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一夢,河北之北的古城對話
↑廣惠寺華塔 進入 正定 古城之後,雙手合十,靜靜地走過遺存在這裡的一座座寺廟,細細地想象梁先生在面對著他們時的心境與訴說。
這座古城確實留下了 中國 建築史上的諸多精華。 ↑廣惠寺華塔 “若由形制上看來,這華塔也許是海內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樣的奇特……鬥拱配置奇特,每面有一朵主要的補間鋪作在正中,兩旁另加兩雜次要的補間鋪作,都是很少見的做法……鬥拱是出兩跳偷心造,當心間用補間鋪作一朵。其最奇特處在兩相接面闌額之安置,不是同高,而上下相錯,也是極少見的做法。” —— 梁思成,1933年 ↑廣惠寺華塔 被梁先生大為贊嘆的正是這座廣惠寺華塔。
廣惠寺始建於唐代,如今寺廟其他建築早已不復存在,唯剩高塔聳峙。
南門內的這座華塔,自梁先生之後便得到了相應的保護,它依然還可以安靜的佇立千年,默默地看著蒼生百姓,人來人往。 ↑廣惠寺華塔 ↑正定臨濟寺 臨近傍晚,沿燕趙南大街向北,找到臨濟寺。
這裡也是 正定 城內唯一的一座還有香火延續的寺廟。到達時,已是寺廟即將閉客的時候,向保安大叔說明瞭來意後,他還是讓我進入了寺廟,而我也就儘量在天黑之前將這裡感受一番。 ↑正定臨濟寺 “現存的青塔,也許是大定間物。磚塔平面做八角形,立在四方的石壇上。······蓮座之上便是塔之初層;初層甚高,四面開門,四面有窗,角上有圓柱。第二層以上的八級都極低,如北平天寧寺塔。······在第二,四,六,八,層上,補間鋪作用有斜拱的如意鬥拱,而三,五,七,九諸層,則只用單純的華拱,表示雖在致徽的鬥拱佈置上,也是經過一翻匠心的,只可惜這番苦心,七百餘年來有幾人註意過。······這青塔在 正定 四塔中為最小一個,但清晰秀麗,可算塔中上品。” ——梁思成,1933年 ↑正定臨濟寺 這座梁先生口中“清晰秀麗,塔中上品”的青塔就是臨濟寺中的澄靈塔。 ↑正定臨濟寺 臨濟寺是 中國 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祥地,也是 日本 佛教臨濟宗的祖庭。它始建於東魏 興和 二年(540年)。後於唐大中八年(854年),義玄和尚在此創立臨濟宗。而寺內的這座澄靈塔正是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禪師的舍利塔。 ↑正定臨濟寺 寺院並不算大,在裡面漫步十分鐘便可全部看完,在香火的氣息之下,我坐在殿前的臺階上,看著來往的僧人,他們之間有的在轉塔,有的在誦經,有的在看手機,有的在相互交談,有的在給世人講解佛經,有的在給婦人做心理輔導。
就這樣坐著坐著,天空漸漸暗了下來,光線一點點地被遮住,太陽落了下去。 ↑正定臨濟寺 我轉而起身,雙手合十,內心除去一切雜念,繞塔轉了3圈,那一刻內心是無比的寧靜,不起一點波瀾。就這樣一步一腳印,跟著時間滴滴答答地一起向前走。 ↑正定臨濟寺 ↑正定臨濟寺 這時,僧人們已經開始聚集起來,他們要做晚課了,而我也就此別過了。
保安大叔看我走到門口,問了我一句,“看完了嗎?”
我點頭表示感謝。 ↑正定臨濟寺 走出門外,一輛摩托車駛過,忽地,他又折了回來。
然後對我說,“你攝影的?”
我說,隨便拍拍,這個角度還不錯。
他說,“能幫我拍張照片?”
我說,當然可以啊。於是就有了這張照片。
不知怎麼,突然就想到了嚴明之前的一張《小鎮青年》的作品。
在這樣的一座小城裡,年輕人的心態是不是都想著向外走呢?那留下來的人的心態又是怎樣呢?
