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西安,神都洛陽(早秋,西安洛陽+河南省博,溯尋歷史之旅)
🏯 西安西安 的名字被叫了六百多年,而在這之前的一千五百年裡,它是以長安這個稱呼被全世界認知並嚮往的。
西漢末年,劉邦定都關中,以渭 河南 岸的長 安鄉 命名新的都城。長安之名自此始。
作為 絲綢之路 的起點,在唐代,長安城的面積是當時 歐洲 最 大城 市君士但丁堡的七倍,極盛時人口超過一百萬,成為東 方城 市文明的源頭。
長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還有灞橋的煙柳、驛道的滄桑,乃至少女的柔情、俠士的豪氣,都被以濃墨重彩的詩文形式,載入篇章,流傳於後世。
杜牧遠望長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王翰邊塞思鄉:“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孟郊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張元凱偶遇故人:“長安記得相逢日,正是桃花飲馬時。”
黃巢所寫金秋時節的長安:“衝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 盡帶黃金甲。”
盛世的長安,網紅的 西安 ,同一個空間中疊加出來的時間之城,秦、漢、唐、明,十三朝的時空匯聚於此,在不經意間、走街串巷之中就可以瞭解一段鮮活的歷史,探尋歷史人物的生活軌跡。
對 西安 的憧憬不是一天兩天,但出行這件事,有時候還需要一點契機的。
偶爾有從 西安 旅行回來的盆友,點評道:一點意思都沒有!我都固執的認為,切,明明是你沒文化不會玩!
西安 吶,怎麼可能沒意思呢,一定是有意思的,是有大意思的!但是你首先需要有一點對歷史的熱情,還要有一點滄桑的情懷,最好也十分喜歡麵食,這樣就是一百分。
我不喜歡麵食,但依舊滿懷憧憬的開啟了 西安 之旅。唯一希望我的胃,能夠稍微配合一下 西安 的伙食吧。 DAY 1 聽說你曾經叫長安🚩 回坊(高家大院)—鐘鼓樓—書院門—碑林博物館— 西安 事變遺址(張學良公館)—古城牆( 長樂 門— 永寧 門)
一夜火車,晚點半小時,早上十點到達 西安 。夜火車的出行方式還是很棒棒噠,經濟環保,值得推薦。
這次住在回坊的北廣濟街。個人覺得,要麼住回坊,要麼住雁塔區,住回坊的優點是,每天晚上都可以一路逛吃逛吃的逛回去,實在是太爽了有木有。
雖然回坊的人流量要你相信,但噪音什麼的真的還好, 比如 我們的這家酒店,鬧中取靜,空間巨大,風格獨特,也是挺不錯的。 📍回坊回民街是 西安 的美食文化街區,回坊是多條街道的統稱,有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等等。
嗯,大約就是下圖這個十分寬泛的框框了。👇 因為我與S小姐都不是麵食的愛好者,估計吃不了幾頓就會厭倦,所以有限的選擇都必須是經典中的經典。
🍜 老白家水盆羊肉
來到 西安 的第一頓,吃老白家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它離酒店最多五十米遠。 水盆羊肉的饃不用掰得太碎,隨便撕一撕就行了,很適合初到 西安 懶得掰饃的盆友。老白家的饃做得比較大,所以一碗湯只配一個饃。 一碗湯里有各個部位的肥瘦不同的羊肉,湯鮮味美。👍 加了辣椒醬以後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風味。 西安 的辣椒醬一點兒也不辣。 朝著高家大院的方向走,還沒有習慣那種逛吃逛吃的節奏,很低調的走在街上,因是錯峰出行,回坊人流量平平,兩個人不用勾著也沒事。 📍高家大院高家大院是高岳崧故居,高岳崧祖籍 江蘇 鎮江 ( 江蘇 老鄉棒棒噠),崇禎年間的榜眼,官至太司,從崇禎皇帝手中受賜此宅。清同治十年,其子嗣參加科考又一次得中榜眼,御賜“榜眼及地”牌匾。從明崇禎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為官。
