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三日游:開元寺、清凈寺、府文廟、天后宮、清源山、洛陽橋、德濟門遺址、九日山、承天寺、西湖
↑開元寺 (五)甘露戒壇大雄寶殿之後的甘露戒壇,系全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另外兩個在 北京 西郊的戒台寺與 河北 正定 的隆興寺):
↑開元寺 甘露戒壇供奉盧舍那佛,四周有23尊佛、 菩薩 、諸神、天將、金剛力士圍護,莊嚴肅穆,保持著佛教密宗的規儀,這在全國也屬罕見。(這裡就不便拍照了)
偷拍一下背面: ↑開元寺 壇之四周立柱鬥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與大雄寶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又是研究閩南古樂南音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開元寺 甘露戒壇西側之桑蓮古跡,距今已有1300多年,老乾雖分三枝,卻常年枝葉繁茂,生機盎然,為寺中勝景之一。(可惜我當時沒想起來,所以沒有拍照。因為臨時決定來 泉州 ,學校已經放假,校內的打印店早就關門回家過年了,沒地方打印攻略,只能靠大腦記,不免漏記了一些內容。) (六)藏經閣藏經閣,位於甘露戒壇之後,為寺內中軸線建築群之終點及最高點。
此地原為法堂,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錄劉鑒義始建。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毀於火災。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僧正映重建。 景泰 ,嘉靖年間一修再修,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僧圓瑛改法堂為水泥仿木結構二層樓閣。面積1864.5平方米,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
藏經閣收藏各種版本經卷3.7萬餘捲。 ↑開元寺 東路建築群中有一系列的紀念館。 (七)泉州佛教博物館 ↑開元寺 裡面主要是一些古鐘: ↑開元寺 (八)弘一法師紀念館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晚年多居閩南,弘法於漳、泉、廈各地,與 泉州 因緣尤深。 泉州 佛教界妙蓮、圓拙、靜遠等,近在 泉州 市文化局等有關方面大力支持下,就法師弘律故居開元寺尊勝院,籌設弘一法師紀念館,陳列法師生平書畫著作手稿及諸遺物,以供各界有緣人士瞻覽。
紀念館共分五室:第一室,陳列弘一法師全身塑像及大藏經(藏經分裝大小二十餘箱,系法師生前請自東瀛的古板律宗著疏及國內各刻經處所刻經典,其中多有法師親筆批註及題記,經箱又有法師題字,古香古色,至為美觀)。第二室,陳列法師寫經及著述手稿。第三室,陳列法師書法及平生所用自刻及他人刻贈的金石印章。第四室,陳列法師詩詞、繪畫、音樂作品及戲劇照片。第五室,陳列法師生前所用筆硯文具及卧床枕帳諸遺物。
紀念館大門: ↑弘一法師紀念館 第一展館: ↑弘一法師紀念館 主要是弘一法師事跡展: ↑弘一法師紀念館 第二展館的走廊上有兩隻幼狗,看見我們,居然也衝過來煞有介事地叫個不停: ↑弘一法師紀念館 這一展室以手稿、印章等為主: ↑弘一法師紀念館 ↑弘一法師紀念館 ↑弘一法師紀念館 因為天氣轉好,急於拍攝藍天白雲下的東西二塔,所以 泉州 古船陳列館忘了去。第三天早上再進了一次開元寺,因為時間太早, 泉州 古船陳列館尚未開門,只能失之交臂了。
開元寺雙塔,亦稱 紫雲 雙塔,即鎮國、仁壽二塔,各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聳立於拜亭兩側的廣場中,相距約200米,東西對峙,巍峨壯觀。登塔極目,海色峰嵐盡在眼底。
雙塔系花崗石八角樓閣式仿木結構,東塔高48.27米,西塔高44米,分五層,立四門,設四龕,位置逐層互換,每層採用縱橫交錯的疊砌法,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符合力學原理的塔身雖重一萬餘噸,然經歷700多年風雨侵襲,即使經歷經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未倒塌。
(九)東塔:鎮國塔東塔“鎮國塔”,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文稱禪師化募建成,木製,凡五層。北宋天禧年間(公元1017年-1021年)改建為十三層。南宋 紹興 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和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兩次罹於火災,僧守淳改為磚塔,凡七層。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始由僧本洪易磚為石,後經僧法權,天賜繼造,直到淳熙十年(公元1250年)竣工,歷時十載。
現為五層五檐,八角形,樓閣式仿木結構,高48.27米。每層開四門,設四龕,位置逐層互換以減輕壓力。外有迴廊,護以石欄,可環塔而行。每層地面各闢一方洞,有鐵梯可上下,塔心作八角形實心柱,架橫梁與塔身相連結。
塔分五層,應佛教五乘之說。塔剎鐵鑄,挺秀高拔,頂托鎏金銅葫蘆。有8條鐵鏈從剎之上斜繫於8個角脊,每個角脊下懸掛一個小銅鐘。
