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原精靈到峽谷冰川,一部山南環線的紀錄片
↑勒布溝 從瀑佈下來繼續向南,穿過勒村,前面出現了一處邊防哨卡擋住了去路。這裡離印控的克節朗河谷南岸只有不到5公里了,離印控的桑 多洛 河谷河谷南岸只有不到3公里了,步行不過半個小時,但我們只能止步於此,而南面就是達旺,是再也回不去的家鄉。當年倉央嘉措就是從這裡走到 錯那 ,繼而走向 拉薩 ,開始他那短暫又傳奇的一生。 說說藏南吧,藏南地區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至今也包含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之內,作為 中國 人應該知道這片土地,也應該知道那段歷史。
藏南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 西藏 東南部的 山南 地區、 林芝 地區,包括了 西藏 自治區的 錯那 、隆子、 墨脫 、 察隅 四縣的大部分及郎縣、 米林 兩縣少許國土。這裡溫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可種植許多亞熱帶作物,有 西藏 的“ 江南 ”之稱。
如按民族聚居地來分,藏南由西向東分為門隅地區、珞隅地區、 察隅 地區三部分,自古均歸 西藏 地方政府管轄。舊時北部門隅有32錯(相當於鄉),分為兩個板塊,勒布溝四錯歸 錯那 宗( 錯那 縣)管轄,其它的歸達旺寺(五世達賴建立)管轄。現在,只有勒布溝的四個鄉在 中國 控制區,而達旺地區均被 印度 侵占。南部門隅是德讓宗和打攏宗。“中不邊界爭議”的主要地塊墨 拉薩 丁就屬於達旺宗和打攏宗。1949年被 印度 借花獻佛送給了 不丹 。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參加的解決 西藏 問題的 西姆拉 會議上,英方代表麥克馬洪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炮製了一條新的印藏邊界線,將 中國 藏南約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劃歸英屬 印度 。麥克馬洪利誘 西藏 噶廈的代表,背著 中國 北洋政府代表,暗地裡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 西藏 擁有主權的 中國 政府並不知道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廈政權也未給其參加 西姆拉 會議的代表劃界的授權,後來瞭解了情況的噶廈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令人難堪的是,因為這條“麥線”一度長期被 英國 人保密,而新 中國 政府也沒能繼承原來 南京 政府的國家外交資源,所以一直到1953年底, 中國 政府開始與 印度 進行有關 西藏 問題的談判時,噶廈才向中央代表提供了藏方所藏的“麥克馬洪線”原圖。那是一份大小不到1平方米的地形圖,既無等高線,也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只有一條西起 不丹 與我國 西藏 交界處、 東至 中緬尖高山交界處的紅線。 1948年,趁 中國 忙於內戰無暇顧及邊疆,剛獨立的 印度 開始派軍隊進入門隅地區。1951年 印度 軍隊占領門隅的中心城市達旺,武力將 西藏 當局派駐的行政人員驅逐。
1954年, 印度 政府在該地區建立偽“ 東北 邊境特區”,並修政官方地圖。 到1960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屬於 中國 西藏 的門隅、珞隅和下 察隅 地區。
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中, 中國 軍隊取得速勝,收復包括達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鎮在內的藏南大部分區域,進逼至傳統習慣線附近。後出於多種原因, 中國 軍隊又主動後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內,並再後撤20公里。
這讓全世界都目瞪口獃,因為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印度 繼續推行前進政策,所謂“前進政策”是指 印度 政府改變 印度 與鄰國的邊界狀況以實現其領土要求和安全利益的軍事蠶食與軍事挑釁政策。
1964年,印軍重新占領藏南,重新在“麥線”附近與 中國 軍隊形成對峙。
