,腳趾微微翹起,多麼渴望自己的靈魂與上帝達到統一。
在禮拜堂的一邊,是貝爾尼尼為業主Conaro家族非常重要的四個人所做的雕像。其他雕塑還有:左耳堂內多梅尼科·桂帝(Domenico Guidi)的《若瑟的夢》以及Monnot的浮雕。繪畫作品則有圭爾奇諾(Guercino)的聖三像、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聖方濟各受五傷》和《聖方濟各的神魂超拔》等。The Dream of St.Joseph聖約瑟夫之夢是多明尼克桂蒂(Domenico Guidi,1625-1701)的雕塑作品,放置於教堂左側另一個禮拜堂內,靈感來自於“聖泰瑞莎的狂喜”。 離開 維多利亞 聖母堂,趕往不遠處的四泉聖嘉祿堂。沒想到雖然還沒有到關門時間,但已經不讓進去了,只能在外面看看。太可惜了。
四泉聖嘉祿堂Chiesa di 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開放時間:10:00~13:00、15:00~18:00。博洛米尼設計的四泉聖嘉祿堂,被譽為巴 洛克 建築最為經典的作品。博洛米尼是貝爾尼尼的老師馬德諾的侄子,馬德諾死後二者共同承擔 聖彼得 大教堂等很多工作,據說二者競爭得很激烈。1638年他受聖三一會修士之托在這個狹小的位置設計這座教堂,他十分巧妙地利用直線與曲線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空間逼仄的難題。教堂正立面的中間凸出,兩邊凹進,鐘樓位於一個斜面上。儘管是一座位於街角的小教堂,但博洛米尼設計的正立面仍然異常精緻。它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個壁龕,聖嘉祿的雕像位於正中,上方的楣飾由兩個天使的翅膀托起。上層是個陽臺,兩個飛翔的天使托著一個石框。這個教堂占地非常的小,但它卻有著巴 洛克 最美的穹頂,非常高精密的幾何花紋應用。整個教堂內部只有磚塊和灰泥,沒有任何著色,也沒有雕像。那是一種非常純潔和朴素的感覺,但奇特的牆面凹凸,豐富的裝飾,都可以刺激到眼睛的感官。每次去這個教堂,都會覺得很悲傷。波洛米尼最終是自殺的,一生都被對手壓著打,毫無翻身的機會。 四泉 聖安德烈 教堂Sant Andrea al Quirinale
地址:Via del Quirinale 29。開放時間:7:00~19:30。華麗麗的錯過了開放時間,也讓自己暗下決心,一定要重回 羅馬 。貝爾尼尼晚年時期的傑作,據說小貝非常愛這座教堂,經常花幾個小時坐在裡面,默默得欣賞自己的作品。這座教堂要比聖 卡洛 晚開工20年,同一時間欣賞兩位大師各自的代表作,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聖安德烈 教堂占地也非常的小,最大的特點也許在於它奇怪的形狀:是一個橢圓形。它的內部色彩就很華麗,金閃閃的,如同貝爾尼尼的人生。聖壇之上,是貝爾尼尼的學生Antonio Raggi的雕塑:St Andrew 聖安德烈 坐在雲上,準備升天,他仰望著穹頂,那裡有代表著聖靈的鴿子。下麵的禮拜堂掛著一幅祭壇畫,是由Filippo Bracci所創作的' 聖安德烈 的受難'。祭壇畫描述的就是安德烈被綁在X架上受難的情形,禮拜堂上方是密密麻麻的天使,順著光芒爬下來,迎接Andrew榮登天界。 連吃兩個閉門羹之後,意識到今天的參觀之行就此打住了。晃晃悠悠往酒店方向走,在TripAdvisor上找了家附近的餐廳,非常受當地人喜歡——Ristorante Alessio。味道好,價格也不貴,最後送了一人一杯當地的伏特加調製的檸檬酒! 吃飽喝足回酒店休息,等天黑了坐地鐵去看鬥獸場夜景!當從地鐵走出來,乍一看到這個龐然大物時,忍不住對自己說了一句“我真的在 羅馬 了!”
