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萬塔之國-緬甸(仰光、蒲甘、曼德勒、茵萊湖交通和景點詳細功略)




馬 哈根 達楊僧院Mahargandaryone Monastery,從馬哈木尼佛塔過去的車程約30分鐘,它距離烏本橋不遠。它是 緬甸 一個最為重要的僧學院。這裡每天上午10點,都舉行規模宏大的“千人僧飯”。簡單地說就是眾多的僧人在眾目睽睽之下吃飯。這裡儼然成了一個旅游景點,所有來 曼德勒 的游人都會來這裡,旅行社也會組織團隊來這裡。所以在10點的時候,僧院里已經人山人海了。
緬甸 信奉佛教的家庭,每個男人一生都要出家修行一次或者多次,時間不等,也可以終身當和尚。馬 哈根 達楊僧院修建50多年,在此修行的人多過上千。 緬甸 的僧侶“過午不食”、“托缽乞食”,第一餐在4點,第二餐在10點左右開始沿街化緣,12點以前回到寺廟吃完。在這裡,10點開始,千名左右僧侶整齊地排成兩排,托缽赤腳,低著頭,目光不斜視,靜默有序地緩緩向前移動。他們大多為穿著紅色袈裟的年輕男孩,也有很少的穿著白色袈裟的小男孩。他們來到一個大院內,有當地的信徒給他們分發食物,他們接受食物後就到旁邊的大廳用餐。洗完缽後,他們又三五成群有序地捧著裝滿小食品的缽回到宿舍。
10點之前,僧人們在餐廳一側的道路上排隊集合,集合的差不多了,集體向前挪動。所有參觀的人在兩側人行道上看。經過我們的觀察,排在隊伍前面的男孩很帥,而且很懂禮儀,目不斜視,走過來時大多數人也是不往人群看的,似乎他們的眼中並無我們這些凡人。只有穿著白色袈裟的小男孩稍微活潑一些,有點調皮的微笑和嬉鬧。
排隊等候的游客,後面房子就是餐廳 穿著白色T恤的是來自 中國 的一個宗教旅行團,穿著黃色袈裟的應該是同團的 中國 僧人。他們有領隊統一安排著佈施事宜,每個人手裡拿著一疊緬幣現金,等到僧人過來時,放置在缽上。最後沒有發完的,統一拿一個大盤子直接擺在了餐廳的主桌上。這是我後來進到餐廳看見的。




是不是發現了很多帥哥啊!





慢慢步入餐廳





我記得從馬 哈根 達揚僧院出來後,去了個購物場所,司機征求了我們的意見,可能他們包車一日游的行規都會要帶游客去一個購物場所的,反正也不耽誤什麼事,就去了。賣的是圍巾、筒裙等手工藝品,超級貴的,不過質量和款式真不錯,這個場所不是對外營業的商店,估計就是旅游定點購物點,專門做外國人的生意的。
花花綠綠的筒裙

實皆 山位於 伊洛 瓦底 江西 岸,與因瓦古城隔江相望,建於14世紀,1760~1764年曾是撣族王國的首都。現存有佛寺、佛塔500多座,也是 曼德勒 的古都之一。 緬甸 很多僧侶會來這裡修行,所以這也是個佛教聖地。 實皆 和敏貢古城的套票是3USD,不包含在 曼德勒 套票中,需另行購買。但 實皆 山並不查票。
司機從新橋上過,開上山用時不多,山上樹木蔥蘢,森林環繞,佛塔錯落其間,到是寧靜。車可以直接開到山頂,由於天氣炎熱,我們就沒想爬,直接讓司機開到山頂,山頂有一寺廟,從寺廟的平臺可以俯瞰整個 伊洛 瓦底江。江面上的橋也清晰可見。






返回東岸時過的是老橋,車停在和因瓦古城一水之隔的岸邊,先用餐。順便歇歇腳。
因瓦古城,位於 曼德勒 市區以南35公里處, 四面環水,北面是 伊洛 瓦底江,東面是其支流米坦格河,西面和南面為運河。從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這個命運多舛的小城曾經多次被選作 緬甸 王國的首都又多次被拋棄。1838年的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因瓦古城, 它也就此安靜了下來。只剩下了殘坦斷臂,向世人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所以到因瓦古城必須是要坐船的,船票是800K/人,往返的價格。渡船的時間只需幾分鐘,人滿即開。
因瓦古城的門票是包含在 曼德勒 的套票中的,如果沒有購買這張套票,這裡很多地方進不去,我們四人就不幸多次被阻於景區外,因為我們沒有購買這張套票。請見下麵售票處門口的告示。

游覽因瓦古城通過腳力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坐馬車,現在統一了馬車的價格,為8000K/車,一輛馬車只可以坐2個人。游覽四個景點,見下圖

外觀

亞榻那新彌Yadana sinme Pagoda 幾乎全部是殘垣斷壁了,座落在田野和樹木間,如果不是馬車夫停下來,你會錯過這個地方的。有著深深的佛教造像的印跡,和泰北的 素可泰 遺跡非常相似,儘管從年代上來說, 素可泰 遺跡要比它久了三百年,但風格極像。這堆廢棄的遺址已經是雜草叢生了,經歷了地震和戰亂,現在可以看到的真的可以說是廢墟。在這堆廢墟上,又經過了非常不專業的修補,唉,只剩下磚頭是當年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