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歐羅巴~畫花荷蘭,深度游覽《梵高博物館》、《國立博物館》、《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荷蘭國立博物館 【溜冰者的冬季景觀】17世紀 荷蘭 的冬天漫長而寒冷,在這個水做的國家裡,人人都在冰上消遣娛樂。要說哪一位畫家 成功 捕捉了熱鬧的冰嬉景象,那就非亨德里克•阿維坎普莫屬了。他的冬季景觀畫深受追捧,所以他幾乎一年到頭都創作這一類畫,甚至在夏天也不例外。在這幅畫里,每個人都在冰上自得其樂,不管老少貧富,有人跌倒了又爬起來、有人在綁冰鞋、還有人坐在冰封的小船上休息。冰帆和滑冰橇也很受歡迎,但一幅畫作里納入所有這些細微的景象,需要不小的空間,阿維坎普把地平線畫的較高,從而解決了這個難題,為了增加深度,他讓色彩愈區背景而愈加輕柔,不過,由於各種有意思的細節和畫中將近200個之多的人物,我們幾乎註意不到上述繪畫技巧 ↑荷蘭國立博物館 【溜冰者的冬季景觀】-1 ↑荷蘭國立博物館 【溜冰者的冬季景觀】-2 ↑荷蘭國立博物館 【溜冰者的冬季景觀】-3 ↑荷蘭國立博物館 【風車杯】是出自多德雷赫特一名銀匠之手,這個杯子製作於1636年,這件銀杯是上下顛倒的,杯子的底足和常見的不同,製成了風車磨坊造型,這種酒盃被稱為乾杯展盞,因為任何要用他喝酒的人,都必須始終手持杯子,除非一飲而盡後才能夠把他放下,當人們拿著風車杯喝酒的時候,往梯子旁的細管內吹氣,杯子上的機械結構就會使翼板轉動起來,會十分的有趣 ↑荷蘭國立博物館 在17世紀, 荷蘭 共和 國派出一隊戰船保衛國家和貿易航道,這不是什麼豪華輪船,因為交戰國戰船的結局往往是葬身大海。這艘74門炮的戰船是當時的作戰工具,它很好的展示了那個年代的 歐洲 海戰的典型部署。在這些交戰情況下,戰船會排列起來,以某種隊形駛向敵方,同時從船側向敵人連續開炮,必要時戰船會掉轉方向,重覆之前的策略,船上的水手還負責操縱大炮,當彈葯用盡時,他們要設法登上敵船。配備了全套船錨、船帆、滑輪和繩索,每件裝備都有其各自的功能,這艘船模是由真正的造船師按真實比例建造的。 ↑荷蘭國立博物館 【梵高自畫像】1887。“你快認不出他了”弟弟寫給母親的信里,有這麼一句話,他所指的是他的哥哥文森特•梵高。這位兄長剛剛因為牙齒掉光兒做了一個口腔手術,當時文森特在 巴黎 ,他們兩兄弟是一起搬來 巴黎 住的,一年後,文森特創作了這幅自畫像,他的雙頰仍然有些凹陷,但是氈帽和領結卻令他看起來瀟灑體面,他也的確應該這樣, 巴黎 是一個真正屬於文森特的地方。通過弟弟引薦,他進入了當代藝術圈,在那裡結識了高跟、 圖盧茲 、勞特雷克、莫奈等藝術家,並深受他們畫作的啟發,弟弟再次給母親寫信時向他報喜,信中說到文森特還比以前開朗多了,而且跟這裡的人相處融洽,然而我們很難從這幅畫上看出這位畫家的心境,文森特之所以畫自畫像,主要是為了練習 ↑荷蘭國立博物館 【傑拉德•比克】是富有顯赫的 阿姆斯特丹 市長安德列斯•比克的 長子 。傑拉德身著昂貴時髦的服裝,目光充滿自信,我們甚至可以懷疑他有點被寵壞了。在這幅精妙絕倫的肖象畫中,範德赫斯特巧妙的捕捉到傑拉 德保 姆的個性特征,他的面龐在粉紅色斗篷映襯下愈加紅潤,而袖子的內襯也與之微妙的呼應,他的袖子非常漂亮,而上翻花邊無比精緻,當時蕾絲花邊風靡一時,在這幅畫中,蕾絲甚至用來裝飾它柔軟的衣領,傑拉德手上輕輕握著一雙精美的皮手套,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影射了他車馬僕從,前呼後擁的奢侈生活 ↑荷蘭國立博物館 【禱告的老婦】是由尼古拉斯?馬斯於1650年至1660年之間創作了一幅布面油畫,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一位老婦人正在做餐前禱告,而在畫面的右下角,一直抓著桌布的貓想趁機到飯桌上叼走食物,老婦人的眉頭緊鎖,全神貫註地做著禱告,絲毫沒有發現想要偷食物的小貓。在畫面的右上角有一個壁櫥,裡面放著一個沙漏,一本攤開的書,還有一盞燈,與正在做禱告的老婦人相呼應 ↑荷蘭國立博物館 【東方人】是由倫勃朗於1635年創作的一幅木板油畫,東方人是一幅優秀的特羅尼,特羅尼是當時的一種肖像畫類型,多採用無名氣的模特,身穿一成不變,繁複奇異的服裝為創作原型。17世紀的 荷蘭 遠洋貿易興盛,大量來自東方的商船抵達 阿姆斯特丹 港,倫勃朗的家就在港口的大街上。