諺語有言:“光榮屬於 希腊 ,偉大屬於 羅馬 ”。 羅馬 是 意大利 的首都和 拉齊奧 大區的首府,也是 意大利 最大的城市 和政 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長期以來 羅馬 由於她悠久的歷史和特殊地位被世人歌頌為“永恆之城”。因為城市坐落在台伯河附近的七座山丘上,又獲得了“七丘之城”的美名。七丘分別是帕拉提諾 Palatino、維米納萊Viminale、奎里納萊 Quirinale、切利奧Cello、阿文蒂諾Aventino 、埃斯奎利諾Esquilino、卡彼托利諾Campidoglio。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帕拉提諾和卡彼托利諾,重要的景點多在這兩座山丘及中間。
羅馬 的建城歷史頗為悠久,根據傳說, 羅馬 在公元前753年由雙胞胎 兄弟盧慕路斯Romulus和勒穆斯Remus建立。兩兄弟據稱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逃離出來的英雄埃涅阿斯Aineías的後裔,剛出生時被仇敵棄於台伯河附近的荒野,被一隻路經此地的母狼用乳汁喂養才得以存活。長大復仇後,兩人著手在帕拉蒂諾山Palatino建立一座城市。然而盧慕路斯和勒穆斯因為雙方的建城方案不同而產生爭端,在衝突中盧慕路斯殺死了勒穆斯,建立起的 新城 市也以盧慕路斯的名字命名為 羅馬 ,哺育過兩兄弟的母狼作為 羅馬 城的標誌,盧慕路斯則成為了 羅馬 史上第一位國王。隨著人口的增加, 羅馬 的城市規模逐漸從帕拉蒂諾山擴展到鄰近的卡比托利歐山Capitolini、西里歐山Celian等七座山丘。
從第一位國王盧慕路斯到最後一位國王高傲的塔克文Tarquin the Proud, 羅馬 先後經歷了七位國王,史稱 羅馬 “王政時代”Regnvm Romanvm。公元前509年, 羅馬 人推翻了殘暴的國王塔克文,建立起 羅馬 共和 國Libera Res Publica Romana,元老院成為最高權力機構。之後在近五個世紀的時間內, 羅馬 雖然屢次面臨危機,但始終屹立不倒,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逐漸建立起了對西方歷史影響深遠的行 政和 法律體系,在不斷的軍事擴張中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大陸的大國,而 羅馬 城是這一龐大國家的中心。這一時期, 羅馬 產生過西塞羅Cicero、大加圖Cato Censorius、 尤里 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等對西方法律、哲學、歷史和軍事各領域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從公元前2世紀末起, 羅馬 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內戰,內戰對 羅馬 尤其是 羅馬 城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公元前1世紀末,愷撒的甥孫屋大維Octavian最終擊敗政敵馬克· 安東 尼Mark Antony,從而結束了內戰。公元前27年,在元老院的准許下,屋大維成為奧古斯都Augustus和事實上的獨裁者,歷史學家普遍將這一年視為 羅馬 帝國Imperium Romanum的開端。屋大維很快對在內戰中被破壞的 羅馬 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使 羅馬 城成為了擁有無數 大理 石宮殿和神廟的偉大都市,儘管在公元64年尼祿皇帝Nero統治時期 羅馬 再次因為一場大火而被破壞,但很快得到了重建,並更加壯觀,成為 地中海 世界毫無爭議的“世界之都”。然而從公元2世紀末起, 羅馬 帝國內政陷入混亂,近衛軍和各地軍閥連年混戰,再加上通貨膨脹和北方日耳曼人Germani的入侵, 羅馬 帝國日趨沒落, 羅馬 城也隨著帝國的衰落而衰落。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暫時穩定局勢,將帝國的權力中心轉移到 地中海 東部的 新都 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 羅馬 城第一次退出了帝國的中心舞臺。公元389年,帝國一分為二, 羅馬 被劃入西 羅馬 帝國。公元5世紀,來自北方的蠻族汪達爾人Vandals和哥特人Goths先後攻占和洗劫了 羅馬 城, 羅馬 城的繁華最終煙消雲散。
