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印度12天,並不完美但仍為之驚艷(超多美圖)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左右無事,我們決定到外面去轉轉,一齣酒店門頓時驚了,剛纔在客房透著玻璃看不出來,這一齣來居然差點被陽光晃瞎了眼,天空碧藍如洗,陽光明媚,空氣中已經聞不到那種濃烈的燒柴的味道,這還是昨晚那個差點薰死人的德里麽?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酒店除了主體樓之外,並沒有什麼別的地方了,右邊還在整修著什麼,不知道是修繕還是 新建 。本來我以為出來會有個小花園之類的,沒想到就是樓前的一這小片綠地,前臺左右都是供行人走的樓梯和汽車走的坡道。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看到一個工人在給花草澆水,向他揮了揮手,大叔也憨笑著沖我們揮揮手,沒有繼續打擾他的工作,我們繞著綠地轉了一圈,不時有汽車送客人來酒店,而且這個酒店應該不是只接旅游團,因為大部分開進來的都是私家車,下車的也都是 印度 人。四周的環境確實證明酒店在一個不錯的地段,旁邊的樓似乎是一個商場,遠處還有看起來條件不錯的公寓大樓,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遛了一圈覺得沒什麼可看的了,準備回酒店吃早飯,但完全忘記酒店進門要安檢,哪怕你只是出來轉了一小圈,進去也要安檢.......興好只帶了手機和相機出來,不用過行李安檢儀,從安檢門走過,被掃一下就可以了。
印度 安檢男女是要分開的,我老公從旁邊的安檢門通過,被拿著機器的小哥掃了一下就OK了,而我得進門旁邊的這個用帘子擋住的小空間里,安檢姐姐就是用機器掃一下,但就是得分開掃。完事之後我出來,對面的安檢小哥一臉壞笑地讓我給小姐姐拍照,小姐姐靦腆地拒絕了,沒想到她越拒絕,小哥就越來勁,眉飛色舞地比划著讓我不要怕,勇敢給她拍,最後小姐姐拗不過就同意了,照片顯明能感覺到她笑得很拘謹。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回來一看,已經開始早餐了,這會兒來吃飯的人不算多,我們乾脆也不上樓放相機,就直接過來吃了。
早餐是自助,餐臺上的東西種類還是挺豐富的,有傳統的 印度 式咖喱,也有西式的麵包、咖啡茶、牛奶,還有水果,以及一些奇怪的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因為 印度 的素食人群非常多,所以餐臺上的肉類食物種類少得可憐,只有雞肉腸這一種.......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餐廳的牆上掛著 印度 風格的裝飾畫,很漂亮~~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鍋制的鍋盆里放著 印度 特色的餐品,左邊的是咖喱糊糊,真的是糊糊,完全看不出來裡面的食材是什麼,有著一股濃重的混合香料味道,右邊的是 印度 米飯.....非常非常難吃..... 印度 的米飯是長粒米,看起來像是 泰國 香米,但是口感完全不一樣,不知道是因為烹飪方法還是米的種類原因,米非常硬,完全沒有油性,一咬下去米粒會在嘴裡碎成渣渣。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只要是 印度 餐,就會有各種這樣的醬料,也不知道是用來配 沙拉 ,還是配主食的,早餐只有兩種算是少的,左邊是蕃茄酸辣醬,右邊是酸奶油醬。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印度 真的是對油炸食品愛到了骨子裡,一早起來就吃這種油炸的食物,我本來是以為是洋蔥圈之類的,拿了一小塊回來一吃發現。。。。是炸的麵糊糊圈,裡面不知道放了啥調味料,說不上難吃,但也不算好吃,主要是這種麵糊炸完了不脆,口感是那種炸過又放冷然後還受了潮........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各種咖喱糊糊和豆子,完全都不知道是啥東西。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印度 早餐喝的種類很多,除了牛奶之外,他們還有太妃糖味奶,無味的酸奶,還有各種茶,有些酒店有咖啡,有些沒有, 比如 這家酒店就沒有咖啡。
下麵這三個不知道是什麼,最前面的看著像某種果汁,中間和後面那個看起來像是泡著香料葉子的水,應該是茶類,因為不確定好不好喝,所以沒敢嘗試。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轉圈拍了一圈餐台後,人漸漸開始多起來,我們找了一個位置坐下,讓老公去拿吃的,桌上沒有餐具,我四下看了一眼,看到一個服務員,沖他指了指桌子,服務員心領神會的拿來了餐具。
因為是第一次吃 印度 早餐,老公謹慎的沒敢拿那些奇怪的咖喱糊糊,而且一早起來也不想吃那麼重口味的東西。
這家酒店的早餐飲品全都是涼的,沒有熱牛奶和咖啡,也沒有茶包和熱水,非常奇怪。我們看到在放牛奶的容器旁邊有另外一種咖啡色的飲品,以為是兌好奶的涼咖啡,就接了一杯回來,然後一嘗,哇!!是太妃糖的味道,只不過太甜了,不太適合我們的口味,於是老公又去接了一杯涼牛奶回來混合了一下,嗯,不錯!好喝!!
