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在路上之“跑出來”的歐洲
一、緣起在我一生的旅行計劃中, 歐洲 是安排在退休以後的。
原因之一是和 印度 這樣的國度比起來,她的旅行難度的確是so easy啦,只要未來不向領袖們看齊延遲到70歲才退休,我想我的體力還是可以支撐 歐洲 之行的,相比之下,我確實難以想象在我年過花甲的時候,還能和 印度 人民一起歡樂地擠火車以及坐著TUTU車在完全沒有交通的各種道路上飛快穿梭,就更不要說靈活地跳過神牛們佈下的各種“地雷陣”了(事實上,即使在我30多歲時也沒有完全幸免於此)……
另一方面, 歐洲 是個有故事的地方,而且那故事紛繁複雜,要想瞭解她的前生今世,就非要從古 希腊 神話讀到聖經,再從聖經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蘇東劇變,否則就很難明白她為什麼會叫歐羅巴、為什麼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否則,在你眼中, 歐洲 就只不過是另外一幅不太一樣的異域風情畫罷了。我一直固執地認為 歐洲 最迷人的是她的人文、歷史而非自然風景,所以,做好功課才可以更好地值回票價,至少也要把聖經新約爛熟於胸方可涉足。
然而,我還是在3字頭的最後一年來了,比原計劃提早了整整20年——這是我自2001年進入設計院工作以來經歷的最大的一次進度調整,足另所有甲方黯然失色。
但是,但是,我有一個絕佳的理由說服我自己——2017年的這次 歐洲 之行,我是來跑馬拉松的,而馬拉松是我人生中從未有過的、不一樣的挑戰。
柏林 馬拉松是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誕生了最多的馬拉松世界紀錄——這是我後來才聽說的 ,跑步從未超過5公里的我一下子就能參加世界頂級賽事,這估計是我有生以來唯一一件可以與“平步青雲”這個成語沾上點邊兒的事了。而這要隆重地感謝下靳太以及百馬薈,前者讓我 成功 地避免成為一個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膩男,而後者則直接給了讓我“平步青雲”的參賽名額,給了我能像拿破侖一樣翹首穿過 勃蘭登堡 門的機會。
於是,事就這樣成了…… ↑柏林 二、我們的團隊必須肯定地說,這次 歐洲 之行,是我參加過的陣仗最大的旅行,起初整個團隊超過了十五個人,所以一開始的方案是找個旅行社搞定一切事宜,之後有人退出,方案變成在 歐洲 包一輛大巴再找個地陪,再後來人數變成13,這個數字含義實在太過豐富,難得的是縱觀古今中外大家都對它沒什麼好感,但就旅行而言,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拋開大巴車和地陪,租兩三輛小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馳騁天地了。於是,在快速做了可行性論證之後,我提議旅行方式改為自駕,既便宜又自在。這一方案在團隊群里迅速得到了大家的響應,那時我只與此次旅行的組織者祥戈有過一面之緣(當然與靳 太和 Eleven小朋友有過N面不止啦),其他人均素未謀面,但已經明顯感覺到了大家偶爾的三言兩語里明明蘊藏著一顆顆“狂野的心”,想想也是,馬拉松都能跑下來的人,還有什麼事能難得倒。於是,我心生歡喜,自告奮勇地攬下了行程設計、訂酒店、租車的任務。
大家也紛紛訂好機票,期待在 柏林 的初次團圓。
但,伴隨旅行的總會有意外,否則就跟去隔壁菜場買菜沒什麼本質區別了,在菜場里你永遠都知道老王家的小青菜最新鮮、老張家的肉不註水、老李家的秤有點兒鬼……但在旅行中特別是國外旅行中,以往太多的經驗都難再適用,做好面對意外事件的準備是必需的。但這次意外來得有點兒早……
就在我們一家整理好行李準備出門前,突然接到祥戈的電話,已經過了機場安檢的祥戈一家三口因為家中突發意外不得不取消行程。說實話,聽到這個消息時我有點懵,之前組織 印度 之行從開始的“一呼十應”到最後的“隻身出行”都不能算作意外,但這一條著實不在我的清單之內,祥戈是組織者,他去不了,感覺團隊一下子就少了主心骨,平心而論,這絕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幸運的是,在旅行中,意外發生的越早越好,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應對和調整,而且,經驗表明,一次旅行中意外的總量似乎總是固定的,所以不盡如人意的開始很可能會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就這樣,我們最終的團隊成員定格為十人。分工是任何高效的現代組織的基本特征,我們的團隊也不能例外,大家在 柏林 碰面後,經過簡單的交流,即確定瞭如下分工:
團長
銀河,我們團隊的老大哥,低調的資深戶外領隊,爬樓黨,回歸本質的攝影愛好者。
團長大人可謂是隱藏得很深,特別是對自己曾擔任戶外領隊的經歷絕少提及,這樣,我的那些經常掛在嘴上戶外經歷才不至於被輕鬆碾壓。
剛哥一家
剛哥,國家二級運動員,主項400米,跑個馬拉松自然也不在話下,暖心老爸和老公,團隊成員小嘉曾說過“當我看到剛哥給剛嫂點煙的時候突然感動得不得了”,確實,既能昂首挺胸跑馬拉松、又能俯身當眾給太太點煙的男人實在不可多得。
剛嫂,首席美食官,每當我們的胃比大腦更早開始懷念祖國的時候,剛嫂總會帶著我們走進一家美味可口的中餐館大快朵頤以消思鄉之痛,同時,在剛嫂的帶領下大家也從未錯過那些鼎鼎 大名 的當地美食。
