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在路上之“跑出來”的歐洲
↑柏林 八、第一站:柏林(5)雖然沒有比較,但我還是對 柏林 馬拉松的賽事組織頗為贊賞,因為它處處讓人感到了歡樂——好吧,除了開賽前排隊上廁所這一環節。
賽事前兩天,參賽選手需要去賽會EXPO領取參賽號碼等必備品,而這個EXPO更像一個歡樂的超級迪卡儂,能夠抵制住誘惑沒有買任何東西我也是很佩服自己了。 ↑柏林 ↑柏林 ↑柏林 ↑柏林 開賽的前一天,我們一家三口去踩了點,正好趕上輪滑和兒童迷你馬拉松的比賽,預先感受到了賽事的氣氛,趁機也鼓勵了下Eleven小盆友,希望她未來也有勇氣參加這樣的迷你馬拉松。
↑柏林 ↑柏林 ↑柏林 在回酒店途中,通過某地下 通道 時,圍過來三個手拿宣傳單的家伙,其中一個把宣傳單展在我面前嘰里呱啦說著什麼,不一會兒,他的手就往我的口袋里伸了過來,領教過一些神偷的我對這等粗鄙的手段自然不放在眼裡,我一把將其手打開,大聲呵斥並威脅要叫警察,於是,三個家伙灰溜溜地轉身瞬間消失了。但事後,我確實有些後怕,假如這不是白天,假如這儘管是白天但人們都對這種事漠然面對,恐怕事情的結局就不會如此了。雖然,這次遭遇提醒我們在任何地方都會有犯罪,但同時也說明,在 柏林 ,壞人對人民的正義感還是有所忌憚的。我不禁想起那句曾經很流行的話——“在 德國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此後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再後來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這就是現實版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柏林 ↑柏林 勃蘭登堡 門
勃蘭登堡 門, 柏林 馬拉松的起點和終點,其對於 德國 的意義就像天安門之於 中國 ,從拿破侖到希特勒,這座古 希腊 式的建築凝聚著不知多少人的榮耀與夢想,拿破侖曾率領戰勝的 法國 軍隊昂首從它下麵穿過,還將上面的 和平 女神及其戰車作為戰利品搬回 巴黎 ,可謂從此結下了世仇。8年後的1814年,反法同盟大敗拿破侖,普魯士軍隊又將這尊雕像贏回 柏林 ,為羞辱 法國 ,國王下令將 勃蘭登堡 門前的廣場命名為“ 巴黎 廣場”,這名稱一直保留至今。我猜如今西方世界已經不再把這種事視為恥辱,不然就很難解釋為什麼我們遍地的“ 巴黎 XX”、“ 紐約 XX”、“ 曼哈頓 XX”,而人家至今還沒有打上門來?或許,時代變了,人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變了,現如今這種事應該叫做“文化入侵”更合適吧。
拿破侖穿過 勃蘭登堡 門
贏回 和平 女神後,國王請年輕但才華橫溢的建築師申克爾為普魯士軍人設計了著名的“鐵十字”勛章,鑲嵌在女神手中權杖的花環中間,並將 和平 女神改名為“勝利女神”,或許就在這時,也正式種下了那顆充滿了野心的種子……
普魯士人贏回 和平 女神像
希特勒統治時期,尤善宣傳的他當然不會放過 勃蘭登堡 門如此重要的陣地。1936年,納粹 德國 成功 舉辦了奧運會,還造出了全球最大的飛艇,一時國力似乎鼎盛至極,興登堡號飛躍懸掛著奧運五環旗和納粹旗幟的這張照片成了全民雞血。
希特勒乘車穿過 勃蘭登堡 門
二戰中, 勃蘭登堡 門幾乎被完全摧毀,但蘇軍坦克還是頗具象徵意義地從搖搖欲墜的多立克柱間穿過,這座 德國 人心中的凱旋之門。
蘇軍坦克穿過 勃蘭登堡 門
二戰中機會被摧毀的 勃蘭登堡 門
二戰後, 勃蘭登堡 門被劃入民主 德國 ,東德政府完成了修複工程,但勝利女神的權杖上沒有了普魯士鷹和鐵十字勛章。