果然我老公就是喜歡吃西式的早餐,拿的全是麵包,盤中的雞肉腸是早餐里唯一的肉食了。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DAY02~2 出發,簡單瞭解印度複雜的種姓制度早餐之後回房間整理了一下東西,因為今天晚上還回來住,所以只做了簡單的收拾,把充電線之類的都收好,行李箱合上,雖然說不用打包,但是白天會有服務員來收拾房間,零碎的小東西如果都攤在外面,不能保證服務員會不會拿,雖然有點小人之心,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9點半大家準時出發,在德里的所有汽車,是所有哦~~不管是公共交通還是私家車,車窗都必須擦得乾乾凈凈,不可用半透明或有色玻璃,並且不准裝備窗帘等任何遮擋物,這是因為在幾年前,恐怖份子藏身在有遮擋的大巴車中向路人掃射,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自此之後, 印度 政府規定在德里地區的所有車量都必須可以從外部清楚的看到車內的情況。
我們此行的導游會負責全程的講解,他是 印度 本地人,因為與 印度 名字相似的發音,他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叫做“認真”,之後我們也一稱呼他為認真。如他的名字一樣,他是個做事非常認真的導游,中文雖然有些口音,但是可以聽懂他講的是什麼,認真是尼荷魯大學(算是 印度 的頂尖學府)的中文和國際經濟雙學位,算是高材生了,但因為他是第四種性,所以一直無法從事真正想做的工作,因此可以從他的話里話外聽出,他對於 印度 長久以來形成的這種種姓社會制度的不滿和無奈,也算是個“憤青”了。
要瞭解 印度 的社會就一定要瞭解種姓制度, 印度 的“種姓制度”,是從3000年前的古代一直延用至今的社會制度。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南下占領了以現在代 印度 為中心的 南亞 次大陸地區,為了鞏固自己在這裡的統治地位,他們創造了吠陀文化和種姓制度。在相臨的孟加拉、 斯裡蘭卡 也存在這種種姓制度,但遠遠沒有 印度 嚴重, 印度 的種姓嚴重到什麼程度呢,連一向強大的穆斯林到了 印度 也被乖乖地分了種姓,老老實實的遵從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做了嚴格的規定,種姓的高低也意味著在社會中受尊重的程度。認真說,即使是在現代的社會中, 印度 人與人互相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也要說明自己的種姓,這樣對方纔會決定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和語氣與你交流,因為認真自己是第四種姓,對於自己的種姓他毫不掩飾地說有自卑感,在與初次相見的人互相介紹時,他都儘量的不提自己的種姓,可是對方往往會刨根問底地問他到底姓什麼,這一情況在 中國 人看來是極其不禮貌的,但是在 印度 是很正常的。
印度 的種姓分為四個階層: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其實還有一個第五階層不可接觸者,也就是賤民。每個階層中又按高中低分十幾到幾十種的小階層,可以說是非常複雜,在這裡只能說個大概。
第一階層婆羅門在當時主要是神職人員,他們從事宗教祭祀活動,在各種寺廟中接受供奉,主管教育、文化,在社會中極有話言權,現代 印度 的很多婆羅門後裔都在政府部門從事重要的職位,但是也有人說 印度 現在已經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婆羅門。婆羅門只吃和他同一種姓的人做的食物,而且只吃素,因為他們覺得吃肉是不潔的。
第二階層剎帝利是當時的皇帝、貴族等上層人士,他們是負責守護婆羅門的,從事征收各種賦稅、負責國家軍、政兩界。現代 印度 ,剎帝利也會從事如醫生、法官、政府公職人員等不錯的職位。
第三階層吠舍是當時雅利安人中的普通老百姓,他們沒有政治特權,從事經商等工作,現代 印度 隨著一些 新興 職業的出現,第三階層很多人已經與第四階層混雜了,甚至有些人的工作和情況還不如第四階層。
第四階層首陀羅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社會階層基本屬於最低,在當時是做為僕役和手工業者,人口最多,窮人也最多,現代 印度 隨著所謂的種姓去除制度,一部分第四階層的人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從事收入較高的職業, 比如 我們的導游認真。雖然制度如此,但是在真正實施起來卻困難很多,先不說第三和第四種姓的人大多貧窮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就更說不上有好的工作,哪怕是一些家境還可以的人,也會在就職方面受到明顯的排擠。認真告訴我們說,一個人去面試,如果他是高種姓,那麼面試官就樂呵呵地跟他聊幾句天就錄用了,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有能力,但如果是一個低種姓的,那麼面試官會找各種問題來刁難他,大大降低他被錄取的機率,沒辦法 印度 的社會就是這樣。認真三次考過了外交官的考試,可三次都因為他是第四種姓沒有被錄用,導致他現在非常無奈和憤慨。