創作東方人時的倫勃朗,不過29歲,心裡充滿這個遙遠東方的憧憬,不過根據畫作推斷,他的繪畫原型並不是真正的東方人,而是穿著東方服飾的西方人 ↑荷蘭國立博物館 【情書】是畫家維米爾創作於1669年的一幅油畫,畫中的主婦坐在裡面的起居間彈著琴,悠閑中顯出一種百無聊賴的神情,這時,女佣送來一封她所盼望的書信,兩人面面相覷,雖無言語,卻能意會。這是維米爾描繪閨房婦女生活中最富典型意義的一幅畫,維米爾比較喜歡運用檸檬色,形象很鮮明,光線對比柔和,在他的筆下,一切事物都是很乾凈的。就是當時的市民生活特色。德爾夫特素以清潔城市而著稱,在維米爾的畫上,這種潔凈的特色,被他以細緻入微的色調展現了出來,檸檬黃、綠及紫色、鞋細緻地結合在一起,於是觀者眼前所見的一切,便且得一塵不染 ↑荷蘭國立博物館 ↑荷蘭國立博物館 ↑荷蘭國立博物館 【快樂返家】是由楊·斯滕於1670年至1679年之間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在這幅作品中描繪了在運河邊上一家小酒館兒門前,一群在船上形態各異的滑稽人物,他們舉止粗俗,正在飲酒作樂,這些人的身後可以看到遠處的一座小鎮,揚·斯滕對於刻畫狂歡的農 民和 快樂的家庭十分的拿手,且非常的 成功 ,18世紀至今,揚·斯滕式的家人已經成為 荷蘭 語中使用最廣泛的一個短語,意指一種喧鬧的狀態 ↑荷蘭國立博物館 ↑荷蘭國立博物館 【羅德和他的女兒們】這幅作品來自於16世紀 荷蘭 版畫家亨德里克•霍爾奇 尼斯 ,他是巴 洛克 時期或者 阿爾卑斯山 北部風格主義時期, 荷蘭 主要的雕刻家,因為精湛的畫藝以及其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飽滿感,而聞名於世
羅德和女兒們逃離了令人壓抑的貧瘠大地,多瑪和蛾摩拉城最終定居在山區,居住地肯定很偏僻,因為在居住地發生了以下事件:兩個女兒可能認為這個世界已被大火與硫磺焚毀。擔心家族香火無法延續,決定用酒把老爸灌醉然後上位,連續兩個晚上兩個女兒各享受一晚,他們把父親灌得酩酊大醉,以至於父親根本不知道自己女兒在做什麼,這段故事出自於聖經創世紀,是告誡人們小心酗酒帶來的危險,時刻保持清醒和道德 ↑荷蘭國立博物館 【人的墮落】在畫作左邊的背景下,能看到神在告誡亞當和夏娃(神表現在左面兩個人物前的一團雲中)。他們可以吃所有樹的果子,除了“知善惡”樹。由於蛇的誘惑,亞當和夏娃仍然吃禁果,為此他們被趕出樂園。 ↑荷蘭國立博物館 【 聖彼得 不認主】是由倫勃朗於1660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是倫勃朗採用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創作的一個聖經故事,畫面中最引人註目地就是對 聖彼得 內心掙扎的描繪。黑暗中,兩名士兵焦急地等待著 聖彼得 的回答,究竟他認不認識耶穌,倫勃朗通過隱蔽的光源照亮了 聖彼得 的臉,這束光來自左邊一個女孩子用手遮住的蠟燭,畫作生動展現了倫勃朗嫻熟掌控光影之外的敘事能力 ↑荷蘭國立博物館 【夜晚的聖家族】是由倫勃朗於1642年至1648年左右創作的一幅木板油畫,在畫面中可以看見一位年輕的女人背對著觀者,在向靠著牆壁的老婦人念著什麼,而旁邊的搖籃中,一名嬰兒靜靜地躺在那裡,睡得十分香甜,聖家族是基督教對耶穌耶穌的生母聖母瑪莉亞以及養母約瑟的合稱,在繪畫,雕塑等各種藝術品種常有表現,所以不難猜出,畫面中的老夫人就是 聖安娜 ,正在讀書的女人就是聖母瑪莉亞,而躺在搖籃中的嬰兒就是耶穌啦 ↑荷蘭國立博物館 《三博士來朝》畫作。 15世紀末期,蓋爾特根來得匆忙也走得匆忙,但他的畫作給這個時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您面前的這幅《三博士來朝》木板油畫,是館內年份最久遠的藏品之一,蓋爾特根的畫作風格不過分犀利張揚,而是以一種清晰明亮的畫作風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像是一首悠悠訴說的詩歌,暗含著深情與沉穩。蓋爾特根目前存世的畫作約有15幅,這些畫作都表達出他內心對信仰的虔誠和熱愛。《三博士來朝》這幅畫作中的三位朝聖的博士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蓋爾特根試圖以不同年齡段的博士刻畫出一個人一生中的三個階段,同時也通過這三位不同的博士表達出當時的歐亞非三大洲共同信奉同一個信仰 ↑荷蘭國立博物館 《耶西的樹》,這幅畫作是對於耶穌祖先的一種藝術描寫。在基督教的藝術中,信仰者們往往將對樹木的崇拜加入進基督教的符號體系中。 