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裡遇見高棉的微笑
而我們恰好趕在了旅游團隊最多的時候。巴戎寺並不大,人流一多,更是顯得處處擁擠,愛美的姑娘、大媽們把能體現高棉微笑的角度堵了個嚴嚴實實!因此,若是自由行的話,還是錯開團隊,不走尋常路。 巴芳寺、空中宮殿和鬥象台基本連在一起,就在巴戎寺的旁邊。說實話,雖然是2月份,但參觀完巴戎寺出來後,時間已是中午,太陽不是一般的嗮,渾身上下都有一種要冒煙的感覺。在 吳哥窟 很少看到打傘的,儘管太陽很烈!但為了能拍照好看,女生們都穿的很亮麗,以便在一堆灰黑色的遺址中拍出最好的容顏。大多都隨身帶著絲巾。其次也是為了行走方便,這又不是煙雨 江南 ,總不能打個傘然後很狼狽地爬著陡峭的階梯吧! 空中宮殿是傳說 中國 王每晚與蛇精“香艷”的地方,原本是一座小型廟宇,古有 金塔 在內,當然現在是不可能有了!但我們似乎錯過了這個景點,因此沒有印象。周達觀當年都不知國王如何“香艷”,只能借助於他人之口,現如今我等更只能面對殘垣斷壁自行腦補! 巴芳寺給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先要走一條長長的 石柱 引道,再爬一道近似垂直的木製階梯才能到頂層平臺。平臺上有許多殘留下來的石窗與 石柱 ,原先這裡是有廊道的,但廊道的屋頂垮了後,就剩下一根根孤獨的 石柱 和半垮的石窗。從頂層石窗看下方引道兩旁有一堆的石塊擺放在地面上,這些石塊就是當時 法國 人在紅色高棉前為了修複所拆下的石塊,但後來因為政治動蕩,就暫停了修複工作,而原先留下的資料也因戰亂遺失,而這些無法歸位的石塊只好靜靜地躺在兩側。 鬥象台就是以前國王閱兵地方,現在除了底座,上面的木製遮蓋物早已灰飛煙滅。但即使如此,也可以從殘存的基台和前方廣闊平坦的空地,想象當初場面宏大的盛況。 這一圈下來,熱的喘不過氣來,在巴芳寺出口處有小販在陰涼處賣水,趕緊買了一瓶,一口氣喝完。回到車上,小明司機也從車的後備箱里拿出冰鎮的礦泉水,喝下去瞬間清涼。隨即去吃午飯。雖然司機的午飯由其自行解決,但我們還是邀請小明一起用餐。第二天中午,我們下車後忘了說,靦腆的小明便自己躲到了一家店里去坐。我找到他時,莫名有點心酸,景區的午餐相對都比外面貴,為了保持車內空氣亦或是有規定,他也沒有準備午餐,如果沒請他一起吃飯,他估計要餓一中午。他給我看了他學習中文筆記,裡面很認真的寫著一些常用的中文語句,並標明讀法,讓我很感動!