“軟乎”哥,如此愛聽相聲的 上海 小朋友我還是第一次遇到,以至於“軟乎”哥啪啪啪幾個段子一齣口,我家Eleven小mm立馬傾倒拜師學藝了。
Susie
有 英國 留學經歷的Susie是無可置疑的首席翻譯官,令我的半拉子英語減少了很多當眾出醜的機會。同時,團隊中的兩個小朋友也都愛沒大沒小地和她玩耍,好不歡樂。
小嘉
美女兼運動達人,在 歐洲 這些天每天堅持早起晨練不懈,值得佩服。
阿邱
帥哥兼運動達人,在 歐洲 的這些天每天堅持早起晨練不懈,值得佩服。
我們一家
本人,團副兼導游,退役文藝青年一枚,以往常以輕熟大叔自居,這次則徹底不敢“賣老”。
靳太,首席茶水官,每當有人身體不適,靳太總會適時端出熱茶,奇妙的是這熱茶往往也能速見奇效,想必是我們的 中國 胃使然吧,以至於每次我們全家出行幾乎都用黑茶來替代藥物了。
Eleven小朋友,小學一年級翹課生,在她看來,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比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更重要了,即使被取消一切評優資格也在所不惜……
三、行程 ↑布呂爾 對於馬拉松賽事之後的行程,我起初的設想是從 柏林 一路向南,去尋訪 米蘭 .昆德拉筆下的 布拉格 和電影《音樂之聲》中的薩爾茲堡,然後回到 德國 ,在每年十月初舉行的 慕尼黑 啤酒節上喝個痛快,再微醺地走一走浪漫之路,看一看新天鵝堡,最後從 法蘭克福 回國。在之前做過的功課中也瞭解到,相對於北部的原普魯士王國領地,南部 巴伐利亞 地區的民風更加接近 南歐 人民,他們大部分信仰天主教,他們有更加好喝的啤酒和豬肘,並且除了美酒美食,他們還有引以為傲的足球隊——拜仁 慕尼黑 。總之, 巴伐利亞 給人一種崇尚享樂的印象,而事實上,和很多 南歐 國家不同的是, 巴伐利亞 人民看好球賽喝完啤酒之後,轉天就精神抖索地開工了,以致於 巴伐利亞 擁有非常強大的工業,是今天 德國 最 富裕 的地區。而北部的原普魯士王國,則是另外一番風情了……
相對南部,北部的原普魯士王國其實有更多的故事,而且它的聲名完全來自“普魯士”這個名字本身而非其它。今天,人們似乎已經很少提起“普魯士”這個曾經在 歐洲 乃至全球叱吒一時的名字,上一次這個名字進入公眾視野似乎還是因為 丘吉爾 拋下的那句惡狠狠的話——“普魯士是萬惡之源”,而後,二戰盟軍巨頭們便一直致力於在地圖上將它抹去,直到現在,他們的願望似乎已經實現了,“普魯士”,已經成為一段人們絕少提及也不願提及的歷史……
若問“向南走向北走”,我估計還要糾結一番,若問追尋感官享受還是歷史遺跡,我肯定毫不猶豫地會選擇後者——可見問題比答案更重要,而一路向北也是大家最終一致的選擇,所以便有瞭如下的行程……
整個行程從 柏林 出發貫穿 德國 北部,來到資本主義發源地 荷蘭 ,然後去 比利時 品嘗下當地的啤酒美食(啤酒美食永遠是旅行不可或缺的主題,怎能輕易放棄?),再到 德國 ,參觀著名的 科隆 大教堂,然後繞道 盧森堡 ,回到 德國 法蘭克福 ,整理行裝回國。按google地圖的計算,整個行程共1682公里,只需一天不到即可自駕完成,如此看來,將這一行程拉長至10幾天,還算輕鬆,雖然我仍是一直擔心這樣的安排大家會很辛苦……
好團隊的特征之一是——決策做出之前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一旦做出決策,大家都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
很顯然,我們是個好團隊。
四、第一站:柏林(1)作為此次旅行的導游,自然要先做好功課以彌補“無證”的先天不足。
在出發前,照例搜羅了幾本和 德國 有關的書,首選還是周末讀史系列的《周末讀完 德國 史》。 然而這本書完全不像“ 印度 史”那樣盎然有趣, 歐洲 歷史本就亂成了一鍋粥,更何況那眾多的腓特烈、威廉輪番出場,直攪得人心亂如麻地想要調頭去喝啤酒、吃肘子、看足球去了……
但幸運的是,希特勒給了我們一個線索,他把他統治下的 德國 稱為“第三帝國”,按照他的邏輯追溯到第二和第一帝國,基本上就可以釐清 德國 歷史的梗概了……
第一帝國史稱“神聖 羅馬 帝國”,但我猜更應該是“自稱”,伏爾泰用一句話就道破了“第一帝國”的本質——既不神聖、也非 羅馬 ,就更不要說是帝國了。
如果你看過電影《魔戒》,一定會對其中反覆出現的一個橋段印象深刻,這部電影在介紹人物的時候,總會說“某某,某某某之子”,瞬間,某某頭上仿佛出現了一道光環,形象高大得不可方物,根本不消列出房產多大、存款幾何。這就是 歐洲 的貴族傳統,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如此多的二世、三世、十五、十六。話說第一帝國,是由被古 羅馬 人稱作蠻族的日耳曼人建立的,而西 羅馬 帝國正是由日耳曼民族的一支被稱作“哥特人”的部落滅亡的(關於哥特式建築或藝術的由來咱後面再聊),在有著“貴族精神”病(請註意斷句,謝謝)的歐羅巴,一支蠻族翻身農奴把歌唱之後,想到的第一件事必然是“洗白”。然而,“洗白”也是一項技術活,擺在日耳曼人面前的有幾個選項,一是“通婚”,這樣便可套用“某某,某某某之子”的模式了;二是“篡改歷史”,可能這招兒對一支蠻族來說技術難度有點高;三是“勾結教會”。在中世紀的 歐洲 ,最佳選項是哪一個其實很明瞭了,於是,政教各懷鬼胎、迅速勾結,最終,蠻族國王在 羅馬 由教皇加冕稱帝,君權神授,昔日蠻族的領土被冠以神聖 羅馬 帝國之名,徹底完成洗白程序。
