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萬塔之國-緬甸(仰光、蒲甘、曼德勒、茵萊湖交通和景點詳細功略)
↑山達穆尼佛塔 樹蔭下席地而坐的 緬甸 人,在吃中飯,他們以家庭為單位,是來享受節日氣氛的。 ↑山達穆尼佛塔 熱鬧的人群 ↑山達穆尼佛塔 我當天出門沒有帶相機,所以拍的照片不多,由於參觀的也較匆忙,幾乎很少幾張景點照片。而且整個參觀過程,就不是在參觀寺廟,完全是在感受他們過節的氣氛。固都陶佛 塔里 面的過道兩邊,很多做買賣的把點心攤擺起來了,此處也沒有城管,買賣雙方愉快的交易著,點心以米食為主。小朋友們吃到了點心,往往就開心的笑了。看到這樣的場景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孩子總是最感性的。
一開始在 曼德勒 山腳下下車時,看到這麼多的人,簡直就是象在趕集,儘管心理已經有準備,知道今天是點燈節,人們紛紛會走到街頭或者寺廟慶祝節日。但我還是被驚著了, 曼德勒 人全城出動了,歡慶他們的節日。來到固都陶佛塔,也是摩肩接踵,當地人多過游客。後來要去山達穆尼寺廟,需要穿過一條馬路,結果是熱鬧的不象話。我們象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逢攤必看,有些對於我們也是很新奇的,食品的造型特別漂亮整齊,品種雖然不多,但就是這些不多的食品原料,也做出了各色豐富的點心,而且一定是無添加的放心食品。
來到山達穆尼寺廟,這裡更熱鬧,因為這裡的場地大,空間多,而且中間有大 金塔 。環繞著大 金塔 有無數的白塔,簡直望不到邊的,要不是太熱了,地上也太燙,真想好好走一遍。在寺廟的空地上,看到很多當地人席地而坐,正好是午飯時間,他們在地上鋪上毯子,以地為坐,就這麼吃上了。看著他們這樣的生活,我們是羡慕的,這裡的佛教寺院是公共的,真正的屬於人民,他們可以隨意進出,樹蔭下一坐可能就是半天,寺廟又承擔著公園的角色。他們吃的到也很簡單,只有一個菜是葷菜,其餘都是蔬菜。難得的是這種氛圍,一家人趁著節日,來到寺院,先去拜佛祖,然後就是一家人開心的過節,聊聊天。生活應該就是這樣平靜和淡泊的。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 這個是豬頭肉和豬內臟,看樣子是滷製品 ↑曼德勒 炒麵、炒粉 ↑曼德勒 五顏六色的蛋筒 ↑曼德勒
當我們從山達穆尼寺廟的另一個出口來到大街上時,我們驚獃了。這裡儼然已經是一個游樂場了。我不確定這個位置平時就是一個開放式的游樂場還是只有在節日里才是這種狀況。總之是人聲鼎沸,熱鬧異常。裡面的路又是坑坑窪窪的,人群都擠成一堆了,這放在 中國 ,就是屬於比較危險的公共場所,建議不要停留的地方。我本來也想儘快的逃離這個亂糟糟的地方,突然眼前一亮。我竟然看到了摩天輪和海盜船!一開始只是覺得特別有趣,會在這樣的場合見到游樂園的設施,畢竟後面就是寺廟。
多看了一會兒就覺得更有趣了,因為摩天輪的大圓圈上全都站著人,大概有五、六個小伙子。這又是一個危險的行為。當摩天輪轉起來時,我們才恍然 大悟 ,原來他們不是在上面玩的,他們是工作人員,也是讓摩天輪轉起來的人工動能。原來這是個不帶電力的摩天輪,要想讓他轉起來,全靠上面的人使用一定的技巧來回走動,它才會轉,要讓他停,也是要靠上面的人配合。這要讓它轉一圈真的是費了老勁了,坐在上面的游客也耐心的等待著。要每個座位坐滿,才會讓它轉的。從頂上慢慢轉下來的人,到達地面下車後,會有新的游客坐上去,源源不停。