《耶西的樹》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聖經《以賽亞書》中有關於耶 西和 彌賽亞即耶穌的宗源關係的描述,所以從中世紀起就出現了大量關於“耶西的樹”的描繪。據《聖經》記載:大衛的父親耶西身上會長出一棵高大的樹木,樹木的枝幹向四周散去,枝冠上生長出來的都是耶西的子孫。當耶西的樹幹上長出新的枝幹時,上帝之靈會在新的枝幹上停留,而耶穌就是在這時誕生在耶西的樹上,耶西的樹上的每條樹枝都是耶穌的祖先。如您現在所見,在樹的最頂端,被聖母懷抱著的嬰兒形象就是耶穌了。可以說,耶西的樹就是一幅再現的耶穌族譜示意圖。 ↑荷蘭國立博物館 【一個女人的畫像】這幅畫像與它一同保存於這座國家博物館內的另一幅畫作【一個男人的畫像】長期以來都被誤認為是 揚•凡•斯科銳爾 的作品,因為畫作風格和筆觸都與揚•凡•斯科銳爾極其相似,這兩幅畫中的兩個人物是一對夫妻,彼得•皮克和安娜•科蒂,這也是後人給他們隨意取的名字。因為這對夫婦的真實姓名已無從考證。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於藝術的深究精神。現在可以確定這幅一個女人的畫像 肖像畫的作者不是揚•凡•斯科銳爾,而是他的天才學徒 馬丁•凡•海姆斯柯爾克,這兩幅木板油畫是馬丁•凡•海姆斯科爾克於1532年去 意大利 之前創作的,展現出了 荷蘭 畫派肖像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巨大成就。16世紀的資本家們生怕後人不知道自己的豐功偉績,為了使自己在死後能流芳百世,資本家們會請畫家為自己畫像,或者是定製一些擺在聖象旁邊,刻著神靈名字的裝飾性屏風,畫家通常會把一對夫婦分別畫在兩幅畫板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這位婦人與她的先生沒有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的原因。畫面上刻著作畫的日期和這位夫人的年齡,畫面中,婦人正全神貫註的在為這個聲名顯赫家族的主人紡紗。馬丁•凡•海姆斯科爾克的畫作中出現的,細緻地描繪了家庭勞作場景,婦人上半身、手以及她立體面容的細緻刻畫,都充分展現出16世紀早期肖像藝術新穎獨特的元素。這位婦人畫作中的頭部,在畫家作畫的後期修改階段被畫家改小了一些,大概是為了讓婦人看起來更小巧精緻,並且顯得整個畫面結構佈局更完美 ↑荷蘭國立博物館 這幅畫是創作於1552年的【蛋舞】,彼得•阿爾岑在蛋舞畫作里表現的就是完全的世俗場景,彼得•阿爾岑的畫外皮是宗教勸世,內里還是人世之愛。彼得•阿爾岑畫作一般都依托廚房或是集市為畫面背景,用通俗的場景 和靜 物來豐富畫中人物形象。彼得•阿爾岑的畫具有強烈的為真主義風格。蛋舞是複活節的一種傳統游戲,規則是要一邊跳舞,一邊把雞蛋放到用石膏標記的圓圈內,但游戲中只能用雙腳和一個倒扣的木碗完成。蛋舞這個游戲在16世紀的狂歡節期間極為盛行。甚至因為浪費而有的罪惡和過分的意味。彼得•阿爾岑畫中的一些細節表明,眼前這場蛋舞並不是普通的家庭娛樂,因為在畫作的左側窗外壺中插著的蔬菜是韭菜,房間的地面上也散落著香蔥和貽貝。在十六世紀這些食物被普遍用作催情劑,作為畫面主角的男子一隻手自然的就搭在了女子的胸部;吹風笛的老人手中生殖器形狀的樂器,畫中桌上的兩張塔羅牌,一張是小丑,一張是山羊,它們象徵酗酒和欲望。這些畫面細節都明顯的暗示畫中的場景是一家妓院,站在房門口的父母看護著他們的孩子,使其遠離這裡的墮落與罪惡。彼得•阿爾岑一邊描繪著極度奢靡的歡慶畫面,一邊表達著對罪惡與墮落的不滿和控訴 ↑荷蘭國立博物館 除了一些知名的畫家,在一樓的展館中還陳設著 【雅各布•科內利斯•範•歐斯特薩南】 的幾幅畫作供您欣賞,他是被 荷蘭 公眾所熟知的早期 阿姆斯特丹 畫家,關於他的一生,現在我們知之甚少。據著名傳記作家卡雷爾凡德曼查閱的考證的資料顯示:雅各布 於1472年出生在 荷蘭 阿姆斯特丹 北部的一個小村莊裡。長大後,他去 哈勒姆 學習本事。似乎也曾與 荷蘭 著名畫家蓋爾特根•托特•辛特•揚斯 共事過,後來雅各布就到了 阿姆斯特丹 工作,他的主要金錢來源是為教堂的拱頂和牆面作畫賺到的,還有一小部分來自於畫世俗畫,在一樓的展廳內可以看到藝術雅各布的自畫像,上面還用文字小心翼翼地留下了他自己的名字提示,或許是雅各布為了向人們表達這是他自己的自畫像吧 ↑荷蘭國立博物館 【穿和服的姑娘】是畫家 喬治 •亨德里克•布萊 特納 的畫作,畫家 喬治 •亨德里克•布萊 特納 受到 日本 版畫的啟發,於1893年至1896年間創作了13幅不同的穿和服的姑娘的畫作,這些畫作中的女孩兒的和服顏色會有區別,並且在姿勢上也有區別,你面前的這幅穿和服的姑娘,最吸引人的就是她穿著的是繡花白絲和服,配著整齊修剪的紅色袖子和橙色的腰帶,這個展示在畫中的女孩兒是16歲的普通少女,並沒有什麼顯赫的背景, 喬治 •亨德里克•布萊 特納 細緻地將初穿和服的 荷蘭 姑娘的嬌羞與不安感描繪在畫中。