在東南方向看鎮國塔的全貌: ↑東西塔 ↑東西塔 塔身外壁每層分別浮雕16尊佛、 菩薩 、羅漢、高僧、天王、神將等佛教人物,全塔共80尊: ↑東西塔 ↑東西塔 一位虔誠的跪拜者: ↑東西塔 塔基作須彌座式,8個轉角處各雕一尊力士,束腰處刻40幅圖象,內有37方佛傳國的輝綠岩浮雕石刻,系宣揚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本行故事,表現他生前的功德和出世以後度化的事跡: ↑東西塔 在西南方向看鎮國塔: ↑東西塔 ↑東西塔 (九)西塔:仁壽塔西塔“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二年(916)閩王王審知建木塔,凡七層,號“無量壽塔”。北宋 政和 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 紹興 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和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兩次災毀,後由僧守淳改為磚塔。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僧自證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造成,高45.06米,形制與東塔相似,唯須彌座束腰刻40幅花卉鳥獸。
兩 塔塔 身外的石雕像高2米,寬1米,有160尊,加之塔神、侏儒、佛傳故事、花鳥、獅、龍共計384尊(方)。
從東南方向看仁壽塔: ↑東西塔 ↑東西塔 太陽出來了,孩子的心情也變好了,進入了她的表演時間: ↑東西塔 ↑東西塔 ↑東西塔 西塔的人物雕刻有金剛神將和羅漢、高僧 菩薩 ,但沒有佛像。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在這些人物浮雕中,竟然出現了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有鬍子的男性觀音和《大唐三藏經詩話》里的行者形象: ↑東西塔 西塔須彌府束腰部分全是騰龍,舞獅,妙音鳥、花載等浮雕40方,以示西方極樂世界其樂融融、鮮花盛開,連飛禽走獸都來獻舞歌唱的情景: ↑東西塔 東西雙塔須彌座的轉角處,各雕有一尊30釐米的侏儒,形態各異,作為承托萬噸重壓的力士。 ↑東西塔 開元寺雙塔表現了宋代 泉州 石構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審度,是我國最高的孿偶相對的大石塔,為我國古代石構建築之瑰寶,是歷史文化名城 泉州 特有的標誌。
我們住在西街南面的小巷中,天天在西街活動,經常一抬頭就能看到雙塔,特別是東塔。時時默默地註視一會兒,之後戀戀不捨地離開。
西塔的北面還有一座雕有麒麟模樣神獸的影壁:
↑開元寺 甘露戒壇供奉盧舍那佛,四周有23尊佛、 菩薩 、諸神、天將、金剛力士圍護,莊嚴肅穆,保持著佛教密宗的規儀,這在全國也屬罕見。(這裡就不便拍照了)
偷拍一下背面: ↑開元寺 壇之四周立柱鬥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與大雄寶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又是研究閩南古樂南音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開元寺 甘露戒壇西側之桑蓮古跡,距今已有1300多年,老乾雖分三枝,卻常年枝葉繁茂,生機盎然,為寺中勝景之一。(可惜我當時沒想起來,所以沒有拍照。因為臨時決定來 泉州 ,學校已經放假,校內的打印店早就關門回家過年了,沒地方打印攻略,只能靠大腦記,不免漏記了一些內容。) (六)藏經閣藏經閣,位於甘露戒壇之後,為寺內中軸線建築群之終點及最高點。
此地原為法堂,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錄劉鑒義始建。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毀於火災。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僧正映重建。 景泰 ,嘉靖年間一修再修,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僧圓瑛改法堂為水泥仿木結構二層樓閣。面積1864.5平方米,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
藏經閣收藏各種版本經卷3.7萬餘捲。 ↑開元寺 東路建築群中有一系列的紀念館。 (七)泉州佛教博物館 ↑開元寺 裡面主要是一些古鐘: ↑開元寺 (八)弘一法師紀念館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晚年多居閩南,弘法於漳、泉、廈各地,與 泉州 因緣尤深。 泉州 佛教界妙蓮、圓拙、靜遠等,近在 泉州 市文化局等有關方面大力支持下,就法師弘律故居開元寺尊勝院,籌設弘一法師紀念館,陳列法師生平書畫著作手稿及諸遺物,以供各界有緣人士瞻覽。
紀念館共分五室:第一室,陳列弘一法師全身塑像及大藏經(藏經分裝大小二十餘箱,系法師生前請自東瀛的古板律宗著疏及國內各刻經處所刻經典,其中多有法師親筆批註及題記,經箱又有法師題字,古香古色,至為美觀)。第二室,陳列法師寫經及著述手稿。第三室,陳列法師書法及平生所用自刻及他人刻贈的金石印章。第四室,陳列法師詩詞、繪畫、音樂作品及戲劇照片。第五室,陳列法師生前所用筆硯文具及卧床枕帳諸遺物。