公元476年,西 羅馬 帝國滅亡, 羅馬 城迎來了中世紀。中世紀早期, 羅馬 城先後受到東哥特王國Regno Ostrogoto、拜占庭帝國Impero Bizantino和 倫巴 底王國Regno Longobardo的統治。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Regno Franco國王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擊敗 倫巴 底王國,將 羅馬 城和附近區域獻給教皇,從此 羅馬 成為中世紀教皇國Civitas Ecclesiae的中心。但由於戰事不斷、教皇和神聖 羅馬 帝國Sacro Romano Impero皇帝的權力爭奪以及 羅馬 城內各大家族的權力鬥爭, 羅馬 成為一座蕭條的城市。14世紀初教廷在 法國 國王的要挾下被遷往 阿維尼翁 之後, 羅馬 陷入了荒廢之中。然而,隨著不久之後教廷遷回 羅馬 ,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 羅馬 在歷任教皇的資助和眾多藝術家的努力下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建,併在15世紀末取代 佛羅倫薩 Firenze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心。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都為這座永恆之都添枝加葉,西斯廷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聖彼得 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等建築在這個時期屹立起來, 羅馬 重新迎來了昔日的繁華。到了17世紀巴 洛克 時代,華麗的宮殿、噴泉和教堂已經遍佈全城。公元1929年2月11日, 意大利 墨索裡尼政府和教廷簽訂了《 拉特 朗條約》Patti Lateranensi,根據條約,教皇國解體, 意大利 政府承認聖座Sancta Sedes對 羅馬 城內的占地約44公頃的地區享有主權,從而誕生了國中之國 梵蒂岡 Vaticano。
在 羅馬 的各個角落,包括市政廳、飲水處、下水道井蓋等各種公共建築和設施,旅行者經常能見到SPQR四個大寫字母,這四個字母是拉丁語格言Senatvs Popvlvs Qve Romanvs的縮寫,意為“元老院和 羅馬 人民”,這是 羅馬 共和 國和 羅馬 帝國的正式名稱。 我們 羅馬 的第一站就是從酒店步行僅需4分鐘的聖母大殿Basilica Papale di Santa Maria Maggiore。地址:Via Carlo Alberto 47。開放時間: 7:00—19:00。門票免費。
羅馬 四大教堂老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聖母教堂。相傳在公元352年, 羅馬 的一位貴族和妻子因膝下無子,打算將所有財產捐獻給聖母 瑪利亞 。聖母 瑪利亞 知道後托夢給當時的 羅馬 教皇利貝瑞斯Pope Liberius和貴族夫婦,讓他們在第二天下雪的地方修建一座教堂,因為當時正直盛夏的八月,大家都覺得這是不可思議。可是第二天8月4日晚,在現在教堂所在地果然下起了大雪,教皇頓時感受到了聖母 瑪利亞 的神明,立馬決定在那裡建一座教堂獻給神奇的聖母,並起名為大聖母教堂。傳說每年的8月5日做彌撒時從教堂的屋頂會散落下白色的玫瑰花瓣。