除此之外,畫中穿著和服的姑娘兩眼若有所思的望著遠方,正符合了姑娘16歲花季不知愁滋味的形象。雖然沒有正而八經端坐著,但是布萊 特納 畫中的穿和服的姑娘,還是別有一番清新自然的淡然感,這大概就是在考驗畫師的功力吧,他不愧是“人民畫家”,將如此普通的一個少女的青澀完全表達出來的了 ↑荷蘭國立博物館 【簡•威廉•皮烈曼】是一位來自於 荷蘭 北部的畫家,1779年11月4日在 荷蘭 出生,長大後他在 阿姆斯特丹 的斯塔斯特肯學院里學習,同時還在阿莫斯福特炮兵和工程訓練中心當過銷售員,1805年,被阿莫斯福特炮兵和工程訓練中心任命為繪圖師,他的繪畫技巧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的。真正讓簡•威廉•皮烈曼名聲大噪的是他在維拉格萊恩別墅繪製的一幅油畫,這幅畫里描繪了威廉一世在奎斯布拉斯戰役中的英勇行為。接下來簡•威廉•皮烈曼畫的一幅 滑鐵盧 戰役,深得 惠靈頓 公爵的喜愛。後來 惠靈頓 公爵多次邀請他去 英國 為他作畫。1820年他被任命為皇家美術學院在 阿姆斯特丹 的首任院長。1844年至1847年間,還被任命為 阿姆斯特丹 國家博物館管理者 ↑荷蘭國立博物館 這幅畫作就是簡•威廉•皮烈曼畫的【 滑鐵盧 戰役】了,他用細膩生動的筆觸將 滑鐵盧 戰役中的情景再現,畫面中, 惠靈頓 公爵正在等待普魯士援軍的消息。 惠靈頓 公爵是 滑鐵盧 戰役這張群像圖中的中心人物。躺在畫面左邊擔架上的是受傷的 荷蘭 王儲,後來的 荷蘭 威廉二世國王。
關於 滑鐵盧 戰役大家很可能早有瞭解,那不如趁現在這個機會,我們再來溫習一次吧, 歐洲 第七次反法聯盟對法戰爭期間,1815年6月18日發生了英普聯軍與法軍在 布魯塞爾 以南的 滑鐵盧 的決定性會戰。1815年3月,拿破侖一世由 厄爾 巴島返回 法國 ,迅速聚集舊部進軍 巴黎 重新稱帝,並立即組建軍隊。反法聯盟計劃調集70萬大軍分路進攻 法國 ,最早集中的英荷聯軍和普魯士軍首先進駐 比利時 。
拿破侖一世為各個擊破敵軍,於6月15日率軍約12萬人進入 比利時 ,16日進行利尼會戰,打敗布呂歇爾統帥的普魯士軍隊,並隨即派兵3.3萬人進行追擊,18日, 惠靈頓 公爵率英、荷、 比利時 和 漢諾威 聯軍共6.7萬人,150餘門火炮在 滑鐵盧 附近占領陣地,阻擊法軍,拿破侖一世,於上午十一時,以優勢兵力,共7.4萬人、252門火炮,率先發起進攻,佯攻聯軍右翼。主力猛攻聯軍左翼,但遭到聯軍頑強抵抗,被迫逐次投入兵力。
由於拿破侖一世對聯軍的作戰能力預估不足。所以法軍未能突破聯軍左翼,又把主要突擊方向轉向敵軍中部,多次組織正面突擊,並逐次投入預備隊,沒有明顯進展,在此期間,法軍騎兵雖曾兩次突入英軍陣地,但因缺乏步兵支援而被擊退。傍晚,布呂歇爾率普魯士援軍趕到正在作戰的戰場,聯軍兵力轉為優勢並立即開始反擊。拿破侖一世這時已無後備兵力,預定的援軍未能趕到,法軍難以抵禦,從而全線崩潰,拿破侖一世逃離戰場。
在這次會戰中,法軍傷亡約三萬人,被俘數千人,聯軍傷亡兩萬人左右,法軍戰敗後,“百日王朝”覆滅,拿破侖一世於6月22日宣佈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這場戰役表明:拿破侖一世對敵情偵查不夠,臨戰前分散兵力,初戰不利便改變決心,指揮不果斷。 惠靈頓 公爵在進行會展決策、選擇陣地、組織防禦和協調聯軍作戰方面顯示了統帥才能 ↑荷蘭國立博物館 倫勃朗的【自畫像】,可能這個世界上已經不會有第二個藝術家會像倫勃朗一樣,留下了無數的自畫像給世人,在倫勃朗40年的藝術生涯里,倫勃朗繪製了無數的自畫像,這些自畫像是最直接的,對於時代變遷和倫勃朗個人變化的反映。倫勃朗通過自己的繪畫這種藝術手法將自己的模樣展示出來,同時展示出來的,還有不同時期的社會風氣和倫勃朗本人的生活面貌。自畫像也成了一種最直接最真實的表達方式,事實上在藝術史的長河中一直都不乏畫家繪畫自己的自畫像,但是一開始很多畫家只是依照過去傳統的作畫習慣,只是將自己的自畫像放到描繪古代史或是聖經故事的畫作中,把自己當做事件的原型,倫勃朗最開始也是這樣做的,只是後來,倫勃朗漸漸開始將自己的自畫像放到各種主題環境中,用於研究各種面部表情和神態的畫法,尤其是倫勃朗在研究光線與陰影的繪畫技巧時,倫勃朗會一直通過繪畫自己的自畫像來研究光線與陰影的運用。