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斯本之外的葡萄牙,來一場世界遺產巡游(托馬爾、巴塔利亞、阿爾科巴薩、科英布拉、布拉加、波爾圖)
修道院是12世紀開始修建的,不過那壯觀而精美的正門卻是在18世紀的時候改建成了現在看到的巴 洛克 樣式,從那裡進入之後便是大教堂,和 巴塔利亞 修道院中的教堂一樣,這裡的教堂同樣空間高挑,是 葡萄牙 早期最大的一座哥特式教堂了,內飾整體都是素雅的白色系,和熙篤會簡樸的宗旨與精神追求一致。 從教堂的北壁進入修道院區域之後第一個參觀的便是王室大廳,這裡用藍色的瓷磚繪畫描繪了從阿方索一世到若澤一世的歷代國王故事。 走出王室大廳便是修道院的主迴廊,這個由國王迪尼仕一世下令於14世紀初修建的迴廊被叫做迪尼仕迴廊,也就做沉默的迴廊,相比起之前參觀的 巴塔利亞 修道院主迴廊,這裡的迴廊要簡約多了。 參觀的每一座修道院迴廊中似乎都有一個噴泉, 阿爾科巴薩 修道院也不例外,不過位於迴廊北側的這個噴泉還有一個用途,就是修道士們餐前洗手的地方。 與噴泉相對的便是修道院的餐廳了,修道士們洗完手便進來吃飯。餐廳的拱頂非常漂亮,弧形的線條交錯而且流暢,餐廳的西側還有個朗讀聖書的說教台,現在是游客拍照的好位置。除此之外,餐廳中還有個非常狹窄的扉門,據說是用來檢測修道士身材的,太胖的修道士無法通過這扇門的話是會被限制用餐的。 餐廳的東側緊鄰著修道院的廚房,這在當時應該算是一個大工程了,廚房中巨大的爐竈可以同時烤好幾頭牛。廚房中的蓄水池是從附近的河流引入水源的,可見在當時是多麼先進的一個工程。 貼滿白色瓷磚的煙囪具有很濃郁的阿拉伯風格,站在煙囪下麵可以看到頭頂的一小塊兒天空,不過現在這個煙囪早已成了鴿子們的樂園,它們在這裡安居 樂業 。 在廚房的東側有一個風格相似的大廳,最早在15世紀的時候是修道士們的卧室,後來隔壁修建了廚房之後,這裡邊改成了酒窖,現在是一個展廳,播放著一些關於修道院的宣傳片。在修道院建成之後的鼎盛時期,有多達1000多名修道士在這裡生活,原本因戰亂荒廢的 阿爾科巴薩 一度變得非常富饒。 上到修道院的二樓之後,迴廊的北翼中有著整個修道院最大的一個廳,這裡的拱頂更加具有層次感,遠遠看去,弧形的線條一環套一環,非常繁複。這個大廳是修道士們共同商議大事的議事廳,所以必須要能容納很多人才行。 議事大廳的東側有一個室外的陽臺,可以看到與迪尼仕迴廊相鄰的東側迴廊,這個迴廊並沒有對外開放,只能站在這裡觀賞,不能走進去。迴廊中的植物同樣修剪成了漂亮的幾何圖案,不過相比起其他參觀過的修道院迴廊,那些走道上散落的石塊和草坪中的雜草告訴人們這個迴廊明顯長時間都沒有細緻打理過了。 記得在 耶路撒冷 橄欖山上參觀主禱文教堂的時候,裡面那個袖珍的迴廊讓我興奮地逛了很久,一直以來對 葡萄牙 風格的迴廊都很喜歡,這一連三個著名的修道院讓我硬是把迴廊看了個夠,這趟 葡萄牙 之行的後續行程中就很少再有專門看迴廊的安排了。 我在迪尼仕迴廊中上下逛了好幾圈,我覺得 阿爾科巴薩 修道院最精美的部分不是在迴廊中,而是在於迴廊四周中各個精美的房間和大廳。托馬爾的基督會院和 巴塔利亞 修道院都是 葡萄牙 最早的一批世界文化遺產,早在1983年便列入名錄,而 阿爾科巴薩 修道院卻是在1989年才列入名錄的。 參觀完迴廊之後回到教堂之中,教堂的東側有一個十字相交的翼廊,南北翼廊各有一個石棺,南側的是國王佩德羅一世的石棺,北側的是她的摯愛伊奈斯的石棺,兩者四足相對,他們之間還有著一段虐心的不渝之戀:佩德羅還是王子的時候,受父王阿方索四世之命,與鄰國 卡斯 蒂利亞王國的公主政治聯姻,不過佩德羅一直心系的是他的侍女伊奈斯。在 卡斯 蒂利亞王國的強壓下,阿方索四世無奈只能處死伊奈斯,佩德羅悲痛不已,這段至死不渝卻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最終以悲劇收場。後來佩德羅一世在臨終時留下遺言,希望複活的時候坐起來第一眼就能看到伊奈斯,所以兩座石棺被擺成了現在的造型。 石棺所在的位置是王室的萬神殿,除了佩德羅一世和伊奈斯的石棺,還有幾位其他王子的石棺也是移送到這裡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