然而,“第一帝國”完全沒有它聽起來的那樣NB,它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再封建的王朝,鬆散地像個雞窩,各種諸侯、城邦領主根本不買皇帝的帳,經常利用皇帝和教皇間雞生蛋蛋生雞的游戲(即君權神授和皇帝任命主教的矛盾)找皇帝他老人家的麻煩,每當有皇帝被教皇開除教籍,那幾乎都會成為諸侯們的節日,他們紛紛以臺下看戲者的心態地起而哄之,鄙而視之,我幾乎可以想象他們在茶餘飯後談論亨利四世皇帝在教皇門前“程門立雪”段子時的歡樂場景。
風雪中在教皇門前懺悔的亨利四世,終在三天三夜之後獲得前手工皮匠的寬恕,請註意窗子內的人們
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歷史其實是人性的一面鏡子,和日耳曼人自稱 羅馬 帝國一樣, 印度 曾號稱 蒙古 (著名的莫卧兒王朝即 蒙古 王朝的意思), 朝鮮 也曾自命華夏,拋開種族、膚色、宗教,大家說到底都還是那個既貪婪又恐懼的直立行走兩足動物,各自的小算盤彼此之間都再清楚不過了。
不過,就是這樣的“第一帝國”卻延續了近千年的時間(962年至1871年),只是因為它從來沒有強大到需要被人推翻的程度,直到有一天 歐洲 大陸上冒出了一個叫做拿破侖的野心家。一心想重整 歐洲 秩序的拿破侖親手推進了第一帝國的瓦解,而這時候,“神聖 羅馬 帝國”中的一個公國“普魯士”開始脫穎而出了……
五、第一站:柏林(2)為何 丘吉爾 會說“普魯士是萬惡之源”?歸根到底,是因為它“不愛紅妝愛武裝”……
普魯士本來是世居北部 波羅的海 沿岸的一支游牧部落,但和通常的北方游牧民族相比,他們更加有組織、有紀律,也更懂得經營和外交,經過多年的征戰、擴張,逐漸強大了起來。1640年,以法王路易十四(就是那位建造了 凡爾賽 宮把王公貴族軟禁起來的獨裁者)為偶像的腓特烈.威廉開始掌權,在他執政的40多年中,普魯士遠交近攻、合縱連橫,最終成為帝國內最獨立也最強大的公國——普魯士公國。這位腓特烈.威廉是一個狂熱的軍事愛好者(當然不是只看軍事雜誌上鐵血網的那種),他治下的普魯士軍隊紀律嚴明、忠誠可靠、戰力強勁,最難得的是這一傳統日後被一直延續了下來。在他統治期間,還重建了飽受戰爭摧殘的 柏林 並將軍事政治中心設立於此,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普魯士統治者會選另外的城市作為首都。
當時的 歐洲 地圖
到了十八世紀下半葉,窮兵黷武的普魯士已經發展成為 歐洲 政壇上不可忽視的 新興 力量。1862年,俾斯麥出任宰相,成為日後為世人熟知的著名“鐵血宰相”。和其它 歐洲 強權不同,俾斯麥主導的普魯士並不追求對外殖民擴張(所以南半球的那些國家裡幾乎沒有說德語的),而是把註意力集中在 歐洲 ,先後發動了普丹、普奧、普法戰爭,掃清了成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障礙,最終在1871年,完成統一,建立了“第二帝國”。
俾斯麥
1914年,因一次失敗的會務組織,斐 迪南 大公的司機在 薩拉熱窩 完成了一次錯誤的轉彎,於是,本以為計劃流產而意興闌珊地和路人甲開始閑聊的殺手突然“喜從天降”,近距離射殺了大公夫婦,由此點燃了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歐洲 開始打成“一團糟”。慫恿奧匈帝國開戰的“第一帝國”在戰中加入了同盟國並最終戰敗,1918年雙十一那一天, 德國 宣佈投降,“第二帝國”曲終人散……
“第三帝國”便是大家熟知的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 德國 了,它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灰飛煙滅……
時至今日,雖然已經幾乎沒有人再提起“普魯士”這個名字,但是,普魯士元素依然存在於當代 德國 的各個角落—— 德國 國徽的那隻黑色的鷹便是源自普魯士王國統治者霍亨索倫家族的標誌,而普魯士的鐵十字勛章、 勃蘭登堡 門至今也都仍是 德國 的象徵,但願它們永遠成為沉默的歷史,永遠都不會再成為民族主義的興奮劑。
六、第一站:柏林(3)柏林 的聞名於世,我猜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冷戰時砌起來的那堵牆而不是馬拉松賽事,以致於在那堵牆倒塌之後, 柏林 幾乎迅速地從人們視野中淡出,雖然名義上仍是 德國 的首都,但人們一提到 德國 ,首先想到的城市大多是 慕尼黑 和 法蘭克福 了。
國際政治中,終歸沒有永遠的朋友,二戰結束後,曾經並肩作戰的同盟國迅速翻臉,開始劃分勢力範圍,昔日納粹 德國 的首 都柏林 成了案板上爭奪最激烈的那塊肉。最終的結果,大家都已看到, 德國 被分裂為資本主義陣營的聯邦 德國 (俗稱西德)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民主 德國 (俗稱東德),從地理角度而言 柏林 雖然整體位於東德境內,但卻被分成了東西兩部分,東 柏林 屬於東德,而西 柏林 則成了西德的一塊飛地。這是一個雙方都樂見的結果,資本主義陣營認為西 柏林 是一隻插入社會主義陣營的匕首,而東方領袖赫魯曉夫則直言“ 柏林 是西方的一隻睾丸,想讓西方尖叫,只要捏捏它就可以了”。東西方難得在同一件事上達成一致,另一件事應該是 金門 島問題,當然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沒少捏,不然 金門 菜刀怎麼一直賣到現在呢……