這是嚴明老師的詢問,也同樣在我心中起了疑惑。 ↑正定臨濟寺 ↑正定古城 繼續漫步在古城之中,就在臨濟寺的北邊的這座民居,其上的瓷磚提示著這是一戶伊斯蘭教徒。
其實,我很詫異,在佛教寺廟如此密集的小城裡,怎麼還會有伊斯蘭教呢?況且還是與臨濟寺如此之近的距離。 ↑正定古城 天慢慢地暗淡了下去,西方的天空出現了夕陽紅,燥熱的天氣也一下子變得溫和了起來。 ↑正定古城 ↑正定古城 走走停停,為了拍到這個落日,我也是在一路追趕,追著在它落下去之前找到一個合適的視角。 ↑開元寺 在古城拍落日,是一件非常有感覺的事情。
那種色彩配上古建築古樸的氣質,一個遠去的時代背影就這樣展現開來。 ↑開元寺 一樓一塔對峙的寺廟佈局,在夕陽的光暈下,似乎映出了大唐的氣象,而曾經迴響在大唐上空的鐘聲,似乎在這一刻又悄然回來彌散在 正定 這座古城的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正定古城 就在常山影劇院的北側,矗立著一座唐碑,而這座唐碑的背後確是一段中晚唐的悲劇。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這座唐碑為大唐 清河 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內容系頌揚 清河 郡王李寶臣"功德"之辭及立碑人姓名、官職等。 建於唐代宗房泰二年(即公元766年)。那麼李寶臣是為何人?這座石碑之後的故事又是怎樣呢?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這還需從唐玄宗晚期的安史之亂開始,安祿山、史思明對於權力的覬覦發動了波及七年的叛亂,而這場叛亂也直接讓大唐從全盛向衰敗走去,也正式開啟了中晚唐走向衰敗的道路。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一個義子坐鎮 正定 ,掌控著周邊十幾處富饒城池。他叫張忠志——此名是他的乾爹安祿山所賜,本意是盼他能忠心不二,熟料事與願違。當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被自己的親兒子所殺,張忠志感覺到大勢已去,隨即“起義”,幫助官府軍打敗叛亂軍。就這樣,亂臣賊子搖身一變成護國功臣,張忠志也變成了李寶臣,此為唐肅宗賜姓取名。同時肅宗還賜予免死權,讓他擔任節度使,盤踞 河北 ,統領“成德軍”。
從此,成德軍長達百餘年的藩鎮割據史拉開了帷幕。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藩鎮割據對中央政權確是蠶食鯨吞,但對 正定 而言卻未必是件壞事。唐 會昌 五年的武宗滅佛行動卻並未殃及到藩鎮割據的 正定 城內,正是這樣的一個小王國的存在,得以保存了隆興寺、開元寺、臨濟寺等佛教遺跡。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接連而來的安史之亂以及藩鎮割據,將大唐王朝一步步地推向了滅亡的邊緣。但在成德軍統治的 河北 地區卻延續了佛教的香火,這也算是時代的一種造化吧。
路邊的燈火已經逐漸點亮,大唐王朝落下了帷幕,一層層的遺跡逐漸堆疊,模糊了時代,卻沉澱了歷史。在 正定 ,還存留著全國僅有的四座半唐代木構建築中的半座,這也算是我們觸摸歷史的不多的物證了。這半座就是開元寺的鐘樓。 ↑正定古城 入夜的子龍廣場,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在趙子龍的庇護下, 正定 的百姓又有了安穩的依托。 ↑開元寺 “開元寺的鐘樓,才是我們意外的收穫。鐘《志》稱唐物,但是鐘上的字已完全磨去,無以為證。鐘樓三間正方形,上層外部為後世重修,但內部及下層的雄大的鬥拱,若說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雖然在結構上與我所見過的遼宋形制無甚差別,唯有更簡單,尤其是在角拱上,且有修長替木。而補間鋪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風格與我已見到諸建築迥然不同,古簡粗壯無過於是。······樓上東南角羅列多尊無頭石佛像,大概都是宋物。” —— 梁思成,1933年 ↑開元寺 正定 第二日的上午,早早起床便到了半座唐構建築的開元寺。
