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波捷四城(2017.9.30~2017.10.16)
↑Polin猶太人歷史博物館 墓園的門是沒有敞開的,進去的話就要把大門推開,不然還以為裡面不讓進去呢,可想而知,這裡是一片靜土。其實進了墓園有點後悔,蚊子特別多,而且也真的挺靜,當然人還是有依稀幾個。有人倒是挺喜歡這樣一個鬧市中安靜的環境供他們思考的,旁邊有小長凳,可以靜坐著懷念和回憶。猶太人墓碑各式各樣,上面都是看不懂的 波蘭 語和希伯來語,但是躺下的都是骨子裡充滿智慧和勇敢的靈魂。來之前,對這地方知之甚少,僅僅知道這是與猶太人有關的地方。回來再搜索關於這裡的一切,又像重新來到了這裡一樣。 ↑猶太公墓 猶太人公墓,始建於1769年,1806年被 波蘭 政府正式批覆建立,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猶太人公墓,占地33公頃埋葬有記錄的猶太人數超過25萬。然而,這個墳墓卻歷經無數次次破壞重建,雖然每次都是被炸的面目全非,重建後卻成倍增大面積。
原先是猶太富豪才能下葬的墓地,卻因為大量猶太人被殺而成為集中安葬的公墓。公墓原本與 華沙 市中心與猶太人聚居地相隔甚遠,也因為200多年間的12次擴建,變成了地處鬧市區的尷尬局面。
公墓遭受過無數次破壞,其中一次較為嚴重的1831年被 俄羅斯 軍隊摧毀,沙皇當局連墓地內唯一的殯儀館也炸平,但沒有破壞墓地。最嚴重的是二戰期間 德國 軍隊埋下數噸炸葯,將墓地內所有建築包括墓碑都夷為平地。
不僅如此,德軍還在公墓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處決猶太人行動,二戰前 華沙 是全球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地, 波蘭 政府划出來的猶太區內至少生活有35萬人,而這些人除了部分被送往集中營外,絕大部分都死在公墓廢墟上。
因此, 華沙 猶太人公墓的埋葬人數至今仍未有具體數字,但絕對不止25萬是可以肯定的。2017年12月22日, 波蘭 政府捐贈2800萬美元(約1.84億元人民幣),對破舊不堪的墓碑以及道路進行清洗維護, 波蘭 文化部長彼得·格林斯基(Piotr Glinski)委托文化遺產基金會負責全程監督工作,對猶太人過去的付出表示感謝。
在猶太人的世界,在逝者的墓碑上擺上一塊石頭,代表著對他的尊敬。在猶太公墓中,當然並不是每個人的墓碑上都擺滿石子,但是從不同的石頭數量也能一窺逝者生前的故事。
墓碑上有零星幾顆的,大概是家裡的頂梁柱,一家的生活全都由他一人撐起;墓碑上有十幾顆石子的,大概是鎮上的牧師,或者是受人尊敬的老人,大家有困難的時候都會去找他尋求寬慰;而那些數量更多的,也許是當地有名望的老師,或者是醫者仁心的大夫,他們貢獻出自己的一生,只為能讓身邊的人過的更好。(摘自網頁) ↑猶太公墓 這堵也是當年猶太隔離區的老牆,小模型標註的就是當時的隔離區。1941年12月,猶太墓園不是屬於猶太隔離區裡面的,但是墓園裡仍然能進行埋葬。隨著死亡人數增多,大批量的犧牲者也被葬在這裡,包括1944年 華沙 起義時死去的猶太人也被安葬在猶太公墓。 ↑猶太公墓 戰爭的紀念碑屹立 和平 年代的今天,它時刻提醒著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如今的 和平 就是往日的嚮往,珍惜當下,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起義軍們那種永不放棄、拼死一搏的精神,無論後果如何,付出了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後悔。
華沙 的藍天太讓人難忘了,大愛這種適合拍藍底大一寸的好天氣。 ↑華沙起義紀念碑 又走回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上,看到Plac Mlodziejowski,1829年12月19日,肖邦在這裡舉行了他的第一個音樂會。肖邦的音樂之路是在這裡啟航的。在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上,都有很多肖邦生活過的痕跡:Kosciol Wizytek(聖母訪問會教堂)是肖邦作為 華沙 中學學生每星期參加主日彌撒、彈奏風琴、邂逅初戀 康斯坦茨 的地方;Plac Krasinskich(現為美術院)是肖邦1830年11月2日永遠離開 華沙 之前的最後一處住所;Plac Wesslow(現為上訴檢察院)是肖邦離別 華沙 啟程前往 維也納 的地方,當時他的朋友和埃爾斯納教授為他準備了告別儀式,同時合唱了《出生在 波蘭 的土地上》一曲,當時的一切也被《 華沙 日報》報道了。 ↑Plac Mlodziejowski 城牆邊,沐浴在陽光下,看看藍天,望望路人,撩撩鴿子,又能坐個一下午了。靜下來,感受那一絲風,也像在感受這城市的呼吸。 ↑華沙老城 粗糙的老城小模型跟我們訴說著這裡的曾經,這一棟房子本來在這裡的,那一棟房子應該在那裡的,儘管重建了,但是不能將原來的老城帶回來,往日的景象都在回憶里。看到如今的繁華與 和平 ,我相信遠在天堂的他們也會深感安慰,如今的一切也有你們貢獻的一份力量。作為外國人,看到這裡的景象,瞭解了歷史,都會為了現在所擁有的而感恩。 ↑華沙老城 閑逛到飯點,走到一家餐廳前,看了看門外餐牌,覺得lunch set還不錯,就看到簡單的幾個英文,有湯、有雞胸、有土豆、有芝士蛋糕,而且是32pln,價格不太貴且挺豐盛的,於是果斷地進去下單了。結果上菜以後,感覺它們都是挑戰著自己的味覺, 波蘭 菜的口味真的是不能接受(有可能是我沒吃到我認為好吃的吧),所以我覺得當地的麥當勞是很美味的(應該說是比較靠譜的),再之後我不得不去找一間日料店,吃了一碗麻油烏冬,去滿足我的 中國 胃。
說一說這三個菜吧(如圖順序),第一個,三文魚辣根湯(餐牌上寫chorseradish,其實是打多了一個“c”,正確拼寫為“horseradish”,是辣根的意思,我後悔我知道得太遲了),三文魚是沒有了,可能只是有味,但是我吃不出來,湯麵上飄著的各種神奇的東西,紅的、白的、黑的,我也不知道是什麼來的,一喝上去,辣辣的,我發現他們都比較喜歡在湯、菜上用上香料,可能這樣冷的天氣里吃這些比較暖胃吧,可我真的無法接受,喝下一口已經反胃,但是又不能剩下太多,不然這樣太難看了,別人可能覺得你不尊重食物,就是這種死要面子的心態,我硬著頭皮把它喝剩一點點,儘量壓住要反胃的感覺。 ↑華沙老城 第二,雞胸肉+土豆泥炸餅+白酒汁蒸雞油菌,看著就是很保險的菜式。當然,這道主菜也確實是lunch set裡面最合心意的了,和我進來前心裡所想的樣子相差不大哈哈。把雞胸肉啃完了,土豆泥炸餅的口感有點奇怪,裡面還伴著一點香料,雞油菌吃起來有點膩,還是剩下了一點點吃不完。 ↑華沙老城 第三,花生芝士蛋糕,這個甜品是相當的膩,鋪滿糖霜的花生下是鹹鹹的芝士蛋糕。我已經記不清楚我是怎樣把它吞下的了。現在回想起來,我仍然記得那種口感,甜咸夾雜,賣相還是可以的,只是對不上自己的胃口而已。 ↑華沙老城 差不多2點多才吃完午餐,穿過大街小巷,逛到了畢蘇斯基廣場。廣場是紀念 波蘭 革命者畢蘇斯基(1867~1935),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生的 波蘭 國家首任總統(1918-1922)。由於是深秋了,天色也暗得特別早,太陽緩緩落山,掛在天邊,這景象真的像一幅油畫。廣場很大,但是散步的人卻不多,沒有聚集的人群,卻能廣場的那種空曠和莊嚴。偶爾有幾個人踩自行車經過,可能在大冷天,大家下班了都趕緊回家了。 ↑畢蘇斯基廣場 ↑畢蘇斯基廣場 廣場後面是薩克森花園,花園裡的薩斯基宮殿是 華沙 戰前最大的旅游景點之一,但是在二戰期間遭到德軍的完全摧毀,僅存的前柱門廊現在是無名烈士墓,無名烈士墓的 大理 石上寫著部分戰士的姓名和相關的日期,墓中存放著從 波蘭 烈士們犧牲的戰場上收集的泥土。無名烈士墓是 波蘭 舉行各種節慶、紀念儀式的重要場所。按照 波蘭 外交禮儀規定,外國重要代表團來訪或駐 波蘭 使節到任,均要向無名烈士墓鮮花。
幼年的肖邦和家人在薩斯基宮居住了若干年,那時 華沙 高中就在此處,肖邦的父親在這所學校得到了法語教師的工作,並得到了員工宿舍。在這裡發掘了肖邦的音樂天賦,年幼的肖邦不僅會彈鋼琴,還自己創作了第一首樂曲,當時的樂譜是由他父親和老師幫其完成的。 ↑無名烈士墓 薩克森花園可以說是 波蘭 最古老的公共花園,這裡有第一座市政噴泉。噴泉的後面是一座日晷。周末很多人在這兒休息,即使到了工作日,下班了,放學了也會在這麼漂亮乾凈的公園裡閑逛聊天。駐足在花園中,我沒有再前往其他景點的想法,就靜靜地在一旁看著小孩子玩耍,看著鴿子們降落又起飛,看著下班放學的人兒,看著夜幕慢慢降下······珍惜能置身於這樣一個環境的機會,呼吸這樣清新的空氣,坐在長凳上的我,還是不相信,我就置身在 歐洲 大陸上。 ↑薩斯基花園 公園裡有這樣的人兒,到了下午時分,提著一桶泡泡水和幾支製造泡泡的工具在噴泉後的空地上“跳起舞”來(他們拉泡泡的樣子,真的很像是在跳舞),孩子們追逐著泡泡,玩得不亦樂乎。大人們也一邊玩一邊拿出了手機拍照。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情景,感恩這樣可愛的人兒能抽空為人們帶來歡樂,而不是無所事事,而不是整天拿著手機。