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玫瑰紅,一半奶蜜香 | 以色列約旦行記
耶路撒冷 在我們心裡像是一個神秘的美人,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
要感受它複雜的宗教歷史環境,還是要接近它的“心臟”。第二天一早,我們便出發去逛老城區。
很難相像,
這個是一個被摧毀無數次,又被無數次重建的城市。
從毗鄰的商業街走去 耶路撒冷 老城,
就好像從現代穿越回到古代。
整個老城都是用奶白色岩石築造而成。
純潔、神聖、莊嚴。 耶穌走過的14站苦路,如今成了繁華的旅游商業街。
對虔誠的基督教徒來說,這是一條朝聖之路。
對我們來說,卻成了覓食和購物的好去處。
混雜在朝聖者隊伍中飢腸轆轆的我們,當時只專註於尋找烤雞的香味是從哪裡傳出來的。
無心打卡的我們,只是隨意亂逛。回來一看,發覺自己只認真拍過兩張照片,倒是對烤雞的香味依舊印象深刻。
⬆️
苦路第八站
根據聖經里的描述,跟隨著耶穌前行的人群中有一些婦女,心中感到悲痛萬分,半路上開始嚎啕大哭。耶穌便停下 來安 慰她們“不要為我哭泣,要為你們的孩子和自己哭泣..... ”此事就發生在這裡。 ⬆️
苦路第九站,
這個教堂很有特點。
據說背著十字架的耶穌當時已經不堪負重,在這裡曾第三次跌倒。
牆角還擺放著一個十字架。
也許讀過聖經的基督教徒們才能體會耶穌遭受的這些苦難。
漫步在老城區的小巷子里,
這種感覺是很美好的。
但由於猶太人不喜歡拍照,
我沒有刻意地去把他們擺放在我的相框里。
其實剛進古城,第一件事就是想著去找哭牆。
幾個峰迴路轉後,終於到了。 入口處戒備森嚴。
畢竟這裡是宗教極端主義恐怖分子的目標,安檢嚴格也是可以理解的。
西牆廣場一角,放置著一張大幅的宣傳畫。
從畫面中可以感受一下子宗教節日里西牆人山人海的壯觀場面。
在我們眼裡, 這是一面極其普通的城牆。
它對於猶太人究竟有何種意義?
這個問題就得要追溯 耶路撒冷 過去的一段歷史。
西牆,也稱哭牆。
它是古代猶太教聖殿遺留下來的外牆的一小部分。那麼原來的外牆呢?被 羅馬 人燒毀了。
當時 羅馬 人攻陷 耶路撒冷 老城,不但將老城和聖殿燒毀,還將猶太人驅逐流放。猶太人從此以後流離失所,遠走他鄉。直到 以色列 建國,猶太人才紛紛回到自己的故土,這些都是後話。
西牆雖是古城牆其中的一小段,但猶太教徒認為它是離聖殿最近的地方,這裡是他們的“歸宿”,象徵著他們的“家園”。幾個世紀的顛沛流離後,猶太人重新回到自己的聖所,撫摸遺留下來的殘缺的西牆時,回想過去的悲痛歷史,無一不動容落淚。哭牆因此得名。
站在遠處望過去,顯然左邊男人們的區域更空曠些,女人們禱告的區域則顯得擁擠了很多。
為什麼西牆還要像男女廁所那樣分隔開來?這個問題,我並沒有仔細研究過。
但是這的確增加我的拍攝難度,我無法靠近梳著小辮的男性正統猶太人,只能透過柵欄的縫隙里朝里窺望。
瞧瞧我看到了什麼。
身著黑色西服,頭頂氈帽,耳鬢旁扎著小辮。
這是以前書本里描寫的猶太人的特征。
這身打扮,難免會給人一種古板、刻薄的印象。
但是,看著他們手捧聖經,一邊大聲禱告,一邊將身體朝前後不停搖擺,又感到甚是滑稽。 猶太人覺得這裡是他們的家,是長久漂泊後可以安息的樂土。
雖然對他們這種像磕了藥似的禱告方式感到滑稽不解,站在那裡,我卻也笑不出來。
我能感受到的,是一個民族面對過去的苦難史在共同訴說著自己心中的哀愁。
牆縫裡早已塞滿了紙條,有的則掉落在地上。於是我放棄在哭牆塞紙條跟上帝提訴求的想法,只是安靜地坐在靠近哭牆兩米遠的角落裡,觀察著眼前的一切。
一個身著黑色羊毛衫的老婦人端正筆直地站立著,默默念著經書上的文字。落寞的背影讓人心酸。
一位母親拉著自己的女兒,正慢慢挪步走近哭牆。母親嘴裡喃喃自語,小姑娘乖乖地牽著媽媽的手。
一個打扮時髦的女人扶在牆上,肩膀不停地顫抖,早已泣不成聲。
還有很多人禱告結束,面朝西牆緩步倒退著走出廣場......
一群鴿子站在牆頭,常年陪伴著這些哀傷的禱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