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狗自駕】冬游楚地秘境,夢入俠客桃源---水瓶座的湖南湖北重慶廣西生日游
相對於其他洞穴的五彩斑斕,芙蓉洞的燈光佈置可以說是非常簡單。
這是因為芙蓉洞是世界自然遺產,彩燈太多,不利於保護。但沒有燈光佈置,又無法點染芙蓉洞的美,於是不得不簡單裝上一部分。但多數還是以簡單的白光為主。 各種各樣的溶岩洞穴沉積物,五花八門非常繁多,讓人目不暇接。 有沒有覺得,這地方適合拍鬼吹燈或者柯南之類的啊
那麼多猙獰的石錐,殺人利器,哈哈 這些利錐扎下來,可是能把人變成馬蜂窩的 眼前的便是芙蓉洞不可不觀的奇景之一——珊瑚瑤池
珊瑚瑤池水深常年保持在0.8米左右,水質清亮見底,水面有流石壩控制水面。池中如珊瑚般的堆積物可不是真正的珊瑚,乃是方解石晶花,垂直向上的地方是層狀結構,底層就像雲塊一般,它的厚度大約在10到25釐米之間,面上所呈現似珊瑚般的礁狀。根據專家測定,它的主要沉澱區在水下5到10釐米之間,這些漂浮著看似珊瑚的石狀可以承受起一個人的重量。可以說珊瑚瑤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 總覺得這地方,略微幻化一下,就能變成宮殿了--我果然是玄幻的電視小說看多了 在洞里游覽了兩個小時,我們出洞,又坐上下山的纜車。
纜車門在面前一打開,冰紅茶就愣了一下,居然底下是透明的玻璃!
但是索道在運行,時間不等狗,我立馬一把把它拉進轎廂里。
然後冰紅茶就開始各種緊張。
到達下站後,馬上拉著我們逃出轎廂。 繼續沿著烏江前行。
烏江為 貴州 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稱 黔江 。發源於 貴州 省境內 威寧 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 酉陽 彭水 ,在 重慶 市 涪陵 註入長江。
而我們要去的,就是 重慶 東南 酉陽 境內的 龔灘古鎮 。 下午四點,我們到達 龔灘古鎮 範圍內。 路上人煙稀少,房子簇新簇新的,到處都是一副施工的模樣。 龔灘古鎮 地理位置位於 阿蓬江 與烏江交匯處的鳳凰山麓,是 重慶 酉陽 縣、 彭水 縣和 貴州 省沿河縣的結合部,周邊是河谷地貌,古鎮沿河岸山勢而建。
看了看游客中心門口的示意圖,才知道我們走的那條路下麵沿河的那些區域,才是 龔灘古鎮 。
而上面屬於新鎮。 對龔灘的最初印象,源於十年前的《 中國 國家地理》雜誌。其中有一篇說到了烏江,也提到了烏江上的這個千年古鎮--龔灘。
龔灘地處烏江和 阿蓬江 兩江交匯之地。
烏江雄秀、 阿蓬江 險奇,這兩條江的兩岸都是崇山峻嶺、奇秀無比,從空中俯視,這兩條江就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中間兩條美麗無比的綠色裂紋,因此人們傳說這兩條江原為兩條龍所開闢,大的一條龍是哥哥叫烏龍,小的叫阿龍。
烏龍力大而猛,就開鑿了烏江,阿龍體小力弱,在川黔交界處就和烏龍匯合共同努力,奮力越過川黔的崇山峻嶺,形成一條水流湍急的險灘,因為是兩條龍交匯之處,正如龔字的字形——上面是“龍,下麵是共”,所以人們就把這個險灘叫龔灘。 人們大多知道茶馬古道和 絲綢之路 ,但老百姓生活中息息相關的鹽道卻很少有人記得