再後來,東德政府修了那堵著名的牆……自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人能在 勃蘭登堡 門下完成舉世矚目的穿越,哪怕權勢極盛如赫魯曉夫及肯尼迪。
從此,西德人民要想把 勃蘭登堡 門看個究竟就得這樣了……
小肯尼迪登高望門
時光荏苒,1989年的冬天,看似牢不可破的鐵幕突然崩潰,東西德青年們終於成了 柏林 牆的主人,他們歡聚在 勃蘭登堡 門下等待歷史時刻的到來。
1989年雙十一這一天, 巴黎 廣場的 柏林 牆被拆除,無數汽車穿過 勃蘭登堡 門去往曾經被彼此唾棄為邪惡之地的彼岸。
再次統一後, 德國 政府徹底修複了勝利女神像,普魯士的象徵“鷹”和“鐵十字勛章”又再次現身……但願這一次不會再播下另一顆種子。
可以說, 德國 人將 勃蘭登堡 門作為 柏林 馬拉松的終點頗具深意。這座建築見證了 德國 近現代的每一次歷史變更,瞭解它的歷史的人,無疑將會把“穿越 勃蘭登堡 門”視作歷史性的榮耀時刻,這一榮耀將被賦予每一個完賽的選手。
作為跑步菜鳥的我,也不禁開始幻想能完成這次穿越了……
九、第一站:柏林(6)既然已經說到了 勃蘭登堡 門,那麼就藉由它來聊聊 歐洲 的建築吧……
撇開諸多的歷史事件, 勃蘭登堡 門本質上也是一座凱旋門,從功能上和 巴黎 那座著名的凱旋門沒什麼兩樣,都是為了歡迎軍隊凱旋而專門設立的,但據考證最初的凱旋門事實上是一個妥妥的迷信活動場所……
巴黎 凱旋門(圖片來自網絡) 君士坦丁凱旋門(圖片來自網絡)
在古 羅馬 ,神的數量幾乎和天上的星座一樣多,總有一款適合你,所以,那時的人們在我們看來難免會有點迷信,神啊、鬼啊基本上就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當有軍隊征戰歸來的時候,市民歡呼勝利的同時也有人擔心戰士們將戰場上的“煞氣”帶回城中,於是建一座門把“煞氣”擋在城外,成了大家一致的共識。這其實和 中國 很多地方的習俗是一模一樣的,在我的老家,人們從葬禮回來都要在進門前跳過一個“火盆”,把不好的東西留在門外。
久而久之,就像我們很多人都只把“跳火盆”僅僅當做一種習俗一樣,古 羅馬 人民也漸漸忘了凱旋門最初的功能,反而成了皇帝們宣揚戰績的豐碑。
從建築風格來講, 勃蘭登堡 門屬於新古典主義,主要採用了古 希腊 建築的元素。古 希腊 風格的建築最大的特征就是柱和柱廊。在古 希腊 時期,建築材料和技術都還未發展到可以完全摒棄“搭積木”的建築方式,因此,古 希腊 建築基本上很難見到複雜的曲線,它總是給人一種陽剛之美。古 希腊 建築隊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它的柱式,基本上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柱子(電線桿除外)或多或少都能挖掘到古 希腊 的元素。古 希腊 建築應用最廣的有三種柱式:多立克柱、愛奧尼亞柱和柯林斯柱。
三大柱式,依次為愛奧尼亞柱、多立克柱、柯林斯柱
多立克柱誕生於古 希腊 多立克地區,當地的人們勇武善戰,多立克柱身凹槽相交而成的鋒利棱角象徵著當地勇士們的刀鋒,因此多立克柱被稱為男性柱式,代表了陽剛。 勃蘭登堡 門採用的即是多立克柱,這種柱式簡直就是為尚武的普魯士人度身訂做的。 勃蘭登堡 門(圖片來自網絡)
愛奧尼亞柱源自風景優美的 愛奧尼亞群島 ,因此在它的柱頭有一對標誌性的渦形裝飾,顯得柔美高雅,像極了女性的卷髮,它的柱身也比多立克柱要細一些,因此,愛奧尼亞柱稱為女性柱式。 雅典 衛城的 雅典 娜神廟採用的就是愛奧尼亞柱。 雅典 娜神廟(圖片來自網絡)