看到人們面上燦爛的笑容,可能對他來說才是最大的回報,當然他們旁邊也放著一個小桶,讓人給他們一點小費鼓勵。泡泡看起來是充滿童真的一樣東西,但是自從懂事以後就再沒有看過了,因為大人會覺得泡泡只是屬於小朋友的,長大了不會去接觸這些東西,往往讓我們忘記了最初的快樂。置身在泡泡中,我忍不住伸手捧住一個,在泡泡中,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跟這幫小孩子一樣追逐泡泡的自己,童真啊,無論長得多大,都一定要保持下去啊! ↑薩斯基花園 這個小朋友超級可愛,還走過來滿心歡喜地跟我說了幾句話,雖然我不知道他說了什麼,但是我還是笑著使勁點頭哈哈!沒有捕捉到他好看的正面照,但拍下了這個追泡泡的背影,太可愛了。泡泡消失了之後,他又快快地跑回來,拍打著泡泡群里的泡泡,這樣真的可以玩一個下午,看著他們不亦樂乎地玩耍,我也被這份快樂感染了,其實快樂真的很簡單。 ↑薩斯基花園 回到老城那邊,幸好天色還沒有完全黑下來。從這個角度看一下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雖然這裡已經不是18世紀時候的模樣,但它還是擁有像以前的那種繁華,不是車水馬龍,但卻井然有序。重建其實更讓人記住這裡的歷史,曾經的犧牲換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晚上,除了食店、紀念品店、便利店之外,其他店鋪都關門了,所以入夜後街道上都比較安靜。在老城中心和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會有酒吧,讓旅客和上班族消遣。我想起了每天都來回老城,路都很熟悉了,有時候坐巴士到地鐵站,有時候就直接步行到地鐵站,現在依舊記得當時的景象,雖然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總覺得是回憶,總比走馬觀花來得深刻。(畫是由貝納多貝洛托於18世紀所作,已列入城堡收藏,為戰後城市重建的珍貴資料來源) ↑克拉科夫郊區街 老城廣場的夜。這次反而沒有去 華沙 城堡博物館(由 華沙 城堡改造而成),對城堡歷史不太感興趣。入夜的老城還是依舊人來人往,有賣藝的,有聊天的,就是少了早上一群群的旅游團,儘管人還是不少,但安靜了很多。本來打算找一個早上,拍一下廣場的黎明,但是每晚躺下都很晚了,第二天起不來,心裡安慰自己夜色也很漂亮啊,哈哈!
華沙 老城擁有700年以上的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以為平底,後來從地基重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而皇家城堡為最受歡迎的 華沙 景點之一,裡面展示了各種皇家珍品。城堡面向 維斯 瓦河的底部為經過精心修複的拱廊(名為庫比茨基拱廊)和雙層花園。夏天時候,老城被咖啡館的庭院所環繞,老城和 新城 廣場及城堡中庭和拱廊則化身為各種文化活動的舞臺。冬季時老城及御道的照明讓人驚艷(如下圖) 。
老城廣場以齊格蒙柱為主角,建於17世紀,高22米。此為 華沙 最古老且最高的紀念柱為齊格蒙三世所建,為首都於1596年自 克拉科夫 遷至 華沙 的紀念。戰爭動蕩時期曾一度成為廢墟,目前所存的主體為1949年後所鑄造,其始終為人群所環繞,是老城的地標。 ↑華沙老城 臨近中秋節,月亮總是特別圓。 ↑華沙老城 晴朗的夜空中還能依稀看到幾顆星星,兩人依偎地在路燈下走著,忍不住按下了相機快門。 ↑華沙老城 老城中心的夜少了白天的喧鬧,多了幾分閑情,情調滿滿。這樣的環境總適合三五知己小酌幾杯,說說心裡話。但是能夠遇到一同旅游的知己又會有多少,很多人都喜歡奔波於景點間,卻往往忽略了其實靜下來聊一下天,也不失為旅行的樂趣。入夜,很多餐廳都會在廣場上再增設很多餐桌,放幾把大大的遮陽傘,弄幾盞小燈。比起室內用餐,可能有人更喜歡在室外,只是現在的天氣,在室外比較冷,雨水這幾天也沒少缺席。 ↑華沙老城 老城的美人魚在燈光下,更加意氣風發,雖然沒有 維斯 瓦河畔那一尊高大,但是威嚴一點也沒少。 ↑華沙老城 波蘭 總統府(Plac Prezydencki)也是在修葺中。宮殿始建於17世紀,自1994年起作為 波蘭 共和 國總統的總部。從肖邦時期起到今天,4尊 石獅 卧於宮殿的入口處。自1965年起,宮殿前矗立著王子約瑟夫波尼亞托夫斯基的紀念碑。
1818年2月24日8歲的肖邦在此進行了鋼琴演奏會。這是他第一次在公眾前進行演出,演出引起了很大的迴響,因此他也收到很多演出的邀請。 ↑波蘭總統府 華沙 大學的正門口,雖然規模有點小,但是在燈光下也不失高貴和莊嚴。晚上,門後的賣唱的街頭藝術家為寧靜的校園又添了幾分熱鬧。