開元寺已算是寺廟遺跡了,但視野開闊,結構簡單大氣,非常符合大唐的盛世氣派。 ↑開元寺 寺廟始建於東魏 興和 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
主體結構是 三門 殿遺址,其後跟著的是天王殿,以及左右對峙的須彌塔和鐘樓。與其他寺院的佈局不同,開元寺並非採用的對稱佈局,而是塔和鐘樓併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築從早期以塔為中心向晚期以殿為中心的過渡情況。 ↑開元寺 須彌塔的結構樣式與 西安 大雁塔非常類似,塔的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
這座古城確實留下了 中國 建築史上的諸多精華。 ↑廣惠寺華塔 “若由形制上看來,這華塔也許是海內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樣的奇特……鬥拱配置奇特,每面有一朵主要的補間鋪作在正中,兩旁另加兩雜次要的補間鋪作,都是很少見的做法……鬥拱是出兩跳偷心造,當心間用補間鋪作一朵。其最奇特處在兩相接面闌額之安置,不是同高,而上下相錯,也是極少見的做法。” —— 梁思成,1933年 ↑廣惠寺華塔 被梁先生大為贊嘆的正是這座廣惠寺華塔。
廣惠寺始建於唐代,如今寺廟其他建築早已不復存在,唯剩高塔聳峙。
南門內的這座華塔,自梁先生之後便得到了相應的保護,它依然還可以安靜的佇立千年,默默地看著蒼生百姓,人來人往。 ↑廣惠寺華塔 ↑正定臨濟寺 臨近傍晚,沿燕趙南大街向北,找到臨濟寺。
這裡也是 正定 城內唯一的一座還有香火延續的寺廟。到達時,已是寺廟即將閉客的時候,向保安大叔說明瞭來意後,他還是讓我進入了寺廟,而我也就儘量在天黑之前將這裡感受一番。 ↑正定臨濟寺 “現存的青塔,也許是大定間物。磚塔平面做八角形,立在四方的石壇上。······蓮座之上便是塔之初層;初層甚高,四面開門,四面有窗,角上有圓柱。第二層以上的八級都極低,如北平天寧寺塔。······在第二,四,六,八,層上,補間鋪作用有斜拱的如意鬥拱,而三,五,七,九諸層,則只用單純的華拱,表示雖在致徽的鬥拱佈置上,也是經過一翻匠心的,只可惜這番苦心,七百餘年來有幾人註意過。······這青塔在 正定 四塔中為最小一個,但清晰秀麗,可算塔中上品。” ——梁思成,1933年 ↑正定臨濟寺 這座梁先生口中“清晰秀麗,塔中上品”的青塔就是臨濟寺中的澄靈塔。 ↑正定臨濟寺 臨濟寺是 中國 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祥地,也是 日本 佛教臨濟宗的祖庭。它始建於東魏 興和 二年(540年)。後於唐大中八年(854年),義玄和尚在此創立臨濟宗。而寺內的這座澄靈塔正是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禪師的舍利塔。 ↑正定臨濟寺 寺院並不算大,在裡面漫步十分鐘便可全部看完,在香火的氣息之下,我坐在殿前的臺階上,看著來往的僧人,他們之間有的在轉塔,有的在誦經,有的在看手機,有的在相互交談,有的在給世人講解佛經,有的在給婦人做心理輔導。
就這樣坐著坐著,天空漸漸暗了下來,光線一點點地被遮住,太陽落了下去。 ↑正定臨濟寺 我轉而起身,雙手合十,內心除去一切雜念,繞塔轉了3圈,那一刻內心是無比的寧靜,不起一點波瀾。就這樣一步一腳印,跟著時間滴滴答答地一起向前走。 ↑正定臨濟寺 ↑正定臨濟寺 這時,僧人們已經開始聚集起來,他們要做晚課了,而我也就此別過了。
保安大叔看我走到門口,問了我一句,“看完了嗎?”
我點頭表示感謝。 ↑正定臨濟寺 走出門外,一輛摩托車駛過,忽地,他又折了回來。
然後對我說,“你攝影的?”
我說,隨便拍拍,這個角度還不錯。
他說,“能幫我拍張照片?”
我說,當然可以啊。於是就有了這張照片。
不知怎麼,突然就想到了嚴明之前的一張《小鎮青年》的作品。
在這樣的一座小城裡,年輕人的心態是不是都想著向外走呢?那留下來的人的心態又是怎樣呢?
