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波捷四城(2017.9.30~2017.10.16)
↑克魯姆洛夫 ↑克魯姆洛夫 街尾的St.Jošt教堂塔樓。 ↑克魯姆洛夫 ↑克魯姆洛夫 紀念瘟疫死難者的聖像 石柱 ,位於小鎮中心的斯沃諾斯基廣場上。斯沃諾斯基廣場是很多游客和本地人的集中的地方,圍著廣場的是特別的彩繪房子。 ↑斯沃諾斯基廣場 繞過了小巷子,去找吃的,然後回小閣樓洗洗睡了。這個地方你可以慢慢逛,也可以走馬觀花,但是感受就完全不同。有人會覺得這麼遠來到,就想去多幾個國家或者一個國家的幾個地方,就“到此一游”好了,這是達到最大的效率。有人會選擇用度假的方式去體驗一個城市,是放鬆的,而不是趕集式的旅行,心靈上的放鬆和享受,才是他們所謂的最大效率。旅行裡面遇到的人,通過簡單的溝通,其實你也在瞭解到旅行的意義,旅行到底是為了什麼? ↑克魯姆洛夫 小鎮的早上9點仍然很安靜,要找一家營業的餐廳也是很難。這個點,大家都在為營業前做準備,小貨車們來到餐廳前卸貨,運來了一天的材料。找到一間能供應早餐的店,點了個簡餐,計划著今天的步行路線。彩色的小房子仿佛一個個睡眼朦朧的孩子,天色沒完全亮起來的話,依然是想多賴在床上一會。 ↑克魯姆洛夫 沿著樓梯上,就是住宿的小閣樓,剛來的時候還真的不知道得提著行李爬個樓梯才能到,以為就在路邊,拖著行李箱走鎮子的石板路已經挺累了。噢,對了,清晨的人流不多,但是鴿子是不少的,嘰嘰喳喳的打破了小鎮的寧靜。樓下這間賣 捷克 特色小吃肉桂捲的店子到了下午就會有很多人排隊,買他家的肉桂捲。我也嘗試了一個雪糕巧克力肉桂捲,有點膩,知道了自己不喜歡肉桂的香味,之後再遇到的都會跳過,但是這邊的雪糕還是超好吃的,哪一家多人排隊就可以去排一下,也不久。 ↑克魯姆洛夫 ↑克魯姆洛夫 St Jošt塔樓就在旁邊,好近好近,好像伸手就能碰到它。 ↑克魯姆洛夫 從小閣樓通往城堡的路,走了兩次就很熟悉了。同樣住在小閣樓住的 臺灣 夫婦告訴我,晚上的城堡還挺熱鬧的,不過我沒有出來看過。 ↑克魯姆洛夫 彩繪 塔下 的院子里養著一頭熊!傳說城堡曾經的主人是羅森堡家族的,與 意大利 的一個叫 Orsuni 的家族有淵源,而Orsuni在 意大利 語中就是熊的意思。城堡能供參觀,但是必須預先報團參觀,這次沒有預約到,所以也沒有參觀到。這座沒被毀壞和沒被占用作其他用途的城堡,應該還是值得參觀的,可能也呼吸到當年的氣息。 ↑克魯姆洛夫 二登 克魯姆洛夫 城堡,在城堡上俯瞰山下的秋景。不一定要進去參觀,圍著城堡走一下已經能讓你好好欣賞大半天了。 ↑克魯姆洛夫城堡 這些洞洞就像是一個個相框,從每一個小洞望出去,都是一個很漂亮的景。 ↑克魯姆洛夫城堡 把Český Krumlov(在 捷克 語中的意思是“河灣中的淺灘”)的意義都拍在了畫面里。秋景真的太美了。 ↑克魯姆洛夫城堡 ↑克魯姆洛夫城堡 透過拱門拍的街道,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克魯姆洛夫 城堡腳下的仰望。站在上面的小平臺上可以欣賞到城堡兩面的景色。 ↑克魯姆洛夫 伏爾 塔瓦 河分隔著舊城區和城堡區,兩岸的秋景也是非常美。午後能坐在舊城區岸邊的餐廳欣賞著對岸的城堡的秋景,真的是一種享受。 ↑克魯姆洛夫 老爺爺在寫生,不知道他筆下的彩繪塔會是什麼模樣的呢? ↑克魯姆洛夫 ↑克魯姆洛夫 要離開了,忍不住再多望一下這童話般的小鎮。 ↑克魯姆洛夫 遠眺城堡,可惜天色又不給力了,拍不出什麼好片子。待在 克魯姆洛夫 3天2夜,真的能好好玩了。