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火山
(三)利尻山一覺醒來,天色急變。
與通常理解的梅雨為熱冷空氣交鋒形成持續潮濕、悶熱的暴雨季不同,蝦夷梅雨是鄂霍次克海冷空氣單方面通過形成的陰雲或小雨天氣。這種多發生在 北海道 紫丁香花期的特殊梅雨,常伴隨急速降溫,被當地人稱為“紫丁香寒”。
陰郁的海水拍打著黑色的礁石,掀起白色的浪花。壓迫著山麓的厚重雲層一眼望不見邊,東方的利尻山完全不見了蹤影。臨近的木屋房頂泛出陣陣的水光,就像驟雨剛停。室外體感溫度大概15度。天氣預報的山頂風速是9米/秒;照這樣上到1721米,體感溫度會是零下4度。
早晨5點,那位喜歡把墨鏡反戴在腦後的眼鏡哥拿出準備好的三個飯糰和飲用水,將這天打擾他休息的唯一登山客送上了車。腦背上空洞的藍色墨鏡映襯出身後的乘客,就像 北海道 的寬慰不需要表情:繞到登山口就不是這樣了。再說,你年輕。
不管道央還是道北,人們對風險的容忍度都明顯高於 本州 。 長期以來, 日本 根據登山路線的難度和體力度進行二維分類,以一星(容易)、二星(中等)或者三星(困難)區別。對不同的個人,這種分類標準很難被準確理解。
2014年, 長野 縣率先優化分類標準,並迅速推廣全國。新標準中難度分A-E五檔,對應定性描述。體力度根據路線長度、海拔累計高差、良好天氣下的平均徒步時間計算每公斤體重(含負重)全程消耗的千卡定數,並分成10檔。
以利尻山鴛泊登山道為例,從北麓野營場出發、往返12.3公里,平均耗時10小時;定數37,接近日歸定數上限參考值40。 日本 山嶽協會將其標記為難度C(涉及失誤將誘發滑落或跌落路段)、體力度6。按照官方標準,這是一條適合中級登山者的路線。 鴛泊登山道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至6合目第一見晴台,位於林線以下。主要植被是庫頁冷杉、蝦夷松和岳樺構成的針闊葉混交林。這個長度2.9公里、高差540米的路段坡度平緩、路面規整、視野封閉,適宜快速通過。
過去百年,利尻島上只出現過一頭熊:從宗谷游過來,又自己游回去了。島上最大的動物是鼬類和松鼠,也就沒有獸害的擔憂。
對於登山者,這段有兩點值得註意,一是距離登山口15分鐘步程的甘露泉水是全程唯一的水場。按照路線定數,往返鴛泊登山道需要約2升水。炎熱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實際飲水量要比這個數字高出50%至100%。脫水引發的反應遲鈍、動作失誤、全身無力是此地夏季登山事故的一大特點。此外,四合目以下、山麓地帶部分路段橫斷季節性冠水區。夏秋季暴雨時有遭遇泥石流風險。 海拔760米的六合目是林線所在高度。繼續向上,植被過渡為偃松、千島竹和深山榛木等不再能完全遮擋人體的低木林和灌木。遭遇大風時,六合目是需要迅速返回或停止前進的界線。若是極端天氣,則只有就地躲進灌木,等待救援了。 日本 登山道路標上有一些常見的、比喻難關的詞語。例如源於富士山、形容險峻山路的“胸突き八丁”;源於 大阪 赤阪、形容陡坡的“心臓破りの阪”;源於佛教、形容考驗人實力場所的“正念場”;源於相撲、形容決勝比賽的“大一番”等。在利尻山,除了九合目後的沖頂路段,只要有一雙磨合好的厚底登山鞋應對七合目以後凹凸不平的亂石,這些誇張的路標可以忽略。 阿伊努人時期,利尻山被認為是山神所在地,是登山禁區。傳說後來幾位佛教密宗僧侶經由雷鳥引導,到達山頂修建廟堂,開始供奉不動明王和藥師如來。具體時間無人知曉,估計為江戶時代。現在的鴛泊登山道上保留著兩處相關的遺跡:五合目“雷鳥的導標”木牌和前方視野中首次出現利尻山頂的一個山丘附近“藥師如來之碑”。
