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版牧師亞平寧半島的十日談
↑烏菲茲美術館 藝術熏陶在 佛羅倫薩 的第三個清晨起來,
從住的公寓出來幾分鐘的步行,
便到了維琪奧橋,中間去了趟郵局,
給小伙伴們寄明信片。
不得不說這個 意大利 郵局的辦事效率,
確實和他們的生活節奏很搭 —— 慢。
去的時候,我前面只有一個人在等候,
好像也就是取一個包裹,
感覺來來回回十幾分鐘的時間才搞定。
當時心裡想,要是順豐能進入 歐洲 ,
估計各個國家的郵局物流,
怕是都會倒閉了吧。
30張明信片,66歐,恁貴了。
天氣很好,沿著阿諾河散步,小風緩緩。
清晨的阿諾河,河面很安靜,
展現出典雅的氣質。
徜徉在維琪奧橋,
很多珠寶和鐘錶店都還沒有開張,
橋上沒有幾個人,自己的心情很 平和 。
找了一家路邊的咖啡店,一杯意式濃縮,
這儼然成為了我來到這個國度以後形成的習慣。
由於前一天在烏菲齊的尷尬,
趁著喝咖啡的功夫,
決定惡補一下貧乏的 歐洲 歷史,
翻開手機,百度了一下文藝復興,
想來想去,其實文藝復興
並不僅僅是衣服越穿越少的錶面現象,
我覺得從某個角度講,
文藝復興像是一種想看到、想知道、想瞭解的欲望爆發。
如果再深一點,
我想就是一種永不過時的探索精神吧!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維琪奧橋 ↑維琪奧橋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喝過咖啡,瞭解了一段歷史,
十分感興趣且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聖母百花大教堂,
去看看發生在這裡的前世今生。
腦海中也忽然閃現過
曾經看過的一篇游記,
一哥們說對這個大教堂
對於國人一定有一種親切感,
因為它的牆身很像麻將里的白板。
她的一些勾勒的線條很像麻將里的條子。
不管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景,
但當我站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前,
卻越發覺得嚴肅和尊敬,
仰望著這樣一座宏偉而且精美絕倫的世界第四大教堂。
白、紅、綠三色花崗岩貼面,
將文藝復興時代所推崇的古典、優雅、自由,詮釋得淋漓盡致。
我也開始意識到
為什麼在高度發達的 歐洲 ,
人們依然保留著去教堂的習慣,
每天聽著教堂的鐘聲,
周末在那裡做禮拜,
點亮一盞盞燭光和主對話。
宗教或許不是迷信,不是封建思想,
而是人們心裡默默對抗社會的“反作用器”,是每個人一種反思的渠道。
教堂是神的居所,
是與日新月異的,或者說是矛盾迸發的現世社會對峙的一種力量,
在教堂里,
我們永遠感受到的是一種安寧祥和,
當我們在那樣一個氛圍內,
我覺得靈魂一定是可以出竅和超脫於肉體的存在,是一種永恆,一種反覆,一種超然。
沒有現實利益的追求,
沒有生產力創造的壓力,
更沒有令人恐懼自己無限擴張的欲望會帶來的懲罰。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由於沒有提前預約,
看到了參觀人群從教堂側門的入口,
一直圍繞著它排到了另一側的出口位置,
人群洶涌,想來要去凈化心靈和感悟生命甚至禱告懺悔的人這麼多,
我就把機會讓給他們吧,
等我的過失積累的再多一些,
等到不久的將來,
再一次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
再來好好端詳她的每一處細節,
再來解脫自己的罪孽吧。
在教堂周邊,都是赭黃色的磚砌建築,
赭黃色也是這座城市最常見的顏色,
伴隨著他結結實實的走過幾百年的風雨。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逆著排隊的人群,
不知不覺走到了喬托鐘樓的門口,
或許是有所對比,
感覺這個長隊還是在我的接受範圍之內。
不過僅有30米的隊伍,
也讓我足足等待了1個小時,
後來上去才知道,
因為古建築的樓梯只能容納一人通行,
上下同側,導致了對於游客的限流,
每次大概有十個人出,才讓十個人進。
寫到這裡,