古時的 中國 ,產鹽地域相對集中在某些區域,而有的地方卻不產鹽,產需關係使得古鹽道十分繁多,從產地到消費地,鹽道好似一條生命線,貫通並融入了人們的生活。
它沒有茶葉的芬芳,沒有絲綢的華麗,所以人們記住了茶馬古道和 絲綢之路 ,卻少有鹽道的銘記。
四川 和 雲南 都是井鹽產區,鹽道在默默的延伸中,以一種簡單的滋味串聯起不同地域的人文風情。
翻開歷史地圖,很容易發現,川滇南方 絲綢之路 上的重要城鎮幾乎由鹽產地串聯,川黔之間的交通則是以“鹽都” 自貢 為中心的行鹽大道。
在肩挑馬馱的時代,雖然這些鹽道和一般商道沒有明顯的區別,青石路、馬蹄印或者崖壁上的棧道斷續相連,但是連接這些鹽道的 鹽井 、鹽倉、鹽神廟、鹽商會館、鹽鎮等景觀,敘述著不一樣的故事。
烏江自古以來為川黔航運要道之一,烏江岸邊的 龔灘古鎮 占據地利之便,早在蜀漢時期就已是湘、黔、川、渝等地重要物資的集散中心和中轉站,歷史上很長時期內,川鹽就是經此入黔的,屬於川鹽古道的涪岸線重要市鎮。
長江水運可經過 涪陵 進入烏江到達龔灘,從龔灘向東可經短途陸運,到達 酉陽 的 龍潭古鎮 繼續進行東線轉運,從龔灘還可向南水運達到 貴州 的 思南 地區。
可惜的是,我們如今已無法看到原本老的龔灘老街了。
因為2006年由於烏江的 彭水 水電站建成蓄水,使烏江水面龔灘段上漲,龔灘老街被淹沒在碧綠的烏江底下,連同烏江岸邊的縴夫道一起沉入了江底。
如今我們看到的 龔灘古鎮 是在原址相鄰高地處復建的,雖然規模略小於原先的老街,但 龔灘古鎮 的精華風貌得以遷建保留。
因為交通不便,這裡的游客並不多,外來的經營戶也大多關門離去。
當地人忙裡忙外準備過年的物資,時不時淡定的看看我們這些陌生人。 因為水汽充足,這裡的植被十分茂盛。
各種蕨草花木從石縫圍牆中探出,把房子的前前後後點綴的充滿生趣。 古鎮極盛期,龔灘碼頭的年貨物吞吐量在500萬噸以上,是食鹽、布匹、桐油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被稱為“錢龔灘”。
“錢龔灘”並不是對龔灘繁華的稱述,而是說龔灘得烏江之佑,只要手腳勤快,人們總能從水碼頭上找到收入。有力氣的可在碼頭上搬鹽拉貨,有膽識的可跟船入黔進川,有資本的可在碼頭上設倉儲貨,就算上述諸樣都不願做,也能在家門口擺攤設店,買賣南北貨物和日用商品營生。 明朝中期以前,龔灘只是烏江上一個比較普通的中轉站。
但在明朝萬曆初年,龔灘所依鳳凰嶺山崖垮塌,巨石落入江中,阻斷烏江水道,龔灘段烏江水深變淺,船隻必須在龔灘卸貨,然後空船牽拉過險灘,或者登岸後後轉船方能繼續前行。正是因為如此的巨大地質水文變化,讓龔灘逐漸演變成一個貨物集散、商業繁華之地,民國時期就連匯豐銀行都在龔灘設有分支機構。
可以說,龔灘的繁華從明朝萬曆年間一直持續到了民國時代。後來,民國修建的公路隧道實現了貨物的公路運輸,而1959年 貴州 烏江航道局炸平了烏江垮塌山體,烏江水運得到了恢復,龔灘作為重要貨物中轉站的地位也漸漸遠去,在繁華過後,沉寂下來的是龔灘濃厚的歷史滄桑。
如今的龔灘,只是烏江上一個平凡的旅游小鎮。以百裡烏江畫廊和依山而建的木質土家弔腳樓為特色。