最底層是不可接觸者,也叫達利特或者賤民,這一類人連階層都算不上,只能從事最骯髒和低賤的工作,甚至不能與高種姓的人接觸,他們極其沒有社會地位,可以說是連豬狗都不如。他們不能夠居住在村莊裡面,必須居住在村莊所屬的邊界之外,不允許進入寺廟,不允許接近其他種姓使用的飲用水水源,不允許坐在有種姓的 印度 教徒身邊吃東西,也不能使用同樣的器具等等,現代 印度 大多數的賤民都是流浪漢或者乞討者。
最開始種姓是世襲制的,也就是說你是什麼職業你的子孫後代都將從事這個職業,貴族永遠是貴族,僕役永遠是僕役,在現代 印度 的種姓去除政策下,職業不一定會世襲了,但是社會地位卻還是不會變的。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種姓的地位壓力永遠都存在。
有人問了,那種姓不就是個姓麽,姓這個東西改一下不就行了麽,話說得容易,但是改變種姓完全不是簡單的改一個姓氏,短時間內就可以改變的東西,在出生長大的地方,你家是什麼種姓所有人都知道,不可能改,如果你換一個城市去別的地方,人們就會直接問你“你的種姓是什麼?”,根據 印度 的傳統思維,你不能迴避這個問題,也不能拒絕回答,如果你選擇撒謊,說一個高種姓的姓出來,假如對方不相信就會通過各種問話來套, 比如 他們會問你一些高種姓才會瞭解的事情,“你兄弟在他的婚禮上騎馬嗎?他的妻子穿紅色還是白色的紗麗?他怎麼穿紗麗,你家的家神是哪位?”甚至他們都會找你的同鄉去打聽,因為在 印度 不同的種姓從事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社會地位,過不同的生活,也就是說你的種姓和你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透露出你的種姓,姓可以改但生活卻改不了。
所以在 印度 ,低種姓有機會變得有錢,但是能夠提高社會地位的人卻是寥寥可數,即使是你能通過配額占到了政府官員的位置,同等職位的甚至低一等職位的高種姓跟你說話也仍然是高高在上的。
在結婚方面,各種姓之間的一般只與本種姓通婚,偶爾會有跨種姓通婚的真愛,就 印度 傳統的男尊女卑而言,高種姓的男人娶低種姓的女人,女人一家會因此抬高種姓,而如果高種姓的女人嫁給低種姓的男人,那麼則會降種姓,所以有些有錢些的第三、四種姓會不惜血本的出嫁妝,只為讓女兒嫁給一個第二種姓的男人。前段時間也出現過一個高種姓的女人愛上了一個第四種姓的男人,結果這個男人被女人全家打死的事件,這種情況在 印度 的農村地區尤為嚴重,甚至有些偏遠一些的地方,高種姓的家族可以對低種姓的人進行私刑。
以前以為種姓通過膚色就可以看出來,種姓越高越白,其實不然,有不少高種姓皮膚也是黑黑的,而在街上看到不少低種姓的人也都挺白的,這是跟社會和歷史有關,所以要分一個 印度 人的種姓是高是低,只能直接問。
婆羅門是一定會被認出來的,因為他們百分之一百會佩戴聖線出門,男性會在腦後留一小簇長髮圖片來於知乎@Yi Yang大大 種姓問題是限制現代 印度 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低種姓很難從事高收入工作,就很難有錢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沒有知識就更無法從事高收入工作,如此這般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而高種姓們又整天編出一堆“我們很強大”的謊言來自我洗腦,再加上不管是不是有真材實學都能占到好職位,上層社會便出現一堆只會誇誇其談的庸才, 比如 18年的某 印度 官員說 印度 在5000年前就有了網絡,引起全世界的恥笑。
能通過家族一代一代的努力來提升自己的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的人雖然有,但畢竟太少了,絕大多數的第三、第四階層和賤民們一輩一輩都將這樣在社會最底層掙扎求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 印度 是不存在的。 印度 教又講求輪迴之說,所以這些貧困的人們便天真的認為自己這一世過的貧苦是要還上世的罪孽,他們把希 望都 放在了下一世,這也是為什麼 印度 這麼多窮苦人卻不會鬧事的原因所在。
種姓制度太過於複雜,在這裡也不想做太多的贅述,畢竟這是游記,有興趣的小伙伴請自行知乎。 DAY02~3 蓮花廟,又見巴哈伊教的華美建築我們今天一整天都是在德里游覽,第一站是蓮花廟。一路穿過德里的街道,或寬或窄,或新或舊,今天的交通情況還比較樂觀,基本沒怎麼堵車,要知道在 印度 出行,堵車是一大解決不了的難題(街上的景色我會專門出一篇來寫),很快便到達了蓮花廟。
蓮花廟位於 印度 首都 新德里 東南部,建成於1986年,因其外型如水上盛放的蓮花淡雅清美而得名,算是一個 新興 建築,別看它建成不久,卻已經成為了德里的新地標,每年游客的來訪數量居然超過了 印度 最有名的泰姬陵。
蓮花雖然是 印度 的佛教代表聖花,但蓮花廟卻不是佛教寺廟而是一座巴哈伊教的靈曦堂,是該教在 印度 次大陸地區的總堂。在 以色列 的時候,我就見識過了巴哈伊教的空中花園,其教財大氣粗的做事風格讓我對蓮花廟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巴哈依教是一個 新興 宗教,創立於1844年,認為曾存於世上的9大宗教都來源於同一個上帝,只是上帝在不同時間派了不同的教導者去傳道,目前巴哈依教已經遍及了200多個國家,有600萬以上的教眾,而他們所有的資金均來源於教徒的捐贈,只要你見過任何一座巴哈伊教的聖堂,都會驚訝於其的教徒捐贈的大手筆。