1972年, 印度 將該“ 東北 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2月, 印度 宣稱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並且派軍隊不斷越過實際控制線,並且重新回到了克節朗河谷,以試探 中國 在邊界爭端上的反應,最後居然越過克節朗河在北岸的尺東設立哨所。 面對 印度 方面的步步緊逼,1987年4月至8月, 中國 軍隊正式在中印邊境克節朗地區進行了代號為“87•4”的軍事演習,參演部隊在海拔2900-4500千米的山間、叢林展開了山地作戰,與印軍展開了蠶食與反蠶食的鬥爭。 當年的5月,中印兩國軍隊在克節朗地區 東北 的桑 多洛 河谷發生激烈戰鬥,史稱桑 多洛 河谷事件。這一次事件雖然知道的人很少,但卻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當時 印度 判斷我軍在 雲南 方向正與 越南 軍隊進行作戰,可能難以同時應對 西藏 方向,所以才有恃無恐的對我進行戰爭威脅。但由於我軍迅速增援部隊、迅速機動到位,並不斷的從內地前調精銳的主力部隊,印軍開始感受到事態嚴重,大規模戰爭隨時可能一觸即發,有可能演變成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考慮再三 印度 決定後撤。 最終 中國 在這一次的反蠶食鬥爭中取得了勝利,收復了自62年撤軍後的部分領土。這次戰鬥共擊斃印軍13人,其中軍官1人,俘敵8人。戰鬥中,我方亡4人,傷11人。
通過87•4軍演和桑 多洛 河谷事件, 中國 終於將實控線推進到麥線附近,在克節朗河谷北岸建立了包括拉則拉在內的多個哨所,桑 多洛 河谷兩側也均建立了哨所,整體態勢比62年有了很大改善。 目前 山南 軍分區邊防二團8個邊防連駐防在麥克馬洪線一線,其中五連駐地德芒,六連駐地旺東(桑 多洛 河谷事件發生地),七連駐地日挺布,八連駐地踏瓜登,九連駐地無名湖。 前陣有記者探訪了號稱中印邊境最難抵達的邊防哨所——海拔 4088 米的拉則拉觀察哨。這裡沒有公路,只有一條異常艱難的山路。從連隊到哨所垂直距離900米,抬眼就看得到,卻要在平均坡度75度的山上攀爬兩個多小時。 哨所上所有的物資,全靠戰士們往上背。因這個絕壁哨所位於高山峽谷密林區,每年4月至9月為雨季,12月至次年3月大雪封山,物資都要提前運上去。說到這,放幾張圖片,看看這裡艱苦的環境。 曾經的錫金已被 印度 吞併,今天的 不丹 已被 印度 死死攥住,而近期的洞朗越界事件更是彰顯了 印度 中山 狼的本質,所以歷史不能被遺忘。
離開邊防哨卡,心情有些沉重,畢竟南方是最大一塊未收復的國土。
折回頭由勒村順著勒曲向西就是勒布溝的核心景區森木扎了。道路盡頭是一個停車場,還有一個叫做愛情橋的客棧,只是看似已經廢棄了。
↑勒布溝 ↑勒布溝 雖然是原始森林,但景區開發比較成熟,北側的游覽路線指示牌邊有條上山的步道,並提醒“山中無老虎,猴子很頑皮,游玩需當心,莫被咬一口”。森木扎景區有很多典故及傳說,據說這裡有蓮花生大師8歲時走過的腳印,蓮花生大師修行洞,還有倉央嘉措的講經地等等。此外,這裡最知名的風景就是山頂上的森木札瀑布了。 ↑勒布溝 山谷里很幽靜,只聽到流水聲和陣陣鳥鳴,沒有其他游人,猴子也下班了。只是我們抵達時天色已晚,今天是無法享受參天古樹的森林浴了。 ↑勒布溝 ↑勒布溝 回到麻瑪鄉門巴新村住宿,這裡現在已被開發為門巴民族旅游特色小鎮了,所以條件還算不錯。
穿越無人區,踏入藏地精靈的領地清晨的勒布溝雲霧繚繞,清爽宜人。我們收拾行囊,再次踏上曲折盤旋的山路,爬升2000米。真的很難想象沒有柏油路的當年,溝里的人出去一趟有多艱難。 ↑勒布溝 ↑勒布溝
藏南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 西藏 東南部的 山南 地區、 林芝 地區,包括了 西藏 自治區的 錯那 、隆子、 墨脫 、 察隅 四縣的大部分及郎縣、 米林 兩縣少許國土。這裡溫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可種植許多亞熱帶作物,有 西藏 的“ 江南 ”之稱。
如按民族聚居地來分,藏南由西向東分為門隅地區、珞隅地區、 察隅 地區三部分,自古均歸 西藏 地方政府管轄。舊時北部門隅有32錯(相當於鄉),分為兩個板塊,勒布溝四錯歸 錯那 宗( 錯那 縣)管轄,其它的歸達旺寺(五世達賴建立)管轄。現在,只有勒布溝的四個鄉在 中國 控制區,而達旺地區均被 印度 侵占。南部門隅是德讓宗和打攏宗。“中不邊界爭議”的主要地塊墨 拉薩 丁就屬於達旺宗和打攏宗。1949年被 印度 借花獻佛送給了 不丹 。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參加的解決 西藏 問題的 西姆拉 會議上,英方代表麥克馬洪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炮製了一條新的印藏邊界線,將 中國 藏南約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劃歸英屬 印度 。麥克馬洪利誘 西藏 噶廈的代表,背著 中國 北洋政府代表,暗地裡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 西藏 擁有主權的 中國 政府並不知道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廈政權也未給其參加 西姆拉 會議的代表劃界的授權,後來瞭解了情況的噶廈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令人難堪的是,因為這條“麥線”一度長期被 英國 人保密,而新 中國 政府也沒能繼承原來 南京 政府的國家外交資源,所以一直到1953年底, 中國 政府開始與 印度 進行有關 西藏 問題的談判時,噶廈才向中央代表提供了藏方所藏的“麥克馬洪線”原圖。那是一份大小不到1平方米的地形圖,既無等高線,也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只有一條西起 不丹 與我國 西藏 交界處、 東至 中緬尖高山交界處的紅線。 1948年,趁 中國 忙於內戰無暇顧及邊疆,剛獨立的 印度 開始派軍隊進入門隅地區。1951年 印度 軍隊占領門隅的中心城市達旺,武力將 西藏 當局派駐的行政人員驅逐。
