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昔日帝國的榮光——捷、奧、匈三國的前世今生(含阿姆斯特丹番外篇和彩蛋)
↑哈爾施塔特湖 窄小的山間小路將我們引向坐落於山間的教堂。 ↑哈爾施塔特湖 ↑哈爾施塔特湖 教堂的後花園是小鎮的墓地,每一座墓都有獨特的花卉和木刻以及石雕做裝飾,雖小卻很精緻,依山傍水的風景也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 ↑哈爾施塔特湖 墓地後方的高塔內就是著名的納骨堂(骸骨室)。 ↑哈爾施塔特湖 哈爾施塔特 人有一個獨特風俗, 由於小鎮依山傍湖,寸土寸金,所以埋葬方式是特別。所有逝去的人在埋葬10年後骸骨都將由死者親屬移出墳墓,放到山上教堂中的納骨堂。日久 天長 ,這裡堆積了骸骨(頭骨和大腿骨),成為當地獨特的風景。 ↑哈爾施塔特湖 所有的骸骨都經過清洗、消毒後留取頭骨和大腿骨,在太陽下暴曬數周,使骨骼呈現出柔和的象牙色,再由親屬或專業的納骨師繪出死者的名字、逝去的時間,再用象徵光榮的橡樹葉、象徵勝利的月桂枝葉、象徵生命的常春藤、象徵愛情的玫瑰等植物進行精心的裝飾後,陳列在納骨堂里,供後人憑吊。
如今,納骨堂里放置了大約1200顆顱骨。經過悉心彩繪的顱骨,帶給人們的不再是毛骨悚然,而是 平和 與安寧。“我們曾經就是現在的你們,你們終將成為現在的我們。”納骨堂門口意味深長的一句標語,道盡了人世間的生死輪迴…… 小鎮中心是集市廣場。是當地居民的生活中心。廣場周圍有很多工藝品商店,游客可以在此購買紀念品。廣場上有雕塑和噴泉,雖然沒有什麼名氣,但靜謐、安詳的氛圍與美麗的城鎮景色相結合,構成了一幅極為和諧的 歐洲 小鎮圖景。 中餐選擇在當地頗具人氣的Gasthof Zauner餐廳打卡。 這家百年曆史老店,包括餐飲和住宿,特色菜是煙熏烤鱒魚,魚就近取材自 哈爾施塔特 湖。菜單翻開居然還有中文介紹和配圖(當然價格是不便宜),精準營銷做的是相當到位了。 哈爾施塔特 湖的烤魚外酥里嫩,肉質鮮美。當地特色的鬆餅也口感非常不錯。 時間已經黃昏,我們告別 哈爾施塔特 返回 維也納 。返程途中順便去看一下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小鎮——巴特伊舍爾。 沿途經過一片宿營地,也是 哈爾施塔特 湖區附近的度假地之一。大批帆船整齊的碼放在草地上,可以想見春回大地,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白帆如林的秀美畫面。 五顏六色的山間小屋星羅棋佈點綴在丘陵上,在靜怡的湖水映襯下,呈現出一派祥和而安寧的氛圍。 從 哈爾施塔特 到巴特伊舍爾大約20來分鐘,不多時,我們便駛入了巴特伊舍爾小鎮。由於當天還需趕回 維也納 ,天色漸暗,我們需要抓緊時間,直奔目的地——皇家別墅(夏宮)而去。 在導航的指引下來到一處較大的停車場,地圖上顯示,從這裡向山的方向走,就是皇家別墅所在地了。 川流不息的伊舍爾河。 伊舍爾河將皇家別墅和小鎮隔開,這座鐵橋是到達行宮後花園的必經之路。 鐵橋後面的這條游步道連接著一座迴廊,延伸向半山腰的行宮後建築群。當年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皇帝就是在這裡漫步其間,相識相知的。 這處宮舍是伊麗莎白家族的私人領地,現在也成為了博物館。茜茜公主的後人們在這裡向有幸前來參觀的游客們介紹家族歷史和茜茜公主的奇聞逸事。不知是由於時間匆忙,沒有找對入口,還是當天宮舍閉館,我們未能進入行宮內部參觀,很遺憾的與之擦肩而過。 這一道鐵絲網和斑駁的館舍舊牆將我們和行宮隔開,這裡就是當年茜茜公主的馬廄,如今已荒廢不再使用。 從後山下來,從河的另一邊眺望,大致能看到皇家別墅的背影,1849年,皇帝弗朗茨·約瑟夫選擇在此建立夏宮。1853年8月19日,弗朗茨就是在此邂逅了茜茜公主,並舉行訂婚儀式。當1854年他和茜茜公主訂婚後,弗朗茨的母親索菲將這棟別墅作為結婚禮物送給了這對新人。當時這座別墅只有中間主體部分的14個房間,後來皇帝指定當時經驗豐富的建築設計師Antonio Legrenzi對其進行擴建改造。建築設計師在主體兩側加上翼樓,使這棟別墅總體看上去像一個橫著的英文字母"E",因為茜茜公主的名字就是Elisabeth(伊麗莎白),從這個創意可以看出,年輕的皇帝對他新娘的愛意和細膩的體貼之情。
別墅同時也成為皇室的夏季居所,弗朗茨皇帝稱之為“地上的天堂”。
這裡也是電影《茜茜公主》的外景拍攝地之一。 天色漸濃,路上已經看不到什麼行人,我們也只得連夜趕回 維也納 ,遺憾的告別了這座以鹽礦溫泉著稱的巴特伊舍爾小鎮。 第二天一早,天還飄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整個城市還在沉睡中。我們收拾行囊,告別 維也納 ,根據行程的安排啟程前往下一站:克魯姆澤夫——也就是 大名 鼎鼎的CK小鎮。在 維也納 的兩天著實太短,還有太多的美景沒有機會看到,甚至於著名的金色大廳都沒去。然而這座城市優雅的氣質還是讓我印象深刻。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時間,好好品味一下它的美。 途中在服務區加油。 歐洲 人偏愛柴油車,一方面是因為與汽油相比,柴油能量密度高,燃油消耗率低,簡單說就是油耗低動力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 歐洲 油價低、柴油產量高、排放技術先進、政策扶持到位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之在 歐洲 開柴油車,便宜又好用。但是油價同比國內來說也還是貴的,一升柴油1.449歐瞭解一下(汽油更貴)?