想到最近跟一個朋友聊到旅行,
他給了我一個新的概念 —— 鈍感力。
“鈍感力”一詞,
其實是 日本 作家渡邊淳一的發明。
按照渡邊淳一自己的解釋,
“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
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
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佛羅倫薩聖十字廣場 ↑聖母百花大教堂 我想這點確實和我的胃口,
慢半拍未嘗不是一種生活方式,
後知後覺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太在乎,
去瘋狂的追逐和超越,
其實生活的本質也就離我們漸行漸遠,
最好的我們,不是生如夏花,
而是在歲月的長河中波瀾不驚。
就像旅行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匆忙打卡,
匆忙趕著一個又一個目的地,
後來發現除了剪刀手和略帶疲憊的流水線笑容,
什麼都沒有留下。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生命都在做一件事—— 等待。
那不妨在這一段時間,不急不躁,
去做一些比焦慮、比迫不及待
更需要做的一些事情。 ↑珀耳修斯與美杜莎 ↑珀耳修斯與美杜莎 離開喬托鐘樓,步行大概兩三個街區,
便是領主廣場。
領主廣場最吸引眼球的
一定是那些林立在廣場一側的雕塑。
記得給牛牛看照片的時候,
她還能一下子指出美杜莎,
並給她的父親惡補了一下美杜莎的故事。
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否準確,
但 佛羅倫薩 這座城市的歷史,
因為大量的博物館、美術館、建築和雕塑得以永恆,
他的存在也有著類似的意義。
世界各地涌來的人們,
我想去博物館看的不只是畫作,
不只是人體,
不只是漂亮的盤子和半身像,
他們會被那個時代所觸動——
那是一個人類近乎完美的追求
和演繹的時代,
那是一個思想解放極其深刻的時代。
書信必須洗練優美,演講必須言之有物,令人振奮或思索。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薩共和廣場 這或許在我從 意大利 回來之後的兩個月時間里,才領悟到的更多。
不斷的學習與思考,
是一個人終身必須要做的事情,
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
都需要一種成長感來獲得自尊和信念,
我想從 歐洲 人的角度,
講人類不是神的複製品,
更不是低於神的次等品,
豐滿的,完整的人性,
正是值得驕傲的所在。
雖然惡補了很多知識,
但是我知道這一次,
自己無法更近地觸摸她,感受她,
一切或許都是蜻蜓點水的浮光掠影,
這座城市帶給我的感受,
也很難三言兩語來說清楚。
或許那些美好的畫和雕塑,
有一天終會消失,
但這座城市象徵的一段歲月和一種精神,
卻一定是永恆珍貴的。 ↑領主廣場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薩 的三座大衛。
大衛的雕像全世界共有四個,
有一個是米開朗基羅的真跡,
位於 意大利 佛羅倫薩 美術學院,
這次十分遺憾沒有親眼去美術學院仰望一下。
另外三個,一個坐落於米開朗基羅廣場,
還有一個就在烏菲齊美術館的門口,
剩下的最後一個據說在 北京 鳥巢文化中心。 ↑領主廣場 找工作上暴死直聘,學攝影上馬蜂窩在 佛羅倫薩 的三天時間里,
自己更多的一種方式是閑逛。
不想當電燈泡是真的,
開始有英語溝通的興趣也是真的,
安靜的隨處走走,
發現一些有意思的小店,
記錄一些有趣生動的畫面,
都會讓自己內心愉悅。
所以70200的焦段,
掃街留下了很多我很喜歡的照片。
那就說說這些照片吧。
世界杯的三大廣告,
到這個小標題,
應該在這篇游記里逐一體現了。
這段文字挺有意思。
本來最開始是沒有的,後填上去。
原因如下,在嗡嗡中發佈了以下照片,
躍躍同學給我留言了。
【躍躍】想跟峰哥學攝影。
【我】我是在馬蜂窩學的。學攝影,先上馬蜂窩啊!
