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山花爛漫時,石湖煙水望中迷



正嘆四月花漸少,忽見路旁仙雲飄,停車相看玉無瑕,恰似仙花開瓊瑤。
同日在 周莊 一小區再次相見。昔日君王不遠千里迢迢想看的仙花,如今卻成尋常,《不負春光》:
瓊花玉露絕無雙,時與牡丹許同芳,潔白全無一點瑕,天下應無第二花。
當然所見最大的數亭林園那棵《玉峰瓊花》,2012年見了還沒去賞過。 《城·記》:
聞說此花八仙胎,不向君王笑顏開,潔如輕冰白似玉,艷不山磯瘦不梅,
千點珍珠擎素蕊,一輪明月擁心懷,錦簇花團亭林園,有緣何須護花台。
雖說隋煬帝不為此棵瓊花而來,但總歸為賞瓊花而往,所以發此感慨。

寶積泉上建起了百花館,陳列著各種奇花異草。


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 君子如蘭,空谷幽香。女子佩蘭,遙聞其芳。 素心自芳潔,怡然與之俱。



可惜,大門緊閉,不得入內,後看到他人游記,說是門在裡面,內有不少古跡,唉,每次旅游總會留點遣憾。


再見,行春橋。

公元591年,隋軍在 平定 江南 時,一度決定放棄破敗混亂的古城,在城西南郊石湖旁,另建新的州縣治所,始稱“ 蘇州 ”,後人稱為新郭。入唐後, 蘇州 州治又遷回古城。新郭作為州治只存了33年,但作為地名,卻一直沿襲至今。近現代的新郭為古鎮,現在修建的新郭老街,保留了古鎮傳統街市特色,並綜合了水鄉的各種元素,集中體現了本地民俗風情。
按照規劃,新郭老街建成後,將引入特色民宿、懷舊餐飲。新郭村在明清時集手工釀酒、眼鏡製作等業態於一體的繁榮熱鬧場景也將再現。

此處是“天鏡飛鷺”,天鏡閣原是南宋範成大石湖別墅中臨湖的建築,據稱若是登閣望湖,湖水平靜如鏡,周圍峰巒如翠屏倒立,亭台樓閣隱約浮現,幽林清樹綠蔭恍惚,藍天白雲上下對映,更有鷗鷺展翅其間。
此游雖未登閣望湖,卻確實見到鷗鷺展翅,只是沒捕捉到美片。

”橫塘西下水如油,拂岸垂楊翠欲流……“還是文徵明說得好。

此處為“荷盪棹歌”。每當夏季,荷花盪內碧葉紅花香清意遠,當地採蓮姑娘乘舟划槳,唱著採蓮曲,出沒於荷花叢中。這些船上的民歌統稱為“棹歌”,歷史上留下的石湖棹歌有數百首之多,它和清雅的荷花組合成了有聲有色的 江南 水鄉生活場景。

石湖多長堤,有吳堤、越堤、石堤、楊堤、範堤,把湖面分成東、西、南石湖,長堤如翠帶蜿蜒於水面,倒映於水中,勾畫出優美的線條和輪廓,形成水外有水、路轉景異的觀賞效果,使得景觀層次更為豐富靈動。
因時間關係和景觀狀況,我們依次走了越堤、石堤和楊堤。

此堤紀念吳越文化而名,石湖相傳是吳越爭霸的古戰場遺址,見證了吳國由盛而亡的歷史。




似菊非秋菊,春來綻芳華,隨意朝天開,嬌艷若紫霞。



島在石湖湖心,說是要到春夏時節,細雨綿綿,石湖雨簾朦朧、山嵐氤氳,如煙霞般縹緲、夢幻般迷離。威嚴的“崇範樓”時隱時現,呈現出一幅典型的 江南 煙雨圖。
看來 春日 當頭,無此雅景了。

高樓另一面,”光浮雲日“。





這是三叉拱形橋,全系當年黃磚水泥砌而成,橫跨在越堤南端與梅圃的溪上,系2010年拆遷時留存的,是原長橋鎮新南 新北 村的最好留念。
此橋兩足在楊堤,一足在梅圃 , 若過橋便是又一新景:梅圃玉雪。那是2012年,石湖東郊濱湖區域沿襲歷史,廣植紅梅、綠梅及臘梅,建成的“梅圃溪堂”景觀。