那個海盜船也是通過人力的作用讓它擺起來的,速度肯定沒有電力的快,但我看人們都玩的很開心。摩天輪上還有年輕的小尼姑,應該也是過節出來玩,看到了這麼好玩的,也來感受一下節日的氣氛。本來也想過要上去體驗一下的,最後還是沒有膽量去嘗試,怕有危險,現在回憶起來又有點後悔了,我當時就應該去體驗一下的。這個玩藝兒實在太顛覆我的想象了。 海盜船 ↑曼德勒 摩天輪 ↑曼德勒 ↑曼德勒 由於滿大街都是過節的人們,路邊也全都是做生意的攤販,馬路上摩托車橫行,加上這個城市空氣質量不怎麼樣,路上是塵土飛揚,又充滿著高分貝的噪聲。加上天氣炎熱,感覺 曼德勒 它就是個大火爐,可以把人煩燥死。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過節,人群傾城出動,朝一個方向去,全部集中在 曼德勒 山腳下的寺廟周邊。
當我們好不容易找到金色宮殿僧院,那座全柚木的建築,據說的最漂亮的柚木建築,門口寫著出示門票,指的是 曼德勒 的套票,我們只好退下了。金色宮殿僧院原是敏東王的寢宮,也是他駕崩的地方,原是在皇宮裡的,後來整體搬到了現在的位置,成了一座僧院。據說整個建築非常精美。這次兩個柚木宮我們都無緣得見,都是門票惹的禍。 曼德勒 山腳下的這圈寺廟中也只有這個金色宮殿僧院是要查票的,其餘的也都可以隨便進。
由於實在受不了這份酷熱,決定先回去了。 曼德勒 這個城市很難打出租車,通常酒店門口會有出租車司機,或者可以讓酒店提前預約,但在外面自己要叫是叫不到的,它的車不會在大街上隨便空駛,有那種停在景點門口的車,也一定是別人預定或者包車了的。只有 皮卡 車是有停在景區或者比較熱鬧的地方招攬生意的,其實價格也不比出租汽車便宜。但由於它可以在外面叫到,也算是一種較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了。膽子夠大的,可以叫摩托車。
在 曼德勒 皇宮的某處牆角下的護城河邊我們找到了一輛待運的 皮卡 車。就象下圖這樣坐的。我們已經體驗了 緬甸 多樣化的各種交通工具,到這種地方來旅行,不能抱著度假的心態,就應該享受這種難得的在你平常生活中見不到的交通方式。旅行中要能屈能伸,日曬雨淋、風吹雨打,我們皆不怕。我們全副武裝走起來!
在 曼德勒 的幾天中,已經不止一次的經過皇宮的城牆了,而且我們住的也貼近皇宮城牆的南面。 曼德勒 山在北面,所以勢必會經過皇宮。但我們沒有進去參觀,因為皇宮在二戰中已經全部被損毀,現在看到的建築是軍政府在1989年根據歷史資料在原址重修的。也就是說它其實是個山寨的。對於“假文物”我就沒有什麼興趣了,而且建築裡面也沒有任何原來的擺設和傢具,在二戰中全部被搶走或毀壞,所以沒有把這個景點列入我們的日程中。門票是含在通票中的,這個地方是要檢票的。
我們之前打聽過,今天晚上的點燈節活動,在馬哈木尼佛塔寺廟會有隆重的慶祝活動。儘管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形式的活動,但我們已經決定晚上去看看熱鬧。其實我們打聽到的關於點燈節的慶祝活動,版本也有很多個。有說 曼德勒 山的,也有說不知道的,說不知道的是 緬甸 的華人,他們不過這個節日。說 緬甸 的節日太多了,每個月都有,也搞不清楚哪裡有什麼活動。酒店的前臺小哥告訴我們說在馬哈木尼佛塔有活動,也零星有消息說那個地方有慶祝儀式,所以經過對原始數據的分析,我們得出結論,殺向馬哈木尼佛塔。
從我們的酒店出發過去有多種方式,因為前面一天包車游覽時已經在白天去過了,故我們今天主要是參加晚上的慶祝活動。原本想騎自行車去,因為打聽明天去眉繆路線,和前臺商量花費了些時間,所以出門時已經比較晚了,考慮到安全因素,再加上自行車普遍大,我騎著費勁。又不熟悉路線,最後還是放棄了,改為出租車直接過去,車費是5000K/車。讓司機等待花費的價格比較貴,我們又決定回去時再臨時找車,這個行為還是比較冒險的,因為 曼德勒 很難找車。我們膽子大,不怕。還有一種出行方案是坐公交車,我們因為本身沒有方向感,所以沒嘗試這種方法,嘟嘟同學做到了,他是坐公交車來到的馬哈木尼。這點不得不佩服男生的邏輯感和空間感。