碼頭上有游覽烏江風光的游船。
繁華散去,留下青山綠水,雲淡風輕。
這是因為芙蓉洞是世界自然遺產,彩燈太多,不利於保護。但沒有燈光佈置,又無法點染芙蓉洞的美,於是不得不簡單裝上一部分。但多數還是以簡單的白光為主。 各種各樣的溶岩洞穴沉積物,五花八門非常繁多,讓人目不暇接。 有沒有覺得,這地方適合拍鬼吹燈或者柯南之類的啊
那麼多猙獰的石錐,殺人利器,哈哈 這些利錐扎下來,可是能把人變成馬蜂窩的 眼前的便是芙蓉洞不可不觀的奇景之一——珊瑚瑤池
珊瑚瑤池水深常年保持在0.8米左右,水質清亮見底,水面有流石壩控制水面。池中如珊瑚般的堆積物可不是真正的珊瑚,乃是方解石晶花,垂直向上的地方是層狀結構,底層就像雲塊一般,它的厚度大約在10到25釐米之間,面上所呈現似珊瑚般的礁狀。根據專家測定,它的主要沉澱區在水下5到10釐米之間,這些漂浮著看似珊瑚的石狀可以承受起一個人的重量。可以說珊瑚瑤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 總覺得這地方,略微幻化一下,就能變成宮殿了--我果然是玄幻的電視小說看多了 在洞里游覽了兩個小時,我們出洞,又坐上下山的纜車。
纜車門在面前一打開,冰紅茶就愣了一下,居然底下是透明的玻璃!
但是索道在運行,時間不等狗,我立馬一把把它拉進轎廂里。
然後冰紅茶就開始各種緊張。
到達下站後,馬上拉著我們逃出轎廂。 繼續沿著烏江前行。
烏江為 貴州 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稱 黔江 。發源於 貴州 省境內 威寧 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 酉陽 彭水 ,在 重慶 市 涪陵 註入長江。
而我們要去的,就是 重慶 東南 酉陽 境內的 龔灘古鎮 。 下午四點,我們到達 龔灘古鎮 範圍內。 路上人煙稀少,房子簇新簇新的,到處都是一副施工的模樣。 龔灘古鎮 地理位置位於 阿蓬江 與烏江交匯處的鳳凰山麓,是 重慶 酉陽 縣、 彭水 縣和 貴州 省沿河縣的結合部,周邊是河谷地貌,古鎮沿河岸山勢而建。
看了看游客中心門口的示意圖,才知道我們走的那條路下麵沿河的那些區域,才是 龔灘古鎮 。
而上面屬於新鎮。 對龔灘的最初印象,源於十年前的《 中國 國家地理》雜誌。其中有一篇說到了烏江,也提到了烏江上的這個千年古鎮--龔灘。
龔灘地處烏江和 阿蓬江 兩江交匯之地。
烏江雄秀、 阿蓬江 險奇,這兩條江的兩岸都是崇山峻嶺、奇秀無比,從空中俯視,這兩條江就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中間兩條美麗無比的綠色裂紋,因此人們傳說這兩條江原為兩條龍所開闢,大的一條龍是哥哥叫烏龍,小的叫阿龍。
烏龍力大而猛,就開鑿了烏江,阿龍體小力弱,在川黔交界處就和烏龍匯合共同努力,奮力越過川黔的崇山峻嶺,形成一條水流湍急的險灘,因為是兩條龍交匯之處,正如龔字的字形——上面是“龍,下麵是共”,所以人們就把這個險灘叫龔灘。 人們大多知道茶馬古道和 絲綢之路 ,但老百姓生活中息息相關的鹽道卻很少有人記得