↑柏林
儘管集中力量辦大事在東德取得了巨大 成功 ,他們建起了整個 柏林 都需仰視的電視塔,但依然無法阻止 柏林 人民用腳投票,大批人民從東 柏林 跑到西 柏林 ,讓東方領袖們顏面掃地,於是祭出了我們 中國 人在幾年前年就用過的招數——修牆。
“修牆”幾乎是地球人的本能,秦始皇為抵禦匈奴南下修了牆,古 羅馬 皇帝哈德良為了戍守邊境在不列顛修了牆,赫魯曉夫修了著名的 柏林 牆,特朗普叫囂著要在 墨西哥 邊境修一堵牆。在冷兵器時代,修牆是為了阻擋馬匹通過,如今,修牆只是為了限制人們的自由。然而,修了牆也不能阻擋人民做出選擇, 柏林 牆修好之後,仍有數不清的人寧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翻過它抵達自由的彼岸,東方領袖身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還是被無情地扯了下來。
1990年,在那場影響深遠的蘇東劇變之中, 柏林 牆被推到,東德政府解散,以其各州加入聯邦 德國 的方式宣告了 德國 的統一,但願這不是“第四帝國”的肇始……
有形的牆拆了,看不見的牆仍然在修著……
走在 柏林 的街道,已經無法分得清東、西方的邊界,只有在看到路口這樣的交通信號燈時才知道這裡原來是東 柏林 ,這紅紅綠綠的小人如今也成了 柏林 的象徵之一,估計慰藉了很多兩德合併後倍感失落的東德人。
很遺憾,因為時間的原因這次沒能去 柏林 牆遺址公園逛逛,但幸運的是,在 柏林 市區依然保存著 柏林 牆留下的痕跡,讓人一不小心就可以腳踏東西方,在即將遺忘的時候又被喚醒。 ↑柏林 一片 柏林 牆 ↑柏林 粘滿了口香糖的 柏林 牆 ↑柏林 ↑柏林 柏林 牆的痕跡
七、第一站:柏林(4)柏林 並不只有厚重的歷史,在街頭閑逛的時候,除了可以看到被炸得只剩半壁的教堂,也可以看到人們圍坐在流動酒吧車上歡樂地暢飲,這裡既有讓小朋友流連忘返的樂高天地,也有值得全人類警醒的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她因其眾多的博物館和音樂廳以及電影節被稱為藝術之都,也有著同性戀天堂的稱號。
↑柏林 無名的半壁教堂 ↑柏林 流動酒吧車 樂高天地 ↑柏林 銀杏樹下的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柏林 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被害猶太人紀念碑,通常被稱作大屠殺紀念碑,為了紀念被納粹殺害的猶太人而建,由2711個占地面積一樣但高矮不一的混凝土墩組成,遠遠望去,它們就像那段歷史一樣冰冷、堅硬、不容更改。紀念碑建成後曾備受爭議,雖然設計者出面解釋了其設計初衷是為了要傳達一種撕裂感,想把碑群建成一片“靜默之地”,希望參觀者能被打動並從中得到啟示,但各利益方依然不依不饒,有些猶太團體批評它過於抽象無法表達出猶太人遭受的苦難,有人質疑為何被納粹迫害的其他群體被政府忽略,當然,也有人對它贊不絕口……藝術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沒有標準,建築也是一樣,在我眼中,這座紀念碑林更多地象徵了平等——每一塊混凝土墩都是在地球上出現過的一個種族,他們留下的足跡有的浩如煙海,有的寥若晨星,他們有的早已經消逝,有的還在蓬勃發展,但在地球之上,人類從出現到如今無非是眨眼之間,在地質時間的維度上,人類整體都只是稍縱即逝的流星,更何況人類中的種群?所以,每個種族在地球上投下的影子就像這座紀念碑群的每一塊混凝土墩一樣,沒有分別。這是我個人對這座建築的解讀,可能和設計者賦予它的意義相去甚遠,但作為一個工科生,第一眼看到這座碑林時,沒有把它當做混凝土構件預製場,已經頗感欣慰了(因為它太像混凝土預製場了)。 這是混凝土預製場,請原諒我的專業本能 ↑柏林
在 柏林 ,還有一處規模很小但也可以稱作碑群的紀念碑,就是這座為了紀念被納粹殺害的96名 魏瑪 共和 國議員而建的“碎片紀念碑”,每一片金屬質地的碎片上都刻著被害者的名字,鐵一般地記錄著納粹的暴行。 ↑柏林 相對於上面兩座紀念碑,我其實更想去尋找的是據說已經建了4700多塊的“絆腳石”紀念碑,這些紀念碑是大約10釐米見方的銅牌,上面刻著被納粹迫害的猶太人的名字、生日、忌日等信息,散落在他們被納粹抓走或被殺害的地方。想象是人類與動物的本質不同,站在這樣的絆腳石紀念碑邊上,人們會不自覺地置身當時的場景,仿佛那些事還在發生,而這,也是這座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分散式紀念碑建立和命名的初衷吧,在善忘的人們就要習慣性地再一次忘記歷史的時候,狠狠地絆一下,或許能猛然驚醒呢?或許吧…… ↑柏林 絆腳石紀念碑(圖片來自網絡)
↑柏林 不得不說, 柏林 這座城市,在“記住歷史”這件事上已經做得足夠好了,那個著名的在 華沙 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的 德國 總理勃蘭特即是 柏林 的前任市長,他因讓 德國 牢記歷史並不讓它再次重演做出的努力而獲得了諾貝爾 和平 獎。而國人也經常拿這位總理來和某島國對待歷史的態度進行比較,但我們又有多少人像 德國 人那樣把受難者的信息進行詳細統計呢?