隨著大巴車拐進了一條看起來亂糟糟的小窄路,我心裡還在想“這是啥地方啊”的時候,導游說“我們到了,準備下車,註意安全。”我看著車窗外四周零亂的小攤販,一臉黑線,這就是景區了?嗯好吧,我要隨時記住這裡是 印度 。
下車後穿過零零散散的小攤,有些是像這樣有個房子,看起來還乾凈些,有些就只是一些搭的桌子甚至就是地攤,賣水和食物,還有一些紀念品,帽子之類的。地面沒有水泥,沒有柏油,就是土路,時不時的還有一兩個小髒水坑,興好這個時候還不是雨季,不然估計就全是泥了。這裡可是 印度 的首都啊!! ↑巴哈伊教蓮花廟 從那些小攤中穿出來,主路還是柏油路的滴,只不過窄了一些,邊上停著各種等著攬活拉客的TUTU車,就是 北京 人所說的三蹦子,看到圖上右邊的警察了麽,我發現在 印度 很多景區周邊都有警察,尤其是各種寺廟周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 印度 這個混雜宗教的國家,會有一些宗教衝突出現。 ↑巴哈伊教蓮花廟 進入景區需要安檢,這一點在 印度 的所有景點都一樣,區別就是其安檢的嚴格程度不一,像這裡就相對寬鬆,過一下安檢測門就可以了,依然是男女分開檢, 印度 人自己對此的解釋是為了保護女性,不讓陌生男人碰到女人的身體,這個理由大家就姑且一聽好了。 ↑巴哈伊教蓮花廟 蓮花廟的整體地圖,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 ↑巴哈伊教蓮花廟 一過景區的大門就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外面街道嘈雜的人聲、喇叭聲仿佛都被隔絕了一般,眼前的美景瞬間吸引了我全部的註意力,諾大的一片清脆碧綠的草坪,點點紅、白、黃、紫的花叢如寶石般點綴其間,遠處一座純白的建築就如同一朵盛開在荷葉間的白蓮,煞是醒目。 ↑巴哈伊教蓮花廟 順著小道漫步在這個人工修成的大花園中,我不禁有點恍惚,如此乾凈整潔,如此鳥語花香,這裡真的是 印度 麽?這與剛剛那個髒亂、嘈雜的下車地點還是同一個國家麽?這種恍惚感一直持續在整趟 印度 之行之中,感觀一直在天堂與地獄之間跳躍,簡直是太有意思了。 ↑巴哈伊教蓮花廟 花園占地面積非常大,3月還屬於 印度 的早春時節,一些樹居然還只有光禿禿的枝丫。雖說是早春,但灼熱的陽光已經頗具威力了。 ↑巴哈伊教蓮花廟 據介紹,蓮花廟是目前全球各地7座哈巴伊靈曦堂中最新的一座,它占地面積26.6公頃,早在1953年就購置土地,經過20餘年的籌備, 1980年4月21日起開始動工,於1986年12月24日建成。
建築師是一個 伊朗 人,名叫Fariborz Sahba,1976年,他接受了設計蓮花廟的要求,在進行寺廟設計之前,他周游了 印度 的很多地方,仔細研究了這片土地的建築風格,對美麗的寺廟以及藝術和宗教符號印象深刻,他發現在 印度 蓮花總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受到這些游歷的影響和起發,他將巴哈伊信仰的純凈,朴素和新鮮的概念融入,並以蓮花的形式構思了這座靈曦堂。之後他更是親自監督了整個寺廟的建築工程。
蓮花廟落成使用後,獲得了各種世界級建築類的獎項,更是獲得了“20世紀泰姬陵”和“ 印度 的 悉尼 歌劇院”這樣的美譽。
延著筆直的大道盡頭就是蓮花廟的主體建築了,一路上游客絡繹不絕,很奇妙的是,外國游客非常少,80%的面孔都是 印度 人,我發現 印度 人也非常喜歡旅游,各處景點能看到的最多的人永遠都是 印度 本國人。 ↑巴哈伊教蓮花廟 蓮花廟的主體建築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一共分為三層,全部都是由輕薄的混凝土殼製成,最下麵的一層是9瓣,設計師依照巴哈伊教的經文所示,按照禮拜堂建築必須是9邊型的規定,設計出9個入口向外張開環繞著整個大廳的周圍,如同9片葉子托著上面的蓮花,被稱為“入口瓣”,中間一層被稱為“外瓣”,向內合攏包裹著大廳外層,最上面的一層為“內瓣”,幾乎是閉合的狀態,只在頂端微微打開,三層葉瓣組合成了白色蓮花的造型,典雅大氣。在巴哈伊教義中,9這個數字最為神聖,它象徵著完整、一致和團結。 ↑巴哈伊教蓮花廟 ↑巴哈伊教蓮花廟 ↑巴哈伊教蓮花廟 該廟的宗旨是“無論何種宗教、種姓都可以來這裡禱告、休閑。” 作為一個獨立的世界性宗教,巴哈伊信仰並不具有排他性,這是它與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巴哈伊的聖殿,信奉巴哈伊教的教徒可以心平氣和地與不同宗教及種族背景的人士靜靜地坐在一起誠心祈禱、休息。
寺廟可以進入,門口中排著長長的隊伍,進入寺廟需要脫鞋,一進門的時候有一個小房間,裡面有鞋櫃,可以把鞋子脫了放在鞋櫃中,出來的時候再穿,如果你怕鞋丟,也可以隨身帶個塑料袋,鞋脫了之後自己拎著。之後再往前走就可以進入祈禱大廳,這裡可以容納1300人到2500人同時祈禱與冥想。
進入寺廟前立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每天禱告服務的時間,分別在10:00 am、12:00pm、3:00pm和5:00 pm在禱告大廳舉行,禱告每次持續5分鐘。如果你剛好是在禱告時間內進入的話,可以聽到來自不同宗教的信徒們大聲朗讀禱告詞的壯觀景象,這個時候不要離開祈禱大廳,即是出於禮貌,又可以感受一下當時的神聖氣氛。 ↑巴哈伊教蓮花廟 因為是神聖之地,寺廟內部不允許拍照和攝像,手機也需要調成靜音,因此我並沒有拍到內部的照片,以下的一些內部情況的照片均來自於蓮花廟的官方網站截圖。