【躍躍】不扶牆,只服你。
【我】嗡嗡嗡。
玩笑歸玩笑。
但是正兒八經說,
自己這幾年在攝影方面的收穫,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各位蜂首的指點。
這幾年的蜂首風格化、個性化
越來越明顯,
不同類型和題材也越來越多,
衍生到游記的照片,
不同內容角度、不同構圖、
不同想法、不同處理方式的照片,
很多時候都能夠讓我眼前一亮,
原來攝影還可以這麼玩。
然後我會把很多感興趣的照片
和自己過往的片子拿出來對比,
並試著模仿那種味道和渲染。
有些照片我會硬生生的刻進自己的頭腦,
然後遇到一些場景,
這些照片的方式構圖顏色,
就會自動導出。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聖母百花大教堂 ↑佛羅倫薩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薩 其實也就是這個過程中,
自己不斷的去複製,複製,複製,
看著2011年的 西藏 的蜂首,
然後2013年的夏天,
我也身臨其境,
去找那個拍 納木錯 湖倒影的機位,
去複製一張別人的照片,
雖然可能天的顏色不一樣,
可能遠處的雪山的倒影沒有那麼清晰,
可能日暮的顏色不一樣,
看著孫郡老師拍的工筆畫風的照片,
自己不斷的去嘗試,
每次學到一點點新的ps技術,
每次看著色調層次,
一次次的模仿對比,
不停的去提高複製的相似度。
這個過程里,自己在不停的思考,
變成再加工的一個過程。
後來慢慢的發現累積的複製多了,
就找到了自己表達的方式。
熱愛一件事,並堅持去做它,
從第一秒開始,
它就會慢慢在你看不見的存錢罐里,
幫你存上一分兩分三分……
當有一天你對這件事情的熱愛,
以及專業度足夠拿得出手的時候,
你就可以大 大方 方地從存錢罐里,
取現了。
就是這樣。 ↑佛羅倫薩
從住的公寓出來幾分鐘的步行,
便到了維琪奧橋,中間去了趟郵局,
給小伙伴們寄明信片。
不得不說這個 意大利 郵局的辦事效率,
確實和他們的生活節奏很搭 —— 慢。
去的時候,我前面只有一個人在等候,
好像也就是取一個包裹,
感覺來來回回十幾分鐘的時間才搞定。
當時心裡想,要是順豐能進入 歐洲 ,
估計各個國家的郵局物流,
怕是都會倒閉了吧。
30張明信片,66歐,恁貴了。
天氣很好,沿著阿諾河散步,小風緩緩。
清晨的阿諾河,河面很安靜,
展現出典雅的氣質。
徜徉在維琪奧橋,
很多珠寶和鐘錶店都還沒有開張,
橋上沒有幾個人,自己的心情很 平和 。
找了一家路邊的咖啡店,一杯意式濃縮,
這儼然成為了我來到這個國度以後形成的習慣。
由於前一天在烏菲齊的尷尬,
趁著喝咖啡的功夫,
決定惡補一下貧乏的 歐洲 歷史,
翻開手機,百度了一下文藝復興,
想來想去,其實文藝復興
並不僅僅是衣服越穿越少的錶面現象,
我覺得從某個角度講,
文藝復興像是一種想看到、想知道、想瞭解的欲望爆發。
如果再深一點,
我想就是一種永不過時的探索精神吧!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維琪奧橋 ↑維琪奧橋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喝過咖啡,瞭解了一段歷史,
十分感興趣且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聖母百花大教堂,
去看看發生在這裡的前世今生。
腦海中也忽然閃現過
曾經看過的一篇游記,
一哥們說對這個大教堂
對於國人一定有一種親切感,
因為它的牆身很像麻將里的白板。
她的一些勾勒的線條很像麻將里的條子。
不管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景,
但當我站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前,
卻越發覺得嚴肅和尊敬,
仰望著這樣一座宏偉而且精美絕倫的世界第四大教堂。
白、紅、綠三色花崗岩貼面,
