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昔日帝國的榮光——捷、奧、匈三國的前世今生(含阿姆斯特丹番外篇和彩蛋)




在此只能根據資料自行腦補一下了:
布拉格 天文鐘歷史悠久,一般認為是由Jan Ruze (Hanus)和他的助手Jakub Cech在1490年製造製作的。實際此鐘由皇家鐘錶匠Mikula和Jan Ondrejuvl在1410年合作製作,當時Jan Ondrejuv還是 布拉格 查爾斯大學(Prague Charles University)的數學和天文學教授。
布拉格 天文鐘最古老的部分,機械鐘和天文日晷的製作時期可以追溯到1410年,星盤上的鐘面是天文歷時,其作用機制是指示一天的工作。約1490年,日曆鐘盤被添加在鐘樓上,用來裝飾鐘樓的哥特式建築。天文表盤側翼加罩,併在其楣梁雕刻“以彼得為首的石匠和雕塑家共濟會的小組成員在15世紀初創建“的文字。
在1552年, 布拉格 天文鐘的主要部分被Jan Taborsky 整修過,他還為這個鐘寫了一份報告,其中提到Hanus是這個時鐘的製造商。之後有很長時間,人們都相信天文鐘是由Hanus和他的助手Jakub Cech建造於1490年,這些不真實的說法直到20世紀才被修正過來。
在1552年之後的100年中, 布拉格 天文鐘曾經多次停止運行,並且被修理了許多次。有一些傳說認為,制鐘人的眼睛被挖出來了,是為了防止他在其他國家製造同樣的鐘,據說這個可憐的人在臨死之前摸了這座天文鐘,從此天文鐘的指針就指在他死亡的那一刻,停止了轉動,許多年以後,人們都無法將其修好。
在17世紀,增加了活動的雕像,在1865-1866年的大修之後,增加了大量的使徒畫像,由知名的 捷克 畫家Josef Manes在 新安 裝的日曆表盤上,畫上與十二月份周期相對應的黃道十二宮圖,這也是他最終的一件作品
17世紀的時候,一些會動的雕像被人們加進了鐘里。1865~1866年,這座鐘在進行又一次大修的時候,被加進了耶酥及12門徒的裝飾。

“天文表盤”,就是一個機械的天文星盤,這個裝置的運用是因為中世紀時人們對於天文學的極度關註。這座天文鐘是一個簡單的天象儀,展示著宇宙的初態。“天文表盤”的背景表現的是地球與天空的永恆,環繞著四條線路的活動元件,分別是黃道帶內的圓盤裝置、外部旋轉的圓盤裝置,以及太陽和月亮裝置。
天文鐘的背景表現的是地球及天空的局部視圖,中間的藍色環狀物代表地球,上部的藍色代表超出地平線之上的天空,紅色和黑色區域象徵地平線之下的天空。日間,太陽裝置在藍色背景上方;夜間在黑色上方;黎明或黃昏時,機械太陽則活躍於紅色部分之上。
表盤的藍色圓環上用金質 羅馬 數字標識著時間的刻度,按通常的一天24小時劃分,為 布拉格 時間。鐘盤上的金質曲線將藍色劃分為12個部分,標識出從太陽升起到落下之間的每一個時段,以及一年中長的或短的每一天。
在黑色外面的環線內部,有一個可動的刻度圓盤表示黃道帶,標識著太陽在黃道日的位置。這個地方的指針為逆時針轉動。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太陽所處的位置是白羊宮,那麼接下來,指針將會逆時針轉向金牛宮。黃道帶的這個位移裝置得源於將黃道帶平面圖利用 北極 為基礎進行立體投射,這在天文鐘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製作手法。 在鐘的外錶面,黑色背景上有金色的諾謨圖數字,這是一種包含三個或多個數學變量值的刻度的計算圖,科技界常把它作為一種快速計算手段。這些數字標識著老 捷克 時間(或 意大利 時間),有24種標識日落時間的方式,從冬季的16:00一直到夏季的20:16期間,都各不相同,這個圓盤在一年之中來回移動著,與日落時間保持著一致。
一年之中,金質太陽裝置都在環形的黃道圈上移動,指示著黃道的方位。這個太陽裝置屬於指針的附屬裝置,與金指針一起以三種方式指示著不同的時間: 布拉格 時間、老 捷克 時間及其他地方的時間。此外,表盤中央太陽移動的距離,是日出和日落之間的時間。
在黃道帶中移動的月亮裝置與太陽裝置的功能相似,雖然它轉動的速度要快一些,這個半銀色的球體同樣標識著月亮的位相。 小金 星裝置象徵的是春分的方位。
天文鐘盤上的這些移動的機械零件讓人們比較難於理解時間,簡單一點的方法就是將計算機技術運用到天文鐘上,於是在這座鐘上,一年中時間的每一刻都由動畫片和電子數據表構成,並且可以用數學的方式來解釋世界上每一個地方的時間。