隨著排隊的人流,踏上紅砂石製成的石階,走進大廳的一瞬間頓覺一股清涼之意撲面而來,將剛剛烈日下的燥熱一掃而空,室內如室外一樣簡單卻高雅,不似 印度 教的富麗,也不似伊斯蘭教的精緻,更不似基督教的華美,諾大的一間大廳,除了一排排用於祈禱的椅子之外,沒有任何供奉的神祈,說是寺廟不如說更像大學的教室,室內的正前方有一個講臺,平時就是在此誦讀巴哈伊聖文及經文。(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 ↑巴哈伊教蓮花廟 大廳中的長椅是 大理 石為椅面,不時會有一些信徒靜靜地坐在這裡冥想,也有游客跟著坐下休息片刻,在如此安靜的環境下,大家都自覺的降低了音量,誰也不想去打破這分寧靜。我也跟著坐了下去,頓覺從椅面上升起的涼爽之意直達心底,感覺此時再煩亂的心緒也會慢慢變得沉靜下來。(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 ↑巴哈伊教蓮花廟 大廳大約有40米高,幾乎都被牆壁覆蓋,採光的窗戶並不高,因此廳四周的牆壁上燈光長明。(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 ↑巴哈伊教蓮花廟 抬頭仰望大廳正中,穹頂骨架通過交錯支撐,組成了複雜的圖案,細看下發現仍是由9片花瓣組成的巨大蓮花形狀,可謂內外呼應。(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
印度 安檢男女是要分開的,我老公從旁邊的安檢門通過,被拿著機器的小哥掃了一下就OK了,而我得進門旁邊的這個用帘子擋住的小空間里,安檢姐姐就是用機器掃一下,但就是得分開掃。完事之後我出來,對面的安檢小哥一臉壞笑地讓我給小姐姐拍照,小姐姐靦腆地拒絕了,沒想到她越拒絕,小哥就越來勁,眉飛色舞地比划著讓我不要怕,勇敢給她拍,最後小姐姐拗不過就同意了,照片顯明能感覺到她笑得很拘謹。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回來一看,已經開始早餐了,這會兒來吃飯的人不算多,我們乾脆也不上樓放相機,就直接過來吃了。
早餐是自助,餐臺上的東西種類還是挺豐富的,有傳統的 印度 式咖喱,也有西式的麵包、咖啡茶、牛奶,還有水果,以及一些奇怪的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因為 印度 的素食人群非常多,所以餐臺上的肉類食物種類少得可憐,只有雞肉腸這一種.......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餐廳的牆上掛著 印度 風格的裝飾畫,很漂亮~~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鍋制的鍋盆里放著 印度 特色的餐品,左邊的是咖喱糊糊,真的是糊糊,完全看不出來裡面的食材是什麼,有著一股濃重的混合香料味道,右邊的是 印度 米飯.....非常非常難吃..... 印度 的米飯是長粒米,看起來像是 泰國 香米,但是口感完全不一樣,不知道是因為烹飪方法還是米的種類原因,米非常硬,完全沒有油性,一咬下去米粒會在嘴裡碎成渣渣。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只要是 印度 餐,就會有各種這樣的醬料,也不知道是用來配 沙拉 ,還是配主食的,早餐只有兩種算是少的,左邊是蕃茄酸辣醬,右邊是酸奶油醬。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印度 真的是對油炸食品愛到了骨子裡,一早起來就吃這種油炸的食物,我本來是以為是洋蔥圈之類的,拿了一小塊回來一吃發現。。。。是炸的麵糊糊圈,裡面不知道放了啥調味料,說不上難吃,但也不算好吃,主要是這種麵糊炸完了不脆,口感是那種炸過又放冷然後還受了潮........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各種咖喱糊糊和豆子,完全都不知道是啥東西。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印度 早餐喝的種類很多,除了牛奶之外,他們還有太妃糖味奶,無味的酸奶,還有各種茶,有些酒店有咖啡,有些沒有, 比如 這家酒店就沒有咖啡。
下麵這三個不知道是什麼,最前面的看著像某種果汁,中間和後面那個看起來像是泡著香料葉子的水,應該是茶類,因為不確定好不好喝,所以沒敢嘗試。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轉圈拍了一圈餐台後,人漸漸開始多起來,我們找了一個位置坐下,讓老公去拿吃的,桌上沒有餐具,我四下看了一眼,看到一個服務員,沖他指了指桌子,服務員心領神會的拿來了餐具。
因為是第一次吃 印度 早餐,老公謹慎的沒敢拿那些奇怪的咖喱糊糊,而且一早起來也不想吃那麼重口味的東西。
這家酒店的早餐飲品全都是涼的,沒有熱牛奶和咖啡,也沒有茶包和熱水,非常奇怪。我們看到在放牛奶的容器旁邊有另外一種咖啡色的飲品,以為是兌好奶的涼咖啡,就接了一杯回來,然後一嘗,哇!!是太妃糖的味道,只不過太甜了,不太適合我們的口味,於是老公又去接了一杯涼牛奶回來混合了一下,嗯,不錯!好喝!!