以上便是生活在這所大宅里的高家煊赫的家族履歷了。👏👏可以說,這所宅子見證了一個家族的崛起之路。 自第一代高榜眼從崇禎皇帝手裡得賜此宅,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宅院主體結構未變,是一座三院四進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很有關中民居的獨特韻味,亦可讓現在的人一窺古時高門大院中的氏族生活。 高氏家族以科舉發跡,所以高家大院佈置了一個有關科舉考試的陳列室。如科舉的流程、考生的裝備、考中之後的獎勵,都有很系統的說明。 八股文常被說是封建文化的糟粕,但八股文有著嚴格的制式,八股文寫好了,要詩便詩,要賦便賦,都可信手拈來。
在這樣狹小逼仄的號舍中,在八股文嚴苛的框架下,古時的許多讀書人依舊寫出了驚才絕艷的錦繡文章,從此平步青雲,一如高榜眼和他的後世子孫那樣。 還有一個玩木版拓印的工作室,拓印一個財神爺需要半小時左右,過程略文藝,感覺有點像桃花塢的木刻年畫。 高家大院有好幾個入口,我們從西羊市77號進,北院門200號出,北院門這個應該是正門,另有一個出入口在化覺巷125號。總之,門很多。 📍鼓樓北院門向南走到底就是鼓樓。許多歷史悠久的城市都會有鼓樓,我喜歡有鼓樓的城市, 西安 的鼓樓,古樸恢宏更勝 北京 。
從2007年起, 西安 恢復了“晨鐘暮鼓”報時制度,鐘樓上的景雲鐘在每日上午9時、正午12時、下午3時分別鳴響24聲;傍晚6時,鼓樓上的二十四節氣鼓齊鳴,然後聞天鼓鳴響24聲以報暮時。已經消失100多年的報時制度重新恢復。
西安 鼓樓建於1380年,和鐘樓相距200米,遙相呼應,官方說。我覺得根本不止兩百米,總有個五六百米吧,沒那麼近。
西漢末年,劉邦定都關中,以渭 河南 岸的長 安鄉 命名新的都城。長安之名自此始。
作為 絲綢之路 的起點,在唐代,長安城的面積是當時 歐洲 最 大城 市君士但丁堡的七倍,極盛時人口超過一百萬,成為東 方城 市文明的源頭。
長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還有灞橋的煙柳、驛道的滄桑,乃至少女的柔情、俠士的豪氣,都被以濃墨重彩的詩文形式,載入篇章,流傳於後世。
杜牧遠望長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王翰邊塞思鄉:“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孟郊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張元凱偶遇故人:“長安記得相逢日,正是桃花飲馬時。”
黃巢所寫金秋時節的長安:“衝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 盡帶黃金甲。”
盛世的長安,網紅的 西安 ,同一個空間中疊加出來的時間之城,秦、漢、唐、明,十三朝的時空匯聚於此,在不經意間、走街串巷之中就可以瞭解一段鮮活的歷史,探尋歷史人物的生活軌跡。
對 西安 的憧憬不是一天兩天,但出行這件事,有時候還需要一點契機的。
偶爾有從 西安 旅行回來的盆友,點評道:一點意思都沒有!我都固執的認為,切,明明是你沒文化不會玩!