儘管在白天來過這個寺廟,但晚上過來我們還是搞不清楚方向,而且因為它有多個方向的門。司機把我們放在了離大門有點距離的地方,因為路上實在太擠了,全是人。在一個鐘樓下麵,我和樂樂約好了,萬一我們兩個人走散了,就在這個鐘樓下集合。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在其他的方向是否會有同樣的鐘樓。但同行的朋友間,在一個異常擁護的環境下,必須要有一個走失後怎麼辦的預案。碰到萬一真的走失了,大家都按照預案去做,這樣不至於彼此驚慌。你千萬不要說電話這件事情,因為在一個人流很多又很擁擠的環境下,電話往往會沒有作用,而且當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時,怎麼和朋友說清楚,你在哪裡!所以找一下地標更靠譜。電話當然也要保持暢通,國際漫游是一定要開的,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國際漫游。所以我們的預案就是,地點鐘樓,萬一再等不到,就使用電話聯絡。在做好了各種準備的前提下,我們沖向了洶涌的人潮。
在國內我很少去人特別多的地方,即使在景點,一看到黒壓壓的人群,這種地方我一定是不進去的。想不到在 曼德勒 卻有了一次人擠人,擠死人不償命的經歷。知道擠過 通道 就可以進入寺廟內部了,可這個 通道 在白天看起來根本就不眼,而且也不長,現在卻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一個惡夢了。只好隨著人群慢慢的往裡面挪,還要時刻小心自己的相機和小包。真的沒有想到過個節在這個寺廟會是這樣的一種盛況。要不是今天白天我已經見識了 曼德勒 山腳下的熱鬧,說不定看到這種狀況我會打退堂鼓的。我們是來參加別人的節日的,他們怎麼做,我們就跟著怎麼做。再擠我也要擠進去。應該是來的晚了點,正值高峰期,如果來的早點,事先在寺廟裡面占個位置就不至於在 通道 中被人擠成一堆了。
一旦擠到了裡面,就豁然開朗了,人群向各個方向分散。原來一直不知道點燈節是玩什麼的,到了裡面我終於知道,這個節日是怎麼玩的了。寺院的空地上到處插著蠟燭,火光點點,而且有些人還插出了各種造型,甚是壯觀。我們也入鄉隨俗,花1000K買了一包蠟燭,找了一塊空地點起來。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點燈節就是大家都點蠟燭,可能是驅災避難的意思。以下照片可以看到,寺廟中的外圍場地上擠滿了人,蠟燭已經插滿了地面,快要沒有插足之地了。光著腳走路的我們特別的小心,因為如果不小心有可能會踩上火種哦。整個寺廟也是張燈結彩,到處是歡樂的人們,站在高處看他們,我們也特別的興奮。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看到了很多和尚也在歡度這個節日,而且普遍很年輕,甚至可以說是小孩。他們也在地上插滿了蠟燭,並且用手機記錄下這個時刻。當我們在整個場地上觀看和拍攝 緬甸 人慶祝節日的場景,其實我們兩個 中國 人也早就成了他們拍攝的對象。出於禮貌,他們沒有近距離的拍攝,但在遠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手機對著我們。我對他們抱以微笑,我不介意他們的拍攝。難怪他們對我們有興趣,整個場地上就沒有見到外國人,我們算屈指可數的幾位了,在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中可以看到外國人的身影,並且一同與他們慶祝,他們也一定是覺得新奇的。不要說我們的長相和 緬甸 人是相近的,但就我們這副打扮,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國人。