沒有拍校園內的環境,早些時候我也進去了,坐在圖書館前面的長椅上休息了一會,稍微逛了一下。校園很小,大學所屬的學院建築都都有部分分佈在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上,而且學生均是在外住宿的,所以在學校內的建築物都是提供作為教室和研究的。
這裡處處都有少年肖邦的足跡。卡吉米若夫斯基宮殿(Plac Kazimierzowski)建於17世紀,是 華沙 高中所在地, 華沙 高中從薩斯基宮遷移到此,肖邦13歲時在此開始學習,他們一家也搬到卡機米若夫斯基宮的附屬建築物內(即如今的後校長辦公樓,Budynek Popektorski),被安排到住在舒適的套房中,肖邦的家人在此安排了家庭寄宿活動。後校長辦公樓的門口前懸掛著紀念牌。另一紀念牌及肖邦的淺浮雕像則置於附屬建築西側二層樓高度的牆上,這個辦公樓,如今為東方學系及歷史研究院所在地。卡吉米若夫斯基公園(Park Kazimierzowski)本來是一個植物園,位於卡機米若夫斯基宮後院的斜坡上。該公園過去為菜園和花圃的所在地, 華沙 中學的學生再次耕地播種,觀察幼株的聲場。 華沙 高中的老師和肖邦的父親都擁有這裡的要是,故少年時候的肖 邦都 得以在這個非對外開放的花園裡散步和做游戲。 ↑華沙大學 ↑華沙大學 被 波蘭 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哥白尼(1473—1543)守護著的 波蘭 科學院(斯塔希茨宮)在夜色下顯得很有氣派。它1951年10月成立,設4個學部:社會科學、生物科學、數理化等基礎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部下設若干研究所。 ↑波蘭科學院 夜幕下的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同樣充滿情調,明亮的路燈仿佛就像油畫上鮮黃的點綴,“夜”永遠都是畫家們創作的主題,隨意的幾筆就能把這景象表現得真實,原來國外的大街也真是如此。 ↑克拉科夫郊區街 吃完晚餐,感覺尚早,到市中心逛一下。科學文化宮,是 波蘭 最高的建築,高237米,共44層樓。鐘樓的鐘成為千禧年鐘,於2000年跨2001年元旦前夕揭幕。從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可以看到這一座社會主義建築,它是以“蘇聯人民的禮物”名義建成的,是蘇聯統治的象徵。感覺像是被蘇聯踐踏的一個腳印,相信多數 波蘭 人對它都是十分唾棄的,畢竟又讓人憶起傷痛了。但科學文化宮於2007年被登記為古跡,與皇家宅邸和老城一起受到同樣的保護。
來之前會計划上科學文化宮看夜景的,但是觀景台開放時間有限制,太匆忙了,就乾脆到附近的shopping mall逛一下好了。之前在飛機上看的夜景其實也不錯啦,我是這樣安慰自己的嘻嘻!我不是一個愛購物的人,所以到商場是走馬觀花的,反而商場內的書店我是會駐足最久的。
在這邊經常看到人們在讀書,地鐵上,咖啡店里,公園裡,無論年老的,年輕的,他們手裡都拿著報紙和書去讀。書店在街上不遠處就有一間,購物中心裡面也有書店。全民閱讀,沒有刻意去宣傳,閱讀本來就是一項家常便飯的事情。 ↑科學文化宮 哥白尼中心旁邊的小公園在陰天里顯得格外荒涼,一個個像拐杖的裝置是實驗站,具體是怎麼操作也不清楚,都是從小冊子里看到的,還以為是公園特有的裝飾。夏季周末的傍晚,公園內還會開放露天電影院,播放熱門科學影片。一個普通的公園不只是綠油油的一片,還是蘊藏著大量的科學知識,收穫知識的渠 道真 的佈滿了城市裡大大小小的角落。 ↑哥白尼科學中心 沿著 維斯 瓦河畔走到哥白尼科學中心,科學中心9點開門,能慢悠悠地逛一下,但毛毛細雨,一齣門到處濕漉漉的,感到特別難受。可行程還是得繼續,沒有防水鞋,這種天氣讓雙腳徹底遭罪了。
紅色玻璃建築是哥白尼天文館(Planetarium),隔壁有四個窗戶的那座就是哥白尼科學中心。由於是從側面走過去,所以剛開始只看到紅色玻璃建築,就以為這個就是科學中心,之前也不知道還有天文館這地方,於是就在那裡等著開門,原來隔壁的才是目的地。建築的檐下等著,等呼呼滴吹,我穿的衣服遠遠不夠,只想快點進室內,這時看到一個拄著拐杖的(我發現這裡的老人都會用這種輔助式拐杖,而不是傳統的蛇形杖) 波蘭 老奶奶。口裡不敢說“Dzień dobry”( 波蘭 語“你好”),怕說錯了,於是就相互微笑,其實那時候就只有我們兩個,所以即使不懂說什麼,還是會相互微笑,做些手語,猜測對方的話。看了看表,她告訴我兩個地方都要9點才開門,然後又幫我問了一下裡面的人。她又指一下另一邊,我還是不知道原來她告訴我那裡才是科學中心。她還叫我拉好衣服的鏈子,因為太冷了。到點了,天文館開門了,老奶奶似乎是在等人一起參觀的,我也問到了工作人員那邊的才是科學中心,這裡是天文館,我起初以為是電影院。於是跟老奶奶道了謝之後就灰溜溜滴走了。回來看了看在旅客服務中心拿到的簡介,我後悔了,哥白尼天文館能夠讓觀眾得以置身於最遙遠的宇宙外,伸手仿佛就能摸到太空的天體。碩大的播放廳能給你這樣奇妙的體驗。看來還是把遺憾留到下一次吧。