將文藝復興時代所推崇的古典、優雅、自由,詮釋得淋漓盡致。
我也開始意識到
為什麼在高度發達的 歐洲 ,
人們依然保留著去教堂的習慣,
每天聽著教堂的鐘聲,
周末在那裡做禮拜,
點亮一盞盞燭光和主對話。
宗教或許不是迷信,不是封建思想,
而是人們心裡默默對抗社會的“反作用器”,是每個人一種反思的渠道。
教堂是神的居所,
是與日新月異的,或者說是矛盾迸發的現世社會對峙的一種力量,
在教堂里,
我們永遠感受到的是一種安寧祥和,
當我們在那樣一個氛圍內,
我覺得靈魂一定是可以出竅和超脫於肉體的存在,是一種永恆,一種反覆,一種超然。
沒有現實利益的追求,
沒有生產力創造的壓力,
更沒有令人恐懼自己無限擴張的欲望會帶來的懲罰。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由於沒有提前預約,
看到了參觀人群從教堂側門的入口,
一直圍繞著它排到了另一側的出口位置,
人群洶涌,想來要去凈化心靈和感悟生命甚至禱告懺悔的人這麼多,
我就把機會讓給他們吧,
等我的過失積累的再多一些,
等到不久的將來,
再一次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
再來好好端詳她的每一處細節,
再來解脫自己的罪孽吧。
在教堂周邊,都是赭黃色的磚砌建築,
赭黃色也是這座城市最常見的顏色,
伴隨著他結結實實的走過幾百年的風雨。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逆著排隊的人群,
不知不覺走到了喬托鐘樓的門口,
或許是有所對比,
感覺這個長隊還是在我的接受範圍之內。
不過僅有30米的隊伍,
也讓我足足等待了1個小時,
後來上去才知道,
因為古建築的樓梯只能容納一人通行,
上下同側,導致了對於游客的限流,
每次大概有十個人出,才讓十個人進。
寫到這裡,
想到最近跟一個朋友聊到旅行,
他給了我一個新的概念 —— 鈍感力。
“鈍感力”一詞,
其實是 日本 作家渡邊淳一的發明。
按照渡邊淳一自己的解釋,
“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
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
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佛羅倫薩聖十字廣場 ↑聖母百花大教堂 我想這點確實和我的胃口,
慢半拍未嘗不是一種生活方式,
後知後覺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太在乎,
去瘋狂的追逐和超越,
其實生活的本質也就離我們漸行漸遠,
最好的我們,不是生如夏花,
而是在歲月的長河中波瀾不驚。
就像旅行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匆忙打卡,
匆忙趕著一個又一個目的地,
後來發現除了剪刀手和略帶疲憊的流水線笑容,
什麼都沒有留下。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生命都在做一件事—— 等待。
那不妨在這一段時間,不急不躁,
去做一些比焦慮、比迫不及待
更需要做的一些事情。 ↑珀耳修斯與美杜莎 ↑珀耳修斯與美杜莎 離開喬托鐘樓,步行大概兩三個街區,
便是領主廣場。
領主廣場最吸引眼球的
一定是那些林立在廣場一側的雕塑。
記得給牛牛看照片的時候,
她還能一下子指出美杜莎,
並給她的父親惡補了一下美杜莎的故事。
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否準確,
但 佛羅倫薩 這座城市的歷史,
因為大量的博物館、美術館、建築和雕塑得以永恆,
他的存在也有著類似的意義。
世界各地涌來的人們,
我想去博物館看的不只是畫作,
不只是人體,
不只是漂亮的盤子和半身像,
他們會被那個時代所觸動——
那是一個人類近乎完美的追求
和演繹的時代,
那是一個思想解放極其深刻的時代。