有幾個僧人也一直在拍我們,有一個膽子大的終於和我們說話了,先是讓我們給他們拍合影,後來又要求同我們合影。我們當然沒有禁忌了,既然他們沒有禁忌,那就隨便拍啦!於是就有了幾張同僧人的合影,可惜小帥哥的技術不好,拍出來的照片不清楚,但好歹留下了一些影像。話說他們長的還是很不錯的。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可以搜到WIFI信號,強度還可以,不用密碼,直接可以點進去。在 緬甸 很多寺廟都有WIFI,自己留心一下,到了寺廟可以試著連一下。在這個地方我們大概足足獃了有二個小時,感受著他們的歡樂。也體會著一個外國游客的快樂。雖然我們文化不同,但全世界的歡 樂都 是一致的。
出了寺廟我們又搞不清楚方向了,遠遠的看見了鐘樓,不過我們沒有走散。還算快速度的找到了一輛 皮卡 車,坐在後面的車廂里,我們回去啦!與此同時,看到很多當地人也擠在 皮卡 里回家了。唯一不同的是一輛車裡要擠好多人,而我們只有兩個人。一路看著星星回去了,我們已經完全適應了這種 皮卡 的節奏了。 眉繆
10月9日 眉繆一日游,晚上夜車至 茵萊湖
由於行程的改變,在 曼德勒 會多出一天的時間,為此怎麼安排這一天的時間,在我確認行程變更的那一刻我就想到了眉繆。其實沒有更多的資料,我只知道它離 曼德勒 較近,可以作為一日游去安排。其他我也一無所知。既然想要去,那就要做好安排和打算,包括車票的預定或者說線路的確認。
通過和酒店前臺溝通,得知去眉繆有幾種方法。包車一日,價格是100,000K;share taxi,可以自己去車站坐,車站在第75街的第27街和28街中間;share taxi,在酒店等車過來接,價格是5000K/人,單程。顯然包車太貴了,share taxi比較合適,直接來酒店接也免去了折騰之苦。於是在昨天去馬哈木尼之前先把這事確定了下來,定的出發時間是早上7點。
中文的翻譯眉繆應該是來自於Maymyo(“May-town”)這個詞。這個小鎮建立於1896年英殖民時代,Maymyo的名字來源於一位 英國 的MAY上校。後來 緬甸 獨立後去殖民化中改成了現在的名字Pyin Oo Lwin,現在所有官方的名稱全部是後者,包括路標也是Pyin Oo Lwin。但人們還是習慣稱Maymyo,無論你怎麼稱呼, 緬甸 人都知道。最初建立這個小鎮是因為 曼德勒 實在是太熱了, 英國 統治者們很不習慣,而眉繆由於處在海拔1000米的高原之上,氣候宜人。為此一到夏天這裡就成了 英國 人的避暑兼辦公地,在這裡建造了無數的英式別墅,也算一解思鄉之苦。鎮中心還有英女王贈送的“翻版Big Ben”。
這個地方又是 曼德勒 通往 中國 的要道,即滇緬公路。二次大戰時,1942年, 中國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和日軍作戰,蔣介石曾親臨眉繆召集中英美軍官開會,那時候蔣介石名義上是中緬印戰區的盟軍總司令。
現在的眉繆已經是 緬甸 主要的水果、果醬、蔬菜和葡萄酒產地,以及軍事學院訓練基地。而且又是主要的鮮花供應地, 曼德勒 的鮮花據說大都來源於此。它也是 緬甸 有錢人的避暑勝地,周邊別墅林立,一到周末就會有很多人過來度假。 眉繆地圖
眉繆距 曼德勒 七十公里,share taxi由於在要各處接人,坐滿七人才出城,所以時間會耽誤一些,半路還會休息一次,整個車程就需要2.5小時,逛這個小鎮就不需要攻略了,可以隨意走走。以下兩張照片翻拍自葉孝忠的《 緬甸 ,現在去最好》,建議去 緬甸 的可以先看看這本書。 來到一個完全沒有做過功略的地方,其實是兩眼一摸黑的。車停在足球場的位置,離#175樓地圖“9”教堂不遠的地方,算是鎮中心的位置。確定了回去也是在這個地點坐車。我們沿著馬路往南走,第一站就是教堂(照片見#178樓)。再往南走“7”的位置是一個高級中學,見下麵的照片,就是這個學校的外觀。學校放假,只有門崗處的值班人員,允許我們進去參觀。顯然這個建築是 英國 人當年留下的,現在房子還在,花園無存,可以想象以前這裡一定有一個非常大的花園,目前只零星的剩下了幾棵樹,有點寂寥。後面的一排平房應該是教室,在這樣風格的教室里上課,也算是近距離接觸歷史了。碰到了一位學生,他告訴我們這個學校有300多位學生。操場上還見到了一個乒乓球桌子,比較老舊了,顯然這個學校的硬件不怎麼樣。 學校外觀 ↑眉謬 教室外觀