如今,納骨堂里放置了大約1200顆顱骨。經過悉心彩繪的顱骨,帶給人們的不再是毛骨悚然,而是 平和 與安寧。“我們曾經就是現在的你們,你們終將成為現在的我們。”納骨堂門口意味深長的一句標語,道盡了人世間的生死輪迴…… 小鎮中心是集市廣場。是當地居民的生活中心。廣場周圍有很多工藝品商店,游客可以在此購買紀念品。廣場上有雕塑和噴泉,雖然沒有什麼名氣,但靜謐、安詳的氛圍與美麗的城鎮景色相結合,構成了一幅極為和諧的 歐洲 小鎮圖景。 中餐選擇在當地頗具人氣的Gasthof Zauner餐廳打卡。 這家百年曆史老店,包括餐飲和住宿,特色菜是煙熏烤鱒魚,魚就近取材自 哈爾施塔特 湖。菜單翻開居然還有中文介紹和配圖(當然價格是不便宜),精準營銷做的是相當到位了。 哈爾施塔特 湖的烤魚外酥里嫩,肉質鮮美。當地特色的鬆餅也口感非常不錯。 時間已經黃昏,我們告別 哈爾施塔特 返回 維也納 。返程途中順便去看一下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小鎮——巴特伊舍爾。 沿途經過一片宿營地,也是 哈爾施塔特 湖區附近的度假地之一。大批帆船整齊的碼放在草地上,可以想見春回大地,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白帆如林的秀美畫面。 五顏六色的山間小屋星羅棋佈點綴在丘陵上,在靜怡的湖水映襯下,呈現出一派祥和而安寧的氛圍。 從 哈爾施塔特 到巴特伊舍爾大約20來分鐘,不多時,我們便駛入了巴特伊舍爾小鎮。由於當天還需趕回 維也納 ,天色漸暗,我們需要抓緊時間,直奔目的地——皇家別墅(夏宮)而去。 在導航的指引下來到一處較大的停車場,地圖上顯示,從這裡向山的方向走,就是皇家別墅所在地了。 川流不息的伊舍爾河。 伊舍爾河將皇家別墅和小鎮隔開,這座鐵橋是到達行宮後花園的必經之路。 鐵橋後面的這條游步道連接著一座迴廊,延伸向半山腰的行宮後建築群。當年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皇帝就是在這裡漫步其間,相識相知的。 這處宮舍是伊麗莎白家族的私人領地,現在也成為了博物館。茜茜公主的後人們在這裡向有幸前來參觀的游客們介紹家族歷史和茜茜公主的奇聞逸事。不知是由於時間匆忙,沒有找對入口,還是當天宮舍閉館,我們未能進入行宮內部參觀,很遺憾的與之擦肩而過。 這一道鐵絲網和斑駁的館舍舊牆將我們和行宮隔開,這裡就是當年茜茜公主的馬廄,如今已荒廢不再使用。 從後山下來,從河的另一邊眺望,大致能看到皇家別墅的背影,1849年,皇帝弗朗茨·約瑟夫選擇在此建立夏宮。1853年8月19日,弗朗茨就是在此邂逅了茜茜公主,並舉行訂婚儀式。當1854年他和茜茜公主訂婚後,弗朗茨的母親索菲將這棟別墅作為結婚禮物送給了這對新人。當時這座別墅只有中間主體部分的14個房間,後來皇帝指定當時經驗豐富的建築設計師Antonio Legrenzi對其進行擴建改造。建築設計師在主體兩側加上翼樓,使這棟別墅總體看上去像一個橫著的英文字母"E",因為茜茜公主的名字就是Elisabeth(伊麗莎白),從這個創意可以看出,年輕的皇帝對他新娘的愛意和細膩的體貼之情。
別墅同時也成為皇室的夏季居所,弗朗茨皇帝稱之為“地上的天堂”。
這裡也是電影《茜茜公主》的外景拍攝地之一。 天色漸濃,路上已經看不到什麼行人,我們也只得連夜趕回 維也納 ,遺憾的告別了這座以鹽礦溫泉著稱的巴特伊舍爾小鎮。 第二天一早,天還飄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整個城市還在沉睡中。我們收拾行囊,告別 維也納 ,根據行程的安排啟程前往下一站:克魯姆澤夫——也就是 大名 鼎鼎的CK小鎮。在 維也納 的兩天著實太短,還有太多的美景沒有機會看到,甚至於著名的金色大廳都沒去。然而這座城市優雅的氣質還是讓我印象深刻。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時間,好好品味一下它的美。 途中在服務區加油。 歐洲 人偏愛柴油車,一方面是因為與汽油相比,柴油能量密度高,燃油消耗率低,簡單說就是油耗低動力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 歐洲 油價低、柴油產量高、排放技術先進、政策扶持到位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之在 歐洲 開柴油車,便宜又好用。但是油價同比國內來說也還是貴的,一升柴油1.449歐瞭解一下(汽油更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