原先是猶太富豪才能下葬的墓地,卻因為大量猶太人被殺而成為集中安葬的公墓。公墓原本與 華沙 市中心與猶太人聚居地相隔甚遠,也因為200多年間的12次擴建,變成了地處鬧市區的尷尬局面。
公墓遭受過無數次破壞,其中一次較為嚴重的1831年被 俄羅斯 軍隊摧毀,沙皇當局連墓地內唯一的殯儀館也炸平,但沒有破壞墓地。最嚴重的是二戰期間 德國 軍隊埋下數噸炸葯,將墓地內所有建築包括墓碑都夷為平地。
不僅如此,德軍還在公墓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處決猶太人行動,二戰前 華沙 是全球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地, 波蘭 政府划出來的猶太區內至少生活有35萬人,而這些人除了部分被送往集中營外,絕大部分都死在公墓廢墟上。
因此, 華沙 猶太人公墓的埋葬人數至今仍未有具體數字,但絕對不止25萬是可以肯定的。2017年12月22日, 波蘭 政府捐贈2800萬美元(約1.84億元人民幣),對破舊不堪的墓碑以及道路進行清洗維護, 波蘭 文化部長彼得·格林斯基(Piotr Glinski)委托文化遺產基金會負責全程監督工作,對猶太人過去的付出表示感謝。
在猶太人的世界,在逝者的墓碑上擺上一塊石頭,代表著對他的尊敬。在猶太公墓中,當然並不是每個人的墓碑上都擺滿石子,但是從不同的石頭數量也能一窺逝者生前的故事。
墓碑上有零星幾顆的,大概是家裡的頂梁柱,一家的生活全都由他一人撐起;墓碑上有十幾顆石子的,大概是鎮上的牧師,或者是受人尊敬的老人,大家有困難的時候都會去找他尋求寬慰;而那些數量更多的,也許是當地有名望的老師,或者是醫者仁心的大夫,他們貢獻出自己的一生,只為能讓身邊的人過的更好。(摘自網頁) ↑猶太公墓 這堵也是當年猶太隔離區的老牆,小模型標註的就是當時的隔離區。1941年12月,猶太墓園不是屬於猶太隔離區裡面的,但是墓園裡仍然能進行埋葬。隨著死亡人數增多,大批量的犧牲者也被葬在這裡,包括1944年 華沙 起義時死去的猶太人也被安葬在猶太公墓。 ↑猶太公墓 戰爭的紀念碑屹立 和平 年代的今天,它時刻提醒著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如今的 和平 就是往日的嚮往,珍惜當下,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起義軍們那種永不放棄、拼死一搏的精神,無論後果如何,付出了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後悔。
華沙 的藍天太讓人難忘了,大愛這種適合拍藍底大一寸的好天氣。 ↑華沙起義紀念碑 又走回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上,看到Plac Mlodziejowski,1829年12月19日,肖邦在這裡舉行了他的第一個音樂會。肖邦的音樂之路是在這裡啟航的。在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上,都有很多肖邦生活過的痕跡:Kosciol Wizytek(聖母訪問會教堂)是肖邦作為 華沙 中學學生每星期參加主日彌撒、彈奏風琴、邂逅初戀 康斯坦茨 的地方;Plac Krasinskich(現為美術院)是肖邦1830年11月2日永遠離開 華沙 之前的最後一處住所;Plac Wesslow(現為上訴檢察院)是肖邦離別 華沙 啟程前往 維也納 的地方,當時他的朋友和埃爾斯納教授為他準備了告別儀式,同時合唱了《出生在 波蘭 的土地上》一曲,當時的一切也被《 華沙 日報》報道了。 ↑Plac Mlodziejowski 城牆邊,沐浴在陽光下,看看藍天,望望路人,撩撩鴿子,又能坐個一下午了。靜下來,感受那一絲風,也像在感受這城市的呼吸。 ↑華沙老城 粗糙的老城小模型跟我們訴說著這裡的曾經,這一棟房子本來在這裡的,那一棟房子應該在那裡的,儘管重建了,但是不能將原來的老城帶回來,往日的景象都在回憶里。看到如今的繁華與 和平 ,我相信遠在天堂的他們也會深感安慰,如今的一切也有你們貢獻的一份力量。作為外國人,看到這裡的景象,瞭解了歷史,都會為了現在所擁有的而感恩。 ↑華沙老城 閑逛到飯點,走到一家餐廳前,看了看門外餐牌,覺得lunch set還不錯,就看到簡單的幾個英文,有湯、有雞胸、有土豆、有芝士蛋糕,而且是32pln,價格不太貴且挺豐盛的,於是果斷地進去下單了。結果上菜以後,感覺它們都是挑戰著自己的味覺, 波蘭 菜的口味真的是不能接受(有可能是我沒吃到我認為好吃的吧),所以我覺得當地的麥當勞是很美味的(應該說是比較靠譜的),再之後我不得不去找一間日料店,吃了一碗麻油烏冬,去滿足我的 中國 胃。