倫勃朗在繪製這幅畫時,只有22歲,對於還在探索光線與陰影繪畫技巧的他來說,這幅自畫像對從未失手的他也是一個挑戰,畫面中,倫勃朗的臉部幾乎都處在陰影中,只有右邊臉頰和一部分耳朵是亮的,倫勃朗的目光在濃重陰影部分中隱約可辨,就好像正在盯著你一樣,倫勃朗在繪製他那團濃密的頭髮時,他並沒有濃墨重彩繪製自己的頭髮,只是用畫筆的筆桿在顏料未干時輕輕刮刻,好讓下麵的顏色呈現出來 ↑荷蘭國立博物館 倫勃朗畫的【耶利米哀悼 耶路撒冷 的毀滅】畫面中,先知耶利米沮喪地將頭靠在手掌上,先知耶利米的手肘下墊著一大卷聖經,耶利米一邊慶幸的面對著幸免於難的聖殿鑲金盆,一邊哀悼著 耶路撒冷 的毀滅。倫勃朗將整幅耶利米哀悼 耶路撒冷 的毀滅的大體背景,想象成在一處陰暗洞窟里的一根巨型圓柱底下,畫作的左側隱約能看見一場正在吞沒城市的大火,在大火中的龐大的圓柱形建築—所羅門古神殿矗立其中。這幅畫作可能是倫勃朗在移居 阿姆斯特丹 之前,在 萊頓 市創作的最後幾幅畫之一。
坊間傳聞,倫勃朗年輕時也像其他藝術家一樣,請他年邁的父親做模特,耶利米哀悼 耶路撒冷 的毀滅中的先知耶利米的原型就是倫勃朗的父親,但至於是不是真的,我們也沒辦法知道,倫勃朗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繪畫風格。與倫勃朗自已頗有名氣的學生格裡特•竇的藝術風格完全不同,倫勃朗的繪畫生涯的後期一直採取的繪畫風格也漸漸改變,倫勃朗不再對每一處細節都精細描摹,它會採用了一種極富想象力的手法,將顏料塗成重疊的層塊兒,然後再通過交替的色彩表達畫中的感情,晚期的倫勃朗就像是一位雕塑家,他會將輕薄透明的落筆和厚實的用色交替使用,倫勃朗甚至經常用木畫筆的筆桿做標記,突出畫中物體的形態,他的這種做法,您可能會覺得似乎有些過於凌亂隨意,但倫勃朗就是能 成功 地表達出畫作本身寓意 ↑荷蘭國立博物館 【女預言家安娜】,這幅畫也是倫勃朗畫的1631年在倫勃朗25歲的時候,他離開了自己的家鄉 萊頓 市,來到了 大城 市 阿姆斯特丹 ,也就是在1631年,倫勃朗創作了這幅《女預言家安娜》。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畫作畫面中年邁的女先知安娜正在努力的閱讀聖經,先知安娜的手正在溫柔撫摸著聖書的書頁,通過與倫勃朗其他的作品作比較,可以很容易就能發現,這幅畫中的人物極有可能就是倫勃朗以自己的母親為原型創作的。他在創作這幅畫時可能刻意用衰老和滄桑的繪畫技巧加深了女先知安娜的模樣。這也使得畫中人物增添了神聖的感覺。在女先知安娜這幅畫作使倫勃朗聲名大噪之前,倫勃朗其實早就明確和定義過自己的繪畫風格了,倫勃朗的繪畫風格,繪畫方法,技巧都是帶有個人特色的,所以在同時代的所有 荷蘭 畫家中,倫勃朗也是獨樹一幟的, 意大利 卡拉 瓦喬風格的光對比,在這裡被轉變運用成另一種方式,若隱若現的陰影和半陰影創造了一種不穩定效果,就好比是透過雲層才能偶爾射出的幾道光束,倫勃朗出了關於色調明暗變化,反射倒影,光線閃爍等的運用準則。整幅《女預言家安娜》都透露出倫勃朗對於畫面真實度與色彩濃度的思考與探索
羅德和女兒們逃離了令人壓抑的貧瘠大地,多瑪和蛾摩拉城最終定居在山區,居住地肯定很偏僻,因為在居住地發生了以下事件:兩個女兒可能認為這個世界已被大火與硫磺焚毀。擔心家族香火無法延續,決定用酒把老爸灌醉然後上位,連續兩個晚上兩個女兒各享受一晚,他們把父親灌得酩酊大醉,以至於父親根本不知道自己女兒在做什麼,這段故事出自於聖經創世紀,是告誡人們小心酗酒帶來的危險,時刻保持清醒和道德 ↑荷蘭國立博物館 【人的墮落】在畫作左邊的背景下,能看到神在告誡亞當和夏娃(神表現在左面兩個人物前的一團雲中)。他們可以吃所有樹的果子,除了“知善惡”樹。由於蛇的誘惑,亞當和夏娃仍然吃禁果,為此他們被趕出樂園。 ↑荷蘭國立博物館 【 聖彼得 不認主】是由倫勃朗於1660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是倫勃朗採用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創作的一個聖經故事,畫面中最引人註目地就是對 聖彼得 內心掙扎的描繪。黑暗中,兩名士兵焦急地等待著 聖彼得 的回答,究竟他認不認識耶穌,倫勃朗通過隱蔽的光源照亮了 聖彼得 的臉,這束光來自左邊一個女孩子用手遮住的蠟燭,畫作生動展現了倫勃朗嫻熟掌控光影之外的敘事能力 ↑荷蘭國立博物館 【夜晚的聖家族】是由倫勃朗於1642年至1648年左右創作的一幅木板油畫,在畫面中可以看見一位年輕的女人背對著觀者,在向靠著牆壁的老婦人念著什麼,而旁邊的搖籃中,一名嬰兒靜靜地躺在那裡,睡得十分香甜,聖家族是基督教對耶穌耶穌的生母聖母瑪莉亞以及養母約瑟的合稱,在繪畫,雕塑等各種藝術品種常有表現,所以不難猜出,畫面中的老夫人就是 聖安娜 ,正在讀書的女人就是聖母瑪莉亞,而躺在搖籃中的嬰兒就是耶穌啦 ↑荷蘭國立博物館 《三博士來朝》畫作。 