西安 吶,怎麼可能沒意思呢,一定是有意思的,是有大意思的!但是你首先需要有一點對歷史的熱情,還要有一點滄桑的情懷,最好也十分喜歡麵食,這樣就是一百分。
我不喜歡麵食,但依舊滿懷憧憬的開啟了 西安 之旅。唯一希望我的胃,能夠稍微配合一下 西安 的伙食吧。 DAY 1 聽說你曾經叫長安🚩 回坊(高家大院)—鐘鼓樓—書院門—碑林博物館— 西安 事變遺址(張學良公館)—古城牆( 長樂 門— 永寧 門)
一夜火車,晚點半小時,早上十點到達 西安 。夜火車的出行方式還是很棒棒噠,經濟環保,值得推薦。
這次住在回坊的北廣濟街。個人覺得,要麼住回坊,要麼住雁塔區,住回坊的優點是,每天晚上都可以一路逛吃逛吃的逛回去,實在是太爽了有木有。
雖然回坊的人流量要你相信,但噪音什麼的真的還好, 比如 我們的這家酒店,鬧中取靜,空間巨大,風格獨特,也是挺不錯的。 📍回坊回民街是 西安 的美食文化街區,回坊是多條街道的統稱,有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等等。
嗯,大約就是下圖這個十分寬泛的框框了。👇 因為我與S小姐都不是麵食的愛好者,估計吃不了幾頓就會厭倦,所以有限的選擇都必須是經典中的經典。
🍜 老白家水盆羊肉
來到 西安 的第一頓,吃老白家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它離酒店最多五十米遠。 水盆羊肉的饃不用掰得太碎,隨便撕一撕就行了,很適合初到 西安 懶得掰饃的盆友。老白家的饃做得比較大,所以一碗湯只配一個饃。 一碗湯里有各個部位的肥瘦不同的羊肉,湯鮮味美。👍 加了辣椒醬以後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風味。 西安 的辣椒醬一點兒也不辣。 朝著高家大院的方向走,還沒有習慣那種逛吃逛吃的節奏,很低調的走在街上,因是錯峰出行,回坊人流量平平,兩個人不用勾著也沒事。 📍高家大院高家大院是高岳崧故居,高岳崧祖籍 江蘇 鎮江 ( 江蘇 老鄉棒棒噠),崇禎年間的榜眼,官至太司,從崇禎皇帝手中受賜此宅。清同治十年,其子嗣參加科考又一次得中榜眼,御賜“榜眼及地”牌匾。從明崇禎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為官。
以上便是生活在這所大宅里的高家煊赫的家族履歷了。👏👏可以說,這所宅子見證了一個家族的崛起之路。 自第一代高榜眼從崇禎皇帝手裡得賜此宅,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宅院主體結構未變,是一座三院四進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很有關中民居的獨特韻味,亦可讓現在的人一窺古時高門大院中的氏族生活。 高氏家族以科舉發跡,所以高家大院佈置了一個有關科舉考試的陳列室。如科舉的流程、考生的裝備、考中之後的獎勵,都有很系統的說明。 八股文常被說是封建文化的糟粕,但八股文有著嚴格的制式,八股文寫好了,要詩便詩,要賦便賦,都可信手拈來。
在這樣狹小逼仄的號舍中,在八股文嚴苛的框架下,古時的許多讀書人依舊寫出了驚才絕艷的錦繡文章,從此平步青雲,一如高榜眼和他的後世子孫那樣。 還有一個玩木版拓印的工作室,拓印一個財神爺需要半小時左右,過程略文藝,感覺有點像桃花塢的木刻年畫。 高家大院有好幾個入口,我們從西羊市77號進,北院門200號出,北院門這個應該是正門,另有一個出入口在化覺巷125號。總之,門很多。 📍鼓樓北院門向南走到底就是鼓樓。許多歷史悠久的城市都會有鼓樓,我喜歡有鼓樓的城市, 西安 的鼓樓,古樸恢宏更勝 北京 。
從2007年起, 西安 恢復了“晨鐘暮鼓”報時制度,鐘樓上的景雲鐘在每日上午9時、正午12時、下午3時分別鳴響24聲;傍晚6時,鼓樓上的二十四節氣鼓齊鳴,然後聞天鼓鳴響24聲以報暮時。已經消失100多年的報時制度重新恢復。
西安 鼓樓建於1380年,和鐘樓相距200米,遙相呼應,官方說。我覺得根本不止兩百米,總有個五六百米吧,沒那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