不過,嚴謹的 德國 人也有耍小流氓的時候, 柏林 博物館的藏品大多是掠奪而來的,鎮館之寶就是這座古 埃及 的塑像。 埃及 曾多次提出索回要求,但均被無視,男兒膝下有黃金,看來,膝蓋可以不要,但黃金可不能不要啊……
原因之一是和 印度 這樣的國度比起來,她的旅行難度的確是so easy啦,只要未來不向領袖們看齊延遲到70歲才退休,我想我的體力還是可以支撐 歐洲 之行的,相比之下,我確實難以想象在我年過花甲的時候,還能和 印度 人民一起歡樂地擠火車以及坐著TUTU車在完全沒有交通的各種道路上飛快穿梭,就更不要說靈活地跳過神牛們佈下的各種“地雷陣”了(事實上,即使在我30多歲時也沒有完全幸免於此)……
另一方面, 歐洲 是個有故事的地方,而且那故事紛繁複雜,要想瞭解她的前生今世,就非要從古 希腊 神話讀到聖經,再從聖經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蘇東劇變,否則就很難明白她為什麼會叫歐羅巴、為什麼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否則,在你眼中, 歐洲 就只不過是另外一幅不太一樣的異域風情畫罷了。我一直固執地認為 歐洲 最迷人的是她的人文、歷史而非自然風景,所以,做好功課才可以更好地值回票價,至少也要把聖經新約爛熟於胸方可涉足。
然而,我還是在3字頭的最後一年來了,比原計劃提早了整整20年——這是我自2001年進入設計院工作以來經歷的最大的一次進度調整,足另所有甲方黯然失色。
但是,但是,我有一個絕佳的理由說服我自己——2017年的這次 歐洲 之行,我是來跑馬拉松的,而馬拉松是我人生中從未有過的、不一樣的挑戰。
柏林 馬拉松是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誕生了最多的馬拉松世界紀錄——這是我後來才聽說的 ,跑步從未超過5公里的我一下子就能參加世界頂級賽事,這估計是我有生以來唯一一件可以與“平步青雲”這個成語沾上點邊兒的事了。而這要隆重地感謝下靳太以及百馬薈,前者讓我 成功 地避免成為一個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膩男,而後者則直接給了讓我“平步青雲”的參賽名額,給了我能像拿破侖一樣翹首穿過 勃蘭登堡 門的機會。
於是,事就這樣成了…… ↑柏林 二、我們的團隊必須肯定地說,這次 歐洲 之行,是我參加過的陣仗最大的旅行,起初整個團隊超過了十五個人,所以一開始的方案是找個旅行社搞定一切事宜,之後有人退出,方案變成在 歐洲 包一輛大巴再找個地陪,再後來人數變成13,這個數字含義實在太過豐富,難得的是縱觀古今中外大家都對它沒什麼好感,但就旅行而言,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拋開大巴車和地陪,租兩三輛小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馳騁天地了。於是,在快速做了可行性論證之後,我提議旅行方式改為自駕,既便宜又自在。這一方案在團隊群里迅速得到了大家的響應,那時我只與此次旅行的組織者祥戈有過一面之緣(當然與靳 太和 Eleven小朋友有過N面不止啦),其他人均素未謀面,但已經明顯感覺到了大家偶爾的三言兩語里明明蘊藏著一顆顆“狂野的心”,想想也是,馬拉松都能跑下來的人,還有什麼事能難得倒。於是,我心生歡喜,自告奮勇地攬下了行程設計、訂酒店、租車的任務。
大家也紛紛訂好機票,期待在 柏林 的初次團圓。
但,伴隨旅行的總會有意外,否則就跟去隔壁菜場買菜沒什麼本質區別了,在菜場里你永遠都知道老王家的小青菜最新鮮、老張家的肉不註水、老李家的秤有點兒鬼……但在旅行中特別是國外旅行中,以往太多的經驗都難再適用,做好面對意外事件的準備是必需的。但這次意外來得有點兒早……
就在我們一家整理好行李準備出門前,突然接到祥戈的電話,已經過了機場安檢的祥戈一家三口因為家中突發意外不得不取消行程。說實話,聽到這個消息時我有點懵,之前組織 印度 之行從開始的“一呼十應”到最後的“隻身出行”都不能算作意外,但這一條著實不在我的清單之內,祥戈是組織者,他去不了,感覺團隊一下子就少了主心骨,平心而論,這絕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幸運的是,在旅行中,意外發生的越早越好,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應對和調整,而且,經驗表明,一次旅行中意外的總量似乎總是固定的,所以不盡如人意的開始很可能會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就這樣,我們最終的團隊成員定格為十人。分工是任何高效的現代組織的基本特征,我們的團隊也不能例外,大家在 柏林 碰面後,經過簡單的交流,即確定瞭如下分工:
團長
銀河,我們團隊的老大哥,低調的資深戶外領隊,爬樓黨,回歸本質的攝影愛好者。
團長大人可謂是隱藏得很深,特別是對自己曾擔任戶外領隊的經歷絕少提及,這樣,我的那些經常掛在嘴上戶外經歷才不至於被輕鬆碾壓。
剛哥一家
剛哥,國家二級運動員,主項400米,跑個馬拉松自然也不在話下,暖心老爸和老公,團隊成員小嘉曾說過“當我看到剛哥給剛嫂點煙的時候突然感動得不得了”,確實,既能昂首挺胸跑馬拉松、又能俯身當眾給太太點煙的男人實在不可多得。
剛嫂,首席美食官,每當我們的胃比大腦更早開始懷念祖國的時候,剛嫂總會帶著我們走進一家美味可口的中餐館大快朵頤以消思鄉之痛,同時,在剛嫂的帶領下大家也從未錯過那些鼎鼎 大名 的當地美食。