是休閑度假的方式去體驗這個小鎮,隨著它的知名度增大,游人也越來越多,每天起早去感受小鎮的晨光也是不錯的選擇。拖著行李箱去離城堡區最近的Spicak汽車站坐車回 布拉格 (雖然買了AN汽車站的車票,但是Spicak汽車站是一個途經站,所以憑著AN來回 布拉格 的車票也是可以上車的,依然有你的位置,上車前出示打印出來的車票就好了)。車站內又遇到另一對 臺灣 退休夫婦,好好地享受退休生活,不是帶小孫子而是全世界地玩,這個國家住10多天,那個國家玩10多天,讓我無比羡慕,以後我也要這樣!他們就背著個小背包,大件行李都寄存在將要入住的 布拉格 的酒店內,這也是我學到的一個小技巧,不用到別的小鎮了,仍拖著重重的行李。旅途中遇到不同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一點點小收穫。 ↑克魯姆洛夫 Prague,Czech Republic下午差不多2點就到了 布拉格 ,到Adeba Hotel辦理入住手續後就開始往老城出發。這裡的天色也沒好多少,下午時分也看不到太陽。 布拉格 是熱門的旅游城市,游人真的比 華沙 和 克拉科夫 都要多。當然,景色也是比這兩個地方都要漂亮,應該說是不一樣的感覺。老城廣場都是密密麻麻的人,旅游團集中的主要地方,要拍人少的片子,就只能大清早就過來了。 ↑老城廣場 泰恩 教堂(Church of the Our Lady before Tyn, 捷克 語:Kostel Panny Marie Pred Tynem),是老城廣場上跟舊市政廳上的天文鐘一樣醒目的標誌。這座哥特式建築,自14世紀起就是老城區的主要教堂。教堂旁的 泰恩 學院保存有十四世紀的哥德式拱廊現在已改為餐廳及咖啡館。沒有進去參觀,對教堂的各種風格沒有特別的研究,所以門外漢看外表也就足夠了,倒是 布拉格 城堡里的聖維特大教堂,就進去參觀了,因為它太有代表性了。
對於東方人來說,由於它的兩座塔樓看起來陰森恐怖(尤其是在夜間月光下),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魔鬼教堂”。其最早的風格為 羅馬 式(1135年),如今教堂的哥特風格是自14世紀中期逐步形成的。14世紀後半葉,成為了 布拉格 宗教精神中心。 泰恩 教堂80米高的塔樓位於西部,其巴 洛克 式的風格並沒有影響到教堂整體哥特式的風格。在教堂內部擁有大量哥特、文藝復興以及巴 洛克 早期的藝術精品,亦有許多名人長眠於此,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就職於魯道夫二世期間, 丹麥 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教堂目前從屬 羅馬 天主教會。
教堂有幾個亮點:
1、北部入口是帕爾萊勒哥特式雕塑的精彩範例;
2、早期巴 洛克 祭壇繪畫,由 Karel Škréta 完成於1649年;
3、 布拉格 最古老的管風琴安放在該教堂內。管風琴由Heinrich Mundt製造於1673年,是17世紀 歐洲 管風琴的傑出代表 。(摘自網頁) ↑老城廣場 舊市政廳里的天文鐘(Astronomical Clock),這段時間剛好在維護,遺憾不能一睹 廬山 真面目。