科林斯 柱則身材更加窈窕而且頭上長了草(在此次 歐洲 之行中居然發現了這草的原型),頭上長草這件事不管怎麼說,古今中外似乎都不認為是什麼能引以為榮的事,所以, 科林斯 柱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了——哦,“風騷”,已經較少在“體面”的建築中採用。不過,貴為眾神之王的“宙斯”,他在 雅典 的神廟用的居然就是 科林斯 柱,其實回顧一下他老人家的一貫作風,用“風騷”這個詞來總結也確實不為過。
宙斯神廟(圖片來自網絡)
今年的一次 菲律賓 之行,拜訪某省政府的時候,一抬眼就發現政府官邸的柱子居然用的也是 科林斯 柱,頗覺詫異,政府部門用多立克柱可以顯示莊嚴,用愛奧尼亞柱則可展現 仁愛 ,用 科林斯 柱實在是沒想到用意何在。
後來 和政 府官員交流時,其面帶諂笑、開門見山的一句話頓時讓我釋疑——“You bring money here,we will get rich”——這句英語一級水平的簡單句子和“騷氣”的 科林斯 柱確實再匹配不過了。
建築,是一種文化,用不好,就會彰顯自己的“沒文化”……
十、第一站:柏林(7)古 希腊 建築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講求建築內部的縱深,如果把各種神廟的平面簡化成一個長方形的話,那麼正門通常設在短邊,人從正門進來通過較長的一段距離才能見到位於深處的神壇,這種佈局對西方後來的教堂有很大的影響。 古 希腊 神廟平面圖(圖片來自網絡)
錶面上看, 中國 的建築似乎更追求寬度,所以將矩形的長邊作為建築物的正面。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式園林的佈局和古 希腊 神廟的佈局仍是異曲同工,去過故宮的人大概都會有印象,和建築物相反, 中國 園林的正門是設在短邊上的,人非要經過一番“跋涉”方可抵達最“神聖”的地方。
太和 殿平面圖(圖片來自網絡)
賽事前兩天,參賽選手需要去賽會EXPO領取參賽號碼等必備品,而這個EXPO更像一個歡樂的超級迪卡儂,能夠抵制住誘惑沒有買任何東西我也是很佩服自己了。 ↑柏林 ↑柏林 ↑柏林 ↑柏林 開賽的前一天,我們一家三口去踩了點,正好趕上輪滑和兒童迷你馬拉松的比賽,預先感受到了賽事的氣氛,趁機也鼓勵了下Eleven小盆友,希望她未來也有勇氣參加這樣的迷你馬拉松。
↑柏林 ↑柏林 ↑柏林 在回酒店途中,通過某地下 通道 時,圍過來三個手拿宣傳單的家伙,其中一個把宣傳單展在我面前嘰里呱啦說著什麼,不一會兒,他的手就往我的口袋里伸了過來,領教過一些神偷的我對這等粗鄙的手段自然不放在眼裡,我一把將其手打開,大聲呵斥並威脅要叫警察,於是,三個家伙灰溜溜地轉身瞬間消失了。但事後,我確實有些後怕,假如這不是白天,假如這儘管是白天但人們都對這種事漠然面對,恐怕事情的結局就不會如此了。雖然,這次遭遇提醒我們在任何地方都會有犯罪,但同時也說明,在 柏林 ,壞人對人民的正義感還是有所忌憚的。我不禁想起那句曾經很流行的話——“在 德國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此後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再後來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這就是現實版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柏林 ↑柏林 勃蘭登堡 門
