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心語(史上最強的舟山普陀山旅游攻略,2017年1月第三次更新)




海天佛國牌坊在最外層,原坊牌建於清雍正九年,“文革”時被毀。1995年重建,牌坊 三門 四柱,由花崗石建起,上鐫胡鐵生、劉江等人所書聯額。






過甬道便是頭山門,紅色兩層的聽樓,名天后閣。天后閣又叫天妃宮,就是 東海 沿海一帶所說的“媽祖廟”。


入寺後為 九龍 照壁,是1987年在原址上 新建 的。





那些記憶中的景象變換了時光,融入了光與影,便成了另一片天地。

但一個個畫面之後,便是滿足,心也隨之 平和 。

我理解不瞭如此高深的佛語,卻總能從中得到一絲寬容和安寧。

玉佛殿原供奉著 緬甸 的 白玉 釋迦牟尼,故得名玉佛殿,可惜毀於文革,現在供奉的 大理 石佛像則是從 北京 永樂宮請來的。殿後月臺有24塊石欄板,分別刻有二十四孝圖。
圓通寶殿,又叫 九龍 寶殿,是 法雨寺 的第三大重殿,也是主殿。當年康熙帝御旨“拆金陵舊殿以賜”,運來琉璃瓦數萬張, 九龍 藻井一架。故圓通寶殿又稱 九龍 寶殿。殿頂上 九龍 藻井被稱為 普陀山 三寶之一,是罕見的明代御用文物。 背後是大型群雕“海島觀音圖”,畫面主要表現的是散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殿中供奉高6.6米高的毗盧觀音坐像,後壁為大型的《海島觀音圖》及善財童子53參群像,兩邊塑十八羅漢。
方丈院中間七間為印光法師紀念堂,印光法師光緒十九年(1893)到 普陀山 在 法雨寺 研究佛經十餘年,1941年圓寂,是公認的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歷史』
明萬曆八年(1580年),僧人大智真融始建,初名海潮庵,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後毀於戰火。
清康 熙二十八年(1689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後 法雨寺 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 圓通殿 ,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諸 菩薩 。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 江南 的一代名剎。 法雨寺 曾多次發生過火災和海寇,後經幾代住持不斷修繕。“文革”間全部佛像被毀。
1983年開始由 普陀山 佛協大規模修複,重建拜經樓,大修 九龍 殿。
1987年在天王殿外 新建 九龍 壁和石經幢2座。
1995年在日蓮池畔建起海天佛國碑坊。

楊枝禪林推薦指數: 楊枝禪林位於清涼岡下,緊鄰 法雨寺 ,俗稱楊枝庵,因為這裡藏有 普陀山 三寶之一的楊枝觀音碑得名。
楊枝禪林照片均拍攝於2014年11月。






大乘禪林圓通寶殿里供奉“水月觀音像”。卧佛殿中的釋迦牟尼佛涅盤塑像,長7.6米,為 普陀山 寺院最大一尊卧佛,原卧佛系用檀香木精雕而成,現為香泥重塑貼金。正中供奉由 緬甸 請來的 白玉 卧佛像。
卧佛殿樓上為千佛樓,千尊小玉佛從 緬甸 仰光 龍華寺請來,十年浩劫中散失殆盡,現供的千佛是1981年後用香 樟木 新雕。
禪院中的雕像精緻且富有歷史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