一直就知道這就是一個鐘樓,但是完全不知道它為什麼會叫做天文鐘,回來後百度了關於天文鐘的原理:天文鐘是一種特別設計的、能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天體時空運行的儀器。它是把動力機械和許多傳動機械組合在一個整體里,利用幾組齒輪系把機輪的運動變慢,使它經常保持一個恆定的速度,和天體運動一致。天文鐘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計時。後世的鐘錶即由此演變而來。 它可以顯示太陽、月亮、星座在該時刻的相對位置,有的更可顯示主要行星的位置。所有可以顯示時間和天文學信息的鐘都可以稱作天文學鐘。這些信息可以包括天空中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月亮的盈虧,日食,每晚某時的星空、恆星時,還有其它的天文信息等。
天文鐘以地心說模型表示。鐘面中心常為一個圓形或球形的標記表示位於太陽系的中心的地球。常以一個金色的球表示繞地轉動的太陽。這種設計的理念來源於周日運動對於觀測者而言最為直觀,也是生活經驗的關係,也是在尼古拉·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 歐洲 普遍的宇宙觀。
布拉格 的舊市政廳里天文鐘是最著名的天文鐘之一,它被稱為Prague Orloj。鐘的核心部分完成於1410年。鐘盤上畫著代表地球和天空的背景, 並且有四個主要的移動的圓盤,分別是黃道十二宮圓盤,老 捷克 時間表,太陽和月亮。1870年,一個日曆盤增加在鐘的下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座鐘幾乎被納粹主義的戰火燒毀。1948年鐘被修複,1979年再次修理。根據當地古老的傳說,如果鐘沒有妥善維護,這個城市就會面臨災難。(摘自百度) ↑布拉格天文鐘 如今被稱為“火藥塔”的哥德式建築是 瓦茨 拉夫二世時期 布拉格 老城城牆的古門,建造的原因據說是與城門附近(如今市民會館)的一所皇宮有關,主要作用為收取關稅。其建於1475年,當時在瓦工師傅在 瓦茨 拉夫的指導下建造,但當時並未完工。1715年後,它被政府用來存放火藥,故得名“火藥塔”。如今的火藥塔是建築師Josef Mocker從1878-1886年對其進行純粹的哥德式復興建築風格修改而成的。 ↑火藥塔 太陽好大,感覺距離好近。陰天的緣故,好像快黃昏了。 ↑老城廣場 位於伏爾 塔瓦 河西岸的小城區有兩座橋塔,其中較高的塔樓是查理大橋的最後建造部分。這座塔是在1464年在國王Jiri z Podebrad的資助下建造的。竣工後,它代替了舊 羅馬 式橋塔。舊 羅馬 式橋塔與另一座較低的橋塔都是同一時期建成的,小城橋塔外形繼承了查理大橋另一端的老城橋塔的建築風格,它是胡斯時代之後最具有哥特式風格代表性的建築。當時兩座橋塔都是小城區的大門。橋塔高43.5米,迴廊高26米。這裡據說是計劃安裝雕塑的,把安裝的地方都保留下來,後來卻沒有安裝上去。橋塔的風格也是由建築師Josef Mocker自1879-1883年修改後定下來的。 ↑查理大橋 列儂牆,一張 布拉格 的另類名片,象徵著被統治時期乃至現在 捷克 人內心對自由、 和平 與愛爭取與嚮往。白了又變彩色,彩色了又變白,這堵牆不倒下,這種精神也不會倒下。
位於 布拉格 市中心位置的“列儂牆”,與 法國 駐捷大使館只隔著一個安靜的廣場。
1980年12月8日,作為披頭士樂隊主唱的約翰·列儂在 紐約 寓所門前遇刺。得知噩耗,一名 捷克 藝術家在這堵牆上繪製了列儂的畫像,併為它配上披頭士的歌詞。很快,此處成為列儂擁躉的朝聖地,鮮花、蠟燭和詩歌讓它變得色彩斑斕,“列儂牆”從此聲名鵲起。