托瑪儂神廟和周薩神廟象一對雙胞胎,姐妹花一般,分佈在道路兩側。路南是托瑪儂神廟,路北是周薩神廟。這兩所神廟的建築形制、規模大小都相同,所處位置也對稱,因此傻傻分不清。因為就在道路邊,又聽說是咱們 中國 認養的寺廟,自然不容錯過。但這兩座神廟屬平面建築,沒有逐漸向上堆高的台基,氣勢當然無法與和它同時期修建的吳哥寺相比。我們也就是粗略地走了一圈。 追憶王朝沒落的餘暉——巴肯山日落下午的重點是巴肯山日落。所有來 吳哥窟 旅游的人,估計沒有人會錯過巴肯山的日落吧!它就像你到了 巴黎 沒去埃菲爾鐵塔,到了 北京 沒去故宮,到了 紐約 沒看自由女神像一樣。因此,到了 吳哥窟 ,你肯定要看小吳哥的日出,巴肯山的日落。所謂巴肯山日落,其實是在巴肯山頂上的巴肯寺外的平臺上看日落。巴肯寺對每天欣賞日落的人數是有限制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站在寺廟下發放臨時胸牌,每次登上巴肯寺平臺的人數不能超過300人,基本上都是下來一個再上一個,沒人下山那就只能排隊等著。所以如果你想欣賞日落,還是早點上山的好。沒有游客會在日落結束之前下山,晚來的人只能眼睜睜地在山下看著夕陽的光輝一點一點一點地暗下去。 我們在三點半之前就到了山頂,即便如此巴肯寺外的平臺上凡是背陰處也已被更早到來的游客占滿!我們找了一處,已有四五名當地人席地而坐,但還有空隙,便也坐了下來。想想要在這驕陽似火的山頂上再等兩個小時也是蠻崩潰!隨著上山的人流越來越多,山下排了一長溜的隊伍,暗自慶幸上來的早。很多後來上來的人只能直接暴露在陽光下,而我們這,那幾位當地人居然要離開,還衝著我們微笑,那意思好像是:這塊好地方就讓給你們了哈!真的好欣喜!雖說是背靠 大樹 好乘涼,但此時我們背靠石頭也可乘涼啊!有看到我這篇文章的親們,記住上巴肯山一定記得帶塊塑料布或者大塊的紙張,很實用的!也許是期望值太高必然遭遇失望值增高的命運,我們對巴肯山的日落的評價是尚可。這真應了那句話——去了後悔一陣子,不去後悔一輩子!慧姐說:這是她看過的最一般的日落!但我覺得她拍的日落可不一般!不管怎麼說,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吳哥,一定得去看一下巴肯山的日落。你可以想象一下幾百年前,巴肯寺孤傲地佇立在巴肯山上俯視眼前廣袤的大地,太陽的餘暉漸漸地落到地平線下...... 我的第一次給了吳哥寺的日出Day4,
早上4點就起床,五點司機準時來接。這麼多年,頭一次為了看日出而在三更半夜爬起床!5點半左右到達景區,天色依舊漆黑,從門口驗完票後有一公里左右的道路都很不平整,於是,在黑乎乎的環境里,大家借助手機光源,深一腳淺一腳的往小吳哥方向走。此時,越接近游客數量越多,但卻無喧鬧聲。到達荷花池的時候還不到六點,現場早已人山人海,看來大家都不願意錯過也許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神聖的記憶!接下來是默默的等待,現場所有人,都像在靜默著守候一場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儀式一般,註視著東方。 等待是漫長的,不溫不火的光亮,東邊黑色塔身後的天空倒也呈現不同的顏色,藏藍、橘色、玫紅。等到了六點四十,太陽還是遲遲不肯露面,小吳哥的身後灰濛蒙的魚肚白漸漸的泛亮,原本靜默的人群開始變得騷動起來,很多人認為今天的日出看不到了,聚集在水塘邊的人們開始逐漸散去。在這之前為尋找一個能觀賞日出的地點時,我們把外圍掃蕩了一圈,遇到一個手拿相冊招攬顧客的照相師傅,指著相片中的日出對我們說:Seven!TwentyAM!雖然謝絕了!但我們知道日出看來並不是這麼早!還需靜待!不甘心也是真的!果然,直到7:20分左右,太陽終於從小吳哥剪影的背後出現了,一輪不太明顯的帶著雞蛋黃般的光暈慢慢地升了起來,觀眾的歡呼聲伴隨著緊促的快門聲,堅持還是值得的。在天空已亮的情況下,日出真的不覺得很驚艷,也許2月份看日出並不是特別好的選擇!此行倉促,小吳哥的日落也未能如願,但它的日出至少圓了心中的夢想!黎明之前,和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為了同一個願望,同一個目標,齊聚在同一個地點,一起等待一場盛宴般的太陽初升,這種時光不是天天都能有! 唯一一座印在國旗上的寺廟——吳哥寺吳哥窟 是高棉人智慧的最高表現,世界上能與之媲美的只有 馬丘比丘 或 佩特拉 這樣的少數幾個地方。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 吳哥窟 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 柬埔寨 一張亮麗的旅游名片。為了顯示它地位的重要性, 柬埔寨 人民直接將其印在了自己的國旗上。