一開始在 曼德勒 山腳下下車時,看到這麼多的人,簡直就是象在趕集,儘管心理已經有準備,知道今天是點燈節,人們紛紛會走到街頭或者寺廟慶祝節日。但我還是被驚著了, 曼德勒 人全城出動了,歡慶他們的節日。來到固都陶佛塔,也是摩肩接踵,當地人多過游客。後來要去山達穆尼寺廟,需要穿過一條馬路,結果是熱鬧的不象話。我們象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逢攤必看,有些對於我們也是很新奇的,食品的造型特別漂亮整齊,品種雖然不多,但就是這些不多的食品原料,也做出了各色豐富的點心,而且一定是無添加的放心食品。
來到山達穆尼寺廟,這裡更熱鬧,因為這裡的場地大,空間多,而且中間有大 金塔 。環繞著大 金塔 有無數的白塔,簡直望不到邊的,要不是太熱了,地上也太燙,真想好好走一遍。在寺廟的空地上,看到很多當地人席地而坐,正好是午飯時間,他們在地上鋪上毯子,以地為坐,就這麼吃上了。看著他們這樣的生活,我們是羡慕的,這裡的佛教寺院是公共的,真正的屬於人民,他們可以隨意進出,樹蔭下一坐可能就是半天,寺廟又承擔著公園的角色。他們吃的到也很簡單,只有一個菜是葷菜,其餘都是蔬菜。難得的是這種氛圍,一家人趁著節日,來到寺院,先去拜佛祖,然後就是一家人開心的過節,聊聊天。生活應該就是這樣平靜和淡泊的。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 這個是豬頭肉和豬內臟,看樣子是滷製品 ↑曼德勒 炒麵、炒粉 ↑曼德勒 五顏六色的蛋筒 ↑曼德勒
當我們從山達穆尼寺廟的另一個出口來到大街上時,我們驚獃了。這裡儼然已經是一個游樂場了。我不確定這個位置平時就是一個開放式的游樂場還是只有在節日里才是這種狀況。總之是人聲鼎沸,熱鬧異常。裡面的路又是坑坑窪窪的,人群都擠成一堆了,這放在 中國 ,就是屬於比較危險的公共場所,建議不要停留的地方。我本來也想儘快的逃離這個亂糟糟的地方,突然眼前一亮。我竟然看到了摩天輪和海盜船!一開始只是覺得特別有趣,會在這樣的場合見到游樂園的設施,畢竟後面就是寺廟。
多看了一會兒就覺得更有趣了,因為摩天輪的大圓圈上全都站著人,大概有五、六個小伙子。這又是一個危險的行為。當摩天輪轉起來時,我們才恍然 大悟 ,原來他們不是在上面玩的,他們是工作人員,也是讓摩天輪轉起來的人工動能。原來這是個不帶電力的摩天輪,要想讓他轉起來,全靠上面的人使用一定的技巧來回走動,它才會轉,要讓他停,也是要靠上面的人配合。這要讓它轉一圈真的是費了老勁了,坐在上面的游客也耐心的等待著。要每個座位坐滿,才會讓它轉的。從頂上慢慢轉下來的人,到達地面下車後,會有新的游客坐上去,源源不停。
那個海盜船也是通過人力的作用讓它擺起來的,速度肯定沒有電力的快,但我看人們都玩的很開心。摩天輪上還有年輕的小尼姑,應該也是過節出來玩,看到了這麼好玩的,也來感受一下節日的氣氛。本來也想過要上去體驗一下的,最後還是沒有膽量去嘗試,怕有危險,現在回憶起來又有點後悔了,我當時就應該去體驗一下的。這個玩藝兒實在太顛覆我的想象了。 海盜船 ↑曼德勒 摩天輪 ↑曼德勒 ↑曼德勒 由於滿大街都是過節的人們,路邊也全都是做生意的攤販,馬路上摩托車橫行,加上這個城市空氣質量不怎麼樣,路上是塵土飛揚,又充滿著高分貝的噪聲。加上天氣炎熱,感覺 曼德勒 它就是個大火爐,可以把人煩燥死。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過節,人群傾城出動,朝一個方向去,全部集中在 曼德勒 山腳下的寺廟周邊。