在彼時的 捷克 斯洛伐克 ,列儂和披頭士都是“自由主義思潮”的象徵,被執政當局視為西方“不共戴天的無恥滲透”。因此,市民們的塗鴉被視作變相抗議,很快被粉刷乾凈。
然而,無論當局如何努力,都無法阻止塗鴉一波接一波地在牆上綻放。“列儂牆”的名聲不脛而走,儼然是自由和權利的象徵。
1989年,“天鵝絨革命”爆發, 捷克 脫離蘇聯,走上自己的道路,這面牆的名字也改為“列儂 和平 牆”,支持全球 和平 與民權鬥爭的塗鴉仍在繼續,各國游客也紛至沓來。
乍看之下,“列儂牆”猶如一鍋信息量爆炸的“大雜燴”,顏色、圖案、抽象的形狀和屬於不同語言的詞句……各種元素似乎組成了一個多維空間,籠罩在本該冰冷的建築物錶面。每天,都會有路人在走過時,為這片超大的“塗鴉板”留下新的印記。
約翰·列儂本人從來沒到過 捷克 ,但他曾真切地影響了一代代 捷克 人的世界觀。
1968年,當披頭士樂隊創作出《革命》和《嗨,裘德》時,試圖撲滅“ 布拉格 之春”的蘇軍坦克正逼近 捷克 邊境。當時,西方流行音樂並非禁忌, 捷克 著名歌手瑪爾塔·庫碧索娃從收音機里聽到了披頭士的《嗨,裘德》,大受感動,遂製作了 捷克 語版本,唱道:“人生給我們帶來創痛,或在我們傷口撒鹽,或毒打我們直到棒斷,人生玩弄我們,但請不要傷悲。”
布拉格 的電臺反覆播放瑪爾塔翻唱的版本,這首歌被譽為“ 布拉格 之春的旋律”。1968年11月,示威學生占領 布拉格 大學,反對蘇軍占領。為他們伴奏的正是披頭士的音樂。
1969年4月,隨著杜布切克下臺, 捷克 的改革半途夭折。收聽和演奏西方流行音樂被當局嚴令禁止,但是《嗨,裘德》與披頭士,已在 布拉格 人心中有了與眾不同的含義。
捷克 “ 布拉格 新聞網”稱,對經歷過集權時代的 東歐 和 中歐 人,列儂是英雄,因為他的音樂大力歌頌自由。有些音樂家因為演奏列儂的歌曲被捕入獄,但更多人前赴後繼。
由於缺少發聲的管道,當時的 捷克 青年幾乎沒有表達情感的機會。將列儂的畫像、披頭士的歌詞和反權威的話語刷到牆上,成為他們自我解放的出口。無疑,此舉將令他們面臨因“顛覆活動”而鋃鐺入獄的風險。然而,這樣的威脅並不足以阻止人們在深夜溜出家門,來到“列儂牆”前進行藝術創作。一些人藉機將自己到感悟和夢想也繪製在牆上。
面對市民們的自發行動, 布拉格 市政當局一籌莫展,他們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將“列儂牆”刷白。神奇的是,這堵牆總是在被粉刷的第二天就再次鮮艷地展示出列儂像、詩歌、鮮花和對自由的贊美。監控攝像頭抑或巡邏的警察,都無法限制人們自我表達的欲望。 ↑列儂牆 傍晚的 布拉格 真的很美,站在Legii橋上,遠望查理大橋就是一種享受。
對於東方人來說,由於它的兩座塔樓看起來陰森恐怖(尤其是在夜間月光下),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魔鬼教堂”。其最早的風格為 羅馬 式(1135年),如今教堂的哥特風格是自14世紀中期逐步形成的。14世紀後半葉,成為了 布拉格 宗教精神中心。 泰恩 教堂80米高的塔樓位於西部,其巴 洛克 式的風格並沒有影響到教堂整體哥特式的風格。在教堂內部擁有大量哥特、文藝復興以及巴 洛克 早期的藝術精品,亦有許多名人長眠於此,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就職於魯道夫二世期間, 丹麥 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教堂目前從屬 羅馬 天主教會。