高達75米的 羅馬 式鐘樓是1377年教皇格裡高利十一世將教廷從 法國 亞維農遷回 羅馬 後下令修建的(教廷曾在14世紀初由 法國 籍教皇克萊蒙特五世遷往 法國 的亞維農),成為 羅馬 最高的鐘樓。據說鐘樓里共有五座鐘,其中一座叫“失落者”的會在每晚九點準時鳴響召喚信徒們祈禱。教堂的正立面由18世紀 佛羅倫薩 建築師斐 迪南 多.福格設計,1741年由教皇本尼狄克十四世主持奠基,1750年完成。這個教堂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聖母命名的教堂,自從教堂建成以後歷盡多次改建,因而教堂也包含了多種藝術風格。教堂曾經擁有過多個名字,如聖 瑪利亞 之雪Santa Maria della Neve、聖瑪麗婭利伯略Santa Maria Liberiana。在獲得了聖嬰搖籃Holy Crib之後,又改名為聖瑪麗亞搖籃Santa Maria Del Presepe。因為它是 羅馬 以聖母 瑪利亞 命名的教堂中最大的,所以獲得了現在的名字。18世紀時該教堂經歷了一次大修,現在所看到的外表基本都是修繕後的產物。 聖母大殿正門中央寬廣的臺階上有五個大門入口。大門上是三個巨大的拱門,拱門上方的中央豎立著聖母 瑪利亞 懷抱著耶穌的雕像,四位聖人分站在兩旁守護著他們。1370-1378年建造的75米中世紀的鐘樓是當時 羅馬 最高的建築,金字塔形的尖頂是16世紀後加上去的。教堂雄偉的建築主體正面為巴 洛克 式,而鑲嵌畫則是該教堂最富盛名的特色。背面和正面區別很大。這裡的聖門是2001年新製作的,當年的12月8日由教皇約翰保羅二世進行祝福,最上方中間就是這位教皇的牧徽,旁邊的“TOTUS TUUS”是他的格言“全部屬於你”,他把自己的全部獻給聖母和天主教。左上角的字大意是第三個千年開始。左上方格的浮雕表現的是天使報喜節,右上方格則是聖靈降臨節的場景。門上的主體畫面左邊是聖母,右邊是複活後的基督。左下方格浮雕描繪的是公元431年在以弗所( 瑪利亞 最後的居住地)召開的會議上確定 瑪利亞 為“天主之母”。右下方格浮雕則表現了1962年召開的第二次 梵蒂岡 大公會議上宣佈 瑪利亞 是教會之母。 教堂正面的牆上有一尊 西班牙 國王菲利普四世的雕像,這是為了紀念他對於該教堂的捐助。教堂的主體結構是其5世紀被建造的時候確立的,包括一段以 馬賽 克裝飾的中殿和圓形後殿。最初的 馬賽 克裝飾只有部分留存了下來,損毀的那些有一部分在 16世紀時被圖畫替換了。主殿長86米,兩邊是36根愛奧尼式 大理 石 石柱 和4根花崗岩 石柱 ,這些圓柱或來自古 希腊 或取自古 羅馬 其它的神殿,在18世紀的修複中被替換掉。而它們上方的36幅鑲嵌畫是五世紀基督教初期的遺物。這些畫描述了聖經舊約中的故事情節。13世紀中為教堂修建了一座高75米的鐘樓,在被一場地震毀掉之後又重建於14世紀,鐘樓內的五口鐘會在每天晚上9點響起以提示人們做禱告。鎏金天花板修建於15世紀,所用的黃金來自於美洲。16世紀中,Flaminio Ponzio設計建造了埋葬著教皇保羅五世的巴 洛克 風格保利娜小禮拜堂(Cappella Pauline)後殿的 馬賽 克壁畫完成於13世紀,描述的是聖母加冕(Coronation of the Virgin)。正殿的中央是一座專供教皇或被其授權的神職人員使用的祭壇,這個青銅祭壇由塞 巴斯 蒂安 諾設計製作。一般說來,該祭壇會在每年8月15日,也就是聖母升天節的群眾性紀念活動中被使用到。該教堂還有一座 伯利恆 地下室,其內安放著銀制的聖嬰搖籃和金制馬槽,裡面保存著耶穌誕生所在的馬槽的一塊聖木。教堂里還保存有 5 位教皇和數位紅衣主教大人的祭壇,教皇的祭壇放在最高層,紅衣主教的放在下麵一層。十七世紀 羅馬 最著名的巴 洛克 風格的建築和雕塑大師喬瓦尼.洛倫佐.貝爾尼尼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死後就葬於此教堂。 從聖母大殿沿著Via Torino走不了多久就來到了 共和 國廣場Piazza della Repubblica。 羅馬 人更愛稱它為〝艾賽德拉〞Piazza Esedra,意思是半圓形廣場。 共和 廣場是戴克裡先浴場遺址的一部分,緊鄰 羅馬 市內的交通樞紐中央火車站。兩座扇型的古建築環抱著一座仙女噴泉,這裡也是《 羅馬 假日》中公主逃出使館後的第一個落腳之處。