果然我老公就是喜歡吃西式的早餐,拿的全是麵包,盤中的雞肉腸是早餐里唯一的肉食了。 ↑德瓦卡迎賓酒店 - ITC酒店集團會員
DAY02~2 出發,簡單瞭解印度複雜的種姓制度早餐之後回房間整理了一下東西,因為今天晚上還回來住,所以只做了簡單的收拾,把充電線之類的都收好,行李箱合上,雖然說不用打包,但是白天會有服務員來收拾房間,零碎的小東西如果都攤在外面,不能保證服務員會不會拿,雖然有點小人之心,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9點半大家準時出發,在德里的所有汽車,是所有哦~~不管是公共交通還是私家車,車窗都必須擦得乾乾凈凈,不可用半透明或有色玻璃,並且不准裝備窗帘等任何遮擋物,這是因為在幾年前,恐怖份子藏身在有遮擋的大巴車中向路人掃射,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自此之後, 印度 政府規定在德里地區的所有車量都必須可以從外部清楚的看到車內的情況。
我們此行的導游會負責全程的講解,他是 印度 本地人,因為與 印度 名字相似的發音,他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叫做“認真”,之後我們也一稱呼他為認真。如他的名字一樣,他是個做事非常認真的導游,中文雖然有些口音,但是可以聽懂他講的是什麼,認真是尼荷魯大學(算是 印度 的頂尖學府)的中文和國際經濟雙學位,算是高材生了,但因為他是第四種性,所以一直無法從事真正想做的工作,因此可以從他的話里話外聽出,他對於 印度 長久以來形成的這種種姓社會制度的不滿和無奈,也算是個“憤青”了。
要瞭解 印度 的社會就一定要瞭解種姓制度, 印度 的“種姓制度”,是從3000年前的古代一直延用至今的社會制度。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南下占領了以現在代 印度 為中心的 南亞 次大陸地區,為了鞏固自己在這裡的統治地位,他們創造了吠陀文化和種姓制度。在相臨的孟加拉、 斯裡蘭卡 也存在這種種姓制度,但遠遠沒有 印度 嚴重, 印度 的種姓嚴重到什麼程度呢,連一向強大的穆斯林到了 印度 也被乖乖地分了種姓,老老實實的遵從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做了嚴格的規定,種姓的高低也意味著在社會中受尊重的程度。認真說,即使是在現代的社會中, 印度 人與人互相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也要說明自己的種姓,這樣對方纔會決定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和語氣與你交流,因為認真自己是第四種姓,對於自己的種姓他毫不掩飾地說有自卑感,在與初次相見的人互相介紹時,他都儘量的不提自己的種姓,可是對方往往會刨根問底地問他到底姓什麼,這一情況在 中國 人看來是極其不禮貌的,但是在 印度 是很正常的。
印度 的種姓分為四個階層: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其實還有一個第五階層不可接觸者,也就是賤民。每個階層中又按高中低分十幾到幾十種的小階層,可以說是非常複雜,在這裡只能說個大概。
第一階層婆羅門在當時主要是神職人員,他們從事宗教祭祀活動,在各種寺廟中接受供奉,主管教育、文化,在社會中極有話言權,現代 印度 的很多婆羅門後裔都在政府部門從事重要的職位,但是也有人說 印度 現在已經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婆羅門。婆羅門只吃和他同一種姓的人做的食物,而且只吃素,因為他們覺得吃肉是不潔的。
第二階層剎帝利是當時的皇帝、貴族等上層人士,他們是負責守護婆羅門的,從事征收各種賦稅、負責國家軍、政兩界。現代 印度 ,剎帝利也會從事如醫生、法官、政府公職人員等不錯的職位。
第三階層吠舍是當時雅利安人中的普通老百姓,他們沒有政治特權,從事經商等工作,現代 印度 隨著一些 新興 職業的出現,第三階層很多人已經與第四階層混雜了,甚至有些人的工作和情況還不如第四階層。
第四階層首陀羅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社會階層基本屬於最低,在當時是做為僕役和手工業者,人口最多,窮人也最多,現代 印度 隨著所謂的種姓去除制度,一部分第四階層的人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從事收入較高的職業, 比如 我們的導游認真。雖然制度如此,但是在真正實施起來卻困難很多,先不說第三和第四種姓的人大多貧窮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就更說不上有好的工作,哪怕是一些家境還可以的人,也會在就職方面受到明顯的排擠。認真告訴我們說,一個人去面試,如果他是高種姓,那麼面試官就樂呵呵地跟他聊幾句天就錄用了,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有能力,但如果是一個低種姓的,那麼面試官會找各種問題來刁難他,大大降低他被錄取的機率,沒辦法 印度 的社會就是這樣。認真三次考過了外交官的考試,可三次都因為他是第四種姓沒有被錄用,導致他現在非常無奈和憤慨。
最底層是不可接觸者,也叫達利特或者賤民,這一類人連階層都算不上,只能從事最骯髒和低賤的工作,甚至不能與高種姓的人接觸,他們極其沒有社會地位,可以說是連豬狗都不如。他們不能夠居住在村莊裡面,必須居住在村莊所屬的邊界之外,不允許進入寺廟,不允許接近其他種姓使用的飲用水水源,不允許坐在有種姓的 印度 教徒身邊吃東西,也不能使用同樣的器具等等,現代 印度 大多數的賤民都是流浪漢或者乞討者。
