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昔日帝國的榮光——捷、奧、匈三國的前世今生(含阿姆斯特丹番外篇和彩蛋)







聖斯蒂芬 大教堂的最大特色在於它是 歐洲 各種古典風格建築的混合體,也是建築藝術互相包容、折中調合、兼收並蓄的代表。
(小貼士:教堂前的廣場人流密集,是小偷經常光顧的場所,觀光時請一定看好自己的包包。我們這次就吃了虧,錢包被偷,血淚教訓各位一定要銘記啊!)
(交通:搭乘地鐵U1、U3在Stephansplatz下車,1、2號有軌電車亦可到達。)

維也納 嘉布遣會教堂(又譯“卡普齊納教堂”)是近400年來的 奧地利 皇室成員的墓室。卡普齊納教堂(Kapuzinerkirche)本是清貧教團的一支,因此教堂的建築幾乎沒有任何雕琢。然而,就在這座教堂的九間地下室,卻放置著哈布斯堡王朝138名成員的鋅或銅製的棺材。其中的最後一次葬禮是在一九八九年舉行的,被驅逐出境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和他的妻子齊塔成為最後安葬於此的哈布斯堡後人。

裡面的皇棺造型各異,做工精良,雕刻精緻充滿藝術感,棺材的縫隙被青銅澆註封死 ,加之日常養護得當,因此幾百年來,當人們走進這個皇家墓室,卻聞不到一丁點兒的異味。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具衝擊力的墓室,人們滿懷對逝者的敬意,以及對過去那一段輝煌的皇家歷史的感慨漫步其間,絲毫不會給人驚悚和恐怖的感覺。









地址:Weihburggasse 22 | A-1010 Vienna, Vienna 1010, Austria







維也納 城市公園(德語:Wiener Stadtpark)位於老城區東部環形大道內側,面積有約65000平方米,是 維也納 最受游客歡迎的公園。園區橫跨 維也納 河兩岸,中間由橋梁連接在一起。
公園入口設置了一座花鐘。

約翰·施特 勞斯 (德語:Johann Strauss,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 奧地利 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鋼琴家。他自幼酷愛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其中以《藍色多瑙河》《 維也納 森林敘曲》《春之聲》等曲最為著名。這些作品優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他由此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王”。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 維也納 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
約翰·施特 勞斯 與父親同名,兩人都以創作圓舞曲而聞名於世。為區別起見,人們在他們的名字前面分別加上“老”、“小”二字。老約翰·施特 勞斯 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父”。

這個不經意間闖入鏡頭的小姑娘,舉手投足中都是滿滿的藝術氣息,擺造型時動作自然優美、一氣呵成,和小約翰施特 勞斯 的形象高度契合,這大概就是 維也納 這座城市所獨有的氣質吧。

馬卡特的家庭屬於皇家宮廷的管家,出身低下,他曾經進入 維也納 藝術學院(Vienna Academy),當時流行學院派和古典主義,而馬卡特熱衷於色彩的表達,最後被他的導師以缺乏天份的理由予以退學。退學之後,馬卡特來到 慕尼黑 ,師從卡爾·馮·皮洛提(Karl von Piloty),在馮·皮洛提的指導下,馬卡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色彩特色後,回到 維也納 。
除了繪畫,馬卡特的作品開始進入裝飾領域,他開始承接奧匈帝國的皇室建築的內部裝潢,甚至涉及貴族婦女的服裝設計,傢具設計等領域。他的風格被稱為馬卡特風格(Makart style)。
1879年,馬卡特策劃設計了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和皇后伊麗莎白(茜茜公主)的25年銀婚慶典游行,史稱馬卡特游行(Makart-parade)。
1882年,皇帝約瑟夫建造了一座新的宮殿,赫爾墨斯莊園(Villa Hermes)獻給皇后伊麗莎白(茜茜公主),馬卡特負責內部裝飾設計,創作了再現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為主題的一系列作品。
在他功成名就,成為 維也納 藝術學院(Vienna Academy)的教授後,他的藝術風格影響了整個 維也納 ,包括曾經勸他退學的那些老師。
1884年,馬卡特突然去世,年僅44歲, 奧地利 為他舉行了國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