說一說這三個菜吧(如圖順序),第一個,三文魚辣根湯(餐牌上寫chorseradish,其實是打多了一個“c”,正確拼寫為“horseradish”,是辣根的意思,我後悔我知道得太遲了),三文魚是沒有了,可能只是有味,但是我吃不出來,湯麵上飄著的各種神奇的東西,紅的、白的、黑的,我也不知道是什麼來的,一喝上去,辣辣的,我發現他們都比較喜歡在湯、菜上用上香料,可能這樣冷的天氣里吃這些比較暖胃吧,可我真的無法接受,喝下一口已經反胃,但是又不能剩下太多,不然這樣太難看了,別人可能覺得你不尊重食物,就是這種死要面子的心態,我硬著頭皮把它喝剩一點點,儘量壓住要反胃的感覺。 ↑華沙老城 第二,雞胸肉+土豆泥炸餅+白酒汁蒸雞油菌,看著就是很保險的菜式。當然,這道主菜也確實是lunch set裡面最合心意的了,和我進來前心裡所想的樣子相差不大哈哈。把雞胸肉啃完了,土豆泥炸餅的口感有點奇怪,裡面還伴著一點香料,雞油菌吃起來有點膩,還是剩下了一點點吃不完。 ↑華沙老城 第三,花生芝士蛋糕,這個甜品是相當的膩,鋪滿糖霜的花生下是鹹鹹的芝士蛋糕。我已經記不清楚我是怎樣把它吞下的了。現在回想起來,我仍然記得那種口感,甜咸夾雜,賣相還是可以的,只是對不上自己的胃口而已。 ↑華沙老城 差不多2點多才吃完午餐,穿過大街小巷,逛到了畢蘇斯基廣場。廣場是紀念 波蘭 革命者畢蘇斯基(1867~1935),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生的 波蘭 國家首任總統(1918-1922)。由於是深秋了,天色也暗得特別早,太陽緩緩落山,掛在天邊,這景象真的像一幅油畫。廣場很大,但是散步的人卻不多,沒有聚集的人群,卻能廣場的那種空曠和莊嚴。偶爾有幾個人踩自行車經過,可能在大冷天,大家下班了都趕緊回家了。 ↑畢蘇斯基廣場 ↑畢蘇斯基廣場 廣場後面是薩克森花園,花園裡的薩斯基宮殿是 華沙 戰前最大的旅游景點之一,但是在二戰期間遭到德軍的完全摧毀,僅存的前柱門廊現在是無名烈士墓,無名烈士墓的 大理 石上寫著部分戰士的姓名和相關的日期,墓中存放著從 波蘭 烈士們犧牲的戰場上收集的泥土。無名烈士墓是 波蘭 舉行各種節慶、紀念儀式的重要場所。按照 波蘭 外交禮儀規定,外國重要代表團來訪或駐 波蘭 使節到任,均要向無名烈士墓鮮花。
幼年的肖邦和家人在薩斯基宮居住了若干年,那時 華沙 高中就在此處,肖邦的父親在這所學校得到了法語教師的工作,並得到了員工宿舍。在這裡發掘了肖邦的音樂天賦,年幼的肖邦不僅會彈鋼琴,還自己創作了第一首樂曲,當時的樂譜是由他父親和老師幫其完成的。 ↑無名烈士墓 薩克森花園可以說是 波蘭 最古老的公共花園,這裡有第一座市政噴泉。噴泉的後面是一座日晷。周末很多人在這兒休息,即使到了工作日,下班了,放學了也會在這麼漂亮乾凈的公園裡閑逛聊天。駐足在花園中,我沒有再前往其他景點的想法,就靜靜地在一旁看著小孩子玩耍,看著鴿子們降落又起飛,看著下班放學的人兒,看著夜幕慢慢降下······珍惜能置身於這樣一個環境的機會,呼吸這樣清新的空氣,坐在長凳上的我,還是不相信,我就置身在 歐洲 大陸上。 ↑薩斯基花園 公園裡有這樣的人兒,到了下午時分,提著一桶泡泡水和幾支製造泡泡的工具在噴泉後的空地上“跳起舞”來(他們拉泡泡的樣子,真的很像是在跳舞),孩子們追逐著泡泡,玩得不亦樂乎。大人們也一邊玩一邊拿出了手機拍照。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情景,感恩這樣可愛的人兒能抽空為人們帶來歡樂,而不是無所事事,而不是整天拿著手機。看到人們面上燦爛的笑容,可能對他來說才是最大的回報,當然他們旁邊也放著一個小桶,讓人給他們一點小費鼓勵。泡泡看起來是充滿童真的一樣東西,但是自從懂事以後就再沒有看過了,因為大人會覺得泡泡只是屬於小朋友的,長大了不會去接觸這些東西,往往讓我們忘記了最初的快樂。