書信必須洗練優美,演講必須言之有物,令人振奮或思索。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薩共和廣場 這或許在我從 意大利 回來之後的兩個月時間里,才領悟到的更多。
不斷的學習與思考,
是一個人終身必須要做的事情,
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
都需要一種成長感來獲得自尊和信念,
我想從 歐洲 人的角度,
講人類不是神的複製品,
更不是低於神的次等品,
豐滿的,完整的人性,
正是值得驕傲的所在。
雖然惡補了很多知識,
但是我知道這一次,
自己無法更近地觸摸她,感受她,
一切或許都是蜻蜓點水的浮光掠影,
這座城市帶給我的感受,
也很難三言兩語來說清楚。
或許那些美好的畫和雕塑,
有一天終會消失,
但這座城市象徵的一段歲月和一種精神,
卻一定是永恆珍貴的。 ↑領主廣場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薩 的三座大衛。
大衛的雕像全世界共有四個,
有一個是米開朗基羅的真跡,
位於 意大利 佛羅倫薩 美術學院,
這次十分遺憾沒有親眼去美術學院仰望一下。
另外三個,一個坐落於米開朗基羅廣場,
還有一個就在烏菲齊美術館的門口,
剩下的最後一個據說在 北京 鳥巢文化中心。 ↑領主廣場 找工作上暴死直聘,學攝影上馬蜂窩在 佛羅倫薩 的三天時間里,
自己更多的一種方式是閑逛。
不想當電燈泡是真的,
開始有英語溝通的興趣也是真的,
安靜的隨處走走,
發現一些有意思的小店,
記錄一些有趣生動的畫面,
都會讓自己內心愉悅。
所以70200的焦段,
掃街留下了很多我很喜歡的照片。
那就說說這些照片吧。
世界杯的三大廣告,
到這個小標題,
應該在這篇游記里逐一體現了。
這段文字挺有意思。
本來最開始是沒有的,後填上去。
原因如下,在嗡嗡中發佈了以下照片,
躍躍同學給我留言了。
【躍躍】想跟峰哥學攝影。
【我】我是在馬蜂窩學的。學攝影,先上馬蜂窩啊!
【躍躍】不扶牆,只服你。
【我】嗡嗡嗡。
玩笑歸玩笑。
但是正兒八經說,
自己這幾年在攝影方面的收穫,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各位蜂首的指點。
這幾年的蜂首風格化、個性化
越來越明顯,
不同類型和題材也越來越多,
衍生到游記的照片,
不同內容角度、不同構圖、
不同想法、不同處理方式的照片,
很多時候都能夠讓我眼前一亮,
原來攝影還可以這麼玩。
然後我會把很多感興趣的照片
和自己過往的片子拿出來對比,
並試著模仿那種味道和渲染。
有些照片我會硬生生的刻進自己的頭腦,
然後遇到一些場景,
這些照片的方式構圖顏色,
就會自動導出。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聖母百花大教堂 ↑佛羅倫薩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薩 其實也就是這個過程中,
自己不斷的去複製,複製,複製,
看著2011年的 西藏 的蜂首,
然後2013年的夏天,
我也身臨其境,
去找那個拍 納木錯 湖倒影的機位,
去複製一張別人的照片,
雖然可能天的顏色不一樣,
可能遠處的雪山的倒影沒有那麼清晰,
可能日暮的顏色不一樣,
看著孫郡老師拍的工筆畫風的照片,
自己不斷的去嘗試,
每次學到一點點新的ps技術,
每次看著色調層次,
一次次的模仿對比,
不停的去提高複製的相似度。
這個過程里,自己在不停的思考,
變成再加工的一個過程。
後來慢慢的發現累積的複製多了,
就找到了自己表達的方式。
熱愛一件事,並堅持去做它,
從第一秒開始,
它就會慢慢在你看不見的存錢罐里,
幫你存上一分兩分三分……
當有一天你對這件事情的熱愛,
以及專業度足夠拿得出手的時候,
你就可以大 大方 方地從存錢罐里,
取現了。
就是這樣。 ↑佛羅倫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