噴泉邊4位仙女粉餅躺在象徵4種水性的動物上:海馬代表海洋、水蛇代表河流、天鵝代表湖水、蜥蜴代表地下隱流,中心點則是抱著魚的海神Giauco。 共和 廣場的 東北 側就是著名的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地址:Piazza della Repubblica,Roma。開放時間:7:00-18:30,中午12:30休息。門票:免費。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竣工於公元305年,是戴克裡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廢墟的一部分。戴克裡先原本是個近衛軍長官,在 卡拉 卡拉 皇帝後長達50年的內戰末期取得勝利,最終稱帝。與 卡拉 卡拉 一樣,他也修建了大面積的浴場供 羅馬 公民享用,是古 羅馬 帝國最大的浴場,可供3000餘人同時沐浴。1561年,教皇庇護四世任命米開朗基羅,利用浴場的溫水大廳設計建造了一座教堂。米開朗基羅負責設計併在1563年開始建造,這是米開朗基羅的最後一件傑作,也是一件沒有完成的作品。1564年米開朗基羅死後,由他的學生洛杜卡Jacopo Lo Duca繼續完成。 教堂的入口建在浴場的殘垣斷壁上,朴素端莊,沒有雕塑,沒有柱廊,只有密密碼著的暗紅色的磚,兩扇窄小的門和門 上高 懸的十字架。看似很簡陋,但內部空間其實是非常可觀的。 波蘭 雕刻家Igor Mitoraj設計的兩扇大門。左邊一扇表現的是被十字架深深嵌入身體的耶穌和一些殉道者,他們仿佛要從青銅中掙脫出來一樣。右邊一扇表現的是聖母領報, 瑪利亞 謙卑地面向天使。門口的聖水缽採用了天使造型,充分體現了這座教堂並不簡單。教堂主體是典型的 巴西 利卡結構,長90.8米、寬27米、高28米,一座巨大的長方體空間。除中間的主祭台外,兩翼分別建有小禮拜堂。這裡曾在 意大利 王國時期(1870-1946)成為正式的國家教堂,後來的國葬都在此舉行。門後左手邊的管風琴,右手邊的牆壁上有個小孔,根據 日光 投射的角度推算時間,設計精巧。教堂內部裡面還有 羅馬 的本初子午線。 去往 維多利亞 聖母堂的途中看到了摩西噴泉Fontana dell'Acqua Felice。大約在1600年之前, 羅馬 原來的取水管道都損毀了,市民取水要到郊外的山上去。當時的教皇下令修整了取水管道,並以此噴泉作為紀念。實際上,更多的人記住這個噴泉,是因為這個Moses雕像的失敗。設計師想模仿大師的風格,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據說當地人稱其為醜陋的摩西,認為雕刻的比例不協調。 維多利亞 聖母堂/勝利之後聖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這座教堂原本叫 聖保羅 教堂,1605年由是唯一早期巴 洛克 建築師卡羅∙馬德爾諾設計。之所以改叫勝利之後聖母堂,是因為1620年天主教一方在 白山 戰役中獲勝,扭轉了波西米亞宗教改革的趨勢,據稱當時是得到了一幅顯靈聖母像之助,於是該教堂改為供奉勝利之後聖母。它的內部只有一個中殿,兩側各有三間相互連接的小堂,位於用巨大的鍍金 科林斯 壁柱分隔的拱門後面。整座教堂內部到處裝飾著 大理 石以及白色和鍍金的雕塑。馬德爾諾去世後內部還在繼續進行裝飾。1675年賽瑞尼在拱頂上繪製了壁畫,表現勝利主題的《聖母戰勝異端》和《造反天使的墮落》。 【貝尼尼---聖特雷薩的沉迷】
在祭台左側的科爾納洛小堂,有貝爾尼尼的傑作《聖德雷莎的狂喜》(1646年)。來這個教堂,純粹就是為了看貝爾尼尼的這個翻身之作。 聖彼得 大教堂的鐘樓被拆除的時候,貝爾尼尼已經近五十歲了,巨大的挫敗使他瀕臨崩潰。但命運對貝爾尼尼真的是特別眷寵。貝爾尼尼在最低谷的時候,接了一個小單,樞機費德里克·柯爾納羅委任他為勝利之後教堂的小禮拜天雕刻一座雕像。然而也正是這個小單,成為了貝尼尼職業生涯中最燦爛的星。這位紅衣主教最喜歡的聖人是 西班牙 的修女Teresa特雷薩。這位修女一生侍奉上帝,曾經在夢中體驗過上帝顯靈,她在自傳里這樣寫道:‘我看到一個天使,手執金色之矛,他幾次把箭插入我的身體,當箭拔出時,我感到無限的痛苦和甜蜜,我只感受到對上帝熾熱的熱愛’或許是因為當時的貝尼尼已經跌到最低,無所畏懼了,所有他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Teresa形象:天使撩起Teresa胸部的衣服,手上拿著金色之箭,準備朝她的胸口插去。而Teresa躺在雲上,兩眼輕合,嘴唇微張,腳趾微微翹起,多麼渴望自己的靈魂與上帝達到統一。