諷刺的是,明治維新曾在《五條誓文》中公告天下“破除舊有陋習”,到頭來只是改頭換面讓舊習登峰造極。1943年, 北海道 廳長官到訪於此,並隨興題詩一首。當地官員諂媚的將曾經的藥師山更名為長官山,並刻碑紀念。時至今日,碑文風化,再也無人問津。 長官山繼續向前是一段緊貼山棱線的下坡路。鴛泊登山道唯一的避難小屋就位於此段下坡路和後續持續上坡路的承接處。
與其他地區不同,小屋只設置了單側上下兩層床位。靠窗另一側則擺放著幾組重疊在一起的塑料板凳,看上去更像某些年代班級活動的場所。利尻山年均登山人數約八千人。其中80%集中在 日照 充足的晚春和夏季。凌晨四點至五點出發、當天返回,是這個季節登山的慣例。除了偶爾過夜觀看日出的登山者,小屋鮮有人使用。
按照官方說法,小屋最大可容納30人。真要住進那麼多人,就該是江戶時期戍邊宗谷的奧羽藩士過冬的寢宿特色了。 日本 人戲稱雜魚般擠在一起。 日本 山嶽導游協會為規範安全管理,區分無積雪期和積雪期(含殘雪期、新雪期),對不同路線的服務對象有明確的能力要求。無積雪期對應中級登山者的路線在積雪期只能面向高級登山者。作為最北的百名山,利尻山冬季氣象條件異常惡劣,例年登山人數均不超過20人。即便如此,冰坡墜落、失溫死亡的報道仍常見諸報端。這些令佼佼者折戟的事故全都發生在鴛泊登山道九合目至山頂間的第三段:乍看如同小土山包的700米山路上。 沖頂以一段耗時約20分鐘的岩場開場。橫亘在登山道中央的大型岩塊需要借助手臂和腰腹力量攀爬才能通過。一處目測坡度70度、高6米的岩面落腳處大概只有1/4腳掌面積;側方向毫無遮擋。強勁的橫風對身體移動的阻礙尤其明顯。
這段路並未構成多少困難,倒是與周圍格格不入的玄武岩塊讓人疑惑。這裡沒有溪谷激流的沖刷,它們就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與通常理解的梅雨為熱冷空氣交鋒形成持續潮濕、悶熱的暴雨季不同,蝦夷梅雨是鄂霍次克海冷空氣單方面通過形成的陰雲或小雨天氣。這種多發生在 北海道 紫丁香花期的特殊梅雨,常伴隨急速降溫,被當地人稱為“紫丁香寒”。
陰郁的海水拍打著黑色的礁石,掀起白色的浪花。壓迫著山麓的厚重雲層一眼望不見邊,東方的利尻山完全不見了蹤影。臨近的木屋房頂泛出陣陣的水光,就像驟雨剛停。室外體感溫度大概15度。天氣預報的山頂風速是9米/秒;照這樣上到1721米,體感溫度會是零下4度。
早晨5點,那位喜歡把墨鏡反戴在腦後的眼鏡哥拿出準備好的三個飯糰和飲用水,將這天打擾他休息的唯一登山客送上了車。腦背上空洞的藍色墨鏡映襯出身後的乘客,就像 北海道 的寬慰不需要表情:繞到登山口就不是這樣了。再說,你年輕。
不管道央還是道北,人們對風險的容忍度都明顯高於 本州 。 長期以來, 日本 根據登山路線的難度和體力度進行二維分類,以一星(容易)、二星(中等)或者三星(困難)區別。對不同的個人,這種分類標準很難被準確理解。
2014年, 長野 縣率先優化分類標準,並迅速推廣全國。新標準中難度分A-E五檔,對應定性描述。體力度根據路線長度、海拔累計高差、良好天氣下的平均徒步時間計算每公斤體重(含負重)全程消耗的千卡定數,並分成10檔。
以利尻山鴛泊登山道為例,從北麓野營場出發、往返12.3公里,平均耗時10小時;定數37,接近日歸定數上限參考值40。 日本 山嶽協會將其標記為難度C(涉及失誤將誘發滑落或跌落路段)、體力度6。按照官方標準,這是一條適合中級登山者的路線。 鴛泊登山道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至6合目第一見晴台,位於林線以下。主要植被是庫頁冷杉、蝦夷松和岳樺構成的針闊葉混交林。這個長度2.9公里、高差540米的路段坡度平緩、路面規整、視野封閉,適宜快速通過。