這是嚴明老師的詢問,也同樣在我心中起了疑惑。 ↑正定臨濟寺 ↑正定古城 繼續漫步在古城之中,就在臨濟寺的北邊的這座民居,其上的瓷磚提示著這是一戶伊斯蘭教徒。
其實,我很詫異,在佛教寺廟如此密集的小城裡,怎麼還會有伊斯蘭教呢?況且還是與臨濟寺如此之近的距離。 ↑正定古城 天慢慢地暗淡了下去,西方的天空出現了夕陽紅,燥熱的天氣也一下子變得溫和了起來。 ↑正定古城 ↑正定古城 走走停停,為了拍到這個落日,我也是在一路追趕,追著在它落下去之前找到一個合適的視角。 ↑開元寺 在古城拍落日,是一件非常有感覺的事情。
那種色彩配上古建築古樸的氣質,一個遠去的時代背影就這樣展現開來。 ↑開元寺 一樓一塔對峙的寺廟佈局,在夕陽的光暈下,似乎映出了大唐的氣象,而曾經迴響在大唐上空的鐘聲,似乎在這一刻又悄然回來彌散在 正定 這座古城的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正定古城 就在常山影劇院的北側,矗立著一座唐碑,而這座唐碑的背後確是一段中晚唐的悲劇。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這座唐碑為大唐 清河 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內容系頌揚 清河 郡王李寶臣"功德"之辭及立碑人姓名、官職等。 建於唐代宗房泰二年(即公元766年)。那麼李寶臣是為何人?這座石碑之後的故事又是怎樣呢?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這還需從唐玄宗晚期的安史之亂開始,安祿山、史思明對於權力的覬覦發動了波及七年的叛亂,而這場叛亂也直接讓大唐從全盛向衰敗走去,也正式開啟了中晚唐走向衰敗的道路。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一個義子坐鎮 正定 ,掌控著周邊十幾處富饒城池。他叫張忠志——此名是他的乾爹安祿山所賜,本意是盼他能忠心不二,熟料事與願違。當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被自己的親兒子所殺,張忠志感覺到大勢已去,隨即“起義”,幫助官府軍打敗叛亂軍。就這樣,亂臣賊子搖身一變成護國功臣,張忠志也變成了李寶臣,此為唐肅宗賜姓取名。同時肅宗還賜予免死權,讓他擔任節度使,盤踞 河北 ,統領“成德軍”。
從此,成德軍長達百餘年的藩鎮割據史拉開了帷幕。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藩鎮割據對中央政權確是蠶食鯨吞,但對 正定 而言卻未必是件壞事。唐 會昌 五年的武宗滅佛行動卻並未殃及到藩鎮割據的 正定 城內,正是這樣的一個小王國的存在,得以保存了隆興寺、開元寺、臨濟寺等佛教遺跡。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接連而來的安史之亂以及藩鎮割據,將大唐王朝一步步地推向了滅亡的邊緣。但在成德軍統治的 河北 地區卻延續了佛教的香火,這也算是時代的一種造化吧。
路邊的燈火已經逐漸點亮,大唐王朝落下了帷幕,一層層的遺跡逐漸堆疊,模糊了時代,卻沉澱了歷史。在 正定 ,還存留著全國僅有的四座半唐代木構建築中的半座,這也算是我們觸摸歷史的不多的物證了。這半座就是開元寺的鐘樓。 ↑正定古城 入夜的子龍廣場,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在趙子龍的庇護下, 正定 的百姓又有了安穩的依托。 ↑開元寺 “開元寺的鐘樓,才是我們意外的收穫。鐘《志》稱唐物,但是鐘上的字已完全磨去,無以為證。鐘樓三間正方形,上層外部為後世重修,但內部及下層的雄大的鬥拱,若說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雖然在結構上與我所見過的遼宋形制無甚差別,唯有更簡單,尤其是在角拱上,且有修長替木。而補間鋪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風格與我已見到諸建築迥然不同,古簡粗壯無過於是。······樓上東南角羅列多尊無頭石佛像,大概都是宋物。” —— 梁思成,1933年 ↑開元寺 正定 第二日的上午,早早起床便到了半座唐構建築的開元寺。
開元寺已算是寺廟遺跡了,但視野開闊,結構簡單大氣,非常符合大唐的盛世氣派。 ↑開元寺 寺廟始建於東魏 興和 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
主體結構是 三門 殿遺址,其後跟著的是天王殿,以及左右對峙的須彌塔和鐘樓。與其他寺院的佈局不同,開元寺並非採用的對稱佈局,而是塔和鐘樓併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築從早期以塔為中心向晚期以殿為中心的過渡情況。 ↑開元寺 須彌塔的結構樣式與 西安 大雁塔非常類似,塔的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