“軟乎”哥,如此愛聽相聲的 上海 小朋友我還是第一次遇到,以至於“軟乎”哥啪啪啪幾個段子一齣口,我家Eleven小mm立馬傾倒拜師學藝了。
Susie
有 英國 留學經歷的Susie是無可置疑的首席翻譯官,令我的半拉子英語減少了很多當眾出醜的機會。同時,團隊中的兩個小朋友也都愛沒大沒小地和她玩耍,好不歡樂。
小嘉
美女兼運動達人,在 歐洲 這些天每天堅持早起晨練不懈,值得佩服。
阿邱
帥哥兼運動達人,在 歐洲 的這些天每天堅持早起晨練不懈,值得佩服。
我們一家
本人,團副兼導游,退役文藝青年一枚,以往常以輕熟大叔自居,這次則徹底不敢“賣老”。
靳太,首席茶水官,每當有人身體不適,靳太總會適時端出熱茶,奇妙的是這熱茶往往也能速見奇效,想必是我們的 中國 胃使然吧,以至於每次我們全家出行幾乎都用黑茶來替代藥物了。
Eleven小朋友,小學一年級翹課生,在她看來,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比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更重要了,即使被取消一切評優資格也在所不惜……
三、行程 ↑布呂爾 對於馬拉松賽事之後的行程,我起初的設想是從 柏林 一路向南,去尋訪 米蘭 .昆德拉筆下的 布拉格 和電影《音樂之聲》中的薩爾茲堡,然後回到 德國 ,在每年十月初舉行的 慕尼黑 啤酒節上喝個痛快,再微醺地走一走浪漫之路,看一看新天鵝堡,最後從 法蘭克福 回國。在之前做過的功課中也瞭解到,相對於北部的原普魯士王國領地,南部 巴伐利亞 地區的民風更加接近 南歐 人民,他們大部分信仰天主教,他們有更加好喝的啤酒和豬肘,並且除了美酒美食,他們還有引以為傲的足球隊——拜仁 慕尼黑 。總之, 巴伐利亞 給人一種崇尚享樂的印象,而事實上,和很多 南歐 國家不同的是, 巴伐利亞 人民看好球賽喝完啤酒之後,轉天就精神抖索地開工了,以致於 巴伐利亞 擁有非常強大的工業,是今天 德國 最 富裕 的地區。而北部的原普魯士王國,則是另外一番風情了……
相對南部,北部的原普魯士王國其實有更多的故事,而且它的聲名完全來自“普魯士”這個名字本身而非其它。今天,人們似乎已經很少提起“普魯士”這個曾經在 歐洲 乃至全球叱吒一時的名字,上一次這個名字進入公眾視野似乎還是因為 丘吉爾 拋下的那句惡狠狠的話——“普魯士是萬惡之源”,而後,二戰盟軍巨頭們便一直致力於在地圖上將它抹去,直到現在,他們的願望似乎已經實現了,“普魯士”,已經成為一段人們絕少提及也不願提及的歷史……
若問“向南走向北走”,我估計還要糾結一番,若問追尋感官享受還是歷史遺跡,我肯定毫不猶豫地會選擇後者——可見問題比答案更重要,而一路向北也是大家最終一致的選擇,所以便有瞭如下的行程……
整個行程從 柏林 出發貫穿 德國 北部,來到資本主義發源地 荷蘭 ,然後去 比利時 品嘗下當地的啤酒美食(啤酒美食永遠是旅行不可或缺的主題,怎能輕易放棄?),再到 德國 ,參觀著名的 科隆 大教堂,然後繞道 盧森堡 ,回到 德國 法蘭克福 ,整理行裝回國。按google地圖的計算,整個行程共1682公里,只需一天不到即可自駕完成,如此看來,將這一行程拉長至10幾天,還算輕鬆,雖然我仍是一直擔心這樣的安排大家會很辛苦……
好團隊的特征之一是——決策做出之前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一旦做出決策,大家都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
很顯然,我們是個好團隊。
四、第一站:柏林(1)作為此次旅行的導游,自然要先做好功課以彌補“無證”的先天不足。
在出發前,照例搜羅了幾本和 德國 有關的書,首選還是周末讀史系列的《周末讀完 德國 史》。 然而這本書完全不像“ 印度 史”那樣盎然有趣, 歐洲 歷史本就亂成了一鍋粥,更何況那眾多的腓特烈、威廉輪番出場,直攪得人心亂如麻地想要調頭去喝啤酒、吃肘子、看足球去了……
但幸運的是,希特勒給了我們一個線索,他把他統治下的 德國 稱為“第三帝國”,按照他的邏輯追溯到第二和第一帝國,基本上就可以釐清 德國 歷史的梗概了……
第一帝國史稱“神聖 羅馬 帝國”,但我猜更應該是“自稱”,伏爾泰用一句話就道破了“第一帝國”的本質——既不神聖、也非 羅馬 ,就更不要說是帝國了。
如果你看過電影《魔戒》,一定會對其中反覆出現的一個橋段印象深刻,這部電影在介紹人物的時候,總會說“某某,某某某之子”,瞬間,某某頭上仿佛出現了一道光環,形象高大得不可方物,根本不消列出房產多大、存款幾何。這就是 歐洲 的貴族傳統,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如此多的二世、三世、十五、十六。話說第一帝國,是由被古 羅馬 人稱作蠻族的日耳曼人建立的,而西 羅馬 帝國正是由日耳曼民族的一支被稱作“哥特人”的部落滅亡的(關於哥特式建築或藝術的由來咱後面再聊),在有著“貴族精神”病(請註意斷句,謝謝)的歐羅巴,一支蠻族翻身農奴把歌唱之後,想到的第一件事必然是“洗白”。然而,“洗白”也是一項技術活,擺在日耳曼人面前的有幾個選項,一是“通婚”,這樣便可套用“某某,某某某之子”的模式了;二是“篡改歷史”,可能這招兒對一支蠻族來說技術難度有點高;三是“勾結教會”。在中世紀的 歐洲 ,最佳選項是哪一個其實很明瞭了,於是,政教各懷鬼胎、迅速勾結,最終,蠻族國王在 羅馬 由教皇加冕稱帝,君權神授,昔日蠻族的領土被冠以神聖 羅馬 帝國之名,徹底完成洗白程序。