過去百年,利尻島上只出現過一頭熊:從宗谷游過來,又自己游回去了。島上最大的動物是鼬類和松鼠,也就沒有獸害的擔憂。
對於登山者,這段有兩點值得註意,一是距離登山口15分鐘步程的甘露泉水是全程唯一的水場。按照路線定數,往返鴛泊登山道需要約2升水。炎熱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實際飲水量要比這個數字高出50%至100%。脫水引發的反應遲鈍、動作失誤、全身無力是此地夏季登山事故的一大特點。此外,四合目以下、山麓地帶部分路段橫斷季節性冠水區。夏秋季暴雨時有遭遇泥石流風險。 海拔760米的六合目是林線所在高度。繼續向上,植被過渡為偃松、千島竹和深山榛木等不再能完全遮擋人體的低木林和灌木。遭遇大風時,六合目是需要迅速返回或停止前進的界線。若是極端天氣,則只有就地躲進灌木,等待救援了。 日本 登山道路標上有一些常見的、比喻難關的詞語。例如源於富士山、形容險峻山路的“胸突き八丁”;源於 大阪 赤阪、形容陡坡的“心臓破りの阪”;源於佛教、形容考驗人實力場所的“正念場”;源於相撲、形容決勝比賽的“大一番”等。在利尻山,除了九合目後的沖頂路段,只要有一雙磨合好的厚底登山鞋應對七合目以後凹凸不平的亂石,這些誇張的路標可以忽略。 阿伊努人時期,利尻山被認為是山神所在地,是登山禁區。傳說後來幾位佛教密宗僧侶經由雷鳥引導,到達山頂修建廟堂,開始供奉不動明王和藥師如來。具體時間無人知曉,估計為江戶時代。現在的鴛泊登山道上保留著兩處相關的遺跡:五合目“雷鳥的導標”木牌和前方視野中首次出現利尻山頂的一個山丘附近“藥師如來之碑”。
諷刺的是,明治維新曾在《五條誓文》中公告天下“破除舊有陋習”,到頭來只是改頭換面讓舊習登峰造極。1943年, 北海道 廳長官到訪於此,並隨興題詩一首。當地官員諂媚的將曾經的藥師山更名為長官山,並刻碑紀念。時至今日,碑文風化,再也無人問津。 長官山繼續向前是一段緊貼山棱線的下坡路。鴛泊登山道唯一的避難小屋就位於此段下坡路和後續持續上坡路的承接處。
與其他地區不同,小屋只設置了單側上下兩層床位。靠窗另一側則擺放著幾組重疊在一起的塑料板凳,看上去更像某些年代班級活動的場所。利尻山年均登山人數約八千人。其中80%集中在 日照 充足的晚春和夏季。凌晨四點至五點出發、當天返回,是這個季節登山的慣例。除了偶爾過夜觀看日出的登山者,小屋鮮有人使用。
按照官方說法,小屋最大可容納30人。真要住進那麼多人,就該是江戶時期戍邊宗谷的奧羽藩士過冬的寢宿特色了。 日本 人戲稱雜魚般擠在一起。 日本 山嶽導游協會為規範安全管理,區分無積雪期和積雪期(含殘雪期、新雪期),對不同路線的服務對象有明確的能力要求。無積雪期對應中級登山者的路線在積雪期只能面向高級登山者。作為最北的百名山,利尻山冬季氣象條件異常惡劣,例年登山人數均不超過20人。即便如此,冰坡墜落、失溫死亡的報道仍常見諸報端。這些令佼佼者折戟的事故全都發生在鴛泊登山道九合目至山頂間的第三段:乍看如同小土山包的700米山路上。 沖頂以一段耗時約20分鐘的岩場開場。橫亘在登山道中央的大型岩塊需要借助手臂和腰腹力量攀爬才能通過。一處目測坡度70度、高6米的岩面落腳處大概只有1/4腳掌面積;側方向毫無遮擋。強勁的橫風對身體移動的阻礙尤其明顯。
這段路並未構成多少困難,倒是與周圍格格不入的玄武岩塊讓人疑惑。這裡沒有溪谷激流的沖刷,它們就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