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油畫的頂級藝術殿堂,俄羅斯藝術大師170餘幅精品彙總


與《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都是列賓同一時期作品,看著怎麼像姊妹篇呢


燦爛的陽光下塵土飛揚,在悶熱的道路上禮拜行列的人們在行進。右邊,年老的農民提著玻璃的用絲帶裝飾的燈籠。他們後面,是兩位女性小市民拿著聖象的神龕。再後面是在領唱帶領下歌唱的孩子們。而再遠處,是面色緋紅穿著金光閃閃的法衣的輔祭,拿著聖象的傲慢的女地主,走在人群的後面。這些自以為是的人物,列賓對其評價是極為諷刺。游行隊伍左邊的行列是乞丐和老人。領頭人的棍子切斷了他們走向聖潔人群的道路。
在這組人群中,值得註意的是駝背人,列賓用了特別長的時間來刻畫它,在殘疾的臉上,可以找到內在的美麗和真誠的情感。除了單個人物刻畫外,聲勢浩大行進的整個人群形象也很重要,效果的真實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色調。這種色調,是建立在吸收了罕見的紅色和綠色,形成的淡黃褐色的色彩上的。色彩的緊張度,隨著轉入深處而減弱,並表明列賓已經完全掌握了外光繪畫。此外,畫家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全面的研究人。列賓把人物性格對立起來,揭示每個人的特別之處,又把他們全都整合在這複雜的合奏曲中。




列賓完成於1879年的《1698年禁衛軍被處決所有僕人遭受酷刑後一年索菲亞公主在新聖女修道院》。
這畫的名字可真長。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的索菲亞公主滿臉憤憤不平,眼睛瞪得快爆出來了。畫家對細節也非常講究,感受一下那衣服的質感和紋飾。索菲亞公主是彼得大帝的同父異母姐姐,彼得登基時只有十歲,一直是索菲亞公主在主理朝政,彼得長大後收回大權,把這個不甘寂寞的姐姐關進了新聖女修道院。






這幅畫作反映的是17世紀哥薩克查波羅什人的一段歷史。該部族以英勇善戰、熱愛自由的天性而著稱,奧斯曼帝國 蘇丹 王穆罕默德四世來信要求哥薩克人加入他們的隊伍,接受他是統治。對此,哥薩克人予以了果斷的回絕,並對 蘇丹 王進行了譏諷與嘲弄。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年 — 1930年),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巡迴展覽畫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於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1873-76年先後旅行 意大利 及 法國 ,研究 歐洲 古典及近代美術。回國後勤奮作畫,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風俗畫和肖像畫,表現了人民的貧窮苦難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參加巡迴展覽美術協會。代表作品有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宣傳者被捕》、《意外歸來》、《索菲亞公主》、《查波羅什人覆信 土耳其 蘇丹 》、《1581年11月16日伊凡雷帝和被他殺死的兒子》及《托爾斯泰》等。
1878年參加巡迴展覽畫派。


列賓的另外一副著名的肖像畫——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剛一問世,1892年《觀察者》雜誌就評論說,畫中的人物“像是要從畫中走出來的樣子。。。” 我被震撼了,尤其是當我知道了這幅肖像背後的故事。
穆索爾斯基死後被認為是天才,在他活著時卻被當時的 俄羅斯 音樂界視為鄉巴佬。委托列賓繪畫的人聽說列賓要畫穆索爾斯基,一再告誡列賓說,你可不能把亂七八糟的廢物都塞到這幅畫里來啊!而“廢物”正是指穆索爾斯基。他當時(才40來歲)處於極度貧困的狀態,對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甚至一度成為街頭上的流浪漢。據傳,當列賓從報紙上看到他病重的消息後,立即趕到了醫院,用4天的時間完成了這幅肖像畫。幾天后,1881年3月28日,穆索爾斯基在彼得堡逝世,終年42歲。
這幅畫被特列恰科夫購去。列賓把所得的全部報酬捐出來,在穆索爾斯基的墓前修 了紀念碑。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 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複活》等。


油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兒子》在 中國 普遍簡化名稱,譯作《伊凡雷帝和他的兒子》。呈現的是時間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就像畫作本身的名稱所標明的那樣,不是指出哪一年,而是具體到不幸發生的那一天。伊凡雷帝突然暴怒,用手杖猛擊自己的兒子王子伊凡,結果打到了他的太陽穴。至於到底是什麼激怒了沙皇?歷史學家們,直到現在都還爭論不休。列賓選擇了那個可怕的瞬間:當時沙皇剛剛回過神來,還不相信眼前無法輓回的事情的發生,正試圖營救王子。驚恐、愛惜、靈魂被撕裂的一般的悔恨難過。列賓將所有這些情感通過畫面帶著強烈的說服力傳達出來,王子溫和的原諒了凶手死在了自己父親的懷中。對於這幅傑出的作品-畫家伊凡·克拉姆斯柯依 曾寫道:畫作的前景部分生動的表達並突出了謀殺的偶然性,父親用手仗打到了自己兒子的太陽穴,下一刻父親就驚恐的叫喊起來沖向兒子,抓住他放平到地上,抬起他的上身,躺到自己的膝上,並用一隻手捂住他太陽穴上的傷口,然而血依舊不斷的透過指縫噴涌而出,另一隻手緊緊摟抱住他,牢牢親吻著被自己打傷的可憐孩子的頭,然而孩子已經無力控制自己的瞳孔,他沉重的喘息著,感受到父親的悲傷。他就像個小孩子似的,想要朝他笑笑。
列賓說他希望能通過這幅畫讓觀眾對殺人這件事情,即使是想想也深惡痛絕。畫家的確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血紅色調,地面上是紅色的地毯,上面凝固著血水,鮮紅的坐墊從猛然歪倒的王座上滾落。繡著薔薇的王子外袍的褶皺上是淡紅色的投影。牆上則裝飾的黑紅色的棋盤狀圖案。正是這些鮮艷逼真的色彩深刻的營造了正在進行的悲劇氛圍,有力的打動了觀眾。

現在畫廊中已經看不到真跡了,不知何年何月能修複好

時隔105年後的2018年又遭厄運,這是人類藝術的損失

這幅畫是表現在俄國沙皇統治下而受壓迫的知識分子的遭遇及其悲歡離合的情景。經過長期流放和苦役的革命者突然歸來。一個面容瘦削、滿臉鬍鬚的中年男子走進房裡,身上還穿著囚衣。畫面上,女佣把門打開,以疑惑的目光看著這穿著破衣,身材瘦削,形容枯槁但卻神情堅毅的“不速之客”,他的出現使全家處於一片驚愕之中。近景一位躬腰,手扶沙發的老年婦女,這是他的母親,她似乎不相信這位進來的的“客人”真的是她的兒子。妻子驚愕地坐在鋼琴旁,忘了應該站起來去擁抱她的丈夫,吃驚地站起來。孩子一副好奇的目光投向這位來歷不明的“客人”。這幅畫通過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把流放者大半生的坎坷經歷,全家悲歡離合的複雜情感,集中地凝固在這一瞬間的人物表情、動作的變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