教堂有幾個亮點:
1、北部入口是帕爾萊勒哥特式雕塑的精彩範例;
2、早期巴 洛克 祭壇繪畫,由 Karel Škréta 完成於1649年;
3、 布拉格 最古老的管風琴安放在該教堂內。管風琴由Heinrich Mundt製造於1673年,是17世紀 歐洲 管風琴的傑出代表 。(摘自網頁) ↑老城廣場 舊市政廳里的天文鐘(Astronomical Clock),這段時間剛好在維護,遺憾不能一睹 廬山 真面目。
一直就知道這就是一個鐘樓,但是完全不知道它為什麼會叫做天文鐘,回來後百度了關於天文鐘的原理:天文鐘是一種特別設計的、能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天體時空運行的儀器。它是把動力機械和許多傳動機械組合在一個整體里,利用幾組齒輪系把機輪的運動變慢,使它經常保持一個恆定的速度,和天體運動一致。天文鐘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計時。後世的鐘錶即由此演變而來。 它可以顯示太陽、月亮、星座在該時刻的相對位置,有的更可顯示主要行星的位置。所有可以顯示時間和天文學信息的鐘都可以稱作天文學鐘。這些信息可以包括天空中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月亮的盈虧,日食,每晚某時的星空、恆星時,還有其它的天文信息等。
天文鐘以地心說模型表示。鐘面中心常為一個圓形或球形的標記表示位於太陽系的中心的地球。常以一個金色的球表示繞地轉動的太陽。這種設計的理念來源於周日運動對於觀測者而言最為直觀,也是生活經驗的關係,也是在尼古拉·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 歐洲 普遍的宇宙觀。
布拉格 的舊市政廳里天文鐘是最著名的天文鐘之一,它被稱為Prague Orloj。鐘的核心部分完成於1410年。鐘盤上畫著代表地球和天空的背景, 並且有四個主要的移動的圓盤,分別是黃道十二宮圓盤,老 捷克 時間表,太陽和月亮。1870年,一個日曆盤增加在鐘的下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座鐘幾乎被納粹主義的戰火燒毀。1948年鐘被修複,1979年再次修理。根據當地古老的傳說,如果鐘沒有妥善維護,這個城市就會面臨災難。(摘自百度) ↑布拉格天文鐘 如今被稱為“火藥塔”的哥德式建築是 瓦茨 拉夫二世時期 布拉格 老城城牆的古門,建造的原因據說是與城門附近(如今市民會館)的一所皇宮有關,主要作用為收取關稅。其建於1475年,當時在瓦工師傅在 瓦茨 拉夫的指導下建造,但當時並未完工。1715年後,它被政府用來存放火藥,故得名“火藥塔”。如今的火藥塔是建築師Josef Mocker從1878-1886年對其進行純粹的哥德式復興建築風格修改而成的。 ↑火藥塔 太陽好大,感覺距離好近。陰天的緣故,好像快黃昏了。 ↑老城廣場 位於伏爾 塔瓦 河西岸的小城區有兩座橋塔,其中較高的塔樓是查理大橋的最後建造部分。這座塔是在1464年在國王Jiri z Podebrad的資助下建造的。竣工後,它代替了舊 羅馬 式橋塔。舊 羅馬 式橋塔與另一座較低的橋塔都是同一時期建成的,小城橋塔外形繼承了查理大橋另一端的老城橋塔的建築風格,它是胡斯時代之後最具有哥特式風格代表性的建築。當時兩座橋塔都是小城區的大門。橋塔高43.5米,迴廊高26米。這裡據說是計劃安裝雕塑的,把安裝的地方都保留下來,後來卻沒有安裝上去。橋塔的風格也是由建築師Josef Mocker自1879-1883年修改後定下來的。 ↑查理大橋 列儂牆,一張 布拉格 的另類名片,象徵著被統治時期乃至現在 捷克 人內心對自由、 和平 與愛爭取與嚮往。白了又變彩色,彩色了又變白,這堵牆不倒下,這種精神也不會倒下。