Eleanor Mannikka在她的著作《 吳哥窟 :時間、空間和王權》(Angkor Wat:Time,Space and Kingship)中指出: 吳哥窟 的空間尺寸與古代 印度 教中4個時代的長度相對應。人們通過引道進入主要入口,然後穿過庭院,最後到達曾經存放著毗濕奴神像的主塔,這一過程象徵著回到了創造宇宙的第一個時代。與吳哥其他的寺廟山一樣, 吳哥窟 也複製了一個空間宇宙的微縮模型。中央塔是須彌山(Mt Meru),周圍有一些小山峰,依次以陸地(相對較矮的庭院)和海洋(護城河)作為界限。七頭蛇那伽(naga)象徵著人類通往神的住所的彩虹橋。 吳哥窟 寺坐東朝西,總共有三層。據說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為其自己修建的陵墓,但他卻在遠征 越南 時戰死沙場,最終也沒能葬在這裡。作為一名初次前來觀光的游客,在看完日出之後,便不能免俗地跟著人流沿著長約400米的引道進入 吳哥窟 ,直接朝中央塔而去。通向中央塔的臺階被稱為“天堂階梯”,幾乎與地面垂直,攀登時必須手腳並用,信徒以此體會天堂之路的艱辛,表達無限虔誠。自當年一 法國 游客從上面掉下摔死後,她的丈夫在悲痛過後,出資修建了木製階梯,這一善舉讓後來的游客受益良多。而這個故事也一直流傳到現在,在為這位 法國 夫人痛心的同時由衷的感謝她的丈夫。從此之後, 吳哥窟 的其他需要攀爬到頂層的地方都修建了這種木製的階梯。可見,一件惠及眾生的事情,可以讓很多人銘記於心。
托瑪儂神廟和周薩神廟象一對雙胞胎,姐妹花一般,分佈在道路兩側。路南是托瑪儂神廟,路北是周薩神廟。這兩所神廟的建築形制、規模大小都相同,所處位置也對稱,因此傻傻分不清。因為就在道路邊,又聽說是咱們 中國 認養的寺廟,自然不容錯過。但這兩座神廟屬平面建築,沒有逐漸向上堆高的台基,氣勢當然無法與和它同時期修建的吳哥寺相比。我們也就是粗略地走了一圈。 追憶王朝沒落的餘暉——巴肯山日落下午的重點是巴肯山日落。所有來 吳哥窟 旅游的人,估計沒有人會錯過巴肯山的日落吧!它就像你到了 巴黎 沒去埃菲爾鐵塔,到了 北京 沒去故宮,到了 紐約 沒看自由女神像一樣。因此,到了 吳哥窟 ,你肯定要看小吳哥的日出,巴肯山的日落。所謂巴肯山日落,其實是在巴肯山頂上的巴肯寺外的平臺上看日落。巴肯寺對每天欣賞日落的人數是有限制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站在寺廟下發放臨時胸牌,每次登上巴肯寺平臺的人數不能超過300人,基本上都是下來一個再上一個,沒人下山那就只能排隊等著。所以如果你想欣賞日落,還是早點上山的好。沒有游客會在日落結束之前下山,晚來的人只能眼睜睜地在山下看著夕陽的光輝一點一點一點地暗下去。 我們在三點半之前就到了山頂,即便如此巴肯寺外的平臺上凡是背陰處也已被更早到來的游客占滿!我們找了一處,已有四五名當地人席地而坐,但還有空隙,便也坐了下來。想想要在這驕陽似火的山頂上再等兩個小時也是蠻崩潰!隨著上山的人流越來越多,山下排了一長溜的隊伍,暗自慶幸上來的早。很多後來上來的人只能直接暴露在陽光下,而我們這,那幾位當地人居然要離開,還衝著我們微笑,那意思好像是:這塊好地方就讓給你們了哈!真的好欣喜!雖說是背靠 大樹 好乘涼,但此時我們背靠石頭也可乘涼啊!有看到我這篇文章的親們,記住上巴肯山一定記得帶塊塑料布或者大塊的紙張,很實用的!也許是期望值太高必然遭遇失望值增高的命運,我們對巴肯山的日落的評價是尚可。這真應了那句話——去了後悔一陣子,不去後悔一輩子!慧姐說:這是她看過的最一般的日落!但我覺得她拍的日落可不一般!不管怎麼說,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吳哥,一定得去看一下巴肯山的日落。你可以想象一下幾百年前,巴肯寺孤傲地佇立在巴肯山上俯視眼前廣袤的大地,太陽的餘暉漸漸地落到地平線下...... 我的第一次給了吳哥寺的日出Day4,