當我們好不容易找到金色宮殿僧院,那座全柚木的建築,據說的最漂亮的柚木建築,門口寫著出示門票,指的是 曼德勒 的套票,我們只好退下了。金色宮殿僧院原是敏東王的寢宮,也是他駕崩的地方,原是在皇宮裡的,後來整體搬到了現在的位置,成了一座僧院。據說整個建築非常精美。這次兩個柚木宮我們都無緣得見,都是門票惹的禍。 曼德勒 山腳下的這圈寺廟中也只有這個金色宮殿僧院是要查票的,其餘的也都可以隨便進。
由於實在受不了這份酷熱,決定先回去了。 曼德勒 這個城市很難打出租車,通常酒店門口會有出租車司機,或者可以讓酒店提前預約,但在外面自己要叫是叫不到的,它的車不會在大街上隨便空駛,有那種停在景點門口的車,也一定是別人預定或者包車了的。只有 皮卡 車是有停在景區或者比較熱鬧的地方招攬生意的,其實價格也不比出租汽車便宜。但由於它可以在外面叫到,也算是一種較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了。膽子夠大的,可以叫摩托車。
在 曼德勒 皇宮的某處牆角下的護城河邊我們找到了一輛待運的 皮卡 車。就象下圖這樣坐的。我們已經體驗了 緬甸 多樣化的各種交通工具,到這種地方來旅行,不能抱著度假的心態,就應該享受這種難得的在你平常生活中見不到的交通方式。旅行中要能屈能伸,日曬雨淋、風吹雨打,我們皆不怕。我們全副武裝走起來!
在 曼德勒 的幾天中,已經不止一次的經過皇宮的城牆了,而且我們住的也貼近皇宮城牆的南面。 曼德勒 山在北面,所以勢必會經過皇宮。但我們沒有進去參觀,因為皇宮在二戰中已經全部被損毀,現在看到的建築是軍政府在1989年根據歷史資料在原址重修的。也就是說它其實是個山寨的。對於“假文物”我就沒有什麼興趣了,而且建築裡面也沒有任何原來的擺設和傢具,在二戰中全部被搶走或毀壞,所以沒有把這個景點列入我們的日程中。門票是含在通票中的,這個地方是要檢票的。
我們之前打聽過,今天晚上的點燈節活動,在馬哈木尼佛塔寺廟會有隆重的慶祝活動。儘管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形式的活動,但我們已經決定晚上去看看熱鬧。其實我們打聽到的關於點燈節的慶祝活動,版本也有很多個。有說 曼德勒 山的,也有說不知道的,說不知道的是 緬甸 的華人,他們不過這個節日。說 緬甸 的節日太多了,每個月都有,也搞不清楚哪裡有什麼活動。酒店的前臺小哥告訴我們說在馬哈木尼佛塔有活動,也零星有消息說那個地方有慶祝儀式,所以經過對原始數據的分析,我們得出結論,殺向馬哈木尼佛塔。
從我們的酒店出發過去有多種方式,因為前面一天包車游覽時已經在白天去過了,故我們今天主要是參加晚上的慶祝活動。原本想騎自行車去,因為打聽明天去眉繆路線,和前臺商量花費了些時間,所以出門時已經比較晚了,考慮到安全因素,再加上自行車普遍大,我騎著費勁。又不熟悉路線,最後還是放棄了,改為出租車直接過去,車費是5000K/車。讓司機等待花費的價格比較貴,我們又決定回去時再臨時找車,這個行為還是比較冒險的,因為 曼德勒 很難找車。我們膽子大,不怕。還有一種出行方案是坐公交車,我們因為本身沒有方向感,所以沒嘗試這種方法,嘟嘟同學做到了,他是坐公交車來到的馬哈木尼。這點不得不佩服男生的邏輯感和空間感。
儘管在白天來過這個寺廟,但晚上過來我們還是搞不清楚方向,而且因為它有多個方向的門。司機把我們放在了離大門有點距離的地方,因為路上實在太擠了,全是人。在一個鐘樓下麵,我和樂樂約好了,萬一我們兩個人走散了,就在這個鐘樓下集合。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在其他的方向是否會有同樣的鐘樓。但同行的朋友間,在一個異常擁護的環境下,必須要有一個走失後怎麼辦的預案。碰到萬一真的走失了,大家都按照預案去做,這樣不至於彼此驚慌。