置身在泡泡中,我忍不住伸手捧住一個,在泡泡中,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跟這幫小孩子一樣追逐泡泡的自己,童真啊,無論長得多大,都一定要保持下去啊! ↑薩斯基花園 這個小朋友超級可愛,還走過來滿心歡喜地跟我說了幾句話,雖然我不知道他說了什麼,但是我還是笑著使勁點頭哈哈!沒有捕捉到他好看的正面照,但拍下了這個追泡泡的背影,太可愛了。泡泡消失了之後,他又快快地跑回來,拍打著泡泡群里的泡泡,這樣真的可以玩一個下午,看著他們不亦樂乎地玩耍,我也被這份快樂感染了,其實快樂真的很簡單。 ↑薩斯基花園 回到老城那邊,幸好天色還沒有完全黑下來。從這個角度看一下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雖然這裡已經不是18世紀時候的模樣,但它還是擁有像以前的那種繁華,不是車水馬龍,但卻井然有序。重建其實更讓人記住這裡的歷史,曾經的犧牲換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晚上,除了食店、紀念品店、便利店之外,其他店鋪都關門了,所以入夜後街道上都比較安靜。在老城中心和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會有酒吧,讓旅客和上班族消遣。我想起了每天都來回老城,路都很熟悉了,有時候坐巴士到地鐵站,有時候就直接步行到地鐵站,現在依舊記得當時的景象,雖然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總覺得是回憶,總比走馬觀花來得深刻。(畫是由貝納多貝洛托於18世紀所作,已列入城堡收藏,為戰後城市重建的珍貴資料來源) ↑克拉科夫郊區街 老城廣場的夜。這次反而沒有去 華沙 城堡博物館(由 華沙 城堡改造而成),對城堡歷史不太感興趣。入夜的老城還是依舊人來人往,有賣藝的,有聊天的,就是少了早上一群群的旅游團,儘管人還是不少,但安靜了很多。本來打算找一個早上,拍一下廣場的黎明,但是每晚躺下都很晚了,第二天起不來,心裡安慰自己夜色也很漂亮啊,哈哈!
華沙 老城擁有700年以上的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以為平底,後來從地基重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而皇家城堡為最受歡迎的 華沙 景點之一,裡面展示了各種皇家珍品。城堡面向 維斯 瓦河的底部為經過精心修複的拱廊(名為庫比茨基拱廊)和雙層花園。夏天時候,老城被咖啡館的庭院所環繞,老城和 新城 廣場及城堡中庭和拱廊則化身為各種文化活動的舞臺。冬季時老城及御道的照明讓人驚艷(如下圖) 。
老城廣場以齊格蒙柱為主角,建於17世紀,高22米。此為 華沙 最古老且最高的紀念柱為齊格蒙三世所建,為首都於1596年自 克拉科夫 遷至 華沙 的紀念。戰爭動蕩時期曾一度成為廢墟,目前所存的主體為1949年後所鑄造,其始終為人群所環繞,是老城的地標。 ↑華沙老城 臨近中秋節,月亮總是特別圓。 ↑華沙老城 晴朗的夜空中還能依稀看到幾顆星星,兩人依偎地在路燈下走著,忍不住按下了相機快門。 ↑華沙老城 老城中心的夜少了白天的喧鬧,多了幾分閑情,情調滿滿。這樣的環境總適合三五知己小酌幾杯,說說心裡話。但是能夠遇到一同旅游的知己又會有多少,很多人都喜歡奔波於景點間,卻往往忽略了其實靜下來聊一下天,也不失為旅行的樂趣。入夜,很多餐廳都會在廣場上再增設很多餐桌,放幾把大大的遮陽傘,弄幾盞小燈。比起室內用餐,可能有人更喜歡在室外,只是現在的天氣,在室外比較冷,雨水這幾天也沒少缺席。 ↑華沙老城 老城的美人魚在燈光下,更加意氣風發,雖然沒有 維斯 瓦河畔那一尊高大,但是威嚴一點也沒少。 ↑華沙老城 波蘭 總統府(Plac Prezydencki)也是在修葺中。宮殿始建於17世紀,自1994年起作為 波蘭 共和 國總統的總部。從肖邦時期起到今天,4尊 石獅 卧於宮殿的入口處。自1965年起,宮殿前矗立著王子約瑟夫波尼亞托夫斯基的紀念碑。
1818年2月24日8歲的肖邦在此進行了鋼琴演奏會。這是他第一次在公眾前進行演出,演出引起了很大的迴響,因此他也收到很多演出的邀請。 ↑波蘭總統府 華沙 大學的正門口,雖然規模有點小,但是在燈光下也不失高貴和莊嚴。晚上,門後的賣唱的街頭藝術家為寧靜的校園又添了幾分熱鬧。
沒有拍校園內的環境,早些時候我也進去了,坐在圖書館前面的長椅上休息了一會,稍微逛了一下。校園很小,大學所屬的學院建築都都有部分分佈在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上,而且學生均是在外住宿的,所以在學校內的建築物都是提供作為教室和研究的。