連接老城區和查理大橋的“老城橋塔”被譽為是 歐洲 最美麗的橋塔之一。


1874年秋天,後來被譽為“ 捷克 音樂之父”的作曲家斯美塔那因患耳疾而痛苦萬分並一度想結束生命。
“那天清晨,我緩緩地走上大橋,沒有人知道我想乾什麼。就在這時我突然聽見了伏爾 塔瓦 河的激流在撞擊查理大橋的聲音……”斯美塔那在他晚年的回憶錄中稱伏爾 塔瓦 河的激流聲是 捷克 人心靈的呼喚,而歷經幾百年風雨血火的查理大橋,則是他心中的祖國。後來作曲家的這些感情全都被凝聚在了他的著名交響詩《我的祖國》中。
另一位天才是 卡夫 卡,這位出生在查理大橋橋墩邊上的猶太人,乾脆把查理大橋稱之為是他生命的搖籃。1934年5月,靜靜地躺在 維也納 郊外療養院里的 卡夫 卡,讓守候在他身旁的好朋友雅努斯記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我的生命和靈感全部來自於偉大的查理大橋。”
卡夫 卡去世後,雅努斯出版了著名的回憶錄《 卡夫 卡對我說》,雅努斯在書中寫道:“我經常會為 卡夫 卡如此鐘情查理大橋而吃驚,他從3歲時便開始在橋上遊蕩,他不但能說出大橋上所有雕像的典故,有好多次我甚至發現他竟在夜晚藉著路燈的光亮在數著橋上的石子……” 捷克 著名的思想家米哈爾說:“他的生活就是在橋上或橋下”。




當年大橋上的雕塑原件已經保存在博物館內,從1965年開始,所有雕塑已經有系統地用複製品代替,原作移往國家博物館展出。據說只要用心觸摸石雕像,便會帶給你一生的幸福,橋上的一尊銅像的某些部位已被游人摸得發亮。

聖約翰 雕像是大橋上最古老的雕像。這個雕塑根據內博姆科的 聖約翰 的真實事跡而創作, 聖約翰 是一名大主教,傳說主教因拒絕向國王泄露王后像他懺悔的內容,被國王扔進伏爾 塔瓦 河,在被河水淹沒的一剎那,水面奇跡般地浮起五顆燦爛星星!
聖約翰 用生命保住了皇后的清白,因此備受人們特別是女人們愛戴, 布拉格 人把他奉為聖人。每每經過他的雕像,人們都會撫摸墩座上的 聖約翰 的浮雕,為自己祈福。久而久之,那些被磨得金光閃閃的浮雕小人兒成了橋上最獨特的景觀。
雕塑中的 聖約翰 長著鬍子,站在一個三角的底座上,手持棕櫚葉,背後有一個五星的光環。其中底座的三面描繪有有索菲亞皇后的自白和 聖約翰 之死的故事。



這座雕像是委托Ferdinand Brokoff 在1710建造的。雕塑描繪了耶穌會教士聖博吉亞和兩個天使的形象。這個雕塑成三角造型,裝飾豐富形象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