你千萬不要說電話這件事情,因為在一個人流很多又很擁擠的環境下,電話往往會沒有作用,而且當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時,怎麼和朋友說清楚,你在哪裡!所以找一下地標更靠譜。電話當然也要保持暢通,國際漫游是一定要開的,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國際漫游。所以我們的預案就是,地點鐘樓,萬一再等不到,就使用電話聯絡。在做好了各種準備的前提下,我們沖向了洶涌的人潮。
在國內我很少去人特別多的地方,即使在景點,一看到黒壓壓的人群,這種地方我一定是不進去的。想不到在 曼德勒 卻有了一次人擠人,擠死人不償命的經歷。知道擠過 通道 就可以進入寺廟內部了,可這個 通道 在白天看起來根本就不眼,而且也不長,現在卻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一個惡夢了。只好隨著人群慢慢的往裡面挪,還要時刻小心自己的相機和小包。真的沒有想到過個節在這個寺廟會是這樣的一種盛況。要不是今天白天我已經見識了 曼德勒 山腳下的熱鬧,說不定看到這種狀況我會打退堂鼓的。我們是來參加別人的節日的,他們怎麼做,我們就跟著怎麼做。再擠我也要擠進去。應該是來的晚了點,正值高峰期,如果來的早點,事先在寺廟裡面占個位置就不至於在 通道 中被人擠成一堆了。
一旦擠到了裡面,就豁然開朗了,人群向各個方向分散。原來一直不知道點燈節是玩什麼的,到了裡面我終於知道,這個節日是怎麼玩的了。寺院的空地上到處插著蠟燭,火光點點,而且有些人還插出了各種造型,甚是壯觀。我們也入鄉隨俗,花1000K買了一包蠟燭,找了一塊空地點起來。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點燈節就是大家都點蠟燭,可能是驅災避難的意思。以下照片可以看到,寺廟中的外圍場地上擠滿了人,蠟燭已經插滿了地面,快要沒有插足之地了。光著腳走路的我們特別的小心,因為如果不小心有可能會踩上火種哦。整個寺廟也是張燈結彩,到處是歡樂的人們,站在高處看他們,我們也特別的興奮。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看到了很多和尚也在歡度這個節日,而且普遍很年輕,甚至可以說是小孩。他們也在地上插滿了蠟燭,並且用手機記錄下這個時刻。當我們在整個場地上觀看和拍攝 緬甸 人慶祝節日的場景,其實我們兩個 中國 人也早就成了他們拍攝的對象。出於禮貌,他們沒有近距離的拍攝,但在遠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手機對著我們。我對他們抱以微笑,我不介意他們的拍攝。難怪他們對我們有興趣,整個場地上就沒有見到外國人,我們算屈指可數的幾位了,在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中可以看到外國人的身影,並且一同與他們慶祝,他們也一定是覺得新奇的。不要說我們的長相和 緬甸 人是相近的,但就我們這副打扮,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國人。
有幾個僧人也一直在拍我們,有一個膽子大的終於和我們說話了,先是讓我們給他們拍合影,後來又要求同我們合影。我們當然沒有禁忌了,既然他們沒有禁忌,那就隨便拍啦!於是就有了幾張同僧人的合影,可惜小帥哥的技術不好,拍出來的照片不清楚,但好歹留下了一些影像。話說他們長的還是很不錯的。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