這裡處處都有少年肖邦的足跡。卡吉米若夫斯基宮殿(Plac Kazimierzowski)建於17世紀,是 華沙 高中所在地, 華沙 高中從薩斯基宮遷移到此,肖邦13歲時在此開始學習,他們一家也搬到卡機米若夫斯基宮的附屬建築物內(即如今的後校長辦公樓,Budynek Popektorski),被安排到住在舒適的套房中,肖邦的家人在此安排了家庭寄宿活動。後校長辦公樓的門口前懸掛著紀念牌。另一紀念牌及肖邦的淺浮雕像則置於附屬建築西側二層樓高度的牆上,這個辦公樓,如今為東方學系及歷史研究院所在地。卡吉米若夫斯基公園(Park Kazimierzowski)本來是一個植物園,位於卡機米若夫斯基宮後院的斜坡上。該公園過去為菜園和花圃的所在地, 華沙 中學的學生再次耕地播種,觀察幼株的聲場。 華沙 高中的老師和肖邦的父親都擁有這裡的要是,故少年時候的肖 邦都 得以在這個非對外開放的花園裡散步和做游戲。 ↑華沙大學 ↑華沙大學 被 波蘭 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哥白尼(1473—1543)守護著的 波蘭 科學院(斯塔希茨宮)在夜色下顯得很有氣派。它1951年10月成立,設4個學部:社會科學、生物科學、數理化等基礎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部下設若干研究所。 ↑波蘭科學院 夜幕下的 克拉科夫 郊區大街同樣充滿情調,明亮的路燈仿佛就像油畫上鮮黃的點綴,“夜”永遠都是畫家們創作的主題,隨意的幾筆就能把這景象表現得真實,原來國外的大街也真是如此。 ↑克拉科夫郊區街 吃完晚餐,感覺尚早,到市中心逛一下。科學文化宮,是 波蘭 最高的建築,高237米,共44層樓。鐘樓的鐘成為千禧年鐘,於2000年跨2001年元旦前夕揭幕。從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可以看到這一座社會主義建築,它是以“蘇聯人民的禮物”名義建成的,是蘇聯統治的象徵。感覺像是被蘇聯踐踏的一個腳印,相信多數 波蘭 人對它都是十分唾棄的,畢竟又讓人憶起傷痛了。但科學文化宮於2007年被登記為古跡,與皇家宅邸和老城一起受到同樣的保護。
來之前會計划上科學文化宮看夜景的,但是觀景台開放時間有限制,太匆忙了,就乾脆到附近的shopping mall逛一下好了。之前在飛機上看的夜景其實也不錯啦,我是這樣安慰自己的嘻嘻!我不是一個愛購物的人,所以到商場是走馬觀花的,反而商場內的書店我是會駐足最久的。
在這邊經常看到人們在讀書,地鐵上,咖啡店里,公園裡,無論年老的,年輕的,他們手裡都拿著報紙和書去讀。書店在街上不遠處就有一間,購物中心裡面也有書店。全民閱讀,沒有刻意去宣傳,閱讀本來就是一項家常便飯的事情。 ↑科學文化宮 哥白尼中心旁邊的小公園在陰天里顯得格外荒涼,一個個像拐杖的裝置是實驗站,具體是怎麼操作也不清楚,都是從小冊子里看到的,還以為是公園特有的裝飾。夏季周末的傍晚,公園內還會開放露天電影院,播放熱門科學影片。一個普通的公園不只是綠油油的一片,還是蘊藏著大量的科學知識,收穫知識的渠 道真 的佈滿了城市裡大大小小的角落。 ↑哥白尼科學中心 沿著 維斯 瓦河畔走到哥白尼科學中心,科學中心9點開門,能慢悠悠地逛一下,但毛毛細雨,一齣門到處濕漉漉的,感到特別難受。可行程還是得繼續,沒有防水鞋,這種天氣讓雙腳徹底遭罪了。
紅色玻璃建築是哥白尼天文館(Planetarium),隔壁有四個窗戶的那座就是哥白尼科學中心。由於是從側面走過去,所以剛開始只看到紅色玻璃建築,就以為這個就是科學中心,之前也不知道還有天文館這地方,於是就在那裡等著開門,原來隔壁的才是目的地。建築的檐下等著,等呼呼滴吹,我穿的衣服遠遠不夠,只想快點進室內,這時看到一個拄著拐杖的(我發現這裡的老人都會用這種輔助式拐杖,而不是傳統的蛇形杖) 波蘭 老奶奶。口裡不敢說“Dzień dobry”( 波蘭 語“你好”),怕說錯了,於是就相互微笑,其實那時候就只有我們兩個,所以即使不懂說什麼,還是會相互微笑,做些手語,猜測對方的話。看了看表,她告訴我兩個地方都要9點才開門,然後又幫我問了一下裡面的人。她又指一下另一邊,我還是不知道原來她告訴我那裡才是科學中心。她還叫我拉好衣服的鏈子,因為太冷了。到點了,天文館開門了,老奶奶似乎是在等人一起參觀的,我也問到了工作人員那邊的才是科學中心,這裡是天文館,我起初以為是電影院。於是跟老奶奶道了謝之後就灰溜溜滴走了。回來看了看在旅客服務中心拿到的簡介,我後悔了,哥白尼天文館能夠讓觀眾得以置身於最遙遠的宇宙外,伸手仿佛就能摸到太空的天體。碩大的播放廳能給你這樣奇妙的體驗。看來還是把遺憾留到下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