15世紀末期,蓋爾特根來得匆忙也走得匆忙,但他的畫作給這個時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您面前的這幅《三博士來朝》木板油畫,是館內年份最久遠的藏品之一,蓋爾特根的畫作風格不過分犀利張揚,而是以一種清晰明亮的畫作風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像是一首悠悠訴說的詩歌,暗含著深情與沉穩。蓋爾特根目前存世的畫作約有15幅,這些畫作都表達出他內心對信仰的虔誠和熱愛。《三博士來朝》這幅畫作中的三位朝聖的博士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蓋爾特根試圖以不同年齡段的博士刻畫出一個人一生中的三個階段,同時也通過這三位不同的博士表達出當時的歐亞非三大洲共同信奉同一個信仰 ↑荷蘭國立博物館 《耶西的樹》,這幅畫作是對於耶穌祖先的一種藝術描寫。在基督教的藝術中,信仰者們往往將對樹木的崇拜加入進基督教的符號體系中。 《耶西的樹》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聖經《以賽亞書》中有關於耶 西和 彌賽亞即耶穌的宗源關係的描述,所以從中世紀起就出現了大量關於“耶西的樹”的描繪。據《聖經》記載:大衛的父親耶西身上會長出一棵高大的樹木,樹木的枝幹向四周散去,枝冠上生長出來的都是耶西的子孫。當耶西的樹幹上長出新的枝幹時,上帝之靈會在新的枝幹上停留,而耶穌就是在這時誕生在耶西的樹上,耶西的樹上的每條樹枝都是耶穌的祖先。如您現在所見,在樹的最頂端,被聖母懷抱著的嬰兒形象就是耶穌了。可以說,耶西的樹就是一幅再現的耶穌族譜示意圖。 ↑荷蘭國立博物館 【一個女人的畫像】這幅畫像與它一同保存於這座國家博物館內的另一幅畫作【一個男人的畫像】長期以來都被誤認為是 揚•凡•斯科銳爾 的作品,因為畫作風格和筆觸都與揚•凡•斯科銳爾極其相似,這兩幅畫中的兩個人物是一對夫妻,彼得•皮克和安娜•科蒂,這也是後人給他們隨意取的名字。因為這對夫婦的真實姓名已無從考證。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於藝術的深究精神。現在可以確定這幅一個女人的畫像 肖像畫的作者不是揚•凡•斯科銳爾,而是他的天才學徒 馬丁•凡•海姆斯柯爾克,這兩幅木板油畫是馬丁•凡•海姆斯科爾克於1532年去 意大利 之前創作的,展現出了 荷蘭 畫派肖像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巨大成就。16世紀的資本家們生怕後人不知道自己的豐功偉績,為了使自己在死後能流芳百世,資本家們會請畫家為自己畫像,或者是定製一些擺在聖象旁邊,刻著神靈名字的裝飾性屏風,畫家通常會把一對夫婦分別畫在兩幅畫板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這位婦人與她的先生沒有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的原因。畫面上刻著作畫的日期和這位夫人的年齡,畫面中,婦人正全神貫註的在為這個聲名顯赫家族的主人紡紗。馬丁•凡•海姆斯科爾克的畫作中出現的,細緻地描繪了家庭勞作場景,婦人上半身、手以及她立體面容的細緻刻畫,都充分展現出16世紀早期肖像藝術新穎獨特的元素。這位婦人畫作中的頭部,在畫家作畫的後期修改階段被畫家改小了一些,大概是為了讓婦人看起來更小巧精緻,並且顯得整個畫面結構佈局更完美 ↑荷蘭國立博物館 這幅畫是創作於1552年的【蛋舞】,彼得•阿爾岑在蛋舞畫作里表現的就是完全的世俗場景,彼得•阿爾岑的畫外皮是宗教勸世,內里還是人世之愛。彼得•阿爾岑畫作一般都依托廚房或是集市為畫面背景,用通俗的場景 和靜 物來豐富畫中人物形象。彼得•阿爾岑的畫具有強烈的為真主義風格。蛋舞是複活節的一種傳統游戲,規則是要一邊跳舞,一邊把雞蛋放到用石膏標記的圓圈內,但游戲中只能用雙腳和一個倒扣的木碗完成。蛋舞這個游戲在16世紀的狂歡節期間極為盛行。甚至因為浪費而有的罪惡和過分的意味。彼得•阿爾岑畫中的一些細節表明,眼前這場蛋舞並不是普通的家庭娛樂,因為在畫作的左側窗外壺中插著的蔬菜是韭菜,房間的地面上也散落著香蔥和貽貝。