早上4點就起床,五點司機準時來接。這麼多年,頭一次為了看日出而在三更半夜爬起床!5點半左右到達景區,天色依舊漆黑,從門口驗完票後有一公里左右的道路都很不平整,於是,在黑乎乎的環境里,大家借助手機光源,深一腳淺一腳的往小吳哥方向走。此時,越接近游客數量越多,但卻無喧鬧聲。到達荷花池的時候還不到六點,現場早已人山人海,看來大家都不願意錯過也許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神聖的記憶!接下來是默默的等待,現場所有人,都像在靜默著守候一場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儀式一般,註視著東方。 等待是漫長的,不溫不火的光亮,東邊黑色塔身後的天空倒也呈現不同的顏色,藏藍、橘色、玫紅。等到了六點四十,太陽還是遲遲不肯露面,小吳哥的身後灰濛蒙的魚肚白漸漸的泛亮,原本靜默的人群開始變得騷動起來,很多人認為今天的日出看不到了,聚集在水塘邊的人們開始逐漸散去。在這之前為尋找一個能觀賞日出的地點時,我們把外圍掃蕩了一圈,遇到一個手拿相冊招攬顧客的照相師傅,指著相片中的日出對我們說:Seven!TwentyAM!雖然謝絕了!但我們知道日出看來並不是這麼早!還需靜待!不甘心也是真的!果然,直到7:20分左右,太陽終於從小吳哥剪影的背後出現了,一輪不太明顯的帶著雞蛋黃般的光暈慢慢地升了起來,觀眾的歡呼聲伴隨著緊促的快門聲,堅持還是值得的。在天空已亮的情況下,日出真的不覺得很驚艷,也許2月份看日出並不是特別好的選擇!此行倉促,小吳哥的日落也未能如願,但它的日出至少圓了心中的夢想!黎明之前,和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為了同一個願望,同一個目標,齊聚在同一個地點,一起等待一場盛宴般的太陽初升,這種時光不是天天都能有! 唯一一座印在國旗上的寺廟——吳哥寺吳哥窟 是高棉人智慧的最高表現,世界上能與之媲美的只有 馬丘比丘 或 佩特拉 這樣的少數幾個地方。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 吳哥窟 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 柬埔寨 一張亮麗的旅游名片。為了顯示它地位的重要性, 柬埔寨 人民直接將其印在了自己的國旗上。
Eleanor Mannikka在她的著作《 吳哥窟 :時間、空間和王權》(Angkor Wat:Time,Space and Kingship)中指出: 吳哥窟 的空間尺寸與古代 印度 教中4個時代的長度相對應。人們通過引道進入主要入口,然後穿過庭院,最後到達曾經存放著毗濕奴神像的主塔,這一過程象徵著回到了創造宇宙的第一個時代。與吳哥其他的寺廟山一樣, 吳哥窟 也複製了一個空間宇宙的微縮模型。中央塔是須彌山(Mt Meru),周圍有一些小山峰,依次以陸地(相對較矮的庭院)和海洋(護城河)作為界限。七頭蛇那伽(naga)象徵著人類通往神的住所的彩虹橋。 吳哥窟 寺坐東朝西,總共有三層。據說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為其自己修建的陵墓,但他卻在遠征 越南 時戰死沙場,最終也沒能葬在這裡。作為一名初次前來觀光的游客,在看完日出之後,便不能免俗地跟著人流沿著長約400米的引道進入 吳哥窟 ,直接朝中央塔而去。通向中央塔的臺階被稱為“天堂階梯”,幾乎與地面垂直,攀登時必須手腳並用,信徒以此體會天堂之路的艱辛,表達無限虔誠。自當年一 法國 游客從上面掉下摔死後,她的丈夫在悲痛過後,出資修建了木製階梯,這一善舉讓後來的游客受益良多。而這個故事也一直流傳到現在,在為這位 法國 夫人痛心的同時由衷的感謝她的丈夫。從此之後, 吳哥窟 的其他需要攀爬到頂層的地方都修建了這種木製的階梯。可見,一件惠及眾生的事情,可以讓很多人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