最開始種姓是世襲制的,也就是說你是什麼職業你的子孫後代都將從事這個職業,貴族永遠是貴族,僕役永遠是僕役,在現代 印度 的種姓去除政策下,職業不一定會世襲了,但是社會地位卻還是不會變的。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種姓的地位壓力永遠都存在。
有人問了,那種姓不就是個姓麽,姓這個東西改一下不就行了麽,話說得容易,但是改變種姓完全不是簡單的改一個姓氏,短時間內就可以改變的東西,在出生長大的地方,你家是什麼種姓所有人都知道,不可能改,如果你換一個城市去別的地方,人們就會直接問你“你的種姓是什麼?”,根據 印度 的傳統思維,你不能迴避這個問題,也不能拒絕回答,如果你選擇撒謊,說一個高種姓的姓出來,假如對方不相信就會通過各種問話來套, 比如 他們會問你一些高種姓才會瞭解的事情,“你兄弟在他的婚禮上騎馬嗎?他的妻子穿紅色還是白色的紗麗?他怎麼穿紗麗,你家的家神是哪位?”甚至他們都會找你的同鄉去打聽,因為在 印度 不同的種姓從事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社會地位,過不同的生活,也就是說你的種姓和你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透露出你的種姓,姓可以改但生活卻改不了。
所以在 印度 ,低種姓有機會變得有錢,但是能夠提高社會地位的人卻是寥寥可數,即使是你能通過配額占到了政府官員的位置,同等職位的甚至低一等職位的高種姓跟你說話也仍然是高高在上的。
在結婚方面,各種姓之間的一般只與本種姓通婚,偶爾會有跨種姓通婚的真愛,就 印度 傳統的男尊女卑而言,高種姓的男人娶低種姓的女人,女人一家會因此抬高種姓,而如果高種姓的女人嫁給低種姓的男人,那麼則會降種姓,所以有些有錢些的第三、四種姓會不惜血本的出嫁妝,只為讓女兒嫁給一個第二種姓的男人。前段時間也出現過一個高種姓的女人愛上了一個第四種姓的男人,結果這個男人被女人全家打死的事件,這種情況在 印度 的農村地區尤為嚴重,甚至有些偏遠一些的地方,高種姓的家族可以對低種姓的人進行私刑。
以前以為種姓通過膚色就可以看出來,種姓越高越白,其實不然,有不少高種姓皮膚也是黑黑的,而在街上看到不少低種姓的人也都挺白的,這是跟社會和歷史有關,所以要分一個 印度 人的種姓是高是低,只能直接問。
婆羅門是一定會被認出來的,因為他們百分之一百會佩戴聖線出門,男性會在腦後留一小簇長髮圖片來於知乎@Yi Yang大大 種姓問題是限制現代 印度 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低種姓很難從事高收入工作,就很難有錢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沒有知識就更無法從事高收入工作,如此這般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而高種姓們又整天編出一堆“我們很強大”的謊言來自我洗腦,再加上不管是不是有真材實學都能占到好職位,上層社會便出現一堆只會誇誇其談的庸才, 比如 18年的某 印度 官員說 印度 在5000年前就有了網絡,引起全世界的恥笑。
能通過家族一代一代的努力來提升自己的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的人雖然有,但畢竟太少了,絕大多數的第三、第四階層和賤民們一輩一輩都將這樣在社會最底層掙扎求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 印度 是不存在的。 印度 教又講求輪迴之說,所以這些貧困的人們便天真的認為自己這一世過的貧苦是要還上世的罪孽,他們把希 望都 放在了下一世,這也是為什麼 印度 這麼多窮苦人卻不會鬧事的原因所在。
種姓制度太過於複雜,在這裡也不想做太多的贅述,畢竟這是游記,有興趣的小伙伴請自行知乎。 DAY02~3 蓮花廟,又見巴哈伊教的華美建築我們今天一整天都是在德里游覽,第一站是蓮花廟。一路穿過德里的街道,或寬或窄,或新或舊,今天的交通情況還比較樂觀,基本沒怎麼堵車,要知道在 印度 出行,堵車是一大解決不了的難題(街上的景色我會專門出一篇來寫),很快便到達了蓮花廟。
蓮花廟位於 印度 首都 新德里 東南部,建成於1986年,因其外型如水上盛放的蓮花淡雅清美而得名,算是一個 新興 建築,別看它建成不久,卻已經成為了德里的新地標,每年游客的來訪數量居然超過了 印度 最有名的泰姬陵。
蓮花雖然是 印度 的佛教代表聖花,但蓮花廟卻不是佛教寺廟而是一座巴哈伊教的靈曦堂,是該教在 印度 次大陸地區的總堂。在 以色列 的時候,我就見識過了巴哈伊教的空中花園,其教財大氣粗的做事風格讓我對蓮花廟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巴哈依教是一個 新興 宗教,創立於1844年,認為曾存於世上的9大宗教都來源於同一個上帝,只是上帝在不同時間派了不同的教導者去傳道,目前巴哈依教已經遍及了200多個國家,有600萬以上的教眾,而他們所有的資金均來源於教徒的捐贈,只要你見過任何一座巴哈伊教的聖堂,都會驚訝於其的教徒捐贈的大手筆。
隨著大巴車拐進了一條看起來亂糟糟的小窄路,我心裡還在想“這是啥地方啊”的時候,導游說“我們到了,準備下車,註意安全。”我看著車窗外四周零亂的小攤販,一臉黑線,這就是景區了?嗯好吧,我要隨時記住這裡是 印度 。