在十六世紀這些食物被普遍用作催情劑,作為畫面主角的男子一隻手自然的就搭在了女子的胸部;吹風笛的老人手中生殖器形狀的樂器,畫中桌上的兩張塔羅牌,一張是小丑,一張是山羊,它們象徵酗酒和欲望。這些畫面細節都明顯的暗示畫中的場景是一家妓院,站在房門口的父母看護著他們的孩子,使其遠離這裡的墮落與罪惡。彼得•阿爾岑一邊描繪著極度奢靡的歡慶畫面,一邊表達著對罪惡與墮落的不滿和控訴 ↑荷蘭國立博物館 除了一些知名的畫家,在一樓的展館中還陳設著 【雅各布•科內利斯•範•歐斯特薩南】 的幾幅畫作供您欣賞,他是被 荷蘭 公眾所熟知的早期 阿姆斯特丹 畫家,關於他的一生,現在我們知之甚少。據著名傳記作家卡雷爾凡德曼查閱的考證的資料顯示:雅各布 於1472年出生在 荷蘭 阿姆斯特丹 北部的一個小村莊裡。長大後,他去 哈勒姆 學習本事。似乎也曾與 荷蘭 著名畫家蓋爾特根•托特•辛特•揚斯 共事過,後來雅各布就到了 阿姆斯特丹 工作,他的主要金錢來源是為教堂的拱頂和牆面作畫賺到的,還有一小部分來自於畫世俗畫,在一樓的展廳內可以看到藝術雅各布的自畫像,上面還用文字小心翼翼地留下了他自己的名字提示,或許是雅各布為了向人們表達這是他自己的自畫像吧 ↑荷蘭國立博物館 【穿和服的姑娘】是畫家 喬治 •亨德里克•布萊 特納 的畫作,畫家 喬治 •亨德里克•布萊 特納 受到 日本 版畫的啟發,於1893年至1896年間創作了13幅不同的穿和服的姑娘的畫作,這些畫作中的女孩兒的和服顏色會有區別,並且在姿勢上也有區別,你面前的這幅穿和服的姑娘,最吸引人的就是她穿著的是繡花白絲和服,配著整齊修剪的紅色袖子和橙色的腰帶,這個展示在畫中的女孩兒是16歲的普通少女,並沒有什麼顯赫的背景, 喬治 •亨德里克•布萊 特納 細緻地將初穿和服的 荷蘭 姑娘的嬌羞與不安感描繪在畫中。除此之外,畫中穿著和服的姑娘兩眼若有所思的望著遠方,正符合了姑娘16歲花季不知愁滋味的形象。雖然沒有正而八經端坐著,但是布萊 特納 畫中的穿和服的姑娘,還是別有一番清新自然的淡然感,這大概就是在考驗畫師的功力吧,他不愧是“人民畫家”,將如此普通的一個少女的青澀完全表達出來的了 ↑荷蘭國立博物館 【簡•威廉•皮烈曼】是一位來自於 荷蘭 北部的畫家,1779年11月4日在 荷蘭 出生,長大後他在 阿姆斯特丹 的斯塔斯特肯學院里學習,同時還在阿莫斯福特炮兵和工程訓練中心當過銷售員,1805年,被阿莫斯福特炮兵和工程訓練中心任命為繪圖師,他的繪畫技巧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的。真正讓簡•威廉•皮烈曼名聲大噪的是他在維拉格萊恩別墅繪製的一幅油畫,這幅畫里描繪了威廉一世在奎斯布拉斯戰役中的英勇行為。接下來簡•威廉•皮烈曼畫的一幅 滑鐵盧 戰役,深得 惠靈頓 公爵的喜愛。後來 惠靈頓 公爵多次邀請他去 英國 為他作畫。1820年他被任命為皇家美術學院在 阿姆斯特丹 的首任院長。1844年至1847年間,還被任命為 阿姆斯特丹 國家博物館管理者 ↑荷蘭國立博物館 這幅畫作就是簡•威廉•皮烈曼畫的【 滑鐵盧 戰役】了,他用細膩生動的筆觸將 滑鐵盧 戰役中的情景再現,畫面中, 惠靈頓 公爵正在等待普魯士援軍的消息。 惠靈頓 公爵是 滑鐵盧 戰役這張群像圖中的中心人物。躺在畫面左邊擔架上的是受傷的 荷蘭 王儲,後來的 荷蘭 威廉二世國王。
關於 滑鐵盧 戰役大家很可能早有瞭解,那不如趁現在這個機會,我們再來溫習一次吧, 歐洲 第七次反法聯盟對法戰爭期間,1815年6月18日發生了英普聯軍與法軍在 布魯塞爾 以南的 滑鐵盧 的決定性會戰。1815年3月,拿破侖一世由 厄爾 巴島返回 法國 ,迅速聚集舊部進軍 巴黎 重新稱帝,並立即組建軍隊。反法聯盟計劃調集70萬大軍分路進攻 法國 ,最早集中的英荷聯軍和普魯士軍首先進駐 比利時 。
拿破侖一世為各個擊破敵軍,於6月15日率軍約12萬人進入 比利時 ,16日進行利尼會戰,打敗布呂歇爾統帥的普魯士軍隊,並隨即派兵3.3萬人進行追擊,18日, 惠靈頓 公爵率英、荷、 比利時 和 漢諾威 聯軍共6.7萬人,150餘門火炮在 滑鐵盧 附近占領陣地,阻擊法軍,拿破侖一世,於上午十一時,以優勢兵力,共7.4萬人、252門火炮,率先發起進攻,佯攻聯軍右翼。主力猛攻聯軍左翼,但遭到聯軍頑強抵抗,被迫逐次投入兵力。
由於拿破侖一世對聯軍的作戰能力預估不足。所以法軍未能突破聯軍左翼,又把主要突擊方向轉向敵軍中部,多次組織正面突擊,並逐次投入預備隊,沒有明顯進展,在此期間,法軍騎兵雖曾兩次突入英軍陣地,但因缺乏步兵支援而被擊退。傍晚,布呂歇爾率普魯士援軍趕到正在作戰的戰場,聯軍兵力轉為優勢並立即開始反擊。拿破侖一世這時已無後備兵力,預定的援軍未能趕到,法軍難以抵禦,從而全線崩潰,拿破侖一世逃離戰場。