然而,“第一帝國”完全沒有它聽起來的那樣NB,它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再封建的王朝,鬆散地像個雞窩,各種諸侯、城邦領主根本不買皇帝的帳,經常利用皇帝和教皇間雞生蛋蛋生雞的游戲(即君權神授和皇帝任命主教的矛盾)找皇帝他老人家的麻煩,每當有皇帝被教皇開除教籍,那幾乎都會成為諸侯們的節日,他們紛紛以臺下看戲者的心態地起而哄之,鄙而視之,我幾乎可以想象他們在茶餘飯後談論亨利四世皇帝在教皇門前“程門立雪”段子時的歡樂場景。
風雪中在教皇門前懺悔的亨利四世,終在三天三夜之後獲得前手工皮匠的寬恕,請註意窗子內的人們
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歷史其實是人性的一面鏡子,和日耳曼人自稱 羅馬 帝國一樣, 印度 曾號稱 蒙古 (著名的莫卧兒王朝即 蒙古 王朝的意思), 朝鮮 也曾自命華夏,拋開種族、膚色、宗教,大家說到底都還是那個既貪婪又恐懼的直立行走兩足動物,各自的小算盤彼此之間都再清楚不過了。
不過,就是這樣的“第一帝國”卻延續了近千年的時間(962年至1871年),只是因為它從來沒有強大到需要被人推翻的程度,直到有一天 歐洲 大陸上冒出了一個叫做拿破侖的野心家。一心想重整 歐洲 秩序的拿破侖親手推進了第一帝國的瓦解,而這時候,“神聖 羅馬 帝國”中的一個公國“普魯士”開始脫穎而出了……
五、第一站:柏林(2)為何 丘吉爾 會說“普魯士是萬惡之源”?歸根到底,是因為它“不愛紅妝愛武裝”……
普魯士本來是世居北部 波羅的海 沿岸的一支游牧部落,但和通常的北方游牧民族相比,他們更加有組織、有紀律,也更懂得經營和外交,經過多年的征戰、擴張,逐漸強大了起來。1640年,以法王路易十四(就是那位建造了 凡爾賽 宮把王公貴族軟禁起來的獨裁者)為偶像的腓特烈.威廉開始掌權,在他執政的40多年中,普魯士遠交近攻、合縱連橫,最終成為帝國內最獨立也最強大的公國——普魯士公國。這位腓特烈.威廉是一個狂熱的軍事愛好者(當然不是只看軍事雜誌上鐵血網的那種),他治下的普魯士軍隊紀律嚴明、忠誠可靠、戰力強勁,最難得的是這一傳統日後被一直延續了下來。在他統治期間,還重建了飽受戰爭摧殘的 柏林 並將軍事政治中心設立於此,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普魯士統治者會選另外的城市作為首都。
當時的 歐洲 地圖
到了十八世紀下半葉,窮兵黷武的普魯士已經發展成為 歐洲 政壇上不可忽視的 新興 力量。1862年,俾斯麥出任宰相,成為日後為世人熟知的著名“鐵血宰相”。和其它 歐洲 強權不同,俾斯麥主導的普魯士並不追求對外殖民擴張(所以南半球的那些國家裡幾乎沒有說德語的),而是把註意力集中在 歐洲 ,先後發動了普丹、普奧、普法戰爭,掃清了成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障礙,最終在1871年,完成統一,建立了“第二帝國”。
俾斯麥
1914年,因一次失敗的會務組織,斐 迪南 大公的司機在 薩拉熱窩 完成了一次錯誤的轉彎,於是,本以為計劃流產而意興闌珊地和路人甲開始閑聊的殺手突然“喜從天降”,近距離射殺了大公夫婦,由此點燃了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歐洲 開始打成“一團糟”。慫恿奧匈帝國開戰的“第一帝國”在戰中加入了同盟國並最終戰敗,1918年雙十一那一天, 德國 宣佈投降,“第二帝國”曲終人散……
“第三帝國”便是大家熟知的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 德國 了,它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灰飛煙滅……
時至今日,雖然已經幾乎沒有人再提起“普魯士”這個名字,但是,普魯士元素依然存在於當代 德國 的各個角落—— 德國 國徽的那隻黑色的鷹便是源自普魯士王國統治者霍亨索倫家族的標誌,而普魯士的鐵十字勛章、 勃蘭登堡 門至今也都仍是 德國 的象徵,但願它們永遠成為沉默的歷史,永遠都不會再成為民族主義的興奮劑。
六、第一站:柏林(3)柏林 的聞名於世,我猜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冷戰時砌起來的那堵牆而不是馬拉松賽事,以致於在那堵牆倒塌之後, 柏林 幾乎迅速地從人們視野中淡出,雖然名義上仍是 德國 的首都,但人們一提到 德國 ,首先想到的城市大多是 慕尼黑 和 法蘭克福 了。
國際政治中,終歸沒有永遠的朋友,二戰結束後,曾經並肩作戰的同盟國迅速翻臉,開始劃分勢力範圍,昔日納粹 德國 的首 都柏林 成了案板上爭奪最激烈的那塊肉。最終的結果,大家都已看到, 德國 被分裂為資本主義陣營的聯邦 德國 (俗稱西德)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民主 德國 (俗稱東德),從地理角度而言 柏林 雖然整體位於東德境內,但卻被分成了東西兩部分,東 柏林 屬於東德,而西 柏林 則成了西德的一塊飛地。這是一個雙方都樂見的結果,資本主義陣營認為西 柏林 是一隻插入社會主義陣營的匕首,而東方領袖赫魯曉夫則直言“ 柏林 是西方的一隻睾丸,想讓西方尖叫,只要捏捏它就可以了”。東西方難得在同一件事上達成一致,另一件事應該是 金門 島問題,當然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沒少捏,不然 金門 菜刀怎麼一直賣到現在呢……
↑柏林