勃蘭登堡 門, 柏林 馬拉松的起點和終點,其對於 德國 的意義就像天安門之於 中國 ,從拿破侖到希特勒,這座古 希腊 式的建築凝聚著不知多少人的榮耀與夢想,拿破侖曾率領戰勝的 法國 軍隊昂首從它下麵穿過,還將上面的 和平 女神及其戰車作為戰利品搬回 巴黎 ,可謂從此結下了世仇。8年後的1814年,反法同盟大敗拿破侖,普魯士軍隊又將這尊雕像贏回 柏林 ,為羞辱 法國 ,國王下令將 勃蘭登堡 門前的廣場命名為“ 巴黎 廣場”,這名稱一直保留至今。我猜如今西方世界已經不再把這種事視為恥辱,不然就很難解釋為什麼我們遍地的“ 巴黎 XX”、“ 紐約 XX”、“ 曼哈頓 XX”,而人家至今還沒有打上門來?或許,時代變了,人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變了,現如今這種事應該叫做“文化入侵”更合適吧。
拿破侖穿過 勃蘭登堡 門
贏回 和平 女神後,國王請年輕但才華橫溢的建築師申克爾為普魯士軍人設計了著名的“鐵十字”勛章,鑲嵌在女神手中權杖的花環中間,並將 和平 女神改名為“勝利女神”,或許就在這時,也正式種下了那顆充滿了野心的種子……
普魯士人贏回 和平 女神像
希特勒統治時期,尤善宣傳的他當然不會放過 勃蘭登堡 門如此重要的陣地。1936年,納粹 德國 成功 舉辦了奧運會,還造出了全球最大的飛艇,一時國力似乎鼎盛至極,興登堡號飛躍懸掛著奧運五環旗和納粹旗幟的這張照片成了全民雞血。
希特勒乘車穿過 勃蘭登堡 門
二戰中, 勃蘭登堡 門幾乎被完全摧毀,但蘇軍坦克還是頗具象徵意義地從搖搖欲墜的多立克柱間穿過,這座 德國 人心中的凱旋之門。
蘇軍坦克穿過 勃蘭登堡 門
二戰中機會被摧毀的 勃蘭登堡 門
二戰後, 勃蘭登堡 門被劃入民主 德國 ,東德政府完成了修複工程,但勝利女神的權杖上沒有了普魯士鷹和鐵十字勛章。
再後來,東德政府修了那堵著名的牆……自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人能在 勃蘭登堡 門下完成舉世矚目的穿越,哪怕權勢極盛如赫魯曉夫及肯尼迪。
從此,西德人民要想把 勃蘭登堡 門看個究竟就得這樣了……
小肯尼迪登高望門
時光荏苒,1989年的冬天,看似牢不可破的鐵幕突然崩潰,東西德青年們終於成了 柏林 牆的主人,他們歡聚在 勃蘭登堡 門下等待歷史時刻的到來。
1989年雙十一這一天, 巴黎 廣場的 柏林 牆被拆除,無數汽車穿過 勃蘭登堡 門去往曾經被彼此唾棄為邪惡之地的彼岸。
再次統一後, 德國 政府徹底修複了勝利女神像,普魯士的象徵“鷹”和“鐵十字勛章”又再次現身……但願這一次不會再播下另一顆種子。
可以說, 德國 人將 勃蘭登堡 門作為 柏林 馬拉松的終點頗具深意。這座建築見證了 德國 近現代的每一次歷史變更,瞭解它的歷史的人,無疑將會把“穿越 勃蘭登堡 門”視作歷史性的榮耀時刻,這一榮耀將被賦予每一個完賽的選手。
作為跑步菜鳥的我,也不禁開始幻想能完成這次穿越了……
九、第一站:柏林(6)既然已經說到了 勃蘭登堡 門,那麼就藉由它來聊聊 歐洲 的建築吧……
撇開諸多的歷史事件, 勃蘭登堡 門本質上也是一座凱旋門,從功能上和 巴黎 那座著名的凱旋門沒什麼兩樣,都是為了歡迎軍隊凱旋而專門設立的,但據考證最初的凱旋門事實上是一個妥妥的迷信活動場所……
巴黎 凱旋門(圖片來自網絡) 君士坦丁凱旋門(圖片來自網絡)
在古 羅馬 ,神的數量幾乎和天上的星座一樣多,總有一款適合你,所以,那時的人們在我們看來難免會有點迷信,神啊、鬼啊基本上就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當有軍隊征戰歸來的時候,市民歡呼勝利的同時也有人擔心戰士們將戰場上的“煞氣”帶回城中,於是建一座門把“煞氣”擋在城外,成了大家一致的共識。這其實和 中國 很多地方的習俗是一模一樣的,在我的老家,人們從葬禮回來都要在進門前跳過一個“火盆”,把不好的東西留在門外。