位於 布拉格 市中心位置的“列儂牆”,與 法國 駐捷大使館只隔著一個安靜的廣場。
1980年12月8日,作為披頭士樂隊主唱的約翰·列儂在 紐約 寓所門前遇刺。得知噩耗,一名 捷克 藝術家在這堵牆上繪製了列儂的畫像,併為它配上披頭士的歌詞。很快,此處成為列儂擁躉的朝聖地,鮮花、蠟燭和詩歌讓它變得色彩斑斕,“列儂牆”從此聲名鵲起。
在彼時的 捷克 斯洛伐克 ,列儂和披頭士都是“自由主義思潮”的象徵,被執政當局視為西方“不共戴天的無恥滲透”。因此,市民們的塗鴉被視作變相抗議,很快被粉刷乾凈。
然而,無論當局如何努力,都無法阻止塗鴉一波接一波地在牆上綻放。“列儂牆”的名聲不脛而走,儼然是自由和權利的象徵。
1989年,“天鵝絨革命”爆發, 捷克 脫離蘇聯,走上自己的道路,這面牆的名字也改為“列儂 和平 牆”,支持全球 和平 與民權鬥爭的塗鴉仍在繼續,各國游客也紛至沓來。
乍看之下,“列儂牆”猶如一鍋信息量爆炸的“大雜燴”,顏色、圖案、抽象的形狀和屬於不同語言的詞句……各種元素似乎組成了一個多維空間,籠罩在本該冰冷的建築物錶面。每天,都會有路人在走過時,為這片超大的“塗鴉板”留下新的印記。
約翰·列儂本人從來沒到過 捷克 ,但他曾真切地影響了一代代 捷克 人的世界觀。
1968年,當披頭士樂隊創作出《革命》和《嗨,裘德》時,試圖撲滅“ 布拉格 之春”的蘇軍坦克正逼近 捷克 邊境。當時,西方流行音樂並非禁忌, 捷克 著名歌手瑪爾塔·庫碧索娃從收音機里聽到了披頭士的《嗨,裘德》,大受感動,遂製作了 捷克 語版本,唱道:“人生給我們帶來創痛,或在我們傷口撒鹽,或毒打我們直到棒斷,人生玩弄我們,但請不要傷悲。”
布拉格 的電臺反覆播放瑪爾塔翻唱的版本,這首歌被譽為“ 布拉格 之春的旋律”。1968年11月,示威學生占領 布拉格 大學,反對蘇軍占領。為他們伴奏的正是披頭士的音樂。
1969年4月,隨著杜布切克下臺, 捷克 的改革半途夭折。收聽和演奏西方流行音樂被當局嚴令禁止,但是《嗨,裘德》與披頭士,已在 布拉格 人心中有了與眾不同的含義。
捷克 “ 布拉格 新聞網”稱,對經歷過集權時代的 東歐 和 中歐 人,列儂是英雄,因為他的音樂大力歌頌自由。有些音樂家因為演奏列儂的歌曲被捕入獄,但更多人前赴後繼。
由於缺少發聲的管道,當時的 捷克 青年幾乎沒有表達情感的機會。將列儂的畫像、披頭士的歌詞和反權威的話語刷到牆上,成為他們自我解放的出口。無疑,此舉將令他們面臨因“顛覆活動”而鋃鐺入獄的風險。然而,這樣的威脅並不足以阻止人們在深夜溜出家門,來到“列儂牆”前進行藝術創作。一些人藉機將自己到感悟和夢想也繪製在牆上。
面對市民們的自發行動, 布拉格 市政當局一籌莫展,他們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將“列儂牆”刷白。神奇的是,這堵牆總是在被粉刷的第二天就再次鮮艷地展示出列儂像、詩歌、鮮花和對自由的贊美。監控攝像頭抑或巡邏的警察,都無法限制人們自我表達的欲望。 ↑列儂牆 傍晚的 布拉格 真的很美,站在Legii橋上,遠望查理大橋就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