儘管集中力量辦大事在東德取得了巨大 成功 ,他們建起了整個 柏林 都需仰視的電視塔,但依然無法阻止 柏林 人民用腳投票,大批人民從東 柏林 跑到西 柏林 ,讓東方領袖們顏面掃地,於是祭出了我們 中國 人在幾年前年就用過的招數——修牆。
“修牆”幾乎是地球人的本能,秦始皇為抵禦匈奴南下修了牆,古 羅馬 皇帝哈德良為了戍守邊境在不列顛修了牆,赫魯曉夫修了著名的 柏林 牆,特朗普叫囂著要在 墨西哥 邊境修一堵牆。在冷兵器時代,修牆是為了阻擋馬匹通過,如今,修牆只是為了限制人們的自由。然而,修了牆也不能阻擋人民做出選擇, 柏林 牆修好之後,仍有數不清的人寧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翻過它抵達自由的彼岸,東方領袖身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還是被無情地扯了下來。
1990年,在那場影響深遠的蘇東劇變之中, 柏林 牆被推到,東德政府解散,以其各州加入聯邦 德國 的方式宣告了 德國 的統一,但願這不是“第四帝國”的肇始……
有形的牆拆了,看不見的牆仍然在修著……
走在 柏林 的街道,已經無法分得清東、西方的邊界,只有在看到路口這樣的交通信號燈時才知道這裡原來是東 柏林 ,這紅紅綠綠的小人如今也成了 柏林 的象徵之一,估計慰藉了很多兩德合併後倍感失落的東德人。
很遺憾,因為時間的原因這次沒能去 柏林 牆遺址公園逛逛,但幸運的是,在 柏林 市區依然保存著 柏林 牆留下的痕跡,讓人一不小心就可以腳踏東西方,在即將遺忘的時候又被喚醒。 ↑柏林 一片 柏林 牆 ↑柏林 粘滿了口香糖的 柏林 牆 ↑柏林 ↑柏林 柏林 牆的痕跡
七、第一站:柏林(4)柏林 並不只有厚重的歷史,在街頭閑逛的時候,除了可以看到被炸得只剩半壁的教堂,也可以看到人們圍坐在流動酒吧車上歡樂地暢飲,這裡既有讓小朋友流連忘返的樂高天地,也有值得全人類警醒的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她因其眾多的博物館和音樂廳以及電影節被稱為藝術之都,也有著同性戀天堂的稱號。
↑柏林 無名的半壁教堂 ↑柏林 流動酒吧車 樂高天地 ↑柏林 銀杏樹下的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柏林 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被害猶太人紀念碑,通常被稱作大屠殺紀念碑,為了紀念被納粹殺害的猶太人而建,由2711個占地面積一樣但高矮不一的混凝土墩組成,遠遠望去,它們就像那段歷史一樣冰冷、堅硬、不容更改。紀念碑建成後曾備受爭議,雖然設計者出面解釋了其設計初衷是為了要傳達一種撕裂感,想把碑群建成一片“靜默之地”,希望參觀者能被打動並從中得到啟示,但各利益方依然不依不饒,有些猶太團體批評它過於抽象無法表達出猶太人遭受的苦難,有人質疑為何被納粹迫害的其他群體被政府忽略,當然,也有人對它贊不絕口……藝術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沒有標準,建築也是一樣,在我眼中,這座紀念碑林更多地象徵了平等——每一塊混凝土墩都是在地球上出現過的一個種族,他們留下的足跡有的浩如煙海,有的寥若晨星,他們有的早已經消逝,有的還在蓬勃發展,但在地球之上,人類從出現到如今無非是眨眼之間,在地質時間的維度上,人類整體都只是稍縱即逝的流星,更何況人類中的種群?所以,每個種族在地球上投下的影子就像這座紀念碑群的每一塊混凝土墩一樣,沒有分別。這是我個人對這座建築的解讀,可能和設計者賦予它的意義相去甚遠,但作為一個工科生,第一眼看到這座碑林時,沒有把它當做混凝土構件預製場,已經頗感欣慰了(因為它太像混凝土預製場了)。 這是混凝土預製場,請原諒我的專業本能 ↑柏林
在 柏林 ,還有一處規模很小但也可以稱作碑群的紀念碑,就是這座為了紀念被納粹殺害的96名 魏瑪 共和 國議員而建的“碎片紀念碑”,每一片金屬質地的碎片上都刻著被害者的名字,鐵一般地記錄著納粹的暴行。 ↑柏林 相對於上面兩座紀念碑,我其實更想去尋找的是據說已經建了4700多塊的“絆腳石”紀念碑,這些紀念碑是大約10釐米見方的銅牌,上面刻著被納粹迫害的猶太人的名字、生日、忌日等信息,散落在他們被納粹抓走或被殺害的地方。想象是人類與動物的本質不同,站在這樣的絆腳石紀念碑邊上,人們會不自覺地置身當時的場景,仿佛那些事還在發生,而這,也是這座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分散式紀念碑建立和命名的初衷吧,在善忘的人們就要習慣性地再一次忘記歷史的時候,狠狠地絆一下,或許能猛然驚醒呢?或許吧…… ↑柏林 絆腳石紀念碑(圖片來自網絡)
↑柏林 不得不說, 柏林 這座城市,在“記住歷史”這件事上已經做得足夠好了,那個著名的在 華沙 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的 德國 總理勃蘭特即是 柏林 的前任市長,他因讓 德國 牢記歷史並不讓它再次重演做出的努力而獲得了諾貝爾 和平 獎。而國人也經常拿這位總理來和某島國對待歷史的態度進行比較,但我們又有多少人像 德國 人那樣把受難者的信息進行詳細統計呢?
不過,嚴謹的 德國 人也有耍小流氓的時候, 柏林 博物館的藏品大多是掠奪而來的,鎮館之寶就是這座古 埃及 的塑像。 埃及 曾多次提出索回要求,但均被無視,男兒膝下有黃金,看來,膝蓋可以不要,但黃金可不能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