馬哈木尼佛塔可以搜到WIFI信號,強度還可以,不用密碼,直接可以點進去。在 緬甸 很多寺廟都有WIFI,自己留心一下,到了寺廟可以試著連一下。在這個地方我們大概足足獃了有二個小時,感受著他們的歡樂。也體會著一個外國游客的快樂。雖然我們文化不同,但全世界的歡 樂都 是一致的。
出了寺廟我們又搞不清楚方向了,遠遠的看見了鐘樓,不過我們沒有走散。還算快速度的找到了一輛 皮卡 車,坐在後面的車廂里,我們回去啦!與此同時,看到很多當地人也擠在 皮卡 里回家了。唯一不同的是一輛車裡要擠好多人,而我們只有兩個人。一路看著星星回去了,我們已經完全適應了這種 皮卡 的節奏了。 眉繆
10月9日 眉繆一日游,晚上夜車至 茵萊湖
由於行程的改變,在 曼德勒 會多出一天的時間,為此怎麼安排這一天的時間,在我確認行程變更的那一刻我就想到了眉繆。其實沒有更多的資料,我只知道它離 曼德勒 較近,可以作為一日游去安排。其他我也一無所知。既然想要去,那就要做好安排和打算,包括車票的預定或者說線路的確認。
通過和酒店前臺溝通,得知去眉繆有幾種方法。包車一日,價格是100,000K;share taxi,可以自己去車站坐,車站在第75街的第27街和28街中間;share taxi,在酒店等車過來接,價格是5000K/人,單程。顯然包車太貴了,share taxi比較合適,直接來酒店接也免去了折騰之苦。於是在昨天去馬哈木尼之前先把這事確定了下來,定的出發時間是早上7點。
中文的翻譯眉繆應該是來自於Maymyo(“May-town”)這個詞。這個小鎮建立於1896年英殖民時代,Maymyo的名字來源於一位 英國 的MAY上校。後來 緬甸 獨立後去殖民化中改成了現在的名字Pyin Oo Lwin,現在所有官方的名稱全部是後者,包括路標也是Pyin Oo Lwin。但人們還是習慣稱Maymyo,無論你怎麼稱呼, 緬甸 人都知道。最初建立這個小鎮是因為 曼德勒 實在是太熱了, 英國 統治者們很不習慣,而眉繆由於處在海拔1000米的高原之上,氣候宜人。為此一到夏天這裡就成了 英國 人的避暑兼辦公地,在這裡建造了無數的英式別墅,也算一解思鄉之苦。鎮中心還有英女王贈送的“翻版Big Ben”。
這個地方又是 曼德勒 通往 中國 的要道,即滇緬公路。二次大戰時,1942年, 中國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和日軍作戰,蔣介石曾親臨眉繆召集中英美軍官開會,那時候蔣介石名義上是中緬印戰區的盟軍總司令。
現在的眉繆已經是 緬甸 主要的水果、果醬、蔬菜和葡萄酒產地,以及軍事學院訓練基地。而且又是主要的鮮花供應地, 曼德勒 的鮮花據說大都來源於此。它也是 緬甸 有錢人的避暑勝地,周邊別墅林立,一到周末就會有很多人過來度假。 眉繆地圖
眉繆距 曼德勒 七十公里,share taxi由於在要各處接人,坐滿七人才出城,所以時間會耽誤一些,半路還會休息一次,整個車程就需要2.5小時,逛這個小鎮就不需要攻略了,可以隨意走走。以下兩張照片翻拍自葉孝忠的《 緬甸 ,現在去最好》,建議去 緬甸 的可以先看看這本書。 來到一個完全沒有做過功略的地方,其實是兩眼一摸黑的。車停在足球場的位置,離#175樓地圖“9”教堂不遠的地方,算是鎮中心的位置。確定了回去也是在這個地點坐車。我們沿著馬路往南走,第一站就是教堂(照片見#178樓)。再往南走“7”的位置是一個高級中學,見下麵的照片,就是這個學校的外觀。學校放假,只有門崗處的值班人員,允許我們進去參觀。顯然這個建築是 英國 人當年留下的,現在房子還在,花園無存,可以想象以前這裡一定有一個非常大的花園,目前只零星的剩下了幾棵樹,有點寂寥。後面的一排平房應該是教室,在這樣風格的教室里上課,也算是近距離接觸歷史了。碰到了一位學生,他告訴我們這個學校有300多位學生。操場上還見到了一個乒乓球桌子,比較老舊了,顯然這個學校的硬件不怎麼樣。 學校外觀 ↑眉謬 教室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