古時的 中國 ,產鹽地域相對集中在某些區域,而有的地方卻不產鹽,產需關係使得古鹽道十分繁多,從產地到消費地,鹽道好似一條生命線,貫通並融入了人們的生活。
它沒有茶葉的芬芳,沒有絲綢的華麗,所以人們記住了茶馬古道和 絲綢之路 ,卻少有鹽道的銘記。
四川 和 雲南 都是井鹽產區,鹽道在默默的延伸中,以一種簡單的滋味串聯起不同地域的人文風情。
翻開歷史地圖,很容易發現,川滇南方 絲綢之路 上的重要城鎮幾乎由鹽產地串聯,川黔之間的交通則是以“鹽都” 自貢 為中心的行鹽大道。
在肩挑馬馱的時代,雖然這些鹽道和一般商道沒有明顯的區別,青石路、馬蹄印或者崖壁上的棧道斷續相連,但是連接這些鹽道的 鹽井 、鹽倉、鹽神廟、鹽商會館、鹽鎮等景觀,敘述著不一樣的故事。
烏江自古以來為川黔航運要道之一,烏江岸邊的 龔灘古鎮 占據地利之便,早在蜀漢時期就已是湘、黔、川、渝等地重要物資的集散中心和中轉站,歷史上很長時期內,川鹽就是經此入黔的,屬於川鹽古道的涪岸線重要市鎮。
長江水運可經過 涪陵 進入烏江到達龔灘,從龔灘向東可經短途陸運,到達 酉陽 的 龍潭古鎮 繼續進行東線轉運,從龔灘還可向南水運達到 貴州 的 思南 地區。
可惜的是,我們如今已無法看到原本老的龔灘老街了。
因為2006年由於烏江的 彭水 水電站建成蓄水,使烏江水面龔灘段上漲,龔灘老街被淹沒在碧綠的烏江底下,連同烏江岸邊的縴夫道一起沉入了江底。
如今我們看到的 龔灘古鎮 是在原址相鄰高地處復建的,雖然規模略小於原先的老街,但 龔灘古鎮 的精華風貌得以遷建保留。
因為交通不便,這裡的游客並不多,外來的經營戶也大多關門離去。
當地人忙裡忙外準備過年的物資,時不時淡定的看看我們這些陌生人。 因為水汽充足,這裡的植被十分茂盛。
各種蕨草花木從石縫圍牆中探出,把房子的前前後後點綴的充滿生趣。 古鎮極盛期,龔灘碼頭的年貨物吞吐量在500萬噸以上,是食鹽、布匹、桐油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被稱為“錢龔灘”。
“錢龔灘”並不是對龔灘繁華的稱述,而是說龔灘得烏江之佑,只要手腳勤快,人們總能從水碼頭上找到收入。有力氣的可在碼頭上搬鹽拉貨,有膽識的可跟船入黔進川,有資本的可在碼頭上設倉儲貨,就算上述諸樣都不願做,也能在家門口擺攤設店,買賣南北貨物和日用商品營生。 明朝中期以前,龔灘只是烏江上一個比較普通的中轉站。
但在明朝萬曆初年,龔灘所依鳳凰嶺山崖垮塌,巨石落入江中,阻斷烏江水道,龔灘段烏江水深變淺,船隻必須在龔灘卸貨,然後空船牽拉過險灘,或者登岸後後轉船方能繼續前行。正是因為如此的巨大地質水文變化,讓龔灘逐漸演變成一個貨物集散、商業繁華之地,民國時期就連匯豐銀行都在龔灘設有分支機構。
可以說,龔灘的繁華從明朝萬曆年間一直持續到了民國時代。後來,民國修建的公路隧道實現了貨物的公路運輸,而1959年 貴州 烏江航道局炸平了烏江垮塌山體,烏江水運得到了恢復,龔灘作為重要貨物中轉站的地位也漸漸遠去,在繁華過後,沉寂下來的是龔灘濃厚的歷史滄桑。
如今的龔灘,只是烏江上一個平凡的旅游小鎮。以百裡烏江畫廊和依山而建的木質土家弔腳樓為特色。
碼頭上有游覽烏江風光的游船。
繁華散去,留下青山綠水,雲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