在禮拜堂的一邊,是貝爾尼尼為業主Conaro家族非常重要的四個人所做的雕像。其他雕塑還有:左耳堂內多梅尼科·桂帝(Domenico Guidi)的《若瑟的夢》以及Monnot的浮雕。繪畫作品則有圭爾奇諾(Guercino)的聖三像、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聖方濟各受五傷》和《聖方濟各的神魂超拔》等。The Dream of St.Joseph聖約瑟夫之夢是多明尼克桂蒂(Domenico Guidi,1625-1701)的雕塑作品,放置於教堂左側另一個禮拜堂內,靈感來自於“聖泰瑞莎的狂喜”。 離開 維多利亞 聖母堂,趕往不遠處的四泉聖嘉祿堂。沒想到雖然還沒有到關門時間,但已經不讓進去了,只能在外面看看。太可惜了。
四泉聖嘉祿堂Chiesa di 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開放時間:10:00~13:00、15:00~18:00。博洛米尼設計的四泉聖嘉祿堂,被譽為巴 洛克 建築最為經典的作品。博洛米尼是貝爾尼尼的老師馬德諾的侄子,馬德諾死後二者共同承擔 聖彼得 大教堂等很多工作,據說二者競爭得很激烈。1638年他受聖三一會修士之托在這個狹小的位置設計這座教堂,他十分巧妙地利用直線與曲線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空間逼仄的難題。教堂正立面的中間凸出,兩邊凹進,鐘樓位於一個斜面上。儘管是一座位於街角的小教堂,但博洛米尼設計的正立面仍然異常精緻。它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個壁龕,聖嘉祿的雕像位於正中,上方的楣飾由兩個天使的翅膀托起。上層是個陽臺,兩個飛翔的天使托著一個石框。這個教堂占地非常的小,但它卻有著巴 洛克 最美的穹頂,非常高精密的幾何花紋應用。整個教堂內部只有磚塊和灰泥,沒有任何著色,也沒有雕像。那是一種非常純潔和朴素的感覺,但奇特的牆面凹凸,豐富的裝飾,都可以刺激到眼睛的感官。每次去這個教堂,都會覺得很悲傷。波洛米尼最終是自殺的,一生都被對手壓著打,毫無翻身的機會。 四泉 聖安德烈 教堂Sant Andrea al Quirinale
地址:Via del Quirinale 29。開放時間:7:00~19:30。華麗麗的錯過了開放時間,也讓自己暗下決心,一定要重回 羅馬 。貝爾尼尼晚年時期的傑作,據說小貝非常愛這座教堂,經常花幾個小時坐在裡面,默默得欣賞自己的作品。這座教堂要比聖 卡洛 晚開工20年,同一時間欣賞兩位大師各自的代表作,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聖安德烈 教堂占地也非常的小,最大的特點也許在於它奇怪的形狀:是一個橢圓形。它的內部色彩就很華麗,金閃閃的,如同貝爾尼尼的人生。聖壇之上,是貝爾尼尼的學生Antonio Raggi的雕塑:St Andrew 聖安德烈 坐在雲上,準備升天,他仰望著穹頂,那裡有代表著聖靈的鴿子。下麵的禮拜堂掛著一幅祭壇畫,是由Filippo Bracci所創作的' 聖安德烈 的受難'。祭壇畫描述的就是安德烈被綁在X架上受難的情形,禮拜堂上方是密密麻麻的天使,順著光芒爬下來,迎接Andrew榮登天界。 連吃兩個閉門羹之後,意識到今天的參觀之行就此打住了。晃晃悠悠往酒店方向走,在TripAdvisor上找了家附近的餐廳,非常受當地人喜歡——Ristorante Alessio。味道好,價格也不貴,最後送了一人一杯當地的伏特加調製的檸檬酒! 吃飽喝足回酒店休息,等天黑了坐地鐵去看鬥獸場夜景!當從地鐵走出來,乍一看到這個龐然大物時,忍不住對自己說了一句“我真的在 羅馬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