久而久之,就像我們很多人都只把“跳火盆”僅僅當做一種習俗一樣,古 羅馬 人民也漸漸忘了凱旋門最初的功能,反而成了皇帝們宣揚戰績的豐碑。
從建築風格來講, 勃蘭登堡 門屬於新古典主義,主要採用了古 希腊 建築的元素。古 希腊 風格的建築最大的特征就是柱和柱廊。在古 希腊 時期,建築材料和技術都還未發展到可以完全摒棄“搭積木”的建築方式,因此,古 希腊 建築基本上很難見到複雜的曲線,它總是給人一種陽剛之美。古 希腊 建築隊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它的柱式,基本上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柱子(電線桿除外)或多或少都能挖掘到古 希腊 的元素。古 希腊 建築應用最廣的有三種柱式:多立克柱、愛奧尼亞柱和柯林斯柱。
三大柱式,依次為愛奧尼亞柱、多立克柱、柯林斯柱
多立克柱誕生於古 希腊 多立克地區,當地的人們勇武善戰,多立克柱身凹槽相交而成的鋒利棱角象徵著當地勇士們的刀鋒,因此多立克柱被稱為男性柱式,代表了陽剛。 勃蘭登堡 門採用的即是多立克柱,這種柱式簡直就是為尚武的普魯士人度身訂做的。 勃蘭登堡 門(圖片來自網絡)
愛奧尼亞柱源自風景優美的 愛奧尼亞群島 ,因此在它的柱頭有一對標誌性的渦形裝飾,顯得柔美高雅,像極了女性的卷髮,它的柱身也比多立克柱要細一些,因此,愛奧尼亞柱稱為女性柱式。 雅典 衛城的 雅典 娜神廟採用的就是愛奧尼亞柱。 雅典 娜神廟(圖片來自網絡)
科林斯 柱則身材更加窈窕而且頭上長了草(在此次 歐洲 之行中居然發現了這草的原型),頭上長草這件事不管怎麼說,古今中外似乎都不認為是什麼能引以為榮的事,所以, 科林斯 柱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了——哦,“風騷”,已經較少在“體面”的建築中採用。不過,貴為眾神之王的“宙斯”,他在 雅典 的神廟用的居然就是 科林斯 柱,其實回顧一下他老人家的一貫作風,用“風騷”這個詞來總結也確實不為過。
宙斯神廟(圖片來自網絡)
今年的一次 菲律賓 之行,拜訪某省政府的時候,一抬眼就發現政府官邸的柱子居然用的也是 科林斯 柱,頗覺詫異,政府部門用多立克柱可以顯示莊嚴,用愛奧尼亞柱則可展現 仁愛 ,用 科林斯 柱實在是沒想到用意何在。
後來 和政 府官員交流時,其面帶諂笑、開門見山的一句話頓時讓我釋疑——“You bring money here,we will get rich”——這句英語一級水平的簡單句子和“騷氣”的 科林斯 柱確實再匹配不過了。
建築,是一種文化,用不好,就會彰顯自己的“沒文化”……
十、第一站:柏林(7)古 希腊 建築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講求建築內部的縱深,如果把各種神廟的平面簡化成一個長方形的話,那麼正門通常設在短邊,人從正門進來通過較長的一段距離才能見到位於深處的神壇,這種佈局對西方後來的教堂有很大的影響。 古 希腊 神廟平面圖(圖片來自網絡)
錶面上看, 中國 的建築似乎更追求寬度,所以將矩形的長邊作為建築物的正面。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式園林的佈局和古 希腊 神廟的佈局仍是異曲同工,去過故宮的人大概都會有印象,和建築物相反, 中國 園林的正門是設在短邊上的,人非要經過一番“跋涉”方可抵達最“神聖”的地方。
太和 殿平面圖(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