紀念館大門: ↑弘一法師紀念館 第一展館: ↑弘一法師紀念館 主要是弘一法師事跡展: ↑弘一法師紀念館 第二展館的走廊上有兩隻幼狗,看見我們,居然也衝過來煞有介事地叫個不停: ↑弘一法師紀念館 這一展室以手稿、印章等為主: ↑弘一法師紀念館 ↑弘一法師紀念館 ↑弘一法師紀念館 因為天氣轉好,急於拍攝藍天白雲下的東西二塔,所以 泉州 古船陳列館忘了去。第三天早上再進了一次開元寺,因為時間太早, 泉州 古船陳列館尚未開門,只能失之交臂了。
開元寺雙塔,亦稱 紫雲 雙塔,即鎮國、仁壽二塔,各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聳立於拜亭兩側的廣場中,相距約200米,東西對峙,巍峨壯觀。登塔極目,海色峰嵐盡在眼底。
雙塔系花崗石八角樓閣式仿木結構,東塔高48.27米,西塔高44米,分五層,立四門,設四龕,位置逐層互換,每層採用縱橫交錯的疊砌法,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符合力學原理的塔身雖重一萬餘噸,然經歷700多年風雨侵襲,即使經歷經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未倒塌。
(九)東塔:鎮國塔東塔“鎮國塔”,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文稱禪師化募建成,木製,凡五層。北宋天禧年間(公元1017年-1021年)改建為十三層。南宋 紹興 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和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兩次罹於火災,僧守淳改為磚塔,凡七層。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始由僧本洪易磚為石,後經僧法權,天賜繼造,直到淳熙十年(公元1250年)竣工,歷時十載。
現為五層五檐,八角形,樓閣式仿木結構,高48.27米。每層開四門,設四龕,位置逐層互換以減輕壓力。外有迴廊,護以石欄,可環塔而行。每層地面各闢一方洞,有鐵梯可上下,塔心作八角形實心柱,架橫梁與塔身相連結。
塔分五層,應佛教五乘之說。塔剎鐵鑄,挺秀高拔,頂托鎏金銅葫蘆。有8條鐵鏈從剎之上斜繫於8個角脊,每個角脊下懸掛一個小銅鐘。
在東南方向看鎮國塔的全貌: ↑東西塔 ↑東西塔 塔身外壁每層分別浮雕16尊佛、 菩薩 、羅漢、高僧、天王、神將等佛教人物,全塔共80尊: ↑東西塔 ↑東西塔 一位虔誠的跪拜者: ↑東西塔 塔基作須彌座式,8個轉角處各雕一尊力士,束腰處刻40幅圖象,內有37方佛傳國的輝綠岩浮雕石刻,系宣揚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本行故事,表現他生前的功德和出世以後度化的事跡: ↑東西塔 在西南方向看鎮國塔: ↑東西塔 ↑東西塔 (九)西塔:仁壽塔西塔“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二年(916)閩王王審知建木塔,凡七層,號“無量壽塔”。北宋 政和 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 紹興 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和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兩次災毀,後由僧守淳改為磚塔。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僧自證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造成,高45.06米,形制與東塔相似,唯須彌座束腰刻40幅花卉鳥獸。
兩 塔塔 身外的石雕像高2米,寬1米,有160尊,加之塔神、侏儒、佛傳故事、花鳥、獅、龍共計384尊(方)。
從東南方向看仁壽塔: ↑東西塔 ↑東西塔 太陽出來了,孩子的心情也變好了,進入了她的表演時間: ↑東西塔 ↑東西塔 ↑東西塔 西塔的人物雕刻有金剛神將和羅漢、高僧 菩薩 ,但沒有佛像。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在這些人物浮雕中,竟然出現了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有鬍子的男性觀音和《大唐三藏經詩話》里的行者形象: ↑東西塔 西塔須彌府束腰部分全是騰龍,舞獅,妙音鳥、花載等浮雕40方,以示西方極樂世界其樂融融、鮮花盛開,連飛禽走獸都來獻舞歌唱的情景: ↑東西塔 東西雙塔須彌座的轉角處,各雕有一尊30釐米的侏儒,形態各異,作為承托萬噸重壓的力士。 ↑東西塔 開元寺雙塔表現了宋代 泉州 石構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審度,是我國最高的孿偶相對的大石塔,為我國古代石構建築之瑰寶,是歷史文化名城 泉州 特有的標誌。
我們住在西街南面的小巷中,天天在西街活動,經常一抬頭就能看到雙塔,特別是東塔。時時默默地註視一會兒,之後戀戀不捨地離開。
西塔的北面還有一座雕有麒麟模樣神獸的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