下車後穿過零零散散的小攤,有些是像這樣有個房子,看起來還乾凈些,有些就只是一些搭的桌子甚至就是地攤,賣水和食物,還有一些紀念品,帽子之類的。地面沒有水泥,沒有柏油,就是土路,時不時的還有一兩個小髒水坑,興好這個時候還不是雨季,不然估計就全是泥了。這裡可是 印度 的首都啊!! ↑巴哈伊教蓮花廟 從那些小攤中穿出來,主路還是柏油路的滴,只不過窄了一些,邊上停著各種等著攬活拉客的TUTU車,就是 北京 人所說的三蹦子,看到圖上右邊的警察了麽,我發現在 印度 很多景區周邊都有警察,尤其是各種寺廟周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 印度 這個混雜宗教的國家,會有一些宗教衝突出現。 ↑巴哈伊教蓮花廟 進入景區需要安檢,這一點在 印度 的所有景點都一樣,區別就是其安檢的嚴格程度不一,像這裡就相對寬鬆,過一下安檢測門就可以了,依然是男女分開檢, 印度 人自己對此的解釋是為了保護女性,不讓陌生男人碰到女人的身體,這個理由大家就姑且一聽好了。 ↑巴哈伊教蓮花廟 蓮花廟的整體地圖,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 ↑巴哈伊教蓮花廟 一過景區的大門就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外面街道嘈雜的人聲、喇叭聲仿佛都被隔絕了一般,眼前的美景瞬間吸引了我全部的註意力,諾大的一片清脆碧綠的草坪,點點紅、白、黃、紫的花叢如寶石般點綴其間,遠處一座純白的建築就如同一朵盛開在荷葉間的白蓮,煞是醒目。 ↑巴哈伊教蓮花廟 順著小道漫步在這個人工修成的大花園中,我不禁有點恍惚,如此乾凈整潔,如此鳥語花香,這裡真的是 印度 麽?這與剛剛那個髒亂、嘈雜的下車地點還是同一個國家麽?這種恍惚感一直持續在整趟 印度 之行之中,感觀一直在天堂與地獄之間跳躍,簡直是太有意思了。 ↑巴哈伊教蓮花廟 花園占地面積非常大,3月還屬於 印度 的早春時節,一些樹居然還只有光禿禿的枝丫。雖說是早春,但灼熱的陽光已經頗具威力了。 ↑巴哈伊教蓮花廟 據介紹,蓮花廟是目前全球各地7座哈巴伊靈曦堂中最新的一座,它占地面積26.6公頃,早在1953年就購置土地,經過20餘年的籌備, 1980年4月21日起開始動工,於1986年12月24日建成。
建築師是一個 伊朗 人,名叫Fariborz Sahba,1976年,他接受了設計蓮花廟的要求,在進行寺廟設計之前,他周游了 印度 的很多地方,仔細研究了這片土地的建築風格,對美麗的寺廟以及藝術和宗教符號印象深刻,他發現在 印度 蓮花總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受到這些游歷的影響和起發,他將巴哈伊信仰的純凈,朴素和新鮮的概念融入,並以蓮花的形式構思了這座靈曦堂。之後他更是親自監督了整個寺廟的建築工程。
蓮花廟落成使用後,獲得了各種世界級建築類的獎項,更是獲得了“20世紀泰姬陵”和“ 印度 的 悉尼 歌劇院”這樣的美譽。
延著筆直的大道盡頭就是蓮花廟的主體建築了,一路上游客絡繹不絕,很奇妙的是,外國游客非常少,80%的面孔都是 印度 人,我發現 印度 人也非常喜歡旅游,各處景點能看到的最多的人永遠都是 印度 本國人。 ↑巴哈伊教蓮花廟 蓮花廟的主體建築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一共分為三層,全部都是由輕薄的混凝土殼製成,最下麵的一層是9瓣,設計師依照巴哈伊教的經文所示,按照禮拜堂建築必須是9邊型的規定,設計出9個入口向外張開環繞著整個大廳的周圍,如同9片葉子托著上面的蓮花,被稱為“入口瓣”,中間一層被稱為“外瓣”,向內合攏包裹著大廳外層,最上面的一層為“內瓣”,幾乎是閉合的狀態,只在頂端微微打開,三層葉瓣組合成了白色蓮花的造型,典雅大氣。在巴哈伊教義中,9這個數字最為神聖,它象徵著完整、一致和團結。 ↑巴哈伊教蓮花廟 ↑巴哈伊教蓮花廟 ↑巴哈伊教蓮花廟 該廟的宗旨是“無論何種宗教、種姓都可以來這裡禱告、休閑。” 作為一個獨立的世界性宗教,巴哈伊信仰並不具有排他性,這是它與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巴哈伊的聖殿,信奉巴哈伊教的教徒可以心平氣和地與不同宗教及種族背景的人士靜靜地坐在一起誠心祈禱、休息。
寺廟可以進入,門口中排著長長的隊伍,進入寺廟需要脫鞋,一進門的時候有一個小房間,裡面有鞋櫃,可以把鞋子脫了放在鞋櫃中,出來的時候再穿,如果你怕鞋丟,也可以隨身帶個塑料袋,鞋脫了之後自己拎著。之後再往前走就可以進入祈禱大廳,這裡可以容納1300人到2500人同時祈禱與冥想。
進入寺廟前立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每天禱告服務的時間,分別在10:00 am、12:00pm、3:00pm和5:00 pm在禱告大廳舉行,禱告每次持續5分鐘。如果你剛好是在禱告時間內進入的話,可以聽到來自不同宗教的信徒們大聲朗讀禱告詞的壯觀景象,這個時候不要離開祈禱大廳,即是出於禮貌,又可以感受一下當時的神聖氣氛。 ↑巴哈伊教蓮花廟 因為是神聖之地,寺廟內部不允許拍照和攝像,手機也需要調成靜音,因此我並沒有拍到內部的照片,以下的一些內部情況的照片均來自於蓮花廟的官方網站截圖。
隨著排隊的人流,踏上紅砂石製成的石階,走進大廳的一瞬間頓覺一股清涼之意撲面而來,將剛剛烈日下的燥熱一掃而空,室內如室外一樣簡單卻高雅,不似 印度 教的富麗,也不似伊斯蘭教的精緻,更不似基督教的華美,諾大的一間大廳,除了一排排用於祈禱的椅子之外,沒有任何供奉的神祈,說是寺廟不如說更像大學的教室,室內的正前方有一個講臺,平時就是在此誦讀巴哈伊聖文及經文。(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 ↑巴哈伊教蓮花廟 大廳中的長椅是 大理 石為椅面,不時會有一些信徒靜靜地坐在這裡冥想,也有游客跟著坐下休息片刻,在如此安靜的環境下,大家都自覺的降低了音量,誰也不想去打破這分寧靜。我也跟著坐了下去,頓覺從椅面上升起的涼爽之意直達心底,感覺此時再煩亂的心緒也會慢慢變得沉靜下來。(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 ↑巴哈伊教蓮花廟 大廳大約有40米高,幾乎都被牆壁覆蓋,採光的窗戶並不高,因此廳四周的牆壁上燈光長明。(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 ↑巴哈伊教蓮花廟 抬頭仰望大廳正中,穹頂骨架通過交錯支撐,組成了複雜的圖案,細看下發現仍是由9片花瓣組成的巨大蓮花形狀,可謂內外呼應。(圖片來源於蓮花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