1954年, 印度 政府在該地區建立偽“ 東北 邊境特區”,並修政官方地圖。 到1960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屬於 中國 西藏 的門隅、珞隅和下 察隅 地區。
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中, 中國 軍隊取得速勝,收復包括達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鎮在內的藏南大部分區域,進逼至傳統習慣線附近。後出於多種原因, 中國 軍隊又主動後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內,並再後撤20公里。
這讓全世界都目瞪口獃,因為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印度 繼續推行前進政策,所謂“前進政策”是指 印度 政府改變 印度 與鄰國的邊界狀況以實現其領土要求和安全利益的軍事蠶食與軍事挑釁政策。
1964年,印軍重新占領藏南,重新在“麥線”附近與 中國 軍隊形成對峙。
1972年, 印度 將該“ 東北 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2月, 印度 宣稱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並且派軍隊不斷越過實際控制線,並且重新回到了克節朗河谷,以試探 中國 在邊界爭端上的反應,最後居然越過克節朗河在北岸的尺東設立哨所。 面對 印度 方面的步步緊逼,1987年4月至8月, 中國 軍隊正式在中印邊境克節朗地區進行了代號為“87•4”的軍事演習,參演部隊在海拔2900-4500千米的山間、叢林展開了山地作戰,與印軍展開了蠶食與反蠶食的鬥爭。 當年的5月,中印兩國軍隊在克節朗地區 東北 的桑 多洛 河谷發生激烈戰鬥,史稱桑 多洛 河谷事件。這一次事件雖然知道的人很少,但卻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當時 印度 判斷我軍在 雲南 方向正與 越南 軍隊進行作戰,可能難以同時應對 西藏 方向,所以才有恃無恐的對我進行戰爭威脅。但由於我軍迅速增援部隊、迅速機動到位,並不斷的從內地前調精銳的主力部隊,印軍開始感受到事態嚴重,大規模戰爭隨時可能一觸即發,有可能演變成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考慮再三 印度 決定後撤。 最終 中國 在這一次的反蠶食鬥爭中取得了勝利,收復了自62年撤軍後的部分領土。這次戰鬥共擊斃印軍13人,其中軍官1人,俘敵8人。戰鬥中,我方亡4人,傷11人。
通過87•4軍演和桑 多洛 河谷事件, 中國 終於將實控線推進到麥線附近,在克節朗河谷北岸建立了包括拉則拉在內的多個哨所,桑 多洛 河谷兩側也均建立了哨所,整體態勢比62年有了很大改善。 目前 山南 軍分區邊防二團8個邊防連駐防在麥克馬洪線一線,其中五連駐地德芒,六連駐地旺東(桑 多洛 河谷事件發生地),七連駐地日挺布,八連駐地踏瓜登,九連駐地無名湖。 前陣有記者探訪了號稱中印邊境最難抵達的邊防哨所——海拔 4088 米的拉則拉觀察哨。這裡沒有公路,只有一條異常艱難的山路。從連隊到哨所垂直距離900米,抬眼就看得到,卻要在平均坡度75度的山上攀爬兩個多小時。 哨所上所有的物資,全靠戰士們往上背。因這個絕壁哨所位於高山峽谷密林區,每年4月至9月為雨季,12月至次年3月大雪封山,物資都要提前運上去。說到這,放幾張圖片,看看這裡艱苦的環境。 曾經的錫金已被 印度 吞併,今天的 不丹 已被 印度 死死攥住,而近期的洞朗越界事件更是彰顯了 印度 中山 狼的本質,所以歷史不能被遺忘。
離開邊防哨卡,心情有些沉重,畢竟南方是最大一塊未收復的國土。
折回頭由勒村順著勒曲向西就是勒布溝的核心景區森木扎了。道路盡頭是一個停車場,還有一個叫做愛情橋的客棧,只是看似已經廢棄了。
↑勒布溝 ↑勒布溝 雖然是原始森林,但景區開發比較成熟,北側的游覽路線指示牌邊有條上山的步道,並提醒“山中無老虎,猴子很頑皮,游玩需當心,莫被咬一口”。森木扎景區有很多典故及傳說,據說這裡有蓮花生大師8歲時走過的腳印,蓮花生大師修行洞,還有倉央嘉措的講經地等等。此外,這裡最知名的風景就是山頂上的森木札瀑布了。 ↑勒布溝 山谷里很幽靜,只聽到流水聲和陣陣鳥鳴,沒有其他游人,猴子也下班了。只是我們抵達時天色已晚,今天是無法享受參天古樹的森林浴了。 ↑勒布溝 ↑勒布溝 回到麻瑪鄉門巴新村住宿,這裡現在已被開發為門巴民族旅游特色小鎮了,所以條件還算不錯。
穿越無人區,踏入藏地精靈的領地清晨的勒布溝雲霧繚繞,清爽宜人。我們收拾行囊,再次踏上曲折盤旋的山路,爬升2000米。真的很難想象沒有柏油路的當年,溝里的人出去一趟有多艱難。 ↑勒布溝 ↑勒布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