在這次會戰中,法軍傷亡約三萬人,被俘數千人,聯軍傷亡兩萬人左右,法軍戰敗後,“百日王朝”覆滅,拿破侖一世於6月22日宣佈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這場戰役表明:拿破侖一世對敵情偵查不夠,臨戰前分散兵力,初戰不利便改變決心,指揮不果斷。 惠靈頓 公爵在進行會展決策、選擇陣地、組織防禦和協調聯軍作戰方面顯示了統帥才能 ↑荷蘭國立博物館 倫勃朗的【自畫像】,可能這個世界上已經不會有第二個藝術家會像倫勃朗一樣,留下了無數的自畫像給世人,在倫勃朗40年的藝術生涯里,倫勃朗繪製了無數的自畫像,這些自畫像是最直接的,對於時代變遷和倫勃朗個人變化的反映。倫勃朗通過自己的繪畫這種藝術手法將自己的模樣展示出來,同時展示出來的,還有不同時期的社會風氣和倫勃朗本人的生活面貌。自畫像也成了一種最直接最真實的表達方式,事實上在藝術史的長河中一直都不乏畫家繪畫自己的自畫像,但是一開始很多畫家只是依照過去傳統的作畫習慣,只是將自己的自畫像放到描繪古代史或是聖經故事的畫作中,把自己當做事件的原型,倫勃朗最開始也是這樣做的,只是後來,倫勃朗漸漸開始將自己的自畫像放到各種主題環境中,用於研究各種面部表情和神態的畫法,尤其是倫勃朗在研究光線與陰影的繪畫技巧時,倫勃朗會一直通過繪畫自己的自畫像來研究光線與陰影的運用。倫勃朗在繪製這幅畫時,只有22歲,對於還在探索光線與陰影繪畫技巧的他來說,這幅自畫像對從未失手的他也是一個挑戰,畫面中,倫勃朗的臉部幾乎都處在陰影中,只有右邊臉頰和一部分耳朵是亮的,倫勃朗的目光在濃重陰影部分中隱約可辨,就好像正在盯著你一樣,倫勃朗在繪製他那團濃密的頭髮時,他並沒有濃墨重彩繪製自己的頭髮,只是用畫筆的筆桿在顏料未干時輕輕刮刻,好讓下麵的顏色呈現出來 ↑荷蘭國立博物館 倫勃朗畫的【耶利米哀悼 耶路撒冷 的毀滅】畫面中,先知耶利米沮喪地將頭靠在手掌上,先知耶利米的手肘下墊著一大卷聖經,耶利米一邊慶幸的面對著幸免於難的聖殿鑲金盆,一邊哀悼著 耶路撒冷 的毀滅。倫勃朗將整幅耶利米哀悼 耶路撒冷 的毀滅的大體背景,想象成在一處陰暗洞窟里的一根巨型圓柱底下,畫作的左側隱約能看見一場正在吞沒城市的大火,在大火中的龐大的圓柱形建築—所羅門古神殿矗立其中。這幅畫作可能是倫勃朗在移居 阿姆斯特丹 之前,在 萊頓 市創作的最後幾幅畫之一。
坊間傳聞,倫勃朗年輕時也像其他藝術家一樣,請他年邁的父親做模特,耶利米哀悼 耶路撒冷 的毀滅中的先知耶利米的原型就是倫勃朗的父親,但至於是不是真的,我們也沒辦法知道,倫勃朗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繪畫風格。與倫勃朗自已頗有名氣的學生格裡特•竇的藝術風格完全不同,倫勃朗的繪畫生涯的後期一直採取的繪畫風格也漸漸改變,倫勃朗不再對每一處細節都精細描摹,它會採用了一種極富想象力的手法,將顏料塗成重疊的層塊兒,然後再通過交替的色彩表達畫中的感情,晚期的倫勃朗就像是一位雕塑家,他會將輕薄透明的落筆和厚實的用色交替使用,倫勃朗甚至經常用木畫筆的筆桿做標記,突出畫中物體的形態,他的這種做法,您可能會覺得似乎有些過於凌亂隨意,但倫勃朗就是能 成功 地表達出畫作本身寓意 ↑荷蘭國立博物館 【女預言家安娜】,這幅畫也是倫勃朗畫的1631年在倫勃朗25歲的時候,他離開了自己的家鄉 萊頓 市,來到了 大城 市 阿姆斯特丹 ,也就是在1631年,倫勃朗創作了這幅《女預言家安娜》。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畫作畫面中年邁的女先知安娜正在努力的閱讀聖經,先知安娜的手正在溫柔撫摸著聖書的書頁,通過與倫勃朗其他的作品作比較,可以很容易就能發現,這幅畫中的人物極有可能就是倫勃朗以自己的母親為原型創作的。他在創作這幅畫時可能刻意用衰老和滄桑的繪畫技巧加深了女先知安娜的模樣。這也使得畫中人物增添了神聖的感覺。在女先知安娜這幅畫作使倫勃朗聲名大噪之前,倫勃朗其實早就明確和定義過自己的繪畫風格了,倫勃朗的繪畫風格,繪畫方法,技巧都是帶有個人特色的,所以在同時代的所有 荷蘭 畫家中,倫勃朗也是獨樹一幟的, 意大利 卡拉 瓦喬風格的光對比,在這裡被轉變運用成另一種方式,若隱若現的陰影和半陰影創造了一種不穩定效果,就好比是透過雲層才能偶爾射出的幾道光束,倫勃朗出了關於色調明暗變化,反射倒影,光線閃爍等的運用準則。整幅《女預言家安娜》都透露出倫勃朗對於畫面真實度與色彩濃度的思考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