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三日游:開元寺、清凈寺、府文廟、天后宮、清源山、洛陽橋、德濟門遺址、九日山、承天寺、西湖

鐘鼓暮景:

這裡有一家 長沙 臭豆腐十分好吃,排隊的人挺多,夫人與孩子各吃一大碗:

西街的東端:



換個角度看鐘樓:



威遠樓往北兩三百米還有個泉山門,白天從高鐵站打車經過此處時,我已經看到了這裡有一段城牆,問司機是不是泉山門。不料這個司機啥也不懂,說這隻是 中山 公園。此刻我看到的是它的背影,只是一段重建的城牆狀物體。那天晚上比較冷,大約只有六七度。我不想冒著寒風去看一小段黑乎乎的城牆,再加上司機的話起了一定的誤導作用,所以沒繞過去。事後想想,這個重建的泉山門應該是朝西的,如果繞過去,可以看到它的正面。
泉山門再往北走500米左右是重建的朝 天門 ,它應該是 泉州 古城的北門。 (三)朝天門明隆慶《 泉州 府志》認為:北樓“即 羅城 之朝 天門 。”清乾隆《 泉州 府志·古跡》稱:“朝 天門 系南唐保大中(943—957),留從效擴城後方予北門之名號。”
2001年8月4日開工重建的朝 天門 ,位於現北門街環島。該城門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門樓工程設計,占地面積為577.8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22.3米,城樓為五開間二層歇山式單檐木結構建築,各道工序工藝上精雕細刻,精益求精。






橋全系花崗岩石砌築,長360丈,寬1.5丈。橋上東西兩旁原立有500根欄桿 石柱 ,28只 石獅 ,橋之東西兩側又建有7亭9塔,南北兩端分立4尊石將軍,建橋中創造了“筏型基礎”、“種蠣固基”和“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的浮運架橋法,為橋梁建築技術開闢了新紀元。
從南宋 紹興 八年(1138)至清 咸豐 十年(1860),該橋共進行19次修葺,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宣德六年(1431), 晉江 池店富商李俊育獨資把橋增高5尺。民國二十一年(1932),十九路軍又把橋增高2尺並加築鋼筋水泥橋面至二丈以通汽車。橋實測731米,寬4.5米,船形墩45座。近年政府撥巨款重修,恢複原貌。
附屬文物有中亭、西川甘雨亭、昭惠廟、義波祠、蔡襄祠、四尊石將軍、六座石塔、二十六方石碑和“ 萬安 橋”、“萬古安瀾”等摩崖石刻。
洛陽 橋作為 中國 古代四 大名 橋之一,於1988年入選了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 橋是 東北 —西南走向的,為了統一稱呼,姑且將其當作是東西走向的。
在 洛陽 橋的 東北 角拍橋的逆光全貌:











東面的這片雲彩姿態挺飄逸:




還有大批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